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井景區導遊詞(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2W

坎兒井景區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坎兒井景區導遊詞(精選3篇)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怎麼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麼奧祕呢?奧祕就是分佈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羣,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 井,又在吐魯番分佈最廣,成爲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着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遊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 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於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爲“地下運河”,並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爲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於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裏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後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後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纔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餘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乾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歎爲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鍊,裝點着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坎兒井的建造原因→坎兒井的起源新疆概況導遊詞 ·吐魯番葡萄溝導遊詞·尼雅遺址導遊詞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於新疆地區乾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裏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後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乾旱的鬥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爲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於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 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爲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爲現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後,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於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爲坎兒井是2500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後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佈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裏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爲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 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爲“地下運河”。

坎兒井景區導遊詞 篇2

吐魯番的坎兒井。吐魯番是著名的火洲,曾經測到的最高氣溫達49.6度,並且年降水量僅爲10—16毫米,但年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以上,也許大家都會問,這裏的人們是如何生存的?爲何這裏不僅沒有乾渴難耐,反而成爲有名的綠洲呢?這些都是今天我們要去參觀聞名世界的坎兒井的功勞。坎兒井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作中,爲適應乾旱地區的自然環境而創造出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佈在哈密、木壘和吐魯番等地,尤其在吐魯番地區最多,有1100多條,總長約5000多公里,相當於萬里長城的長度。所以有人將它和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合稱爲我國古代三大文明工程。吐魯番的灌溉用地約有68萬畝左右,它們75%都是靠坎兒井的.水灌溉的,所以它是吐魯番綠洲的生命線,沒有坎兒井,就絕不會有今天吐魯番的片片綠洲,說到這裏大家會產生疑問,既然坎兒井這麼好,爲什麼不在全疆各地都修建坎兒井呢?這樣不就可以開闢更多的綠洲了嗎?

但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爲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夠掏挖坎兒井,掏挖坎兒井有三個必要的條件,吐魯番地區是最適合修建坎兒井的地方。首先,修建坎兒井要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火焰山的山體在其北麓使地下潛水水位提高,大家都知道水遇阻則要找渠道疏通,這爲開鑿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其次修建坎兒井需要有一定的高差,這樣才能使水由高到低流出爲人所用,吐魯番盆地北部博格達峯高達5445米,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的水平距離爲60公里,而高差卻達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爲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爲開挖坎兒井提供了第二個有利條件;最後修建坎兒井對土質的需求非常嚴格,必須要質地堅實不易坍塌。有了以上三個重要條件,坎兒井就在吐魯番發展了起來了。

“坎兒井”是維吾爾語,漢意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即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它們各有用途。首先,豎井是爲了通風和挖坎兒井以及清淤吊土所用的,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0.7米,一條坎兒井的豎井越深(約70米左右)其間距也越長(約30-70米)。在吐魯番最深的一口堅井達到98米。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層中的水聚在它的身上來,它按一定坡度由低往高挖,這樣水就可以自動流出地表來,地下暗渠一般高達1.7米,寬約2米,暗渠流出地表就形成了明渠,在明渠末端有澇壩,它是蓄水的小型水庫,這樣坎兒井的水經過澇壩注蓄再引入農田灌溉,不僅可以控制流量,減少渠道滲透,更可以提高水溫,利於農作物生長,坎兒井的水冬天約爲12度,秋夏約爲8度。

聽了關於坎兒井的描述,大家也許很想知道這麼聰明的制井方法是誰創造出來的呢?對於它的開鑿歷史起源,有很多學者和史料都曾做過各種各樣的解釋,衆說紛紜,但大致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東傳、西傳和本地說三種。

第一種是東傳說:其依據是漢武帝曾命令西征的士兵在今陝西的澄城縣鑿堅井,開挖“龍首渠”(據《史記漢渠書》記載),並且將明渠、暗渠相交接處稱之爲龍口,而且吐魯番人們延用了很多漢唐的有關坎兒井的工具和勞動技術的詞,如:“創”、“旱活”等。第二種是西傳說:認爲此技術源於西亞的波斯人,那裏的人早在20__年前就首創了這種利用地下水的工程技術,而坎兒井是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隨着多領域的互利而傳入新疆。最後一種說法是:坎兒井是當地人們長期與自然鬥爭中自行發明的,也就是本地說。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根據坎兒井的分佈地區大都是當年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絲綢之路的沿線(甘肅、陝西、伊朗、土庫曼、烏孜別克、高加索),並且就“坎兒井”一詞考析,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約在2400年前,《莊子秋水篇》中曾有過:“子獨不聞夫坎兒井後的新發明,對於哪種說法正確,還請各位臆斷。

說了這麼多且不管哪個更爲準確,但人們從這種地下水利工程得到很大收益這點都是無法否認的,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首“坎兒井歌”:“坎兒井姓挖不姓誇,吐魯番本是它老家,盆地戈壁全靠它,水潤綠洲開百花,種出葡萄哈密瓜,賽過它個金娃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吐魯番正是有了坎兒井,纔有了鳥語花香,有了聞名於世的哈密瓜和珍珠小葡萄,有了它纔有了古代文明的繁榮與發展,纔有了吐魯番地區的勃勃生機,因此在這兒的人們將坎兒井當成盆地命脈,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則徐當年途經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並在他的日記中贊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每條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們現在看到的坎兒井就是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的,叫“米依木阿吉坎兒井”,還有的以動物植物的名字、地名、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命名。在吐魯番,現在人們記得擁有最長曆史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坎兒井”。

建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坎兒井的開挖和建設,七十年代以來,由於水位下降,而且打井成風使得很多坎兒井得了“乾渴”症,廢棄不用了,但人類總是在進步和不斷髮展,坎兒井在人們的發展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無法否認的。

坎兒井景區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

接下來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號稱古代中國“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坎兒井位於吐魯番市亞爾鄉亞爾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離312國道不到一公里,離吐魯番市中心僅5公里。

坎兒井在中國各省叫法不一,新疆漢語稱爲“坎兒井”或簡稱“坎”,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爲“地下渠道。”

坎兒井20__年被評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__年被評爲全國十里風景區。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當時稱之爲“井渠”,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爲適應乾旱地區的生活而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佈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以吐魯番地區最多,總共有千餘條,如果連接起來,其長度可長達5000公里,有人稱之爲"地下運河"。因此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爲古代中國“三大工程”。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兒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質條件來分,可分爲三種類型:一種是山前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直接截取山前側滲的地下水,集水段較短。第二種是山前河流河谷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集水段較長,出水量較大。第三種是平原潛水補給型,這類坎兒井主要分佈在灌區域內,地層多爲土質、水文地質較差,出水量較小。

如今,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均可供參觀遊覽。名氣最大的坎兒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它全長5公里,最深處爲80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維吾爾人米衣木·阿吉開掘而成的,故以此而命名。

坎兒井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自然條件的可能性。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吐魯番盆地的地形高差懸殊,地勢峻陡,周圍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運動形成的,岩層堅硬且多裂隙,有利於裂隙水的形成。

二是生產發展的需要性。

吐魯番盆地遠在古代漢唐時期就是歐亞交通的孔道、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雖然該地區氣候乾旱且地面水源非常缺乏,但卻蘊藏着豐富的地下水源和充沛的天然泉水、致使沖積扇緣以下的土地盡是肥美的綠洲。農業生產上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要求人們開發出更多的地下水源,通過千百年生產勞動的實踐和內外文化技術經驗的交流,人們終於逐步地找到了一種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兒井。

講到這裏,各位遊客可能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見坎兒井了,請大家隨我下車,我們去親眼體會坎兒井的獨特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