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導遊詞(精選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5W

南京的導遊詞 篇1

大概是中午十二點左右,我們終於進入了南京城。進入中華門後就看到道路兩邊巍巍的梧桐。媽媽說,南京所有兩邊種滿梧桐的道路都是當年孫中山靈柩經過之地,所以梧桐也就成了南京的標誌之一。剛下過雨的淡淡煙青色的天空,靜靜矗立的古風建築,蒼老斑駁卻又挺拔蒼勁的梧桐,在南京醞釀這一片沉穩厚重的情懷,使人也爲這寧靜的氛圍所感染。不知是不是耳機邊安靜的音樂所致,只要看着南京,心裏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安詳與寧靜。

南京的導遊詞(精選8篇)

午飯我們是在一個名爲百味齋的素齋飯店吃的。店內裝潢很古典華麗,誦經聲音若有若無的伴着佛教輕柔堅定的音樂迴盪在飯館裏。來吃飯的人不少,可整個飯館卻很安靜,卻又不是壓抑,反而是輕鬆自在安詳寧靜。

走在冬天的南京的街道上,你會忘記這是冬天。在這裏街邊的景色總是綠的。草是綠的,青苔是花壇上的常客,我竟然還發現,有一面牆已經被攀出牆來的綠色藤蔓輕輕包裹。那伸出來的翠綠色枝條,好像在邀請你提前一睹春天的芳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公交車比北京的要小,方方正正的極可愛,以至於我第一次見到南京的公交車時立刻拿起相機抓拍了好幾張照片。還有就是南京的電話亭、街邊的房屋和行人。南京的電話亭不似北京的一般貼滿廣告(雖然也不是沒有),而且形狀就像放大版英式的路燈,極其可愛。街邊的房屋大概是市政府統一裝修過的。普通曲巷人家和小店都是一模一樣的青黑瓦頂,雪白牆壁,方正門框和規整窗子。很多高一點的樓,譬如兩三層的酒家,則是秦磚漢瓦,勾心鬥角,美輪美奐。南京的行人多是騎自行車或步行,車不多,路不寬,倒是紅綠燈多,五十到一百步就有一個紅綠燈。於是這就造就了南京行人從容的步調,或許還有一副好脾氣。

大概作爲一個旅人而言,南京的區縣、街道名稱也很奇怪。我住的區縣名稱爲白下,我很疑惑,這名字是怎麼來的?後來爸爸告訴我,白下是南京曾用過的名字之一,南京很多區縣都是以曾用名命名的。南京的別稱也很多,金陵、揚州、建鄴、建康、秦淮,等等。街道名稱諸如:北京東/西路、湖南路、漢口路、廣州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想這大概是南京作爲六朝古都所獨有的一種心懷天下的王者風範吧。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這是朱自清老先生在《南京》一文中描寫南京的話,我想這正好形容我心中的南京,我心中那個安靜溫存不媚世的南京。

南京的導遊詞 篇2

在南京城的中華門外,有一座高約60米,寬約2公里的小山崗。崗上風景秀麗,松柏蔥鬱。據說:南樑初年,高僧雲光法師曾在此設壇說法,因內容十分精彩,感動佛祖,頃刻間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臺”。崗上盛產的彩色瑪瑙石,也因此得名

“雨花石”,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然而就是這麼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卻成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先後有近10萬革命先烈在此慘遭殺害。新中國成立後,爲緬懷先烈英靈,在雨花臺上建造了烈士陵園。

在烈士紀念館,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聽取了,鄧中夏、惲代英、羅登閒等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蹟,並觀看了館內陳列的烈士遺物、珍貴圖片和文獻資料,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些偉大的革命先烈們,就義的時候還是那麼的年輕,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一心爲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盡瘁。照片上他們的稚嫩卻又充滿堅毅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底。

參觀完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要學習先烈們的堅強意志,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建設我們的國家。

雨花臺長明燈,象徵烈士精神“薪火相傳,代代不息。”

南京的導遊詞 篇3

也許大家早就聽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蘇州確實是風景美如畫啦,南京沒有蘇杭那麼漂亮的風光,但是,她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有非常濃重的文化底蘊。

