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導遊詞(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2W

龍門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龍門導遊詞(通用3篇)

在這陽光明媚的早晨,很高興能和各位一同前往洛陽龍門石窟。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州旅行社對各位的到來表示最誠摯的歡迎!那麼我呢?就是此次行程的導遊員,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趙導或小趙都可以。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咱們此次行程的安全大使王師傅了,王師傅有多年的駕車經驗,技術嫺熟,所以咱們的安全問題大家大可放心。我和王師傅都很高興也很樂意爲大家提供服務。在此次遊覽過程中,大家有什麼意見或建議儘可能地向我們提出,我們會樂於接受,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大家,您的滿意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最後,希望大家在此次遊覽過程中,忘記煩惱,忘記領導,開開心心參觀,快快樂樂遊覽!

接下來我把咱們今天的行程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現在已經踏上旅途了,行駛在正少高速上,途徑新密、登封、伊川,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就到達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位於河南省中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在洛水之陽而得名。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文獻,先後曾竟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是我國八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早,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於洛陽長期作爲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多發生在這裏,許多歷史名人多活動在這裏。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也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您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您必須來看洛陽了。

而最能代表洛陽的就是洛陽“四寶”了。

這第一寶就是洛陽牡丹。“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由於其花型花色雍容華貴,而被稱爲“花中之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對當時賞花勝景的真實寫照;宋代詩人蘇轍爲了觀賞牡丹,更是“花從單葉成千葉,家從汝陽遷洛陽。”了;民間藝人李正封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唱詞,道盡了牡丹的國色天香。每年4月15日至25日都會舉辦洛陽牡丹花會,花海人潮,熱鬧非凡,希望大家到時再遊洛陽。

這第二寶就是當年曾經歸爲國力的唐三彩了!以黃——綠——白爲主色調,誕生於唐代的這件工藝品,現在已經遠銷國外。其中,黑色的將軍馬被英倫友人讚頌爲“倫敦黑”、“黑寶石”,有水火土所凝結的這件器物正可稱得上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這第三包就是洛陽水席,一是進口水席湯水多的特點,二是似水流雲的上菜順序,即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點是突出酸辣,富含湯水,滑兒爽口,食而不膩,共24道菜,8個涼菜,16道熱菜。

那第四包是什麼呢?就是咱們馬上就要參觀的龍門石窟。至於爲什麼把它稱爲第四寶?遊覽完後,咱們自己就知道答案了。

好了,遊客朋友們,龍門石窟已經到了,在下城之前提醒大家:我們的車身爲淺綠色,車牌號爲豫A96888。我的手機號碼是1234567。現在呢?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隨身物品和貴重物品,跟我下車,一同參觀遊覽吧!

沿途講解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如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史稱“龍門”,沿用至今。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歷經400餘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塊。雕刻內容除了佛教之外,還涉及建築,服飾,音樂,書法,醫藥等,如同一座包羅萬象的石刻藝術博物館.20__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合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

各位朋友,現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潛溪寺,他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始建於唐朝初年,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內洞頂雕刻了一朵大蓮花,洞內所供住尊像爲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爲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爲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請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側並排坐西向東的這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其中以中洞爲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和號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爲主的五尊雕像。釋迦身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釋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請大家跟我一起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因洞內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請大家跟我繼續前行,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這裏爲什麼叫“蓮花洞”呢?這是因爲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爲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爲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屬於北魏後期作品。該洞主尊釋迦牟尼。兩側爲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爲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

朋友們,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奉先寺市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窟龕,從唐高宗咸亨三年四月始建,至上元二年十二月底完工。據專家們推算,這樣浩大的工程,僅用三年零九個月就成完工,這是不可想象的。爲了政治上的需要,武則天捐脂粉錢兩萬貫,以加速了工程的進度,其名稱用“奉祀祖先”之意。奉先寺的主尊名爲報身佛盧舍那佛,左右爲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養人,共11尊。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面長4米,耳長1.9米,爲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結跏跌坐在八角形束腰蓮花須彌座上。造像莊嚴、睿智、溫和、慈祥,這是理想化了的社會聖賢的形象。

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古陽洞。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羣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爲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好了,各位,龍門石窟的講解到此即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參觀,參觀遊覽時要注意安全,同時還要注意保護環境。我們三十分鐘後準時在這裏集合,希望大家玩得開心!我們待會兒再見!!!

