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導遊詞(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4W

大佛寺導遊詞 篇1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大佛寺導遊詞(通用13篇)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爲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爲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後,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祕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於陝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爲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築樓,雕樑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雲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於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 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陝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着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於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爲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爲西方三聖.兩尊菩薩身高均爲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着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裏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爲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 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爲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衆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遊人會從中充分領 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遊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於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爲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爲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爲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衆多的海內外遊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遊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着大佛寺旅遊區內一座座旅遊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遊人來大佛寺飽覽神遊,從而爲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大佛寺導遊詞 篇2

省級風景名勝區潼南大佛寺景區位於重慶市潼南縣城西郊,是潼南——大足——合川“石刻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佛寺依山面江,風景佳絕。寺周裏許之地,薈萃有我國第一大室內摩巖飾金大佛“八丈金仙”、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大像閣”、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我國最大的摩巖書法石刻“頂天佛字”、中外文物專家譽爲石刻瑰寶的“千佛巖”和奇妙的天然迴音巖“海潮音”,傳說神奇的“黃羅帳”、“翠屏秋月”、“仙女洞”及“百仙岩”、“鑑亭”、“讀書檯”、“合掌峯”、“滴水巖”、“瑞蓮池”、“鷹蛙石”、“關刀石”、“雲巖飛霞”十八勝景。

大佛寺舊名“南禪寺”,始建於唐鹹通三年(862年),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賜額“定明院”。遺存有始於隋,盛於唐,繼於宋,續於元,承於明清,晚迄民國,年代一直延續未斷,時間長達1400多年之久的儒、釋、道三教造像125龕928尊。於巖壁和殿宇木柱、門枋、栿壁之上,還遺留下身居顯赫地位之官吏所撰寫之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學士爲記趣攬勝而書刻的題詠87通,造像記31則,字體各異之楹聯22副,記錄歷代水文、重大災害之題刻7則。其摩巖造像的年代,最早爲隋“開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距今已有1420年的歷史,比大足石刻早200餘年。其摩巖造像之歷史爲重慶市最早者,亦屬我國早期宗教造像地區之一。

尤其是大佛殿內摩巖鑿造的彌勒大佛,身高18.43米。佛首鑿於唐長慶四年(824年),北宋靖康丙午(1126年)續鑿佛身,南宋紹興壬申(1152年)爲大佛裝金,粧成“佛如金山,處於琉璃閣中,金碧爭光,晃耀天際”,譽稱“八丈金仙”。整個大佛像的開鑿,共用時330年之久,是我國儒釋道三教融合、通力協作的典範,也是我國大佛造像家族中耗時最多的大佛造像。金大佛雖然歷經330餘年始成,但風格統一,比例勻稱,線條圓潤,手法嫺熟,面目慈祥,莊嚴肅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被衆多中外文物專家譽爲“金佛之冠”。

大佛寺景區文化內涵豐富、歷史底蘊厚重,自然風光旖旎,古蹟名勝衆多,是我國難得的歷史文化瑰寶。1956年,公佈大佛寺摩巖造像爲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___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_年大佛寺景區被評爲中國著名文化旅遊景區;20___年被評爲國家AAAA級景區。

景區於20___年啓動建設,目前核心區已基本建成。規劃面積379公頃,將充分利用大佛寺景區豐富的佛家、道家、儒家文化資源和山水資源,挖掘厚重的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整合宗教旅遊文化,營建“神聖、形勝、意盛”儒、釋、道共融互生的文化氛圍,科學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恢復古南禪寺歷史風貌,逐步修復十八勝景,完善和優化旅遊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濱江水域,通過景區、景點的銜接和串聯,建成集商務會議、觀光旅遊、文化體驗、休閒養生、互動娛樂、餐飲食宿等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景區。

