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八境臺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5W

(車上講解)八境臺位於贛州城東北角的古城牆上,是贛州古城的象徵。 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也就是1056—1063年。因爲樓臺是建在磚石城牆上,所以古稱“石樓”。又因爲登上此臺,贛州八景一覽無遺,所以取名八境臺。

贛州八境臺導遊詞

主持建造八境臺的是當時任贛州知軍的孔宗瀚,他是山東曲阜人,是孔夫子第四十六代孫。在他之前,贛州的城牆都是土城牆,是他把當時的土城牆改建爲磚城牆,並建城樓在上面,這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參觀八境臺,先要經過一段古城牆,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古城牆。

說起古城牆,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萬里長城或者是南京和西安的明城牆,而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座歷史悠久、至今還在爲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磚城牆,那就是我們贛州的宋城牆。這也是現在全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磚城牆。

贛州古城牆是唐末造反起家的客家人---曾任虔州刺史的盧光稠(他對贛州影響深遠,有機會說說他,有傳說鬱孤臺都是他建的)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年年沖壞土城,到了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用磚修築城牆。現在全國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城牆,如西安、南京、荊州、安徽壽縣等,但是這些地方的磚城牆都是明代洪武年間以後的,包括北京萬里長城。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在謀士的建議下,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下令各州、縣廣築城牆,現在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城牆都是那時興建的,唯獨贛州的城牆是北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而又雄偉的城牆。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 百勝門、建春門、湧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指的是爲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清朝咸豐年間,爲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臺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能攻破堅固的贛州城。而到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湧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臺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爲今天的遊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爲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贛州市政府每年還撥出一定經費維護古城牆。

尤爲珍貴的是,在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這種磚被稱爲銘文磚,上面載有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 主要的是xx年、xx督造、xx窯燒造等,這也就相當於工程記錄,出了問題就可以找到當事人。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有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這塊磚就在進入八境臺園門後,快到八境臺下面的一組臺階處),我們只所以說這是宋代城牆,也是基於這些銘文磚。這一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城市建設,有着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大家看的這些磚,大都是清朝和民國年間填補的,所以在城牆上參觀的時候,大家不妨仔細注意下。

(八境臺下)

宋代的八境臺是木結構的,不知怎麼回事,跟“火”特別有“緣”,曾三次被火燒燬:第一次是清康熙二年也就是1663年, 第二次是1929年,第三次是1976年。1980年胡耀邦同志登上八境臺遺址,建議修復八境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八境臺是1984年重建,1987年落成的,共三層,高28.5米,佔地面積 574平方米,臺基爲高7米的城牆。另外還有一組樓羣,爲附屬設施,主要爲辦公場所,還有一個根雕展廳。現在的樓臺是鋼筋混泥土仿古建築。內部裝修有天花、藻井、彩繪,整個建築流金溢採、雄偉壯麗。樓臺上懸掛的“八境臺”三個字題額,是我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書寫的。

請大家隨我進人第一層參觀。這層展示的是一些詩畫。孔宗翰建起八境臺後將自己在臺上看到的贛州八景命畫師繪成《虔州八境圖》。孔宗瀚在接替蘇軾任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知府時,把《虔州八境圖》給大文豪蘇軾看,並請他題詩。蘇軾看畫作後欣然題詩八首,並作序一篇。當時的八景就是:石樓、章貢臺、白鵲樓、皁蓋樓、鬱孤臺、馬祖巖、塵外亭和崆峒山。紹聖元年也就是1094年,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途經贛州,遊覽了贛州旖旎的風光後,他親自登上八境臺,覺得原來的詩“未能道其萬一”,於是就補作了一篇後序,以表達自己對虔州八景的讚美之情。從此以後,許多文人墨客仿效蘇軾對贛州八景唱和不絕。八境臺因此揚名海內外。到了清朝,由於歷史的變遷,景觀發生了變化,贛州八景演變爲現在懸掛在這兩旁的八幅畫所描述的八個景點,那就是:三臺鼎峙、二水環流、玉巖夜月、寶蓋朝雲、馬崖禪影、雁塔文峯、儲潭曉鏡、天竺晴嵐。值得一提的是:孔宗瀚的《虔州八境圖》和蘇軾當年所寫的虔州八境並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城市八景,它比後來的瀟湘八景 (湖南省境八圖)更集中、更具魅力,而被後人模仿,成爲中國旅遊文化的一個里程碑,贛州也就成了中國八景文化的一個發祥地。以後的燕山(北京)八景、瀘城八景、香港八景、臺灣八景都是虔州八景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有趣的是,後來還發展到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三十六景,最多的是南京金陵四十八景。八景文化在建築園林、美術繪畫和飲食文化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而且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傳到國外,明代傳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等地。凡是有華裔的地方就有八景文化,八景文化已成了一種國際現象。

