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64K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

今天我們雲拜謁一位聖人蔘人,參觀一處聖地,那是令世界華人崇敬嚮往的地方,它就是武聖人關羽的葬首處——關林。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東漢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運城市)人。關羽才兼文武,絕倫逸羣,通經熟史,驍勇善戰。建安二十四年(220xx年),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殺害,終年五十九歲,生前漢獻帝封他爲“漢壽亭侯”,死後蜀後主劉禪追溢他爲“壯繆侯”。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惟公號帝君”。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何其多,關羽之所以脫穎而出揚名天下,正是因爲中國是一個以儒學立國的國度,幾千年的道德觀念是“仁、義、禮、智、信”,關羽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仁勇”壯歌,他的品德與我國傳統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歷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無比敬仰,成爲封建社會的人倫楷模,以至於“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根據禮制,皇帝的墓稱“陵”,王侯的墓稱“冢”,百姓的墓稱“墳”,只有聖人的墓才能稱爲“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關羽被封爲武聖,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聖孔子的“孔林”和這處埋葬武聖關羽的“關林”了。

關林始建何時已無從稽考,現存的關林位於洛陽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間加以擴建,形成現今佔地180畝的規模。關林的建築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宮殿式樣建造的,它以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後門爲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築的佈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嚴謹有序,爲中國古代建築的典型代表。院內800餘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鬱蒼翠,掩映殿字樓閣,使關林別具林園特色。歷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記載有關關林的滄桑歲月。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氣魄宏大的關林廣場。廣場中央的舞樓,是祭祀關羽時獻戲的舞臺。舞樓平面佈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爲前臺,不設山牆,從建築形式看,它把前臺的歇山式頂和後臺的硬山式頂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似歇山式頂,使整個建築的外觀宛如一座重榴樓閣拔地而起,蔚爲壯觀。如此巧思設計,精妙構築的舞樓,殊爲罕見,是中國早期舞臺的精華之作。

關林大門建於清代,兩邊的八字牆上篆書“忠義仁勇”4個大字,昭示着關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門鑲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顆金黃色乳釘,標誌關羽的至崇地位。門外這對白色大理石石獅,雄健威武,是洛陽地區現存明代石獅中的一對。請再往大門東西兩側60米處看,高高聳立的是對稱的三門道石牌坊'坊額上都是頌揚關羽的題字。

儀門爲關林第二道門,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原爲關林大門。清代擴修大門後,改此門爲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正門額上懸有慈禧太后所題“威揚6合”匾,意思是關羽的英各威震天下。儀門檐後檐下訪上繪有大幅反映關羽生平事蹟的故事圖等,再現了關羽當年激戰沙場的生動場面。大家注意看儀門上的乳釘只有49枚,爲什麼和大門不;樣呢?噢,有些朋友已經猜對了,這是因明代修此門時關羽的封號還是侯爵的緣故。

在儀門東西次間與盡間的五花隔牆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爲岳飛畫“關聖帝君像”,相傳是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西側爲“關帝詩竹”,寬54、高120.5釐米。畫面上有兩竿竹子,一竿枝葉飄飛,宛如狂風襲竹,一竿枝葉低垂,又似驟雨落葉,所以又叫“風雨竹”。這幅竹畫妙就妙在全部竹葉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表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由儀門到大殿之間這條長35米、寬4米由石欄板夾築的甬道,是我國關廟中惟一的一條石獅甬道,被譽爲“洛陽小盧溝”,關林有三個絕妙的景觀,這是絕。據碑文記載,現在的甬道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七年,這是在洛商客捐資,依帝王宮殿式樣修建的。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個石獅,它們分立在甬道兩旁,像兩列衛士夾道護衛。這些石獅沒有兇猛威嚴之感,個個活潑生動,逗人喜愛。這些可愛的石獅,給關林的莊嚴殿宇、蒼鬱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無限生機和溫馨氛圍。

甬通東西兩側分別坐落着鐘樓和鼓樓,兩樓建築形制一樣。中國的寺廟裏,多有鐘鼓樓,晨鐘暮鼓不僅作爲報時之用,更爲隆重的祭祀平添幾分神祕與神聖,關林的鐘鼓樓,起的便也是這個作用。

焚香爐位於甬道兩旁,東西各一。明清時期,關林每年要舉行春秋二祭,按當時朝政祀典規定使用太牢,祭祀在月臺之上拜殿之下進行,隆重而熱烈。爲了防止廟宇着火,保證殿堂安全,就在月臺下建焚香爐兩座,可見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識。焚香爐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頂,爲清代所建的磚砌仿木構建築,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磚雕藝術水平。正面雕刻窗根,其餘面磚雕“騰龍戲珠”、“松樹麒麟”、“雙獅戲繡球”和“歲寒三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側焚香爐後壁的大幅磚雕“歲寒三友”圖,它寓劉、關、張桃園結義之意於畫中,用鬆、竹、梅喻三人的高風亮節、博大正氣,構圖巧妙,寓意深刻。

大殿前月臺兩側有龍頭柏和風尾柏,西爲龍頭柏,東爲鳳尾柏。龍頭柏因柏樹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龍頭而得名。風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環紋極密,似鳳凰尾巴。

月臺之上,前爲開敞的拜殿,後力宏闊的大殿,兩者相連,渾然一體,巍峨壯觀。拜殿爲五開間捲棚式建築,爲祭祀關羽時百官僚屬謁拜之場所,又稱爲“啓聖殿”。拜殿雖樑架結構簡單,但斗拱檀枋色彩斑斕,與高聳的赤柱相映生輝。拜殿下高掛着一塊塊歌頌關羽的匾聯,其中爲出名的,是乾隆皇帝親自書寫的“聲靈於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並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聯。拜殿西端放置着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所用的“青龍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氣,每每吸引着遊客前來一試身手,領略當年關大將無尚英風。

大殿爲關林建築,位於關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爲尊的建築意圖。大殿爲磚木結構的單檐廡殿頂式,高近20米,面闊7間,進深3間,總面積760平方米。廡殿頂上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殿四周飛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交錯,檐柱聳立,繞以迴廊。大家擡頭看大殿四據角,是不是都站有一人,有種說法說他們分別是龐涓、韓信、羅成、用瑜,只因爲他們都曾背信棄義,遭世人唾罵,被稱作歷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盡人”,他們與關羽的浩然正氣形成鮮明對比,讓他們站立檐角也是在警示世人啊。