她是一個古都,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這些都是說的我們南京。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老是看到以前的讀書人說“我們要進京趕考,進京趕考”,這個“京”也許就是指的我們南京,而非今天的首都北京。北京雖然有故宮,有一千年的文明史,但她僅僅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所在地,而我們南京呢?我們南京訖今爲止有多少朝代在此建都呢?大家可以跟着我數一數:三國時的東吳,兩晉時的東晉,南北朝時的。。。。。(列舉十個朝代)。數過了嗎?有整整十個朝代是建都在南京的,整整兩千五百年的滄桑歷史。所以,發展到如今,南京也擁有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名字,比如:。。。。。。(可以讓客人說,一般人都會聽說過幾個,像金陵,建業,應天府等。)那麼,有誰知道,我們南京建城至今,到底有過多少名字呢?(可再次調節一下氣氛,搞個有獎竟猜)告訴大家,我們南京發展至今,用過的名字有七十多個。大家肯定會驚歎吧?是啊,我們今天南京的一條路名,一條河名,一個小區的名字,也許都曾經作過這個城市的名字,但是,她也有一個千百年來固定不變的名字,知道是什麼嗎?——“石頭城”。

大家看過《紅樓夢》嗎?中國明清四大小說之一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當時就是生活在我們今天的南京城,他的小說中很多的地形,環境,風俗,人物,都是參照的南京城,是以這個城市作爲創作的背景的,大家還記得書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釵”“江寧織造府”嗎?金陵,江寧都是南京的舊稱啊!江寧織造府,其實就是當時曹雪芹的家,你知道他的家有多大嗎?整整佔到了當時大半個南京城啊,有房屋幾百間,有幾百口人,權傾朝野。大家知道江寧織造府是幹什麼的?就是負責整個江南的絲綢刺繡的,杭州的絲綢,蘇州的蘇繡,歷來就是朝延的貢品,皇帝的龍袍,嬪妃的霞披,可都是從江南上貢的,而封建等級制度的嚴格也早有規定皇帝穿綾,大臣穿羅,商人穿綢,百姓穿布(故名“布衣”)。清朝的兩個皇帝康熙和乾隆一共十三次下江南,到南京全都是住在他家,你說他的家大不大?所以,小說實際所寫的是曹雪芹自己家的事,是他們家祖先的事,他們家是後來才敗落的。那麼,他當時給這部小說取名字的時候,並不是叫《紅樓夢》的,《紅樓夢》是我們後人爲這部書取的名字,他自己取的名字叫什麼呢?就叫《石頭記》。因爲,南京是一個石頭城!

南京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南京棲霞寺旅遊,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南京棲霞寺~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峯,主峯三茅峯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峯;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爲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xx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爲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佈諸峯,被譽爲“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爲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爲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爲“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爲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爲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棲霞寺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鑑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築。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峯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爲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爲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峯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樑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樑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樑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峯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峯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爲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xx年南京旅遊界要說有什麼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

舍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爲木塔,後毀於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着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爲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爲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爲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佈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王侯墓前。

位於棲霞區獅子衝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緻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樑臨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嫺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保存最爲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啓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於棲霞鎮獅子衝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爲聖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徵,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隻,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好,遊客朋友們,今天就爲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南京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築、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地稱它爲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彷彿置身於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建歷史。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爲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聖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於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爲埋葬寶誌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爲蔣山寺。

朱元津爲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爲一寺。因爲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羣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爲“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佔地約500畝,僧人l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傑作,並御筆題額“第一禪林”。可惜後來因遭兵火劫難,只有無樑殿得以倖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牆黃瓦、鬆翠林茂、鳥語花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果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遊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築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爲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牆爲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鬆嶽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築,座基外鑲花崗岩,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着名的景點無樑殿。無樑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於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樑殿”。

無樑殿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築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築樑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築傳統。整座建築找不到樑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採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後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爲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爲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採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後構成的建築。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說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樑殿建築,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築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樑殿更顯獨特、完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築藝術。

下面我們繞家堂一週,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這裏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後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製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的動態畫面,蠟像造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吒風雲的生動場面。

參觀完無樑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裏已成爲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現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裏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於免樑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於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採取以師爲單位,用抽籤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墓牆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爲南京市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作爲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松風閣—靈備增—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

墓園後的那座建築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築,面闊9間,屋頂爲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築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於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築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築,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爲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迴廊,樓下爲9間,中爲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櫃,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松風閣後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代寶塔——靈谷塔。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築之一。建於1931—1933年,造價35.5萬元。塔的設計者是美國着名建築師茂非和中國建築師董大酉。

