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導遊詞(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5W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

三峽博物館位於重慶人民廣場西側,館內收藏有巴蜀青銅器、漢代雕塑藝術品等各類文物上萬件,展示了這座山城的發展歷史。館內的《壯麗三峽》展廳裏,還收集了大量三峽庫區的實物,真實再現了三峽原貌。

博物館的導遊詞(精選16篇)

博物館建築正上方漏斗型的圓形穹頂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外牆以大面積的藍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岩構成,藍色玻璃象徵着水,而砂岩外牆則代表着山。

三峽博物館共分四層,主要由360度環幕電影、4個基本陳列(《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和6個專題陳列等組成。

一樓的360度環幕數碼電影,展示了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壯麗三峽》展廳裏收集了大量三峽庫區的實物,真實再現了三峽原貌。

二樓的《遠古巴渝》展示了重慶古老的文明,追溯其3020xx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則是以大量的文物資料展示出重慶近百年來的城市變遷。

三樓的“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形式,再現了重慶大轟炸的歷史事件。《抗戰歲月》以諸多詳實的資料,展示出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爲抗日戰爭作出的貢獻與犧牲。

四樓的歷代書畫、瓷器、錢幣和漢代雕塑藝術展裏,展示了上千件各色珍貴文物,有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珍貴文物。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廳,展示了大西南地區各民族的民俗和文化。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2

今天是8月16日,我和媽媽還有妹妹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故宮在古代成爲紫禁城。

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杆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裏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緻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 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築多數倚靠着圍牆,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裏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裏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於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羣中。

故宮博物院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 最後我和媽媽妹妹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我在車上對自己悄悄說有機會我還要來故宮,我要爲身爲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3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爲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爲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爲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爲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爲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爲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爲“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爲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啓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爲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爲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爲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爲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爲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爲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爲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爲作器者本意是爲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爲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爲“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爲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爲“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爲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爲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爲“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爲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爲“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爲“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爲前鋒,戰車爲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爲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爲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爲“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繮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爲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爲勝,一時在京城傳爲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纔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爲其都城。隋時稱爲大興城,唐時稱爲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爲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爲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爲108個小區域,稱爲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爲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爲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爲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爲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裏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爲國內所罕見。衆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衆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爲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纔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羣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爲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爲“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爲實、耳聽爲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裏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着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爲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裏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裏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裏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爲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爲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爲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爲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爲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爲過吧?

爲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5

這座歐式磚瓦結構的二層建築,就是溥儀的辦公樓——勤民樓。它建於1914年,佔地面積1206平方米,是溥儀處理政務、召見日僞高官、接見外國使節和重要來賓及舉行典禮的場所。時值青春鼎盛的溥儀雄心勃勃,依照祖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爲此樓命名。勤民樓的正門叫“承光門”,每當接見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或其他重要人物和團體後,溥儀都要在這個半圓形的臺階上與他們合拍一張“協和影”,登在當時的各大報刊上,因此,這座門也就成了僞滿時期家喻戶曉的“名門”。

由承光門而入,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方形天井。僞滿時期,這裏時常舉行擊劍、摔跤等表演活動供溥儀觀賞。

勤民樓的一樓,設有四個不同等級的候見室。除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可以直接面見溥儀外,其餘被召見的人,都要按官銜大小分別在此等候。僞滿初期,一樓還設有近侍處、伕役室和“帝室御用掛”吉岡安直的辦公室等。“帝室御用掛”爲日語,是“內廷行走”或“皇室祕書”之意。吉岡安直爲日本人,他身兼關東軍高級參謀和“帝室御用掛”兩職,是日本關東軍派駐溥儀身邊的高級特務。溥儀行幸、巡守、訓示臣民、舉杯祝酒,以至點頭微笑,都要聽從吉岡的指揮、安排。他的辦公室安置於此,其用意不言而喻。吉岡安直曾毫不客氣地對溥儀說:“日本天皇就是你的父親,關東軍是代表天皇的,你要聽他們的話,像聽父親的話一樣。”這是在赤裸裸地告訴溥儀:你是一個“兒皇帝”。