大殿正門上方高懸慈禧太后題的“氣壯嵩高”匾。大殿門窗雕飾精美,看大殿正門,自東向西的高浮雕是關羽生平故事十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斬蔡陽、水淹七軍、三結義、三顧茅廬、斬車胄、單刀赴會、挑錦袍、戰呂布、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等共十二幅,還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龍戲鳳等,無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表現了明代木雕藝術的傑出水平。而且這些木雕因爲有高大寬闊拜殿遮蔽,所以較少遭受風吹雨蝕,因而木雕上色彩依然鮮豔如初。大殿內現有塑像五尊,中間這位帝王裝扮、神聖莊嚴的就是關聖帝君像,此像高6米,爲我國關羽塑像中的一尊。兩側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倉、沉着穩健的廖化、深謀遠慮的王甫、英姿颯爽的關平。我們走到大殿後門,看這組正對後門的高浮雕,中間這位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脣若脂、身着綠戰袍、手拂長髯、睿智英武的關羽像,真實地再現關羽音容笑貌。羅貫中據民間傳說關羽是個紅太陽大漢的說法,塑造出了《三國演義》中一個肝膽俠義、正氣凜然的關將軍形象。這個關羽像就是依羅氏描述雕塑的,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關羽左右則分別是扛大刀的忠誠侍衛黑臉周倉和儒雅英氣的義子關平。

走出大殿來到二殿,光緒皇帝題的“光昭日月”匾高懸於正門上。二殿是關林現存建築中始建年代早的一座殿宇,五開間單檐廡殿頂式,面闊5間,進深3間。前後檐下主要繪有反映關羽驍勇善戰的故事圖。殿內塑有關羽戎裝坐像,旁邊侍立手持大刀的周倉和手捧璽印的關平。二殿後門有一對圓雕盤龍石墩,設計之巧在石刻中罕見。整個看來似一方柱體,細看則見是由一條龍盤纏,龍的眉、眼、脣、須乃至片片龍鱗無不點畫到位,而且龍的氣勢不減,真可謂絕!

二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東爲“聖母殿”,內主供關羽夫人胡氏。西爲“五虎殿”,內供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位虎將。

結義柏和旋柏長在三殿前,西爲結義柏,東爲旋柏。結義柏爲一棵三叉柏,樹身在一人多高處分爲三枝,而三枝樹權粗細相當,正合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意,故名爲結義柏。旋柏則如螺旋一樣生長,不僅樹幹旋生,而且連大小枝條都呈旋轉狀,甚爲罕見,被列爲中國“三大奇柏”之一。

三殿爲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因殿內原有關羽睡像,故稱“寢殿”。其平面佈局呈“凹”字形,搪下昂頭外伸,刻以龍首,可謂羣龍相聚,氣勢非凡,這在斗拱木作中比較少見,非常有價值。三殿額枋上彩繪表現關羽英勇形象的三國故事畫面。殿內塑關羽夜觀《春秋》像,關公左手捋鬚髯,右手持《春秋》,神情專注,研讀《春秋》,再現當年秉燭達旦情景。殿內還有采用先進工藝製成的關羽睡像,他能翻身坐起,怒目圓睜,頗能吸引入。殿內後壁爲氣勢恢宏、場面宏大的“關帝出巡回宮圖”彩色壁畫,展示出關羽至尊的武聖人、帝王之風。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座石坊,分別爲明清所建。前面這座寬10米,高6米,正額題“漢壽亭侯墓”,爲明萬曆三十二年(1620xx年)由欽差太監胡濱所書。後面這座規模較小,正額題“中央宛在”,意思是關羽的頭顱依然在此,爲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韓弟子高鎬所書。兩坊柱各面分別題刻不同時期對聯九副,書體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對關羽忠義仁勇品行極盡讚美之辭,充分反映出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義參天地,道衍春秋”、“浩然之氣塞天地,忠義之行澈古今”等。

緊靠石坊爲清康熙五年所建林碑亭。該亭爲八角攢尖歇山項,碑亭結構複雜,它集歷代斗拱之優點,拱昂上下連接,環環相扣,衆多的拱昂似一座密據式閣樓外觀。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繪成綠、藍、黃、紅諸色,富麗華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構件架接勾連,其用力之均衡、構築之奇巧、造型之典麗,盡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經歷了300餘年暴風驟雨,依然穩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築的精粹,全國亦爲數不多,此爲關林第二絕。亭內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龜趺座,碑首雕刻盤龍,碑額九疊篆書“效封碑記”,碑陽正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關羽最高封號,碑陰是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聖帝君行實封號碑記》,對研究關羽的生平事蹟以及封號建廟等情況,提供詳細資料。朋友們,看到這林碑亭華麗典雅,美妙絕倫,您可知道它凝聚着一位海外赤子的赤誠之心!新加坡華人樑三旺先生多次越洋跨海前來拜謁關林,瞻仰聖容,見林碑亭彩飾剝落,木構朽壞,於是概然捐資8萬元重修碑亭,才使這座經典之作煥然於天日。

最後面這個高在豐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關冢了。據《三國制·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這則史料說的是孫權殺關羽,但又恐劉備興兵報仇而使的嫁禍之計,但被曹操識破,曹操將計就計追贈關羽爲荊王,刻沉香木爲軀,以王侯之禮葬於城南十五里,即今關林。古今中外,世間關廟何只千萬,只有關羽葬首處的洛陽關林、葬身處的當陽關陵、出生地的解州關帝廟稱爲三大關廟。尤其是洛陽關林作爲埋葬武聖關羽首級的聖地,是我國惟一的家、廟、林三把合一的古遺存,亦是封建品級最高、地位獨尊的“武聖陵寢”,位居全國三大關帝廟之首。

關林土家南牆有清康熙時期修築的石墓門,門兩側行書對聯一副“神遊上宛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深切地表達了對關羽的懷念之情。民國二十五年,國民黨將領張學良等見關林土家圍牆毀壞,遂倡議集資,“培而新之”,並立碑銘記。1998年,中國臺灣富景集團連萬生先生在捐資30萬修鐘鼓樓、儀門廣場之後,又捐資15萬元,再次對此圍牆進行重修。臺灣同胞報效祖國,保護文物的拳拳之心和對關羽的真誠愛戴尊祟之情,令人感動!

