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導遊詞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7W

慈恩寺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你們到西安遊覽,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逝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慈恩寺導遊詞十篇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20xx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逝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0xx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築及文物】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20xx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

慈恩寺導遊詞 篇2

大雁塔座落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唐永徽三年(652年),是西安市內著名古蹟及標誌性建築(其市徽中央即繪有此塔圖案)。大雁塔是座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也是目前少數可供登臨的古塔之一。大雁塔被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亦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大雁塔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原名“慈恩寺浮屠”或“慈恩寺塔”。唐高宗時,玄奘(三藏法師)爲收藏從西域取回的佛經、佛像及舍利,於永徽三年(652年)春三月主持修建大雁塔,並親自按印度窣堵波形制進行設計。當時,塔共五級,高約60米(以唐尺並「崇一百九十尺」或「凡高一百八十尺」計),磚表土心。雖不可攀登,但「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兩千,凡一萬餘粒。」之後50餘年間,磚縫中草木叢生,終致塔身損毀。武周長安年間(720xx年—720xx年),在原址上更拆改造爲十層磚塔。此塔建成後,頻遭戰亂破壞。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對塔再次修葺並降爲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部分組成。其後,今西安周邊歷經數次大地震,致塔頂震落、塔身震裂。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620xx年),在修繕時塔外圍被完整地砌上了60釐米厚的包層,故唐代塔體基本結構得以保持,而其造型則顯得更爲宏偉,即現今所見的大雁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64年對大雁塔進行過一次整修,基本維持原有風貌。

20xx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該塔隨之一併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建築特色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塔體呈方形錐體;塔剎高約4.87米。第一、二兩層各有九間,第三、四兩層各有七間,第五至八層各有五間。塔內建有木梯,可拾階登頂。每層四面均有劵門,供憑欄遠眺。

塔底層南向門洞兩側各嵌一座石碑,即《大唐三藏聖教之序》與《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兩碑形制相同,碑額爲蟠螭圓首;碑身兩側收分明顯,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爲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爲方形,上有線刻圖案。兩碑規格無二,通高達337.5釐米,碑面上寬86釐米,下寬100釐米。《大唐三藏聖教之序》自右向左行文,置於西龕;《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則由左向右,置於東龕。其文分別爲唐太宗李世民及皇太子李治(即唐高宗)所撰,並由時任中書令的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就。因此,兩座石碑既是珍貴文物,亦爲書家精品。

傾斜的塔身

因大雁塔自身結構問題,加之屢遭人爲破壞,故至遲於1720xx年就發現塔身存在傾斜。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周邊過量開採地下水,致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從而引起地面大範圍不均勻沉降,更使古塔傾斜下沉加速。截至1985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約998毫米;到1996年,更達1010.5毫米;平均每年傾斜1毫米。後經相關部門長達20多年的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於緩和。20xx年,傾斜量約1001.9毫米。至20xx年,大雁塔已停止傾斜。其後,每年平均“回位”1毫米。

周邊

20xx年至20xx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對大雁塔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並在大慈恩寺北側修建了大雁塔北廣場及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音樂噴泉。

慈恩寺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20xx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0xx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築及文物】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20xx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慈恩寺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逝城西安的奇特標記,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亮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巍峨破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核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逝世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惠,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景緻精美,爲唐都長安最雄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旅行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存在其餘寺院瞠乎其後的顯赫位置和巨大範圍。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當初寺院面積的7倍。其修建金碧輝煌,裝潢富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英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個別外域傳入我國的貨色,老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依據什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本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呈現。大家曉得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湊近大門的兩尊,不明白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20xx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分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異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碩大無朋,即便用手微微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非常動人。各位遊客,你能猜出這是什麼起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吊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鍛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久長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傳播。但以往人們都認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實在此景指的是大雁塔,由於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光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家喻戶曉,普通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央高臺上,初建於來日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旁邊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逝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概與孔子同時期。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0xx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泥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主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收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慈恩寺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慈恩寺參觀。我是導遊員何雅勝,很高興認識大家。

距離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大慈恩寺始建於公元589年,初名爲“無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爲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爲“大慈恩寺”。唐朝時,寺院內共有1897間華麗的房屋,他是全長安城內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滅亡後,大慈恩寺也漸漸毀壞。現存的寺院建築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這個門叫做山門。也叫做三解脫門,意思是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大慈恩寺的建築結構和每一箇中國傳統式的庭院結構一樣,所有的建築都非常講究對稱。現在您看到的兩座小樓爲鐘樓、鼓樓,裏面懸掛着明代1548年鑄造的一口大鐘,重15噸,上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雁塔晨鐘”是觀衆八景之一。

