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41K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

喀喇沁親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屬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立下過汗馬功勞,曾三次救過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賜他九次犯罪而不罰,並封爲第九位千戶那顏。由於他們父輩即是摯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當兄弟看待,並把女兒嫁給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 ——即駙馬的稱號。 元朝建立後,駙馬吉伯格的後代受封故契丹大寧之地,賜“諾顏”號,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語爲“守衛者”的意思。 其後,傳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孫蘇布地,他統領喀喇沁部在天聰二年歸附了皇太極。在蘇布地的幫助下,皇太極征服了漠南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地區蒙古各部先後歸附清朝。天聰九年(1635年),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受封札薩克,爲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爺(先封貝子,後封多羅都棱郡王)。

第一代王爺和第二代王爺圖巴色棱都居住在今遼寧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爺班達爾沙才遷到喀喇沁旗龍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從龍山遷到今王爺府鎮。後又經歷十二代,傳至貢桑諾爾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親王品級。之所以在這裏建王府,一是當時的錫伯河川草深林密,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環境優雅;二是這裏有十八羅漢山,以王府爲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後面又有印臺山,所謂風水好,符合當時王公貴族的心理。據史書記載,原王府佔地面積130餘畝,房屋400餘間,整體建築宏偉壯觀,佈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後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西院爲政治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建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東側爲生活區,有戲樓、王爺和福晉的臥室、倉庫、膳房。

王府的後面是花園,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園林式。花園內有十一座院落,137間房舍,有老爺祠、馬王殿、土地祠,還建有戲樓、花窖和養鹿場。五座造型各異的涼亭,三座低欄平橋,潺潺流淌的泉水,環繞着疊石聳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園林景色。王府門前有九棵古榆,廣場屹立着一字排開的十三座敖包。府內堂舍丹青鬥彩,樓閣雕樑畫棟,花苑奼紫嫣紅,樺柏巍然參天。整座王府,肅穆古雅,氣勢恢弘,處處體現着主人的榮貴。喀喇沁親王府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東院已蕩然無存,西院也僅存不多,後花園早已消失,僅主體建築保存下來。

1997年以來,地方政府投入巨資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維修,恢復了中軸區和東西跨院古建築的原有風貌,復建照壁、垂花門等。恢復後的親王府有府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承慶樓、書畫廳、揖讓廳、書塾、福晉居室等建築,並舉辦有“喀喇沁親王府復原陳列”、“清代內蒙古王府歷史陳列”等大型展覽,被文博專家譽爲中國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館。 喀喇沁親王府爲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好的王府,體現了地區特色和民族宗教特點,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築的基本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20xx年被國務院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王府內值得稱奇的還有月臺上的古鬆——龍鳳鬆,東邊的爲鳳鬆,西邊的爲龍鬆,自然生長,惟妙惟肖。這兩棵松樹已被列爲“中華奇樹”之中。

門外廣場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爺貢桑諾爾布。貢王,字樂亭,生於1871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27歲時接任多羅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薩克和卓索圖盟協理盟長、盟長。1920xx年,被袁世凱晉封爲親王。貢桑諾爾布是最後一代王爺,也是政績最突出、最開明的王爺。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才思敏捷,通曉漢滿蒙藏多種文字,還擅長詩詞書畫,騎射拳腳。 他承襲王位後,對其父親時代的弊政進行改革,將旗民的無限徭役改爲定額制,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此基礎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興辦教育,興辦實業,創出了內蒙古地區“五個第一”。

第一個辦學堂——崇正學堂。辦教育是貢王實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緒二十八年(1920xx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創了崇正學堂,招收旗內30多名適齡兒童免費入學,並親自擔任校長。現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就是崇正學堂,至今已有120xx年的校齡,培養弟子數萬,他們分佈在祖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還在京創辦了被譽爲中國少數民族人才搖籃的蒙藏學校。第一個辦女學堂——毓正女學堂。光緒三十年,貢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強盛起來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教育水平高。回國後,他又辦起了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並且聘請日本女老師何原操子任教,講授蒙、漢、日三種語文和各種家務學科。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2

內蒙古赤峯市克什克騰旗位於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彙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於赤峯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爲“險峻的岩石”。它處於大興安嶺餘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羣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徵,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於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祕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裏山連着山,峯連着峯,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峯峯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牆”,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於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遊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爲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內蒙古美林谷生態旅遊區導遊詞二

美林谷生態旅遊區位於喀喇沁旗美林鎮內,從赤茅一級公路可直達景區,西距北京299公里,承德87公里,東距赤峯90公里。美林谷景區總面積90平方公里,是一個自然形成,以原始次生林和亞高山草甸爲主體景觀的旅遊度假勝地。

美林谷森林密佈,氣候涼爽,雨量充沛,景色宜人,谷內野獸出沒,百鳥棲息,歷史上就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谷內既有奇峻陡峭的山峯怪石,又有衆多的山泉河流,著名的錫泊河便發源於此。她流經峽谷時彙集了景區內多處泉流,水流量達每秒0.4平方米左右。由於長期地質運動和高山流水的下切作用,該區域形成了19處坡積裙和高山溼地衝積扇,它們環形分佈於背風向的山腳下,水草豐美,鳥語花香。走進這裏,你便有如貼近了大自然的肌膚,聽到了大自然的呼吸,晃如走進了世外桃源。谷內最著名的景區爲韭菜樓和滴水壺。自錫伯河源頭沿山而上,進果樹窪,上百花坡,登白樺嶺,過石板天橋,便可見一樓型石峯,峯後大片沖積平原上長年生長着叢叢山韭菜,韭菜樓便因此得名。美林穀風景區由北京美林正大投資集團投資10億元興建,屆時將成爲華北地區獨具神韻的自然風光旅遊風景區。

(一)韭菜樓

韭菜樓風景區,位於喀喇沁旗西部與河北省交界處,山形東北平緩,西南陡峭,主峯海拔1860米。由於山高林茂,泉水從山腳處冒了出來,順溝而下,一路上匯聚着其它山泉,形成了滾滾奔騰的河流,這就是錫伯河的源頭。清代,韭菜樓屬木蘭圍場。因爲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從康熙皇帝開始,木蘭圍場闢爲習武狩獵、避暑遊玩場所,現在在韭菜山頂有時還可以見到殘瓦碎陶、箭簇矛頭等遺物。

