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通用17篇)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爲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爲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爲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爲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爲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爲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爲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爲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爲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爲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纔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爲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爲“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爲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爲“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爲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纔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2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的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

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晉祠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髮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爲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後橫遭婆線欺負,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爲嫌髒,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祕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孃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孃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裏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裏喊着: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爲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爲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晉祠是一處自然山水與歷史文物相交織的風景名勝區。古爲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於唐,其子燮因境內有晉水而改唐爲晉,後人祀叔虞於晉水之源,因稱晉祠。自《山海經》始,歷代均有文獻記載,而魏、齊、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實物保留於祠內外。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爲家的英雄氣魄,用經仁緯義的華麗文筆,對懸甕山的雄偉,晉水的秀麗做了擬人化的評贊:

其施惠也;則和風溽露是生,油雲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則霓裳鶴蓋息焉,飛禽走獸依焉;

其剛節也;則治亂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則育萬物而不倦,資四方而靡窮。

瑩氛霧而終清,有英俊之貞操;

住方圓以成象,體聖賢之屈伸;

日注不窮,類芳猷之無絕。

年傾不溢,同上德之誡盈。

對於晉祠的建築及夜景,也作了詩意的描寫: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株樹。李白詩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郭沫若詩曰: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樑芊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林徽因說:晉祠的佈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爲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3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因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兒的精華遊玩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爲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爲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家石窟,是我國僅有的元代道家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爲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爲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我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知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知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往昔晉商的豪宅變爲展示晉中民俗特色風情的勝地。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4

太原是我長大的地方。要我來評價的話,那一定是“燈火通明中透出寧靜,來去匆匆中現着悠閒。”

我家旁邊有兩個早餐攤和幾個便利店。早上六點二十多的時候,賣餅子的攤就已經支起來了。人並不很多。出租車司機會去買幾個餅子,然後坐在車裏,開着車門,放着廣播,慢悠悠地吃着餅子,遇到認識的人還會笑着問候上幾句。

這個點已經有出門遛狗的人了,狗脖子上的鈴鐺發出清脆的“叮叮”聲,聽着很是舒服。

時間往後一點兒,早餐攤就支起來了。我喜歡吃攤子上的丸子湯,不管是什麼季節,只要喝上一碗熱騰騰的一碗湯就會覺得活力滿滿。茶葉蛋也不錯!那味道我形容不出來,但是和丸子湯配在一起簡直絕美!

便利店也會買早餐,大都買的是包子。那些包子我沒有吃過,但看上去應該味道不錯。比起包子我更喜歡麪包,我最喜歡一種鋪着一層厚厚的藍莓醬的吐司麪包,不僅味道甜甜的,而且還冰冰涼涼的,使常溫且沒有味道的吐司麪包變得又甜又好吃。我也不知是我口味獨特還是別的什麼,那個麪包我總不見人買,那些去便利店裏買早餐的上班族連看都不看一眼。

離家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有個狗市。我常常到那裏轉悠。早上人少的時候,狗叫聲會貫穿一整條街

天晚了,小巷裏的小賣部亮着燈,門前打牌的人安靜的只能聽見牌與桌子摩擦的聲音,偶爾會有幾輛摩托車呼嘯而過,在那一瞬間被打破了的寧靜很快又安靜了下來。店主家裏養的狗慵懶的趴在地上要孩子們摸。所有人都在享受着太原夜晚獨有的寧靜。

太原是我生活的地方,我所留意的從來不是終日繁華的街市,它吸引我的一直是人們看似忙亂,但總能慢下來的感覺。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5

隨着時期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靚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全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咱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1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往昔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爲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美、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靚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靚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咱們這座靚麗的城市,你便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1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起來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哇塞!靚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1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夥兒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靚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6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20xx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裏的精華旅遊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爲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爲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爲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 ,爲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中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著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著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爲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7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我的講解能陪伴您度過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 那姐姐,晉祠到底怎麼樣呢?

