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導遊詞(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9W

古鎮導遊詞 篇1

現在我們來到了十字路口,在這裏就可以看到平樂古鎮核心區保護區的街道了,面對大橋,您的左邊就是臺子街,上有古戲臺,下有字庫街,是古鎮古老的場鎮所在的位置,過去的人們在這裏唱戲,下面觀戲和喝彩的,還有賣小吃,經常熱鬧至深夜。字庫街古有字庫塔,遵循“一字值千金”的古訓,昔時讀書人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皆需集中到“字庫塔”焚燒,以示崇尚文化之意,字庫街以此而得名。在您的右邊就是江西街了——這裏因曾作爲平樂古鎮最大的會館——江西會館的所在地而得名,江西會館後因年代久遠被毀,現存民居鋪面皆爲晚清前後時期建設,但依然保留了古代江西街的風貌,被稱爲“茶馬驛站第一街”。

古鎮導遊詞(精選23篇)

到了這裏,我們現在就可以看見前面的樂善橋了。白沫江時成大水,沖毀橋樑,中斷兩岸交通。清同治元年,鄉賢周潼宣、張大賓等人承頭捐資,爲善造福,是名“樂善”。橋長120米,高16.6米,寬10米,七孔桃心,是四川現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橋。七年採石,三年建橋,百年風雨,留給後人無數佳話。

站在橋的中央,我們就可以一覽古鎮的全貌了,是否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平樂古鎮樂善橋是目前川西最長、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石橋了。您看看橋下鋪有一層紅砂石的基礎,它們互相用“燕尾石”緊緊地嵌合在一起,讓橋變得格外堅固;橋墩呈尖錐形,這樣的設計極富智慧,洪水涌來,它們就像利刃一樣將洪流分開,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力。這樣的設計讓樂善橋經歷了百年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而毫髮無傷,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築橋技藝,保留完整的樂善橋也將作平樂永恆的歷史文化精華,載入史冊。

古鎮導遊詞 篇2

古年暑假,我以及比如全國的哥哥姐姐們坐飛機去到了貴陽市的青巖今鎮。這天破曉,我們坐上大巴一路上歡歌笑語不戚,很快,就沒有知沒有覺抵達了目的地。

下了車,在我面前的,是一個灰色鄉樓,鄉樓的表面上有許許多多利劍色的斑點,顯然已經是很今老了,我居然還收現在縫隙間還竄出一棵小草,在風中擺動,很是可恨。走入往,我擡眼看到了一壁偶怪的牆,牆上“貼”着像石雕同樣花朵,那些花朵婀娜多姿地綻放着,很是美好。耳邊聽到導遊阿姨說:“那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生物,形態像百開花同樣,距古已有2.3億年,他的名字就叫作海百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的化石。”原先它是海底的生物啊,我覺得它是陸地的花呢,僞是偶怪呀!

接着,我們沿着彎彎曲曲的青石小路去到了一個街巷。街巷兩邊都是特色小鋪,小鋪的房屋都是仿今的灰色磚瓦修制的。我們一邊走,一邊看,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店鋪:有賣“臭豆腐”的、有賣“雞辣角”的,人人必定沒吃過吧,我聞了一下,味敘怪怪的。玫瑰麥芽糖,看着就很香甜。另有不少的小吃都是放了不少辣椒作的,我可沒有敢吃。狀元餅我必定要吃,據說吃了能當狀元呢。賣“兇娃娃”的也不少(這可沒有史,是一種娃娃),銀質的工藝品也不少…

古鎮導遊詞 篇3

四川邛崍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演繹的中國經典愛情故事“鳳求凰”就誕生在這裏,也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第一站。到這裏,可以到平樂古鎮探訪一下,這個古鎮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巍然屹立於白沫江畔的千年古榕,極具川西風情的沿江吊腳樓,錯落有致的臨江水碼頭,保持完好的明清古街店鋪交相阡陌,橫跨江河的清代“樂善橋”,展現出川西水陸商埠的古老風韻,可謂一幅活脫脫的中國西部“清明上河圖”。

簡介:平樂古鎮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邛崍市西南19公里,歷史悠久,人文鼎蔚。早在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爲南方絲綢之路第一驛站。古鎮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發源於省級風景旅遊區天台山玉宵峯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縈繞,鷗鳥出沒,四季風景如畫。白沫江兩岸古木參天,衆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雲蓋地。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青石鋪成的街道,一望無涯的竹海,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着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

平樂物產豐饒,人文鼎盛,系川西南重要碼頭。古鎮清江環繞,虯曲古榕列岸,老街小巷棋佈,古樸民居星羅。有秦漢驛道、鄧通、卓王孫冶鐵遺址、天官試劍石、金華山唐代摩崖造像、天官墓、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古碼頭、邛南第一橋、觀音院、蘆溝竹海、天然石佛、元帥井、綠寶石莊園、清代民居、臨河吊腳樓等衆多古蹟、景點。

古鎮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西塘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西塘古鎮位於浙江省嘉善縣,江浙滬三省交界處。西塘古鎮是吳地漢文化的千年水鄉古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

西塘位於嘉善縣北,地處江浙滬交匯處,是著名的千年古鎮。在西塘,你可以細細品味這裏的慢生活,可在茶樓裏品茶聽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驚豔外衣後,乘上搖櫓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來找一點兒古樸中的現代感。即使是站在橋上俯視川流的木船、遠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無目的地閒逛也是一種樂趣。古鎮內住着不少本地居民,你會看到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氣息相當濃郁。

數不清的古橋和弄堂是西塘的特色,而且走到哪兒都有廊棚(有屋頂的街道,也稱爲“雨廊”),很多廊棚一側是賣特產、飾品、小吃的鋪子和民居,另一邊則是河道。有的廊棚一側還有靠背長凳,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從送子來鳳橋到北柵街這段廊棚最爲經典。西塘的廊棚有“煙雨長廊”之美名,如果是雨季,可坐在廊棚下欣賞煙雨中的西塘,感受江南水鄉的柔情多姿。

西塘有一百多條長短各異的老弄堂,弄堂多爲石板鋪路,有的兩側牆頭高聳,有的寬有的窄。其中寬度僅爲1米的石皮弄最爲有名,你可以進去體驗與對面遊人側身而過的擁擠感,還可感受弄堂中與世隔絕般的寧靜。

西塘的河道水巷上橫臥着各種石橋近百座,其中永寧橋爲西塘的最佳觀景點,可縱觀河道交匯處的美景,清晨可來此拍攝到靜謐純樸的水鄉風情。此外還有造型獨特的送子來鳳橋、站在橋頭可遠眺層層青瓦的環秀橋、曾出現在電影《碟中諜3》場景中的萬安橋等。

古鎮內的古蹟景點衆多,有西園、醉園、種福堂等別緻的園林及民居,還有護國隨糧王廟、聖堂等香火甚旺的廟祠,你還能在江南民間瓦當陳列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鈕釦博物館中瞭解到當地的民風民俗。這些景點都包含在景區聯票中。

西塘還是有名的“豔遇之都”,塘東街一帶有很多酒吧,晚上音樂聲、歌聲此起彼伏。西塘也是許多影視劇的取景之地,電影《碟中諜3》中阿湯哥飛奔於廊棚中的那一段場景也許很多影迷都歷歷在目,此外還有許多酒樓、客棧、弄堂、老宅也都留下了各大劇組的足跡。

來西塘一定要坐一回搖櫓船,體驗從水上欣賞古鎮,尤其是晚上坐在船上品味西塘夜景,賞心悅目。景區主入口內和送子來鳳橋前各有一個遊船碼頭,乘坐搖櫓船每船150元(須憑門票,限坐8人),散客爲每人20元,時間約25分鐘。

西塘有管老太臭豆腐、陸氏小餛飩、錢氏祖傳豆腐花等特色小吃,還有滿街都能看到的粉蒸肉、扎肉、芡實糕、酒釀園子等美食,不容錯過。北柵街一帶還有老品芳等老飯館,可以嚐到各色江南菜餚,價位也大多不貴。古鎮內遍佈古色古香的臨水客棧和明清古宅,不少人會選擇住一晚,如果偏愛清靜,可以住在一些遠離酒吧街的巷子裏。

古鎮導遊詞 篇5

和順古鎮位於騰衝縣城以西4公里處,始建於明代,因小河繞村而過故名“河順”,後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順”之意而更名爲“和順”。和順古鎮是雲南省著名的僑鄉,更是茶馬古道重鎮、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古鎮建築環山而建,從東到西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佈古鎮,鎮子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諧的田園風光,民國代李根源有詩讚和順:絕勝小蘇杭。鎮內主要景點有:滇緬抗戰博物館、中天寺、彎樓子、劉氏宗祠、艾思奇紀念館、文昌宮和和順圖書館。