龍門導遊詞 篇2

昆明城西10餘公里,有山突起滇池之上,北起碧雞關,中經華亭、太華、羅漢諸峯,直達南面的觀音山,磅礴蜿蜒數十里。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見者不識,呼爲碧雞,故唐代稱爲碧雞山。又因形狀像臥佛,也叫臥佛山。元明以來,又稱太華山。因其在城西,人們慣稱之爲西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緻極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譽。它峯巒連綿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從昆明遠處眺望,西山猶如一位美女臥在滇池兩岸,其臉、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頭髮,都清晰分明,且顯得丰姿綽約,嫵媚動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間傳說,遠古時一位公主耐不住宮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宮與一小夥結爲夫婦。後來,國王拆散了這一美滿姻緣,並用計將小夥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絕,痛哭不止,淚水匯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西山現已闢爲一座森林公園, 景點較多。從古至今,很多名人墨客都爲之驚歎:“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樣寬”、“千崖萬壑爭雄秀,卻無一處自平庸”。要是趕上“三月三,耍西山”的傳統盛會,從早到晚,都可觀賞到唱民歌、對調子、奏三絃、歡起舞的情景

西山東臨滇池面,是一條長約數公里的大斷層。在此斷層南側,修築了一條石刻通道,石道都是用人力從懸崖峭壁上一錘一鑽打出來的。石道途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轉,高約與人等。石洞若窗,下臨萬丈深淵,驚心動魄。站其之上,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山頂有座“魁星閣”。途中有著名的“鳳凰銜書”。因道中“達天閣”石坊上題有“龍門”二字,人們故稱此爲——龍門 。

龍門石窟位於西山風景區終端,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勝

景”以“奇、絕、險、幽”爲特色,雄居昆明西山衆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遊客都要去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據說,龍門是楊汝蘭、楊際泰父子組織70多戶石工,花了20xx年才完成的,是整個龍門石窟之精粹所在。在入口處有一圓柱石坊,上書“龍門”二字,並刻有“元寶”,據說能保佑人發財發達,吉祥如意,所以遊人都喜歡用手摸一下。入門有一石欄轉護的半圓形小月臺,站在月臺眺望,人見上迎天風,下臨絕壁,五百里滇池煙波浩渺,雲蒸霞蔚。湖面白帆點點,鷗飛燕舞。遠處青山如 黛,白雲悠悠,綠樹白房,平疇沃野如詩如畫,令人飄飄欲仙。轉身回顧石室,正門頂端刻有“達天閣”三字,兩邊側門頂刻有“名山”“石室” "天臨海鏡”字樣,中柱題有聯雲: 舉步維艱,要把腳跟站穩; 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

在石室門口雕有香爐供奉,正中雕魁星,是道教尊爲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北雕文昌帝君,爲主宰

功名和祿位之神;南雕關聖帝君(關 羽),爲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兩壁下刻有神駿奔馳圖,天棚上刻着祥雲繚繞,仙鶴雙飛。一株蟠桃碧葉紅果,栩栩如生。龍門的整個工程都是在一塊天然岩石上精雕細刻而成的,構思奇巧,工藝精湛,令人歎爲觀止。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魁星手上的筆尖是另外安上去的。相傳, 有一位參加雕鑿石室工程的師傅,婚姻不幸,後來參加鑿龍門,與夥伴們辛苦了十餘年,在最後刻魁星手中的硃筆時,不慎將筆尖鑿斷,使本來很完美的一件藝術品留下了缺憾。他傷心至極,縱身跳下龍門。他獻身藝術的動人故事,與石窟一道流芳千古,爲後代所傳頌。

1984年、昆明市有關部門又開鑿了龍門迂迴棧道,把遊路修上了小石林,並在山上修建了迎羲亭等供人小憩賞景,不僅解決了交通擁擠的問題, 又爲遊人開闢了一個清新優美,非常迷人的好去處!