呵呵,這位小朋友已經迫不及待了,好,接下來,就讓我把晉祠介紹給大家!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裏是舍利生生塔的所在地,它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現在大家可以上去看看。 噢,太好啦,姐姐我們一起上吧。

這裏是晉祠最著名的建築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姐姐,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今天介紹的最後一處景點——————魚沼飛樑,它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好啦,景點介紹完啦,大家可以自由參觀。歡迎下次再來。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8

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爲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晉祠是祭祀西周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1520xx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xx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

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爲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爲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羣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爲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國雕塑史上藝術高超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跨越時空漫長,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許多祠廟建築難以比擬的。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使其成爲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9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裏,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在蒼鬱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於祠廟殿宇之同,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遊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晉祠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遊塊勝地,常年接待着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

關於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爲晉。後人爲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0xx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樑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xx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樑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築羣。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佈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中軸線最前端爲水鏡臺,始建於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爲單檐捲棚頂,後部爲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爲寬敞的舞臺外,其餘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築式祥別緻。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

從水鏡臺向西,有一條晉水的乾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爲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爲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餘。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鏽,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

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爲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樑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於一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樑。全沼爲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託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樑。飛樑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水經注》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樑之設。現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聖母及同時建造的。一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築結構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覆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很有價值。

飛樑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一隻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20xx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聖母殿。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20xx年)重修,是現在晉祠內最爲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佈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此爲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樑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樑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聖母殿採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託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

說明宋代在建築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築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築式樣上也更富於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築,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築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我國宋代建築和我國建築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爲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殿內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二小像系後補外,其餘多北宋代原塑。主像聖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其塑像設在大殿正中的神龕內。其餘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於龕外兩側。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聖母邑姜,曲膝盤坐在飾鳳頭的木靠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顯示了統治者的尊貴和奢華。四十二個侍從像,手中各有所奉,爲帝后服種種勞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藝人,滿懷同情,塑造了一羣終生被幽禁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這些侍女像的肢體身材比較造度,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她們的年齡或任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幽怨或天真,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築中以塑造神佛爲主的老套,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面貌,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側面。在技巧上,顯然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係,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它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位位。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這些精彩的宋塑。

在聖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晉水的主要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捨,故北齊時期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爲名,稱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水中濃翠的長生萍和水底五色斑瀾的石子,在陽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蔚爲奇觀。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讚美不絕,寫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難老泉水出自斷層巖,常年水溫保持在17”C,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就是詠頌晉祠的泉水的。

水母樓位於難老泉亭西面,又稱水晶宮,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石洞三窟,中間一窟設一尊銅鑄水母像,端坐於甕形座位之上。樓上坐西向東設一神龕供奉水母。神龕兩側有八個侍女塑像,體態優美,衣紋飄逸,造型別致,也是難得的藝術佳品。

晉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貞觀寶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親自撰寫的,名爲《晉祠之銘並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政策,以達到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他在書法藝術上也有頗高的造詣。《晉祠之銘並序》書法飛逸灑脫,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煉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唐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對於研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重要的價值。

祠區北側有唐叔虞祠。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興國修晉祠碑記中描繪它“前臨曲沼”,“後擁危峯”,舊祠位置似與現在不在同一個地方。現存建築分前後兩院,頗爲寬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後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唐叔虞塑像。神龕兩側有從別處移來的十二個塑像,多爲女性,高度與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絃、鈸等不同樂器,似乎是一個較完整的樂隊。遠些塑像約爲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國器樂發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舍利生生塔位於祠區南瑞,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村著藍天白雲,甚是壯觀。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爲西周時所植,位於聖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讚歎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鬱郁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太原。我是你們的導遊小萌,下面爲大家介紹太原。

太原作爲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爲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爲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爲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爲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爲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爲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爲趙國首都歷20xx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爲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爲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爲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爲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爲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纔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爲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爲“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0xx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爲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爲“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爲“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20xx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爲“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爲“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爲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爲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爲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爲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爲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纔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爲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爲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爲“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爲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爲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0xx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爲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爲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爲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1

汾河公園是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遊樂場所。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複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爲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佈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

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臺上分佈着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7個觀光景點。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臺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餘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

“五環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說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爲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臺”、“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在湖面上盪漾的遊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遊人遊遍各個景區。凡有臺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佈,遊覽其間更覺方便輕鬆。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出一幅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佈各景區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餘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爲公園再現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整個公園動靜結合,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淨的生態美景。

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上一個星期天,記者來到了位於太原汾河兩岸的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縱貫市區南北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萬平方米。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佈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了人與生態融合的意境。

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嚮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在汾河景區的林蔭小路上,當您看見仙鶴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鴨雙雙戲水於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溼潤的,您的呼喚是感激而虔誠的--

婉轉的鳥鳴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來,它們在傳遞着一個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家園,就應該是充滿綠色、充滿生命、充滿愛心的空間!