大佛寺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要講解的是張掖大佛寺,張掖素有“戈壁水鄉”的美稱更因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在古代被稱爲“金張掖”而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張掖大佛寺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張掖這一方沃土。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歷時五載,在西夏貞觀三年竣工。歷史上明朝永樂九年敕賜爲寶覺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稱爲宏仁寺,現在張掖大佛寺的別名有“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宏仁寺”。說道張掖大佛寺還有一個神祕的傳說,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是有一個叫嵬咩(mie )的國師,一日靜坐,忽聽附近有絲竹聲音,於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這座做東面西的佛殿。

說到大佛寺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築,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的兩層建築,這在我國古代是最高的建築形式,在殿門的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作爲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爲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寬九間縱深七間規模宏大給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獸,檐下額枋上雕有龍、虎、獅、象、鹿等象徵威武吉祥的珍禽異獸。張掖大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多,爲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臺泥塑臥佛,如果大家還不能想像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個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個人並排坐下,大佛側身而臥,金裝彩繪,面容慈祥、體態豐滿。在大佛的胸前有一個“ ”字表示佛法常轉,吉祥萬德。由於大佛是木臺泥塑的,所以大佛內部有很大的空間用來儲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發現了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1977年還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銀幣,這五枚銀幣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見證。 細心地遊客不難發現,大佛雙眼微啓,似睡似寐,這不正映襯了大佛寺山門的楹聯嗎!“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有些遊客也許不明白這二者之間的聯繫,前一聯就是大佛的實體形象,臥佛在那千百年來無聲無語;而後一聯則是無數的的人來到大佛前哭訴自己人生苦惱,許下心願,大佛雙眼微啓彷彿在認真傾聽卻默默不語。等到若干年後,這些經歷了世事滄桑的人回想起他們笑了,而後又像臥佛一樣眼觀世間變化笑看蒼生前來詢問。

大家聽了大佛的故事也許會疑問爲什麼佛教會盛行?這主要還是出於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義來愚化大衆,使他們甘於壓迫,此外宗教的傳統、苦難的生活和人們心靈上的寄託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武滅佛究其原因還是佛教的實力擴張威脅了其統治,包括出家人過多影響人口出生、生產、兵役、賦稅等。

穿過歷史的層雲大佛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啓迪。鐘鼓樓(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鐘樓和鼓樓的合稱。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爲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鐘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爲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城市中的鐘鼓樓早爲專用報時建築。古代裏坊制城市(見裏)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爲啓閉坊門的信號。建於明洪武年間的西安鐘樓鼓樓是現存最古老的實例。此外,唐代寺廟內也設鍾和鼓,元、明時期發展爲鐘樓、鼓樓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 鎮遠樓,俗名鼓樓,又名靖遠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面闊3間,進深3間,底寬16米。臺平面呈方形,臺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爲三層木構塔形,重檐四面坡,攢尖頂。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典雅莊重,完全是中國民族形式的傳統建築。樓下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可以通過行人和小型車輛。

洞門上方嵌刻着匾額,東“旭升”,西“賈城”,南“迎薰”,北“鎮遠”。樓上四面懸有匾額:

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順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國棟反抗清廷,曾因誘殺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守總兵劉良臣,燒燬此樓。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後,亦懸額四面:“九重在望”、“萬國鹹賓”、“聲教四達”、“湖山一覽”。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記》碑刻,鎮遠樓於明正德二年(1520xx年)由都御史才寬負責興建,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數次維修。樓東南角懸有唐代銅鐘一口,鑄造工藝精湛,形體渾厚雄偉,鐘的外壁略呈黃色,又帶鐵青色。鍾高1.3米,直徑1.1米,上細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鐘身有三層圖案,每層六格。上層其中三格爲飛天。飛天頭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赤腳、手捧花束,形象優美,頗似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飛天的風格。中層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長頸、長腿、長尾、展翅;玄武是長嘴、長尾、展翅,作奔走狀,下層爲六格,其中三格爲青龍白虎。這口大鐘鑄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它既能承受重擊,又能產生宏亮的聲音,鐘聲可傳至金城的各個角落。樓上北側樹立重修甘州吊橋及鎮遠樓碑一塊,至今保存完整。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大佛寺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爲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爲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爲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境、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衆多佛經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後的藏經閣裏,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餘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經》,爲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祕密,令人疑問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盤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大佛寺導遊詞 篇4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詩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爲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爲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後,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祕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於陝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爲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築樓,雕樑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雲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於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 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陝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着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於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爲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爲西方三聖.兩尊菩薩身高均爲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着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裏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爲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 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爲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衆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遊人會從中充分領 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遊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於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爲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爲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爲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衆多的海內外遊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遊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着大佛寺旅遊區內一座座旅遊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遊人來大佛寺飽覽神遊,從而爲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5正定縣大佛寺

