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金殿導遊詞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86K

金殿自陳用賓於萬曆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 吳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昆明金殿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昆明金殿導遊詞3篇
昆明金殿導遊詞範文1:

太和宮金殿,又名銅瓦寺,坐落在昆明城東北郊鳴鳳山,俗名鸚鵡山。鳴鳳山原名相度山,明萬曆年間始創太和宮金殿以後,改稱鳴鳳山,系明代以來雲南著名的道觀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詳細記載了太和宮創建的歷史:“滇南苴蘭(昆明)會垣東關外,距城十五里許,有山鳴鳳,又俗名鸚鵡山。前明萬曆壬寅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雲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於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山七十二峯之中峯修築紫禁城,冶銅爲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峯宮名也。其時並建三元、環翠二宮,所供聖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爲滇南一勝境也。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

這段碑文依據史料,敘述了仿湖北武當山始創昆明太和宮金殿的時間、創始人、冶銅爲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觀規模,以及鳴鳳山的山勢。明萬曆三十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雲南巡撫陳用賓”,陳用賓會同黔國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劉會,同登鳴鳳山巔,商定仿武當山中峯興建太和宮。這與明萬曆甲辰年(1620xx年)正月太和宮創始人陳用賓所撰《鼎建太和宮記》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記用白話敘述,通俗易讀。陳用賓的碑記文言紀事,不容易讀。

舒藻碑文中所說:“其時並建三元、環翠二宮”一段不準確。其實創建太和宮前七年,就已建“環翠宮”。陳用賓撰《環翠宮記》稱:“餘撫滇之三年,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爲閣,祀呂師(呂洞賓),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並祀閣上。” 陳用賓,福建晉江人,明進士,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使巡撫雲南。陳用賓“撫滇之三年”,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萬曆三十年(1620xx年)“叩請”陳用賓興建太和宮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環翠宮的道士。

正如陳用賓《鼎建太和宮記》所述:“及撫滇之九年”,即萬曆三十年(1620xx年),陳用賓“偕卜勝東城,相度山原間幾一舍許無當者,延佇環望,真氣英英,連蜷環翠宮左,捫蘿視之,適彩雉從中盤起,玉局宛然,無亦光嶽之閟有待歟?” 陳用賓偕沐昌祚、沐睿、劉會等登相度山,卜勝選址,已見山勢“連蜷環翠宮左”。這清楚說明,明萬曆三十年陳用賓爲太和宮選址時,已有環翠宮。太和宮金殿、三元宮於明萬曆三十年(1620xx年)動工興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載而繕定”。“萬曆甲辰(1620xx年)歲春正月吉旦”,陳用賓撰立《鼎建太和宮記》。

民間傳說陳用賓曾在鳴鳳山“三遇呂洞賓”,是呂仙引示他鳴鳳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撫滇之三年”即“命官於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爲閣祀呂師”。環翠宮建成後,陳用賓曾撰楹聯:

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陳用賓身居雲南“軍門巡撫”,既迷戀官場“一品朝衣”,又嚮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請問“劍影橫天,笛聲吹海”飛來的呂仙人,他該“向那頭跳出”?

陳用賓《建太和宮記》開頭有這樣一段話:“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跡最著於太和,貞觀而還,代能尊祀。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讓隆焉……”說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當帝座”,真武神蹟,太和山(即武當山)最著名。從唐貞觀年間以來,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當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當山有“真武神,永樂像”的傳說,以後天下真武宮都按這“永樂像”塑真武。

明崇禎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史志碑記所載是一致的。明崇禎十年(1637年)雲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天柱峯。天柱峯爲此又稱“金頂”。雞足山銅殿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張鳳翮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臺砂石浮雕欄杆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間重建鳴鳳山太和宮銅殿,“範銅至五百餘萬之多”(250噸)。1980年清洗銅殿煙塵污垢時,發現銅殿正樑上通體被煙垢覆蓋的銘文,樑中間的字被藻井遮蓋,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銘文證實清康熙九年(1670年)吳三桂修葺太和宮,重建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餘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吳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兵反清,故方誌碑記只稱“清康熙九年重鑄”,迴避是吳三桂重鑄銅殿。

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後,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雲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雲貴總督,爲什麼在真武道宮掛佛教匾?武當山記載,永樂十四(1420xx年)武當天柱峯頂建真武銅殿時,峯巔咫尺地盤上已有佛教無量壽佛殿,佛道互不相讓。得知建銅殿是聖上旨意,佛家折中,“讓地不讓佛”,真武殿上掛“無量壽佛”匾,朝拜真武同時,也頌“南無無量壽佛”。鳴鳳山太和宮仿武當山中峯興建,王繼文依據武當山典故懸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門碑記》記載了清代昆明兩次地震的情況:“乾隆年間,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靈徵”。這次地震影響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搖摧壞。”太和宮更大的劫難是咸豐年間,太和宮毀於兵燹,三元宮化爲灰燼。每一次損壞後,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修繕。其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20xx年)前後十五年間,太和宮住持李明清勸募“縉紳王熾、餘安轉稟督辦雲南礦物、前巡撫唐公炯,倡鑄銅一萬斤,並遍約同人,量力捐助。鑄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並重修山門、牌坊、殿宇,衆作新之。”

太和宮金殿於1950年軍事接管,定爲“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先後隸屬文教局、建設局、文化局、園林局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1968年又將太和宮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粉碎“四人幫”以後,逐年修復古建築,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翻修三座天門、櫺星門,新建長廊亭臺,局部維修明代城牆。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

