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精選16篇)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爲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臺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

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爲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爲瑤池宮,東西兩側爲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2

滾鐘口,俗稱小口子”,西距銀川市區約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鐘。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鍾內懸掛着的鐘錘,人稱鍾鈴山”,滾鐘口”由此得名。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3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4

那裏是最接近陽光的地方,空氣因而透明;那裏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心靈因而寧靜;那裏是最後的世外桃源,憧憬因而嚮往

昌都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爲“水匯合口處”。

昌都是雪域高原的另一個世界,是鎖在橫斷山脈深處的一片淨土,孕育着神祕、孕育着恢弘、預支育着古老而獨特的高原文明。這裏湛藍的天空、蒼茫的草原、神山聖湖、亙古雪峯,無一不向世人昭示着永恆的魅力。而那獨特多姿的康巴風情、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也對人們充滿了無盡的誘惑。

昌都地處著名的橫斷山脈,這裏山高谷深,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以及它們的60多條支流像條條玉帶般盤繞其中。俯瞰昌都,萬峯突起,氣勢磅礴,座座山脈猶如巨龍昂首。遙望遠方,羣山崢嶸,江河縱橫,牛羊成羣,真讓人彷彿置身於雄偉壯麗的畫卷之中。

昌都地區高山峽谷相間排列,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大面積的森林,林海茫茫,一望無垠,樹種多達1500餘種,珍稀樹種繁多。

廣闊的森林和草原爲衆多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地。在昌都,野生

動物多達400多種,約佔西藏的80%。珍稀動物有滇金絲猴、金錢豹、藏羚、白脣鹿、黑頸鶴、猞猁、盤羊、馬熊、錦雞等。在許多地方,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呈現出一派最美麗的自然畫卷。

昌都地形複雜,許多地方從谷底到山頂相差20xx多米。因此自然景色帶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山下是地毯似的草場,山腰是莽莽的森林,再上是五顏六色的杜鵑花叢,而山頂則是終年不化、重巒起伏的雪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昌都地區的典型氣候特徵。

昌都不但風光秀美,人文景觀也獨具魅力。作爲康巴文化的腹地,昌都人文景觀豐富獨特,多彩多姿,極具神祕色彩。茶馬古道的沿線囊括了西藏原始宗教到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寺廟。

昌都在藏語裏是水岔口的意思,扎曲、昂曲兩條河流在這裏交匯,成爲瀾滄江的源頭。美麗的昌都鎮就坐落在這山與水之間。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5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6

20___年7月12日,有近420___年曆史的銀川市南關清真寺維修工程全部竣工。從即日起,這座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遊客恢復開放。

南關清真寺管理委員會主任保進貴介紹說,這次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特地邀請原設計師姚復興進行修繕指導。南關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420___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初期,南關清真寺破舊不堪,亟待重建。1981年,在銀川市有關部門和當地回族羣衆的共同努力下,南關清真寺重建落成。20多年來,南關清真寺成爲寧夏對外開放的窗口,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代表團和友人前來參觀。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要去遊覽的是沙坡頭風景區。沙坡頭景區位於寧夏中衛縣,建於1984年,面積1.3萬餘公頃(19.5萬畝),地處騰格裏沙漠東南緣,是草原與荒漠、亞洲中部與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交會地帶,主要保護對象爲騰格裏沙漠景觀、自然沙塵植被及其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植物有422種,野生動物有150餘種,充分展示出一個以亞洲中部北溫帶向荒漠過渡的生物世界。它是中國第一個具有沙漠生態特點並取得良好治沙效果的自然保護區,是乾旱沙漠生物資源“儲存庫”,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過去,沙坡頭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衛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爲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治沙專家採用一種叫“麥草方格”的方法,就是一種用麥草、稻草、蘆華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形狀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衛程,取得巨大成功,鐵路兩側巨網般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治沙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各位遊客朋友,20世紀80年代初,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並顯示出以下三大特色:一是滑沙勝地,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坡頂往下滑,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沉悶渾厚,稱之爲“金沙鳴鐘”;二是沙漠綠洲,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沙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又可以騎胳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旅行的味道;三是乘羊皮筏渡過滔滔的黃河。這種羊皮筏俗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脫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脫”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槳劃後前進,非常有趣。