參觀完關林,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關林第三絕——“關林奇柏”。關林古柏參天,蔚茂成林,浮蒼滴翠,與紅牆綠瓦的古建築羣交相輝映,頗具特色。尤其是風中登上關家南望,看到的是柏葉飛舞,碧浪翻卷,如綠海疊翠。所以,自古以來這裏就有“關林翠柏”、“關林疊翠”的美譽。關林的柏樹有800餘株,樹齡最老的達700餘歲,樹幹圍最大的達1.2米。

最後,我要給朋友們說一說關林朝聖大典活動。千百年來,關羽的忠義仁勇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祟,成爲炎黃子孫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淮則,朝廷達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華人更是把關羽奉爲平安神和武財神,香火之盛,無以復加!海外華人紛紛來關林尋根謁祖,他們一致要求關林祖廟恢復設壇致祭,以答神明。爲了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高漲的祭關熱情,1994、1997、1999、20xx年,關林成功地舉辦了四屆“東方文化尋根遊暨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聖大典”。大典期間中外遊客雲集,關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華人不遠萬里前來祭拜關帝。而且從1999年起,每年金秋十月舉辦一次“朝聖大典”。

朋友們,關林遊覽結束了,但我相信:關林一定會讓您魂牽夢縈!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2

關林位於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聖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築,始建於漢代,重修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佔地180畝,現存明清殿宇廊廡150餘間。

據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餘年的歷史。現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其佈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築而建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後門爲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築的佈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特點和“大一統”的思想意識。

財神殿,是關林現存最早的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爲招財童子,持稱者爲利市童子。二殿東西牆上的壁畫,展現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並供奉的各路財神。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在洛陽市城南約7公里的關林廟,規模不大,但是香火極旺,因爲這裏埋葬着蜀漢名將關羽關二爺的首級(頭顱)。根據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爲“陵”,王侯將相墓爲“冢”,只有聖人的墓才能稱爲“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聖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

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開始建廟種植柏樹,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9年)加以擴建,基本形成如今的關林廟的規模。關林廟的建築規格是按照傳統的宮殿式修建的,遊客進入關林大門後,步行沿着中軸線向前遊覽,依次可以看到關林廟的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祠廟部分,在祠廟的後面,就是埋葬着關羽首級的墓冢(地)。

當你來到關林廟,除了拜祭武聖人關二爺之外,還有很多亮點值得你去觀賞。明代(修建)儀門上的七七四十九顆門釘和清代(修建)大門上的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反映了從明代到清代,關羽的地位從王侯級別上升到了帝王級別。

當你來到儀門和二殿時,不要忘記擡頭看看上面的匾額:“威揚六合”和“光昭日月”兩塊匾額,分別出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手。當你從儀門走向拜殿時,能看到兩邊有一百多尊“甬柱頂雕石獅”,小獅子各個圓潤生動,一點沒有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間中原石刻的最高水平。在大殿和二殿內,還有不少和關羽相關的木刻和雕像,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和關羽夜讀春秋等。

在每年的九月,關林廟將會舉辦大型國際朝聖大典,大典期間來自海內外的朝拜團將會在這裏祭拜關聖人;每年的春節期間,關林廟還會舉辦大型廟會,有時會有民間社火前來助祭,非常熱鬧。關林廟距離龍門石窟不遠,一般遊客會一併遊玩。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在洛陽市城南約7公里的關林廟,規模不大,但是香火極旺,因爲這裏埋葬着蜀漢名將關羽關二爺的首級(頭顱)。根據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爲“陵”,王侯將相墓爲“冢”,只有聖人的墓才能稱爲“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聖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

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開始建廟種植柏樹,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9年)加以擴建,基本形成如今的關林廟的規模。關林廟的建築規格是按照傳統的宮殿式修建的,遊客進入關林大門後,步行沿着中軸線向前遊覽,依次可以看到關林廟的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祠廟部分,在祠廟的後面,就是埋葬着關羽首級的墓冢(地)。

當你來到關林廟,除了拜祭武聖人關二爺之外,還有很多亮點值得你去觀賞。明代(修建)儀門上的七七四十九顆門釘和清代(修建)大門上的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反映了從明代到清代,關羽的地位從王侯級別上升到了帝王級別。

當你來到儀門和二殿時,不要忘記擡頭看看上面的匾額:“威揚六合”和“光昭日月”兩塊匾額,分別出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手。當你從儀門走向拜殿時,能看到兩邊有一百多尊“甬柱頂雕石獅”,小獅子各個圓潤生動,一點沒有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間中原石刻的最高水平。在大殿和二殿內,還有不少和關羽相關的木刻和雕像,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和關羽夜讀春秋等。

在每年的九月,關林廟將會舉辦大型國際朝聖大典,大典期間來自海內外的朝拜團將會在這裏祭拜關聖人;每年的春節期間,關林廟還會舉辦大型廟會,有時會有民間社火前來助祭,非常熱鬧。關林廟距離龍門石窟不遠,一般遊客會一併遊玩。

篇二:洛陽關林導遊詞

關林位於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聖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築,始建於漢代,重修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佔地180畝,現存明清殿宇廊廡150餘間。

據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餘年的歷史。現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其佈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築而建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後門爲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築的佈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特點和“大一統”的思想意識。

財神殿,是關林現存最早的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爲招財童子,持稱者爲利市童子。二殿東西牆上的壁畫,展現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並供奉的各路財神。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公元220xx年冬,孫權偷襲荊州,關羽退走麥城,大義歸天。220xx年春正月,孫權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傳關羽首級於洛陽曹操處 ,但被曹操識破,曹操敬慕關羽爲人,將計就計追贈關羽爲荊王,刻沉香木爲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城南十五里,並建廟祭祀, 即今關林迄今已有1790餘年。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關林廟,擴建成佔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萬曆三十三(1620xx年)年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關羽始封“聖”。

清朝,順治五年敕封關羽“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陵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始稱“關林”,成爲與山東曲阜“孔林”並肩而立的兩大聖域。雍正八年(1730年)詔改武廟。清乾隆年間加以修建,形成現今佔地180畝的規模。關林是明清時期皇帝遣官致祭、地方官吏和百姓朝拜關公的場所。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6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啓西之勢。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爲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爲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爲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爲全省最高峯,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20__年,全省耕地面積11889萬畝,人均耕地1.21畝。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爲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現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溼地面積1663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6.6%。全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公園達94處,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7種(含亞礦種爲158種)。其中,探明儲量的75種;已開發利用的8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衆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爲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啓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__年底,全省總人口98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89萬人,農村人口648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3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萬人,居全國第3位。