再往前走是百花坡,這裏盛開的鮮花主要有石竹子花,淺黃色的癩毛子花,還有純紫色的高烏頭花,藍白色的山蘇子花,爭奇鬥豔,奼紫嫣紅。過了百花坡轉過陽坡小窪,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修長挺拔的白樺樹,這就是著名的白樺嶺。

走出白樺嶺,我們看山樑上立着的一塊長有雙耳的奇石,說明韭菜樓的主峯就要到了。從山下仰望,山頂呈平臺狀,南北各有一峯,南高北低。北峯腳下的“駱駝石”、“石門巖”、“椅子石”等景觀,與對坡林海中的幾處石丘隔谷相望,天然成趣。

北峯頂部有處醒目的石巖,一東一西,對峙而臥,東巖偉岸奇崛,西巖小巧別緻,上邊有兩個石筍,似一對脈脈含情的戀人在竊竊私語,所以被稱爲情侶石。

最美當屬“南樓”風光,走過彎曲的小路,直奔高十幾米、長五十餘米的石峯,就上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橋”。“天橋”寬不到一米,窄不盈一尺,對人的膽氣既是一種壓抑又是一種挑戰。

過天橋不遠處,在懸崖峭壁上,有一天然洞穴,叫做“鴛鴦洞”,據傳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對不甘父母之命的戀人,不畏世俗,攜手逃人這深山,毅然跨過天橋,隱人林間,靠野菜野果在這“鴛鴦洞”內度過一個甜蜜而美好的蜜月。

在距南樓北峯一里之遙的地方。生長着一片片的山韭菜和筒蔥,是天然的綠色食品。“韭菜樓”就是因在樓頂似的山巔生長着田園裏的韭菜而得名。

(二)滴水壺

滴水壺景觀掛於美林鄉敖包樑一側的石崖立壁上,高約30米,因雨水滲水積在山腹彙集而成,長年滴水不斷,峭壁頂上一塊壺型巨石凌空懸臥,斜墜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壺。

滴水壺一年四季,變幻莫測,春秋兩季,滴水不止,一里之處就可聽到叮咚悅耳、有韻有致的滴水聲。夏季的滴水壺最爲壯觀,此時滴水壺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從崖頂上一瀉而下。這珠璣的組合,水流的跌落,雖沒有“忽聞雷聲殷前川”的雄姿蓋世,卻有“溫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動秀美。遠遠望去,潔白水簾,飄飄然然,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圖,讓人陶醉。冬季滴水壺則結成數丈冰掛,似壁銀簾,重新迴歸渲泄後的平靜和爆發後的沉默中。滴水壺的四周也充滿生機和驚奇,滴水壺川溝谷狹長,寬約30米,周圍天然次生林資源豐富,針闊樹種繁多,秋霜過後,黃、綠、紫、紅,各色紛呈,絢麗多彩。

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區)導遊詞三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土默川”;後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現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後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衛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後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爲河套。平原爲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爲洪積平原,面積佔平原總面積的1/4,餘爲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爲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後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臨河市位於其核心位置,特別是烏蘭鄉勝豐村就稱爲大後套。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樑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周朝之前,屬於狄人的匈奴人(歸屬存在爭議)生活在河套。春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戶到那裏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西漢時,前120xx年,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爲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0xx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

東漢時,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河套地區是北方多個政權爭奪的重地。唐朝時這裏被重新農墾,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北宋時河套被西夏和遼朝所分別佔有。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爲主。清朝後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爲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抗戰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裏的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光緒年問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後,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俗稱二黃河),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現共有灌水乾渠5道,排水乾渠13道,支、鬥、毛渠縱橫交錯。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國和自治區重要糧、糖基地,被譽爲“塞上穀倉”、“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暢,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鹼化嚴重,已進行綜合治理。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是位於喀喇沁旗王爺府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喀喇沁蒙古親王府。喀喇沁蒙古親王府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當時塞外規模較大的建築羣,距今已有320xx年的歷史。清代中晚期,這裏又是卓索圖盟的政治中心。

喀喇沁親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屬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立下過汗馬功勞,曾三次救過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賜他九次犯罪而不罰,並封爲第九位千戶那顏。由於他們父輩即是摯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當兄弟看待,並把女兒嫁給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 ——即駙馬的稱號。

元朝建立後,駙馬吉伯格的後代受封故契丹大寧之地,賜“諾顏”號,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語爲“守衛者”的意思。

其後,傳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孫蘇布地,他統領喀喇沁部在天聰二年歸附了皇太極。在蘇布地的幫助下,皇太極征服了漠南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地區蒙古各部先後歸附清朝。天聰九年(1635年),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受封札薩克,爲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爺(先封貝子,後封多羅都棱郡王)。第一代王爺和第二代王爺圖巴色棱都居住在今遼寧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爺班達爾沙才遷到喀喇沁旗龍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從龍山遷到今王爺府鎮。後又經歷十二代,傳至貢桑諾爾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親王品級。之所以在這裏建王府,一是當時的錫伯河川草深林密,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環境優雅;二是這裏有十八羅漢山,以王府爲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後面又有印臺山,所謂風水好,符合當時王公貴族的心理。據史書記載,原王府佔地面積130餘畝,房屋400餘間,整體建築宏偉壯觀,佈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後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西院爲政治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建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東側爲生活區,有戲樓、王爺和福晉的臥室、倉庫、膳房。王府的後面是花園,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園林式。花園內有十一座院落,137間房舍,有老爺祠、馬王殿、土地祠,還建有戲樓、花窖和養鹿場。五座造型各異的涼亭,三座低欄平橋,潺潺流淌的泉水,環繞着疊石聳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園林景色。王府門前有九棵古榆,廣場屹立着一字排開的十三座敖包。府內堂舍丹青鬥彩,樓閣雕樑畫棟,花苑奼紫嫣紅,樺柏巍然參天。整座王府,肅穆古雅,氣勢恢弘,處處體現着主人的榮貴。喀喇沁親王府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東院已蕩然無存,西院也僅存不多,後花園早已消失,僅主體建築保存下來。1997年以來,地方政府投入巨資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維修,恢復了中軸區和東西跨院古建築的原有風貌,復建照壁、垂花門等。恢復後的親王府有府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承慶樓、書畫廳、揖讓廳、書塾、福晉居室等建築,並舉辦有“喀喇沁親王府復原陳列”、“清代內蒙古王府歷史陳列”等大型展覽,被文博專家譽爲中國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館。

