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7W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通用20篇)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峯等多種地貌。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峯便有171座。羣峯間散佈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_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羣,被譽爲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溼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爲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裏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

傳爲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後的《山海經》,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_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爲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爲、陳三立、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唸佛的淨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_教會彙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_、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城東15公里的北留鎮皇城村,是一座建於明清兩代的古城堡建築羣,總面積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裁官、康熙皇帝35年講經老師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國家4A級旅遊區,也是電視劇《康熙王朝》外景拍攝地。

陳廷敬,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直至成爲一代名相,被當代史學界譽爲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皇城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明清兩代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爲清代中國北方文化大家族。

[御書樓]

這座古老雄偉的建築叫御書樓,因藏有康熙御筆而得名,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歲高齡的陳廷敬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均被康熙帝婉言謝絕。當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請辭官,終於獲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總裁《康熙字典》的編修,並說:“卿是耆舊,可稱完人。”陳廷敬辭官後,康熙帝對他更加關懷有加,經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書房巡視,看到陳廷敬不顧體弱多病,廢寢忘食,一絲不苟地審編字典時,備受感動,當即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深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這幅匾聯賜予陳廷敬,對他的一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讚揚,並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聯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午亭”爲陳廷敬的晚號。陳廷敬去世後,他的三兒子陳壯履將御書恭摹勒石,建樓珍藏,以示紀念。

[中道莊城門]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莊,是陳廷敬拜相入閣,升爲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之後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按照內城風格,條石築基,青磚砌牆,城樓、堞樓、望河亭前後呼應,左右相倚,與內城相接。既可登高遠眺,賞心悅目,觀覽風景,又可居高臨下,拱衛拒敵,外城門上鑲嵌有兩塊匾額,上爲“天恩世德”,下爲“中道莊”。中道莊含意:一是自古以來,在樊水河畔,上有梅莊,下有三槐莊,皇城處於中間地段,故名中道莊;二是說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場,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莊”。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賜恩德,世代不絕。

[功德牌坊]

穿過中道莊城門後看到的是這大小兩座石牌坊。它是陳氏家族用來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榮譽的功德牌坊。這座大牌坊,始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樓,枋額雕龍鐫鳳,基座瑞獸環擁,氣勢恢宏,蔚爲壯觀。牌樓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別稱,意爲百官之首;“總憲”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牌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賜進士正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吏戶刑工四部尚書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陳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爲官53年,先後擔任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併入閣拜相,聲名顯赫。封建社會推崇“父以子貴,婦隨夫榮”的倫理道德,因陳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員,官高位顯,他的父輩以上是要加官晉爵的。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別封贈給陳廷敬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官職。左右分別有“一門衍澤”、“五世承恩”8個大字,意思是說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賜。下邊則是陳廷敬兄弟子侄們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職。牌樓的護柱石由獅子滾繡球的圖案組成。小牌坊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兩柱一樓,結構簡單,上面記載着從明嘉靖到清順治年間陳廷敬已經中舉,由於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規模和裝飾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間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爲陳氏家庭的榮耀和標誌。

[冢宰第]

冢宰第門樓高大,威嚴壯觀,在大門上方有“冢宰第”三個大字。在陳廷敬拜相入閣後又在外面的兩柱間加上了“大學士第”匾額一塊。門前有兩墩旗杆石。進入大門,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過道大廳,至今餘韻猶存。它爲四柱三門、三間七架的結構。中間的門叫儀門,一般是不開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接序行走的過道。

“冢宰第”的建築裝飾既仿古、仿舊(東方的),又仿真、寫實(西方的),開清代穎細繁密的先河。這些裝飾題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託着主人的理想和希望,表現了不同層次人們的審美觀點。該院落的主建築,正面爲迎客大廳,康熙曾經兩次在這兒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爲表彰陳廷敬的豐功偉績,康熙皇帝爲陳廷敬題寫了“點翰堂”之匾額,這幅匾額被掛在大廳上方以示榮耀。[鬥築居]

