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山東旅遊詞(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7K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

“定遠”艦景區,位於山東省風光旖旎的海濱城市威海市的城區繁華地帶,主體景觀爲按原貌複製再現的清末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歷史上的“定遠”艦,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產物,因爲武備強大、防護完善,見證象徵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這艘軍艦又因濃濃的甲午風雲,和在甲午海戰中的不屈表現,贏得了“永不沉沒的‘定遠’”之稱,成爲國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圖騰。

經典山東旅遊詞(精選15篇)

清光緒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向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訂造,該級艦設計時集中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鐵甲艦,爲“遍地球_等之鐵甲艦”,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爲二艦命名,“定”、“鎮”二艦和濟遠艦爲同批建造,本應於1884交付中國,但當時正值中法開戰,德國遂以此爲理由拒絕交艦,直到1885年中法議和後方將交付中國,於1885年10月底抵達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國,其中“定遠”艦成爲北洋水師旗艦。

“1894年,定遠號作爲北洋艦隊旗艦,帶領十多艘戰艦參加9月1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的遭遇決戰。當日下午12時50分,由定遠先向日艦開炮。不幸地,在戰事開始時定遠的一次主炮齊發中,其艦橋突然斷裂,丁汝昌身負重傷,旗艦亦不能掛旗指揮各艦。而鎮遠的管帶爲林泰曾。戰事一直由中午持續至下午5時,期間定遠、鎮遠一直堅持作戰,是戰鬥的主力;曾以主炮擊中日本旗艦鬆島號,使其彈藥庫起火退出戰鬥。

不過由於定遠及鎮遠二艦火炮射速太低(原本用作更換主炮的經費被皇室轉作修建頤和園等其它用途),彈藥亦不足;在下午戰事完結時,鎮遠主炮炮彈只餘25發,副炮更全部打完,在戰事中未有發揮更大的威力。而黃海戰役亦以北洋水師損失五艘戰艦、日方五艦重創而結束。

甲午戰爭後,日本接收鎮遠爲戰利品,於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衛被日本海軍接收。1920_年2月6日日俄戰爭爆發後,鎮遠隨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艦隊參加朝鮮海峽警備作戰和旅順口封鎖作戰,並參加了黃海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向日本政府索回原屬鎮遠的遺物,於1947年5月18日從日本運抵中國上海。現在在北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展出。

20_年,爲紀念這艘名艦,更爲使今人不忘歷史、牢記國恥,激發民族自強精神,在威海市政府支持下,由威海市港務局爲主斥資複製了“定遠”號紀念艦。20_年5月,“定遠”號紀念艦正式停泊於威海港北碼頭,與劉公島隔海相望,成爲威海海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和標誌性人文景觀。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2

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峯,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嶗山景區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峯等景區與景點。奇峯怪石,滿山遍佈,如獅子峯、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峯是“天然的花崗岩羣雕”。由於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雲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爲“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築多爲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鬱蔥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丰,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或漫遊,多有題刻吟詠,爲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3

成山頭,又名“天盡頭”,位於山東省榮成市龍鬚島鎮,因地處成山山脈最東端而得名。成山頭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與韓國隔海相望,僅距94海里,是中國陸海交接處的最東端,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譽爲“太陽啓升的地方”,有“中國的好望角”之稱。成山頭風景區最高點海拔200米,東西寬0.75公里,南北長1公里,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這裏羣峯蒼翠連綿,大海浩瀚碧藍,峭壁巍然,巨浪飛雪,氣勢恢宏,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風景勝區”。主要有海驢島、始皇廟、秦代立石、拜日臺、秦橋遺蹟、望海亭、觀濤閣、鎮龍石和野生動物園著名景點。

公元前219、220xx年,秦始皇兩次駕臨此地,修長橋、尋長生不老藥,留下了“秦嶺遺蹟”,“射蛟臺”及全國唯一的“始皇廟”,李斯手書了“天盡頭秦東門”;公元前94年,漢武帝東巡海上,拜成山“日主祠”,觀日出,建“成山觀”,且作赤雁歌;建國後,國家領導人及大批國內外文人墨客到此觀光,-邦同志揮筆題寫下了“天盡頭”,“心潮澎湃”七個字。

海驢島 位於成山頭的北部海域,距陸地最近距離爲4海里。由於風景優美,遠離陸地,所以吸引着無數的海鳥來此棲息、產卵、繁衍。每逢春季,成千上萬的海鷗來此棲息產卵,巖縫中鳥巢鱗次櫛比,數不勝數,所以又被稱爲海鷗王國。

始皇廟 坐落在成山峯下陽坡上,原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0xx年東巡成山頭時修建的行宮。後來當地居民爲了紀念始皇曾親臨此地,改建爲始皇廟。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秦始皇的廟宇。廟內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東殿東後宮、鄧公祠、鐘樓及戲臺。大殿青磚紅柱,飛檐凌空,殿內塑像金面王冠,神態威嚴。鄧公祠內有光緒皇帝詔彰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御碑及第一代修廟人、第一位老道長徐復昌羽化的坐棺。(清代出土文物)