各位遊客朋友,沙坡頭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總長800米、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沙坡頭黃河滑索,有黃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車,有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裏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衝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黃河南岸是一塊三面環沙,一面靠山的“U”形半島,這裏地形優越,景觀奇特,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可以在演藝中心觀看具有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可以住宿黃河塞上人家,幹農家活、吃農家飯、睡農家坑、享農家樂;濱河浴場可以體驗母親河的沐浴,秦代長城和陶窯在這裏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遺址等。20_年,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爲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中國四大鳴沙之一的金沙鳴鐘。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距離黃河水面垂直距離有百米高,沙山懸若飛瀑,遊人滑沙,如從天而降。滑行時,人推沙走,沙載人流,可快可慢,時行時住。晴空麗日,天氣炎熱,滑沙時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嗡嗡有聲,沉悶渾厚,大家待會兒滑沙時可一定要注意聽哦!金沙鳴鐘的形成,是由於沙坡頭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造成的。沙丘高大、坡陡,沙子以細爲主,礦物質成分大都是石英,表面乾燥,被太陽曬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出響聲。所以,鳴沙的特點是熱沙才響,陰天雨天不響,滾燙的沙子可以治療腳氣、皮膚病、風溼病等,因而,這裏又是極好的“沙浴療場”。

各位遊客朋友,請大家再向南看,園林以南,黃河滾滾東流,楊柳垂岸,綠茵如氈。滔滔黃河之中,羊皮筏子輕舟飛蕩,浪花四滅,河心築一高壩,將黃河中分,北高南低,北緩南急。引水壩蜿蜒東西,如長蛇游水,馬繮拖地。這就是有名的“白馬拉繮”。大家看,“白馬拉繮”的東頭尚有美麗的渠首,將壩內河水引人美麗渠澆灌農田。美麗渠首建於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築壩引水的偉大壯舉。近年,國家總投資12.8億元,在沙坡頭建設了沙坡水利樞紐工程,此項偉大工程的建設,必將造福子孫後代!

各位朋友,請大家向南看,黃河南岸,山上有長城蜿蜒。香山在沙坡頭地區也叫夜明山,自古產煤,日久自燃,傍晚遠眺,只見山嵐盈盈,青煙嫋嫋,煤火點點,明燈盞蓋,非常好看。“碳山夜照”自古就是中衛名勝之一。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8

滾鐘口,俗稱“小口子”,西距銀川市區約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環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鐘。在景區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鍾內懸掛着的鐘錘,人稱“鍾鈴山”,“滾鐘口”由此得名。

滾鐘口山巒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於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築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裏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鬥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築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的三座山峯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緻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爲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樑畫棟,蔚爲壯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繹不絕,名曰“朝山”,亦藉以遊覽滌暑。景區南側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節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葺建設,成爲一處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鬱鬱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裏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羣山,有三峯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爲“筆架山”。山下有人採佳石爲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峯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雲煙浩渺渾然融爲一體。在這裏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鍾鈴”、“石嶂穿白雲”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歎爲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於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裏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9

賀蘭山岩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巖畫分佈在賀蘭山全長250餘公里、從北到南的十多個山口中。在賀蘭山樹林口、黑石峁、歸德溝、賀蘭口、蘇峪口、回回溝、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門溝、雙龍山、黃羊山、苦井溝,發現巖畫羣20多處,畫面總數約在萬幅以上。

這是自遠古以來活躍在這一地區的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党項等民族的傑作,時間大致從春秋戰國到西夏時期。賀蘭山岩畫在不同的地點有着不同的內容:石嘴山一帶以森林草原動物爲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賀蘭山一帶多以形形色色的類人首爲題材;青銅峽、中衛、中寧一帶的巖畫則以放牧及草原動物北山羊爲主。在賀蘭山白芨溝等地,還發現了成片彩繪巖畫,內容以乘騎征戰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馬等動物形象爲主。彩繪巖畫的發現,爲賀蘭山岩畫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賀蘭口距銀川城50餘公里,位於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俗稱“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峯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佈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爲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爲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着頭飾,有的挽着髮髻,風姿秀逸,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岩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0

該寺由回族建築設計師姚復興主持設計。主體建築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禮拜大殿位於上層,沿着弧形階梯拾級而上,是二層平臺,平臺與大殿之間有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大殿呈正方形,邊長各21米,窯殿用漢白玉做成圓心複葉型壁龕形式,上刻《古蘭經》。大殿中部有4根綠色瓷磚貼面的方柱。