沿着古鎮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訪古鎮內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彎樓子民居博物館能讓你打開眼界:建築還可以是這樣的。怪不得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就專門跑來,在此取景。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讓你慨嘆古鎮建築的精緻。走累了,可以在劉氏宗祠內的茶館坐坐,喝一杯用當地龍潭水、慄炭火烹製的茶,脣齒留香。在和順圖書館,你還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紙,這可是騰衝三寶之一(騰宣、騰藥、騰編),有興趣可以買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餓了,古鎮內的各種小吃不僅能夠果腹,更能讓你回味那段綿長而滄桑的歷史。寸氏豆粉、藺大媽松花糕都是有着歲月的味道。或者隨便找個飯館坐下,點一份當地特有的“三滴水”、“頭腦”或是“土鍋子”,光是吃,就已經讓你不虛此行了。

和順古鎮面積不小景點也不少,想全部看完的話,一日不夠。建議在鎮上住宿一晚,不光是有足夠的時間觀景,還可以體驗古民居改建的客棧。鎮內客棧衆多,多以老式民居改造而成,不乏兩進甚至三進的大院子,價格也不貴。找一家中意的客棧,懶懶的睡到自然醒,慢慢溜達到古鎮口的小吃攤上吃一碗當地有名的大救駕,之後在河邊的洗衣亭上曬曬太陽,像當地人一樣感受和順的悠閒吧。

古鎮導遊詞 篇6

列位旅客各人好:

很是興奮能成爲您這次南嶽之旅的導遊,我將引領您遊覽南嶽最迂腐的小鎮,小鎮之古,古在它平整的青石路面上,古在它久長的文化上,古在它悠然一直的嫋嫋檀煙上,古在它淳樸天然的風氣上,顛末一天的遊覽,想必各人對南嶽大廟的宏偉絢麗;祝聖寺的綺麗端莊;祝融峯的巍峨挺秀早已讚歎不已。這些都是構成南嶽“五嶽獨秀”的元素,可是,您來了南嶽必然不能不去古鎮走一走,固然,它沒有那些宏偉構築的竹苞松茂,但它也有其本身的奇異魅力。假如說南嶽大廟是儀態萬千的各人閨秀,那南嶽古鎮也不乏爲一位奇麗可人的小家碧玉。

南嶽古鎮形成的詳細年月已不行考了,但絕對是在唐代之前。由於早在唐代時便形成了香市,當時,香火壯盛時期,天天往來的香客絡繹一直,您看腳下的這條青石路面,顛末千年的洗刷,已經被磨的光可照人,鞋跟踩在上面發出響亮的響聲,宛若在敲擊每一位香客心中的那盞香燈。每一塊石板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南嶽古鎮的古還在於北街的那座牌樓,牌樓上挺秀勁秀的“全國南嶽”四個字是宋徽宗親筆所提,其時,天子來南嶽進香朝神時,踏過的即是我們此時腳下的這些迂腐的青石板路,各人不妨施展一下您的想象,去探求昔時浩蕩雄偉的時勢,牌樓地址的北街也由於天子走過,以是身價倍增,被封爲御街,假如按我們本日的經濟法來看,這或許就是黃金效應了吧!走過牌樓,古鎮的概略面孔便出此刻我們的面前,清一色的朱瓦白牆。高高翹起的屋檐,雕着雙龍戲珠的屋尖。仿古制作的茶室、堆棧、無一不浮現出南嶽古鎮的古樸、寂靜、靜坐在小鎮的茶室裏品一盞清茗,感悟中國釋教的博大博識,回味這一天所觀所感,必然會受益非淺。

古鎮雖小,卻也五臟俱全,飯館、旅店、乃至尚有透着油墨香味的書屋一應俱全,夜晚盞燈時分,家家戶戶都燃起溫順的燈火,此時,您是否有些飢腸轆轆了呢?古鎮到了晚上照舊一條美食街,從陌頭到街尾,滿街都飄着山珍野味的香氣,南嶽山上物產富厚,南嶽人便有了口福,鮮嫩營養的野生蘑菇,口感絕妙的衡山豆腐,去了衡山不嚐嚐內地的豆腐真是痛惜,就像去了西安不看戎馬俑、去了北京不看香山、去了天津不進十八街買根大麻花、吃四川麻辣暖鍋不放花椒一樣。來了南嶽不嚐嚐衡山的豆腐,便總認爲少了點什麼。

古鎮有本身的文化內在,不要鄙視了那些迂腐破舊的木屋,說禁絕哪一幢照舊明清期間的文物呢,每一根木樑上的凹凸間都記錄着古鎮的興榮,它們就像是汗青的見證者,真實的向人們訴說其時的富貴與滄桑,古鎮上尚有一大景觀即是在自家門前曬太陽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那一道道的皺紋,那佈滿睿智的眼睛,那用青絲寫成鶴髮的故事,都表現着老人們的伶俐與無爭,南嶽的老人們廣泛都是90歲以上的壽星,以是,南嶽又有壽嶽之稱,“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即是獻給南嶽老人們的壽禮!

走過了寫滿滄桑的青石板路,走過了印滿汗青的古棧民居,走過了一段盪滌心靈的釋教文明之路,您的內心是否也亮起了一盞明燈?是否對南嶽的奇麗又發生了一種紛歧樣的情愫?南嶽古鎮的古樸奇麗是否能讓您對冠秀五嶽的衡山除了巍峨挺秀之外還多了一份情面味、一份耐人的尋味呢?

古鎮導遊詞 篇7

楓涇鎮成市於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鎮,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爲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佈,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20xx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元末明初時與浙江的南潯、王江涇、江蘇的盛澤合稱爲江南四大名鎮。

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楓涇鎮就南北分治,以鎮中界河爲界,南屬浙江嘉興,北屬江蘇松江。

1951年3月,全鎮才統屬松江縣管轄。

1966年10月起,劃歸上海金山縣(現金山區)管轄。

楓涇古鎮區建築多爲明、清風格, 均具傳統江南粉牆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爲主,前後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後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屋面多爲觀音兜和五山屏風牆。廟宇建築多爲宮殿式。古民居建築羣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已列爲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

古鎮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衆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幽靜;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

明代建的瑞虹橋,坐落於虹橋河口,清康熙初在此發生過被稱爲“中國最早的工人罷工運動”的“虹橋血案”,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該事蹟的記載及陳列,並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聖堂內爲此立了案碑。

楓涇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俱雕刻、竈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爲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20xx年5月,在金山農民畫發源地楓涇中洪村,政府闢地80畝,建設“中國農民畫村”。20xx年年初,中洪村被評爲首批“中國特色村”,被中央電視臺評爲“20xx年度中國十大魅力鄉村”。楓涇地區已有5萬多幅作品遠銷國外,30多人次在國內外畫展中獲獎,被譽爲“世界藝術珍品”。20xx年9月16日,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命名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導遊詞 篇8

西塘位於嘉善縣北,地處江浙滬交匯處,是著名的千年古鎮。在西塘,你可以細細品味這裏的慢生活,可在茶樓裏品茶聽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驚豔外衣後,乘上搖櫓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來找一點兒古樸中的現代感。即使是站在橋上俯視川流的木船、遠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無目的地閒逛也是一種樂趣。古鎮內住着不少本地居民,你會看到常有阿婆在河邊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氣息相當濃郁。

數不清的古橋和弄堂是西塘的特色,而且走到哪兒都有廊棚(有屋頂的街道,也稱爲“雨廊”),很多廊棚一側是賣特產、飾品、小吃的鋪子和民居,另一邊則是河道。有的廊棚一側還有靠背長凳,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從送子來鳳橋到北柵街這段廊棚最爲經典。西塘的廊棚有“煙雨長廊”之美名,如果是雨季,可坐在廊棚下欣賞煙雨中的西塘,感受江南水鄉的柔情多姿。

西塘有一百多條長短各異的老弄堂,弄堂多爲石板鋪路,有的兩側牆頭高聳,有的寬有的窄。其中寬度僅爲1米的石皮弄最爲有名,你可以進去體驗與對面遊人側身而過的擁擠感,還可感受弄堂中與世隔絕般的寧靜。

西塘的河道水巷上橫臥着各種石橋近百座,其中永寧橋爲西塘的最佳觀景點,可縱觀河道交匯處的美景,清晨可來此拍攝到靜謐純樸的水鄉風情。此外還有造型獨特的送子來鳳橋、站在橋頭可遠眺層層青瓦的環秀橋、曾出現在電影《碟中諜3》場景中的萬安橋等。