喀喇沁親王府爲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好的王府,體現了地區特色和民族宗教特點,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築的基本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20xx年被國務院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王府內值得稱奇的還有月臺上的古鬆——龍鳳鬆,東邊的爲鳳鬆,西邊的爲龍鬆,自然生長,惟妙惟肖。這兩棵松樹已被列爲“中華奇樹”之中。

門外廣場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爺貢桑諾爾布。貢王,字樂亭,生於1871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27歲時接任多羅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薩克和卓索圖盟協理盟長、盟長。1920xx年,被袁世凱晉封爲親王。貢桑諾爾布是最後一代王爺,也是政績最突出、最開明的王爺。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才思敏捷,通曉漢滿蒙藏多種文字,還擅長詩詞書畫,騎射拳腳。 他承襲王位後,對其父親時代的弊政進行改革,將旗民的無限徭役改爲定額制,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此基礎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興辦教育,興辦實業,訓練軍隊,創出了內蒙古地區“五個第一”。

第一個辦學堂——崇正學堂。辦教育是貢王實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緒二十八年(1920xx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創了崇正學堂,招收旗內30多名適齡兒童免費入學,並親自擔任校長。現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就是崇正學堂,至今已有120xx年的校齡,培養弟子數萬,他們分佈在祖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還在京創辦了被譽爲中國少數民族人才搖籃的蒙藏學校。第一個辦女學堂——毓正女學堂。光緒三十年,貢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強盛起來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教育水平高。回國後,他又辦起了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並且聘請日本女老師何原操子任教,講授蒙、漢、日三種語文和各種家務學科。在守正武學堂內學習軍事、訓練軍隊,以保護地方安全。第一個派保送進修生和留學生。爲了提高教育水平,培養人才,貢王又第一個從各學堂抽出骨幹,去國內天津、北京、上海和國外求學深造。

第一個辦報紙。爲了提高旗民的素質,瞭解蒙古內外的情況,貢王又第一個辦起了內蒙古最早的石版印刷的報紙——“嬰報”,創辦了報館。

第一個辦郵電。貢王在蒙古地區第一個辦起了郵電,他親自指揮放樹架線,架通了喀喇沁——圍場的電話線路。在農業發展上,進行農作物增產試驗,講科學種田,並從浙江用火輪運桑苗數萬株到北京,再用駝馬運回本地,大面積種植,養蠶織布,現仍存有當時留下的桑樹四棵。

在工業發展上,開設了織布、染色、造絨氈、肥皂、蠟染五座工廠,發展地方工業,安置勞力,減少吃閒飯的旗民。 考試大編輯整理

在商業發展上,建起了“三義洋行”,廣招天津北京等地客商來經商,當時市場繁榮,一片昌盛景象,素有“小北京”之稱。

貢王推行的這些新政和經濟的發展,在赤峯地區都是他人未曾創建的事業,對喀喇沁旗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貢王也因此在喀喇沁旗及至蒙古地區的聲望越來越高。貢王有如此先進的思想、勇於開拓的意識,其思想根源在於他在京供職任蒙藏院總裁時,和進步人士吳綬卿、梁啓超、吳昌碩、嚴復等進步的民主人士密切交往,受他們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和孫中山先生的往來,奠定了他思想進步的基礎。

1920xx年8月25日在北京湖廣會館,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組成國民黨,史稱“五黨共和”,召開選舉國民黨理事代表大會。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貢桑諾爾布、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數當選國民黨理事,後來孫中山被推選爲理事長。貢桑諾爾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當選,成爲第一屆國民黨中央理事會九理事之一。而後,多次與孫中山出席國民黨各種重要會議,及時向世界闡述中華民國的民族政策,貢桑諾爾布是史料記載最早的少數民族國民黨創始人之一。正當建黨伊始,袁世凱竊取政權,孫中山顧全大局讓位於袁世凱,因貢桑諾爾布親歷了戊戌變法毀於袁世凱的後果,又看到好友梁啓超、吳昌碩、嚴復被袁世凱排斥的遭遇,他不支持袁,回到喀喇沁王府,最早提出了“蒙漢民族團結自治”的口號,深受蒙漢民族的歡迎,並在熱河省部分地區實踐。後來,北洋政府懾於貢王在蒙古地區的威望,於1920xx年9月9日嚴令調貢王進京,任蒙藏事務局總裁之職,開始了他在北洋政府20xx年的政治生涯。任職期間,貢王曾多次勸阻外蒙古和西藏的獨立活動,爲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做出過貢獻。1930年貢王因腦溢血死於京城,時年59歲,死後葬於遼寧建平王子墳。喀喇沁親王是民國內蒙古地區24王之首,是品級最高的加授親王。

朋友們,遊覽喀喇沁蒙古親王府給我們增長了不少歷史知識,加深了我們對近現代史上蒙古族重要歷史人物貢王的認識。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喀喇沁蒙古親王府!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4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導遊。

現在我們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鄂溫克少數民族分佈地。今天我們來看草原。

看,這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小丘與平地,小丘與平地全都是綠的。這裏的空氣比別處更清鮮,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溫順的小綿羊,還有高大的蒙古馬,騎上去試跑幾圈,你就不忍心下馬了。有人說內蒙古草原到處綠色,可實際不是這樣,看看河岸邊吧!有小花,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繽紛,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開放,還有明如玻璃,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着五顏六色的花兒,花兒上沾滿了河水,其真是別具特色,美不勝收的奇景,內蒙古大草原有多麼美,大家知道了吧?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裏,大家可以去品嚐品嚐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的就是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着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製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裏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好了,今天的旅遊就到此結束。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5

