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赫圖阿拉城導遊詞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4W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撫順赫圖阿拉城導遊詞大綱

歡迎來到赫圖阿拉城遊覽!

在遊覽開始前,我先將這裏的基本情況大致介紹一下。“赫圖阿拉”是滿語,漢譯爲“橫崗”,即平頂的山崗。在這橫崗之上就是馳名中外的後金政權第一首府、清代第一都城---赫圖阿拉城。這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居之地。在努爾哈赤出生之前,這裏已經成爲其祖父覺昌安的山寨。明嘉靖38年,努爾哈赤生於該城。明萬曆44年,努爾哈赤在這裏創建了史稱後金的大金國,登基稱汗,從此開始了統一東北女真的大業。

赫圖阿拉城依山而築,居高臨下,三面環水,壘土爲廊,地勢南高北低,具有易守難攻之勢。分內外兩城,方圓5千米。內城建於明萬曆31年,外城建於萬曆33年。內城主要住着努爾哈赤的眷屬、親戚,外城住着他的精銳部隊,全城居住2萬餘戶,總計10萬人。

當年的外城建有點將臺、校場、倉庫區和製造弓箭、盔甲的烘爐。這裏主要是努爾哈赤演練兵馬、囤積糧食、製造武器、駐紮部隊的地方。內城則是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內城方圓2.5千米,設東、東南、北、南四門,四周是土石築的城垣。這裏不僅建有尊號臺,即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金鑾殿,又稱漢宮大衙門,還建有八旗衙門、駙馬府、關帝廟、城隍廟和地藏寺。清王朝入關進京後,又在這裏興建了守尉衙門、啓運書院、文廟等。

當年的赫圖阿拉城內城,建築輝煌,文化昌盛,10萬金戈鐵馬穿行於此,10裏商賈鬧市熱鬧非凡。而城中那口被稱爲“千軍萬馬飲不幹”的古井更是爲人津津樂道。我們可以看到,赫圖阿拉城內建築佈局既保留了女真民族的風格,又吸收了漢族中原文化的特點,突出的是中軸線起點,南北向挺直延伸,反映出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傳統觀念。城內道路系統,以中軸線相交,形成嚴格的方格網狀,各級主次幹道均爲直角相交。然而,就是這一座歷史古都、文化名城,卻毀於上世紀在中國大地上爆發的日俄戰爭。1963年,赫圖阿拉城作爲滿族的歷史古城,被列爲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政府逐年投放資金,進行管理和修繕,使這座古老的城池逐漸恢復了歷史原貌,成爲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現在請大家隨我來,我們一道進入老城參觀遊覽。

遊客朋友們,我們眼前這座外形呈八角的建築,就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汗宮大衙門,因爲這裏是努爾哈赤建金稱汗的受賀之地,故稱尊號臺,俗稱金鑾殿。明萬曆44年正月七年級,努爾哈赤在這裏創建大金國。從16XX年到1619年,她在這裏運籌帷幄,發號施令,接待來賓,慶功宴賞,爲統一東北女真,鞏固後金政權,最終進軍遼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站在這裏,不僅可以俯瞰全城,海爾可以目集周圍數十里的谷口、墩臺,他從側面體現了努爾哈赤的寬闊胸襟和遠大目光。儘管最終努爾哈赤本人沒有住進北京故宮的那座金鑾殿,但他的精神卻鼓舞了他的子孫後代,最終建立了清王朝。這裏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起點。剛纔我已經介紹過,19XX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使赫圖阿拉城的古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加上近4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努爾哈赤當年住過的那座金鑾殿已經片瓦不留。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漢宮大衙門是政府於1999年投資重新復建的。

各位請看汗宮大衙門左右兩側。左側有一處深潭,右側有一陡坡,坡下有一池塘,左潭右池景色怡人,汗宮大衙門好似龍頭,兩弘清水左右輝映,恰爲龍目,爲此這裏又被稱爲“神龍二目”。關於啓運潭,這裏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一天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到赫圖阿拉的一位村民家借宿,恰巧有一位道士也來到了這位村民家中。道士神祕地對這家的主人說:“你們這個地方啊同一般,城北的荷花池是龍的二目呀。如果在八月十五荷花競放之時,將你家祖先遺骨扔在荷花之上,荷花將立刻關閉,你家的後人就能爲天下至尊。”這些話被塔克世偶然聽到,在八月十五夜晚子時,他悄悄來到荷花池,見月光下荷花爭奇鬥豔,就按照道士說的那樣,把祖先的遺骨扔到了荷花上,荷花果然關閉了。這時,那家接受過道士祕傳的村民也趕來了,但是已經晚了,這裏的風水已經被努爾哈赤的父親給佔去了。傳說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他父親塔克世當年佔到了風水寶地。這段傳說雖充滿了迷信色彩,卻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瞭解到這裏的民間文化。上個世紀初,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之後,日俄屯駐赫圖阿拉城。這羣沙俄強盜在撤走時,在北牆根下放上炸藥,將城牆炸成豁口,池水奔涌泄出,流入蘇子河南岸,從此,啓運潭乾涸。我們現在看到的荷花池,是隨着汗宮大衙門的復建而修建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當年的正白旗衙門,清太宗皇太極就是當年的正白旗旗主。在談到清代歷史的時候,我們常常能聽到一個詞彙:八旗。在後金時期,八旗是努爾哈赤麾下八個軍政合一的組織。滿語中有“牛錄”一詞,語意爲箭,努爾哈赤用箭這個名稱,史無前例地創建了一種兵民合一的基層組織,融生產、打仗、政權、文化爲一體。三百人爲一牛錄,五牛錄爲一甲喇,五甲喇爲一旗。努爾哈赤最初率兵打仗時,僅有黃、藍、紅、白四旗,隨着勢力的擴大,明萬曆四十三年(16XX年)又增加了鑲黃、鑲藍、鑲紅、鑲白四種,合爲八旗。八旗組織平時爲民,戰時爲兵,開創了“全民皆兵”的先河,其建制隨後成爲清代的定製。後金政權建立八旗制度以後,赫圖阿拉城內也相應地設立了旗署衙門,即八旗衙門。八旗衙門是八旗旗主日常處理本旗行政、軍事、生產、民事等事務的行政官署。正白旗衙門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爲青磚瓦舍四合院,有正房、東廂房、西廂房、門房共20間。其它7座衙門分別位於赫圖阿拉城的東門裏、南門裏、城東南和關帝廟後,當年的建築今已不復存在。正面,就請大家到正白旗衙門裏去參觀當年的遺物和遺址。