古鎮內的古蹟景點衆多,有西園、醉園、種福堂等別緻的園林及民居,還有護國隨糧王廟、聖堂等香火甚旺的廟祠,你還能在江南民間瓦當陳列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鈕釦博物館中瞭解到當地的民風民俗。這些景點都包含在景區聯票中。

西塘還是有名的“豔遇之都”,塘東街一帶有很多酒吧,晚上音樂聲、歌聲此起彼伏。西塘也是許多影視劇的取景之地,電影《碟中諜3》中阿湯哥飛奔於廊棚中的那一段場景也許很多影迷都歷歷在目,此外還有許多酒樓、客棧、弄堂、老宅也都留下了各大劇組的足跡。

來西塘一定要坐一回搖櫓船,體驗從水上欣賞古鎮,尤其是晚上坐在船上品味西塘夜景,賞心悅目。景區主入口內和送子來鳳橋前各有一個遊船碼頭,乘坐搖櫓船每船150元(須憑門票,限坐8人),散客爲每人20元,時間約25分鐘。

西塘有管老太臭豆腐、陸氏小餛飩、錢氏祖傳豆腐花等特色小吃,還有滿街都能看到的粉蒸肉、扎肉、芡實糕、酒釀園子等美食,不容錯過。北柵街一帶還有老品芳等老飯館,可以嚐到各色江南菜餚,價位也大多不貴。古鎮內遍佈古色古香的臨水客棧和明清古宅,不少人會選擇住一晚,如果偏愛清靜,可以住在一些遠離酒吧街的巷子裏。

古鎮導遊詞 篇9

李莊古鎮位於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距岷江與金沙江交匯處19公里。因鎮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之稱。

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樑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樑思永、勞乾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樑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

古鎮深處,是幾條古街巷,與其他以“古”爲特色的景區不同,古街巷沒有任何“做舊”的痕跡。狹長的街巷兩旁,均是有着數百年曆史的四合院,像劉家院子、王家院子以及傳說中的龍門客棧等,清一色的石地木牆、精工建造。徜徉其間,每一座古宅似乎都在訴說着李莊昔日的繁華與滄桑。

李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爲古僰人聚居地,一度曾是川南6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李莊鎮文物古蹟衆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羣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建築的特點。

李莊作爲歷史文化名鎮,至今完整保存着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稱多根據其位置、特徵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從高處放眼望去,李莊的房子近乎清一色青磚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連成片。小的四合院面積約150至200平方米;大的四合院面積由數百至數千平方米不等。四合院中的天井可以說是李莊四合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鋪有條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統,主要功能是採光、休閒和洗晾衣物;有的還修有栽種花草的臺圃。

坐落在李莊古鎮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宮聞名遐邇,主殿爲亭閣式的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八方形,殿內結構精巧,運用力學神妙,八面均用斗拱承重,且皆由右側旋轉至頂,呈螺旋狀,故名“旋螺殿”。此廟雖經400年風雨地震,仍屹立如初。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遷住李莊時,曾對文昌宮建築進行了多次考察,讚譽它“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李莊鎮西邊的張家祠堂,佔地近4000平方米。這座宗祠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裏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樑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爲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讚歎,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爲“李莊四絕”。

除了老街巷、四合院外,小小李莊古鎮上,至今還保留着好幾家老酒廠、老酒窖。宜賓地區釀酒歷史悠久,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名酒“五糧液”就出產於此,造酒業在這裏十分普及和興盛。這些老酒廠雖歷經幾百年滄桑,但仍保留傳統釀酒工藝原貌。李莊老酒廠是祖輩幾代人經營起來的,廠裏的釀酒工都是李莊鎮人,別看他們大多是30來歲的壯漢,但從事釀酒的年頭已有一二十年了。他們每天勞作在酒窖裏,默默無聞地製作着高粱白酒,並在當地銷售,並不與宜賓聲名顯赫的“五糧液”名酒爭風。當然,他們每天也有自己的樂趣,勞作之餘美美地喝上幾兩自己釀造的高粱酒。

古鎮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參觀完玉泉公園後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將要遊覽的景點是號稱“東方威尼斯”的麗江古城。也是麗江最著名的景點-麗江古城。我們順着從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來到被稱作爲“高原姑蘇”的麗江古城。在此各位嘉賓就會想小X怎能口出狂言敢把這高原小城稱得如此誇張其實一點都沒有被小X誇大麗江古城就是因爲有玉泉水貫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城內亦有多處龍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這種有利的條件街道自由佈局不求網絡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鎮穿牆過屋“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這裏雖是雲貴高原小鎮卻頗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鎮。而且大研古城位於麗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聳立着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鋒麗江盆地則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臺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說話間我們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應該是一雙水車吧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裏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於南宋後期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三萬人1986年成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和房屋佈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

古鎮導遊詞 篇11

黃龍溪鎮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有2100餘年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市區40公里,距雙流區35公里,距華陽街道28公里。

黃龍溪鎮面積爲50.4平方公里,人口爲3萬(20xx年)。

黃龍溪鎮是以旅遊業爲龍頭,農業爲基礎的旅遊型城鎮,也是全國重點鎮。

黃龍溪建鎮已21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築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0xx年(公元220xx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1965 年3 月27日,國務院第154 次會議決定,撤銷華陽縣建置,併入雙流縣。4月8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發出撤、並縣通知。7月1日,華陽縣正式併入雙流縣,其所轄的18 個公社(含黃佛)、3個鎮併入雙流縣。

1976年,仁壽縣籍田區回水鄉劃入雙流。

1992年10月10日,雙流縣決定開展區、鄉、鎮建制調整。黃佛鄉、回水鄉合併爲黃龍溪鎮;

20xx年3月26日,市政府正式批覆了《關於永安鎮等6個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的請示》,同意雙流區黃龍溪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

成都黃龍溪古鎮旅遊資源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1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爲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誌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爲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爲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杆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瀰漫着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着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髮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濃濃古意。

黃龍溪的古文化旅遊景點多如璀璨的珍珠,從景區上可以分爲三個以水相連的古景區域,分別核心景區、擴散景區和延伸景區。

黃龍溪的核心景區是以古鎮爲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區,她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古鎮上還擁有的“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千年古樹伴古鎮”等都嘆爲全國奇觀,古鎮鎮江寺對面是錦江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的景觀,泛舟水上,空靈飄逸,吟詩品茗,如夢如歌。從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黃龍溪的擴散景區,該景區有著名的“大佛寺” 和“觀音寺”,兩寺坐落在兩山之上,遙遙相望。北岸邊即爲“大佛寺”大佛寺原建於明代,鑿刻在象冊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餘,史稱爲“蜀中第二”的小樂山大佛。觀音寺,坐落觀音山上,普渡人間。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是“黃龍五島”之一,小島現存川西僅有一座不衝古磨水碾-“陳家水碾”,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引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回憶......

正是古味十足,古色古香才吸引衆多影視界朋友,成爲古裝影視片外影拍攝理想之地,先後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100餘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成都黃龍溪古鎮特色小吃

黃龍溪有好多好吃的特色小吃,比如一根面、芝麻糕、丁丁糖、珍珠豆花、牛皮糖、貓貓魚、臭豆腐、肥腸粉、黃辣丁、月牙街周公館油燙鴨、焦皮肘子、土豆豉等等遍街都是。

芝麻糕是黃龍溪的一種民間小糕點。據縣誌記載,古時曾作爲地方名點進獻宮廷,而今也是黃龍溪現存僅有的小有名氣並批量生產的特色產品,有豐富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口感香甜,細膩綿軟、老少皆宜,作爲黃龍溪名牌產品曾榮獲過多次獎項。

黃辣丁是黃龍溪最知名的小吃之一,黃辣丁是取自錦江、鹿溪河中的野生河鮮,肉質細膩,無腥味。有兩種吃法,一是以黃龍溪當地產的山椒、紅辣椒提味,佐以香菜,湯色紅亮、麻辣鮮香。二是用豬油、水、鹽煮,不用太多作料,保持原汁原味,一直煮到白湯爲止,起鍋時加入蔥花,湯美魚鮮,口味清淡。

黃龍溪的特色菜,亦稱焦皮肘子,色澤紅亮,口味甜鮮,粑而不爛、肥而不膩,是孝敬老人、養育幼兒、女士美容的佳品。

黃龍溪美食中的石磨豆花又稱珍珠豆花,因其色澤白潤、口感細膩而出名。具有益氣、補虛等多方面的功能。貓貓魚是用該地江河野生的一種永遠長不大的小魚、小蝦(俗名麻桿子、蝦咪)油穌而成,麻、辣、香、穌、脆,是佐酒的好料。