西面爲鼓樓,樓裏存有一面直徑爲2.13米的大姑,用於爲僧衆報時。

大慈恩寺內現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們四點半敲鐘起牀,晚上九點擊鼓睡覺。

我們看到的磚木結構的建築是“大雄寶殿”,他是佛教寺院內主要建築。“大雄”是對佛的尊稱,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對一切魔障都無所畏懼。大殿裏面供奉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三尊鍍金塑像,他們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間的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顯示人間的化身。

西側的這尊叫做報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後的化身。

東側的這尊叫做應神佛,是佛爲普渡衆生隨機緣應變之身。

三身佛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的兩大弟子。殿堂的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他們是佛在世時常伴身邊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客、遊客來到慈恩寺燒香祈願,保佑他們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兩棵樹叫做“龍爪槐”,種植於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雁塔題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進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象徵從此事業青雲直上。現今,慈恩寺內大多數的雁塔題名碑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下面我們繼續參觀。

法堂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築就是法堂和藏經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課堂。法堂供奉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唸佛人一心誦唸“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爲“接引佛”,殿內還陳列着“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麼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樓,主要用於保存重要的佛經經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都是珍貴的“貝葉經”。什麼是貝葉經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爲貝葉經。正是因爲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所以他餘生都用在翻譯佛經上,17載西天取經,19載翻譯佛經,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爲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慈恩寺導遊詞 篇6

慈恩寺位於雁塔區境中心地帶,佔地46畝,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國立譯經院,屬唐長安城南的晉昌坊。由於同唐高僧玄奘法師的佛事活動緊密相聯,使慈恩寺成爲聞名世界的佛教寺院。

遠在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淨覺寺,隋文帝在淨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後廢。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爲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後1000多年來,慈恩寺成爲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唐時慈恩寺建築共有13庭院、1897間(包括翻經院),重樓復殿、雲閣、蟬房並有塑像,十分壯觀。除現有的一個院落(即當時的西塔院)外,其餘早已蕩然無存。大慈恩寺(4張)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經回國途中,曾兩次遭意外散失部分經本後,對帶回長安的經卷,倍加愛護。爲保護帶回的520夾、657部梵本佛經,遂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上書唐高宗李治,建議在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築形式,建造慈恩寺塔。爲藏經本而建塔,是修建大雁塔的真正緣由。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築規模宏大,佔據晉昌坊半坊之地,面積近四百畝,有十多個院落,各式房舍1897間,是唐長安城最宏偉壯麗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後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動,禮請西行求法 歸來的玄奘法師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師在此翻譯佛經、弘法育人20xx年,合弟子窺基創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識宗。使大慈恩寺成爲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祖庭。現今的大慈恩寺識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礎上陸續修建而成的。現佔地76畝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寺內藏經閣藏經衆多,浮雕壁畫歎爲觀止。

大雁塔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爲供養從印度請回的經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塔內裝有樓梯,供遊人登臨,可俯視西安全貌,令人心曠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有中國名塔照片展覽、佛舍利子、佛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現今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

玄奘三藏院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坐像,殿內壁面佈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生平事蹟巨幅壁畫,爲銅刻、木雕和石雕。是當前規模最大的玄奘紀念館,供遊人瞻仰參觀。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來此參觀,譽玄奘三藏院爲當代敦煌。

雁塔廣場

新建的佔地20多畝的以玄奘爲主題的雁塔廣場位於大慈恩寺門前,廣場中央臺座上 ,坐落着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經銅像,花壇錦簇,華燈成行,馬路寬闊,設施齊備。大慈恩寺大雁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輝歷史,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據史書記載: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後,皇太子李治恭請玄奘任該寺上座,寺中專爲玄奘闢有翻經院,供其翻譯佛經。爲了協助玄奘譯經,還特地選擇了50名高僧作爲玄奘的助理。玄奘由原來居住的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時,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玄奘與50名助理乘車,京城僧衆列隊隨後,文武百官侍衛陪同,太宗皇帝與太子李治及後宮嬪妃在安福樓上手持香爐目送,長安各界人士夾道歡呼。

