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導遊詞(通用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1W

江西導遊詞(通用14篇)

江西導遊詞 篇1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位於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縣的交界處,國家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這些頭銜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存在。雖比不過黃山的羞,廬山的奇,但三清山獨特的花崗岩峯林地貌,一年中200多個雲霧天氣,讓三清山自古就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峯”之殊譽。

三清山有着許多造型奇特,形神兼備的奇石,巨蟒出山、司春女神、猴王獻寶、玉女開懷、老道拜月,都是三清山標誌性的奇景。

棧道是三清山另一特色。陽光海岸位於三清山的東部,與三清山西海岸、三清宮兩大景區形成一條海拔1600米的高空環型旅遊線路,是觀賞三清山東部瑰麗風光的最佳之處。其中叫絕的有以下幾大奇觀:日出、壯闊雲海、百里松林、驚險刺激的索橋透明玻璃觀景臺、幽深峽谷、不同角度的東方女神和巨蟒出山等等。

西海岸位於三清山的西部,是三清山最爲開闊的景區,平均海拔1600米。西海岸有四大奇觀:高空棧道、雲海、大峽谷、古樹名木羣。漫步在海拔1660多米的高空棧道上,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幽深的峽谷,遠處是連綿羣山,這種體驗不容錯過;西海岸的雲海尤其壯觀。除了普通的雲海,還有轟鳴的“響雲”、洶涌的“瀑布雲”等;當你站在棧道上俯瞰大峽谷,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三清宮是三清山人文景觀集中的景區,只有遊覽三清宮,才能發現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山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清宮景區古建築羣的“先天八卦”佈局方式非常值得細細玩味,它是整個佈局的核心,其它建築圍繞這個核心往八方輻射,各佔一卦的位置。三清宮景區的景點造型設計非常特別。這裏的建築規模都不大,但在造型上卻有很高的造詣。風雷塔的設計、龍虎殿的選址等,都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運用和對“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觀渾然交融,不分彼此。

西華臺景區位於三清山北麓,是宋明以來的登山石級古道,範圍從汾水村至風門。西華臺景區以田園風光和幽靜古道爲勝。步雲古道早在唐代就是信州太守王鑑退隱之處,這裏水轉山環、梯田如畫,嶺上人家是畲族村寨,至今保持着非常淳樸的民風。

玉京峯景區是三清山最高而又最中心的景區,海拔1816.9米。所謂“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爲峯”,觀山不至頂,總有些缺憾。只有站在玉京峯頂,俯瞰腳下千山萬壑時,三清山的壯闊纔會完整展現。除了頂峯的壯麗之外,玉京峯景區內的雲海、霧濤、日出、日落,同樣氣勢磅礴、絢麗多姿,玉京峯正是觀日出、日落的絕佳位置。

三洞口景區位於三清山西部,最可觀之處在於幽谷與瀑布。這裏有三清山最大最深的溝壑飛仙谷,最深處垂直切割爲1000米,是百川彙集之穴,形如迷宮八卦陣,地形複雜奇險,溝壑縱橫交錯,斷層極多,人不能通行。這裏也有三清山景區內最爲奇特的瀑布“八祭龍潭”,龍潭瀑布高約30多米,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白龍閃耀。瀑布水簾中隱約可見一龍頭,探首峭壁外,龍頭、龍目、龍嘴惟妙惟肖。

玉靈觀爲三清東麓登山遊人必經之路,休憩之所。觀中有清泉一股,由石隙用竹管引入水池,供人引用,長年不竭。此處鬆篁茂密,景物清幽,於路轉峯迴處,有小石橋跨澗而過,古木參天,綠蔭覆蓋。林中鳥聲唱和,令人塵煩盡洗。觀南谷中,石峯石筍,拔地而起,高的有六七十米,低的二三十米,參差高下,蔚然成“林”,爲三清山奇特的“石林景觀”。人遊其間,縱橫交錯,寬者如通衢,窄者如小巷,高如摩天大廈,細小者如碧玉琅矸,使人如同進入神話世界。