一根面又稱長壽麪,長久面等。是宋、元、明、清時期四川成都黃龍溪古鎮著名的特色傳統名小吃,黃龍溪地處平原,鹿溪河與錦江交匯穿鎮而過,地肥水美,盛產小麥,每到逢年過節辦喜事時,黃龍溪人就會用麥心粉製作一根面,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一根面,古時候沒有機器,一般都是手工製作。

古鎮導遊詞 篇12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於620xx年前的軍事古鎮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檐相間。悠悠古韻,被

譽爲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狀元蹄、狀元膀、雞辣角等,養豐富、食法多樣、是青巖的著名小吃。

小小青巖給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當地的美食了。青巖可能是所有古鎮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個了吧。也許是侷限於當地的物產,小鎮的傳統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實並不複雜而特殊,僅僅是一些家常的五穀雜糧、葷腥畜肉而已。但在鎮內巧婦的精妙手藝加工下,一盤盤極有特色的小吃就擺上了桌面。

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面粉做成的。在油鍋裏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裏,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糕粑稀飯,早餐的首選,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個煮熟了的米糕團,看上去煞是可愛誘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餞之類的配料,然後用勺子把米糕搗碎,和在藕粉裏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細滑無比。米豆腐想必幾乎西南的每一個小鎮裏都有,可到了青巖這米豆腐也不同了。當地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用綠豆粉和各種蔬菜調和在一起,色澤嫩綠,這樣的配方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哦。

青巖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後襬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哦。

青巖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寬家於1874年首戶生產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巖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曲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爲偏愛。古鎮方圓3平方公里,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鎮內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共30多座廟宇祠堂,這批古建築氣勢雄偉、雕樑畫棟,工藝精妙絕倫,令人歎爲觀止。其中不少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頗具觀賞價值。

古鎮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我們是你們此次鎮遠之行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

也曾舞陽泛輕舟,青山嫵媚人溫柔,

照影時見風擺尾,臨波又是龍擡頭。

這是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所寫的《舞陽河泛舟》,文中那世外桃源之美,令無數人爲之嚮往,而這條河自古就是古城鎮遠的魂魄。它自西向東呈“S”形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獨特太極古城風貌,中外遊客也親切的稱它爲“東方威尼斯”。

位於貴州東南部的鎮遠,自秦昭王三十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說到鎮遠的得名,這得最蒴到宋朝時期,相傳這蒙古大軍要攻宋,必須要從鎮遠經過,當時他們從甘肅過了四川佔領了雲南打到了貴州,到了我們貴陽以後緊逼到了鎮遠,很多年過去久攻不下,後來沒辦法只能改道,當時的朝廷就認爲是鎮遠鎮住了遠來攻宋的蒙古大軍,遠鎮一方,因此,賜名“鎮遠洲”。在1986年鎮遠被評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值得驕傲的是當時衆多的名城當中,只有平遙、麗江和鎮遠沒有一個專家持反對意見,全票通過。

鎮遠在明朝的時候屯了大量的軍隊,朝廷讓全國各地的商人來鎮遠經商,到了清代的鼎盛時期,舞陽河兩岸居民房達到三千六百多幢,7000多戶,那個時候全國各地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大批涌進鎮遠,我們強調着鎮遠的繁華就有人問了說,您能不能打個比方來告訴我鎮遠繁華到哪個地步?您來往這邊看。這照片上的老人叫舒萬齡,是湖南芷江人,他們家家境非常貧困,因爲在芷江做生意做不下去了,舉家遷到了鎮遠,在鎮遠租了個很小的豬圈經過改造做起了醬醋生意,發家以後聽說我們新大橋修建需要資金,他出了4萬銀元,在抗美援朝的時候還購了一架戰鬥機給我們國家,得到過毛主席的好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那麼普通的醬醋商能發家成這樣,那其他的商人就更不用說了。

朋友們,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府城,這府城以牌坊爲單位,我們當地流傳的一句關於府城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頭牌一枝花,二牌賽過她;三牌金錁鋪,四牌油炸耙;五牌開馬店,六牌爛豆渣。”您聽了以後一定會問到底什麼意思呢?指的是頭牌的姑娘長得漂亮,二牌官宦千金賽過頭牌的姑娘,三牌是富商雲集地,四排是風味小吃特別的多,五排是馬幫聚集地,六牌是青樓煙花之地,而爛豆渣就是六牌的別稱了。您一定可以從這句順口溜中想象出當時的鎮遠是怎樣的繁華了吧?

鎮遠是以軍興商的地方,這裏的各種文化在這裏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特色的包容文化。而我們現在所走進的有“歪門邪道”之稱的古巷子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代表。大家會發現鎮遠這些座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門,門都開在東南或西南方,這是是財不露白並有避煞之意。這門一歪,道一斜就被稱作歪門邪道。我們現在看到的封火牆,最高達10米,這封火牆的造價很高,因爲用的是豆腐、糯米、泥巴、桐油、石漿、泥灰參雜而成。您想想吃的糯米往牆上敷是什麼概念? 鎮遠的古驛道特別的多,說到最重要的驛道那就是這座正逢康熙60大壽修建的祝聖橋,因爲舞陽河是直達長江的,所以當時東南亞一帶的比如說緬甸的、泰國的、老撾的想進入咋們中原,鎮遠呢就是必經的地方,所以在鎮遠的明史上用了四句話來概括鎮遠的重要性"欲通雲貴、先守鎮遠。欲據滇楚、必佔鎮遠",後來鎮遠知府汪炳敖在橋上建了這座“魁星閣”,我們可以從柱子上的對聯:“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去感受古城悠久的文化.

來到我們鎮遠呢,如果您想給親朋好友帶些特產回去,我建議大家帶鎮遠著名的青酒,就像著名的影星劉青雲說的喝杯青酒交個朋友,希望大家都能成爲我們鎮遠人民的朋友。歡迎您下次再來鎮遠做客!謝謝。

古鎮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我們是你們此次鎮遠之行的導遊__,大家可以叫我__。

也曾舞陽泛輕舟,青山嫵媚人溫柔,

照影時見風擺尾,臨波又是龍擡頭。

這是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所寫的《舞陽河泛舟》,文中那世外桃源之美,令無數人爲之嚮往,而這條河自古就是古城鎮遠的魂魄。它自西向東呈“S”形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獨特太極古城風貌,中外遊客也親切的稱它爲“東方威尼斯”。

位於貴州東南部的鎮遠,自秦昭王三十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說到鎮遠的得名,這得最蒴到宋朝時期,相傳這蒙古大軍要攻宋,必須要從鎮遠經過,當時他們從甘肅過了四川佔領了雲南打到了貴州,到了我們貴陽以後緊逼到了鎮遠,很多年過去久攻不下,後來沒辦法只能改道,當時的朝廷就認爲是鎮遠鎮住了遠來攻宋的蒙古大軍,遠鎮一方,因此,賜名“鎮遠洲”。在1986年鎮遠被評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值得驕傲的是當時衆多的名城當中,只有平遙、麗江和鎮遠沒有一個專家持反對意見,全票通過。

鎮遠在明朝的時候屯了大量的軍隊,朝廷讓全國各地的商人來鎮遠經商,到了清代的鼎盛時期,舞陽河兩岸居民房達到三千六百多幢,7000多戶,那個時候全國各地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大批涌進鎮遠,我們強調着鎮遠的繁華就有人問了說,您能不能打個比方來告訴我鎮遠繁華到哪個地步?您來往這邊看。這照片上的老人叫舒萬齡,是湖南芷江人,他們家家境非常貧困,因爲在芷江做生意做不下去了,舉家遷到了鎮遠,在鎮遠租了個很小的豬圈經過改造做起了醬醋生意,發家以後聽說我們新大橋修建需要資金,他出了4萬銀元,在抗美援朝的時候還購了一架戰鬥機給我們國家,得到過_的好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那麼普通的醬醋商能發家成這樣,那其他的商人就更不用說了。

朋友們,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府城,這府城以牌坊爲單位,我們當地流傳的一句關於府城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頭牌一枝花,二牌賽過她;三牌金錁鋪,四牌油炸耙;五牌開馬店,六牌爛豆渣。”您聽了以後一定會問到底什麼意思呢?指的是頭牌的姑娘長得漂亮,二牌官宦千金賽過頭牌的姑娘,三牌是富商雲集地,四排是風味小吃特別的多,五排是馬幫聚集地,六牌是青樓煙花之地,而爛豆渣就是六牌的別稱了。您一定可以從這句順口溜中想象出當時的鎮遠是怎樣的繁華了吧?