現在大家隨我上三樓,一起去欣賞一下贛州美麗的“八景”。

大家朝北看到的這個壯觀的景點就是“二水環流”,左邊是發源於南嶺山脈的章江,右邊是發源於武夷山脈的貢江,這是我們贛江的正源,這兩條江在八境臺下匯合成贛江,“贛”字也就由“文章”的 “章”和貢獻的“貢”字合成。贛江由南向北流入長江,全程758公里。它縱貫江西南北,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們江西的母親河,所以江西也簡稱爲“贛”。貢江作爲贛江的正源,以前稱爲虔化水,隋唐以後贛州稱爲虔州,“虔”字是“虎”字頭,又稱虎頭州、虎頭城。南宋紹興年間,因虔州經常發生農民起義,官府認爲是因虔州的“虔”爲“虎”字頭,有殺氣而引起的,因此把虔州改爲贛州。

再往北看,遠處贛江西岸矗立的那座塔,是明朝萬曆年間建造的,取蘇東坡詩中一名句“山爲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而叫做玉虹塔。又因爲塔身顏色爲白色,俗稱爲白塔。明朝的塔跟宋朝是不同的,象玉虹塔這種樓閣式塔爲道家所用,成爲鎮邪造景的建築物,而且主要建在河邊的山巔上,變成通常所說的風水塔。白塔就是這樣一座典型的風水塔,建塔目的是爲了留住贛州的風水,另外就是爲了鎮住贛江水,保佑贛州城免遭水患,而對於現代城市來說,玉虹塔美化了空間環境,還在航運中起到贛江航道上的標誌作用。

由白塔再往前,眼睛所能看到的水的盡頭就是儲潭曉鏡。這也是八景之一。因爲那裏有一座高山叫儲山,因江水平如鏡面,光可照人而得名。贛江過了儲山後,河流湍急,礁石密佈,是著名的贛江十八灘,過去是一段非常危險的行船險段,經常發生翻船事故。文天祥著名的詩句“慌恐灘頭說慌恐,零汀洋裏嘆零汀”裏的慌恐灘就是十八灘中的一灘。

八景之一的“玉巖夜月”是指章江以西,水西鄉境內的號稱“江南第一石窟”的通天巖。

我們看到城西掩映在現代城市建築當中的飛檐斗拱的樓閣,它就是“三臺鼎峙”當中的鬱孤臺。三臺中的“拜將臺”在現在的兒童公園,而“章貢臺”則被毀,後人便用八境臺取代。

“雁塔文峯”是指市區東南部聳立在高樓大廈之間的舍利塔和塔下的文廟。舍利塔位於宋城贛州的宗教文化區,是慈雲寺的附屬建築,所以又稱慈雲塔。因大雁經常在塔頂棲息,俗稱雁塔。這座塔的功能與前面講的明代白塔是不同的,我國宋代以前的這種樓閣式塔是作爲寺院的附屬建築而出現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收藏舍利子或經卷、佛像等。舍利塔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是有確切紀年可考的珍貴寶塔,也是江西省唯一的一座斜塔。

我們看到贛州城南部遠處雲霧繚繞的山,叫峯山,又名崆峒山。那裏山勢險峻,是贛州市最高山峯,現已開闢爲風景遊覽區,其中寶蓋峯海拔1016米,風景秀麗。贛州八景中的“寶蓋朝雲”指的就是這裏。

大家的視線往東移,在水東鎮境內的馬祖巖,是八景之一的“馬崖禪影”,因爲唐朝高僧馬祖道,曾經居住在這裏而得名。馬祖巖高246米。現建有寺廟。蘇軾、趙卞、文天祥曾遊覽過並留下詩句。

八景中最後一景是天竺晴嵐,是指水東的天竺寺,早已被毀。我們不妨用前面那座古浮橋取而代之,成爲新的八景之一。

有關八景的具體內容,留待我們親臨遊覽時再作一一介紹。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八境臺北面腳下的這個半園型建築,是一座炮城,爲古城牆的一個附屬建築。建於清咸豐年間,是爲抵禦太平軍所建的。當時共有五座炮城,現僅存西門和眼前這座了。這個炮城有上下兩層,各層有藏兵洞18個,炮城開有槍眼、炮眼、瞭望孔,高7米,面積815平方米,中間的平地可供軍士休息和進行軍事訓練。這座炮城從功能上看,是控制章、貢、贛三江江面的要塞。太平軍石達開部隊曾三次攻城沒有攻破。 可見其作用非同小可。沿着左邊這段城牆,可以通往蔣經國舊居和鬱孤臺,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走走,別有一番風味的,願你們收穫多多,快快樂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