1983年至1991年,在鳴鳳山東面、南面新徵土地273畝,興建佔地500畝規模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園林植物園分爲十二個專類花卉園區茶花園、溫室花卉區、杜鵑園、水景園、木蘭園、薔薇園、竹類植物園、裸籽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造園示範區、鸚鵡園(盆景區)和雪松草坪園。省、市政府先後投資達800餘萬元。

爲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後在鳴鳳山金殿投資20xx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築羣,整修鐘樓,開闢鐘樓旅遊服務區,興建大型觀賞溫室,新建杜鵑精品園,開發蘭圃和蕨類植物園,重建秋園餐廳,改造旅遊招待所,重建園內旅遊廁所。在金殿自籌資金興建“中國金殿博覽苑”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金殿青銅文化旅遊景點……這次整治修建,爲太和宮金殿創建四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興建。金殿名勝區1999年躋身雲南省一流風景名勝區。

昆明金殿導遊詞範文2:

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佔地1773畝距市區8公里。金殿名勝區創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築,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 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屬於太和宮的一部分,總重量達250噸,爲重檐飛閣仿木結構方形建築,殿高6.7米,寬、深各6.2米,包括樑柱斗拱、瓦楞頂檐、神像羅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銅鑄成。

金殿自陳用賓於萬曆壬寅(1602)年鼎建, 迄今已380多年; 吳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初建於明萬曆年間。陳用賓仿照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峯的太和宮及金殿,略加變化建成。明代後期統治雲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身上找根源,而從迷信中尋求解脫。信爲:鸚鵡山在城東,山上立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故由巡按張鳳翮出面,將銅殿拆運至滇西的雞足山,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樑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等字樣。

從山腳舍車步行,過迎仙橋,進“鳴鳳勝景”坊,途徑“第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攀上天門,即可見古樸莊重的“太和宮”大門。聯雲:“畫棟連雲,只佔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入寺門,再過櫺星門,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擊長約數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階進“城”,迎面高高的臺階上,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築,著名的金殿。 名勝區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鍾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爲雲南省最大的古鐘。新建的“中國金殿博覽苑”,將湖北武當山、山西五臺山、山東泰山、和北京萬壽山的銅建築薈萃一園。苑中堆大理石,小橋疊水、踏步欄杆、棧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觀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瓏的仿銅文化園林。金殿建有500畝的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溫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xx餘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爲一體的特色旅遊景點。在昆明市東北角七公里的鳴鳳山上,有完全用青銅鑄造的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爲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春城清代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零年),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鑄字樣。裏面的佛像、匾聯、樑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杆均是別緻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殿外築有城牆、城門、城垛。城上有樓。在殿後側,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兩株,相傳爲明代所種,每年春節前後,數千朵茶花怒放,花紅似火。

昆明金殿導遊詞範文3:

金殿風景區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距市區8公里,初建於明萬曆年間,明崇禎十年(1637)銅殿遷賓川雞足山,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檐歇山式真武銅殿,銅殿重250噸,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築,它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銅殿在驕陽下殿宇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人們稱爲金殿,是中國重點保護文物。

金殿自鼎建至今已380多年,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樑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等字樣。 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現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即十月)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銅鑄字樣。裏面的佛像、匾聯、樑柱、層面、門窗、盤龍、裝飾等均用銅鑄成。金殿的階梯、地板、欄杆均是別緻的大理石鑲砌。整個殿宇宏偉莊嚴,美觀大方。

清代歷朝,太和宮屢遇地震兵燹,但屢獲修繕。最大的一次劫難是在文革。殿宇坍塌,神像搗毀,太和宮滿目荒蕪,不堪回顧。直到1999年,爲了迎接昆明世博會,纔對太和宮進行了全面整修。太和宮歷盡滄桑,真武帝幾遭興廢。

金殿天門

從山麓迎仙橋起步,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便到高達1000多米的平臺之上,眼前是一座古堡式的建築,城牆上有城樓、垛口,城內有太和宮,宮門上嵌着“櫺星門”三個金字,門扉上楹聯寫着“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

金殿

進入門內,即能看到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金殿。它的樑柱斗拱、覆領鰲脊、寶頂飛檐、匾額楹聯、供桌神像、瓶爐器皿等,全部用銅鑄成,重二百餘噸。殿高6.7米,寬深爲6.2米,殿身立圓柱16根,殿壁爲36塊雕花格扇加坊拼成,鑄造細緻,結構複雜。殿中供鎏金神像5尊,中爲真武帝君,側塑金童玉女,兩旁有水火兩將。銅殿坐於高高的大理石丹陛上,四周圍以兩層石制欄杆,金碧輝煌,有如金鑾寶殿。殿臺階下有侍亭兩座,左面另立一10米高的刁斗杆,杆上升起一面七星皁旗。旗杆、旗鬥、旗子也用銅鑄成。銅旗爲三角形,犬牙邊,旗周圍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六星,整個銅旗均爲鏤空鑲嵌;旗面上雕刻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2個銅字。

鐘樓

金殿風景區後山建有三層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明永樂二十一年(1432)所鑄的大銅鐘,鍾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達14噸,爲雲南省最大的古鐘,此鍾原懸於昆明城南麗門面的宣化樓上,1953年拆城樓移至古幢公園,近又移至“金殿”公園。

園林植物園

金殿建有500畝的鐘樓園林植物園,已建成茶花園、杜鵑園、木蘭園、薔薇園、溫室區等十個園區,引種園林植物20xx餘種。金殿名勝區是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爲一體的特色旅遊景點。在殿後側,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兩株,相傳爲明代所種,每年春節前後,數千朵茶花怒放,花紅似火。

殿外築有城牆、城門、城垛。城上有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