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W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

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後,我們就乘車前往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的邙山冢頭村,乘車大約需要30分鐘。現在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洛陽地區古墓葬及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一些情況。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精選9篇)

洛陽在中國古代號稱“天下之中”,它地勢平坦,四周羣山環繞,西據崤山函谷關,東扼虎牢關,北依太行、黃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陽成爲“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蘊藏無數文物瑰寶的有利條件。我國曆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先後建都洛陽。正是洛陽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積澱,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濱成爲蘊育華夏文物瑰寶的風水寶地。

邙山位於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延100多公里。山勢雄偉,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流洛陽。墓葬於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習俗。因此邙山被視爲宜於殯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以邙山作爲他們安身長眠的樂土。就連唐朝時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義慈王及其後代客死洛陽後,也遵循這種習俗安葬於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在洛陽民間則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洛陽先後調查、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歷代墓葬。衆多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這些不同時期墓葬帶有以下明顯的特徵:

一、時代蟬聯,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開始,縱橫五千餘年的墓葬文化,發展序列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明的標尺作用。

二、數量衆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勳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

三、分佈廣泛,歷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爲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最爲集中。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2

唐安菩夫婦墓:1981年發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質料可分爲三彩器、單釉器、陶、瓷器、金、銅、瑪瑙器及石刻等類。三彩器形制較大,造型優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鎮墓獸、馬、駱駝、牽馬俑、牽駝俑、騎馬俑等。這批三彩器不僅胎質堅硬,施釉均勻,色彩鮮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量多類聚,堪稱洛陽“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陽的唐三彩藝術,早在初唐階段已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這爲洛陽唐三彩的斷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墓中出土金幣一枚,直徑2.2釐米,重4.3克,正面爲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爲帶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像,兩面均有銘文。據鑑定,這是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這枚金幣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它與1955年洛陽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無疑都是絲綢之路的遺物。特別是安菩墓誌,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確切年代(唐中宗景龍3年,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情況,而且對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此我們重點講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藝品。這一名稱古書中缺乏記載,考其由來,則同舊時挖墓取寶之風有關。洛陽是聲譽中外的歷史名城和文物淵藪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羅棋佈,有很多唐朝顯貴也埋葬這裏。舊時這裏的一些窮苦人,爲了餬口常常掘墓挖寶變賣,其中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謂“瓦器”,多爲紅、綠、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們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8年,隴海鐵路工程修築到洛陽時,從東向西沿邙山腳下掘開許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動物數量頗多。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讚賞和重視。外國人也視爲至寶,出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聲蜚中外。之後,雖又曾發現褐、藍、黑等多種釉色的俑類、動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慣稱,這一名稱便沿襲下來。在我國美術陶瓷史上,唐三彩開創了一代新風。它不光在造型、裝飾、釉色、燒製技術等方面樹立了驚人的風格,而且它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與唐代的詩歌、散文、樂舞、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相互輝映,和諧地構成了一座宏麗的百花園。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歷史空前的高峯。唐朝國威的強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使當時的中國處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同時對外施行比較開放的政策,也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裏,就呈現出奼紫嫣紅、欣欣向榮的局面。唐三彩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爲與其它藝術並存的一朵華貴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現,同唐代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貴寶物也是分不開的。那些官僚貴族活着窮奢極欲,死後連妻妾奴婢、馬牛駱駝、飛禽走獸以及瓶、盤、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來陪葬。厚葬風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種上等白色粘土,素稱高嶺土。這種土顏色皎潔,顆粒細微,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洛陽附近的鞏縣、孟津、新安、龍門均有出產。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3

死,作爲人生的一種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迴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實問題。這個另人恐懼、焦慮的現實問題,對於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來說,自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迷。他們懼怕死亡的降臨,以爲死亡不過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因此喪葬便成爲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大事,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種.種具有神祕色彩、莊嚴而隆重的喪葬禮俗,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然而,基於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而產生的一種宗教性質的社會習俗,“喪葬”二字並不是一開始就結合在一起的,而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

“喪”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爲採桑,後來才被人們借作“喪亡”的“喪”,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屍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禮儀。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爲掩埋死者屍體的象形字,其意是將死者的遺體掩埋在草叢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槨裝殮起來加以掩埋。後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屍體,當淵源於此。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4