慈恩寺導遊詞 篇7

話說唐長安城東南晉昌坊一帶面對曲江形盛之處原有一座隋代的無漏寺,高祖武德年間已經香火不繼終遭廢棄,到了李唐貞觀年間,加之地處城外荒郊,風雨侵蝕,更是破敗不堪。它的命運偶然出現轉機卻是因爲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李治爲其母親文德皇后在其舊址上建立起一座願寺,從此它的名字叫-大慈恩寺。也藉此擁有了皇家寺院的身份,開始其做爲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祖庭的光彩奪目,美崙美煥,盛極一時,千三百年而長盛不衰的榮耀時期。

大慈恩寺的興建,不能不說到文德皇后。名垂青史的太宗貞觀之治,除了有賴於房玄齡、魏徵這樣的良臣輔佐,也和後宮文德皇后的支持分不開的。文德皇后是皇太子李治的生母,也是長孫無忌的姐姐。她常常感念先主得江山不易,總結歷史上宦官後戚做亂的教訓,讓太宗不要重用其哥哥長孫無忌,而推薦太宗重用魏徵、房玄嶺等賢臣。她還採寫古之婦人得失事,寫就《女則》三十卷,以教後宮,深得太宗讚許。文德皇后雖然尊貴顯赫,但其“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爲先”的賢良品性,德孚朝野,爲李唐家族及世人所敬重。

唐貞觀年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崩,十一月葬昭陵。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某日,太子李治在春宮想起其母文德皇后,風樹之切,刻骨冥深,不能自已,遂而一心思報昊天,追崇福業。於是命所司於京城內“挾帶林泉,務盡形勝”的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爲文德聖皇后願寺。 於是這座處在唐大明宮南北軸線南端,從大明宮高地上可以望見的、南面曲江的隋代舊寺有幸被選中。至當年十月,大慈恩寺即將建成,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另外還請了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同時正式賜新寺寺名爲“大慈恩寺”,並增建翻經院。隨後,太子李治從長安弘福寺請玄奘法師來到大慈恩寺翻經院繼續從事佛典翻譯,並主持寺內事務。此後,大慈恩寺在玄奘的主持下,增建慈恩寺大雁塔,最終成爲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開始了其光彩侖煥、民族文化脊樑般的成長曆程。

大慈恩寺位於唐曲江風景區內一處高阜之地,北望大明宮、渭水如帶,南對曲江、秦嶺諸峯。今大慈恩寺是利用原唐大恩寺的西塔院舊址建起來,從南至北依勢而上,經山門、鐘鼓二樓、東西配殿到達第一個高階上的大雄寶殿、藏經樓,藏經樓之後就是處在全寺最高點上的大雁塔、此後逐級而下,進入後部的玄奘紀念堂。軸線兩側則依地勢佈置方丈房、僧院、寺管院等。慈恩寺建築高低就勢,錯落有致而尊卑有序,無論從那個方向都能看到慈恩寺大雁塔莊嚴聳峙,高入雲霄的身影。它守望着長安,珍藏着玄奘法師西遊的傳說。它莊重大氣的塔影下,走過了多少新科進士?它厚重偉岸的身軀上,刻下了多少光耀中國的名字?它狹窄的樓梯上,踏過了多少仕子祈望平步青雲的腳步?它屢遭重創,而又一次次的堅強挺立,見證了多少風雲變幻,世事滄桑?

大慈恩寺山門有三間,分別象徵着“無作門”、“無相門”、“空門”,是爲三解脫,而常以空門象徵佛教,出家人有遁入空門之說。山門建築形制爲三開間青瓦歇山頂,正門上懸前手書“大慈恩寺”匾。

踏入山門,但見青磚鋪地,左右竹影拂牆,很是可愛。這倒不顯得寺院有神祕肅穆的氣氛,竟然還有份俗世的意味。前行有蒼松夾道,道中有3米高的鐵香爐一座,左右爲方座歇山式鐘鼓二樓對峙,西鼓東鍾,做晨鐘暮鼓之用,這也是大慈恩寺的大型法器。東側鐘樓內大鐘爲明代嘉靖二十七年鑄造的“雁塔晨鐘”,西側暮鼓爲近世所造。晨鐘悠揚,穿過林稍,陽光普照,迴響在雁塔蒼穹;暮鼓咚咚,頌經聲聲,曲江煙村,香火不滅,如此境界又有幾人能領悟呢?