在內城的城門上方鑲嵌着一塊不大的石匾,上書“鬥築可居”4個大字,這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手書。內城形似鬥狀,是陳家爲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擾而修建的。陳昌言將內城比作鬥,意爲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屯兵洞]

我們現在來到了內城牆上,登高遠眺,內城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三間七層、高百尺的河山樓和屯兵洞等建築。河山樓東堡牆根一字形排開、依地勢用磚石砌築的五層窯洞層層遞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內外相聯,上下用甬道相接。內部既通且連,一進三四間,顯得古樸厚重。這些窯洞,既省工省料,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易於居住;又錯落有致,變化多端,立體感強,隱蔽性好,在建築上頗具匠心。

[河山樓]

河山樓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是陳氏家族爲了抵禦亂軍侵擾而建造的防禦性建築。該樓長3.4丈、寬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內最高的建築。樓分7層,有牆內梯道和層間木梯相通,雄渾堅固,可容千人避難於其中。三層以上設有窗戶,樓頂建垛口和女牆,便於瞭望敵情和拋擲亂石,底層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備有石碾、石磨、竈具等生活設施,並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測。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3

大家好。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爲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雲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爲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20xx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於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爲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爲乎迢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裏。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後的事。在溼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裏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牆,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平遙古城內古建築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臺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於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着名畫家李苟、着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爲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說,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爲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爲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爲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爲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爲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爲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爲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爲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爲基,巧借岩石暗託。插入岩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岩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爲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爲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爲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爲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爲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裏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爲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爲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5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城北龍泉村,又名純陽宮。永樂宮是以壁畫聞名天下,是中國現存壁西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永樂宮是中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爲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永樂宮始建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 (1247),竣工於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原名叫“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俗稱“永樂宮”。由於黃河三門峽工程興建,永樂宮地處淹沒區內, 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6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這是世界文物史上一大奇蹟。永樂宮規模宏大,佔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爲86880平方米。永樂宮的建築特點是將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五座建築物,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和附屬建築物,而是用圍牆圍成一個狹長的中心院落,並將三清、純陽、重陽三座主要殿宇集中在後半部,建在臺基上。其他建築在中心院落以外,另建一道圍牆,主次有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建築風格。

在永樂宮參觀,主要觀看四座大殿內的精美壁畫。壁畫總面積達960多平方米。除一小部分爲明、清補畫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元朝的作品,繼承了唐宋繪畫遺風,堪稱壁畫典範。龍虎殿又稱無極門,原爲永樂宮大門。殿內壁畫內容爲神荼、鬱壘、神將、神吏、城隍、土地等,手持劍戟等器,橫眉怒目。雖略有殘損,但原作氣魄尚存。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爲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30平方米,畫面上共有286個人物,所繪人物身高2米以上,場面極爲壯麗。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在這繁雜場面裏,我們可以看到286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此圖稱爲“朝元圖”。

純陽殿內壁畫描述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衆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殿內“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爲珍貴、人物描寫極爲成功的壁畫。殿內有一幅畫,是畫呂洞賓爲一個無錢求醫老婦人的兒子治病,病治好後分文不取,老人感激不盡的情景。

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元朝以前人民的生活習俗及社會風貌。重陽殿又稱“七真殿”;是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繪有用連環畫形式描述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的壁畫報。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6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羣體,從高空俯視院落佈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讚美爲“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蔘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着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爲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裏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佈局嚴謹,建築考究,規範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 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爲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爲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爲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櫺而無門戶,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爲裏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爲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爲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爲“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爲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裏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爲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櫺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臺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爲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爲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爲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臺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鬥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爲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佔用權。喬家取得佔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爲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羣。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緻。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竈房,改建爲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爲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佔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爲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着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着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裏行間透露着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遊,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面,都會使您感到獲益非淺,不虛此行。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7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餘公里處的蒙山。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大佛被重新發現,但佛頭已不知去向。現在的大佛頭部爲後人新鑿的。