千年古城正定有我國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當地人又稱爲大佛寺.正定原名真定, 清朝爲避雍正皇帝名諱而改稱正定,沿用至今。從石家莊火車站乘201次小公共大約3塊到正定汽車站,也可石家莊市內打的大約30元直接到隆興寺,因爲正定收費站收過路費來回20元的原因,所以石家莊的士司機一般不願前往.可以先打車到運河橋後再攔截201次小公共,2塊到正定汽車站,或在運河橋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 從正定汽車站坐1路中巴到隆興寺,或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建議不要坐三輪車.

隆興寺正門高高矗立着題寫的大匾,很是好認.還有門口有諸多兜售香火者,很是纏人.寺廟內現已經沒有出家人,是否請香在於自己,在於心誠. 隆興寺票價30元 ,很鼠啊,但是比較於滿寺的千年文物還是有所值.因爲歷史人文景觀較多,建議請導遊或購買語音設備,以免入寶山空手而歸.

隆興寺豎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爲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龍藏寺爲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爲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爲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衆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豔,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衆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爲“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裏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爲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 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爲“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爲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屍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後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

最後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遊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大佛寺導遊詞 篇5

張掖是一座擁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城市,也是一座坐落在溼地上的城市,被譽爲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的“塞上江南”,宜居、宜遊、宜學的“溼地之城”,明淨、清新、亮麗的“清涼之都”,文明、和諧、繁榮的“戈壁水鄉”.張掖最大的蘆葦面積達2萬多畝。黑河溼地常見的挺水植物有:蘆葦、菖蒲、荻、水蠟燭、水芹、水蔥、澤瀉、燈芯草、水蓼、水莎草等.   著名景點:丹霞地貌、張掖溼地公園肅南馬蹄寺、張掖大佛寺、張掖木塔寺、山丹軍馬場、山丹新河驛、張掖甘泉公園、張掖河西學院、張掖鎮遠樓、肅南康隆寺獵場、張掖森林公園、張掖東大山 、龍首山、道巷廟、甘州古塔、諸葛樓、東山寺和西武當、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羣、許三灣城及墓羣、牘侯堡、民勤會館。