鐘鼓二樓之後是形制爲硬山屋頂、各五開間的東西配殿,東爲觀音殿,西爲地藏殿。這是佛教寺院建築“伽藍制”的規定的制式。除了有遵循宗教教義的意味之外,也起到了向第一級臺階之上大雄寶殿的過渡作用,同時也起到用建築單體體量、來調節建築羣體,高低輕重有別的作用。

沿着兩層共三米多高的大殿院前階而上,階中爲漢白玉盤龍浮雕,其上就是大慈恩寺的中心建築之一的大雄寶殿。殿身五開間歇山屋頂,雕樑畫棟異常精美,兩側山牆上金色懸魚異常美煥。殿前一長鼎香爐,長日香火瀰漫,風煙搖曳,諸多信男善女手持三柱香火,虔誠地作個揖後把香燭插進香爐,然後念念有辭地跪拜在大殿中佛祖神像前,祈求一生榮華富貴,或是平安,或是飛黃騰達,或者是生意興隆等等。大雄寶殿裏面供奉的這尊佛祖三身佛像系明成化二年所塑,肌理豐滿,神情安詳,雍容大度。大殿裏瀰漫着一股莊嚴肅穆,古老又熟悉的宗教氣息,誰都能感到進入大殿之後那份寧靜的氣場,這大概是我等凡俗夫子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另一個彼岸世界。佛祖像兩側東爲伽葉佛、西爲阿難佛。稍後的東側爲普賢菩薩塑像,象徵真理;西爲文殊菩薩像,意在智慧。另外東西兩側還有玄奘、慶友等十八羅漢像。從佛祖像兩側出大殿北殿門,在大殿供奉的佛祖神像背後,即大殿北門照壁上塑有立在鰲頭之上的海島觀音菩薩像,這爲我們展示了南海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大雄寶殿之後進入大殿院,大殿院是包括大雄寶殿、東西偏殿、二層的藏經樓法堂及三聖殿在內的第一級高地上建築院落。大殿院東西兩側是由伽藍堂、財神堂等組成的硬山式偏殿;院北爲五開間兩層懸山式屋頂的藏經樓法堂,上層藏有玄奘法師在慈恩寺勤奮不輟十六載翻譯出的佛教經卷。下層爲法堂,法堂內通往二層的樓梯間平時鎖閉,不對外開放,那裏面塵封着從玄奘法師圓寂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信筆釋疑的佛宗密卷麼?斯人已去,年年歲歲,晨鐘暮鼓,風霜雪雨,花開花落,寂寞黃卷難掩千年的失落。

原來大殿院東北、西北各有一小門通向北面的大雁塔,東北角爲般若門,西北角爲維摩門。“般若”意爲通過智慧到達涅脖之彼岸;維摩”是佛教菩薩名,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大乘居士。出兩門直抵大雁塔下,宗教象徵意義十分明確,代表着通向極樂世界的路。今兩門已不存,成了繞殿而過的通道,法堂西山牆上遺存有封堵痕跡,幾近荒朽的木作門楣至今仍在,給人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和前邊大雄寶殿與左右偏殿之間原有的小門如今已消失掉大概是同樣的原因,就是遊人日增,慈恩寺千年來曾經安然無恙,促狹的僧院小門已經應付不過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幾萬萬衆的遊人井噴一樣的造訪。它再也不能站在大殿一側,看提着念珠的僧人一襲布衣穿門而過,再也不能聽聞經房裏的木魚篤篤之音,如今它也連靜默的機會都沒有了。

藏經樓法堂之後的第二級高臺之上,就是全寺最雄偉的中心建築大雁塔,是我國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代表。它由塔座、塔身和塔剎組成,共七層,通高約爲65米。塔基近方形,高4.2米;塔體一層四面皆爲石券門洞,門楣及柱身上的線刻畫異常精美,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就在一層南券洞門兩側,值得一看;門塔身呈方錐形,每層都是疊澀出檐,間以兩層菱角牙子,各檐角懸掛風鐸;塔頂以青磚疊澀收頂,上置寶剎;塔內施木質樓梯,盤旋而上,各層四面皆有券洞,登至頂層。四面神望,長安勝蹟,歷歷在目。