簡單地遊玩都需半天時間,若要細細觀奇山,看雲海,看日路,至少需要一至兩天的時間。婺源與三清山相隔不遠,如果到了婺源,去一趟三清山,是不虛此行的。

江西導遊詞 篇2

井岡山,革命歷史輝煌,自然風光絢爛,紅綠輝映,融爲一體,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聖地和5A級旅遊景區。井岡山,以其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鑄就了蜚聲中外的“紅色搖籃”。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這裏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0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從這裏走向勝利;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激勵無數英雄兒女前赴後繼。從此,鮮爲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輝史冊,被譽爲“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井岡山,以其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被世人讚歎爲“綠色寶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井岡山享有“天然動植物園”的美譽。這裏千峯競秀,萬壑爭流,蒼茫-,飛瀑流泉,融雄、險、幽、奇、秀爲一體。春天,羣山疊翠,鬱鬱蔥蔥,杜鵑花開,豔麗多姿,盡顯秀美景色;夏天,山高氣溫低,林茂而風起,故盛夏雖熱而無酷暑;秋天,滿目黃杉紅楓,漫山遍野,層林盡染,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一派北國風光。井岡山森林覆蓋率達到86%以上,這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數超過80000個,人稱“天然氧吧”,是理想的旅遊避暑休閒療養勝地。井岡山,以其深邃的紅色文化底蘊,成爲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巍巍五百里井岡,100多處革命舊址遺蹟散落其間,已經成爲一個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成爲人們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升境界、堅定信念的生動課堂,成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井岡山先後獲得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國徵兵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等20餘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入選“20xx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20xx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7億元,同比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41億元,同比增長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億元,同比增長13.5%;財政總收入6.95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1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1元,同比增長1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9元,同比增長16.4%;全年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71.71億元、貸款餘額44.09億元,存貸比達61.49%;個體工商戶同比增長19.75%,達5834戶。成功引進3個億元以上項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4億元,增加值8.7億元。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榮獲“中國十大最具投資潛力旅遊目的地”,啓動了智慧旅遊和井岡山生態旅遊物聯網項目建設,全年來山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旅遊收入近90億元。

江西導遊詞 篇3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的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五百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歷代詩人墨客,更是慕名而來,紛紛賦詩填詞,歷史上李白、白居易、岳飛、文天祥、蘇東坡、李時珍 、徐霞客等均到過此處。廬山寺、廟、宮、觀多達三百處,是我國佛教和道教的中心之一。廬山以避暑和冬遊勝地享譽海內外,其各國風格的別墅爲中國名山所罕見。

廬山,作爲著名的世界遺產地,歷經多年的開發建設,其在地理、資源和服務功能上的三大優勢進一步顯現。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峯等多種地貌。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峯便有171座。羣峯間散佈岡嶺26座,峽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xx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羣,被譽爲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溼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廬山成爲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裏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作爲大禹時所做的《禹貢》及稍後的《上海經》,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xx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陶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爲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爲、陳三立、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續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江西導遊詞 篇4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爲大家做嚮導。我是##旅遊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那麼我就長話短說,首先爲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8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8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衆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爲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衆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爲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好了,現在車就來到了井岡山山腳下,讓我們一起投入它的懷抱吧!!!

江西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江西省級風景名勝--大觀樓,原名錦水奇觀樓,也就是高安古郡城的譙樓,古有“負山面江、勝概甚偉”之稱。它座落在高安市城錦江北岸,現在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譙樓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原樓匾題“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禍中被焚燬。明朝萬曆中葉知縣田一甲按明代風格重建,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岳陽樓之大觀也”之意改名爲大觀樓,1966年5月“文化_革命”期間,改名爲“東風樓”,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復原名“大觀樓”,一直沿襲至今。這座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機炸燬,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縣政府於民國三十五年冬(1946)進行了簡易修復,