古鎮導遊詞 篇15

千年古城,魅力鎮遠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您們來到素有“文化之州,生態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美譽的貴州旅遊! 孔子曾經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正是懷着這樣喜悅的心情向大家介紹我們即將開始的行程。我們今天要欣賞的是享有“中國最具影響力旅遊名縣”、“中國十佳旅遊古城”、“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中國十佳城市慢遊地”等美譽的千年古城——鎮遠。

鎮遠,位於貴州東部,全縣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48%。千百年來,她以山川奇秀、風光秀麗、文化內涵深邃、侗族苗族民俗風情濃郁而聞名遐邇。

說到鎮遠,我很自豪的向大家介紹和她有關的五張耀眼“名片”。

第一張名片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是在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早在2280多年前,漢高祖就在這裏設置了“無陽縣”。可見鎮遠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大家可以看看車窗外,碧綠如帶的舞陽河水穿城而過,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倒“S”型,把鎮遠城一分爲二,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天人合一的太極圖古城風貌。所以很多朋友也把鎮遠稱爲“太極古鎮”。第二張名片是國家風景名勝區——舞陽河。

舞陽河總面積約400公里,流經鎮遠境內93.7公里。舞陽河的美就美在它原始的自然生態和高峽平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並描繪了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水墨畫。因此,鎮遠又被中外遊客譽爲“東方威尼斯”。

第三張名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

各位朋友,大家請看,這組依山而立、貼壁凌空的古建築羣就是著名的青龍洞。始建於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貴州境內建築規模最大,構造最精巧,融儒、釋、道三教爲一體的古建築羣落,既有園林韻味,又具寺院風格,不少專家讚譽她是一幅“宋元明畫山居圖”。是我國古建築洞窟羣落中離城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園林本色的一處得天獨厚、引人入勝的遊覽勝地。

第四張名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平村。

和平村原爲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日軍戰俘收容所。當時,這樣的收容所全國只有兩個,一個在西安,一個就在鎮遠。現在只有鎮遠的和平村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更

顯得彌足珍貴。

和平村先後關押日軍俘虜700餘人。在這裏,日本戰俘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受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和感召,一部分有覺悟的日軍俘虜志願組織起來,積極從事反戰宣傳。和平村從此名揚海內外。80年代,原日本人民反戰同盟工作隊隊長長谷川敏三等先後三次重訪故地。他們一進入鎮遠,就屈膝跪地,頂禮膜拜。他們滿懷深情說鎮遠是他們的“第二個故鄉”。他們表示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親屬及千千萬萬的日本人——要與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戰!

第五張名片是濃郁的民族風情名片。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城市,更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域外文化在這裏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素有“傳統文化迷宮”美名。這裏居住着漢、苗、侗、土家、布衣等多個民族,民族風情濃郁。至今這裏還保存着幾百年前寨寨有長號、戶戶吹嗩吶的尚寨鄉土家族部落,侗族的“三月三”歌節,苗族的“六月六”吃新節和端午龍舟節等,都是世代相傳的萬人盛會。在縣城南39公里處,還有一個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的侗寨——報京。這個中國最大的北侗村寨可謂世外桃源,是貴州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村寨,也是人們體驗古樸民族風情的最佳選擇。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好了,朋友們,鎮遠古城是一部厚厚的書,要說的還有很多。她歷經千載滄桑,至今古韻悠悠。相信您一定會愛上這座美麗的水邊古城。

古鎮導遊詞 篇16

甪直歷來有“五湖之廳”“六澤之衝”之稱。“五湖之廳”是指它南臨澄湖、萬千湖、西靠獨墅湖、金雞湖,北望陽澄湖。“六澤之衝”是說它有吳淞江、清小港、界浦、張陵港、東塘和大直港六條流道。甪直境內水流縱橫,橋樑密佈,貼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鎮貌古樸,風情幽逸。

甪直,地處蘇州城東南25公里.北夠吳淞江,南臨臨澄湖,西接蘇新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全鎮面積75平方公里。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這是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甪直的高度評價和讚譽甪直作爲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20xx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蹟、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讚歎不已。 當人們來到甪直,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直”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裏爲什麼叫甪直據《甫裏志》載:甪直原名爲甫裏,因鎮西有“甫裏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爲“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裏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甪直與蘇州古城同齡,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古鎮甪直豐富燦爛的文化,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水是古鎮的靈魂。甪直地處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縈、水抱水環的澤國典型,素有“五湖之廳”、“六澤之衝”的美譽。甪直水秀,橋也美。在古鎮區5。6公里長的河道上,歷史上曾橫架着形式多異的江南小橋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石板橋,雙橋、姐妹橋、鑰匙橋、半步橋等。可謂“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七十二半橋”。古鎮依水而建,前街後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鎮,領略小鎮風光。觀賞古橋駁岸,看看漁船人家,真是別有風韻,讓人回味無窮。

甪直古鎮旅遊資源豐富,歷史文物衆多,人文景觀棋佈。鎮內的千年古剎——保聖寺建於公元520xx年,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出自唐代塑聖楊惠之先生畢業靈性的半堂泥塑羅漢更是國之瑰寶。“葉聖陶紀念館”已成爲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些之外,更有萬盛米行、沈宅、水鄉農具博物館、蕭芳芳演藝館、王韜紀念館、出土文物館等一大批歷史人文景觀,讓您在充分領略江南水鄉風情的同時。更多的體味小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甪直水鄉服飾被譽爲中華服飾文化的奇葩: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據裾裙、着繡花鞋。曾經,這是甪直農村婦女勞動時的普通裝束。如今,正成爲詮釋甪直水鄉特色和水鄉文化的重要符號,穿着這樣的服飾走在古鎮上。也成了一道別有風味的流動風景。

古鎮導遊詞 篇17

非常高興向各位朋友介紹美麗的三河。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自古水陸通衢,車船輻輳,百貨交通,商賈雲集,甚是繁榮,曾於1949 年設市,當時人口5。6 萬,被譽爲皖中商品走廊,是典型的中國水鄉古鎮。21世紀的三河正在締造新的輝煌,21世紀的三河旅遊業展開了騰飛的翅膀。開放、和諧、美麗、神奇的三河,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發展得天獨厚,日新月異。三河鎮把旅遊業確定爲“十五”期間三河經濟的龍頭產業,按照“高起點,新思路,大手筆,創一流”的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把三河納入合肥大旅遊經濟發展圈;高標準建設,打造“合肥頂級,安徽精品”的旅遊產品;優化旅遊環境,把三河建成最適宜人類旅居的城鎮;壯大旅遊產業,使旅遊業成爲三河經濟發展的支柱,努力塑造“經濟強鎮、生態新鎮、歷史名鎮”的旅遊城鎮形象。世紀之交,千年更替,改革開放的三河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三河。三河人民熱情好客,珍重友情,渴望海內外朋友到三河觀光旅遊,投資興業,並分享三河經濟騰飛的歡樂。

三河,座落在巢湖岸畔,地處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位於安徽省城合肥至黃山、九華山的旅遊黃金線上,距合肥35 公里,因環鎮而抱的豐樂河、杭埠河與流貫鎮內的小南河合而爲一而得名。鎮內五里長街,古建築飛檐翹壁,雕樑畫棟,青石板路光滑清澈,見證着三河所經歷的風雨歲月;鎮外,河湖環繞,稻花飄香,碧波萬里,風光瀲灩,一派“‘春秋’古鎮,皖中水鄉”的美麗風光,形成了“外環兩岸、中峙三洲”的獨特地貌。三河是具有2500多年的水鄉古鎮,史稱“鵲渚”,是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安徽省最佳旅遊鄉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鎮,合肥市“新十景”之一。

三河,以水鄉古鎮爲特色。源於水,靈於水,活於水,盛於水,水是三河的靈魂。2900米小南河穿鎮而過,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河上古橋橫跨,水中游船盪漾,河邊垂柳拂水,岸上卻是古老的徽派建築羣和百鋪相連的古大街,前門店鋪,後門碼頭,依河傍水,河街相連,再現了一幅現代的“清明上河圖”。

