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景點歡迎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5.72K

山西旅遊業相當豐富,是個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去之前想看看導遊詞吧,希望你們喜歡。

山西旅遊景點歡迎詞

長平之戰遺址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着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爲人們憑弔古戰場之勝地。

戰國晚期,齊、楚、韓、魏、趙、燕六國相繼走向衰弱,強大的秦國,雄心勃勃,開始實施統一六國的計劃。公元前 266年,秦相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前 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前 260年,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啓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爲攻,主動攻擊。白起裝着敗退,誘趙軍深入,爾後斷趙軍退路,將趙軍分割包圍,然後吃掉。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奮力突圍,傷亡很大,沒有成功,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45萬人被俘,被秦軍全部坑殺在長平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爲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爲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爲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平之戰遺址,現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爲長平。這裏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後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裏村,是爲炎帝神農氏的先塋。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裏崇山峻嶺,地形險要,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距今雖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優美的故事和傳說,至今仍然廣爲流傳,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棄甲院、三甲、趙莊、徘徊等。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臺、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蹟尚存。秦軍爲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築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餘里,至今遺址尚可見到。圍城村相傳爲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於此地。趙莊村,相傳長平大戰後,此地成爲一片廢墟,趙括死後,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屍體偷回,葬於村北的二仙嶺上,爲使子孫後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爲趙莊。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裏有白起臺、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爲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很,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遊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1995年 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屍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爲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屍骨坑現已原地保護,不久就會對遊人開放。

羊頭山石窟導遊詞

在高平、長子、長治三縣交界處,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爲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並改額清化。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頭山正面高峯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佈於其間。

羊頭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頭山歷史遺物中的精華所在。它的分佈,有的在山巔,有的在山腰,有的爲窟,有的爲龕,原有規模及順序已不可考,現狀可分爲九區。較大窟龕二十二個,小型佛龕八十多個,窟洞平面多爲方形。還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巔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圓兩種,高者七層,密檐式,低者兩層,樓閣式,形制古樸,手法簡潔,爲他處所少見。

主峯極頂列爲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一區,龕爲三塊巨石疊成,下爲臥羊,中爲佛龕,上爲瓦隴式屋頂,龕內內置一佛二菩薩,佛像結跏而坐,面型衣飾皆屬北魏風格。

西南山巔(亦稱右峯)“八十八佛”窟,距羊頭石龕二百餘米,列爲第二區。窟龕三個,分上下兩層。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門外二金剛侍立,窟內正面一佛二菩薩,佛結跏而坐,菩薩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龕八十七個,內各置一佛,皆坐式,連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來。窟南一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面型略秀,身材修長。後窟較高,亦稱上窟,窟上石塔已毀壞。塔下一窟,方形,窗門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側主佛已不存,尚存東側一佛二菩薩和西隅左尊脅侍,面型清秀,神態自若,刻工純熟而洗練。視其造像風格,與前窟同爲齊隋間遺物.

第三區爲千佛洞,位於半山腰部,窟內方形,四面小佛龕滿壁,近千尊,故稱千佛洞。這裏的雕像都是唐代風格。第四區爲方塔窟區,第五區爲圓塔窟區,第六區爲多寶龕窟區,第七區爲大石窟龕區,第八區爲佛山區,第九區爲唐代龕區。這些石窟龕內,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飾貼體,藝術價值很高。

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滿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龕一區,內置坐佛一尊;側面中雕佛像兩龕,爲一佛二菩薩。造像風格,髮髻光滑,面相方圓,寬衣博帶,肩膀較平,尚存魏碑風格。

羊頭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原爲六座,兩座損毀,現存四座,分佈於山巔和山腰。山巔兩塔,南北對峙,十里外皆可望見。山腰兩座,一方一圓。此處石塔雖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國已知的古塔中,尚屬奇構。

觀音堂導遊詞

我身後這座建築就是觀音堂,1996年1月它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遼代重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距今也有近千年的歷史。遼末保大二年,也就是公元1120xx年,毀於兵火,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築是清順治八年重建的,也就是佟養量修建雲岡石窟第五、第六窟前樓閣的那一年。

觀音堂,顧名思義就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地方,大家知道觀世音也被稱爲觀音,這是因爲在唐朝,爲了避唐太宗李世明的諱,所以改稱爲觀音,其實她還是應該被稱爲“觀世音菩薩”的。

大家請隨我來看寺院前的這座龍壁,這是一座三龍壁,它長12.2米,高6.7米,厚1.2米。它是大同市唯一一座雙向琉璃龍壁,其建築風格與大同九龍壁相似。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進入寺院參觀。我們首先進入的是後院,這是一座磚券窯洞與木結構相結合的三真殿,它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現在它住着觀音堂的管理人員。

現在我們去前院。大家看,前院的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和碑廊,這些碑詳細地記載了觀音堂的歷史以及重修的歷史,等會大家可以去研讀一下。再看正中這座建築,這就是觀音殿了,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爲懸山頂,覆着以琉璃瓦,殿前還署有抱廈。大家請隨我一起進殿,正中供奉的這尊就是觀世音菩薩了。這是一尊石雕佛像,高6米,彩飾貼金,端莊秀麗。兩邊的脅侍菩薩非常虔誠嫺靜,它與觀世音像都是遼代的作品。東西兩側供奉的是十大明王,給人的感覺很是威武剛健。大家再看牆壁上,繪的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壁畫,一共有二十四幅,保存得非常完整。

出了觀音殿,大家請隨我再往前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像亭臺一樣的空曠的場地就是戲臺,它坐南朝北,建於8米高的券洞上。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就請自由參觀,40分鐘後我們在三龍壁前集合,請一定記住時間哦!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行程就要結束了,不知大家今天有沒有看到琳琅滿目的美景,取得琳琅滿目的收穫呢?大同市是國家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蘊含着很深厚的歷史積澱,承載着豐富的民族瑰寶,比如說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還有今天我們參觀的雲岡石窟、觀音堂等等。所以非常歡迎大家能再次做客大同,做客雲岡,感受塞北明珠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