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直徑爲30.4米,平面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高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築。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於遊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着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

沿着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鬆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誌和尚舍利的搭,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後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裏,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爲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誌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於樑大監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着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誌和尚像,左側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爲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所以稱爲“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損壞殆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舊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遊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築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模遠大於現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並有“靈各八景”着稱。這八景是:鍾阜晴雲,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鬆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裏當作戰場,所以寺內建築被嚴重毀壞,只有無樑殿是磚砌建築,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各位遊客:出了靈谷寺,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爲什麼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絃一樣美妙的迴音,這就是被稱爲靈穀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願我的導遊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

南京的導遊詞 篇6

南京市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地區,東望大海,西達荊楚,南接皖浙,北聯江淮,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南京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雨量1106毫米。南京現轄11個區(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江寧、浦口、六合、棲霞、雨花臺)2個縣(高淳、溧水),總人口約530萬人。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自公元229年東吳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爲京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地理區位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地處長江“金三角”地區,是中國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長江航運的立體交通體系和網路。

南京,山環水抱,蔥籠毓秀,山水城林融爲一體,自然風貌久負盛名。自然界厚賜於南京龍蟠虎踞的山川形勝,歷史在此又遺存下燦爛的文化。孫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誠難覓此佳境”。位於城東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綠色蔥蔥的紫金山中,佈局宏偉。太平天國遺址,殿闕巍峨。數十處南朝陵墓刻,碩大洗煉,堪稱一代鉅製,國之瑰寶。

棲霞寺內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勻稱,裝飾華麗,是我國現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總統府、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國民主革命的歷史見證。玄武湖,三面環水,一面臨城,秀峯塔影,碧波盪漾,堪稱“金陵明珠”。莫愁湖,蘊含動人悽麗的傳說,湖光倩影,花團錦蔟,典雅、幽秀而豁達、奔放。

獨具南京特色被譽爲中國織錦工藝“活化石”的雲錦及“國之瑰寶”的雨花石,成爲南京旅遊商品的代表。美味的秦淮風味小吃及鹽水鴨,享譽中外。今天的南京,既是現代文明的經濟都會,更是虎踞龍盤的秀山麗水,城桓殿闕,街巷格局,園林苑囿,綠地廣場共同構築起一幅山水城林融爲一體的多彩畫卷,展現出“綠色古都,文化之城”的獨特魅力。

南京的導遊詞 篇7

現在我們將去遊覽的是位於南京城西的一處名勝古蹟——莫愁湖。莫愁湖位於南京西郊的水西門外,總面積約700多畝,其中陸地面積爲200多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全國碧水盈盈、柳樹成行,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古代的莫愁湖曾享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曾以“欲將西子西湖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雲外拍天飛”的詩句,對莫愁湖大加讚美。

現在的莫愁湖園內主要有勝棋樓、鬱金堂、賞荷亭、水謝、露天舞臺等勝蹟,及新塑造的莫愁女塑像,湖的南岸還有粵軍殉難烈士墓。

【莫愁湖名稱來歷:石城湖—莫愁湖】

莫愁湖,原名“石城湖”。六朝以前,這裏是長江和秦淮河下游的匯合處,兩水相聚,逐漸積成沙灘。隨着長江西移,沙灘逐漸擴展,秦淮河出口處也隨着向西北方即今三漢河一帶推移,於是在這裏就留下了一些湖泊和池塘。莫愁湖就是處於當時秦淮河和長江交匯處廢河道上的一處小湖泊,因當年緊挨石頭城,所以稱作石城湖。

莫愁湖名稱的出現始於北宋。據當時的記載:“莫愁湖在三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相傳南朝宋、齊時,有一名叫莫愁的洛陽女子,生得美麗、聰慧、善良,與父親相依爲命。幾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因家境貧困,無錢葬父,爲換取葬父費用,賣身給建康(今南京)的一生意人盧員外作了兒媳,居住在石城湖畔。莫愁女好施樂善,長得又標緻。有一次,梁武帝路過盧員外的家門口見到莫愁女,便起了邪念,先把其夫徵去當兵,再下旨選莫愁女進宮。莫愁女寧死不從,投江自盡。人們爲懷念這位美麗善良的莫愁女,就將石城湖改名爲“莫愁湖”。庭院水池中的莫愁女雕像就是根據這一美麗的傳說來塑造的,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在那“莫愁”不能愁的時代對“莫愁女”的同情和讚美,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多推薦:江蘇南京瞻園導遊詞