大殿頂部爲一大穹頂,直徑爲9.5米,四角各爲一小穹頂。大小穹頂通體全綠,頂部均有寶瓶裝飾,其中大穹頂上的新月距面22米。大穹頂底部與殿內的方柱之間爲圓柱形的鼓座,開設有24扇天窗,加上大殿內南北兩側各開6扇大窗,增加了殿內之光照亮度。此外,殿內還是19盞大宮燈,牆壁置雙管玉蘭燈。禮拜大殿下層爲小禮拜殿、阿訇住房、會客室等,以迴廊相連接。以後,該寺在大殿前又添建了兩座方柱形的“邦克樓”和兩側長廊,使整個清真寺的風格渾然一體,典雅華美,莊重宏偉。殿前還有一噴水池,綠萍浮水,蓮荷映月,院內綠樹成蔭,春夏秋三季百花爭豔。

銀川南關大寺建築新穎,一度成爲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標誌性建築物,加之該寺位於城區,交通方便,因而成爲寧夏境內吸引國內外旅遊觀光客人最多的人文景點之一。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1

騰格里戈壁溼地旅遊區位於中衛市西北端,位於沙坡頭景區東側。是集江南水鄉與塞冬風物於一身,是西北獨具特色戈壁溼地旅遊勝地,國度3A級旅遊景區,國度級水利風光區。騰格里戈壁溼地旅遊區,天然風物奇麗,水草豐茂。景區內沙活躍植物種類繁多,尤其在每年4至11月份,候鳥大羣遷移至此,棲息於萬畝碧波之上。四處可見鶯飛鷺起,鷹啼魚躍,岸芷汀蘭等天然美景。騰格里戈壁溼地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綠洲驛站,揭示了邊塞文化、大漠文化、軍屯文化、長城文化,是集生態參觀、溫泉度假、水產養殖爲一體的戈壁中的“伊甸園”。

鳶飛魚躍騰格里

騰格里湖水中共餬口有十五種無公害魚,箇中以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鮎魚、鱸魚爲多。湖中有花鰱魚,勾當與湖水中上層,長年濾食水中浮游動物,最大個別達20斤,體長一米有餘,魚肉白如脂玉,導遊文章,香滑細嫩,來賓迎來,必有騰格里生態湖魚送上。湖區還餬口有珍惜候鳥136種,70多萬隻,箇中黑鸛、大天鵝、金雕別離屬於國度一、二級掩護動物,草鷺、懂得鷺、北朱雀等38種屬於中日候鳥掩護協定掩護品種。真可謂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萬類霜天競自由。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2

下了駱駝我們又換乘遊艇穿越黃河,來到了沙坡頭的腹地。在這兒,我驚奇地發現這裏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細,顆粒大約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隨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揚,張開手來,頃刻間便會隨風飛揚的無影無蹤了。微風中你若能靜下心來,便會聽到一種奇怪的嗡嗡聲,細究下來,原來這就是沙坡頭的一絕——金沙鳴鐘。怪不得寧夏當地流傳着“寧夏歸來不看沙”的諺語呢。

在沙漠中,最讓我感動刺激的要數“沙漠沖涼”了,乘坐着沙漠越野車,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馳着,不停的飛躍着,不時還會劃過一個個極陡沙坡,所到之處,總會一起一陣陣驚叫聲,讓人感覺彷彿是在沙漠中乘坐過山車一般刺激。

在那之後,我們又乘興品味了沙坡頭另一絕——羊皮筏子。十六張從滿氣體的浸過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組前後排紮在一起,上面安裝上木架,遊客們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黃河水流漂浮,欣賞沿岸美景,那回歸自然原生態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3

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佔有突出的地位。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髮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資料《固原須彌山石窟》。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餘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爲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以上琳琅滿目的藝術精品,都是未加修飾的原作,十分珍貴。

