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導遊詞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6W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爲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四川導遊詞範文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爲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2019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爲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樑、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爲劍南道,梁州爲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爲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

宋朝爲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爲川峽路;宋真宗鹹平4年(公元l02019年),將川峽路一分爲四,目p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爲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併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時名自此問世。

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中正勢力進人四川后,把四川劃分爲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併爲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爲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

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