三河鎮以水鄉古鎮爲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自古就有的古河,從古代流淌到今天;古河上有石橋,連接着記憶與夢想;走進古圩,則讓我們感受到原始的自然風光;青石板上的古街巷,保留着歷史街區德肌理;古民居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形成少見的晚清建築羣;古茶樓依堤傍水,薈萃了三河飲食文化的精華;曾經十分紅火的古廟臺,繚繞着昔日的滄桑雲煙;太平軍遺下的兩段城牆,則給我們留下了古戰場的戰火痕跡。總之,三河八古,佐證和詮釋着三河的古老,給今天的遊客增添了訪古探幽的雅興和情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作爲中國一個劇種,在江淮地區廣爲流傳。三河是廬劇的發源地,廬劇的第一劇目——《小辭店》生活來源於三河,至今民間仍流傳着《小辭店》裏發生的纏綿純潔的愛情故事。

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仍自發舉辦耍龍燈、鬧旱船、河蚌舞等活動,端午節時,人們做糉子、玩龍舟;中秋節仍玩火把;婚喪娶嫁,仍擡花轎、請“良玩”,保存着淳厚的民風。

三河飲食,以徽派菜系爲底蘊,融百家菜系之長,堪稱中國飲食的一大奇葩,聞名遐邇,傳統宴席—“八八席”、“八四席”,無不傳遞着久遠飲食文化的底蘊,“三河酥鴨”、“米粉蝦”、“豆腐面魚湯”等名菜無不展示水鄉的風韻,“三河小米餃”、“三河馬蹄酥”讓你回味無窮,還有三河茶幹、三河米酒,工藝品三河羽毛扇更讓人流連忘返。至今,仍保存明清民謠《十大舍不得》:“一捨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捨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   遊覽三河,觀賞的是風景,感受的卻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三河,這座鑲嵌在巢湖岸畔璀璨的明珠,以“水鄉古鎮”獨特的魅力,笑迎四方賓朋。

古鎮導遊詞 篇18

遊遍無錫鄉間殘留的殘敗破舊的所謂古鎮,雖不至於賞心好看,但在把玩和追憶的心境下,也別有一番滋味了。

走到春江花圃,搭乘712路公交車,三十幾分鍾後就可以達到鵝湖鎮,也就是古盪口鎮地址地。古時有“金甘露”、“銀盪口”之說,二者此刻完好劃歸鵝湖鎮了。從地名的變遷,到事業的修復,國人一向在惡搞。古城的拆掉與重建,雖然具有期間的代價和意義;縱然地名的變遷,也在求新和懷舊中舉辦着多向度的重構。

固然鼻子下面有嘴,邇來照舊不大樂意問路。遊蕩在這些古村莊中,但願的就是從斑駁的牆面與世俗的鄉風鄉情中,看到一二略可追憶和弔唁的對象,甚至不枉行程。固然有造作的懷疑,但又有幾人能分得清天然和造作的區別。於是,信馬由繮,心之所至,風景也就繼續一直。

重新揚路下車,左拐沿紅星路往東二里地閣下,就是鵝湖鎮南北向的人民路。人民路,也是一個見慣不怪的路名。每個都市都有本身的人民路,期間的象徵和產品,但歷久不衰,大概是人民的牛逼吧,但人民真的牛逼過嗎?先往南走,一向到一座新修的橋上,可以瞥見鎮東的鵝真蕩,好像沒有古鎮的跡象。在輾轉反側,往東到鎮東側的圓通寺院,也在維修,就沒有進去。旁邊有一個藕塘,殘缺的荷葉,寥落地散在湖面上,有些蕭颯的感受。

回到人民路上,往北走。街面上,老店新店東倒西歪地交織着,有些氣氛,有些感受。一座高峻的歐式構築映入眼簾,是內地紳士王鴻生的故宅。曾被日軍佔領過,又充做過盪口鎮的鄉公所,近時又是鎮體裁中心,此刻則掛着盪口古鎮旅遊公司和盪口古鎮修復工程打點委員會兩個牌子,這也是常見的,兩套班子,一套人馬,包圓齊活了。聽說,這棟高峻派頭的洋樓,蔡鴻生本人本人並未真正入住,只是在其母親壽辰時熱鬧了一番。洋樓較早行使了諸多當代構築的元素,打破了內地木佈局的構築傳統,而碎玻璃飾面、水磨石地面、馬賽克貼面、水泥拉毛牆面的行使則是那時很是時髦的了。

接着往北,過學海路,可以望見一座石橋,叫“人民橋”,兩側有赤色檐廊。走上去,起首望見的是橋東側的殘缺構築,屋山牆上掛着一張黃布,其上赫然寫着“古鎮修復工程”之類的字樣,才知這纔是盪口古鎮的中心地帶。橋下的河,名曰“北倉河”,中國臺灣皆是古舊衡宇,鱗次櫛比,固然正在拆遷中,但依然無法掩蓋其已往的富貴。北倉河,人民橋往東段,北岸叫做連合街,南岸叫做勝利街;橋往西段,北岸叫做前進街。顯而易見,這是開國後的街名,原名不知其詳,不知古鎮修復後,是否規復前名。這是事業掩護的重大題目,是盲目地回到已往,照舊正式汗青變遷中的錯綜偉大與千絲萬縷。

勝利街是一條侷促的弄堂,走進去,腳踩青石板路,極端幽深,彷佛如有聲。那時,已很少人家,只有街口的彈棉花者還在運作着,不知時隙。有座小石拱橋,上面竟然有隻貓,懶洋洋地,眯着眼,好像在睡覺。穿過橋,就是連合街,照舊拆遷後殘缺的情況,照舊有幽深的宅院,木門上都鐵鎖把門,無法進入。有一處宅院,三四進的樣子,牆皮脫落,已然有雜草從牆縫裏瘋長着。牆壁上游m主席語錄,從房間前的號碼上,可以看出後曾充做過客棧。前世現代,誰又能像今人一樣任意地理想着穿越着呢。

走向前進街,地上皆是碎玻璃,屋頂上還傳來“咚咚”的拆牆聲,翠花極端擔憂,不敢過。我趕忙拉着翠花穿過,就望見了“華氏義莊”。一個根基外觀已經修復好的古構築,開始無法進入,鄰近返回時纔看到開門,就進去旅行,娛樂新聞,只是還沒有物品鋪排。提及江南這些古村莊,總要提出些觀念,才氣舉辦修復性開拓,好比浙江嘉善西塘長長的廊棚、安徽徽州宏村的牛胃型墟落、江蘇蘇州木瀆的私故里林。縱然放到無錫來看,城區已經被當代化改革的渙然一新,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但某些小片區的古村莊,也是提出一些觀念,惠山古街的祠堂文化、南長街晴朗橋的運河文化、嚴家橋的工商文化等。說到盪口古鎮,就是義莊文化。

義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屬開辦的慈善機構。這是爲本族做功德的經濟實體,一樣平常建在村子、集鎮,故稱“義莊”。我國汗青上最早的義莊,始於宋代范仲淹在蘇州成立的範氏義莊,而無錫的義莊則始於盪口華氏。史載,盪口華氏第二十二世孫華進思,國粹生,累積致富,擁有土地2200多畝。乾隆八年,“獨置義田一千三百四十畝贍族”,建設義莊。進思無子,侄兒公弼爲嗣,乃蘅芳、世芳之五世祖。公弼擔任父志,移建義莊於所居之右,即凡是所說的華氏義莊(老義莊)。而新義莊,爲清代光緒初年,盪口鎮巨族華芬遠捐義田兩千餘畝成立華芬義莊,即往後通稱的華氏新義莊。另外,盪口尚有徐義莊、錢義莊、襄義莊,因此蕩標語稱“江南第一義莊”。義莊,一樣平常是爲本族窮苦後輩提供助學的處所,如華氏義莊的“果育鴻模國小”;又爲本族窮苦之家提供可資迎接之處,也可以領取賦稅。

而盪口華氏,則爲無錫第一各人族。不只有古時銅活字印刷代表人華燧、“華太師”華察,尚有近代的數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精巧的刺繡藝術家華圖珊,音樂家華秋萍,養蜂大王、民族實業家華繹之,美術家華君武等。前進街新當裏,有華蘅芳故宅,照舊進不去。

華氏義莊東側,有一條黃石弄。無錫東北鄉黃土塘有一條黃石條鋪就的老街,此處的黃石弄雖沒有前者著名,但也頗爲幽深。走在箇中,看着斑駁的牆壁,雜草叢生的屋檐,尚有緩步的老人,立足一望,年華荏苒,恍如隔世,竟不知今天何時,身在那裏。

江南地域,河網密織,星羅棋佈,吳人“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前面所說的這些古鎮,每每建在河灣港汊之處,交通便利,貿易繁盛。盪口即與八千畝水域的鵝真蕩毗鄰,周邊河叉密佈,土地肥沃利於耕作,又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天然成爲一個水路中心的商埠重鎮。目前,無錫這些尚有些古鎮氣味的處所,皆位於闊別市區的荒僻之地,不知是幸,還應是憾。近三十年來飛速的當代化歷程,已經把城區改革掉,城郊也盡是高樓大廈;而此處,竟然遺留下來,真不輕易。