在這些石窟當中,標碼爲五十一窟的北周時期所鑿的高達6米的一個一佛二菩薩造像,裝飾華麗,高大雄偉,實屬全國北周造像中罕見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須彌山石窟藝術的繁榮時期,無論鑿窟數量,還是雕塑藝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佈在大佛樓、相國寺和桃花洞三區。其形制多爲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設“凹”字形佛壇造像,不另在壁面開龕。造像中着力刻劃的是菩薩形象:腳踏蓮座,身繞長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飄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見唐代文化的開放形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石窟中凡是雕塑於唐代的藝術造型,都是相當優美的,如第五十四號、六十二號洞窟內的菩薩,她們頭梳唐代貴族婦女盛行的高頂雲髻,身着天衣,胸掛瓔珞,腕配環釧,面貌端麗,姿態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薩”之說,其實是“菩薩如官女”,這是佛教雕刻藝術中最現主義的部分,給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學者說:“拜佛唸經的僧侶想的是本來就沒有的佛,而雕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樣說法講經,神乎其神,藝術還得在生活的土壤裏紮根,才能開出鮮豔的花朵。”此話的確說得很有道理,所有的這些佛像,對古代信的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寄託。而對今天不信神、佛的人來說,他們就是凝聚着古人心血和藝術才能的珍品。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4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0xx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蘊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爲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爲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爲“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5

保安寺位於中衛縣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據傳,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xx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廟的磚雕牌坊上: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是:無上法橋。廟裏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保安寺景觀具有70多年曆史的保安寺位於安達市區北引路北側,是安達著名的佛教寺院和宗教活動場所。該寺俗稱姑子庵,始建於民國20xx年(1931年),稱念佛堂。僞康德9年(1942年)正式命名保安寺,供奉彌勒佛、觀音,大勢至菩薩。1996年重新修建,保安寺現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規模非常宏偉,每日晨鐘暮鼓,經聲佛號,香火旺盛,是觀光養心,賜福祈祥的人間聖地,同時也是遊人感

悟人生真諦,超脫凡俗,休心養性,體會佛教文化淵遠流長的重要旅遊地。從銀川去寧夏著名的自然景觀沙坡頭旅遊,必經寧夏重鎮中衛縣城。縣城北隅,有一座重樓疊閣、殿宇緊密、檐牙相啄、廊宇曲連的寺廟,以其設計奇巧、造工精細而聞名於中外。這座寺廟在明代永樂至萬曆年間(公元1420xx年—1620xx年)已粗具雛形,後經不斷修葺和增建,形成規模。這些主要建築,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因,逐步增高,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僅20xx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造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翼角高翹,構成了迂迴曲折的內外空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古建築的精湛的藝術風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新的寧夏滾鐘口導遊詞範文 篇16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裏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蹟較多,自然資源豐富。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爲中心的丹霞地貌風景。

摺疊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國家AAAA景區,位於銀川市西夏區,是中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爲“東方金字塔”。分佈着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

摺疊中衛沙坡頭

中衛沙坡頭是國家首批AAAAA景區,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騰格裏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

寧夏中衛金沙島休閒度假區位於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東南緣,與騰格里湖交相輝映,距市區17公里,距中國首批5A級景區沙坡頭20公里,距中衛香山機場7公里,總佔地面積4284畝,是沙坡頭旅遊有限公司投資近1億多元,精心打造的集餐飲、住宿、休閒、娛樂爲一體的西北首家高端休閒度假別墅區.

金沙島沙中有綠、綠中有水、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相通、路相連、樹成林、鳥成羣的自然生態景區,中衛市金沙島位於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東南緣,是集沙漠、溼地、湖泊、長城等景觀於一體,融入邊塞文化、大漠文化、軍屯文化的旅遊度假景區 .

摺疊平羅沙湖

平羅沙湖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國家首批AAAAA景區,距銀川市區56公里。

摺疊中衛高廟

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xx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爲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羣。

摺疊火石寨

火石寨位於固原市西吉縣,由於它的山巒呈現暗紅色,尤其在綠樹的掩映下,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

摺疊禪佛寺石窟

禪佛寺石窟位於西吉縣火寨鄉蟬窯村,因其與固原縣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爲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聖地。

摺疊掃帚嶺石窟

掃帚嶺石窟位於西吉縣城北15公里,火石寨鄉南5公里的石峯羣中,因山嶺上生長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稱"雲臺山"、"西武當"。

摺疊火石寨石窟羣

火石寨石窟羣從北魏開始鑿造,盛於隋唐,數處石窟均鑿建在百餘米高的石崖絕壁上。

摺疊朝那城

朝那城是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地處茹河與任山河交匯處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東瀕店窪水庫,西臨朝那湫,北依羅家山躍。城區良田千頃,乃河水庫北乾渠穿城而過。朝那城,歷代爲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爲通往長安的戰略要地,今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