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1892個鄉鎮,464個街道辦事處,3404個社區居委會,47556個村委會。

20__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58.0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長14.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__美元,比上年增長13.8%,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爲15.7∶55.0∶29.3,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4.3%,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顯著特徵。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__年,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1.5億元,居全國第八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68.4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0%;農民人均純收入3852元,實際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兩年保持雙雙兩位數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羣衆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得到較多實惠。

經濟發展的後勁更加充足。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__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10.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6%。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食品、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電子等河南優勢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526.66億元,農業、水利、環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環節投資得到明顯加強。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建成或開工,進一步夯實了河南經濟發展基礎。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7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啓西之勢。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爲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爲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爲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爲全省最高峯,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20xx年,全省耕地面積11889萬畝,人均耕地1.21畝。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爲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現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溼地面積1663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6.6%。全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公園達94處,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7種(含亞礦種爲158種)。其中,探明儲量的75種;已開發利用的8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衆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爲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啓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xx年底,全省總人口98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89萬人,農村人口648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3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萬人,居全國第3位。

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1892個鄉鎮,464個街道辦事處,3404個社區居委會,47556個村委會。

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58.0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長14.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xx美元,比上年增長13.8%,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爲15.7∶55.0∶29.3,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4.3%,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顯著特徵。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xx年,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1.5億元,居全國第八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68.4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0%;農民人均純收入3852元,實際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兩年保持雙雙兩位數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羣衆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得到較多實惠。

經濟發展的後勁更加充足。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xx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10.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6%。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食品、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電子等河南優勢產業投資增長較快。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526.66億元,農業、水利、環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環節投資得到明顯加強。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建成或開工,進一步夯實了河南經濟發展基礎。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少林寺、龍門石窟、雲臺山,這些詞彙或許大家都不陌生。看到它們你馬上會聯想到河南,因爲它們是河南旅遊的“王牌”景點。你來過河南嗎?你瞭解河南旅遊的現狀嗎?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說河南的旅遊。

河南的旅遊曾經在全國有很高的地位。旅遊界流行一句話:中國旅遊看“三南”:河南、海南和雲南。河南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海南得天獨厚的熱帶風光以及雲南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一直爲國人所樂道,也是中國吸引海外客源的重要招牌。河南地處中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河南旅遊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勁頭和日新月異的面貌。按其特色,河南旅遊大致有七個方面的特點:古、河、拳、根、花、紅、綠。 說到河南的古,想必誰都不會懷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河南休慼相關,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直到今天,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歷史興衰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佔了四個,99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南有七座,幾千年歷史的塵埃積澱成了我們腳下厚實的黃土地,裏面埋藏着秦磚漢瓦和唐詩宋詞。地下一塊不起眼的小瓷片沒準是哪位皇上的御用品呢!河南的發展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興起於中原並且從這裏四散開來。河南的古老讓人肅然起敬。(代表景點:商城遺址、河南博物院)

河是指黃河。中國人習慣的把黃河比做是母親,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她的浩浩蕩蕩、一往無前的性格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和寄託。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中國九個省區,九省中她惟獨鍾情於河南,給這裏的人民留下了許多美好和不美好的回憶。許多統治者選擇位於中原、瀕臨黃河的開封或洛陽作爲自己的都城,給這裏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由於黃河攜帶大量的泥沙使得河牀擡高,在歷史上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豫東一帶常年受黃河水災之苦,人民生活流離失所。河水過後的地面上一無所有,黃沙湮滅了曾經的繁榮,歷史上誕生了“黃泛區”這個名詞。如今的黃河經過治理柔和了許多。在三門峽你可以看到“高峽出平湖”的壯景,在鄭州可以領略她“滾滾東逝水”的雄姿,到了開封又可欣賞到“地上懸河”的奇景,曾經的“黃泛區”商丘也大做黃河故道的文章發展生態旅遊。黃河猶如一條玉帶,把中原幾千年散落的歷史串了起來,結成一條光彩熠熠的項鍊。(代表景點:鄭州黃河遊覽區,開封鐵塔)

中原有兩拳:少林拳和太極拳。它們不但在國內打出了聲勢,而且打到了國外。少林拳得名於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拳爲先”。少林寺之所以蜚聲海內外,在於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遊客到少林寺不是衝着精美的寺廟建築和虔誠唸經的和尚,吸引他們的是少林功夫。現在很多的外國人也來到少林門下拜師學藝,他們不但學到了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同時也宣傳了河南,吸引他們的同胞來河南觀光旅遊。相比之下,太極拳則注重“內銷”。這種發源於焦作陳家溝的拳種已經在全國普及開來。在全國隨便哪一個城市,早上公園裏你一定會看到太極拳愛好者的那柔美的身姿。現在陳家溝建了太極拳紀念館,越來越多的太極愛好者紛至沓來。世界首屆傳統武術節的舉辦使河南大賺一筆,名利雙收。河南雙拳出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代表景點:少林寺,陳家溝))

有位作家說過一句讓人聽起來有些囂張的話:河南人是中國人的娘。其實這話不無道理。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稱,炎帝和黃帝就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其後代一脈繁衍,產生出許多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出的中國100個大姓中,有73個發源於河南,其中前五大姓氏(李王張劉陳)中李、張、陳均出自河南,王姓和劉姓最早的一支也在河南產生。每年有許多海內外人士來河南尋根拜祖。看到滿頭華髮的華僑不遠萬里來到自己家族的祠堂,對着祖宗的神位三叩九拜、泣不成聲,那虔誠的神態着實讓人感到“根”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代表景點:新鄭軒轅故里)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爲天下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詩吟頌了河南兩大名花---牡丹和菊花。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歷來爲人們所稱頌。雖然牡丹遍及全國,但是提到她,人們首先還是會想到洛陽。傳說武則天一日興起,讓百花在寒冬臘月開放,百花畏懼她的權勢,次日紛紛破例開放,惟獨牡丹拒不開花,武則天一怒之下把牡丹從京城貶到洛陽。牡丹到洛陽後昂首怒放,香溢八方,故牡丹又被稱爲“洛陽花”。洛陽氣候溫和,土壤適宜,適合栽培牡丹。每年4月15日舉行的牡丹花會吸引許多愛美之人來一睹她的風姿。開封菊花的歷史也很悠久,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就馳名全國。菊花姿色優美,色彩豔麗,不但有很強的觀賞性,也有很強的民族性。尤其當萬木蕭疏、羣芳凋謝的時候,惟獨她臨霜不懼,傲首獨放,顯示出其剛毅的性格。因此人們把她和梅、蘭、竹並稱爲“四君子”。每到10月18日菊花會期間,漫步在古城開封的大街小巷,你彷彿臵身於花的海洋,紅的、黃的、白的菊花點綴了古城,也點綴了人們的心情。兩地以花爲媒廣招賓客。難怪兩地百姓臉上的笑靨如鮮花般燦爛。(代表景點:牡丹花會、菊花會)