沿承光門內的狹窄樓梯而上,我們來到勤民樓的二樓。

二樓的東南部爲勤民殿,是溥儀接待重要來賓和舉行正式儀式的場所。1934年3月1日,溥儀第三次登基做僞滿洲國的傀儡荒地,其典禮儀式就是在這裏舉行的。登基當天,溥儀一改往日遲眠晏起的習慣,早早起牀。他穿上特意派人叢天津取來得光緒皇帝曾穿過的龍袍,來到長春南郊杏花村的順天廣場(今長春市文化廣場),把那裏臨時搭起的一個小土臺,權且作爲“天壇”,行了“告天即位”的古禮。祭天時,突然狂風大作,將溥儀的皇冠吹起,溥儀卻在臣子們的阿諛中,認爲是上天示意自己能夠力挽狂瀾,日後必將復興清室,再做大清皇帝。然而,這卻是日本人決不允許的,日本人只同意他做“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祭天回來後,溥儀立刻言聽計從地換上了日本人爲他早就準備好的“陸軍大元帥服徵裝”,並在勤民殿舉行了正式的登基典禮。勤民殿的地面鋪着大紅的地毯,在北牆的正中,用絲帷幕裝設成的一個金黃色的神龕下,放着印有僞滿皇室專用的蘭花御紋章的高背沙發椅。這便是他的“御座”了。御座兩側各有一帽臺,前方還置有紅木國璽臺,這使勤民殿看起來有些不中不洋,不倫不類。溥儀就是在這裏接受百官的朝賀。溥儀登基之前,這裏還發生過一件大事:1932年9月15日,溥儀就任僞滿洲國執政後不久,爲了換取日本人的歡心,謀求復辟清王朝,指令僞滿洲國國務院總理鄭孝胥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僞滿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在這裏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日滿議定書》,把我國東北的主權全部出賣給了日本帝國主義。此殿也是溥儀賣國求榮的歷史見證!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6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併的基礎上籌備,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該館陳列大樓建築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 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 (其中善本書8000餘冊),一級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釐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爲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於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釐米,碗高13.9釐米,是景德鎮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樑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 - 博物館珍藏該館陳列以地方歷史爲重點,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個基本陳列。1981~1986年6月,該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120多個,每年觀衆15~22萬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曾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的人員,曾對青銅器防腐蝕進行研究,用局部電蝕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鏽,並結合使用苯駢三氮唑化學浸蝕劑保護青銅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科研室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激光全息文物 無損檢測”,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7

記得去年的夏天,爸爸、媽媽帶我參觀了位於東莞市虎門鎮的鴉片戰爭博物館。

從廣州坐車出發,約一小時就到了虎門,踏進博物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林則徐紀念碑。林則徐是福建人,清朝時的一個大人物,著名的“虎門銷煙”就是他組織和指揮的。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離開林則徐紀念碑往左走,就到了銷煙池,銷煙池有兩個,呈方形,比游泳池小一些,池子旁邊有一涵洞,通向大海。爸爸說,別看池子不起眼,一百多年前,林則徐就在這兩個池子裏銷燬了二萬多箱鴉片,也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我問爸爸爲什麼要銷燬呢?爸爸說,鴉片是毒品,是英國侵略者用來毒害中國人的,人吸食鴉片後就會上癮,骨瘦如柴,什麼事都幹不了,弄得家破人亡,害國害民。我心想:這些外國人怎麼那麼壞,林則徐真是太偉大了,鴉片燒得太好了。

離開了銷煙池,再往前走就到了一幢三層樓的門前,上面寫着“鴉片戰爭博物館”,走進大廳,陳列櫃裏擺了很多東西,有鴉片煙具、大炮、火藥缸、大刀、長矛,還有洋槍洋炮等等。有一樣東西,特別引人注目,它黑黑的、圓圓的,大小有的象乒乓球,有的象鉛球。講解員阿姨說,這就是鴉片,它是從嬰粟這種植物裏提練出來的,當時主要在印度種植,提練好後英國人把它運到中國來,毒害中國人。阿姨說,虎門銷煙後,英國人不服輸,發動了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大船大炮打敗了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把香港給搶去了。

走出博物館,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國家不強大,就會有人來欺負我們,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加強大。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王承鬆,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華中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和漢江交匯於此,將武漢一分爲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漢的市花。接下來我帶大家瀏覽的是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家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0餘萬件,接下來大家就憑手上的門票跟隨我進館去參觀吧,