張掖風景及相關圖片(20張)  張掖市名勝古蹟衆多,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奇特,造型各異的古建築,構建精巧,絢麗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築,黑水國遺址、漢墓羣、古城牆、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還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爲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古蹟享譽中外,特別是保存完整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現存全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名揚海內外,大佛寺臥佛身長35米,爲全國室內臥佛之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博物館館藏《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爲目前國內保存最爲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佛經。其中600卷《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用泥金書寫繪製而成,歷史、藝術價值較高,有"張掖金經、國之魂寶"之美譽。市中心鎮遠樓造型雄偉、比例協調,可與西安鐘樓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層木塔,結構精巧、蔚偉壯觀,歷來被視爲古城之象徵。   張掖主要旅遊景點:馬蹄寺·大佛寺 ·張掖 ·木塔寺 ·張掖丹霞地貌 丹軍馬場 ·山丹新河驛 ·甘泉公園 ·河西學院 ·鎮遠樓 ·肅南康隆寺獵場 ·張掖市森林公園 ·東大山 ·龍首山 ·道巷廟 ·甘州古塔 ·諸葛樓 ·東山寺和西武當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羣 ·許三灣城及墓羣 ·牘侯堡 ·民勤會館 。   著名的旅遊區:山丹軍馬場聞名遐邇,構畫出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它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橫貫東西的祁連山,既是甘肅、青海兩省的界山,又是蘊涵甘肅河西絲路谷地溼潤氣候的天然屏障。每年7-8月間沿國道227線一帶的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民樂縣、山丹縣、山丹軍馬場和青海省祁連縣、門源縣,百萬畝油菜花一望無垠,構成一幅金輝飄香的詩意畫卷.   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裏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這裏以當地蒙古馬爲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裏遂成爲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用的良驥,目前共有一萬多匹馬,遊客到大馬營後,繼續東行50公里到軍馬場一遊,可舉行騎馬旅遊、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並遊覽自然風景名勝。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爲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纔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着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溼地,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西北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裕固族風情, 祁連山曠野風光,戈壁灘冰川奇峯。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礫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據說,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癡情在此住了20xx年;如今,中國作家陳運和也採風到此呆了一日。   發現了鮮爲人知的地貌景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爲“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的丹霞地貌張掖祁連山丹霞地貌羣.張掖丹霞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爲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觀之一。西部最美的平山湖丹霞,作爲張掖丹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華地帶,素有大西北的“張家界”之稱。迄今已發現的丹霞地貌羣坐落於祁連山北麓,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爲中心,東經99°30’~100°20’、北緯38°;40’~39°10’之間,海拔高度在20xx米至3800米之間,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5~10公里,分佈面積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峯突起,峻嶺橫生,五彩斑斕,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爲“阿蘭拉格達”(意爲紅色的山)。 張掖祁連山丹霞地貌羣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臨澤倪家營南臺子村,距張掖市40公里。在方圓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峯和陡峭的奇巖怪石。這裏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   張掖丹霞地貌分佈廣闊,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豔麗,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和麪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張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佈在臨澤、肅南兩縣境內,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層級錯落交替、巖壁陡峭、氣勢磅礴、形態豐富、色彩班斕而稱奇,有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練、七彩湖、七彩大扇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

特色小吃

張掖的小吃較有名,比如搓魚子、拉條子、臊面、釀皮、炒炮、揪面片、 魚兒粉等本地小吃,諸如蘭州拉 西北大菜

面、,燜羊肉、羊肉燜卷子、雞肉燜卷子、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燙、陝西肉夾饃到處是,且在保持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張掖特色,回味無窮。除此之外,張掖的豆腐腦、灰豆湯、醪糟、馬場酸奶等特色飲品,也是張掖人民的最愛。在張掖,只要是席宴,都會上一道特別的名爲“西北大菜”的菜餚,香香的扣肉下是一個個象徵吉祥意義的肉丸子和豆腐丸子,旁邊點綴着嫩香的炒雞蛋和木耳以及翠綠的青菜,美味無比。還有張掖的滷肉,滷雞爪等各種滷味,張掖的涼粉,魚兒粉等小吃,都會讓人在這個城市流連忘返。由於地處西北,光照充足,使得這裏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兩季整車的瓜果被運往外地,爲張掖人增加了收入。張掖最有名的要數葡萄酒了,由於張掖的緯度和法國極爲相似,具有和法國一樣的釀製葡萄酒的自然條件,而且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名詩佳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的就是古代的敦煌。如今有濱河集團、國風葡萄酒公司的乾紅葡萄酒已經成爲國宴紅酒,甘肅祁連葡萄酒業的冰白葡萄酒也獲得世界級大獎,是我國冰白葡萄酒的旗幟。

大佛寺導遊詞 篇6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爲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爲“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爲“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爲《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爲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爲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爲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被評審爲4A級景區

這裏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爲4A級景區。今天已成爲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爲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大佛寺的歷史文物。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施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逝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衆多佛經。