當前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踏尋革命遺蹟、緬懷革命先烈”的紅色旅遊活動的高潮。河南,這片承載着創建共和國曆史的紅土地,在締造新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曾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河南,追尋先輩足跡、踏訪革命聖地的“紅色旅遊”內容極爲豐富,其中有革命老區、紅色根據地、偉人故居、著名戰爭遺址、革命事件故址、革命烈士陵園和有時代特徵的建設項目與單位等。前一段時間“紅旗渠精神展”在全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所到之處引起極大轟動,人們爭相前去參觀、學習,無不驚歎於林縣人民在艱苦環境中的那種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和英雄氣概。坐落在省會鄭州市中心的二七紀念塔已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重要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長眠於蘭考的黃河岸邊,守望着這塊他曾爲之奮鬥過的土地。這些紅色旅遊景點更激起人們的愛國熱情,讓我們增加了信心,激勵我們爲了幸福的明天而更加努力拼搏。(代表景點:紅旗渠、南街村)

河南不僅有着悠遠的人文旅遊資源,還有着風光秀美、景色宜人的自然旅遊資源。溫暖的氣候、豐沛的降水給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爲河南發展綠色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河南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居全國前列,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河南佔了兩家。在發展綠色旅遊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國的前面,並且創造了“焦作現象”“欒川模式”這些在旅遊規劃、開發、營銷方面的奇蹟,倍受業內人士推崇。遊客在蒼山綠樹間看飛虹直下,聽溪水淙淙,他們就是點綴在河南綠色景區中的一朵朵“紅花”。 (代表景點:雲臺山、重渡溝、雞公山)

歷史上曾有“逐鹿中原”的說法,如今許多人開始逐“遊”中原。他們要在蒼老的歷史古蹟面前與前人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要在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中得到一次心境的昇華。大批的包機、專列、車隊已經並且還在繼續駛進河南,淳樸好客的河南人真誠歡迎四海賓朋的到來!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來賓,我們現在要去參觀遊覽的地方就是中國禪宗發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爲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闢基創建,因其座落於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0xx年)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歷時三年到達少林寺,首傳禪宗,影響極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統稱爲“禪宗祖庭”,並在此基礎上迅速發展,特別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後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

現在的少林寺不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揚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馳名中外,“中國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這裏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少林武術也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武術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區還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20xx年,少林寺景區被國家旅遊局首批認定爲我國目前最高級----4A級旅遊區。

少林寺景區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達摩洞、十方禪院、武術館等主要旅遊景點。

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執事僧進行佛事活動的地方,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爲七進建築。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

山門:山門就是少林寺的大門,這是清代建築,一九七五年翻修,門額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親書,上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

山門殿臺階下兩側的石獅是明代刻立的,即顯示了佛門的氣派,又象徵着鎮邪與吉祥,山門外兩側還有明代嘉靖年間建造的東西石坊各一座。

大家看,山門殿佛龕中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又稱迎賓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們的到來。我們把彌勒佛稱爲“端莊莊重山門喜看世間光輝照,笑哈哈迎來人祝福極樂無窮”。

山門殿佛龕後面供奉的是韋馱菩薩,人稱護法金剛,它手持金剛寶杵,保護寺院佛、法、僧三寶的安全。

我們看山門甬道兩側有多品碑刻,人稱少林寺碑林,這些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東側是慈雲堂舊址,現爲少林寺碑廊,它不僅記載着寺院的興衰狀況,而且在歷史、雕刻、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錘譜堂,這裏迴廊一週42間,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術的緣起、發展、練功、精華套路、國防功能、僧兵戰跡、武術活動等內容,共陳展14組216個錘譜像。有坐禪、跑經繞佛、八段錦、小紅拳、大紅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昭陽拳、練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帥出征、月空法師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習拳練武等。俗話稱:錘譜堂裏五分鐘,出來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這些塑像姿勢就可以練習少林功。

天王殿 我們現在看到是第二進建築天王殿,天王殿的原建築於1920xx年被石友三燒燬。這是1982年重修的,殿門外的兩大金剛,傳爲“哼”、“哈”二將,職責是守護佛法。大殿內側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它們的職責是視察衆生的善惡行爲,扶危濟困、降福人間。人們根據四大天王的組合特點,寓意“風調雨順”。

大雄寶殿 是全寺的中心建築,是僧人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該殿和天王殿一樣在1920xx年被軍閥石友三燒燬。這是1985年重建的。該殿是面闊五間的重檐歇山式建築。殿內正中供奉的爲現世佛----釋迦牟尼如來佛,左爲過去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爲未來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殿內東西山牆懸塑的是十八羅漢,屏牆後壁懸塑的是觀世音。少林寺大雄寶殿與其它寺院大雄寶殿的不同之處在於這裏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達摩祖師和被稱爲少林寺棍術創始人的緊那羅王。另外,在該殿中間有兩根大柱下還有麒麟雕像,預示了禪宗佛教是完全漢化的中國式的佛教。

大雄寶殿前兩側的建築爲鍾、鼓二樓,東南爲鐘樓,西南爲鼓樓,原建築毀於1920xx年的兵火,1994年進行了重修,它們是寺院的固定建築。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

鐘樓前這塊碑刻爲《皇帝嵩嶽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它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0xx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李世民碑》的北邊是《小山禪師行實碑》,記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傳法禪師的經歷和重振少林禪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圖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薈萃之地,體現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們看到的是清乾隆20xx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詩: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