解放後,於1963年9月由高安縣人民檢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復,20__--20__年爲恢復大觀樓原貌,又籌資500餘萬元重建。現大觀樓三層,高20餘米,寬16米,長60米。重檐高挑,金黃色琉璃頂,綴飾華麗,屹立江畔,宏偉壯觀,是高安市著名的八景之首。登臨樓臺,可俯瞰全城,高安風光美景,盡收眼底。清同治《高安縣誌》有載:北宋大文豪蘇轍“登郡譙偶見姜應明司馬醉歸”詩:“蒼然暮色映樓臺,江市遊人夜未歸,何處酒仙無一事,肩輿鼾睡過江來”。明代著名史學家陳邦瞻也曾遊此樓留下“人煙雙合市,春樹萬家深”的詩讚。明代詩人鄒師魯亦有詩云:“相傳此地有丹雷,錦練長虹鎖斷舟,燈火萬家環兩雉,樓臺千蜃映中流......”。明朝詩人熊茂松詩:“萬井絃歌環臥閣,千家煙火入登樓”的贊句。1946年國民黨高安縣縣長龍起鳳(民主人士、解放後曾任景德鎮市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題書“大觀樓”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長邵式平曾書“大觀樓”匾。1986年中國著名書法家黃天壁再書“大觀樓”匾。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又書“大觀樓”匾。1983年5月,高安縣人民政府公佈其爲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爲省級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並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中國旅遊大全》。千百年來,這座樓經過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維修,雖然風格各異,但一直屹立在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僅存的一座古建築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大家請隨我登樓。我們現在已經上到了露天觀景平臺。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間這座樓閣就是陳設大觀樓歷代文人墨寶及大觀樓由來的展廳。裏面第一層是陳列了一些高安歷次考古發掘的一些陶瓷精品(當然這些只是仿製品)、名人字畫,二層就是陳列了高安的一個立體規劃圖。大家自已可以隨處看看。在這裏大家還可以憑欄遠眺,滔滔錦江水一路向東流。說到錦江,它又名蜀江,俗稱錦水,是贛江的支流,發源於宜春市慈化,向東流經萬載、宜豐、上高、高安,由新建縣匯入贛江。全長280餘公里,高安境內78公里,江水清澈透明,常年可通航。在晉時,瘟疫流行,不少人染病而亡。於是有人向道士許真君求救,許真君給了畫了符的水壺和竹子一枝,並叮囑將竹子栽在江邊,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這樣,病人飲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消息傳開,病人紛紛到江中取水喝,果然靈驗,江水能消災除病,其價值勝似金帛,“金”與“帛”合字爲“錦”故將蜀江改名爲“錦江”。所以咱們的這樓最早就是叫“錦水奇觀樓”。錦江對面大家還可以看到一排歐式風情建築,這是高安城市建設的一個亮點。

現在我們下到大觀樓前繼續參觀,大家看到這一個石坊,叫“青宮大保坊”。清同治《高安縣誌》有載:在郡譙樓(即大觀樓)前,“青宮大保坊”左,建有“狀元臺”,俯瞰錦江。寰春秋赴試,臺前豎大魁字旗,郡守於此地餞行,明嘉靖甲午立吳山,敖銑等赴應變會試,太守朱鴻漸餞行,有巨鯉躍入吳舟,朱賀以詩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銑中二甲第三。遺蹟今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青宮大保坊是吳山高中,官爲探花、禮部尚書後興建的。當然這也已經不是原來的了。

好了,我們的講解就到這裏了,現在大家自由活動一下,照照相,十分鐘之後集合上車。

江西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

(車上的導遊歡迎詞)大家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自我介紹下.我是江西九_旅行社的地接導遊員,我姓朱名軍!和<<藝術人生>>的主持人同名!大家這次的江西之旅便由我負責!如何稱呼我,我感覺這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大家感覺應該怎麼稱呼我?(給考官一個懸念,增強對自己的印象)小朱?呵呵,這個朋友講的不好!特別是把朱字拉的那麼長!叫朱導?這個也不可以,這樣稱呼我在無形中把我和您的距離拉遠了!您是遊客我是導遊!看大家這樣的着急,那我可以提示下!來我們江西可以按照我們江西的叫法!(停頓下)老表?對,這位朋友講的非常好!離我們的正確答案只有一步之遙啦!呵呵,不難爲大家拉!如果您認爲您的年紀比我大,那您就稱呼我爲表弟,如果認爲您年紀比我小,就稱呼我爲表哥!