大佛寺導遊詞 篇7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爲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裏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爲3A級景區。今天已成爲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爲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爲“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爲“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爲《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爲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爲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爲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爲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爲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甘肅張掖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爲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爲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後,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祕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於陝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爲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築樓,雕樑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雲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於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 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陝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着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於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爲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爲西方三聖.兩尊菩薩身高均爲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着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裏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爲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 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爲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衆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遊人會從中充分領 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遊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於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爲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爲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爲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衆多的海內外遊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遊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着大佛寺旅遊區內一座座旅遊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遊人來大佛寺飽覽神遊,從而爲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5正定縣大佛寺

千年古城正定有我國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當地人又稱爲大佛寺.正定原名真定, 清朝爲避雍正皇帝名諱而改稱正定,沿用至今。從石家莊火車站乘201次小公共大約3塊到正定汽車站,也可石家莊市內打的大約30元直接到隆興寺,因爲正定收費站收過路費來回20元的原因,所以石家莊的士司機一般不願前往.可以先打車到運河橋後再攔截201次小公共,2塊到正定汽車站,或在運河橋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 從正定汽車站坐1路中巴到隆興寺,或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建議不要坐三輪車.

隆興寺正門高高矗立着題寫的大匾,很是好認.還有門口有諸多兜售香火者,很是纏人.寺廟內現已經沒有出家人,是否請香在於自己,在於心誠. 隆興寺票價30元 ,很是貴啊,但是比較於滿寺的千年文物還是有所值.因爲歷史人文景觀較多,建議請導遊或購買語音設備,以免入寶山空手而歸.

隆興寺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爲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龍藏寺爲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爲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爲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衆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豔,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衆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爲“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裏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爲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 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爲“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爲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屍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後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

最後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遊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大佛寺導遊詞 篇8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於陝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爲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築樓,雕樑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雲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於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陝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着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於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爲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爲西方三聖.兩尊菩薩身高均爲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着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裏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爲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爲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衆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遊人會從中充分領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遊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於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爲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爲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爲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衆多的海內外遊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遊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着大佛寺旅遊區內一座座旅遊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遊人來大佛寺飽覽神遊,從而爲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大佛寺導遊詞 篇9

正定隆興寺: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以強大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自1974年以來,先後有田紀雲、薄一波、李鵬、李瑞環、吳階平、彭衝、彭佩雲、錢其琛、遲浩田、姜春雲等70多位__領導人蒞臨隆興寺.

河北正定北宋隆興寺-此廟始建於隋,原名龍藏寺,到宋初改建時才用現名,其總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風格,呈有南北中軸的狹長方形。山門對面有照壁,門前有石橋及牌坊。門內左右的鐘鼓樓和正面的大覺六師殿已毀。再後是東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後有戒壇(四周的迴廊和後端的韋陀殿已不存)、慈氏閣、轉輪藏殿,再進爲東西碑亭和佛香閣,最後是彌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閣東,並附廚房、馬廄等。由於利用了建築體量大小和院落空間的變化,軸線雖長而不覺呆板。

隆興寺佔地8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爲照壁、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樑思成先生譽爲世界古倒座觀音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爲“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爲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遊休閒爲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1、千手觀音像千手觀音像北宋開寶四年奉採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爲"河北四寶"。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爲銅像鑄成後砌築。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

2、五彩四大天王五彩四大天王原塑毀於1966年,現存四天王像爲1982年重塑。像高4.8米,身着甲冑,腳踏夜叉,四天王名稱和形象爲: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爲能傳令衆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持寶劍,因舞劍生風,故寓爲“風”;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爲慈悲爲懷,保護衆生。他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調撥發音,故寓爲“調”;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比喻福、德,名聞於四方,他手持寶傘,因傘能遮雨,故寓爲“雨”;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爲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衆生,他手纏一蛇,意爲降服歸順,寓爲“順”,合稱“風、調、雨、順”。