秦漢文史館 在成山頭風景區內。館內以與成山頭風景區相關的秦漢文史資料、文物爲主要陳列內容,以文字、繪畫、照片、沙盤及光電顯示等形式爲陳列手段,使各展廳既獨立成塊又具有連續性。既是有成山特色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性,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有現代風格,以達到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篇章,對廣大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本館館名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我國著名古代文史教授、大連大學師範學院名譽院長於植元先生題寫。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4

南山公園位於煙臺市南部,坐落於海拔百餘米的山腰,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仰望南山,層巒疊嶂,俯瞰北海,水天一色,自然景色迷人。早在1934年就因此處規模盛大的梨花盛會而得“煙臺市第一遊覽公園”之美名。

南山公園佔地20xx餘畝,有公園區、花卉區、動物園、森林區和兒童遊樂場五個主要分區,是煙臺市主要的旅遊、休閒景點,每年接待中外遊客50多萬。

公園區主要有人工湖、棲雲閣、憩園等景點。節假日,約上親朋好友三五人,到人工湖上泛舟,已成爲深受市民喜愛的休閒方式。登上棲雲閣,憑欄遠眺,觀山色、眺海景,大有“碧海青山來眼底都是秀色,詩情畫意涌胸中盡成佳吟”之感,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花卉區有盆景園、玫瑰園、牡丹園等幾個區,四季鮮花不斷,繁花似錦。公園與美國聖迭哥市友好合作而建的玫瑰園,內有各種珍奇的異國玫瑰,花開時節,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動物園內有80多種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0多種。目前公園已成功進行了多種動物的繁殖,包括東北虎、獅、熊、河馬、孔雀、駱駝、狼、梅花鹿、馬等。

森林區有植物近3萬株,各類草坪9000平方米,有着絢麗多姿的森林景觀和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爲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兒童遊樂場是孩子們歡樂的海洋,各種或有趣、或刺激、或益智的遊戲,吸引着孩子們也吸引着童心未泯的大人們投入其中,尋找健康與快樂。

南山公園一年四季都會給你提供投入自然、放鬆身心的良好場所。春天,你可以到牡丹園、玫瑰園來賞花,可以登上棲雲閣觀山色遠眺,看雪後銀裝素裹的山巒,看波濤洶涌的大海,可以帶上孩子到動物園和森林裏來,觀察動植物們怎樣過冬,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到南山公園來吧,帶上你的家人,帶上你的知心好友來吧,在這裏你會度過一個輕鬆愉快的假日。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5

泉城濟南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其間將由我來接待你們併爲你們提供服務,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你們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爲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爲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爲“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爲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爲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在我們看到這座白牆灰瓦、出檐卷山、捲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築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爲什麼要迎着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爲主,迎門迭石,似透非透,成爲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石後的溪流構成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它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採自於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頂和入口處採用了大塊石,用懸掛的手法形成巨石懸掛的逼真壯觀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適當的空隙,便於採光和空氣的通暢。此乃濟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園藝家極高的讚譽。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看到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四米,重八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爲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張養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爲友。此龜石有“皺、瘦、透、秀”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取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給大家幾分鐘時間合影留念)。

請大家隨同我一起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馬跑泉。爲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說北寧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出來的,故得此名。相傳,關勝是梁山的農民起義將領,是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金人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力抗金。一次激戰中,敗走麥城,口渴無水,十分難忍。他的戰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爲紀念此泉,稱它爲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漱玉泉景區。“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爲“玉”,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因李清照著有的集子《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化來的,說嘩嘩的泉水刷玉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紀念堂,建於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對聯。上聯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金石錄裏,漱玉集中,文采有後主遺風”是對其詞作成就的讚揚,稱讚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爲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傑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博學多才,母親也是一位壯元的孫女,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雙親薰陶、啓發和誘導,再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爲當時傑出的文學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婦倆互相支持,恩恩愛愛,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購置古籍字畫。靖康之難以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侵,宋五朝南渡,偏隅江南,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過着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中渡過了她的餘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爲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描繪的是歌詠自然,讚美生活,夫妻恩愛、思念的詞。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如夢令》);“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脣》);“紅藕相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後期的詞作大多抒寫了家國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悽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聲聲慢》);“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稱爲“易安體”。今有輯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詞》。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處。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並稱爲濟南四大名泉。“金線”的形成,是由於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象遊絲一般,忽隱忽現,隨波盪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適當時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線”,而元代詩人元好問多次遊歷金線泉,卻不可得,甚爲遺憾。

再繼續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線書院”,由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開,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這塊太湖石了嗎?它叫“待日峯”,原爲張養浩收藏,在一點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佈滿了圓月形成或彎月形透洞數處,每當皓月高懸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顯得玲瓏剔透,秀美無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濼源堂,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樑彩緩,黃瓦紅柱,形體雄偉。大家請看抱柱上的詩刻:“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此句是元代著名文學家趙孟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