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照比例計算,加上佛頭高度,大佛原本高度約爲46米。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的建築遺蹟,門墩石和地栿尚在。遺蹟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樑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8

大同善化寺就在大同市區,所以和同事一起去看了看,因爲正在維修沒有開放,同事找了熟人帶我們進去參觀。裏面沒有鬧哄哄的人羣,感覺很不錯。不過出來的時候看見幾個老外進去,大概也是關係戶的客人吧。善化寺20xx年大修過大雄寶殿,我居然沒有看出來。殿內彩色的壁畫沒有拼縫(據說是先切塊後拼湊的),大殿的樑柱都經過做舊處理(內裏用的是新木頭),不過內行一指點,果然發現雖然舊,但是絕對不破,好得很。比較意外地發現山門外有五龍壁(算是影壁吧?),很少有文獻提及這塊五龍壁的呢。雖說比大同的九龍壁的規格小了將近一半,但是也很壯觀!

善化寺俗稱南寺,創建於唐,遼末毀於兵火,金天會六年(1120xx年)有過一次大規模重建。寺內中軸線上佈置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西側有普賢閣。三聖殿與山門皆金代遺構,三聖殿內出現移柱作法。減柱、移柱成爲遼金建築中常見的作法。

大雄寶殿建於遼,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結構爲殿堂與廳堂混合型。殿內佛壇上供奉五方佛(東西南北中爲五方),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爲使謁拜空間開敞,將中部內柱減除。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臺,左右設有鐘鼓二樓。殿內東西兩側磚臺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爲佛教故事。

因爲一般進了殿堂都不許拍照,所以儘管有熟人領着,俺也遵守佛家法規,沒動過拍照的念想。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9

北嶽主峯——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中國“著名的道家名嶽、道教名山”,北嶽是道家得護國五嶽之一,恆山是道教的,各種知識、學問、技巧、藝術等等,多樣性類型文化得,開拓、創新、發展、弘揚、傳播:新思維、新思想、新理論、新科學、新實踐、新方法、新成就、新時尚、新風格的主要場所之一。

北嶽依託主峯恆山,開發建設有多處傳統型制、經典風格得,道教得,武帝殿、文皇宮、儀軌院、觀禮臺、界望亭、臨境閣、經書圖冊館、字典緯籍樓、名師會(明者有名、名者已明)、先賢祠(古聖者,嫡親之長子、宗族之大兒、教授之首學,稱作:“先賢”)、淨齋堂、禪思房、診所、藥局、休息處、宿舍、臥室、沐浴間、盥洗間、衛生間等等基礎設施(如有確實之需要,可以拓址增建、佳築新成),另附建有“儒、釋、道”三教合一者,懸空寺廟宇一座。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0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爲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爲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爲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爲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爲先和佛教普渡衆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爲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日子,光臨中華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

莽莽蒼蒼蜿蜒起伏的北嶽恆山,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古有“恆山十八景”之說,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現爲明清建築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具有險、奇、巧的特點,共有樓閣40餘間,從低到高三層迭起,最高處三教殿距峽谷深處的高度曾爲90餘米,由於1500餘年峽谷河牀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爲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臨險境的感覺。這座純木構建築,矚目遠望,彷彿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爲觀止。民間道:“懸空寺,半天高,三尺馬尾空中吊”,大詩人李白則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形容之。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撐寺院的僅僅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懸空寺爲什麼建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而不與地相接?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道教也分爲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曾一度滅佛興道,並且迎請嵩山道士寇謙之來京都平城設立道壇。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詔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遺訓修建了“崇虛寺”,後來人們根據崇虛寺建築懸空的特點,改稱如今的“懸空寺”。