唐人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讚曰: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峯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但是此詩所描繪的慈恩寺浮屠塔已經比較接近我們今天看到大雁塔的樣子了,肯定不是玄奘法師初建時的模樣而且玄奘法師所建慈恩寺浮圖塔是不能供人登臨的。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玄奘法師從西域遊學歸來之後,於唐永徽三年(652年)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爲由,擬在大慈恩寺建造一座石質佛塔供奉從西域請回長安的經像及佛祖舍利,高宗聽說後,提建議說建石塔恐有技術難度,以磚造爲宜。於是玄奘法師親自帶領衆僧,於寺之西塔院,仿西域‘窣堵波’塔樣建造了五層的磚塔,其最上層爲石造,珍藏經像及舍利。但是這種結構的磚塔基礎不夠牢靠,到了唐長安年間(701-720xx年),慈恩寺浮圖塔已經頹毀不堪了。一代女皇武則天命有司仿中土木造樓閣式塔重加營建,新塔“崇三百尺”,而且裏面開始設置樓梯,可供登臨懷古。

所以唐中宗神豬年(720xx年)以後,新科進士從曲江杏園宴罷後,登臨雁塔及雁塔題名也就成了大唐以來最是星光燦爛的文化盛事,多少文人仕子,酬綢滿志,或者光耀門楣,或者胸懷大志,無不祈望從此登臨後,扶搖直上九萬里。兩宋以後,雁塔題名一度衰落,宋熙寧年間(1068—1077),大雁塔遭遇失火,牆體剝落,始見唐人題名;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關中大地震,雁塔塔體磚牆震落而不倒;到了明清時期,雁塔題名重盛,只不過題名者的身份已經不單獨是進士了,還有鄉試中榜者,題名也從塔壁變成了刻制專門的雁塔題名碑,羅列於大雁塔南側。隨後在大雁塔之後的玄奘紀念堂庭廊上見到民國年間一副老照片,其上清楚地反映了當時雁塔題名碑林立的樣子,感覺可能不太好,彷彿進入到一個巨大的荒冢之地,如今已經拆除,集中保存。

慈恩雁塔參差榜,杏苑鶯花次第遊。踏着木製樓梯篤篤而上,時光彷彿倒流… …如果時光真的能夠倒流,我多想重回大唐,十載寒窗考取個探花郎,曲江宴罷後也來大慈恩寺和同科進士一起題個名,從此巡撫四方,留名在青史。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時代啊,李白、王維、杜甫、吳道子、閻立本、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李唐貞觀、開元兩朝盛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雄渾濃重的一筆。

大雁塔東西兩側皆可拾級而下,其北面是新建的仿唐建築玄奘紀念堂,爲三組院落組成的建築羣體,由中院玄奘紀念堂、東院佛教展廳、西院講堂三院組成。紀念堂內供奉着玄奘法師塑像一尊,供人垂吊。

大雁塔主軸線以東是塔園,松柏蒼翠,修竹茂密,曲徑入園,四時花木搖曳如畫,禪房靜寂,自然就想到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塔園南側是大慈恩寺塔林,立有幾座和尚的墓塔以及從原大殿院門處遷移到此的幾通明清進士題名碑、重修大雁塔碑等等。

大雁塔軸線以西有牡丹園、牡丹亭,傳唐時慈恩寺就植有牡丹,花開時若國色天香,遠近聞名。今之牡丹園也是意在復現唐時牡丹園勝景,最是春日來賞牡丹的好。牡丹園以南直到山門外牆範圍內皆爲方丈院、僧院。修竹掩映中,偶見僧門半掩,一身穿青色布衣的小和尚神情淡定,盈步而過,身後僧衣飄然,隱沒於涌動的遊人之中,留下一段了卻的風塵和篤定。什麼是空?我們也許以爲自己懂得,卻又無從說起,這迷一樣的世界… …

慈恩寺導遊詞 篇8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大雁塔和曲江新區。曲江新區以盛唐文化爲基本特色,以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園林爲基礎,融入多元文化,是集旅遊、休閒、商務居住爲一體的城市新區。而慈恩寺內的大雁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在去慈恩寺遊覽之前,我先將有關概況向大家做以介紹。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創建於公元589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爲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選擇“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之地,建佛寺爲其母祈求冥福,於是重修隋代無漏寺,並改名爲大慈恩寺。唐代慈恩寺規模極大,面積342畝,共有房屋1897簡。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爲寺院畫了許多壁畫。整個寺院豪華富麗宏偉壯觀,是唐代長安城內最大的寺院,同時寺內廣植牡丹,有許多名貴品種,是長安城內觀牡丹的勝地。寺內有當時長安最大的戲場,上演各種節目,非常引人。唐末五代以後,慈恩寺屢遭戰禍,漸次荒廢。現存寺院爲公元1458年後陸續所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風格,現寺院面積僅48.5畝,爲唐代的七分之一。