濼源堂的北面的建築是娥英殿,是爲紀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區。三大殿院內的花格透牆上,鑲嵌着30餘方石刻,是歷代名人的佳作詩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這尊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標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趵突泉景區,站在來鶴橋上。來鶴橋原爲木橋,明萬曆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闢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擡頭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傳說,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在神話中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州。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注,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有“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詩意。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噴雪濺玉;勢如鼎沸,聲若雷鳴;水草嫋嫋,魚翔淺底;綠葉紅鱗,輝映其間。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而能再現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濟南“家家泉不,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麼形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於濟南市區以南,錦繡川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的岩石是約四億年以前形成的一層很厚的、質地比較純粹的石灰岩。這種石灰岩地區,地表有溶溝、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鐘乳石,便於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山區的石灰岩層,以大約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大量的地下潛流,神出鬼沒地向濟南運動。剛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變成了堅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這裏,碰到火成岩的阻擋,攔蓄起來,越積越多,水泄不能,必須尋找出路。而在濟南舊城一帶,地勢低窪,有的地方甚至低過了地十水的儲水面,地下水便穿過地表,奪門而出,形成了衆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爲爽口。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現“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亭後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鍾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與北岸濼源堂相互襯托,形成對景。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滄園和白雪樓景區。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這裏原是明代著名詩人“後七子”之一李攀龍的讀書處,“勺滄”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向李攀龍學習的心願。明萬曆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白雪樓”,紀念李攀龍。白雪樓和滄園幾經修葺,現在的滄園是三廳一圍廊,兩個跨院,流溪隨園,樓閣玲瓏,雕樑畫棟,彩漆紛呈,院中培植的名種名花異木,盆景,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庭院風格。這株“泰山鬆”,蒼勁、雄偉,氣勢奔放,樹齡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齊魯風格的樹樁盆景。園內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點綴以羅漢松,紅葉,黑松等樹樁植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已經穿過了楓溪區,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東門口,今天講解就到這裏。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6

梁山,原名良山,由四主峯七支脈組成,最高處海拔一百九十七點七米。主峯爲虎頭峯,四面均爲絕壁,山勢險峻,當年周圍環水,確實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地方。漢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漢景帝次子樑王劉武到良山圍獵,不幸染病,死後葬于山上,良山遂改名爲梁山。東漢時,漢和帝在位的元興年間(公元前一○五年),黃河潰決,梁山以南被淹達數十年之久,這時梁山附近開始有水。到五代後晉開運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六月,黃河再次大決口,梁山周圍一片汪洋。以後,黃河屢次決口,使梁山四周的水久久不退,形成大澤,也就有了水泊梁山”的稱謂。

梁山腳下一片空曠的廣場,東邊矗立着大文學家施耐庵的石雕像,梁山人民對這位大文學家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筆下,水泊梁山是一幅風俗畫卷。

走過廣場,沿石階上行,走百餘米,半山腰闢出一塊大空地,南面是幾十米高的立仞石壁,上有著名書法家舒同寫的水泊梁山”,每個字大如方鬥,染成紅色,格外醒目。在這面石壁上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詩題詞。

廣場東邊是一處人造景觀,是仿當年的水寨建成的。出水寨穿空地,登上陡石階,不遠便是梁山山道上的第一景:斷金亭。這是一個八角亭,亭頂起脊飛檐,古樸大方。這裏是豹子頭林沖殺掉王倫,接納晁蓋等人入夥的地方。斷金亭也叫同心亭”,是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之意。順着山路往上走,就是宋江馬道”。

宋江馬道”是柏樹林中一人一馬並行的小路。穿過宋江馬道”來到了黑風口,此處因李逵大鬧黑風口故事而揚名。山坡上有黑旋風李逵的石雕像,怒目圓睜,雙手揮着兩柄大板斧,威風凜凜。附近立一座石碑,上面是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黑風口”三個字。有趣的是李逵的石雕像前不遠有一塊巨石,上面有一個腳印,又大又深,上刻一行字孫二孃歇腳處”,表明梁山既有武林好漢,亦有巾幗英雄。

離開黑風口,往上約二十米,就是宋江寨牆。寨牆是用石塊壘起來的,有半米多高。《水滸》載,這道寨牆當時有丈餘高,現在看到的只是殘牆。當年是宋江大寨圍牆,分內牆和外牆,爲起義農民築建。原高丈餘寬七尺,北側有兩重擰頭門,易守難攻,固若金湯。幾經戰火,現已塌落爲殘垣。那麼,這寨牆到底是不是宋江時建的呢?已無從考證。有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於河北,被稱爲河北劇賊”,早在宣和元年(公元一一一九年)十二月已引起宋王朝的注意,曾下詔招降。宋江未受招安,繼續進行鬥爭,出沒於青、濟、濮、鄆等州,又被稱京東賊”。宋史記載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江起義軍在水泊梁山紮寨,也就是指這個時期,宋江義軍在京東地區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避匿。”說明宋江義軍有較大發展。後來宋江南下經沂州時遭官軍襲擊,損失較大。宣和三年宋江又結集力量再次移軍南下,進入淮南,又被官軍稱爲淮南盜”。二月間到海州附近遇知州張叔夜的伏兵,損失慘重。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也是在這時向朝廷投降的。宣和四年,朝廷重臣折可存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後,班師回朝,到開封后奉御筆,捕草寇宋江”。宋江終於被秋後算賬”遭滅頂之災。從這段史實看,宋江征剿方臘屬《水滸》的文學描寫。