現在我們正前方的是博物館的三座主要建築,如果從高空俯瞰,他們呈現一個品字形的格局,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具有濃郁的楚文化建築風格。位於我們左手邊的是楚文化館,中間的是綜合陳列館,右邊的是編鐘演奏館,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楚文化館參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楚文化館,館內的這面牆展示的是楚國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間的那個符號了麼?可以猜一下它是什麼字,它是一個“水”字,周圍的是四個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荊州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簡上,其大意講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論。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在荊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大家可能會問,爲什麼越國的國王佩劍爲什麼會在楚國呢?目前歷史學家有兩種觀點,一說是作爲楚越兩國連姻的嫁妝帶到楚國來的,另一說是楚國發兵攻打越國時作爲戰利品帶到楚國來的,這把劍因爲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時期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二件鎮館之寶,位於綜合陳列館的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編鐘是1978年於隨州出土的,隨州在古文獻記載中屬隨國,爲什麼在這裏會有一位曾國國君的墓出現呢?歷史學家們考證出曾國和隨國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隨爲“一國兩名”的判斷,但是因爲沒有直接證據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曾侯乙編鐘已經被列爲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每件銅鐘敲打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被稱爲“一鍾雙音”,也許是鑄造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三件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個梅瓶的形狀,肚子很大口很小,這就好比我們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肚裏能撐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一件在湖北鍾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後來因爲體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漸漸轉變爲陳設觀賞用的藝術瓷。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第四件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在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也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各位遊客,今天下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在參觀瀏覽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歡迎大家對我的導遊服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以後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後,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學旅行社的導遊員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爲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並有所收穫。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雲,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同時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湖北省博物館的歷史,他籌建於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並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63年1月正式更名爲湖北省博物館。

他擁有着屬於湖北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們武漢市楚文化的故鄉,所以該館建築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這三個館分別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對外開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四大鎮館之寶爲: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可是由於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只能重點遊覽被稱爲“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好,說話間我們現在來到的展有越王勾踐劍的楚文化館。請大家跟緊我的腳步。

楚文化館作爲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於20xx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餘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爲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爲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 那麼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該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釐米,劍格寬5釐米,劍型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着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爲“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瞭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裏,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讚歎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裏看到閃着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經現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爲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爲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爲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採用複合金屬鑄造工藝製作的青銅劍。複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後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於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複合爲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並非誇張之說。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現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爲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傑作。

越王勾踐劍作爲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於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於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併戰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爲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爲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裏,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晦,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

他發奮圖強的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揚已經匯入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爲什麼沒有留存於越國故地,卻出土於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並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爲,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爲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爲,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姻的禮品。據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爲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鏽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爲何不生鏽?根據現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鏽。因此,有的專家認爲,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鏽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鏽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爲,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真正原因在於其特殊的密封條件,並且浸泡於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踐劍曾作爲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並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複製了一件,陳放於該社陳列室中,作爲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後,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爲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造出新世紀的現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裏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後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爲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爲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爲《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爲《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爲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爲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爲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爲“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爲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啓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爲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爲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爲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爲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爲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爲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爲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爲作器者本意是爲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爲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爲“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爲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爲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爲“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爲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爲“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爲“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爲前鋒,戰車爲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爲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爲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爲“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繮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爲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爲勝,一時在京城傳爲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纔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爲其都城。隋時稱爲大興城,唐時稱爲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爲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爲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爲108個小區域,稱爲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爲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爲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爲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爲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1

安徽省博物館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爲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舊館位於合肥市安慶路268號,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新館位於合肥市懷寧路268號,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

20xx年8月,安徽省博物館展覽陳列大樓被省政府批准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2月,安徽省博物館成爲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xx年5月,安徽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xx年6月,安徽省博物館進入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行列。20xx年12月28日更名爲安徽博物院。20xx年9月29日新館建成開放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選址合肥市政務新區,整體建築風格體現"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派建築風格。外牆立面採用青銅紋理建材,體現厚重的文化歷史,內表面爲木質襯裏,溫暖而人性化,中庭擇晶瑩剔透的玻璃作爲幕牆,極富現代感。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依靠安徽悠久的歷史遺存,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收藏甚豐,現有各類文物、標本、文獻、古籍藏品23萬餘件。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2

5月9日,我有幸參加了梅州日報社組織的“相約客家博物館”小記者採風活動,使我深刻認識了源遠流長的客家歷史和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客家博物館有五個展廳,其中記憶最深的是客家建築展廳。從展廳精美的客家建築圖像、實物和解說員的口中,我瞭解到圍龍屋是客家地標性建築,是客家人勤勞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最燦爛的一顆明珠。它的種類繁多,有方樓、圓樓、半月樓、八角樓、四角樓、橢圓樓……每個地區的圍龍屋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歷史悠久、設計巧妙、堅固耐用等特點。

參觀時,我向解說員提問:“爲什麼圍龍屋與普通的現代房屋在外形上有很大不同?”解說員笑着解答:“這是因爲當時的客家祖先從中原遷徙而來,爲了抵禦外族敵人的侵襲,而建成圍型建築,同時圍屋裏的客家族人生活上可以團結互助。”她指着花萼樓說,“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牆上設有內小外大呈三角的槍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岩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也是爲抵禦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圍龍居還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聽完講解,我們對圍龍屋的精巧設計、獨特結 構 紛紛讚不絕口。

