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1W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小夥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64),嘉慶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餘年歷史。集中國宮殿式建築和伊斯蘭教建築爲一體,風格獨特,其中禮拜殿建築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進行禮拜。歷代“阿林”(學者)和“回儒”留下豐厚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寺藏典籍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8.5平方釐米,一本僅4平方釐米,精巧絕倫。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通用15篇)

寺內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此外還有清待御使、總督、舉人等回族官員和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是全國保存古傳匾額楹聯非常豐富的清真寺之一。這些匾額楹聯顏、柳、歐、趙各體具備,十分珍貴,被學者贊爲清代書法的展覽廳,並構成其享譽國內外的一大亮點。

南寺:大寺南側清真寺大街12號。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2)。主體建築爲抱廈坡脊殿頂結構,周圍聳立着八個造型各異的樓亭,直插雲天,巍峨壯觀。“__”時兩次火災,大部分古建築焚燬。1985年市政府撥款近10萬元修復了對廳、走廊等,1995年民辦公助集資近100餘萬元新建大殿(可容納800人),基本恢復了原貌。

新寺:大寺北側大豐路2號。建於20__年,阿拉伯式建築風格。是原北寺、楊莊、洋樓、女寺的合建寺。佔地7313平方米,建築面積12499平方米。主體建築三層16米。兩端各建一座47米的幫克樓,沿梯可攀至頂樓,俯瞰周邊全景。寺內院落面積700平方米,迴廊環繞,迎面在1.6米高臺上建禮拜大殿,殿高26.6米,殿內園頂最高端33米,局部二層,可供千人聚禮;院內南北兩爲錯層建築,靠大殿爲一層,其它部位爲二層,連接門樓處爲三層,設各種專用廳房。南側星級清真大飯店,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吃住兼備。百米伊斯蘭風情街,展賣特色商品、工藝品等。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2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__×旅行社的導遊員__,我們下一個即將遊覽的旅遊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衆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爲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0__年-1925回族羣衆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後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於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並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於這裏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裏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佔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着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於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願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後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後,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願隨清軍討逆,並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後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後,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爲主,並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爲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裏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願再回到新疆,於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後來就定居在這裏。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後裔。後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裏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裏,“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讚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後,“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繫。明中葉後,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爲“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爲“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爲清真教。後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製作的各種食品,稱爲“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爲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遊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爲硃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餘,現已拆除。大殿的外牆後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牆面。

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築,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後的牆壁上,鐫刻有1920__年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築,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爲“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着《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徵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後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淨身後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築。入寺門後,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製回輝教百聖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築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雲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於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後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緻。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築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徵着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風格獨特,而且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值得繼承和借鑑。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1998年-20__年社會各方集資實施了一、二、三期改擴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煥然一新,愈顯神聖風姿。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爲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3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位於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區。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爲一組中國古典式建築羣,宏偉壯觀,古色古香。整體建築以禮拜殿爲主體,東邊配有對廳,南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門樓、大門以鐵柵欄圍圈,大門兩旁有兩道院牆。禮拜殿建築面積890平方米,前廈110平方米。可容千人同時禮拜。大殿建築採用“勾連搭”式,由4組單體建築結成一個整體

。前爲捲棚式前廈,連接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後殿頂上有5個亭式樓閣,中間爲八角式樣,其餘4個爲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懸一匾額,書“望月”2字,北邊樓閣懸匾書“喧峙”2宇。5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磚雕花飾,殿內樑柱懸掛18塊阿文匾額,4幅阿文楹聯。寺內共懸掛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幅。其中康熙年間匾額1塊,上書“清真無二”,楹聯1幅,上書“上賜真經明先覺後今世後世通解,聖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並行”。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嘉慶年間匾額8塊,書有“真宰一原”、“恪守清真”等字樣。楹聯兩幅,其一“帝鑑匪遙矢冰競於曰明曰且,聖言可畏昭誠信於勿二勿三”。道光年間匾額“無始原有”。咸豐年間匾額“無能名焉”。

同治年間匾額7塊,其一:“卻妄歸真”。楹聯其一“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嚮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聖教須知正道懍遵從”。光緒年間匾額“普今獨後”。楹聯1幅“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該寺在清代近320__年時間中,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是少有的,被文化界人士譽爲“清代書法展覽”。該寺還藏有100多部伊斯蘭經書典籍。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4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在寧夏這片土地上轉了個彎,也成就了寧夏這座塞北江南。

作爲回族自治州和回族聚居地,清真寺自然是隨處可見,相比於西寧的東關清真寺,蘭州的西關清真寺,作爲寧夏的首府也有一座屬於銀川人的清真寺,它就是南關清真大寺。

從熱鬧的寧夏牛街穿過,便是南關清真大寺,而這個牛街也就是整個銀川最大的清真美食街,這裏有烤全羊、啤酒等等,數百家清真餐廳彙集在這裏,可以接納數千人就餐。

些烤串,走到南關清真大寺。清真寺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xx多平方米,主殿建築高26米,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同時作禮拜。