古鎮導遊詞 篇19

三河鎮位於肥西縣南端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豐樂河、杭埠河在此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北距合肥40公里,距上派鎮24公里,南距廬江縣城32公里,西距舒城縣城30公里。

對三河古鎮的簡短介紹也是極爲重要國小作文 ,來到這裏,便遇到了兩位身穿暗紅和米白色長袍的老大爺,他們咱跟我們詳細的講着這裏的簡單介紹,可我並沒注意。跟着他們的步伐我們走到了兩架像黃包車一樣的三輪車,上面印着四個大大的字“三河古鎮”。

就這樣,我們來到了這個古色古香的小鎮。拉我和姐姐的大爺是安徽人,他說話我們聽不太懂,他一邊拉,一邊給我們講解。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姐的閨房,最神奇的是,晴天可以看到彩虹。走到樓裏,大大的魚塘便映入我們的眼簾,魚塘中間有個長得像烏龜般的石頭,上面爬滿了烏龜和青蛙,池塘內還有兩條紅紅的金魚。石頭上面有亮閃閃硬幣,怎麼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們上樓,在樓上往下看,又看到了那個池塘,導遊走過來,拿起旁邊的木板,架在從上往下留出來的水中,一道美景就出現了,銀光閃閃的池塘邊,竟有一道彩虹。說實話,我見到的彩虹並不多,所以我很珍惜每次見到彩虹的時間。那一刻真的很美。

最令我羨慕的是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仍自發舉辦耍龍燈、鬧旱船、河蚌舞等活動,特別是保持着挨家挨戶的拜年,討喜糖的風俗,小孩每逢七年級早上都召集好夥伴拿個袋子去討糖果,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說聲新年好!恭喜發財,都能得到一大把糖果,拜完年把糖果賣給小店換點花炮玩,其樂融融。端午節時,人們做糉子、玩龍舟。中秋節仍玩火把。婚喪娶嫁,仍擡花轎、請“良玩”,踩雲片糕表示步步高昇。保存着淳厚的民風。

就這樣我們在獲得全國文明城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旅遊景區等一系列“國字號”榮譽的“三和古鎮”中結束了我們的安徽合肥之旅。

古鎮導遊詞 篇20

全國曆史文化名鎮平樂古鎮位於四川省邛崍市西南19公里處,早在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鎮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縈繞,四季風景如畫。兩岸古木參天,衆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雲蓋地。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樓、青石鋪成的街道,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着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

古鎮、小橋、人家

進入平樂,最先迎接我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秦漢驛道”,彷彿是在告訴我,這裏是秦漢驛道——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由於不是趕場天,街上顯得有點冷清。平樂古鎮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古鎮九古,即“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驛道、古風俗”向您訴說着它的悠悠歷史。巍然卓立於白沫江畔的千年古榕,極具川西風情的沿江吊腳樓,錯落有致的臨江水碼頭,保持完好的明清古街,交相阡陌、橫跨江河的清代“樂善橋”,無不展現出川西水陸商埠的古老風韻,可謂是一幅活脫脫的“清明上河圖”。

鎮內兩棵千年古樹巍然卓立,吊腳樓凸現川西風情,江畔綠樹成蔭。古鎮不大,街道極其規整地沿白沫江東西排列,幾條南北走向的橫街貫穿其間。青石鋪就的小街古老而雅緻,只有走在這些老街上,才能真切地體驗川西民居的特色。街上所有的建築都是土木結構,典型的川西民居,沒塗任何油漆的二層房子歷經滄桑,昭顯着這裏的歷史底蘊。

在街頭有一家已經傳了三代的老鐵匠鋪,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打鐵風貌,操作時用大小不同的熟鐵塊先在爐火中鍛火,用手拉動風箱待熟鐵燒紅,再由兩人用不同重量的大錘輪番敲打,經過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鋤、刀、鈀、釘、廚具等各種生活生產用具。這個鐵匠鋪是全鎮碩果僅存的鐵匠鋪了,彷彿造就了平樂千年的風雨與滄桑。

我從鐵匠鋪旁邊拾級而上,來到了古鎮的標誌之一——樂善橋。樂善橋建於清同治元年,是一座七孔石橋,橋洞一改普通的半圓形,而採用桃形,別有深意。這種拱形十分罕見,在川西堪稱一絕,清風伴着流水從中掠過,隱隱如吹簫奏笛之聲。古石橋在兩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霧與民居的炊煙繚繞在一起,橋下石階上若再有幾位穿着紅衫的洗衣少女,朦朧之間,古鎮便沉醉在一幅田園鄉村的詩畫之中了。

溯溪黃金堰

古鎮的靈氣全來自澄清如練的白沫江,水充滿靈氣,水一動,便活了起來,水一活,古鎮便活了起來。黃金堰爲平樂到下壩灌溉農用堰之一,乃先民爲灌溉西岸萬畝良田而修建,由竹籠裝卵石築成。相傳最初因水勢過大,築堰失敗,於是大禹“撒黃金壘土”終於堰成,洶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內、外兩江,從此兩江之水滋潤了千頃良田,做到“水旱從人”,因名“黃金堰”。

來到堰邊,租一竹筏,在水上飄着。江風徐來,水清風涼,慢慢地把竹筏往上游撐。江水不深,沒有水草的地方水清可見底。玩累了,我半躺在竹筏上的馬架椅子裏,注視着這江面,感覺江面也沉靜下來。水流速很慢,青幽幽的江水,江邊鬱鬱蔥蔥的樹林,彷彿自己一下回到了千年前的哪個時刻。不時傳來幾聲清脆的鳥叫和鄰船的打鬧聲,又把自己帶回了現實。在這寬闊平靜的江面上,這山清水秀之間,似乎自己的靈魂經過洗禮,來到這無塵的世間,遠離現代城市的喧囂,遠離工作的煩勞,在這綠水青山之間,使自己的精力得到恢復,並更加充沛了。

下得船來,來到興樂橋上,觀看整個堰口。江面竹筏點點,江邊戲水的人頭攢動,全然忘了自己身在何處。不覺得夕陽西斜,陽光斜鋪在江上,風吹波動,陽光點點,江面金光閃閃,像鋪滿了黃金,我想黃金堰的得名也許就在於此吧。

古鎮導遊詞 篇21

各位朋友:大家好!

熱烈歡迎大家來雅安上裏古鎮觀光。今天將由我來爲大家提供導遊服務,首先預祝大家在上裏古鎮看得盡興、玩得開心,希望美麗的上裏古鎮和我們的服務能成爲各位永遠的回憶。

現在我先讓大家先簡單的瞭解一下上裏古鎮,請大家隨我的腳步,共同走進這個歷史文化名鎮。

上裏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6處。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爲“歷史文化名鎮”。這裏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爲舍,現仍保留着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現在這裏還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

古鎮距雅安市區27公里,與名山、蘆山、邛崍縣相鄰,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仍保留着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古鎮二水環繞,背面靠山,面向田園,木屋爲舍,形成“井”字結構街道,地面石板鋪就,茂林、古樹裝點着小鎮民居,以二仙橋爲代表的八座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既是古鎮出入的通道又成爲一道道獨特的風景。

1、風格各異的橋文化。上裏四周有10餘座古代和近代古橋。這些橋樑不僅是南來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現了古鎮歷史和匠師的技藝,其代表有: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橋”與清乾隆20xx年的“立交橋”。

2、獨特的牌坊文化。古鎮內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級保護單位“雙節孝”石牌坊;市級文化保護單位陳氏“九世同居”和陳氏“貞節”牌坊。“雙節孝”石牌坊:建於清代道光十九年,系楊韓氏婆媳兩代守節 ,遵詔而建的石牌坊。屬石質門樓式建築,四柱三間,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寬7.8米,出檐1.1米。牌坊上刻有戲曲故事20餘組,人物10 0多個,雕工精細,人物形象生動,眉目傳神。牌坊前樹有全石雙鬥桅杆一對, 分別高11米,氣勢恢宏,是我國封建制度制度束縛婦女的見證,也是我國石雕藝術的精品。

3、罕見有趣的泉文化。白馬泉、噴珠泉是古鎮域內獨特的風景區,也是迄今爲止四川省境內最爲奇特的風景區之一。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曾經深上上裏鎮採訪並報道了上裏古鎮的奇泉,並與濟南市的“趵突泉”齊名。

4、栩栩如生的塔文化。上裏的古塔分爲文峯塔(又稱字庫)、建橋塔、藥王塔和舍利塔。

5、工藝精湛的建築羣。全鎮座落四處韓家大院,整個建築物的門、窗、枋、檐皆以浮雕、鏤空雕和鑲嵌雕刻作裝飾。具有極高的價值和精湛的工藝。

我們的行程馬上就要結束了。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合作,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或是好的建議可以告訴我們,便於我們改進以的工作。希望此次的古鎮之行和我們的服務能夠在大家一生中留下一個非常難忘的回憶。最後就預祝大家一路順風、萬事如意,有空再來上裏古鎮來做客!謝謝大家!