3、佛祖釋迦牟尼及二弟子佛祖釋迦牟尼及二弟子摩尼殿正中佛壇上供奉的一佛二弟像,爲宋代泥塑,正中爲釋迦牟尼像,殘高9.28米,其相貌端莊,肉髻螺發,着通肩袈裟,下身着裙,裙襬寬大覆座,手作說法印,後飾頭光,身光和塑有菩提樹枝葉及獅、象、羊、摩謁的'大背光。惜上半部殘缺,殘高9.28米。釋迦牟尼,名悉達多,族姓喬達摩,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像東側站立弟子迦葉像,雙手抱拳,老成持重,高4.8米。西側站立弟子阿難像,雙手合十,忠實虔誠,高4.9米

西方聖景西方聖景是寺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明代壁畫,整幅壁畫描繪了以阿彌陀佛爲主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祥和場面。上部中間是阿彌陀佛坐在蓮座上爲諸菩薩、羅漢等聖衆在說法,兩側坐在蓮座上的二菩薩是觀音和大勢至,前面站立的是二脅侍菩薩。畫面上端爲宮殿、樓閣、七寶樹等,兩邊爲佛傳故事,最前面爲頂禮跪拜及前來聽講經的諸菩薩、羅漢聖衆、伎樂等。整壁繪有人物四百餘身,畫面下端寶池內盛開蓮花,池岸上有迦陵頻伽,共命鳥,仙鶴等。左下角則以暗淡的色調描繪了人間生活中生、老、病、死諸苦,與恢弘祥和的西方極樂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壁畫採取分幅兼通景的形式和單線平塗的技法,並進行瀝粉貼金,使其達到理想效果,壁畫長9.36,高7米。

摩尼殿四抱夏繪護法天神“二十四尊天”

摩尼殿四抱夏繪護法天神“二十四尊天”四抱廈繪"二十四尊天",內檐扇面牆外壁繪"西方勝景"幫"東方琉璃世界",檐牆則生動地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般等整個過程,聲勢浩大,線務流暢,色彩豔麗。背壁五彩懸塑倒坐觀音以其秀麗恬靜的面容、優雅端莊的姿態爲世人所傾倒。1923年魯迅先生曾於北平山本照像館購得此觀音照片,並視若佛教美學佳作,陳放於自己的書案上。摩尼殿四抱夏繪護法天神“二十四尊天”,每壁三尊,身高1.72~1.79米。東抱夏南壁大悲尊天(右)鬼子母天(中)金剛尊天

頭戴花冠,身着菩薩裝,手託卷軸,敞領寬袖,有頭光,後有侍從執幡,爲明代繪製。功德天漢譯爲“摩訶室利”,即“大功德”、“大吉祥”,她本是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的女神,稱“吉祥天女”,後被佛門吸收爲護法神。

此像鑄於明代。通高84.5釐米,由佛像、蓮座、底座三部分組成。佛頭梳螺髻,面龐方圓,雙目微閉眉間飾白毫,身穿袈裟。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仰蓮座上。此座左右側下部各伸出一支帶有莖葉的小蓮臺。蓮座底部正中有一圓形榫,插入下部六角形基座正中的圓管內。基座表面作水波紋,周圍以勾欄環繞。整體結構合理,造型精美。

此鏡爲黃銅質。圓形,直徑24.2釐米,鏡面素平,背面中心作圓形鈕,周邊海水滔滔,鈕下方有兩條並遊的鯉魚,上方左側崖石上有一人面向內側站立,頭載襆頭,身穿大袍,腰束帶,手持書卷。右上側波浪中露出一人的上半身,頭載胄,身穿圓領窄袖上衣,右臂曲上舉,手執長棍斜置肩上,左臂平伸,食指指向崖石上站立之人,二人遙相呼應,似在對話。畫面外有一週狹窄的捲雲紋及素寬沿。此鏡紋飾新穎,佈局得當,是金代銅鏡精品。摩尼殿四抱夏南壁“功德尊天”金三彩舍利塔