中國有句話講的非常好!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我們相聚在這部車上是我們修來的緣分!我將會用我的優質服務和我的完美講解爲您的江西之旅添磚加瓦!如果大家在旅遊過程中有什麼需要我提供幫助或者對我的服務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請您告訴我,我將盡我全力來爲您解決!最後祝大家在江西旅遊愉快!

(下車以後慢慢進入到景區)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景點是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並稱爲江南三大名樓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的南昌滕王閣!現在我們大家跟隨我進入到整個景區!現在正對我們的就是滕王閣了!它爲仿宋建築風格,採用明三暗七的建築風格!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是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嬰在當時的洪洲(今南昌)爲官期間建造的!當時建造這個建築的目的就是爲了滿足李元嬰吃喝玩樂,欣賞歌舞!此人在離開洪洲到山東時被封爲滕閣,故這個建築就被命爲滕王閣!它的高度爲57.5米,由於歷史上的原因(戰爭,火災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重建成於1989年重陽節的第29代滕王閣,!在重建時主要參考了梁啓超的兒子樑思成所繪製的八副<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並參照了宋代的李明仲的<營造法式>!<滕王閣序>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被歷史忘記,滕王閣又使<滕王閣序>在實在的載體中不斷流傳!

從遠處看,滕王閣和它的壓江挹翠兩亭象中國的”山”字,從空中俯瞰,滕王閣又象一隻展翅?傻拇笈?有可能大家有點疑問,爲什麼我們江南三大名樓中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都是樓,爲什麼我們這裏被稱爲閣?答案就在我們的面前!大家請注意,在這個建築下面有象徵古城牆的兩層,高度爲12米!平地起高樓,我們這裏的建築是在這兩層上建築,所以就被稱爲閣了!這兩層的臺階有89個,寓意着是在1989年重建!如果您有興趣可以數數看!

(1樓門口)大家現在看到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主席同志的親筆手書,在重建滕王閣的時候送給我們江西!__在1989年和1989年來我們這裏參觀時,在這裏久久觀賞,並和我們的導遊員一起吟誦了<滕王閣序>!

(進入到1樓)現在我們到的位置就是這個建築的第三層,也是我們滕王閣的序廳!請看我們的正前方,有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是根據明朝的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而創作的!它將不同的時間空間人物和故事集合在同一個畫面上,體現出歷史的厚重!它主要介紹我們滕王閣的來由!描寫的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在前往當時的交趾(現在的越南)探望被貶職的父親在江西馬當山處遇到大風,幸遇中原水神的幫助而抵到當時的洪洲,在不明白當時舉辦滕王閣高會主要目的(閻都督準備在此會上炫耀其女婿的文才)而在衆人的半推半就中寫下了生命的絕唱<騰王閣序>!王勃寫完這個詩文離開洪洲在海上就遇海難! 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爲"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江西井岡山導遊詞 ·南昌市導遊詞 ·九江市導遊詞