那這裏就是赫圖阿拉城內惟一的一口水井,它就是被稱爲“千軍萬馬飲不幹”的罕王井,又稱啓運井。罕王以努爾哈赤的的尊號命名,有人稱,老罕王不僅是身經百戰的英雄,還是一位打井專家。大家看,赫圖阿拉城位於橫崗之上,要在這裏打井十分困難。傳說,當時這裏沒有一口井,城裏的兵馬和居民吃水要到城外的蘇子河裏挑,如果這座城池被圍困,吃水就成了問題,若被圍困幾個月,不用兵馬攻打,這裏的10萬金戈鐵馬就會自己倒下。爲此,努爾哈赤曾派人在城內四處打進,可一口井也沒打出來。一天,努爾哈赤帶着衛兵到來這裏,看見一隻兔子,衛兵搭弓提箭要射兔子,卻被努爾哈赤給攔住了,努爾哈赤想,兔子也要喝水的,看它到哪裏喝水。見兔子鑽進了一片草叢,努爾哈赤當即叫人在這裏打井,果然打出一口“千軍萬馬飲不幹”的水進來。也因爲努爾哈赤被尊稱爲“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罕”,俗稱老罕王,所以人們就叫這口井爲“罕王井”。罕王井作爲努爾哈赤留在赫圖阿拉橫崗上的一處見證,近4XX年來一直是崗上人的生命之源,至今仍未枯竭。飲水思源,飲水思宗,飲水思親。儘管居住在赫圖阿拉城的人們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人們依舊愛戴着這口水井。其實,罕王井只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口爲正方,以木鑲嵌,井上既沒有轆轤,井邊也沒有石階、石柵欄和石碑。然而,當走近時,它則給我們一種強烈的直觀感和親近感。井水距地面只有60釐米,井水充盈,望之清澈見底,飲水甘涼爽口,真可謂之爲“神水”。接下來,請隨我到那邊參觀。

普覺寺是努爾哈赤當年在此所建的7大廟宇之一,原名叫關帝廟,民國以後才改稱普覺寺。寺廟是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先哲的地方,修廟建寺屬文化盛事,我們卻不禁要問:滿族的祖先信奉的是薩滿教,努爾哈赤爲什麼要在這裏修建一座關帝廟呢?原因有二:努爾哈赤從小精通漢文化,對行俠仗義、武功蓋世、忠君保主的關羽十分崇拜,這是其一;更重要的一點,是努爾哈赤想要接近漢民族。努爾哈赤當然知道關公在漢民族中的地位,修建關帝廟則是他征服民族的第一步。在此之前,他通過信奉喇嘛教而贏得了蒙古民族的感情,並由此嚐到了用信仰籠絡人心的甜頭。關於修建關帝廟的民門傳說有許多,一說是赫圖阿拉城被明軍包圍,行將全軍覆滅,關公及時託夢,努爾哈赤即派人扮了關公之相:紅臉長鬚,手持青龍偃月大刀,騎赤兔馬,率其子關平等衆將,直殺嚮明軍陣營,明軍誤以爲關公顯靈,陣營大亂,落荒而逃。到康熙年間,又有關公保佑着大清朝的傳說。關帝廟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在滿、漢族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橋樑。當年的關帝廟爲三進院落,內建關帝殿3間,中有關聖君坐像一尊,東、西次間塑關平、于吉、周倉三將立像,廟門兩旁是鐘樓、鼓樓和馬殿。在清王朝鼎盛時期,關帝廟曾多次重修擴建,香火不斷。如今這裏已經成爲當地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第年四月十八,都要舉行廟會,熱鬧非凡。

大家請看,這座建在內城東南角高崗上的廟宇就是文廟,也叫孔子廟,當然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從這座廟宇中可以看到一個滿族首領對漢民族文化先師的虔誠。努爾哈赤爲加速後金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廣泛地吸收融合中原漢文化,崇祀先儒、先賢,把滿文化主動融入漢文化。當年,這裏鐘鼓齊鳴,香菸繚繞,善男信女拜謁不絕。

再請看這邊的興京啓運書院,它是清朝在興京地區第一座官辦學校,爲後金及清朝培養了大批創業精英。書院當時的師資水平很高,都是由大清名士親自任教,八旗子弟及漢蒙兒童爭相入學,盛極一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書院毀於日俄戰爭,1999年恢復歷史原貌,供遊人參觀、遊覽。

遊客朋友們,我們的參觀即將結束,大家可以買些有意義的紀念品,把老城人民的情思帶回你現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我真誠地希望您帶着您的家人、親戚和朋友,找點空閒常來看看。謝謝大家的配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