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有一處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這就是“世界罕見,中國之最”的銀肯響沙,俗稱響沙灣。

它位於達拉特旗南部,庫布其沙漠的東端,北距草原鋼城包頭市50公里,周邊延綿的沙山層層疊疊,形成一幅壯觀的沙海奇景。

人們常說“鄂爾多斯人能歌善舞”,甚至連沙子都會唱歌,是不是有點神奇了呢?那麼現在就讓我們進入莫測神奇的響沙,來領略一下它神祕面紗背後的風姿。

銀肯響沙居中國各響沙之首,被稱爲“響沙之王”。

銀肯是蒙語,漢語意思是“永久”,銀肯響沙陡立於罕臺河谷西岸,有清泉從坡底涌出。

響沙灣沙高110米,寬400米,依着滾滾沙丘,面臨大川,背風向陽坡,地形呈月牙形分佈,坡度爲45度角傾斜,形成一個巨大的沙丘迴音壁。

沙子乾燥時,遊客攀着軟梯,或乘坐纜車登上“銀肯”沙丘頂,往下滑溜,沙丘會發出轟隆聲,輕則如青蛙“呱呱”的叫聲,重則像汽車、飛機轟鳴,又如驚雷貫耳,更像一曲激昂澎湃的交響樂,這響沙聲令人精神振奮,妙趣橫生,於是一鼓作氣從100多米高的沙山頂一直滑到沙山底下,人們不禁驚歎:這裏的沙子竟會唱歌?!

當我們站在沙丘的高處放眼望去,茫茫大漠沙丘滾滾,如金波盪漾,十分壯觀。

這就是內蒙古三大沙漠之一的庫布其沙漠,總面積達16000平方公里,庫布其是蒙古語,漢語爲“弓弦”的意思,如果我們把庫布沙漠比喻爲一張彎弓,那麼,我們腳下的銀肯響沙(即響沙灣)就是這“弓上之弦”。

這道平地崛起的沙丘在陽光的沐浴下,起伏着優美的曲線,宛如側臥的美女,在茫茫的沙漠中靜靜享用着大自然賜給的靜謐,無數種傳說溶進沙歌裏——無論是“鳴沙”、“響沙”、“哨沙”抑或近代的“唱沙”、“樂沙”等,都在這傳說的迷霧中延伸拓展。

銀肯響沙的傳說很多,但大都分傳說都與藏傳佛教寺廟有關。

傳說之一是:有500名喇嘛正在召廟中奏樂祭典,忽然狂風驟起,漫天的飛沙走石將召廟埋沒。

傳說之二是:當年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騎驢馱着沙袋子不慎解口,一夜之間沙子埋沒了這裏的一座寺廟。

人們滑沙聽到的鳴沙的響聲,好像是喇嘛們在地下奏樂和誦經的聲音,這個傳說的普遍性代表了當地蒙古族聚集所產生的文化效應。

傳說沙下埋着一座叫“銀肯召”的召廟,真的有沒有銀肯召這座召廟呢?這是一個謎。

遊客們可以通過在銀肯響沙遊覽期間欣賞到蒙古族歌舞,靜靜地感受民族宗教、民族文化與自然景觀之間的緊密聯繫。

那麼,沙子爲什麼會響呢?至今對世人來說還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也正因爲這個謎,賦予

了響沙灣神奇的魅力,迎來了許多國內外的遊客。

傳說固然美麗,但不能揭開響沙之謎,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提出了“地形說”、“共鳴箱原理”、“靜電學說”等,都試圖科學的解釋響沙的成因。

對於旅遊者來說,獵奇和自然的親近,以及觀賞是必不可少的心境,對於沙漠,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能發現蘊藏沙海深處的美,浩瀚無垠的響沙大漠,晴空萬里,驕陽似火,純淨的沙子既沒有頑石也沒有雜塵,沙丘的形態各異。

您可以穿着沙襪徒步或乘着駱駝走進沙漠深處,祭敖包、觀沙湖,體味遼闊大漠帶給您的寧靜與寬廣;您也可以踏着沙撬、踩着滑板,或坐下來順着沙山往下滑,一邊聆聽響沙的聲音,一邊享受返老還童的輕鬆與無憂;或是到沙山底下開卡丁車、騎駿馬、坐羊拉車,當一回現代羊倌,別提多滑稽。

觀沙漠日出,賞大漠晚霞,在沙漠中探險,燃起沙漠篝火,觀賞沙雕,或在沙漠中打靶、射箭、跳傘,甚至盡情地在沙海中滾爬……這裏成了人們返樸歸真的樂園。

響沙大漠如夢如畫,晨曦時波光粼粼,五彩紛呈,夕陽下大漠孤煙,美不勝收。

置身其中,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那一份讓靈魂寧靜的溫馨。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6

麻池古城清初包頭三湖灣一帶盛產青麻,其時在此有13個漚麻池,村莊園稱之爲麻池村。古城城垣6米,底寬10米,頂寬3-4米,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或稱:二城呈相接的斜“呂”字形,相互連接。方向8度。北城南北長690米,東西寬720米。南城南北長600米,東西寬640米。北城北牆中段和南城西牆、南牆中段各設寬15米的門。

古城內地表散見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殘片,常有“五銖”錢、鐵田片、鐵鏟和銅鏃等出土。上世紀50年代曾發現印有“萬石”字樣的磚。包頭地區戰國、秦、漢長城,多略呈方形,分佈很有規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對昆都侖溝的南口,顯然在軍事上有重要地位。經專家認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較南城早,與秦直道起點形制、佈局相同的三個夯土臺基也在北城,北城應爲秦直道終點——九原城。它也是戰國、秦、漢九原,漢五原郡治所。麻池古城的南城則是漢五原郡五原縣城。