(進入到2樓)現在我們來到就是第4層”人傑廳”!這裏主要描繪的是江西從先秦以來的歷代名人!一共有80位!雖然他們的時代,服飾,地位,年紀,職業,性格和人品不同,但和諧的統一在同一畫面!因爲時間的原因我們就簡單介紹其中的幾位!第一位是我們左邊的張天師,着道袍的這位!道教的始祖東漢的張道陵,雖然不是江西人,但是一生都和江西發生過極其密切關係。他創辦“五斗米道”之前,做過九江令,創辦“五斗米道”之後,又在龍虎山煉過丹。目前道家的影響在海外特別大,特別是日本韓國人對道家非常有興趣!第二位就是在張天師旁邊的和尚-慧遠和尚,晉武帝太元六年(381年),慧遠和尚奉道安之命,來到廬山宣揚佛法。而廬山的清幽安寧、雲霧繚繞、曲徑通峽的風景,在慧遠心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奇幻的境界。時隔五年,慧遠在廬山創建東林寺並結白蓮社,自此一住三十餘年,四處講學,直至圓寂那一天,而廬山的跣騫取⑹?漚У卻ΥΧ加兇潘?簿?搗ǖ暮奐!K?園琢?縹兀?仙Τ?季煌磷冢小鬥ㄐ月邸返染5卷50本,逐漸開佛教一派山門——淨土宗。慧遠首結蓮社,使佛教取得了平民信仰的形式,開始在平民中傳播,可以這樣講:慧遠的最大貢獻是他將複雜的佛家進行了改造,走入到了老百姓家中!在我們現在看到的拐角出就是有名的”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爲師。和陳蕃關係非常好,平時不接待賓客的陳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爲徐孺子特備一榻,徐來則張之,徐去則撤之,是爲“徐孺下陳蕃之榻”所由來!後來人們就把有貴賓來安排住宿稱爲”下榻”.不知道在看的過程中有沒有看到有一位特別的人物在這裏?(停頓下)有朋友已經指出來了,他就是嚴嵩,明朝人,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專國政達20年之久,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_臣之一。爲什麼他的畫象在這裏?主要是我們這裏不以人品而以其文品來評論!王廷相語曾經這樣評論他的文才:“詩思衝邃閒遠”,“文致明潤宛潔”王世貞的評論他“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表示不能因人廢文,來肯定他“獨爲迥出”的文學功力。

江西導遊詞 篇7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去李坑村,是一個旅遊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遊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後,大家的狀態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後,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後,我們就繼續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裏面,也有很多古建築都是“徽派建築”,因爲這裏原來是徽州的範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於“環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後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裏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後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裏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雲和河邊的綠樹。

然後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說這個村裏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裏。

進到樓閣裏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裏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纔去參觀農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彙集在一起,成爲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裏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裏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着我們跟着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裏,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着街道上,因爲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裏的大門是不能對着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裏面,再從院子的側門通向街道。

在裏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爲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後,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裏,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後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裏主要以樟樹爲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裏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爲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上面寫着“_萬歲”五個字,這樣人們就不敢破壞這個雕刻了。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衝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穀,放進打禾機裏面,很快,這些稻穀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江西導遊詞 篇8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爲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爲“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着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說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爲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爲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爲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爲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爲“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爲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爲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爲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爲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爲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爲“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爲“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爲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爲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衛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爲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爲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嘆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爲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說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爲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爲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說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說,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裏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爲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爲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竈,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說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纔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說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爲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爲“三田李”。這裏順便說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說,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臥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爲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說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說,認爲一村水口,爲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戶”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衛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衛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說,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爲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爲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爲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爲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龜峯景區的導遊小張!歡迎大家來到龜峯景區遊玩。我們龜峯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六峯八大景之說哩”!接下來我就帶大家進入龜峯詳細瞭解一下吧。

大家看,我們的正前方就是老人峯!老人峯可謂是龜峯最有特色的景點之一。從不同德角度來看,有四種不同的風韻哩!大家朝正前方看,老人峯是不是酷似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呵呵!我們再從左側看看吧!這時的老人峯多像一個身披盔甲,高昂着頭準備出征的將軍啊。我們再從右邊看看吧,是不是像一個揹着竹簍的村姑啊,可仔細看看又像我國的珍惜動物——“大熊貓”!