製作三彩的礦土,要經過挑選、舂搗、淘洗、過濾、沉澱、浸潤、陳腐、揉搓、捏練方可使用。這樣精選加工把一切雜質排除乾淨,才能保證胎色潔白,使製品有良好的穩定性。否則,器物的表面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會起泡或使胎體爆裂。入窯焙燒是一道關鍵工序。爐窯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直煙窯,其結構有火道、窯簞、爐堂,窯頂有煙道,煙火直接從窯頂噴出。二是倒煙窯,這種窯煙火流動的路徑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經過火道、爐堂、煙道,最後從煙囪中噴出。唐三彩一般需要兩次焙燒:成型坯胎晾乾後,入窯用氧化火焰經過1100℃或接近1100℃的高溫素燒,即成白色胎體。冷卻後,掛上配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窯作第二次焙燒,燒至900℃,使彩釉熔融開化,胎體表面就會呈現出各種鮮豔的光澤。從出土的唐三彩觀察,唐代焙燒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適度,升降溫掌握得恰如其分,窯內火焰輻射均衡,坯體破裂現象很少。在掛釉焙燒過程中,由於火候控制得當,釉汁與胎體地膨脹係數均衡,冷卻時收縮一致,釉質與胎體密合非常貼切,很少有脫釉剝落現象。這充分證明了唐代工匠們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燒製技術。唐三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它釉色的獨到風格。經過化驗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爲硅酸鉛。唐代工匠,經過千百次地實踐,成功地配製出白色、淺黃、棕紅、褐紅、淡青、翠綠、深綠、天藍、茄紫、赭黑等色彩,而且還配出一種罕見的銀白色釉,燒製後器物表面彷彿鑲上一層鋥亮的銀片。熟練的工藝技巧和化學知識的增長,使工匠們掌握了礦物、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機理。他們認識到褐紅爲鐵、淺黃爲鐵或銻、赭黃爲鐵、各種青綠色爲銅或鉻、藍色爲銅和鈷、紫黑爲錳等。釉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鉛粉及各種金屬氧化物,用以輔助釉質的熔解和增加色澤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們爲了達到某種呈色的特別效果,就將各種釉料及色劑的比例靈活增減、適度調配,這樣把各種釉汁同時交錯施於胎體表面,入窯焙燒,使之溶解流化,產生混合或化合“窯變”現象,就會出現變幻無窮的色彩。這裏需要說明,“窯變”原來是釉色在窯內加熱偶然產生的一種自然色變,但三彩工匠們加以總結、摸索出規律,能動地控制和利用了“窯變”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三彩工匠們的傑出貢獻。釉質的色變與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低也有很大的關係。爲了增強塑造人物形象的質感,還要增加一道對人俑的“開相”工藝。三彩人物的頭部不施釉,僅塗以白粉,在脣和麪頰上加硃紅,在眼眸、眉睫、髭鬚和巾帽等處都用墨描畫;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樣用墨塗畫,以示爲黑色皮靴。這樣增強了寫實效果,但並不使人感到有特別的與釉色失調的做作。三彩器物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與釉色相結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貼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寶相花、蔓草紋、荷葉、蓮花、杏葉、靈芝、流蘇、魚子、鋪首、人物、動物等裝飾;而用釉汁點描、斑描、塗繪、潑灑、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種生動活潑的動物、禽鳥及織錦、珍珠地、斑點紋、條帶紋、木紋等,這種用釉藥和色劑混合繪製焙燒而成的圖案花紋,稱爲釉花。這種釉花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卻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軀。釉花中的藍彩,又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直至隋朝,其間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開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飾於模印製成的器型。而貼花多飾於輪制的圓形器物上,因爲採用印花就會被快輪的削刀刮掉。貼花是先將紋樣雕塑成型,然後貼在器壁的適當部位,有的是泥胎未乾前貼上的,有的是在釉燒以後才貼上,再上釉重新焙燒的。劃花多與釉色相結合,並多飾於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線條劃出動植物的輪廓,然後用各種色釉分色平塗後燒製。所以要施在器物的平面上,是爲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畫面模糊。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爲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斑點紋除用釉汁斑描而外,還可以在坯體內嵌進晶體礦石,燒成後器壁上就呈現出晶瑩的白斑。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們獨闢蹊徑的創造。工藝美術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唐三彩的品種之多,內容的豐富程度卻是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種形狀的壺、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飲食用具有盤、豆、碗、盂、鉢、盆、杯等;化妝用具有裝油或盛藥膏的各種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硯滴;寢室用具有唾盂、香爐、油燈、枕頭等;各種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倉庫、假山、水池。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視,因它既實用,又可供觀賞。它與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色彩絢爛,花紋美觀。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5