第一道宋江寨牆往上不遠,是第二道宋江寨牆。上山的路也陡峭了許多。在隱隱的樹叢中能看到一幢古建築物的屋頂,那就是水滸寨了。

水滸寨坐落在虎頭峯上,坐北朝南,氣勢壯觀雄偉。大門前有一個石頭砌成的平臺,約有八十多平方米。平臺四周是石欄,憑石欄往下看是峭壁,山勢險峻。如果峭壁下是水的話,虎頭峯便成了汪洋中的島,想上來絕非易事。

水滸寨的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門樓的門匾是美術家、雕塑家劉開渠先生題的水滸寨”三個大字。門兩邊還有楹聯,也是劉開渠先生的手筆。推開大門,迎面看到的是氣勢雄偉的忠義堂。忠義堂”三個字是由美術大師劉海粟先生題寫的,金碧輝煌。

忠義堂的兩邊是東西偏殿,三十六天罡的彩雕設置於內,這些彩雕比真人要大一些,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個個都是風風火火的好漢。

院子當中豎着三根旗杆,當中的一根掛着杏黃旗,上繡替天行道”四個大字。東邊的旗杆上掛着紅旗,上寫山東呼保義”;西邊的旗杆上也掛着紅旗,上書河北玉麒麟”。立於虎頭峯上,耳邊彷彿又響起了古戰場上的鐵馬嘶鳴,鼓角震天。那些叱吒風雲的梁山好漢們在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令人敬仰。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7

山東省濟南市素有“泉城”美譽,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是泉城特色標誌區核心景區,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市中心,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一河(護城河)一湖(大明湖)三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羣)四園(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組成,總面積3.1平方公里,是濟南首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爲核心,泉流成河、再匯成湖,並與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爲一體,集中展現了獨特的泉水水域風光。景區內自然資源獨特、歷史文化深厚,泉水景觀衆多,沿護城河乘畫舫前行,可一覽黑虎嘯月、趵突騰空、龍潭觀魚、鵲華煙雨等310餘處名勝景觀,可謂“玉帶綰泉城”,讓遊客“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是集獨特的自然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於一體的精品旅遊景區。景區常年舉辦春節文化廟會、迎春花燈會、金秋菊展、龍舟大賽、荷花藝術節、國際冬泳節等十餘項大型傳統文化活動,體現了泉城濟南獨有的景觀和民俗文化特色。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8

昌樂藍寶石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公里,是目前爲止國內最大、世界罕見的大型藍寶石礦區之一,素有“藍寶石之鄉”的美譽。而且昌樂藍寶石以其顆粒大、晶體完好、顏色純正、二色性顯著、特異寶石多等特點,受到了國內外珠寶商和消費者的青睞。

昌樂藍寶石主要產於昌樂縣境北部的五圖、喬官、南郝、北巖等幾處鄉鎮,它的形成源於1800萬年以前的火山爆發。在地球深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熔融岩漿迸發到地球表面,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了藍寶石結晶體。藍寶石與金剛石、紅寶石、祖母綠並稱爲世界四大名貴寶石。1984年,昌樂人民發現了藍寶石,1986年,在山東省地質部門的勘探引導下,昌樂人民認識到了藍寶石的價值並開始大量開採,爲保證資源開發的直到1991年,縣裏才加強了對藍寶石資源的開採管理,1996年,縣裏專門成立了藍寶石開採管理辦公室,依法對全縣藍寶石礦區的開採進行管理。現在人們開採藍寶石,主要以聯合體或村辦個體的組織形式,進行露天半機械化開採。

依靠得天獨厚的藍寶石資源、當地優惠的產業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日益完善的配套服務,昌樂珠寶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逐步形成了從寶石開採、加工、科研到首飾製作、銷售、批發的一整套產業體系。特別是近年來,珠寶產業已成爲昌樂新興產業的亮點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全縣珠寶業從業人員已達4萬餘人,從事珠寶飾品加工、銷售的企業有300多家,其中飾品鑲嵌企業100多家,珠寶首飾批發、銷售貿易型企業200多家。年寶石加工能力600萬克拉、飾品1000萬枚、貴金屬3000萬克以上,實現利稅4000萬元。昌樂已成爲全國最大的珠寶首飾集散地之一,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珠寶首飾專業批發市場——中國寶石城。