朋友們現在我們進入到下個景點。你們看看對面的三塊大石頭像什麼啊?是不是很像三隻重疊的龜啊?哈哈,這就是龜峯最有名的景點“三疊龜”了。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下“三疊龜”的來歷。最上面的那隻膘肥體壯,異常的可愛,所以稱它爲“肥胖龜”。中間那隻穿上了大自然爲它編織的綠毛衣,故名爲“綠毛龜”。最下面的那隻龜因爲要承受上面兩隻龜的體重,因此稱它爲“大力神龜”。傳說這三隻小龜的媽媽出門很久都還沒回來。俗話說“站的高看的遠”嘛,三隻小龜想早日看到媽媽,就爬上最高的山峯,重疊起來,希望能早日看到媽媽回來。

我們下一站要去的地方就是當年拍《西遊記》的一個景點——天女散花。從60米的懸崖上落下來的水花就像一位仙女在空中散花,很漂亮吧。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的時間是屬於你們自己的。你們可以盡情地拍照留念,也可以繼續去遊覽其他景點。我相信龜峯一定會給你們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朋友們再見了。

江西導遊詞 篇10

永新縣地處贛西邊境,羅霄山脈中段。總面積2195平方公里,轄10個鎮、13個鄉、2個場,總人口48萬。南、西、北三面爲低山區,中、東部多丘陵、崗阜和谷地,禾水流貫中部。永新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永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20xx年),始置永新縣。北宋名相劉沆、元代明儒譚天如等歷史名人皆祖籍永新。上世紀50年代授予將軍衛的有42位,同一時期擔任省委書記或省長的有4位,"兩院"院士2位。賀子珍、賀敏學、賀怡三兄妹的革命傳奇故事廣爲流傳,爲全國第四大將軍縣。

永新交通便捷,特產豐富。浙贛鐵路分文線經永新直達文竹鎮,319國道和省道穿境而過,距贛粵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岡山機場75公里。主產水稻、蠶桑、菸草、油茶、杉、竹等,工業主要有電力、電子、化工、服裝、皮革、建材、繭絲綢、食品、礦產和木竹加工等。爲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

永新縣是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所在地。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灣改編"舊址羣、中共湘贛省委舊址和紅軍湘贛軍區總指揮部舊址、七溪嶺戰鬥指揮、龍源口橋、毛澤東舊居、宋塔、紅楓湖、梅田洞、碧波崖等革命舊址、古蹟勝景。

近年來,該縣按照"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的戰略構想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永新"的奮鬥目標,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良好。20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1.09億元,財政總收入達7747萬元,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由1997年的53:27:20調整爲39:32:29;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引進了海天藥業、鑫陽光製革等一批投資上千萬元的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總量同比增長21%,工業總產值達8.2億元,同比增長8.7%;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扶持壯大了蠶桑、果業、畜牧業等主導產業,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業總產值達8.98億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35億元,年均增長9.5%。

崛起的永新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寬鬆的環境、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便捷的程序、更加周到的服務,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大展宏圖。

江西導遊詞 篇11

五指峯位於茨坪西南面六公里處,因峯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五指峯峯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氣 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峻險,至今杳無人跡,還是個“神祕世界”,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臺”上遠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現已列爲自然保護區。兩邊巨峯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爲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爲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峯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鬥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遊擊洞”。

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這裏是短尾猴、木鹿、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的地方。五指峯下的龍慶河,盛產石雞、石魚,河谷峭壁上盛產石耳等。五指峯還有一座瀑布,落差約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絹半空懸掛,在幾公里以外就可眺見,並有流動感。五指峯瀑布是井岡山落差最大的瀑布。五指峯腳下有一羣巒湖,猶如一輪明月映照在茫茫雲海之中,爲主峯景區增添了迷人色彩。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和風景如畫的高山流水,爲避暑和旅遊觀光提供了大然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面額一百元人民幣的背景圖就是井岡山主峯五指峯。神遊於此處的遊客,往往會拿出一張百元大鈔,將畫面與完景對照一番,這也別有一番情趣。

江西導遊詞 篇12

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詹導。歡迎你們到龜峯遊玩。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多一份歡樂,也希望你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龜峯景區位於弋陽縣城南部四,五公里處。我們穿過鎖春洞,只要坐幾分鐘的觀光電車就會到達景區。

大家請跟我來。大家看,這就是駝背迎賓龜。駝背迎賓龜在綠樹成蔭的樹林上特別像一隻巨大的烏龜在歡迎着每一位遊客。你瞧,它低着頭,駝着背,正在歡迎我們呢!

