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堂聖恩禪寺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6.14K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現在到達了香堂的最爲精華的景點所在,聖恩禪寺。大家知道香堂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嗎?因爲在過去,香堂四周一直都有寺廟環繞,香菸瑞靄紛程,所以這裏稱爲香堂。香堂實在是一個環山抱水,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北京香堂聖恩禪寺導遊詞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聖恩禪寺,他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

(明正統皇帝略傳:正統皇帝名叫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兩次登極的戰俘皇帝。正統皇帝他年幼登基,少不更事,專們寵信宦官王振,聽任其變亂朝綱,後來爲其所惑誘,冒險御駕親征瓦喇蒙古軍兵敗被伏,淪落爲階下囚。後來正統帝被贖回後,做了七年“太上皇”。再之後,他憑藉一羣政治上失意者發動的政變,重登皇位。戰俘和囚徒的生涯使他更多的瞭解了人生的深意和因患難而體會了佛家慈悲的意味,故廢止了大明王朝最慘無人道、野蠻至極的人殉制度,爲後人稱道。)

明朝天子多信佛,但也有信道教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本爲僧人出身。朱元璋之子,建造北京城的明成祖朱棣也是佛門弟子,他的大軍師姚廣孝是一個僧人,法號道衍,道衍法師在朱棣身邊左右,不知用佛法免除化解了這位皇帝心中的多少戾氣和暴燥。道衍逝後,明成祖親爲其哭靈,其靈塔今天還在北京房山。

此聖恩禪寺在清朝時也幾經翻建。清朝皇帝們更是信佛崇佛。大家看到電視上演出清朝宮庭戲時,可以看到皇帝們在大典時,所頂戴的禮帽前就鑲着一尊莊嚴佛相。康熙帝號爲佛心天子,雍正帝自稱圓明居士(居士乃佛門四衆之一,是在家帶發學佛的男人)。乾隆皇帝自號十全老人,亦是佛門大居士大護法,據稱乾隆帝逝世時,還口誦真言不斷。按佛理,臨終神智清晰,口誦真言(或佛號),他的來世之福要遠遠超過於現世。

香堂這個地區剛纔講過,曾經是寺廟林立。不要說香堂了,過去在整個北京城,幾乎每個村,甚至每個衚衕都有一個寺或者廟。依據博物館收藏的《乾隆京城全圖》上看,上面標有衚衕1400條,而寺廟竟有1300餘座,幾乎每條衚衕裏都有寺廟。可以看出,大清康乾盛世時,京城的勝景。而這些寺廟,官廟則由國家修建也就是帝王敕建。在過去,其實皇宮裏面太監們也非常喜愛修建寺院。

現在只單說一下太監們和寺院的故事:過去機靈一點的太監全愛修建寺院,爲什麼呢?一,重要的,是表懺悔、修福之意。另一個原因是,爲自已積功陰德,留個退身之處。因爲大家都知道太監沒有子女,老了以後一般又沒有去處,如果自己捐修一個家廟,大家感念他的恩德,便可以老了住在寺院中,青燈古佛,頤養天年而善終。在北京後海有一個廣化寺,80年代還有一個老太監,據說他在那裏以高壽而善終。

佛法對濟世利國說句實話,實在是有很大的裨益。所以,縱看中國歷史,每當時代興隆鼎盛之際,也就是佛法昌明之際;每逢時代變亂衰退之時,也是佛法凋零退落之時。他們是與時代的興衰是成正比的。

大家都知道,文革時期大革了文化命,寺院也是凋零破敗,後來在前幾年,這裏的支書張文山先生髮心帶動大家修復了這座古剎。使這裏重新梵唄聲聲,鈴鐸(duo)陣陣,暮鼓晨鐘重新震響於青山綠水之間。所以我們今天到了香堂,靈感些的人,大老遠就可以感到這裏的祥雲與瑞氣與衆不同。

寺院是需要有人主持的,佛家稱爲三寶:佛寶、法寶、僧寶。這裏香堂就是三寶俱全的所在。我們也許也去過一些寺院,但沒有任何僧衆,僅僅是個博物館,人氣零凋,國家貼錢都沒人愛進。但是北京雍和宮已是人滿爲患,有些高峯時還要限截限流;北京西山的八大處也是香火鼎盛;另外,我們這裏的香堂同樣也是三寶俱全。古語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三寶俱全,寺院有真正的出家僧人主持(假的不成),纔有它的靈氣。否則只是土木瓦石的堆砌。

好,現在我們進入了大門,可以看到裏面的秀美與壯麗。我們可以看到,這座聖恩禪寺的建築,融合了江南的秀美與北方建築的陽剛之氣於一體,可以說是混然天成。

現在往右看,可以看到一條蜿延長廊,中國古人風水學有句名言:“麴生吉,直生剎”。所以無論是用作建築還是拿來比作人生,都是麴生吉,而太剛太直,總有些不太吉利,總要彎彎柔和一點的更好一些。這也是中國建築文化的一個重點,講求人天和一,也講求甚至與人事和一。

我們再往前看,可以看到一個很美的放生池。佛家講求慈悲爲懷,所以佛弟子們多愛放生護生,不忍看小動物慘遭殺害,放它們一條生路。曾有一個高人講了一個關於放生的故事,他說:你看帶兵打仗的人,有些手下的真的很講義氣,甘心爲主將出生入死。其實人世間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因果的,那些甘心爲他出生入死的人,也許過去世就是那位將領放生的衆生們轉世的。