【勝棋樓—鬱金堂—莫愁女雕像—粵軍殉難烈士墓】

勝棋樓是莫愁湖公園的主要建築,相傳當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和中山王徐達經常來這裏下棋。每次都以徐達失敗而告終,朱元璋非常明白徐達的用意,是怕勝君有罪。有一天,朱元璋事先要求徐達拿出真水平來下一盤棋。結果,徐達不但勝棋,且棋局擺得十分巧妙,用棋子擺成了“萬歲”兩字,朱元璋由驚轉喜,暗暗地佩服徐達棋藝之高超,非但認輸,還將這座樓連同莫愁湖一起送給了徐達以資表彰,勝棋樓由此得名。現今的“勝棋樓”匾,書法蒼勁有力,是清代狀元梅啓照親筆。旁有對聯寫道;“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杯。”樓上陳設古樸,中堂的南北壁分別掛有朱元璋和徐達畫像及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鍾阜開基,石城對弈”對聯。堂前擺放一張專供下棋的棋桌。

位於勝棋樓左側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相傳這裏就是莫愁女居所,因莫愁女喜歡鬱金花,所以稱之爲鬱金堂。不過,原有建築已毀於兵火,現在的鬱金堂是1795年重建的。院內有梁武帝蕭衍爲莫愁女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詩碑,清代繪刻的莫愁女石刻像和郭沫若題寫的《莫愁歌》。室內陳設古樸,莊重典雅。牆上掛有許多文人墨客有關莫愁女的詩畫。

在鬱金堂兩側,紅欄曲廊環抱着的一方水池中立有一尊根據歷史資料精心雕塑的漢白玉莫愁女雕像,發會高綰,素裙垂地,手挎桑籃,亭亭玉立,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根據《河中之水歌》中的“十四採桑南陌頭”的詩意雕刻而成的。方池四周,曲廊、賞荷亭、四方亭、光華亭等建築,相銜相生、巧妙連接,顯得格外雅緻、潔淨。

莫愁湖南岸,有一座佔地約370多平方米的粵軍殉難烈士墓。墓建於1912年3月,毀於抗戰期間,1947年重修,1979年再次重修。這座墓是爲紀念在與封建餘孽張勳企圖復辟帝制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的粵軍烈士而建立的。墓前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墓碑,碑陰刻有黃興所撰墓誌。更多推薦:江蘇南京概況歡迎詞

【莫愁路—朝天宮遺址】

園以水勝,路因園名。與莫愁湖鄰近的還有一條名叫莫愁路的街道。過去人們常說,不到夫子店與莫愁路,就等於沒有來過南京。夫子廟是因曾是一個燈紅酒綠的風月場所而出名,而莫愁路則因“黑市”而聞名。據說,莫愁路上的“黑市”在明代已出現,當時一些破落官家變賣財產,怕人恥笑,就在黑夜之間拿來這裏交易脫手。這裏所交易的物品,既有小商販從民間收購來的廢舊物品,也有小偷、扒手的贓物和貪官污吏所侵吞的物資。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取締了這一帶的“黑市”。

在莫愁路中段,能見到一座高大的石坊,裏面保存有明初大典前的習儀場所——朝天宮遺址。

各位遊客:莫愁湖公園就參觀到此,現在我們去下一個景點。

南京的導遊詞 篇8

各位團友, 我們現在來到了南京紫金山的第二峯, 小茅山的南麓, 這裏就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中山先生生前所選定的. 1925年3月孫先生臨終前, 他又囑咐左右“吾死之後, 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 因南京爲臨時政府成立之地, 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

呂彥直所設計的中山陵, 平面爲一“木鐸”形, 形狀如鍾, 象徵着中山先生精神如響亮鐘聲, 無遠弗達, 這種設計也最符合先生遺囑中“喚起民衆”之意. 被“葬事籌備處”認爲“簡樸堅實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築精神”, 從而獲“一致決定採用”, 陵墓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之際奠基, 1926年6月1日開工, 1929年春天完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