接下來,朋友們請跟我走,別走丟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叢林之上,身披一件長袍,下巴拖着長長的鬍鬚,威風凜凜的。這就是老人峯了。我們再往左邊瞧,老人似乎又變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帶鋼槍,全副武裝,像是要參加激烈的戰鬥。回過頭來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揹着沉重竹簍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間的小路上。最後往後看,村姑變成了一位國寶——大熊貓,它活靈活現的,憨態可掬,可愛極了。看到這裏,想必都知道這座山的名稱了吧。沒錯,這就是老人峯的四看奇景。

我們再往前走,現在來到三疊龜山下,遙遙遠望,看到三隻龜疊在一起。最下面的那隻龜叫大力龜,中間的那隻叫綠毛龜,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龜了。相傳,這三隻龜跟着媽媽去遊玩,路過東海,龜媽媽就被東海龍王給抓去了。三隻小龜就爬到這座高峯上等媽媽,就這樣,等呀等呀,等了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烏龜們慢慢的就變成的石頭龜了。

好了,本次遊纜就到這裏了,請朋友們自由活動四十分鐘,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亂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壞文物。

四十分鐘過後,我們在停車場集合。

江西導遊詞 篇13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爲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爲“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着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說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爲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爲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爲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爲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爲“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爲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爲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爲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爲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爲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爲“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爲“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爲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爲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衛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爲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爲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嘆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爲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說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爲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爲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說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說,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裏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爲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爲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竈,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說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纔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說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爲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爲“三田李”。這裏順便說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說,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臥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爲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說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99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說,認爲一村水口,爲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戶”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衛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衛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說,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爲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爲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爲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爲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導遊詞 篇14

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詹導。歡迎你們到龜峯遊玩。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多一份歡樂,也希望你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

龜峯景區位於弋陽縣城南部四,五公里處。我們穿過鎖春洞,只要坐幾分鐘的觀光電車就會到達景區。

大家請跟我來。大家看,這就是駝背迎賓龜。駝背迎賓龜在綠樹成蔭的樹林上特別像一隻巨大的烏龜在歡迎着每一位遊客。你瞧,它低着頭,駝着背,正在歡迎我們呢!

接下來,朋友們請跟我走,別走丟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叢林之上,身披一件長袍,下巴拖着長長的鬍鬚,威風凜凜的。這就是老人峯了。我們再往左邊瞧,老人似乎又變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帶鋼槍,全副武裝,像是要參加激烈的戰鬥。回過頭來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揹着沉重竹簍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間的小路上。最後往後看,村姑變成了一位國寶——大熊貓,它活靈活現的,憨態可掬,可愛極了。看到這裏,想必都知道這座山的名稱了吧。沒錯,這就是老人峯的四看奇景。

我們再往前走,現在來到三疊龜山下,遙遙遠望,看到三隻龜疊在一起。最下面的那隻龜叫大力龜,中間的那隻叫綠毛龜,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龜了。相傳,這三隻龜跟着媽媽去遊玩,路過東海,龜媽媽就被東海龍王給抓去了。三隻小龜就爬到這座高峯上等媽媽,就這樣,等呀等呀,等了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烏龜們慢慢的就變成的石頭龜了。

好了,本次遊纜就到這裏了,請朋友們自由活動四十分鐘,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亂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壞文物。

四十分鐘過後,我們在停車場集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