1954年在麻池召灣16號公墓,曾挖掘出金、銀質的虎、豹、駱駝形鏤空飾片,出土了有狩獵圖案的簡形器等,具有鮮明的匈奴文化特色。古城出土了漢代鑄的"單于和親"、"單于天降"的瓦當據推測,瓦當很可能是當時爲紀念王昭君出塞和親而燒製,供建築使用。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資治通鑑·秦紀二》載:“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雲陽……”。“甘泉”即甘泉山,坐落在雲陽縣。秦漢的雲陽縣有甘泉山,甘泉山林木繁茂,山高氣爽,以泉水甘美得名。據《史記》等史書記載,“直道”修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南起雲陽(今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途徑陝、甘、內蒙兩省一區,穿越十五個縣,北達九原(今包頭西),全長大約相當現在700餘公里。大體南北相直,故史稱“直道"。

這樣高速度高質量的工程的確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蹟。這比世人皆知的寬僅僅5米、讓歐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的古羅馬大道,早了220_年。

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20_年)十月,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後,朝廷中有位叫賈山的官員曾寫過一封信給他說,“秦爲直道於天下……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爲直道之麗至於此。”從這些文字中,人們不難想象“秦直道”當年的獨特的夯土技術和驚人成就。其道路的寬闊度和“樹以青松”、“厚築其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封閉式高速公路了。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一路辛苦了,現在各位已經到達了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古語說得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此,我代表內蒙古_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來美麗的內蒙古做客,願美麗的草原給您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們今天參觀的昭君墓,蒙古語爲特木爾。烏虎兒,位於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現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築的,佔地面積3.3公頃,墓高33米,墓身呈臺體狀,墓頂建有一座涼亭,是一座人工夯築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每年秋季,樹葉枯黃時,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稱這爲“青冢”。墓地東側是歷代名人爲昭君墓題寫的碑文,西側是文物陳列室。登上墓頂,我們會看到連綿不斷的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會欣賞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她們分別指的是誰呢?噢,陳先生說得對,“沉魚”指的西施,“閉月”代表的是貂蟬,“羞花”暗喻的是楊貴妃,而落雁呢,指的就是王昭君,爲什麼叫“落雁”呢?說起來,還有一個小小的典故呢!傳說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於是,從空中掉了下來,因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稱。

比起其他3位美女來,昭君不僅美而且她的也塞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後宮,昭君入掖庭後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

這位小姐問,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爲什麼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呢?關於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後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說,她們入後宮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後宮爭得“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於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_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爲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剋星,作爲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並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其實,這只是一段流傳甚廣的傳說罷了。

公元前33年,昭君爲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請求出行,充當漢族的“和親使者”,出嫁到塞北,戶負起進行交給她的爲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爲民族友好作出了傑出貢獻。在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貴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們的事蹟,絕大多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單于就是“王”的意思,那麼昭君怎麼樣從一個漢宮宮女變成匈奴的閼氏呢?

這裏要從匈奴這一部落說起。匈奴是遊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數民族,它是古葷粥(xūn yù)即嚴狁(xiǎnyǚn)的後裔,秦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統一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漢初,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界一帶。由於當時西漢政權初建,國力微弱,再加上“異姓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權還沒有鞏固,不足以和匈奴對抗。公元前220_年,高誼劉邦,發兵30多萬抗擊匈奴,不想被匈奴40萬精兵圍困在平城白登陸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長達7天7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面對困境,劉邦採納謀士陳平的計策,向單于的瘀氏,就是妻子,賄賂珠寶,才得以逃脫。

白登山之圍後,劉邦派劉敬前往匈奴去結和親之紙,在此後的六七十年間,和親成爲漢朝對待匈奴的一種政策。

漢武帝時期,國力充實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時候,便開始採取積極的戰爭方針對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0_年兩次決定性的出擊,使匈奴大敗而歸。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西漢,共同攻擊匈奴。而在匈奴貴族集團內部爲爭奪“單于”這個最高的統治權力,出現了分裂與內訌,最終分裂爲南北匈奴兩去,就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和政敵爭壓最高統治權,兩次被近出走。面對這樣的局面和困境,呼韓邪單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漢朝中央政府的幫助,也許能給自己打出一條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統一匈奴,扭轉局面,但是,等到漢朝消滅了郅支單于之後,呼韓邪單于下場就像郅支單于一樣局勢促使他進一步倒向漢朝。於是,從公元前49年開始,呼韓邪單于先後三次入漢韓,求見元帝,表示“願婿漢室以自親”,得到元帝恩准。元帝將後宮待詔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于爲妻,封號“寧胡瘀氏”,於是就有了千古美談“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在漢匈關係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結束了漢匈兩族159多年的敵對狀態,把深受戰爭煎熬折磨的兩族人民從戰爭的火坑裏挽救出來,使兩族轉入和平友好的關係。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漢朝中央政權的領導,打破了舊的歷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而在經濟文化方面,漢匈“關市”暢通,促進交流,匈奴人從漢人那裏學會了計算和登記的方法,還學會了建築和打井;漢族文化也同樣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響,比如漢朝政府和民間養馬業的空前發達,就和匈奴馬匹的大量輸入,養馬技術的傳授分不開。

對於兩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單于附漢爲他們帶來了和平與富足。《漢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段話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的幸福圖景。

所以,用歷史唯特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願望,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並穩定了民族關係,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這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

各位團友,現今昭君墓已經成爲內蒙古一處重要文物古蹟和人們來到達呼和浩特必遊的景點,對於今天的人們,用翦伯贊老先生的話來說是最恰當的,那就是:“王昭君已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墳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女士們、先生們,昭君墓馬上就要到了,就讓我們一齊去參觀這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吧!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黑裏河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西部,隸屬燕山山脈土七老圖山支脈。黑裏河自然保護區1996年晉升爲內蒙古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__年6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爲27638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以大面積天然油松林爲代表的暖溫型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資源。

保護區地處河北、內蒙古兩省區的交界地帶,綿延着燕山山脈的七老圖山支脈,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的遼河就從這裏奔涌而出。陡峭的中山地貌,不僅造就了這裏冷寒溼潤的地帶性小氣候,更突出了植物的垂直式多樣性分佈。高山草甸、蒙古櫟林、白樺林、青楊林、胡桃楸林,在盡顯生命的蓬勃與昂揚。除了壯麗宏闊的山地天然植物景觀。