夜晚,走進公園,彷彿徜徉在銀河裏,那盞盞燈,倒映在河裏,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着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然而,兩年前這裏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爲太原的“龍鬚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爲“古晉陽八景”之一。此處位於西山最佳觀賞點。與對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鳥島相望,入口聳立的石坊爲碼頭標誌,幾何構成的景點,當夕陽斜照、紅霞滿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隨,遊人泛舟其間或憑欄遠眺,如畫勝境,可一覽無餘。這一靚麗明珠定會更加璀璨,更加奪目。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2

太原市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氣溫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8℃;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5℃。全年日照時數2808小時。

太原市地處大陸內部,距東部海岸線較遠,其西北部爲廣闊的歐亞大陸腹地。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環境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太原地區所處的北半球中緯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環境,使之能夠接受較強的太陽輻射,光能熱量比較豐富,在農業光能利用劃分上屬於高照率範疇;同時,受西風環流的控制及較高的太陽輻射的影響,又使其氣候乾燥,降雨偏少,晝夜溫差大,是典型的的大陸性氣候。

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中國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廣平曰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皆“原”之妙用。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文化淵源淳厚,與全國任何一個歷史古城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讚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3

具有世界第一大佛之稱的佛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位於 四川省的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那如果問你,有世界第二大佛之稱的佛像在哪裏,恐怕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了。這尊佛像位於 山西省 太原市的蒙山,因此名爲蒙山大佛(也叫 西山大佛),它雖然比四川樂山大佛矮8米,但建造時間卻早了162年,建成於北齊時的公元551年,距離現在已經有1455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露天 摩崖石刻大佛。

歷經五代皇帝建成大佛

公元551年,歷史上有個叫做高洋的皇帝,他在 河南 安陽市北當時叫做鄴城的地方建都,除此以外,他還把當時的 晉陽城作爲別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市 晉源鎮 古城營村。高洋爲人驕傲、奢侈,大修宮苑,把遠離鄴城的晉陽城修得富麗堂皇,而且在西山的開化寺後,依山開鑿一尊大佛像。他徵集天下的農夫,動工開鑿大佛,日夜不休息。晚上的時候,就拿油燈照明,整個山上,有萬盞油燈被點亮,光焰甚至可以照射到山下的晉陽宮。到了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他就命令工人燒開水來和泥,大規模地動工,讓老百姓的生活窮困不堪,死傷無數。高洋死後,他的兒子高殷即位,工程非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搞越大,直到公元577年,高洋的第五代子孫高緯執政時,大佛才得以完成。

大佛是由北齊皇帝高洋賜建,歷經高殷、高演、 高湛和高緯四位皇帝的督 建始成。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二年在晉陽蒙山建寺,賜額開化”、“鑿石迎溪,依山刻像,歷時20餘年,緯時造成”。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山西省會、歷史名城——太原。這裏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邊重鎮、晉商故里。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爲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作爲文明薈萃之地,這裏有大唐的氣度,晉地的風流。燦爛的名勝古蹟讓這座城市魅力無限。

地理位置

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爲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黃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爲兩半。東漢著作家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幷州”。所以太原簡稱“並”,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稱譽“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太原現仍有幷州路,幷州飯店等。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爲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建城始源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497年,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在今天太原市晉源區。所以,20xx年太原迎來了她建城2500週年的輝煌慶典。隨後,趙氏家族以晉陽爲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最後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

“龍城”

太原也是龍興之地,建立北齊政權的高洋父子發跡於太原,稱太原爲“別都”;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爲“發樣之地”;興唐的李淵父子也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爲“太原公子”,李淵建立唐朝,稱太原爲“北都”,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讚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爲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爲“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我們山西太原;五代時,太原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相繼爲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這些一個個所謂的“真龍天子”之所以能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實際上因爲太原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並且是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衝突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這裏就有“亂世出英才”、“幷州自古多英豪”等說法。

一市三縣六區

太原轄一市三縣六區,人口約350萬,約佔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最大的土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這裏可以補充煤、煉焦等內容)

婁煩縣最早爲西周初年的樓煩國國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設婁煩郡,唐初在此處設牧馬監,爲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樓煩駿馬甲天下”之謂。婁煩可謂歷史悠久,名聲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時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歷史知識和地名標準化意識,在上報文件中誤將當地羣衆所寫錯別字“婁煩”作爲標準地名,以致被國家正式命名。“樓”和“婁”雖半字之差,但對於其縣域歷史品牌的延續和文化資源的利用都將是無形的損失。

陽曲縣地處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樑地帶。境北系山系橫亙東西,雲中山系縱貫南北,因爲並北屏障,號稱太原之北大門,爲兵農必爭之地。