中國寶石城市場佔地120畝,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籌建於1993年,是國家工商局批准的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寶石飾品、貴金屬飾品、工藝禮品、旅遊商品的專業批發市場,被山東省旅遊局確定爲省重點旅遊購物點。目前,市場內已有珠寶飾品加工、經營企業196家,其中國內較有影響的品牌企業有來自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廣州、雲南等地的20餘家30多個品牌。年交易額達40億元人民幣。隨着企業品牌意識的增強,寶石城珠寶產品質量檔次不斷提高,去年,山東藍天、山東夢金園2個首飾品牌分別被評爲“全國珠寶首飾行業馳名品牌”,香港嘉福、香港世紀緣2個品牌被評爲“山東省珠寶玉石業著名品牌”。今年6月份,中國寶石城被評爲“全國競爭力百強市場”。位於寶石城內的中華寶玉石博物館,建築面積近8000平方米,總投資1500萬元,於20xx年10月份對外開放,是國內展示中國寶玉石文化及世界寶玉石發展史的重要窗口。

爲進一步挖掘珠寶業的潛力,更加充分地發揮藍寶石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自1996年以來,昌樂縣已成功舉辦了十屆全國珠寶展銷訂貨會和四屆中國(昌樂)國際寶石節。通過舉辦寶石節會,不僅向世人展現了昌樂藍寶石的獨特魅力和珠寶產業的強大優勢,同時,也進一步宣傳了昌樂,提高了昌樂知名度,爲昌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9

泉城明珠大明湖位於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1290畝),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頃,約佔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三。湖水來源於城內的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水源充足,有“衆泉匯流”之說,平均水深兩米,最深處約四米,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

大明湖歷史悠久,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記載:“濼水北流爲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其位置在今五龍潭一帶。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現在的大明湖、五龍潭和北園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十里,平吞濟濼。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唐時又名“歷水波”,宋代稱“西湖”。宋時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鞏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爲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經年水位恆定,並在沿湖修建了亭、臺、堤、橋,使之漸成遊覽景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大明湖兩大獨特之處。

大明湖自然景色秀美,名勝古蹟爭輝。沿湖垂柳環繞,曲徑虹橋,花木拂疏,成片的草坪碧綠如茵,蓮花怒放,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畫舫穿行,小舟蕩波,快艇疾馳,遊客雲集,歡聲笑語,儼若北國江南。綠蔭之間,曲廊秀亭、橋臺樓閣時隱時現,似仙境一般。海右古亭--歷下亭位於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島子上,年代久遠,幾多變遷。它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垂檐,亭內嵌有杜甫絕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園中之園--鐵翁祠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園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院外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環境清幽曠遠,建築古樸典雅,其中小滄浪亭更是獨具秀色。著名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鑲嵌在這裏。

道教廟宇--北極閣高聳於七米臺基之上,建於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廟中供奉道教中的真武大帝等二十三尊神像,並繪有真武大帝傳奇故事和樂伎獻壽圖等壁畫。

濟南第一標準庭院--遐園建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20_年),其佈局設計均仿照浙江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格式,四周曲廊相連。園內假山突兀,山石奇異。西北角長廊壁上嵌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還有稼軒詞、南豐祠、匯波樓、秋柳園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周匝公園各處,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遊樂無窮。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

明湖勝景,古往今來,贏得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詠贊篇章。“冬冷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揚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鷺點乎清波,簫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晚清大文學家劉鶚對“佛山倒影”的描寫,更是引人入勝:“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里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行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大明湖便隨着這佳句文章廣爲流傳,聞名遐邇。加之解放後的多次修繕擴建,疏浚清淤,姿容更加秀麗,成爲濟南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每年客流量約在二百萬人次左右,位居濟南衆公園之首。據有關資料統計,解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萬里、徐特立、郭沫若、_、李鵬等先後泛舟湖上,對大明湖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爲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遊人的要求,自八十年代開始,公園在湖西岸建成了總面積約9200平方米的遊樂場。場內設有海盜船、Disco健身車、電子遊戲、五爪章魚、摩天輪、碰碰車、直升飛機、電瓶車、天使轉椅、蹦蹦牀等各種遊樂設施,驚險刺激,新穎有趣,既滿足成年人的需求,又令孩子們開心。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0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第一站是棧橋。棧橋是青島的象徵,是青島人的驕傲。它位於青島灣,目前全長440米,寬8米, 與市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遠處看,它像一條彩虹橫臥在大海之上,盡頭的"回瀾閣"如同飄浮在大海之顛,因此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30年代棧橋曾被譽爲青島十景之首、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爲之留下詩賦和讚譽,國內外的重要賓客、要員、知名人士在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欣賞海濱風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爲圖案設計而成的。

20__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爲首批AAAA級風景區。

爲什麼叫棧橋?關於棧橋的定義,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凡是伸到海里的簡易碼頭都稱爲棧橋。"那它爲什麼又會成爲青島的標誌呢?原來青島在100多年前是一個小漁村,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爲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 建了兩座碼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 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 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1897年,德軍以演習爲名,從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青島,棧橋成爲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

