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的導遊詞(通用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25K

晉祠的導遊詞 篇1

水鏡臺規模壯觀,臺上東部爲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爲後幕,臺上西部爲捲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爲前臺,臺下埋大甕八口,爲擴音之用。在民間無論那種酬神還願的祭祀活動,總少不於表演各類舞樂,以娛神兼娛人,歷代皆然。由於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終年辛勞,僅得一飽,閒暇有限,爲了調劑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機會鼓舞歡慶。這種民間的迎神賽社的祭祀儀式,具有公開性、禮儀性和娛樂性的特徵〈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天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爲樂矣

晉祠的導遊詞(通用9篇)

”〈東京夢華錄〉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觀神誕時的盛況:“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爲繁盛。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許,敕賜神保觀。廿三日……於殿前露臺上設樂棚,教坊,鈞容直作樂,更互雜劇舞旋……廿四日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於露臺之上。”宋元時期戲曲勃興,爲適應迎神賽社時的演出需要,在露臺、樂亭的基礎上分前場後幕,單面開敞的戲臺。場地也由四周圍觀,進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戲場,並在各祠廟中普遍出現了。

娛神娛人的心理一迎神賽社的儀式一露臺、戲臺、戲場。

廟會也是隨慶典祀獻,迎神賽社而產生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動。也促使祠廟中要有大容量的場院。有的還形成了商業、集會、宗教、社交等綜合功能的廟前廣場或廟前街。

人們在祭祀時懷着既依賴又恐懼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賽社中如神兼娛人,在朝山進香時又兼郊遊、踏青的意味。這就使祠廟建築在佈局上、形制上呈現出特有的宗教與世俗共存的雙重性。因祀神活動中的主體是人數衆多的鄉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禮目的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又必詹呈現出世俗性。表現在建築形式上是棲神獻禮的寢殿、祭壇、獻亭爲核心;娛神、娛人的樂樓,戲臺相映襯;大容量的活動空間場院爲過渡,突出開章的牌坊、照壁、門樓以及長長的香道爲序幕的有機完整的空間序列。

晉祠的導遊詞 篇2

作爲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遊詞,導遊詞作爲一種解說的文體,它的作用是幫助遊客在旅遊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所旅遊的景點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西太原晉祠的導遊詞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裏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裏喊着:“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爲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爲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北宋天聖年間,追風唐疏虞爲汾王,併爲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聖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樑喂國內所僅見。殿內兩側爲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續”。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於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聖母像譽爲“晉祠三絕”。

晉祠的導遊詞 篇3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爲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爲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爲一個有着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爲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爲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晉祠一組祠祀建築可謂把祭祀功能發揮到了極至,過會仙橋西行,爲古蓮花臺,臺爲方形,四隅各鑄一鐵人護祠、鎮水,以壯威儀。穿對越坊便是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組成的核心羣體。

獻殿、殿身三間,歇山頂、四周無牆,當心間前後闢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上安叉子,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敬神時,燃一炷香,那五穀之氣,便會使人置身於雲霧漫漫,青煙繚繞的神祕氯圍之中,從而使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上達於天,天人妙合。

魚沼飛樑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古人圓者爲池,方者爲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架虛爲橋,若飛也。”故曰:“飛樑”。東西橋面寬闊,爲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邊綴勾欄,憑欄賞景,益增詩情畫意。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爲可貴。”進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壇。雩祀是民間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擇吉日,即壬辰一類屬水的日子,然後在城東築八尺見方的四通之壇,獻生魚八條,玄酒、脯肉一類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條八丈長的大青龍,置放中央,做七條四丈長的小青龍,面向東方,相隔八尺陳列車員。

令兒童八人、田嗇夫八人齋戒三日,青衣立於龍旁。儀式開始,鼓樂喧天,兒童與田嗇瘋狂起舞,然後由一近迷狂狀態的伶牙俐齒的巫祝,口唸祭詞,手舞足啃以請雨……不管形式如何變化,蒼龍始終是我們民族文化一個至今不衰的母題。從“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卦辭到靈星祭雩祭,從默默無聲的神祕卦象到震耳欲聾的祭禮鼓聲,哪個不圍繞這個母題?這母題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沒有終止於漢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間穩固地生要發芽、開花結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龍舞龍燈、龍戲珠……在當年雩祭的青龍舞,早已種下龍舞龍燈與大型龍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後來的手執波珠的領舞者,那強悍的男嗇夫就是後來的舞龍人……

晉祠的導遊詞 篇4

晉祠始建於北魏,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這裏的殿宇、亭臺、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爲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晉祠的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候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鐘),乘車環境舒適。晉祠風景區食宿方便,飯店、旅館坐落周圍,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緊靠景區的晉祠鎮政府近幾年下工夫抓了以旅遊業爲龍頭的公用設施及三業(服務、餐飲、娛樂)建設,面貌大爲改觀,尤其是景區的住宿條件、通信業務、醫療保障、有娛樂場所、購物環境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晉祠的導遊詞 篇5

晉祠始建於北魏,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裏殿宇、亭臺、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爲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晉祠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候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鐘),乘車環境舒適。晉祠風景區食宿方便,飯店、旅館坐落周圍,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緊靠景區的晉祠鎮政府近幾年下工夫抓了以旅遊業爲龍頭的公用設施及三業(服務、餐飲、娛樂)建設,面貌大爲改觀,尤其是景區的住宿條件、通信業務、醫療保障、娛樂場所、購物環境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晉祠的導遊詞 篇6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綿山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

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

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xx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

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

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晉祠的導遊詞 篇7

人們在祭祀時懷着既依賴又恐懼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賽社中如神兼娛人,在朝山進香時又兼郊遊、踏青的意味。這就使祠廟建築在佈局上、形制上呈現出特有的宗教與世俗共存的雙重性。因祀神活動中的主體是人數衆多的鄉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禮目的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又必詹呈現出世俗性。表現在建築形式上是棲神獻禮的寢殿、祭壇、獻亭爲核心;娛神、娛人的樂樓,戲臺相映襯;大容量的活動空間場院爲過渡,突出開章的牌坊、照壁、門樓以及長長的香道爲序幕的有機完整的空間序列。

晉祠的導遊詞 篇8

祠區北側有唐叔虞祠。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興國修晉祠碑記中描繪它“前臨曲沼”,“後擁危峯”,舊祠位置似與現在不在同一個地方。現存建築分前後兩院,頗爲寬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後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唐叔虞塑像。神龕兩側有從別處移來的十二個塑像,多爲女性,高度與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絃、鈸等不同樂器,似乎是一個較完整的樂隊。遠些塑像約爲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國器樂發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舍利生生塔位於祠區南瑞,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村著藍天白雲,甚是壯觀。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爲西周時所植,位於聖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讚歎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鬱郁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

晉祠的導遊詞 篇9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綿山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

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

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xx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

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

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