這裏還有冰臼、冰川漂礫、冰石河等冰川地貌組成的自然地質遺蹟景觀。它與翠綠的農田、散落的村莊和人工湖交相輝映,體現着人與自然和諧與矛盾的統一。這便是被專家譽爲“華北植物區系的門戶”、總土地面積532平方公里的國家級黑裏河水源涵養林自然保護區。

黑裏河自然保護區黑裏河自然保護區山勢陡峻、海拔770-1836米,素有“塞外西雙版納”之美譽。旅遊區內峯巒疊翠,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探險、狩獵和旅遊的勝地。春夏之際,映山紅、桃花、杏花、玫瑰花、十樣錦等花卉,赤橙粉紫藍白黃,繽紛奪目。

在1萬多公頃的原始森林中,有鬆、柏、楓、椴、柞、樺等數十個高大樹種,還有山葡萄、蕨菜、木耳、猴頭蘑、黃花等名貴山珍和山核桃、山杏、山棗、山梨等野果。這裏還是飛禽走獸的樂園。有山雞、黃鶯、山鷹、大鴇、山鴿、喜鵲、畫眉、大雕、老鸛等珍貴鳥類。豹、熊、狼、狐狸、猞猁、山兔、狍子、獾、刺蝟等出沒山林。這裏曾是遊人墨客、帝王將相遊玩狩獵的場所。清康熙帝曾在此圍獵,設園林。遊覽區內有千姿百態、形神各異的奇峯怪石,懸崖峭壁。

道須溝景區道須溝景區

道須溝景區位於黑裏河自然保護區西南的道須溝實驗區,核桃楸、獼猴桃、黃菠蘿、五味子、山葡萄等各種各樣的奇特樹木應有盡有,被科學家稱爲“華北區系植物的寶庫”。

這裏有中國面積最大的花崗岩石塘林,置身其中,腳下是厚厚的苔蘚覆蓋的碩大礫石,頭頂是遮天蔽日的樹冠,身邊無數山葡萄、獼猴桃、五味子、蘿摩的騰蔓纏繞着山楊和白樺,猶如進入了熱帶雨林一般,這裏簡直就是“塞外西雙版納”。

道須溝景區各種類型的天然油松林在這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純林、混交林,就連裸露的岩石上,油松也頑強地紮下根系,形成裸岩油松林,彷彿無數棵“迎客鬆”列隊歡迎遊客得到來。溝谷中,流水潺潺,瀑布迭起,煙波浩淼,景色大有黃山之奇、廬山之秀。

黑裏河林區建有國家林業局直屬的針葉林育種基地,有十幾個樹種在此繁育。

林區內還有蘭花山、仙人橋、一線天、石河等自然景觀。蘭花山玲瓏剔透,石林相間;仙人橋是僅一米寬的石甬道,兩邊是萬丈深淵;一線天是奇峯異石間的通路,只可一人擠過;石河是第四紀冰川遺蹟,堪稱地質奇觀。

黑裏河自然保護區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區,森林茂密、物種豐富,生物區系

複雜,植被重直帶譜明顯。初步查明,保護區境內有3個植被型,24個羣系。有野生維管束植物777種,其中藥用植物540種,佔有維管束植物總數的70%,苔蘚植物176種,黑裏河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在內蒙古自治區佔有重要地位,是京津唐地區重要的天然屏障,僅中國特有種油松就有面積達4667公頃的天然分佈,是中國面積最大、長勢最好的天然油松林,十分珍貴。保護區境內有珍稀瀕危苔蘚植物13種,其中植物的黃檗(黃菠蘿)、葛棗獼猴桃是保護區極度瀕危物種。黑裏河自然保護區已成爲我國天然油松重要的種源繁育基地。

黃檗:爲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植物,落葉喬木,高15-22米,;樹皮灰褐色至黑灰色,深縱裂,木栓層發達,柔軟,內皮鮮黃色;小枝橙黃色或淡灰色,有明顯的心形大葉痕;裸芽生於葉痕內,黃褐色,被短柔毛。奇數羽狀複葉,對生或近互生;小葉5-15,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5-11釐爲,寬2-4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楔形,通常歪斜,下面主脈或主脈基部兩側有白色軟毛,邊緣微波狀或具不明顯的鋸齒,齒間有黃色透明的油腺點。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黃綠色,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1-2毫米,花瓣5,長圓形,長3毫米;雄花的雄蕊5,與花瓣互生,較花瓣長1倍,退化子房小;雌花的雄蕊退化成小鱗片狀,子房倒卵圓形,有短柄,5室,每室有1胚珠。漿果狀核果近球形,成熟時黑色,有特殊香氣與苦味;種子2-5,半卵半卵形,帶黑色。

保護區有鳥類117種,哺乳動物33種。重點保護鳥類19種,重點保護哺乳動物2種,其中鳥類的金雕、勺雞,哺乳動物的金錢豹、黑熊等是保護區極度瀕危物種,已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勺雞: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型雞類。全長約60釐米。雄鳥頭部暗輝綠色,頭頂有棕黑色的長冠羽;頸側在耳羽下各有一大白斑。背羽灰色,具“V”形黑色縱紋,羽片披針形。飛羽暗褐色。尾羽褐灰色,具雜斑,末端白色。下體胸部栗色,越向腹部羽色越淡,雜有白紋。嘴黑色,腳暗紅色。雌鳥上體棕褐色,背羽也具“V”形黑紋。下體淡慄褐色。

勺雞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針闊葉混交林中。以植物根、果實及種子爲主食。終年成對活動,秋冬成家族小羣。4月底至7月初繁殖,在地面以樹葉、雜草築巢。每窩產卵5~7枚,乳黃色,帶不規則淺紅或茶褐色的粗斑。孵卵以雌鳥爲主,21~22天,雛鳥出殼後能獨立活動。