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高懸着新月標誌。大殿前兩側分別建有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了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佈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

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在這裏聚會,從事正常的宗教活動。

現在,南關清真寺不但是銀川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還成爲了該地區著名的旅遊景觀之一。不過進入清真寺還要收取門票,不像西寧的東關清真寺那樣。

宗教信仰自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重,走在清真寺內,看着那些虔誠的教衆,靜靜的默讀着他們的古蘭經,很多東西瞬間也便會去理解。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5

20___年7月12日,有近420___年曆史的銀川市南關清真寺維修工程全部竣工。從即日起,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恢復開放。

南關清真寺管理委員會主任保進貴介紹說,這次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特地邀請原設計師姚復興進行修繕指導。南關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420___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初期,南關清真寺破舊不堪,亟待重建。1981年,在銀川市有關部門和當地回族羣衆的共同努力下,南關清真寺重建落成。20多年來,南關清真寺成爲寧夏對外開放的窗口,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代表團和友人前來參觀。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6

清真大寺是西寧古城著名的建築,位於西寧東關大街路南一側。寺院佔地面積1.194萬平方米,大殿本體佔地面積1102平方米,南北樓各363平方米。清真大寺初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46年重建。歷代幾經修葺、擴建,是我國西北地區大清真寺之一。該寺建造雄奇,坐西面東,娛樂新聞,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雕樑彩檐、金碧輝煌,大殿內寬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回教徒進行禮拜。殿內和整個大寺處處都顯得古樸雅緻,莊嚴肅穆,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區伊斯蘭的主領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萬平方米的廣場。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兩度的“爾的”和“古爾邦”節的禮拜儀式都在這裏舉行。清真大寺內有兩座似塔一樣的建築物叫“喚醒閣”,是專供寺內阿訇呼喚教徒做禮拜用的。大殿外有兩層迴廊式“配樓”,左右對峙,給清真寺平添了雄壯的氣勢。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7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___旅行社的導遊員___,我們下一個即將遊覽的旅遊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衆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爲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3年-1925回族羣衆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後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於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並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於這裏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裏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佔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着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於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願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後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後,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8

南關清真寺建成的歷史有好幾百年,由於戰爭等原因,多次遭到破壞。1949年以後,在政府的幫助下,經過不斷修復。1981年,寧夏地區的廣大穆斯林羣衆熱情募資,重建了這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羣體。

南關清真寺是寧夏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該寺位於銀川市南關南環東路。明末清初始建於南門外,1920___年遷至城區,1953年經過擴建,成爲一座擁有大殿63間、面積1200多平方米,南北配房41間,佔地爲20多畝的建築羣,其規模居於當時銀川市區7座清真寺之首。原寺爲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殿堂門窗皆爲紅松木,雕刻工藝精細。1981年重建,改爲阿拉伯式建築風格。20___年南關清真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修葺,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開放。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9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銀川南關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着綠色蓋頭的五姐妹,丰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於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着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臺。月臺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臺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脫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彷彿矗立於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爲銀川城區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南關,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20xx年,解放後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爲一個大殿63間、佔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盪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關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質量之好,實屬罕見。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0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下一個即將遊覽的旅遊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衆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爲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0xx年-1925回族羣衆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後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於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並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於這裏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裏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佔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着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於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願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後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後,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願隨清軍討逆,並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後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後,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爲主,並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爲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裏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願再回到新疆,於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後來就定居在這裏。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後裔。後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裏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裏,“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讚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後,“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繫。明中葉後,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爲“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爲“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爲清真教。後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製作的各種食品,稱爲“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爲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遊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爲硃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餘,現已拆除。大殿的外牆後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牆面。

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築,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後的牆壁上,鐫刻有1920xx年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築,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爲“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着《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徵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後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淨身後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築。入寺門後,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製回輝教百聖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築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雲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於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後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緻。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築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徵着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風格獨特,而且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值得繼承和借鑑。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1998年-20xx年社會各方集資實施了一、二、三期改擴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煥然一新,愈顯神聖風姿。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爲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1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築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雲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於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後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緻。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築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徵着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爲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2

化覺巷清真大寺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築羣,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的禮拜寺。是伊斯蘭教徒心目中神聖而安詳的場所。大清真寺的獨特建築風格使它在西安高樓林立的現代建築和古城芸芸的飛檐古殿中顯得格外的突出,別有一番風情。

它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後經歷代整修,現有建築多爲明清風格, 佈局嚴謹,雕樑畫棟,肅穆幽雅。它與大學習巷清真大寺並稱爲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名東大寺,現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熱點之一。

