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3W

太清宮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團友:

太清宮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曆史。

太清宮的創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爲"華蓋真人",由此給他鉅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築。

[太清牌坊]

這裏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爲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爲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其被公認爲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築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爲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聖德"爲本觀現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爲"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妻)鸞"。"閬苑聖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xx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爲重檐廡殿頂建築,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着當初道衆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誌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着踏進了仙界,與立於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爲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後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鬥母元君,鬥母又稱鬥老,鬥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衆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業節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備,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爲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爲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爲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後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羣體之一,但八仙的產生與定型卻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後見於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並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太清宮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大家好,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裏嶗山老君峯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

嶗山太清宮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之稱,爲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太清宮坐山擁海,擁有“北國江南,世外桃源”的景色,天下無二,還有它的古樹奇花,世之罕見。

教嶗山太清宮在先秦時期就被稱爲海上仙山,後被歷史上稱爲道教聖地、道教發祥地等等。這些稱號說明嶗山在道教的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嶗山太清宮自古以來就爲道家所向往,據記載,自先秦以來到嶗山遊訪傳道、住持宮觀的著名道長就有張廉夫、李哲玄、劉若拙、邱處機、劉處玄、張三丰、徐復陽、李志明、齊本寧、劉志堅、耿義蘭、孫玄清等12位,其中,除張廉夫、劉志堅以外,其餘10人均受過皇帝的敕封,可謂聲名顯赫。

嶗山太清宮是建立在我國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海濱道觀,也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羣,號稱“海上名山第一”。開山始祖張廉夫自公元前140年,初創太清宮,到現在已近有2150餘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至今仍保留着道教建築的典型風格。

太清宮的創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爲"華蓋真人",由此給他鉅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築。

太清宮道長鬚髯蒼眉、精神嬵澹攜一身修行人的道骨清風。他告訴我們,宮後老君峯上的銅鑄老子像高50米,由萬斤純銅鑄成,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老子鑄像。隨登山仰望,只見凌空而立的千古哲人,鬚髯飄拂,目光如炬,彷彿已參透世間萬事萬物的天理玄機。

這裏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爲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爲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其被公認爲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築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嶗山太清宮儀門,太清宮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七座山峯三面環抱。老君峯居中,左爲桃園峯、望海峯、東華峯依次而東,右爲重陽峯、蟠桃峯、王母峯依次而西。宮在峯下,大海當前。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爲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聖德"爲本觀現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爲"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妻)鸞"。"閬苑聖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__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爲重檐廡殿頂建築,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着當初道衆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誌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着踏進了仙界,與立於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太清宮內生長着200多棵古樹,棵棵都在千年風雨中修煉成聖成精。橫臥在山門一側的“唐榆”,樹齡已達1200餘年,相傳是唐末普濟真人李哲玄親手種植。一千餘年的風雨掙扎,倒下的樹身已虯曲如龍,時光的滄桑在樹根處凝固成一圈疊一圈的“龍圖”,而最終崛起的軀幹又凌空而升,蒼然成蔭。人們站在已被稱爲“龍頭榆”的樹下,心懷敬意地仰望18米高空的蒼鬱,虔敬地撫摩150釐米粗的樹徑,他們在仰望、撫摩中默默祈禱着命運的福音。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棵2150年樹齡的漢柏,它流線型樹身一色蒼白,直矗雲霄,恰似一位白髮千丈的聖哲,閱盡千古風雲。漢柏相傳爲太清宮開山始袓西漢張廉夫手植,古柏中心已空。在主杆一側,一棵100餘年的古藤凌霄蜿蜒而上,直達蒼穹。站在這走過了千年又千年的“古柏盤龍”的奇景下,任何孤寂的心靈也會被這千古生命驚醒,任何木然的表情也會在此綻放笑容。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爲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後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鬥母元君,鬥母又稱鬥老,鬥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衆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業節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備,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爲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爲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殿內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羣體之一,但八仙的產生與定型卻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後見於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並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太清海灣:嶗山太清宮是道教發源地之一,更是風靡先秦兩漢方仙道活動中心之一,歷朝歷代均有高道大德之士在此居住修行,更爲嶗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

太清宮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嶗山太清宮。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曆史。

太清宮的創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爲“華蓋真人”,由此給他鉅款,敕建“上苑”與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築。

這裏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爲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極爲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其被公認爲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築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爲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聖德”爲本觀現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爲“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妻)鸞”。“閬苑聖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__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爲重檐廡殿頂建築,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着當初道衆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誌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着踏進了仙界,與立於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與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爲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後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與“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鬥母元君,鬥母又稱鬥老,鬥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衆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業節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備,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爲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爲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爲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後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羣體之一,但八仙的產生與定型卻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後見於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並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好了各位遊客我們的遊覽到此先告一段落,下面大家自由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