黑裏河自然保護區素有“塞外西雙版納”之美譽,旅遊區內峯巒疊翠,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探險、狩獵和旅遊的勝地。在1萬多公頃的原始森林中,有鬆、柏、楓、椴、柞、樺等數十個高大樹種,還有山葡萄、蕨菜、木耳、猴頭蘑、黃花等名貴山珍和山核桃、山杏、山棗、山梨等野果。這裏還是飛禽走獸的樂園。有山雞 、黃鶯、山鷹、大鴇、山鴿、喜鵲、畫眉、大雕、老鸛等珍貴鳥類。豹 、熊、狼、狐狸、猞猁、山兔、狍子、獾、刺蝟等出沒山林。這裏曾是遊人墨客、帝王將相遊玩狩獵的場所。清康熙帝曾在此圍獵,設園林。遊覽區內有千姿百態、形神各異的奇峯怪石,懸崖峭壁。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9

成吉思寶格都山:距別力古臺鎮西35公里,位於101省道北側15公里,海撥1303.2米,相對高度208米,佔地面積6平方公里,系火山玄武岩地質結構,形成於上新世第三紀。該山雄偉壯觀,自然風景十分優美,北山坡酷似成吉思汗的仰面頭像,其頭髮、額頭、眼眉、眼睛、鼻樑、上下嘴脣、下頜、鬍鬚等,比例恰當,形象逼真,神奇至極,尤如成吉思汗與蒼天仰面對話,故稱“成吉思寶格都山”(意爲成吉思汗聖山)。據傳,成吉思汗曾在此祭祀長生天,因此長期以來深受廣大牧民的敬仰和頂禮膜拜,被賦予了神奇的人文內涵,成爲了全旗祭祀的聖山。每年農曆5月15日的祭祀場面十分盛大,儀式極其隆重。

聖山周圍地域廣袤,野趣橫生。清澈透明的季節湖依傍在聖山的身旁,與它遙遙相望的是天然的梯形火山臺地,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平頂山,這裏流淌着稀有的火山熔岩礦泉水。聖山的北邊環繞着哈喇土裏木湖,雨水豐沛時,可形成三個湖,好像是祭奠成吉思汗的三尊美酒。

此外,這座神奇的孤山能夠顯現若干景象,實屬罕見,從東側向西望去,能看到聖山仰面頭像;從西北面向東南方向望,則呈現出一位雍榮華貴的婦人頭像;從東南面向西北望去,卻又像一頭雄獅。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0

歡迎您,尊貴的客人! 歡迎您,遠方的朋友!

歡迎您來到神奇美麗的阿爾山!

阿爾山全稱“哈倫阿爾山”,蒙古語意爲“熱的聖水”。1996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阿爾山市,隸屬興安盟,是內蒙古自治區第101個旗縣市,面積7409平方公里,是大興安嶺上一座年輕的邊境口岸旅遊療養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阿爾山是封存在遠古森林中的世界文化遺產。阿爾山擁有世界最大的礦泉羣、天然完整的火山地質遺蹟博物館、長達七個月的冰雪奇觀、濃縮的大興安嶺森林公園,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蒙古國四大草原交匯於此,成吉思汗漠北鐵騎從這裏崛起。草原森林相擁,冰雪溫泉絕配,湖泊火山交融,城市幽靜,陽光明媚,綠滴,空氣清新得裝罐就能出口。不管各位朋友是來沐浴、避暑、觀光,還是運動、探險、科考,深邃博大的阿爾山都會讓您不虛此行,甚至驚歎不已!各位請跟我來,一起撩開阿爾山神奇美麗的面紗,去親近阿爾山,品味阿爾山,擁抱阿爾山吧!

不到阿爾山,等於沒來過大興安嶺。不洗溫泉,就是沒到過阿爾山。肌膚浸潤在溫泉裏,象緊靠在愛人的胸前,又象依偎在母親的懷裏,那又何嘗不是大地母親涌自地心的熱情擁抱呢?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1

成吉思汗陵佔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國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遊景點。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統一蒙古諸部後於1206年被推爲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國。他即位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後,成吉思汗被追尊爲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偉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遊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蒙古包式的宮殿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接,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用藍色琉璃瓦砌成的雲頭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正殿高26米,雙層屋檐;東西殿高23米,單層屋檐;後殿和走廊高20米;從高處下望,整個大殿像一隻雄鷹,正殿像鷹的頭和身子,兩個側殿則似在雄鷹展開的雙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後殿爲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着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着一個大供臺,臺上放置着香爐和酥油燈。這裏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2

國家地質公園——百里峽 百里峽由三條峽谷組成,全長105華里.峽谷分佈形如鹿角,最外邊一條被稱作 “蠍子溝”:全長25華里,在百里峽景區入口處有一“仙官引路”景點將遊人引進蠍子溝,此溝長達25華里,因溝中遍生蠍子草而得名。該草形如幼桑,如肌膚觸動其葉,頓覺疼痛難忍,但少時即愈。蠍子溝內有“龍潭映月”、“摩耳崖”、“鐵鎖崖”等壯景,令人歎爲觀止。

中間的一條峽谷爲“海棠峪”:因溝內遍佈海棠花而得名,全長35華里,此處翠壁兀立,叢巒萬仞,直插雲天,令人望而生畏。沿溝遊覽,奇險的“老虎嘴”,狹窄的“一線天”,維妙維肖的“回首觀音”,規模宏大的“下天橋”和“上天橋”等奇絕景觀,使遊人目不暇接。每逢仲夏時節,野生海棠花開滿溝谷,清香四溢。

第三條峽谷被稱作“十懸峽”,因溝內分佈着數十處弧形的懸崖而得名,全長45華里。此溝長達45華里,因峽谷內分佈着十幾處造型各異的懸崖而得名。進入峽谷,“抻牛湖”瀑布、靈芝山“水簾洞”、弧形懸崖形成的“不見天”、令人費解的“怪峯”、峭崖剔透的“雄獅出世”等景點映入遊人眼簾。可謂步步有景、如入童話世界。