將原橋北端改爲石基,水泥鋪面,南端下立,鋼製橋架上面鋪有木板,並設輕便鐵軌,南端仍是鐵木橋,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爲軍用碼頭。 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爲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22年青島被中國收回,1931年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形式的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取名"回瀾閣"。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一週爲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爲青島第一景。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 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砌花崗岩石臺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要求,保持原有的風韻,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她身上即刻錄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記錄瞭解放後青島市的建設與發展。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站在棧橋橋頭,沿着這條通往海中的路往前走,如同置身於大海之中,能充分感受到海的氣息,體驗到海的寬廣偉大。碧波拍打着橋面,白雲在頭上飄過,海鷗在天空中飛翔,遊船在海中穿梭,大家在行進中可以看到岸邊的紅瓦、綠樹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康有爲先生所描寫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前面我們看到的這個沙灘是棧橋海水浴場,它是市區浴場中最小的一個,它與繁華的中山路相鄰而且周圍環境十分優美,有很多人到此游泳。

看團島方向的高大建築,我們首先看到的那座玻璃幕牆樓是山東省國際貿易大廈,它於1991年1月份動工,同年12月份封頂,施工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創造了4.5天建一層樓的當時的全國最高紀錄,它共有39層,地下3層,地上36層,高是118.5米,是90年代齊魯第一高樓。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那座高大建築是青島的海關大樓,海關大樓始建於1992年10月,共26層,地上24層,地下2層,139.9米高,青島海關雖然以青島命名,但卻是山東口岸進出境監督的總管理機關,下轄濟南、淄博、濰坊、煙臺、威海等十多個海關,是中國北方的三大海關之一,而且自1997年開始連續五年監管的進出口貨運量名列全國第一。

海關大樓前面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築是海上皇宮,海上皇宮是一座集遊覽、娛樂、演出、餐飲於一體的旅遊場所,投資一億多人民幣,整座建築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的圓體組成的,共6層,地下一層,地上5層,整體用108根柱子支撐,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環境,五星級的服務,被列爲青島餐飲特一級店。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回瀾閣,我們可以在閣樓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和著名建築。個別景點,我們等一會還將去參觀遊覽,現在我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回瀾閣對面那座小島是小青島,小青島上因爲植被茂盛,鬱鬱蔥蔥,看上去一片翠綠因此得名"青島"。青島建市後,便以它命名,這個島便改名"小青島"了。

在小青島南面還有一座島,那就是"薛家島"。薛家島原來是一個荒僻的小島,在明朝初年,島上漁村裏有一姓薛的人家出了一員大將叫薛祿,從此逐漸發展成爲規模較大的漁村,改名爲薛家村,此後小島又改名爲薛家島。它的面積爲2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8公里,並有青島最長的一個沙灘-"金沙灘"。

大家看到與小青島僅一水之隔停泊着許多軍艦的是中國海軍博物館,她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處反映中國人民海軍面貌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臨海處原是海軍駐青部隊小型航艦的停泊之處,陸地爲海軍部隊駐地。1989年在此籌建海軍博物館。海軍各有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該館文物處還在全國進行了廣泛的徵集,經過兩年的緊張籌建,在1991年正式開展,現每年接待遊客達幾十萬人之多。新的海軍博物館正在原址規劃建設,再過幾年這裏將建成世界一流的代表中國海軍現代風貌和水平的新的中國海軍博物館。

接下來請大家看一下北面那兩座高高聳立的塔樓,那就是天主教堂。天主教堂於1932年動工,1934年竣工,高56米,上面的兩個十字架分別爲4.5米,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它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宗教景點。

與棧橋北端相接的是青島最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899年爲了在後海修建深水碼頭,於是開闢了一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德佔領青島時期,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命名爲"斐迭裏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稱爲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併在一起,命名爲山東路,1929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又改名爲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築,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範點之一。

在棧橋的東側,是泛海名人大酒店,原是德國青島大飯店附屬的旅館部,由德國建築師保爾·弗里德里希設計,爲典型德國古典式建築。而原德國大飯店的主要建築於1993年拆毀,在原址上蓋起了泛海名人大酒店。

德國佔領青島期間,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親王多次來過青島,並曾下榻於這座飯店,因而當時俗稱"亨利親王大飯店"或"亨利王子飯店"。當時的德國墨克連堡親王、清朝郵部大臣盛宣懷也曾在此住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1月出任臨時大總統。3個月後讓位於袁世凱。同年8月,孫中山到北京與袁世凱會晤後,轉道青島返回上海。9月28日,孫中山抵達德國統治下的青島,曾下榻於此飯店。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1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嶽”,爲“五嶽之首”、“五嶽獨尊”,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峯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爲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自古泰山便被視爲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成爲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後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羣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餘處,泰山古建築羣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形成於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質年代久遠,有羣峯拱岱、山水相依、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山系,“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即源於泰山獨特的地質特徵。泰山現有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8000多株,其中23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xx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地質公園,成爲世界文化、自然、地質三重遺產。

近年來,泰山景區秉承“愛護遺產,享受遺產,傳承遺產”的宗旨,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樹立中華國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遺產,把泰山建設成國際知名遺產地和旅遊目的地”的工作目標,“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不斷強化泰山文化、自然、地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利用,以保護築基石,以項目強後勁,以服務樹形象,以促銷引客源,全面推進了景區的科學發展。連續取得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座中國書法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榜首、中國旅-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品牌;連續兩屆排名“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首位,榮膺“中華國山”特別美譽;先後與臺灣阿里山、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拿山締結爲友好山,與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泰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2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爲30米,平面爲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爲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樑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爲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豔,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裏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臺。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鉅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杆。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3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爲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僅在泰山的中軸線上就現存有各種石刻1800餘處。泰山岱廟天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爲中國三大宮殿。在靈巖寺還有40尊宋代的羅漢塑像,造型突出個性,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藝和藝術表現力。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峯玉皇頂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峯爲中心,呈放射狀分佈,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峯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着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人文景觀,其佈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峯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佈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巖。