龍門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西山景區歷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開拓史,素以雄、奇、險、秀的瑰麗景色享譽滇中,有云南第一風景名山的稱號,有國家、省、市級文物9處,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觀、庭園別墅、佛像石雕、古樹名木爲一園。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使西山景區名列全國的奇觀壯景。現在我們已到了西山龍門遊覽區,昆明有句俗話:“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從這裏開始大家將和我一起去探尋這種“身價百倍”的感覺。?

各位朋友,繞過一個小山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崖名叫羅漢崖,西山龍門風景區就建於其上。我們迎面見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樹叢蔭中的金色屋頂是三清閣建築羣。西山龍門風景區是由“三清閣”和“龍門石窟”兩部分組成。

“三清閣”是一組九層十一閣的建築羣,包括有三清閣、靈官殿、真武殿等殿閣;“龍門石窟”則由攬海處、慈雲洞、雲華洞、達天閣等部分組成,是雲南省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閣原是元代樑王的避暑行宮,後因戰亂廢棄,明正德、嘉靖年間,在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無邊禪師經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懸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窩,累累欲墜。經過幾百年的開拓整修,遺蹟仍存,新景倍增,古鬆重疊,殿閣飛檐,上有彩雲藍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路的盡頭是一座牌坊,從這裏開始我們就要攀登三清閣了。牌坊上書四個大字“蒼崖萬丈”,這寫的是羅漢崖的景色。走到牌坊下,擡頭可見道教的太極圖,表明從這裏進入道家之地。牌坊後就是陡峭的石臺階,在登石階時請朋友們數一下所登的臺階數。登上這段石階就是山門,山門稱爲“三清境”,何謂“三清境”呢?道教認爲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據道教傳說,這三重最高天境分別居住着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層玉清境居住着元始天尊,也稱天寶君。第二層上清境居住着靈寶天尊,也稱太上道君。第三層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位天尊都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爲宮、觀、閣、殿的名稱,三清閣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進了三清界就是進入了道教的天堂。?

請看山門正面的這副對聯:“時出雲煙鋪下界,夜來鐘磬徹諸天”。這副對聯是三清閣風景的絕妙描述。大家看,雲霧飄逸,鋪至下界,大地時隱時現,碧波萬頃的滇池和廣闊的昆明壩子在我們腳下。夜幕降臨後,萬籟俱寂,這三清閣鐘磬之聲,清遠悠長,響徹天際,人們彷彿置身仙界。? 再請看山門背面的對聯:“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這副對聯說的是在欣賞了遠處的湖光山色和山門正面的對聯後,朋友們又得起步攀登了,因爲這裏還不是最高之處,擡眼上望,前面的石階上已有許多人在攀登,這是鼓勵人們不要停頓,要勇攀高峯。但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誡我們爲人處世不能自滿,要力爭置身於最高的地方。對聯一語雙關,催人奮進。就讓我們按照對聯所說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山門所對是靈官殿。殿內供奉着王靈官:三目,赤面,披甲執鞭,左右有靈童捧卷執印,勇猛威武,氣勢逼人。他是道教的護法神,類似佛寺中的韋馱。王靈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辦事公道,懲惡揚善,死後玉皇大帝封其專司天上和人間糾察。?

請看殿前這副對聯:“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層巒聳翠,飛閣流丹”。上聯出自宋朝範仲

淹的《岳陽樓記》,下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借古人的名句,來寫三清閣的湖光山

色,說明滇池匯聚了洞庭湖和鄱陽湖的風景之美。上聯寫皎潔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銀;月影輝映,如圓圓璧玉沉入湖水。殿前橫匾是將下聯的後四字“飛閣流丹”進一步突出。“飛閣”指靈官殿及三清閣等凌空構建的殿宇;“流丹”則形容這些樓閣殿宇的紅柱

在陽光照映下流光溢彩,燦若紅霞。

朋友們,從靈官殿到三清閣有三十六級臺階,剛纔我讓大家登石臺階時數共有多

少級石階,不知大家數的數字是多少?對,有的朋友認真數了,七十二級。請大家注意,這個數字是有象徵意義的。七十二級石階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們正在登的這三十六級臺階則代表三十六天罡,這是道觀中常見的建築數目。?