三條峽谷全長105華里,故此得名“百里峽”。峽谷內奇巖聳立、絕壁萬仞、草木橫生,千奇百怪的岩溶壯景集雄、險、奇、幽爲一體,構成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百里畫廊”。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3

歡迎大家來到內蒙古風情園!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以蒙古族傳統歷史文化、宮遷文化和民俗文化爲核心,以草原景觀爲背景的特色文化旅遊項目--蒙古風情園,於20xx年6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開工建設。

蒙古風情園是經內蒙古自治區計委批准立項,列入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優先項目。園區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西北側,距市區8公里,總投資3.4億元,一期工程用地1萬畝,投資1.2億元。蒙古風情園集蒙古族建築、草原風情、歌舞表演、飲食服飾及歷史文化、宗教禮儀爲一體。

蒙古風情園是內蒙古和呼和浩特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建設工程,是由鄂爾多斯市東方路橋集團投資建設的特大型旅遊景區,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昭君路8公里處(昭君墓北側),園區佔地1萬畝,總投資4.5億元人民幣。

蒙古風情園是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的特色文化旅遊項目,集蒙古族歷史文化、軍事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化、宗教文化之大成。一期工程建設項目有:可汗宮大酒店(四星級標準)、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廣場、成吉思汗紀念堂、馬文化博物館、蒙古大汗營、蘇勒德羣、白雲塔拉、小召寺、王爺府、知青園、騰格里敖包、賽馬場、篝火臺、人工湖、遊客服務中心、購物中心、遊覽交通服務中心、草原神舟航天台、草原浩特、草原漁村、生態停車場、甘迪爾草原等多個景點及功能區。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明確內蒙古東方甘迪爾蒙古風情園有限責任公司爲該項目的業主單位,我公司根據經營需要設綜合辦公室、財務部、工程部、園林部、保衛部、市場營銷與項目研發部、經營管理部、遊客服務部8個職能部室和可汗宮大酒店、蒙古風情藝術團2個經營實體。

我公司將本着政府創造投資環境、企業市場化運作的基本原則,傾力打造中國旅遊業的名牌產品,向世界展示一個綠色的、風情萬種的蒙古風情園。蒙古風情園將本着文化經營、市場動作的基本原則,傾力打造中國旅遊業的名牌產品,向世界展示一個綠色的、風情萬種的蒙古文化旅遊聖地。

以"天人合一"爲理念,以蒙古包爲建築母體,形成龐大的古列延式建築羣落。與藍天、白雲、草原、水域渾然一體,氣勢博大。整個建築體現了草原宮殿宏大、壯美的獨特景觀。"藍天白雲穹廬頂、金光四溢甘迪爾",由布赫同志題名的"天下第一包",加上大包兩邊錯落有序的觀景包和環形水帶,構成動感十足的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體現出鮮明的蒙古民族特色。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哈素海位於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內,哈素爲蒙古譯音。原名哈拉烏素,意爲青水湖,由青色湖水得名。由於順口原因,哈拉烏素簡稱爲哈素海。

哈素海面積達3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米,湖內水質肥沃,盛產鯉魚,草魚,鯽魚,蝦、螃蟹等。湖內蘆葦叢生、鳥飛魚躍。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碧水青山相映成輝,有"塞外西湖"之稱。

置身哈素海,極目遠眺,只見晴空碧水,蔚藍一色,蒲萍叢叢,輕舟點點,你會覺得哈素海宛如已一副淡雅的水墨畫。如果你停舟湖中,看對對歐鳥翻飛底空,羣羣野鴨出沒葦叢,聽遠處高亢聊亮的漁歌,近旁魚躍出水波剌剌的聲響,你會感覺到哈素海像一首詩。

這一切是 美的。當你把這些和流傳在羣衆中的動人傳說聯繫起來是,你覺得哈素海更美。

內蒙古喀喇沁王府導遊詞 篇15

新石器中、晚期,今錫林河水庫西側發現有人類活動遺址。先後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證明距今4000~6020_年以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事濤遊獵養畜和原始手工業生產。阿巴哈納爾部:“漢,上谷郡北境,晉爲拓跋氏地,隋及唐初爲突厥所據.[1]

遼爲上京道西境,金爲北京路西北境,元屬上都路,明入於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棟伊思喇布初授札薩克固山貝子世襲罔替。康熙五年(1666年),色棱墨爾根亦來歸。

康熙六年(1667年),詔授札薩克多羅貝勒世襲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舊牧地給阿巴哈納爾。棟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領九,駐烏勒陀羅海(《大清會典》作阿爾噶靈圖山)。色棱墨爾根掌右翼,佐領七,駐昌山(又名永安山)。阿巴哈納爾左翼設旗,自康熙六年(1667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薩克共執政280年。

民國20_年(1933年),錫林郭勒盟建立僞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貝子廟地區被僞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控制。民國20_年(1938年),駐貝子廟日本軍隊組織僞錫林郭勒盟政府、僞旗政府。

民國35年(1946年),內蒙自治運動聯合會轉移到貝子廟,錫盟分會和政府組織工作隊在阿巴哈納爾左旗改造舊政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阿巴哈納爾左旗支會隸屬錫林郭勒盟分會。

民國36年(1947年),在貝子廟成立了中共錫(錫林郭勒)、察(察哈爾)、巴(巴彥塔拉)、烏(烏蘭察布)工委。民國37年(1948年),阿巴哈納爾左旗歸中部中心旗工委。

1949年,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中部聯合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劃歸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1952年5月2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電準,中部和西部聯合旗合併,統稱錫林郭勒盟西部聯合旗。原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廟由貝子爵管轄,故得名“貝子廟”。

1953年9月15日,經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於蘇木級),統稱西部聯合旗錫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年7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西部聯合旗改稱阿巴嘎旗。同年8月21日錫林浩特受錫林郭勒盟直接領導,蘇木級建置不變。

1959年4月15日,錫林浩特升格爲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

1963年10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錫林浩特改設爲阿巴哈納爾旗。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納爾旗的“哈”字爲“嘎”字。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巴嘎納爾旗,改設錫林浩特市(縣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