“泰山最險處,首推十八盤”,從松山谷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全程1公里多,石階1,594級,垂直高度400米。磴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如今,從中天門至岱頂望府山已架設了空中纜車。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4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曆史。

太清宮的創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爲"華蓋真人",由此給他鉅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築。

[太清牌坊]

這裏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爲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爲豐富的人文使其被公認爲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築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爲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聖德"爲本觀現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爲"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妻)鸞"。"閬苑聖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__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爲重檐廡殿頂建築,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着當初道衆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誌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着踏進了仙界,與立於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爲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後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鬥母元君,鬥母又稱鬥老,鬥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衆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業節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備,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爲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爲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孔林導遊詞 ·山東曲阜導遊詞 ·青島導遊詞 ·山東泰山導遊詞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爲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後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羣體之一,但八仙的產生與定型卻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後見於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並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經典山東旅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遊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於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現居市中心,位於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衆多,形成了趵突泉羣。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鉢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雲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成了四大泉羣之首。作爲衆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徵。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爲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劃爲十個景區,這就是趵突泉景區、三大殿景區、尚志堂景區、漱玉泉景區、東門入口區、楓溪景區、滄園景區、白雪樓區、南門入口區、萬竹園景區,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在我們公園內西側,是全園構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築像衆星捧月一樣,簇擁着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爲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是<<春秋>>上關於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發生戰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於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爲人所知已經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並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爲趵突泉,並流傳至今。不過,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併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雲霧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樑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爲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讚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讚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爲木橋,明代萬曆初所建,天啓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後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爲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來的樣子,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爲何稱“蓬山舊跡”?意爲東海神山不過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爲“蓬山舊跡”。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於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亭西牆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爲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鍾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爲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遊客有的可能會發現突變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後所建,近年來成了“閒時墨客會名優”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几淨的建築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這裏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嚐到趵突泉水後,竟將南巡中攜飲之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爲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遊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築羣。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呂洞賓的教師鍾離權,稱“鍾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鬥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面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後恢復爲“濼源堂”。遊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水經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現在的祠是明代建築。娥英祠後面的“三聖殿”是清代建築。在院落內花格透牆鑲嵌着的30餘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後<<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極爲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遊客同志們,這裏是尚志堂景區。尚志堂原是“金線書院”(亦名尚志書院),由金線泉得名,同治九年,山東巡撫相寶禎建書院,手書額“尚志堂”,“尚志”是“仁義”的意思。堂後設齋舍數十間,門口寫着“金泉精舍”。此後,相繼改爲“校士館”、“師範傳習所”、“存古堂”,是專門培養科舉人才的機構。院外三面小溪環抱,泉水深淙,沿屋穿廊,使整個院落顯的敞中有蔽,鬧中有靜。北廳房爲主建築,背後有修竹、芭蕉相掩。西廊的冬青樹叢,掩映道路,形成綠廊。院內名石“待月峯”屬宋代壽山艮嶽遺物,上面佈滿月形透洞,每當皓月當空,月光穿過洞穴,灑在池邊水中,景觀奇特,故有詩讚詠:“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輪三十六輪月,變幻俱在此石中”。(竹石軒)尚志堂院中栽植的白玉蘭,紫玉蘭,初春花開,芳香撲鼻,人們還把該院稱作“玉蘭院”。

漱玉泉景區與尚志堂景區相鄰。東側高近4米,重約8噸的太湖石,挺拔露骨,筋絡明顯,紋理凹凸,具有皺、痩、透的優點,名叫龜石,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之物。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重要文物,現鳳、龍、麟稱爲四大靈石,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名石,極爲珍貴,稱爲鎮城之石,堪稱泉城第一名石。傳說在這塊石下留影將可健康長壽。這方名石立於這蒼松翠竹之間,宛若一幅立體山水畫軸。龜石北面隔路處的假山建於六十年代,泉溪環繞,山徑盤曲,青松垂蔭,登高望下可一覽園內外景色。漱玉泉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呈長方形,四壁欄杆皆有漢白玉石砌成,潔白溫潤,清澈可見的泉池。您們看,泉水從石壁上平展溢出,狀如水晶簾幕,經過一片雲集的亂石斜濺,活潑歡騰地瀉入這方遠二十餘公尺的池塘裏,其聲琅琅,響若漱玉,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居住時,經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的這座民族形式的小院落,是爲紀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念堂”。這是根據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歷史記載,按照民族風貌六十年代的建築。院內由正廳溪亭、疊翠軒、迴廊、大門構成,奇峯聳立,松竹掩映,整個院落顯得樸實清幽。門樓、正廳、迎門屏風前後均爲當代文豪郭沫若民題字。正廳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的對聯體現着郭沫若大師的文才。院內東墻壁嵌刻的20方石刻墨跡出自啓功、蔣維崧等著名書法家之手。紀念堂正廳,迎門聳立的李清照全身塑像,爲著名雕塑家王照善等人創作。廳內陳列的李清照生平事蹟、各種版本的著作和書畫家爲紀念堂所作的字畫極爲珍貴難得。漱玉泉景區名泉衆多,除了千秋飛流的漱玉泉,還有春城飛花的柳絮泉、千載神奇金線泉,古樸如鏡皇華泉,水聲聲情馬跑泉等諸多名泉。您們看,天資慧質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這名泉爭流的優美環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嗎?