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於1982年,內塑的緊那羅王是少林寺特有的護法神。這裏展示了緊那羅王的報身、法身、應身三種不同的形象。

大雄寶殿西側與緊那羅殿相對的是六祖堂。是1982年重建的,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

藏經閣 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於1920xx年,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於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臺下有一口大鐵鍋,是明代萬曆年鑄造的,據說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從這口鍋內可以想象到少林寺復當時的昌盛與繁榮。

藏經閣東西兩廂分別是東禪堂、西客堂,東禪堂是供僧人坐禪的地方,西客堂現爲接待賓客的場所。

方丈室是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遊歷嵩山時曾在此住宿。方丈室門口東側的鐘爲元代鑄造,此鍾只能在遇到緊急情況下方可擊之,起報警作用。

達摩亭 又稱立雪亭。殿內神龕中供奉的是銅質達摩坐像,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內懸掛的“雪印心珠”四字乃乾隆皇帝御題。說起達摩亭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據佛教經典記載:達摩來到少林寺後,有一中國高僧神光也追隨而來,虛心向達摩求教,被達摩拒絕,神光並不灰心。達摩到石洞面壁坐禪,神光侍立其後,達摩回寺院料理佛事,神光也跟回寺院,神光對達摩精心照料,形影不離。對禪師的一舉一動,心悅口服,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公元53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達摩在達摩亭坐禪入定,神光依舊侍立在亭外,這時天上下起了大雪,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神光仍雙手合十,一動也不動,第二天早上達摩開定後,見神光站在雪地裏,就問他:“你站在雪地裏幹什麼?”神光回答說:“求師傅傳授真法。”達摩說:“要我傳法給你,除非天隆紅雪。”

神光解意,抽出戒刀,砍去了自已的左臂,鮮血頓時柒紅了白雪,達摩心動,遂把衣鉢法器傳給了神光,作爲傳法的憑證,併爲其取名爲“慧可”。我們現在所說的“衣鉢真傳”的成語故事即源於此。“斷臂求法”的故事也一直爲禪家所傳誦。同時,爲紀念二祖慧可立雪斷臂求得佛法,人們又稱“達摩亭”爲“立雪亭”。

達摩亭東側的爲文殊殿,殿內供奉的是文殊菩薩,下面請大家跟隨我去參觀少林寺最高的大殿,當然也是最珍貴的殿堂。

千佛殿 千佛殿是明朝建造的,是少林寺院的最後一座建築,又名毗盧閣,殿高20餘米,面積300餘平方米,是寺內的最大佛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的是毗盧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神龕上懸掛的“法印高提”匾額是清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是明代繪製的500羅漢朝毗盧大型彩畫,出自明代無名畫家之手畫意精美,設計大膽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我們往地上看,殿內磚鋪底面上有4排48個站樁坑,他們是歷年少林寺僧練拳習武的腳坑遺址,從這些腳坑我們可見少林功夫非同一般。

千佛殿東面是觀音殿又名錘譜殿,殿內供奉白衣大士,即觀音菩薩。殿內牆壁上是清中晚期繪製的少林寺拳譜。

千佛殿西面是地藏殿,殿中間供奉的是地藏王,站在地藏王南側的爲答辯長老,北側的爲道明和尚,殿內南北兩面牆壁繪製的是“十殿閻君”,西面牆壁繪製的是“二十四孝圖”。

各位朋友,請大家按原路返回,我們下面參觀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是歷代少林寺高僧的墳塋,總面積14000餘平方米,1996年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林現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240餘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 座,其餘爲清塔和宋代不詳的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國現存古塔羣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古塔羣,這裏的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級到七級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層級、形制是根據和尚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學造詣、佛徒數量、威望高低、經濟狀況及歷史條件而定的。

少林寺塔林中的名塔有: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的法玩禪師塔,宋宣和三年(公元1120xx年)的普通塔,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的西唐塔,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的坦然石塔,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彼岸塔,元代(後)至元五年(1339年)修造的菊庵長老塔等。塔林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雕刻、書法、藝術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貴寶藏。

下面我們繼續到初祖庵參觀。

現在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初祖庵,初祖庵位於少林寺五乳峯下,在少林寺寺院的後面山坡上,是達摩的後代弟子爲紀念達摩面壁所建。面積7760平方米,其中初祖庵大殿爲宋代典型的木結構建築,現在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我們乘座索道去二祖庵參觀。

二祖庵位於少林寺鉢玉峯上,它是少林寺最高建築,是二祖慧可所建,因其和初祖庵南北對望所以又叫南庵。傳說二祖慧可立雪斷壁後曾在此靜養。

達摩洞位於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峯上 ,石洞深約7米,高3 米,寬3.5米,從公元520xx年到536年,達摩在此面壁九年,終成正果,首傳禪宗,成爲佛教史上的偉大創舉。這裏有明代修建的十方一座,洞兩旁山岩上有歷代名人留下的多處石刻。

接下來我們去參觀少林寺對面的十方禪院。

少林寺對面少溪河南岸就是石方禪院,建於正德七年(1520xx年),清順治十年重修,爲寺院郵亭,是行腳僧人住宿的地方,1958年倒塌,1993年重修。新建的十方禪院與過去不同,是一組新的佛教禪景-----五百羅漢堂。

十方乃正四隅上下十個方位。

四正:建有東、西、南、北四座單檐歇山式殿宇。

四隅:建有春、夏、秋、冬四座各具特色的景圓。

十方禪院設計精巧,古樸典雅,它是少林寺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好了,各位遊客,少林寺的參觀活動就要結束了,歡迎大家有機會再到少林寺參觀旅遊,學拳習武,謝謝。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河南旅遊觀光!很高興能爲大家導遊服務並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還請大家對我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與密切配合。今天我將帶大家到魯山縣石人山旅遊觀光,預祝大家玩得開心。

石人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部,景區面積55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東段.主峯玉皇頂海拔2153.1米.它一年四季景色各異,號稱"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被評爲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石人山山峯奇特,瀑布衆多,森林茂密,溫泉優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專家評論是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的好地方。石人山古稱堯山,相傳爲劉姓發源地,因堯孫劉累爲祭祖立堯祠於此而得名.戰國時,偉大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翟降世於堯山之下,現有墨子故里遺址.

