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蒙山大佛導遊詞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爲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太原蒙山大佛導遊詞3篇
太原蒙山大佛導遊詞範文1: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20公里處,始鑿於北齊高洋帝天保二年(551),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開鑿時間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可謂歷史久遠;蒙山大佛鑿刻時,“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爲泥”,費時25載,佛像高63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10米,可謂規模宏偉,堪稱天下第一佛。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便開始在此建立寺院。南北朝隋唐時期,淨土宗始祖曇鸞、高僧慧瓚、以及淨土宗開宗三祖師之一的道綽等一代高僧,都曾在此弘揚佛法。在那很長一段時期,晉陽地區高僧雲集,是中國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開化寺,則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在海外,特別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將蒙山大佛稱爲“交城蒙山大佛”,因爲位於山西省交城縣的玄中寺就是佛教淨土宗心目中公認的祖庭。其實,佛教淨土宗的早期道場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開化寺,因爲年代久遠,纔有了海外佛教界所稱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誤說。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認爲其歷史悠久居中國佛像之首。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名 “開化”,又稱“開化寺”,並依山鑿寺後大巖爲大佛和建造上、下二寺。大佛經過五個皇帝,歷時20xx年終於鑿成。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淨明”寺。傳說,隋末李淵做太原留守時,參拜蒙山大佛的當晚夢見“化佛滿空,毫光數丈”,以爲祥瑞,從而堅定了起兵反隋的決心。李淵當皇帝后的唐武德三年(620),複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巡幸幷州,瞻仰開化寺及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並令幷州官長“速莊嚴備飾聖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

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後,用了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特製袈裟兩件,派專使馳快馬飛送幷州,給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衆”,轟動天下。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大佛閣。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知遠留守晉陽,再次重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於內,可見閣之大。一時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倍受尊崇。其社會和歷史地位可見一斑。這令中國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顯得尤爲光鮮靈異!

中國蒙山大佛自問世以來,倍受皇家關寵,僧衆喜愛,爲弘揚和傳播佛教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着朝代更替、歲月變遷,曾經顯赫一時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飽受戰火損毀和大自然風霜雨雪的剝蝕後,終於在元朝之末閣傾像塌,大佛的頭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經崩落。從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閣遺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殘磚和泥沙之中,不爲後人所知。顯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從此埋沒六百餘年。史籍中曾記載蒙山大佛便已 “蕩然無存”。

上世紀80年代,在太原南郊文化館工作的王劍霓參加地名普查時刻意尋找失蹤多年的大佛。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戰時期山西佛教會會長,是山西佛協會創始人。王劍霓從小就從祖父那裏聽過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爲尋找蒙山大佛,王劍霓踏遍了整個晉源的西山地區,甚至差點失足掉落懸崖,終於在蒙山發現了五代後晉北平王劉知遠《重修蒙山開化莊嚴閣記》的殘碑。而他最終認定當地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1983年,王劍霓在《地名知識》雜誌上發表文章《“晉陽西山大佛”遺蹟找到了》,引起了中國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轟動。

自從1980年蒙山大佛被發現以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對蒙山大佛給予了高度關注,並通過各種渠道呼籲對大佛進行修復保護和開發。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蹟,這樣一尊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無法比擬的,文化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摩崖石刻藝術中的精品。湮沒在塵土中的大佛端坐於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間。寬大的胸肩、修長的雙臂從兩側石崖中呼之欲出,殘破的半截佛身仍然傳達着令人震撼的莊嚴使命。

太原蒙山大佛導遊詞範文2: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於蒙山北峯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於年久風雨剝蝕,岩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爲當年巍偉的大佛,立於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

晉陽西山大佛現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於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爲“巴”佛鑿於“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於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於“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於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爲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並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於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淨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複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幷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並令幷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聖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

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後,經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幷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衆”,轟動了幷州。唐武宗滅佛時,大閣雖然失修破敗,但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於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餘年。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遊、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後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餘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於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於大佛胸下山坡泥石裏。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髮掘。

太原蒙山大佛導遊詞範文3: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南邊,那裏風景秀美,十分奇特。

今年夏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蒙山大佛。我們一進山裏,路兩邊種着的核桃樹,桃樹,蘋果樹等不知名的樹,給我們撐開一把把涼傘。走進山裏,一陣悅耳的山泉聲伴着悠揚的佛樂響在我的耳畔。山泉水很清澈,都能看見水底的小石子。我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見小魚小蝦,可能是水太清太涼的緣故吧。

聽見佛樂 ,我卻找不見音響,原來,路邊的樹樁是音響啊。

終於走到了大佛跟前,覺的大佛特別莊嚴。只見他坐北朝南,依山而坐,兩耳齊肩,雙目微睜,盤腿而坐,兩手重疊放在腿的中間。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顯的那麼寧靜,莊嚴,鎮定自若,泰然處之.任何時候都成竹在胸,任何事情都難不倒他。站在大佛面前,感覺他是大象,而我是螞蟻。但是,大佛不也是人制造出來的嗎?我們應該比大佛更自信,更能戰勝挫折,不被生活中的困難嚇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