東門入口區建築中採用了許多“建築小品”。運用障景手法,迎門疊山,避免一覽無餘,山高4米,寬13米,長30米,氣勢磅礴,青條披扶,松柏儲澗。山後溪流環抱,山中洞壑幽深。遊人可繞繞山穿洞進入南側景色開朗的楓溪區。楓溪開闊狹長,透視線達120餘米。前景爲向島榭,中景爲曲橋,遠景是假山,山後跌瀑布,兩岸植花木,景深悠悠。

趵突泉東南的滄園,是一九五六年爲紀念明代嘉清年間濟南的著名詩人,也就是“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滄溟)所建,因其自稱滄海一勺,故爲滄園,共三廳兩院,外廊環繞,曲廊相圍,園內植有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如果在冬季,蒼松滴翠,修竹婆娑,臘梅盛開,恰似一幅立體歲寒三友圖。滄園,內設王雪濤畫,王雪濤是當代著名畫家,善長小寫意,與潘天壽、李苦禪等齊名,展室內珍藏着200餘幅珍品遺作,供遊人長期觀賞。

白雪樓景區西臨無憂泉,東靠楓溪島、南沿新泉池,白雪樓位於景區中心。原來的白雪樓是明代萬年間所建,樓是五間兩層,坐北朝南,前面出廈,落地木鬲,起初稱“歷山書院”、“白雪書院”直到嘉慶八年,樓上房檐下方有“白雪樓”匾額。光緒年間,在此居住的膠州人匡源在門的上方又雕刻了“李滄溟先生祠”的匾額。房舍後爲李姓居住,擴建公園時被拆除。白雪樓是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後七子之一,被尊爲“宗工巨匠”,蔚爲一代詞宗。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過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爲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集>>,考中進士後去陝西任按察司提學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東歸,後起復爲浙江按察司副使,轉河南按察使,卒於官。白雪樓景區藤蘿掩蔭,地形開闊成了趵突泉的文化娛樂中心,每天絲絃悠揚,古箏陣陣,專業劇團爲遊客獻上他們精心創作的節目,聽曲觀泉別有一番情趣。

趵突泉南大門佔地1575平方米,東西長47.5米,南北深13米,主門高8.4米,設計新穎,古今結合,造型別致具有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韻味十足的垂花門,配以懸山歇山鉤連幹革塔屋面,門樓飛檐,前後丹柱,雙脊比翼。紅柱、綠瓦,盎然古意。石級、圍欄、平臺典雅莊重。門前方池總長29米,寬9米,池內吐水吐雨,人造噴泉珠濺玉。大門內外顏額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跡,門內側“濼源門”集書聖王羲之之字。抱柱前“噴珠屑玉水瀾翻,盈魯育齊相鼎峙”的楹聯摘取自乾隆的詩文筆跡。整個建築空間通透,園景顯露,景色交融,流線貫通,迎門假山上的紅楓、耐冬、青松、翠竹與大門相映增輝,優美和諧,有關專家認定,趵突泉南大門堪稱中國園林第一門。是濟南又一重要景觀。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於公園西鄰,是一座環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園林勝景,它佔地18畝,以13個不同院落組成,園內外有白雲、白龍、東高、望水、登州、杜康諸名泉,是一處獨具風格的私人庭園。萬竹園之名始見於元朝,明代隆慶四年(1570)宰相殷士儋歸隱濟南,居萬竹園易名爲“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朝康熙年間,濟南著名詩人王蘋購得此園,又易名爲“二十四泉草堂”,取園內望水泉居濟南二十四位之意。到了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佔據該園,歷經數年修建方成今日規模,一九八四年正式對外開放,一九八六年,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在園內,李苦禪珍藏的書畫、文物及本人作品共400餘件長期展出,供遊人觀賞,萬竹園也稱李苦禪紀念館。萬竹園由四部分組成,前、東、西三園成品字形排列,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礎上,揉合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和風格,利用牆、廊、溪、橋等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這個園子現有186間房舍,各院廳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堂、亭廡參差錯落,樑、額枋等處彩繪和雕刻的人物、鳥獸巧奪天工,細膩逼真。進門假山爲清末民初遺物,萬竹園以竹爲基調,各色名貴花木繁多,如玉蘭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萬竹園是個不可多得的園林,一九九三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圖集>>,它無論從園林藝術,還是從歷史文物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