此塔呈六角形,由塔身、上檐、下檐三部分羅列而成。塔身自下而上漸收,下爲須彌座式基座。塔檐以斗拱承託,頂呈六角攢尖式。脊上由基座、仰蓮、寶珠等組成塔剎,脊下端飾戧獸。整體造型爲仿木建築結構,塔身正面設假門,門上、左、右側刻有塔銘。塔爲紅陶質。通高78釐米。金代製作。斗拱、門、垂獸、基座部分施黃、褐釉,其餘均爲綠釉。

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並鑄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由此一組宋代建築拔地而起,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羣。由此,龍興寺遂躍爲“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封建皇室的重視。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裏晨鐘暮鼓,鐘磬齊鳴,香菸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明漆金銅佛像

元代曾多次賜金重修,並賜田畝、經卷、長明燈錢資助寺院的經濟和佛事,致使龍興寺僧徒增多,規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膽巴曾一度住持隆興寺,並施白金千兩重修大覺六師殿。明萬曆年間敕修寺內主要建築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與此住架,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兩度奉敕大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了東爲僧徒起居之處、中爲佛事活動場所、西爲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並被譽爲“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清朝末葉至民國年間,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頹敗。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行宮被天主教堂侵佔,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圮,僧堂損漏。寺院遊僧日少,門庭冷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隆興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保護。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53年成立專門文物保管機構至今,國家屢撥鉅款對寺院進行修葺和擴建,使古剎逐漸恢復其盛世風貌。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北15公里的地方。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素有“燕南古都,京畿屏障”之譽。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城內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隆興寺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正定縣城東隅。

隆興寺現有面積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佈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要建築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中軸線末端爲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金人物雙魚銅鏡,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佈局的重要實例。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爲照壁、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樑思成先生譽爲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爲“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爲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遊休閒爲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隆興寺因爲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爲隋開皇六年(5金三彩舍利塔86年)恆州刺史鄂國公爲國勸造龍藏寺碑,碑身楷書30行,行50字。碑文記述了恆州刺史王孝(單人加零)奉命勸獎州內士庶萬餘人修建龍藏寺的經過。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爲稱讚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爲隋碑第一也。”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着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北宋開寶四年奉採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爲"河北四寶"。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爲銅像鑄成後砌築。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有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

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工程浩大,工序複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寺內盡端的毗佛殿,創建於明代。殿內有銅鑄的毗盧佛像,設計精巧,造型奇特,是國內孤例。佛像整體分三層蓮座,每層四尊銅像,各向一方,相背坐於蓮座中央。蓮座的第一蓮瓣上刻一小佛,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

魯迅譽爲東方美神的觀音彩塑。摩尼殿北側一座五彩懸塑的主體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蹺起二郎腿的姿勢。它的眼睛往下朝我們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爲人來人往所動,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離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來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據碑文記載,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也近500年。秦先生指出,梁啓超的兒子樑思成,一位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於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給魯迅。“魯迅先生視它爲珍寶,讚美它爲東方美神,還一直把照片放在書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魯迅故居仍然陳列着。”

這魯迅眼裏的“東方美神”,是否就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它確實讓人對菩薩塑像的感覺有了改觀。看它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紅色長裙,打扮確實不像凡人。然而見它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卻又與凡人姿態無異。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爲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爲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衆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豔,至今仍光彩照人。

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衆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爲“東方美神”。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裏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爲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面前的,正是被譽爲“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爲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屍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大悲閣後有一棵粗壯的柏樹。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最後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遊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大佛寺導遊詞 篇10

新昌大佛寺位於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爲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於大殿正中。

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於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30年才全部雕成,爲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經測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闊15.9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大佛寺西北約300米處還有一小剎名“千佛院”,院內有佛千尊,每尊長約7寸,寬近5寸,排列整齊,個個神采飛逸,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無窮智慧與高度的藝術水平。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臥佛,處於臥佛寺中,爲亞洲第一大臥佛。

大佛寺位於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環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歷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國佛學研究和傳播中心之一。