在路邊有兩個平臺,一個平臺上就是三清閣,相傳這裏原爲元朝鎮守雲南的樑王避暑行宮,現在改爲茶室。在三清閣的九層十一閣建築羣中,只有這裏是一寬敞的坐歇之處,在此可以品茗賞景。請看這副對聯:“極目太華高,偌大乾坤撐半壁;蕩胸滇海闊,無邊風月倚層樓。”聯語逸興橫飛,狀物寫景,氣勢宏大。有人說它以太華山喻樑王權勢,支撐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徵寬闊胸懷,任憑風雲激盪。另一個平臺原爲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現殿前遺存龜蛇石雕,叫“青蛇纏龜”,龜蛇表示長壽,據說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壽,你看整個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鏡了。平臺上建有真武傳奇堂,裏面有真武大帝從出家到得道的配圖故事,大家如有興趣可進屋參觀。?

過真武殿我們能看到一眼泉,這眼泉叫“孝牛泉”。關於此泉還有一個傳說:昆明有一

個姓趙的屠夫買了一頭母牛和一條牛犢。趙屠夫綁了母牛要殺時,聽見有人在外面叫,於是放下刀子出門去看,不想回來時刀子卻不見了,只見牛臥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犢打起來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趙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殺牛,不想牛犢雙眼流淚,望着母牛哀鳴。這淚水和哀鳴聲深深觸動了趙屠夫:牛犢尚有孝母之心,何況人呢?於是趙屠夫放下屠刀,牽着母牛和牛犢到三清閣出家。由於三清閣建於懸崖峭壁之上,取飲用的水極不方便。牛犢爲報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這個傳說情節動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爲先”和道家“善心有善報”的觀念。?

從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見有石洞若門,穿過石門眼前豁然開朗,這裏就到了“攬海處”。在走過了一段狹小石道後,到了如此寬敞的地方,使人豁然開朗。若從平臺望出去,海天相連,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廣闊,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從山門經過艱苦的攀登到了這裏,氣喘吁吁的遊人們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觀賞湖光山色的同時也可品讀一下石壁上衆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側有明代傅宗龍寫的對聯:“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蔭。”書法蒼勁雄奇,聯語意境優美。對聯所在的石室洞頂雕有綵鳳銜書一函。傳說黃帝在洛水,有鳳銜書,大禹受而天下大治。這浮雕表現“洛獻書”的傳說。大家請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勝境”四個字,我們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麼在道教的勝地中爲何出現佛教詞語?這其中體現了一種存在於我國宗教中的普遍現象:儒、釋、道三教是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的,這種現象在明、清時期特別顯著。如剛纔我們參觀過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處則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處,在後面的景點慈雲洞中我們還能看到觀音像,更能體現出這一特點。?

從這裏開始我們走進石隧道,大家請看隧道石壁上的五個紅色大字:“長歌懷采薇”,它出自初唐詩人王績的五言律詩《野望》,說的是周代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忠於商朝的伯夷、叔齊不願吃周食,隱於首陽山中采薇而食,終致餓死的事。作者通過對伯夷、叔齊的追懷,表達了自己處於隋唐之際,改朝換代時的感觸。伯夷、叔齊的“氣節”歷來被儒家所讚揚。這表達儒家思想的詩句鐫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剛纔我給大家介紹的中國文化儒、道融合的特點。?

隧道中由於有石窗,所以光線十分充足,從石窗中還可俯瞰滇池的風光。向下看有“空中樓閣”之感,雖有心悸,但腳踏實地。現在這個石窟稱慈雲洞,是一個姓吳的道人開鑿的,正壁原巖上雕刻有觀音一尊,膝前一幼童,顯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財童子移植過來,反映了道、釋之間互相對立又互相吸收。兩旁金童合十,玉女捧鉢。左右有騎馬跨虎的神像,是青龍星君和白虎星君。整個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塊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當時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艱辛。

大家看,這個石香爐,在這臨滇池的一面鐫刻着《贈吳道人》詩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間進士那文鳳,詩寫於嘉慶六年(1820xx年)。詩中讚頌這位吳道人開山鑿洞的不朽功績。其中第一首的頭四句說:“萬鑽千錘顯巨才,懸崖陡處闢仙台。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攬海處”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道士趙練主持開鑿的。當時從三清閣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鋪架的木棧道。人們登臨過往,木棧道吱吱作響,令人膽戰心驚。到了清乾隆年間。一個貧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開鑿出現在的石道,這道士名叫吳來清,是滇池邊下漁村人。他廣積善德,經常修橋補路,方便行人。根據人們的建議,吳道人開闢了這條石道取代了木棧道,繼而又從舊石室向前,開闢了“普陀勝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開慈雲洞。這個工程共歷時十五年,全憑一錘一鑽鑿成。從慈雲洞至龍門石窟的石道則是清朝時昆明名士楊汝蘭、楊際泰父子組織石工開鑿的,從道光至咸豐年間,共歷十三個春秋。現在我們就開始攀登龍門。?