清徐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素有“葡萄之鄉”和“中國醋都”之稱。(此處可以增加老陳醋的相關內容)

迎澤區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區域內集中了新華社山西分社、山西日報社、山西電視臺、山西電臺等多家新聞單位;也有省晉劇院、省京劇院、省話劇院等省城主要文藝團體,省圖書館、山西圖書大廈、太原工人文化宮、市少年宮、太原影都等文化娛樂場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業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華宇購物中心、貴都世紀廣場、御花園時代廣場、天美名店等大批新興大型商業企業。

太原最大的街道迎澤大街也位於迎澤區,這條大街1955年開建,寬度70米,在當年來說着實讓人瞠目結舌,即便現在也是氣勢磅礴。有人說這條大街的名字起的好,“迎澤、迎澤、歡迎毛澤東和”,而且確有傳說這條大街的修建是爲了歡迎毛澤東的蒞臨。不過有一個事實,毛主席一生沒有涉足太原,直至他臨終。實際上,迎澤大街的得名,是因爲當時這條街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門,即後來的首義門起始,經由迎澤門、直至西南城角達汾河東壩。而這兩座故城的城門以迎澤門規模最大,爲紀念於斯,從迎澤門引得迎澤大街之名。

尖草坪區位於太原市的最北端,該區有太原鋼鐵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是中國最大的特殊鋼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不鏽鋼、汽車用鋼、船板鋼、火車輪軸鋼、高壓鍋爐管用鋼等。太鋼產品應用於秦山核電站和三峽大壩建設、“和諧號”高速列車及“神舟”五號、六號和七號飛船製造等重點工程,新型材料用於“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20xx年版第五套人民幣,其中的1角硬幣全部選用太鋼生產的不鏽鋼鑄造。

在這裏還有個現實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鋼鐵公司1934年建廠,解放後收歸國有,渣場是鋼鐵生產企業天天倒廢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斷沉積,廢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鋼渣場已經形成一座佔地數平方公里的“大渣山”。這座渣山相當於5個天安門廣場大,最高處有7層樓那麼高。每當倒渣時,灰塵滾滾、烈焰升騰,不僅威脅着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正常生活,也成爲省城太原的一大環境污染源。

1983年,太鋼退休職工李雙良帶領他的治渣隊伍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治渣工程,他們進行了挖排廢渣、廢鋼回收、廢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到20xx年,回收廢鋼鐵129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3億元。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防塵護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壇、假山、魚池、涼亭和長廊,並種花植樹7萬多株。護坡的修建不僅擋住了渣塵,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且還美化了環境。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他列入《保護及改善環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錄》,並頒發了“全球500佳”金質獎章

杏花嶺區位於太原的東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黨政軍機關均駐在該區。

萬柏林區有我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太原重型機器廠,建廠五十年多來,從第一臺起重機,第一臺挖掘機,第一臺管軋機,第一座衛星發射塔架等300多項“中國第一”。創造出了象航天發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號載人飛船,三峽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橋機等這樣數百項爲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標誌性產品。

晉源區地處太原市西南,西依龍山,東傍汾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這山清水秀之地。這裏建有紀念山西第一位諸侯王的祠廟——晉祠,內有十字型橋樑——魚沼飛樑,是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另外晉祠之地水源豐富,歷史上稱爲“太原小江南”,此地所產大米歷史上一直作爲“貢品”,進奉朝廷。北宋名臣範正淹來到晉祠也感嘆的寫道:“滿目江南鄉,千家灌禾田”。

小店區是太原的南大門,這裏土地開闊,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體佈局“南移西進”的主要擴張區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機場,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車站、山西大醫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據說山西的政府部門也將遷到這裏。區域內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衆多,國家級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太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都坐落在小店區,小店區已成爲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貿的重要發展基地。所以,目前該區的房價也是全市漲的最快的。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5

隨着時代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美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我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一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國際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昔日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爲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觀、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美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你就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一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美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一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家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美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6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髮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爲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後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爲嫌髒,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祕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孃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孃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裏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裏喊着:“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爲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爲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北宋天聖年間,追風唐疏虞爲汾王,併爲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聖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樑喂國內所僅見。殿內兩側爲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續”。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於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聖母像譽爲“晉祠三絕”。

山西太原景點導遊詞2022 篇17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擡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裏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裏喊着:“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爲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爲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北宋天聖年間,追風唐疏虞爲汾王,併爲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聖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樑喂國內所僅見。殿內兩側爲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續”。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於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聖母像譽爲“晉祠三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