“被韓國”赤裸裸的文化爭奪背後

一直以來,“被韓國”這個詞極度敏感地建構於中韓兩國脆弱的文化邊緣上。曾幾何時,可惡的“高麗棒子”向我們開炮了,我們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名人,被韓國人厚顏豪掠奪過去,我們甚至沒有機會去做判斷,一場無硝煙的文化論戰就此展開了,沒有什麼會有如此號召力,全民一起羣情激憤,用最兇猛的文字攻勢回擊。

提起韓國,從世界地圖上乍一眼看去,這個比日本還小的國家很難讓人在世界地圖上發現它的所在。然而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國家,誕生了三星,LG,現代,大宇等等一批世界著名企業。“made in Korea”(韓國製造)也因此和“made in Japan”一起而成爲世界級品牌的標誌,“made in Korea”的愛情劇和影星也在中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地區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由此而被各大新聞媒體稱爲“韓流”,並被廣泛傳播開來。然而,正是這個不平凡的小國家,最近卻頻頻向它的鄰居——中國發起文化侵略,先是將端午節申請爲世界文化遺產,然後又憑一部熱銷大劇《大長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將中醫改爲韓醫申遺。最近又有消息稱,韓國現在正積極籌備題爲《漢字起源於韓國》的科學考古研究工作。據可靠消息稱,該項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進展。

不知道韓國人是否“畏懼”於此,近日發來澄清信,聲明“近期一些媒體刊載的韓國教授稱“詩人李白是韓國人”的消息,系不實報道,其他類似“中國文化被韓國”的諸多報道內容,事後經查明大部分報道內容均無事實依據。其餘的報道是把某個人的觀點當成韓國

國民的普遍立場,扭曲事實真相併進行炒作。這是否宣告,一直以來硝煙瀰漫的文化爭奪就此終結,很難說,但回視這一路走來的“眼不見心狂跳”的民族保護姿態,卻發現,是那麼的赤裸裸,那麼的醜陋。 “被韓國”一詞,起源於一段時間來,媒體接連刊載的諸如,“孔子、西施、道教鼻祖張道陵等是韓國人”,“朝鮮族發明漢字”,“詩人李白是韓國人”等逆天言論。這究竟是一場潛伏了數年的文化爭奪就此展開,還是純粹無厘頭的惡搞。筆者看來,這些都不重要,文化爭奪背後喧譁的羣情張揚更可怕。

古鎮導遊詞 篇22

李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古爲漁村,漢代曾設驛站,由於瀕臨長江,故爲明清水運商貿之地。李莊古鎮文物古蹟衆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築羣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築的特點。鎮上酒肆茶樓,商店林立,繁華熱鬧。現仍保存明、清古鎮的格局和風貌,石板街道,兩旁多爲清代建築,風火山牆高聳,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院落間有幽深的小巷。臨江碼頭,有石板階梯層層疊疊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築羣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話說“東有江蘇崑山的周莊,西有四川宜賓的李莊”。周莊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鄉小橋人家”。而李莊的特色則是:“傳承文化有功績,工藝四絕堪稱奇”。

到李莊古鎮遊玩,如同其它風景名勝古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所以出發前對李莊古鎮景區概況要有所瞭解,如果是跟隨旅遊團出遊,帶隊導遊會給遊客講解李莊古鎮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遊一定要參考李莊古鎮必去景點推薦。最後,和親友結伴出行照相機必不可少,用照片記錄下李莊古鎮旅途中愉悅的心情。

李莊古鎮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黃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莊花生精選本地花生爲原料,以鹽浸泡,外表呈白色;採用多種中藥配製的香料,使用傳統工藝,經過10餘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鹽味火功恰到好處,已遠銷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李莊的黃辣丁(學名黃顙魚),爲長江魚中佳品,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無比,個頭10釐米長短,爲紅燒、火鍋的上等佳餚;若與竹蓀做湯,名“二黃湯”,爲湯中極品。李莊的黃粑,用紅塘、豬油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葉包裹蒸而食。色澤金黃、香氣濃郁、香甜糯軟、開胃爽口,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具有濃郁的芳香油味。冷卻後,可切片油煎,別有一番風味,爲宜賓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製的白糕。李莊白肉以生長8-10個月的豬爲主.取其後腿上約3公斤的“三刀”肉爲主料,即選料精。火候準,煮白肉講究火候,水溫保持在攝氏90度左右,煮的過程中不時用竹籤刺肉,以便使肉內外受熱均勻。起鍋後將肉放入涼開水中,以保持水分,爲刀工片肉做準備。刀工實爲李莊白肉的點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將2斤豬肉片成長20公分、寬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餘片,堪稱一絕。接着是配料,李莊白肉調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併舂成糊狀,名蒜泥餈粑椒,再加上好醬油、白糖等調料,具有鮮香麻辣、諸味協調,達到添一分則濃、減一分則淡的境界。白肉已成爲李莊的一張名片,素有“到李莊不吃白肉。等於沒到李莊”之說。李莊白酒以本地高梁爲釀酒主料,經傳統工藝釀製而成,後經存放和勾兌便可出售。

李莊白酒有“李莊五糧液”美稱,也是泡製各種藥酒的基本用酒。

李莊白糕主料是採用優質糯米經炒熟後,加進一些能幫助消化的中藥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細粉加入白糖後,用模具壓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細的芝麻則稱爲“麻糕”。無論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軟糯、入口化渣的特點,特別適宜老年人和兒童食用。買上一提禮品盒包裝的李莊白糕走親訪友,那真是極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禮品。

李莊白肉選料精、火候準、佐料香,特別是刀工片制,堪稱一絕。成菜白肉肥瘦均勻,晶瑩剔透,每片長20釐米,寬10釐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膩,爽口化渣,無窮回味。

民間流傳李莊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紂,起義各路人馬將身首斷開的妖狐蘇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變而來。因其肉片薄而長,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腳肉”。抗日戰爭期間,在內遷翠屏區李莊的文化人陶孟建議下,“留芬”飯館老闆欣然接受建議,將“裹腳肉”改名爲“李莊刀工蒜泥白肉”。

今天,隨着李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李莊的當家名菜“李莊白肉”,已成爲李莊小吃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聞名遐邇。何衛東,李莊人氏,人稱“何三白肉”,13年前刻苦鑽研白肉刀工技術,調料工藝,煮肉火候,在衆多白肉師傅中取得了“李莊白肉第一刀”的稱號。因慕名而來品嚐白肉的遊客很多,“第一刀”一年要片1000多斤白肉,每年過年正值旅遊旺季每天有50至100斤的銷售量。據“第一刀”介紹,他收了4個徒弟,他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李莊刀工蒜泥白肉”的美味以及這種傳統工藝帶到越來越多的地方。

古鎮導遊詞 篇23

前段時間,我們全家到靖港古鎮遊玩。進景區的大門第一眼見到的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路,石板排列很整齊,均勻,兩旁是白牆,黑瓦、木窗戶的房子,古色古香,很有韻味。

一路走來,景區裏景點不少。我們先到了中共湖南省委舊址,裏面是一些紅衛兵的徽章、袖章和毛主席的語錄。再到了恐龍化石館,裏面有一個恐龍骨化石和一個機器恐龍,它的聲音和真恐龍一樣,外形也一樣,很逼真,四周有三葉蟲的化石,還有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化石。然後我們去了軍艦展示基地,裏面有一艘舊軍艦,是60年代的,已經報廢了,軍艦的底艙有30個牀,可以睡30個士兵,有兩個駕駛艙,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

路上賣東西的店鋪很多。有專門賣秤的,秤很小,但很精緻,價格要30元,雖小但很有收藏價值;最有意思的是賣打火機的,有大的、小的、火柴形的,有手榴彈形的…琳琅滿目。古鎮的特產也很多,有薑糖、木槌酥、胡椒餅…

我們買了一些土特產,爸爸給我買了一把打火機手,我高興極了。靖港古鎮,不但古老,還有很多好東西,我喜歡這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