從這裏開始到達天閣的隧道被稱爲“雲華洞”,是楊氏父子所修。順雲華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們此行的頂點——“達天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龍門。“達天閣”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鑿而成的,包括有:龍門石坊、平臺、石室、楹聯、神像、香爐等,其中石室中間的魁星點斗的雕像最爲傳神。“魁星”也稱文曲星,是主宰文運的神,這個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你看那鬼頭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後踢的左腿不就是長長的一勾,腳平擡的金色墨斗就是右邊的“鬥”字,體現了中國象形文字造字的傳神。

魁星右手高懸神筆,左手執元寶,是神筆的墨斗,右足踏鰲頭,左足後蹺,腳掌擡鬥,扭其身軀而點鬥。傳說古代就是由魁星來點狀元,考生中文運好的被點中便可登科中舉,而中狀元的則被稱作“獨佔鰲頭”,這便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傳說。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發,綵帶翻飛,活潑跳脫”,與兩旁座像的關聖、文昌相應,一靜一動,相得益彰,更顯得魁星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主體突出。?

大家如仔細看可發現,魁星點斗的筆尖是斷的,有關這斷筆尖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一個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點到西山的峭壁上開鑿石道,將一腔熱情全部傾注於這有意義的藝術創作之中。一天天,一年年,不顧寒暑和颳風下雨,十年如一日,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後竟把魁星手中的那支筆的筆尖刻斷了,石匠傷心到了極點,自己如此寄情的藝術創作竟不能圓滿!悲傷至極的李石匠丟下錘鑽,從龍門跳了下去。這個悲壯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青年工匠對藝術完美追求的精神。?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祿位;南面的是關聖帝君,主宰武運。神像背後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兩壁刻有琴棋書畫,駿馬奔馳。閣頂刻有蟠桃垂掛,仙鶴雙飛。石室外的橫額上刻有一個花瓣形石龕,龕內刻有南極仙翁。整個石窟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石室北面刻有跳躍的鯉魚,南面爲吐水金龍,這就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用鬼斧開鑿了龍門,令黃河奔騰入海。龍門據考證就是今天的黃河壺口瀑布。有了龍門,河中鯉魚就無法返回故鄉,善良的禹妻奏請玉皇大帝,凡是能夠逆流而上躍過龍門的鯉魚便可化爲金龍,不能躍過的就在額頭上記一點,叫“點額而歸”。黃河大鯉魚額頭上的紅點相傳就是沒有躍過龍門的標記。由於這一傳說,後世就把科舉考試中舉者比喻爲跳過龍門的鯉魚,已經成龍上天;應試落第比喻爲“龍門點額”,意思是在龍門把頭碰破了,敗退而回。這雖是傳說,但人們經艱苦的跋涉,登上這懸崖之上的龍門,躍過了這龍門,不就如同成龍上天,不也就可以“身價百倍”了嗎?這就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的含義。?

在西山的諸峯中,有一掛榜山,位置在龍門之南。此山的峭壁呈土紅色,泛舟滇池,遠看此景,猶如金榜高懸,故此得名。此景與“一登龍門,身價百倍”、“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美妙傳說,爲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祕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在這高山之巔,每個人都會產生“會當凌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在遠眺滇池風光之

後,請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室柱上的這副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雖然講的是攀高登頂應注意的勸誡,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仔細品味。?登臨龍門,我們既驚歎於大自然造物的奇妙,造化出這刀削斧砍、危崖聳立的羅漢崖,同時也感嘆於人類巧奪天工的創造力,有這樣雕刻細緻,栩栩如生的達天閣,真不枉來昆明。?好,現在我們結束西山龍門的遊覽,請大家按順序小心下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