爲了讓世人瞭解洛陽地區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國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時尚習俗,洛陽古墓博物館於1985年開始興建,並於1987年對外開放。整個博物館佔地44畝,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可分爲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建築羣體從南往北有漢白玉石門闕一對,館表一座,館表上的表額“洛陽古墓博物館”題字由著名考古學家夏先生書寫,進而爲序幕大殿,殿前左右兩側設有複製的漢代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後爲上下墓區廳,兩側爲配殿。後邊還有四角樓和望景亭。地下部分設有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各廳之間有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復原的歷代古墓羣。首批搬遷復原的有上自兩漢下至北宋的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期壁畫墓、東漢車騎圖壁畫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晉關內侯裴詆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長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瑋墓以及西域安國人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墓。另外還有宋代五座仿木結構雕樑畫棟的磚室墓等。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結構靈巧,或佈局嚴謹,或性質殊別;尤其是琳琅滿目的壁畫,或表現打鬼儀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繪天體星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或再現車騎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場景。墓中均隨葬有豐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稱的上是國之瑰寶和藝術傑作。記載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誌,可謂是補正史書的“石史”。另外,在配殿內還陳列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歷代葬具和喪葬儀式,以展示洛陽曆代墓葬的演變和時俗風尚。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6

洛陽市郊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館(現在已經改名爲“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古墓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分爲歷代墓葬區、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畫館三大展區。歷代墓葬區位於博物館的東部,分爲地上、地下兩個部分,是古墓博物館中最有特色和最吸引遊客的部分。

墓葬區

地上建築是一組仿漢建築羣,建築羣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羣塑”、“民國初洛陽民間出殯儀式羣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遷復原了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的洛陽地區代表性墓葬25座,陳列文物總計約幾百件,還有數量衆多的壁畫。

地下部分中的各個復原墓葬(室),都是整體搬遷過來的,墓裏的磚石都是考古人員在原地編好號碼後再拆掉,到這裏再按照原樣的逐一復原的。每個墓室之間相隔不遠,有通道相連。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於各個時代的墓室前,這些墓室千姿百態,其建築風格各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個側面。

墓室中還擺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複製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還有西晉、北魏、唐宋的墓誌,以及豐富多彩的壁畫,如打鬼圖、婦人啓門圖、昇仙圖等,這些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

北魏帝王陵墓

位於博物館西部。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爲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遊客可以沿着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這裏停放着一具棺槨,棺槨中沒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20xx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畫館

壁畫館中展出了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的墓葬壁畫真品。這些壁畫形象清晰,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壁畫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館面積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達各個區域。無論是原樣復原,還是原址的帝王陵,這裏畢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遊覽時,最好不要高聲喧譁。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7

古墓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邙山鎮冢頭村東,佔地150餘畝,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爲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分爲兩大展區。歷代典型墓葬展區陳列上自西漢、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漢“打鬼圖”和“卜千秋昇仙圖”等9座壁畫墓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北魏帝王陵區以宣武帝景陵爲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築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珍花異木,鬱鬱蔥蔥,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迴曲折的遊廊,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堪稱園林式的博物館,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8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於邙山鄉冢頭村,佔地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遊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爲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後,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佈,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後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爲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下在空中飛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佈,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緻、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爲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130餘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築面積8200餘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羣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羣組成,整個地面建築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洛陽古墓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9

博物館分爲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漢白玉製成的門闕、序幕大殿、圖書資料室、陳列室、四角樓、望景亭等。

地下部分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實際上就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地下古墓羣,共有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二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組壁畫墓最爲有名。

洛陽的漢墓壁畫歷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畫墓可供參觀,主要包括西漢“打鬼圖”壁畫墓、西漢貴族卜千秋壁畫墓、東漢出行圖壁畫墓等。

卜千秋墓的壁畫內容爲卜千秋夫婦乘蛇和三頭凰,在西王母的信使持節仙翁、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下在空中飛昇的情景。畫中人物鳥獸色彩絢麗,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館內展出有大量的生活器具、裝飾品等隨葬品,如西漢、魏晉時期的陶俑,唐代的唐三彩等。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相關文章:

2.河南洛陽導遊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