關天石人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剩下一塊五彩頑石,雙黑雙秀麗,年深日久,修練成石人大仙。玉皇大帝讓白牛大仙在廣寒宮中爲王母娘娘耕耘田園,因與嫦娥愛慕,觸犯天規,補貶下凡,囚入苦海。嫦娥請來蟾蜍大仙,吸乾海水,求出白牛。白牛也準備東山再起,大反天宮,二郎神掛帥親征,王母娘娘也前來督戰。石人來援白牛,一步遲來,雞鳴天曙,戰場化作八百里伏牛山脈。成仙是假,奇石是真,令每位來此觀光旅遊的中外賓客讚歎不已。

好了!關天石人山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正在安陽殷墟的大門處.我們先來看進苑的這所大門,這座們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勳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中門字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堪稱是華夏門的鼻祖,門框上浮雕着鳳,虎,饕餮,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牆上浮雕殷代龍形玉塊,是根據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形玉塊放大而成,是中華民族早期龍的形象之一。

朋友們,欣賞完這扇大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的時候,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這也是殷墟聞名於世界的第二個原因。

朋友們,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製品。司母戊鼎是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據估計製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與協作,從鍊銅到澆鑄,從制模到拆苑需要130多人同時施工,青銅器中,銅、錫、鉛的含量比例與現在所鑄青銅器中銅、錫、鉛的含量比例基本相同,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冶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用來煮肉用的鍋,到了後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了權利的象徵。

提到殷墟聞名於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在商都宮殿遺址上覆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築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築方式,也就是茅屋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重重屋檐,整個大殿宏偉莊嚴。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國最早的檔案館——甲骨窖穴展廳,1936年這裏出土了一批甲骨,編號爲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個坑,共17096片,大部分是龜甲組成的,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曆法、商業、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內容,這個甲骨坑被專家們認定爲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在甲骨碑林認過字,觀看過車馬坑後,我們來到了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婦好的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這尊雕像,是華夏最早的巾幗英雄----婦好,它高3.5米,是漢白玉雕塑而成生動的再現了婦好生前的英姿和風采。那麼婦好是何許人也?原來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能征善戰,深受武丁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爲武丁的社稷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據甲骨文記載,她多次率兵打仗,還能主持重大宮廷祭祀,在王室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連年征戰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於武丁而死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將她葬於宮殿區內,並在墓坑上精築以示紀念。大家可以順梯而下,到復原後的墓坑參觀。

各位遊客,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裏,下面留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時間自由參觀,繼續領略殷墟的博大與震撼。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各位朋友,上午好,歡迎到安陽參觀遊覽,這裏是千年帝都,是甲骨文的故鄉,《易經》的發祥地,是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著名的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都曾發生在這裏。今天,這片美麗的土地伸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首先感謝大家對安陽中旅的信任,其次我也很榮幸能夠陪的大家一同出遊,我叫,大家叫我小*就可以拉,這邊開車的是*師傅,今天由我們爲大家服務,如果各問位有什麼要求呢就儘管吩咐,我們會盡量滿足大家,在此呢,小*就先祝願大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希望安陽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伴隨着陽光的升起,我們的按捺以內感一日遊也開始了,多少年來,安陽以其獨有的風韻吸引着無數中外遊客,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文化名城。、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安陽視察,並對古都的的發展給予厚望!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匯處,轄五縣市四區,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是豫北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早在3320xx年前,商王盤庚遷都“小屯”一帶,這裏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着穩定疆域,長期定居的國都。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寫詩稱讚:“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其後,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曾在此建都,時達380年。

安陽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博物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的青銅器“司母戊”大鼎都出土與此。還有岳飛廟,天寧寺塔,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歷史古蹟,有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國際跳傘滑翔基地——林濾山,海鷗於太行大峽谷,五龍洞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而且有高蹺、旱船、龍燈等民間絕技,道口燒雞、老廟牛肉等風味小吃,還有紅旗渠香菸等知名品牌!

安陽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礦產資源,而且是河南的重工業基地,相信勤勞的安陽人民在、帶領下,一定能把安陽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燦爛輝煌!·

那麼在安陽豐富的文化 瑰寶中,殷墟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

殷墟位於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320xx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20xx年盤庚遷都於殷,在長達255年間,這裏一直是商代晚期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商滅之後,這裏淪爲廢墟,稱“殷墟”。

這片充滿神祕色彩、思古幽情的土地,讓一個古老的朝代從傳說中走出,也把我們帶進了對古代文明的無限遐想之中,然而數千年的繁華早已煙消雲滅,曾有學者嘆道:“不看殷墟是個遺憾,看了殷墟更覺遺憾!而殷墟博物苑的興建結束了這歷史的遺憾,氣勢恢弘的商朝宮殿和陵墓,製作精美、紋飾細膩青銅器,造字成熟的甲骨文等歷史遺存,構成了殷詡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爲世界、爲 東方、爲中國,增添了一道絢麗的景觀!

好了,各位朋友,請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跟隨小*一起來親近殷墟,感受殷墟把!

景區: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寶庫中,有着數不盡的文化瑰寶,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顆!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那結束了倉頡造字的是神話,也使一個普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着對按捺以內感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於世!威力紀念這中華第一都,勤勞的安陽人民在此建造了博物苑,取名“殷墟博物苑”,現爲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各位朋友,剛纔我們看到的苑門,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而建,堪稱華夏“門”的鼻祖,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今天漢字的鼻祖~

說起甲骨文,千謝萬謝王懿榮先生,相傳在我們腳下還是農田的時候,周圍的村民就經常在地裏挖出一些骨片,但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是社麼?後來因村裏的剃頭匠李成技術不佳,總是把客人的頭髮刮破,又沒錢買藥,便把這些骨片磨成碎末塗在傷口上,誰知血竟真的止住拉,才知道這是中藥中的一味,稱爲“龍骨”,開始大量賣到藥店,可大多數藥店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村民就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後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都把甲骨文喝肚子裏了呢!幸好還是有些骨片被賣到京津地區被王懿榮發現,並被確定爲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個展櫃,是著名的H127甲骨片堆積坑模型,1936年出土,是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文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在商代,甲骨文是皇室貴族在進行占卜活動後,將有關占卜內容寫在有關占卜的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商王從事占卜活動十分頻繁,幾乎無事不佔,無事不卜,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後把燃燒的木炭放到裏面濁燒,骨頭受熱後,正面就會隨着“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局勢根據這些裂痕來判斷事情的吉凶。那麼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凶的一些記事,因此呢,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爲甲骨卜辭,內容涉及星象-曆法-農業-軍事等各方面內容,這個甲骨坑被認定爲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骨文碑林,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形狀的甲骨文碑刻,共30通。

您看這塊碑,原甲骨片有甲骨之王的美稱,文字達125個,是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說當時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地呢!