寺院坐西朝東,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分四進院佔地120xx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禮拜大殿面闊7間,深9間,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一千人同時禮拜。是一座具有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西安市現有伊斯蘭教禮拜寺14座,化覺巷清真大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內四進院落劃分得宜,每院各有特色,建築主次佈局合理, 富有園林之趣,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創造精神。著名英籍作家萍素音稱這座寺院是“一座古老的了不起的寺院”。現在這座寺院不僅是西安市伊斯蘭教徒的禮拜之處,而且也是接待伊斯蘭教徒及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蔘觀遊覽的主要寺院。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3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陝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爲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爲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爲主。境內有較爲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佈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據20xx年初統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臺地佔17.6%,沙漠佔1.8%。平均海拔爲1090-20xx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峯敖包圪墶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和西北乾旱區,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爲5℃~9℃,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爲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築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裏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爲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爲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後,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爲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遊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餘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爲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蘊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於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xx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羣衆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於元代。關於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於通婚和社會經濟關係,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徵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迴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迴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爲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築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羣衆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羣衆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羣衆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羣衆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回族在衣着、飲食、起居衛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衛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竈具潔淨。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菸,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製作油香、饊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爲“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衆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傑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築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並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4

西安清真大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由於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爲東大寺或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建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歷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在規模宏大、壯觀,樓、臺、亭、殿佈局緊湊和諧, 莊嚴肅穆的一組古建築羣。

西安清真大寺特色

寺院佔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共分四進院落。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

*進院內,古建木質大牌坊聳立在磚雕大照壁的對面,異角飛檐,斗拱層疊,樓頂琉璃覆蓋,蔚爲壯觀。該牌坊約建於十七世紀初,距今已有三百六十餘年。其南北兩側各有廂房三間,現陳列着明清古式傢俱等。

經過五間樓,進入二進院落,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爲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兩翼各爲“虔誠省禮”和“欽翼昭事”,東西有踏道,繞以石雕欄杆,約建於明代。

西安清真大寺院落佈局

院落正中央矗立着一座二層三檐八角攢頂的“省心樓”。高聳穩固,巍然挺立,極爲壯觀,爲宣禮者呼喚教徒禮拜的至高點。省心樓下欄杆內的二龍戲珠石刻,相傳是唐代遺物。南側有官殿,北側有講經堂,經堂內珍藏着明代手抄本《古蘭經》和清代繪製的天方麥加圖。官殿東鄰有穆斯林教徒禮拜前沐浴的水房。

跨過飾有雕鏤精美的磚刻的連三門,就是寺院的*後一進院落。首先看到的“一真”亭是一座集碑樓和亭閣於一體的獨特建築。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檐尖頂,兩側三角形似牌樓,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栩栩如生,又稱鳳凰亭。亭中檐下懸“一真”雕龍小匾一塊,系明建文元年兵部尚書鐵鉉手書。

“一真”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廂房,南廳原爲接待歷代朝廷文武官員宣諭皇帝聖旨而修建,現陳設有魚骨鑲嵌的黃楊屏風十二扇,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廳內展示明清兩代的桌椅、瓷器,字畫等文物。北廳存放着唐天寶元年敕賜進士、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創建清真寺碑記》、明嘉靖年重修清真寺碑各一通以及清官石、日晷等。

走出南北廳、跨上廣闊的月臺,便是巍峨壯觀的禮拜大殿。殿寬七間,進深九間,屋頂覆以藍色琉璃瓦,飛檐斗拱宏大,殿內天棚藻井彩繪蔓草花紋套刻經文六百餘幅,四周鑲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蘭經》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蘭教寺院極爲罕見的巨型《古蘭經》雕刻藝術。大殿可容納一千多人同時做禮拜。

清真大寺導遊詞作文 篇15

清真寺位於回民街小巷內,始建於唐,清代重修,採用了中國古典建築風格,處處是飛檐翹角、亭臺樓閣。而在寺內很多木門和磚牆上,能看到不少木雕和磚雕,用伊斯蘭藝術風格的立體手法,刻畫描繪出中式的花草圖案。

清真寺面積不大,格局也是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庭院式,遊客沿着中軸線向前方步行遊覽即可,非常輕鬆。寺中的照壁是中軸線的起點,沿着中軸線依次排列着木牌樓、五間樓(二門)、石牌坊、敕修殿(三門)、省心樓、連三門(四門)、鳳凰亭、月臺、禮拜大殿等主要建築。

在石牌坊周圍有一塊石碑,上書“道法參天地”幾字,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敕修殿的門上有“敕賜禮拜寺”橫匾,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這些都是書法愛好者不能錯過的。

禮拜大殿,是寺中最重要的建築,也是附近回民做禮拜的場所。大殿有着孔雀藍琉璃瓦頂,殿內天棚藻井彩畫非常精美,殿內還有30副高約4米的木板雕刻《古蘭經》。遺憾的是,禮拜大殿是不允許非穆斯林和女性進入的,絕大數遊客只能在大殿門口向內張望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