博物館裏一件件古樸的展品,讓我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看見我們的客家祖先是多麼勤勞、善良、智慧。這次的採風活動真是一次難忘的客家文化之旅啊!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爲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爲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爲《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爲《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爲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爲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爲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爲“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爲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啓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爲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爲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爲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爲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爲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爲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爲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爲作器者本意是爲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爲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爲“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爲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爲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爲“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爲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爲“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爲“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爲前鋒,戰車爲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爲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爲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爲“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繮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爲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爲勝,一時在京城傳爲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纔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爲其都城。隋時稱爲大興城,唐時稱爲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爲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爲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爲108個小區域,稱爲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爲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爲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爲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爲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4

文廟的平面佈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牆(照壁)、泮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築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櫺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說櫺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櫺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主體—大成殿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殿內供奉着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於孔子,每年農曆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麪,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後殿—崇聖祠

崇聖祠就是後殿,爲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築的一部分,此牌樓爲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爲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餘年。在津門,孔子作爲聖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佈文廟爲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又撥鉅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葺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櫺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並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觀衆朋友們:

您們好!歡迎您參觀僞滿皇宮。僞滿皇宮,位於長春市東北部,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 溥儀充當僞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雖然沒有中國傳統皇宮那般莊嚴肅穆,也不像西方宮殿那般宏偉壯觀,但建築風格仍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既有中國舊式帶廊瓦房,又有“中日合璧”的殿堂,還有歐式情調的樓宇,可謂古今雜陳,中外並舉。

宮廷佔地總面積13.7萬平方米,略呈南北窄而東西寬的梯形。外周爲993米長宮牆所圍,內有圍牆368米,附崗樓11座,共有宮門7座。僞滿皇宮正門位於南部,稱萊薰門,此門僞滿時期專供“皇帝”溥儀、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及來僞滿訪問的各國政府首腦出入使用;萊薰門的西部有專供僞滿官吏和其他有資格者出入的側門——保康門,它有“保衛康德”的含義(“康德”是僞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的年號);萊薰門以東有出入建國神廟及僞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的日式鳥居門;北面由西向東分別爲體乾門、福華門、含宏門;西面有一禁衛門。內部宮門主要有僅供溥儀及其眷屬日常出入使用的長春門、僞滿皇宮東區的正門同德門及日僞官吏進出僞滿皇宮西區外廷的必經之門——興運門和迎暉門、僞滿皇宮西區內廷與外廷的分界線——中和門等。興運門建成於1934年1月,時值溥儀第三次登基做僞滿洲國皇帝前夕,溥儀認爲自己即將成爲九五至尊,便命人在其門楣上雕刻二龍戲珠圖案,並親自將其命名爲“興運門”,希望國運從此興隆。

僞滿皇宮主體部分爲4.6萬平方米,分爲東西兩個不對稱的區域。西區由三進式四合院構成,包括內廷與外廷,二者以中和門爲界。溥儀依據《禮記·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爲此門命名,以表達他的處事觀“中庸之道”。中和門兩側房間除由溥儀的乳母、部分隨侍和御醫居住外,還有一間是宮內府司房的辦公室。司房是處理溥儀日常生活的辦事機構,它負責管錢、管物、收發、傳達,隸屬於近侍處。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居住和日常生活的區域,包括中國古式四合院和西御花園。四合院的正房居北,爲溥儀的寢宮緝熙樓,西廂房爲溥儀的中膳房和茶房,東廂房爲皇后婉容的畫師崔惠茀小姐及傭人的住房,南部爲洋膳房。外廷是溥儀的政務活動區,主要建築有溥儀處理政務及舉行大典的勤民樓、供奉列祖列宗的懷遠樓、僞滿皇宮的綜合管理辦事機構——宮內府及關東軍派到宮中負責監視溥儀的特派機構——日本憲兵室等。東區包括集居住、辦公、娛樂於一體的同德殿、舉行大型宴會的嘉樂殿、書畫庫、東御花園、御用防空洞、游泳池和網球場等。此外,宮廷還包括西部的跑馬場、汽車庫、御用花窖、禁衛軍營房,東部的“建國神廟”遺址、“天照大神”防空洞、祭祀府派駐帝宮內管理祭祀的機構廟務所、禁衛軍營房等附屬建築設施。如今,僞滿皇宮的主體部分已全部對外開放,以其獨特的風貌向遊人訴說那段蒙恥的歷史。

博物館的導遊詞 篇16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爲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爲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爲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溫溼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爲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 美地融合爲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裏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峯。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爲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爲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爲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爲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爲主,這說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爲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爲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裏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