再看這塊碑,它記載的是天象情況,準確的紀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現的過程,是我國古代關於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紀錄!

好,朋友們,您不妨自己去琢磨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字,然後和碑後的漢字對照一下,看您是否猜對了呢?

如果說羅塞塔牌的發現是打開通向古埃及文明之門的鑰匙,那麼安陽殷墟的出土便是展開了一幅失佚已久的中華民族歷史畫卷!它和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放射着絢麗的光輝!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龍亭公園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780-820xx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爲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爲大內。金代後期,亦以此爲皇宮。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爲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

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爲考試舉人的場所。經過70多年 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於該地低窪,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於是煤山改爲龍亭山,簡稱“龍亭”。

雍正九年(1731年)由總督田文鏡主持,將貢院遷至上方寺南新址(今河南大學校內)。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曆下江南,路經開封。巡撫鄂容安爲了接駕,將巡撫衙署改建爲行宮,巡撫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宮,大道宮的道士們移至萬壽宮繼續佈道,並改名爲萬壽觀,把大道宮供奉的真武銅像移入萬壽觀中。

嘉慶二年(1797年)曾特詔各直省將儲的閒款,葺修神祠。河南布政使馬慧裕認爲神道設教,亦所以奠安斯民,而龍亭實省會之望,尤不可緩。嘉慶五年(1820xx年)即對萬壽觀作重點修葺。本着僕者起之,壞者易之,漫患者黝堊之,俱仍其舊而不改作的原則,在64級蹬道下部,新築一個一丈六尺的臺基,建真武殿三間,將真武銅像移此殿奉祀。像後懸畫坎,意以導崑崙之源。龍亭大殿高12米,亭內正中立一巨碑,名“五嶽真 形”,上懸太極,以應中天房、心二宿。午朝門前還增牌坊一座,上書“拱嶽帶河”。嘉慶十七年(1820xx年)督學姚文田對馬慧裕的改建十分不滿, 再次改修,把“拱嶽帶河”改爲“萬壽無疆”四字,把“五嶽真形”碑移至臺下東跨院,大殿正中仍供奉清帝萬歲牌位。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十九日夜,東北風大作,聲如雷鳴,將大殿颳倒。祥符縣令於臺上建一六角山亭。由下望之,如錐卓空,下大上小,比例失調,很不雅觀。咸豐六年 (1856年)布政使瑛仍按舊制建成面闊九間的大殿。大修後的龍亭及其佈局由南向北,最前爲萬壽無疆坊。坊前左右有石獅一對,但座已淤沒。過牌坊直至龍亭大門前約二里許,兩旁積水一望無際。大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頂,黃土塗牆,四周朱柱飛檐。進大門後迎面是一座高2丈的照壁,中間啓圓頂門洞。大門內外皆朱柱丹檐,夾壁東、西有兩掖門。過掖門有東、西廡各五間。正北高處即龍亭,仰望如天梯,石蹬兩旁青石欄杆,當中蟠龍盤繞,自下而上歷15級至真武殿,過殿後歷47級至頂,上建黃琉璃瓦重檐大殿九間。基高5尺,石階七級,四周設朱柱,如遊廊。殿外臺基四周繞以花牆,殿內供皇帝萬歲牌位。花牆東開一門,順門東去而下有一土山,山腰有三個磚洞,一個封閉,兩個內有刻石六方,多爲萬壽宮告成詩賦。洞前有呂仙殿三間,東南有火神廟三間,殿立五嶽真形碑。戲院有正房三間,西房二間,稱爲官廳。

民國十一年(1920xx年)馮玉祥第一次主豫時來開封,即將龍亭貫穿南北的馳道以兵廣之。並拆去萬壽觀牌坊,逐散道士,打毀呂祖廟及火神廟中的泥胎神像,未及修建,即被調離汴京。民國十四年(1920xx年),河南督軍胡景翼(原馮玉祥部下師長)對馳道進行增修,將龍亭東西兩側的上下蹬道改建爲磚砌臺階,東側山丘上修四方亭一座,並命名爲龍亭公園。民國十六年(1920xx年)馮玉祥二次來豫主政,改龍亭公園爲“中山公園”。在南面的牌樓式石柱大門中,橫額書寫“中山公園”四字;東柱書題“遵守總理遺囑”;西柱書題“實現三民主義”;另東橫額書“自由”二字;西橫額書“平等”二字。過了牌樓,爲長180丈,寬2丈的馬路,路北端是一座單檐硬山西闊三間的大門,門內照壁前新建紀念碑一座,高二丈餘,上書“革命殉難者烈士暨陣亡將士紀念碑”,碑陰題曰“精神不死”四字。1920xx年在照壁後,真武殿廢址前,樹立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臺上大殿爲中山俱樂部。至此,公園已初具規模。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與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風景名勝

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國家5A級旅遊景區8項11處:少林寺、龍門石窟、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清明上河園、殷墟、白雲山、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世界地質公園4處:中嶽嵩山、雲臺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嵩山、洛陽龍門、雞公山、王屋山、雲臺山、堯山、林慮山、青天河、神農山、桐柏山-淮源、鄭州黃河風景區。

最佳旅遊時間

河南屬暖溫帶-亞熱帶、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一般特點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最佳旅遊時間是秋季.

區域分佈

河南省轄18個省轄市,其中地級市17個、省直管市1個,5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8個縣。

歷史文化

河南,古稱中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洛陽(十五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安陽(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後在夏邑(今商丘)、偃師二里頭(今洛陽)、陽城(今鄭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後來遷到“殷”(今安陽),自夏而金的4020xx年間,有1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河南,長達3200餘年。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羣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

介紹河南關林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資源豐富,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人口衆多,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區位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農業領先,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發展較快,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潛力很大,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不斷增強。

河南概貌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爲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32個,面積760.2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共有森林公園114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1個。森林覆蓋率23.3%。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餘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菸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礦種14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3種,非金屬礦產62種,水氣礦產2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爲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屬礦產”。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11種,居前3位的有32種,居前5位的有58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衆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爲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啓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