這個放生池,是大家拍景的好地方,遠山近水分外美麗。大家可以拍攝幾個精彩照片作爲紀念。

好,更精彩的還在後面。我們拾級而上,真正的聖恩禪寺還在上面。因爲佛法尊貴、難得,所以要費些體力才能看到,所以老人們又稱爲好事多磨。唐僧上西天取經還要九九八十一難,才能見到真佛,我每今天要想見到佛祖,也要一顆虔誠善良敬佛的心,爬些臺級用些體力,纔可以見得到。

好,我們眼前的是聖恩寺的真正的山門,這上面幾個大字,“聖恩禪寺”,是著名大書法家,劉炳林居士書寫的。

山門內是哼哈二將,此二位是護持山門的二位大將軍。過去有一句話“葷酒不得入山門”。據說峨嵋山的猴子們很靈,看到朝山的人吃葷喝酒或是心裏不淨,會跑上前去抓人家,不知是不是真的。不過“葷酒不入山門”,確實是古人對佛門的恭敬。

再往前是天王殿了,二傍是四大天王護法諸天,在中央的這尊胖菩薩,天天開心大笑的大菩薩,就是彌勒菩薩。這尊彌勒相是根據彌勒菩薩在五代時期的一個化身而來的。相傳在五代時期,彌勒菩薩化現爲一個名叫契此的和尚,據說他長相很胖,笑口常開,並且常用竹杖挑着一個大布袋四處化緣,然後再將化緣來的東西分給附近的窮人,所以人們都稱他爲布袋和尚。有時人們問他佛法,他就把他的大布袋往地上一放,其實是表示把妄念什麼的都放下。有些人不懂,問他還有呢?他又把布袋背起,其實表示放要得下也要提得起。大和尚多多少少有些靈異,但村裏人也沒多多見怪。最後在這個和尚圓寂前自己說出一個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都很後悔當初沒好好供養人家。

天王殿後,就是護法韋馱菩薩的寶相。據佛教所說,我們現在的時代,佛教稱爲賢劫,會有千佛出世。當然每位佛與佛出世之間會隔很長很長的時間,像前面我們看到的那尊彌勒菩薩,他老人家就是現在佛教教主釋加牟尼佛祖,所授記的下一尊出世的佛陀。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時間,是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下生到我們人間示現成佛。那講說這些是爲什麼呢?我們講明瞭賢劫千佛,再說我們現在講的韋馱菩薩,他曾在佛祖前發過大願,願在這個賢劫千佛中,最後成佛,他願在這個漫長時運中,生生世世護持這千佛的佛法。所以稱爲韋馱護法大士菩薩。

再往後面,我們看到的就是大雄寶殿。爲什麼稱爲大雄呢?孔老夫子曾說,仁者就是無敵,而佛菩薩不僅本身仁慈無畏,甚至可以施衆生無畏,所以我們衆所皆知的觀世音菩薩又稱爲“施無畏者”。所以在佛門稱爲大雄、大力、大慈悲,故稱爲大雄寶殿。

大雄殿內,大家可以看到三世佛。中央的是佛祖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生於古印度,釋迦出生的年代正值我國春秋時期,約與中國的孔子同一個時代。佛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一個小國國王的王太子。在太子出生時,他的父王曾請世外高人爲太子看相,相師說,此子相貌非凡,如果在家則是統一世界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則會成爲醒悟衆生迷惑的聖者佛陀。太子的爸爸聽後又喜又怕,國王很害怕小太子以後會選擇第二個可能——去出家。就動用腦筋讓太子在最美好的環境里長大,並延請各路名師來爲太子教學。據記載,釋迦牟尼在少年時代就已文武兼備,才華蓋世,爲此更爲老國王所鍾愛,老國王爲他在宮中放置了無數的僕人和美女侍候,最後還爲太子迎娶了鄰國天臂國美如天仙的公主耶輸陀羅,但也這一切也沒能擋住太子一顆出離的心。

一天,太子出宮遊玩,在城外,分別看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頓時覺得人命無常,想到人縱然活到高壽八、九十歲,榮華富貴也是如同過眼煙雲,轉瞬即逝,抓也抓不住,最後還是空。縱然我做得轉輪聖王,也不可能不變老,也不可能不生病,最後大限一到,那些大臣,妃子和兒女以及所有的珍寶都不可能再跟着帶走。所有的這些都是抓不住的,有生有滅,變化無常,不能永恆的常久保持。爲此他認爲這個世間很苦,他要找到一個不再生滅,了脫生死的最究竟的去處。他要弄明白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於是,回城後,就在半夜時分,太子揹着他的父王逾城出家。出家後曾在雪山修習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不成人形,最終認爲這種苦行並不是究竟解脫的辦法,於是接受了一個牧羊女用雜米和着羊奶熬成的奶粥,恢復了體力,這就是我們後世臘八粥的由來。恢復體力後,太子便找到一顆菩提樹座下來結草打坐,併發誓願,如果我不成正覺決不起此坐。果然他在幾天內陸續證得了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具足的神通。這也惹得魔王波旬極大的不安,他先用魔軍威嚇,看到不成,又來軟的派出他的三個妖豔的女兒前去誘惑佛但也不奏效。最終,太子在第七天的早晨看到初升的太陽而大徹大悟成就覺行圓滿的佛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