好了,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大雁塔南廣場。廣場中間矗立着一尊玄奘法師高大的銅像,他身披袈裟,氣宇軒昂。玄奘,俗姓陳,名禕,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羣,勤奮好學。貞觀三年,爲解決佛教哲理中的疑難問題,他衝破禁令去印度取經,先後在印度各地從事佛教研究達20xx年之久,貞觀十九年,在被授予佛教界最高稱號“三藏法師”之後,帶657部經卷返回長安。

我們向北走去,就是大慈恩寺門口。寺院正門稱爲山門,也叫三門。因爲寺院大多居於山林之中,故名山門。又因其:中爲空門,左無相門,右爲無作門,人走進去,象徵入門三解脫,所以又稱爲三門。各位遊客請看,門上的牌匾就是親手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走進山門,我們看到鐘樓和鼓樓二樓對峙。所謂“晨鐘暮鼓”,也就是說鍾作爲佛教的大型法器,是召集衆僧進行法事之用,寺內僧人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

前面就是寺院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了。殿內供奉着佛祖的三身佛像。中間爲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凝聚成的佛身。西爲報身佛,即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之身。東爲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指佛爲超度衆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三身佛兩側侍立着釋迦牟尼的兩大弟子,東爲迦葉,西爲阿難。東西兩邊列坐的是十八羅漢。中間供臺後的兩尊塗金彩塑菩薩,西邊是文殊,東邊是普賢。大雄寶殿西側牆壁嵌着幾通“雁塔題名”碑。“雁塔題名”始於唐神豬年間,進士張莒登塔題名,後文人們競相效仿,相沿成習。唐代世子考取進士之後,都要登上雁塔賦詩並將姓名、籍貫、及第時間用墨筆題留於雁塔牆壁之上,日後升爲卿相的還要用硃筆改寫。“雁塔題名”被視爲人生一大榮耀之事,白居易在考中進士,登上雁塔時就曾做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大殿北面爲兩層高的法堂藏經樓,上層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爲法堂,供奉着一尊阿彌陀佛像。東面牆壁上貼有三張拓片,中間爲玄奘負笈圖,描述玄奘不畏艱難,日夜兼程,想早日返回長安的情景。兩邊的拓片是玄奘的弟子: 窺基和圓測。圓測是新羅國的王孫,窺基是唐初名將尉遲恭的侄子,兩位名門之後,均拜玄奘爲師,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地位之高。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是玄奘法師爲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於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准,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餘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歷時兩年才建成。此塔因爲磚表土心,風雨剝蝕,40年後逐漸毀壞。後來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重建。遂將大雁塔改建爲七層佛塔,人稱七級浮屠,較之前更加莊嚴雄偉。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概由此而來。千百年來,大雁塔一直是西安的象徵和標誌性建築,高聳入雲的大雁塔,象徵着玄奘法師崇高的人格品質和偉大的精神。大家現在看到的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的兩塊碑刻,爲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李治做太子時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通“二聖”豐碑,均由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好,現在我們開始登塔,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登到塔頂,南面可以看到長安區的大學城新區,西面呢可以看到高速發展的西高新,北面近處可以看到美麗的大雁塔北廣場,遠處就是西安城區了。東面就是我們接下來就將遊覽的風景秀麗的盛唐皇家園林大唐芙蓉園了。好了,現在留給大家30分鐘自由活動,30分鐘後,大家在塔下集合。

大家都到齊了吧?好了,我們接着參觀。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這面漢白玉照壁上,南面是集褚遂良字刻的“法門領袖”,北面是趙樸初題寫的“民族脊樑”。這裏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築羣,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光明堂三院組成。

慈恩寺導遊詞 篇9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爲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爲珍貴。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慈恩寺導遊詞 篇10

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年。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嘉慶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寺內牡丹亭種植有名貴牡丹70多種。

大慈恩寺門前新建的佔地20多畝的以玄奘爲主題的雁塔廣場,廣場中央臺座上,坐落着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經銅像,花壇錦簇,華燈成行,馬路寬闊,設施齊備。

近些年在增勤法師住持的引領下,寺內殿堂修建、環境改造治理、經典、文物、圖書、資料的收藏、整頓、搶救古老版本經典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設了遊客服務中心和多媒體展示系統,提供中、英、日三種語音490多幅畫面和導遊講解人員,協助遊人選擇欣賞,爲遊人服務。新建成的玄奘三藏院又爲寺院添了一個新的亮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