大佛寺導遊詞 篇11

張掖大佛寺源於漢晉,創於西夏,興於元明,逝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剎。東晉時期,涅盤宗師曇無讖到河西走廊一帶弘法,涅盤教義在張掖廣爲傳播。

西夏時期,國師嵬咩在“迦葉如來寺”故址掘得古涅盤佛像,並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寶殿,塑涅盤佛像,形成大佛寺雛形。宋元之際,宋恭宗趙顯降元后曾避禍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懽貼睦爾據傳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別吉太后死後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萬曆時期對大佛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當時的大佛寺主要建築有前山門、牌樓、鐘樓、東陽樓、西陽樓、金剛天王殿、臥佛殿、大乘殿、輪藏殿、彌陀千佛塔、後山門、內外圓殿、北廡、南廡及原迦葉如來寺遺存的建築,僅東西中軸線上就有9座建築,真正體現了“之尊”的皇家氣魄。明正統年間,英宗朱祁鎮將《大明三藏聖教北藏》(共收經1621部,6361卷)頒賜大佛寺。時任欽差鎮守甘肅等處總兵、御馬監兼尚寶監太監、魯安公王貴以名貴紺青紙和金銀粉書寫600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併入藏大佛寺。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經名聞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間,張掖大佛寺雖屢有維修,但寺院已輝煌不再,開始走向衰敗。著名詩僧卜舟於康熙末年重遊大佛寺時感慨之餘,寫下了“那堪牲牧廠,駝馬踐苔斑”的詩句。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發和西部大開放的實施,張掖大佛寺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爲切實加強大佛寺保護,從1985年開始,原張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後修復牌坊一座、鐘鼓樓兩座、山門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經殿一座,並修復了因地震損壞的土塔塔頂,使張掖大佛寺這座歷經千年的西夏國寺,得以重現歷史原貌。1986年,張掖市被國務院公佈爲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xx年,張掖大佛寺先後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AA 級旅遊景區。

大佛寺導遊詞 篇12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於千朵蓮花之中,千朵蓮花護擁着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彌勒大佛顯應降臨此地才得以勝名遠揚,千山彌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彌勒道場。您來到大佛寺,這裏的宗教文化氛圍將會把您深深的吸引,彌勒文化、彌勒藝術,彌勒造像,彌勒千佛殿,您會被這分身千百億的末來佛所護佑,深深的感覺到您並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種種讓普通人難以體會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祕。更被那種人間淨土般的環境而難以忘懷。

羣山翠影 ,殿宇樓閣,雕樑畫棟,斗拱飛檐,塔廊相衛,梵鐘樂鳴,一聲聲佛號,一陣陣微風,這裏是自然與人文文化的高度統一,彌勒千佛殿,疊檐重重,閣內的千尊彌勒正是依照佛經中所記載“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可謂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匯了古印度,北齊、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將彌勒的法身,報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現給世人,在莊嚴中體會出彌勒的慈容之心。這裏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彌勒慈氏文化的寶庫。

龍華法堂,坐落在大佛廣場之中,是彌勒傳在華林園龍華樹悟道成佛向仙人講道傳法,三次渡化近三百億的弘法寶地。

彌勒是楚文譯音,又可譯作“彌帝隸”、“梅低梨”等,彌勒是姓,亦可意譯爲“慈氏”世稱“慈 氏菩薩”。藏語稱“強巴佛”蒙語稱爲“麥達勒”。

彌勒的名字,梵文讀“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屬於古印度天竺國人,當年釋迦佛親自爲彌勒授記:“我從右肋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彌勒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後,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衆生。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次說法九十二億人得羅漢果。龍華樹又是龍宮的寶樹、葉放千華。故而彌勒道場弘法之所,非龍華而難命其名。

廣場南端,一座寶塔直指雲天,這就是釋迦如來舍利法堂及舍利寶塔所在地。

大佛寺導遊詞 篇13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爲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裏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爲3A級景區。今天已成爲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爲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爲“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爲“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爲《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爲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爲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爲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爲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爲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