懸空寺以西爲正,大門朝南,整個建築由南向北擴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勢相對越高越狹窄。寺院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層式的樓閣,內設懸梯連接。第一部分是一個標準的寺院佈局,由於建於懸崖峭壁之間,所以將一個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的兩個配殿,爲比肩式樓閣。真正體現“懸”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兩座樓之間飛架懸空棧道連接,半插飛樑爲基,巧借岩石暗託。插入岩石裏的橫樑使用當地產鐵杉,事先用桐油浸過,起到防蟲防腐作用。之前先將木楔置於洞內,後將橫樑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邊用力越大里邊咬合就越緊,這樣固定的橫樑就把壓力傳到了岩石上。在橫樑的下面用木柱支撐,這些木柱長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則虛設,甚至可以晃動,根本不受力,懸空寺像這樣形似虛設、可以晃動的支柱有十多根。當然,這些虛柱不僅僅是作爲裝飾用的,一般情況下並不吃力,一旦承重壓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頂千斤的作用,從而使懸空寺形成一座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危中見俏的奇特建築

懸空寺的選址充分顯示出它的合理性,沒有花費巨大的勞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顯示出各殿閣的主次錯落和強烈的節奏感。寺廟建築半藏絕壁之中,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避開了雨水對殿宇的侵蝕;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減少了對寺廟的威脅。另外,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峯天峯嶺遮擋太陽,相對縮短了寺廟的光照時間,就是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時節,每天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這些因素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風采的重要原因。

懸空寺不僅以建築奇巧著稱於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爲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爲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爲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爲罕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懸空寺不僅外形美觀,轉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樣具有藝術價值。木梯上用鐵釘組成數十種蓮花狀的圖案,如繁星燦爛,似鐵水迸濺,令人賞心悅目,堪稱古寺一絕。既起到保護木板和裝飾的作用,又賦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進寺,踏步而上,可謂“步步登蓮,吉祥如意”。集實用、裝飾、宗教價值於一身,可見古代建築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銅鑄、鐵鑄、木雕、石刻、脫紗等塑像80餘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寶殿內的3尊脫紗佛像。其做法先用膠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產的麻(也叫夏布)一層層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貼金。塑完後把裏邊的泥胎從底部掏出,整個塑像形成空殼,高度達50釐米的塑像,淨重不超過3公斤,爲懸空寺塑像中的一絕。

古往今來,懸空寺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詩人李白雲遊至此,揮毫書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遊歷懸空寺後,在他的遊記當中留下了“天下巨觀”的讚譽;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無限感慨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爲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是全人類的驕傲。”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2

走過桑乾河,我們就正式進入渾源縣了,渾源縣地處山西東北部,面積爲1900平方米,是我國的重點扶貧縣。這裏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農業方面以黃芪、雜糧、蔬菜爲主,現有黃芪26萬畝,使正北芪的主要產地,有“黃芪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北嶽恆山、懸空寺。恆山風景區面積爲147.5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爲4a級風景區,是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我們知道恆山爲五嶽之一,共108峯,自古恆山18景,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就是18景中的第一奇景——懸空寺。

好了,我們現在已來到停車場請大家下車隨我去參觀。

懸空寺創建於公元491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寺廟有40餘間殿閣,它以西爲正,大門朝南開,寺廟均爲木質所建,樓體大都懸空,下面岩石支撐的十幾根木柱都不及碗口粗,所以,整個懸空寺就吊於半空之中,當地有這樣一句歌謠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那爲什麼懸空寺要建在這麼高的而又不與地相接的地方呢?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着政治勢力的分裂,作爲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分爲了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聽信道長寇謙之的讒言,發現寺廟裏有兵器和女人,說寺廟是不乾淨的地方,一度滅佛,發生了太武帝滅佛事件,他將寇謙之請到京都平城,並在那裏設立了道壇。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將天師道場移到恆山,也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的遺訓“上延宵客,下絕囂浮”修建了這座懸空寺。

那整個懸空寺的特點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奇、險、巧”。那這三個字就體現在懸空寺的建築藝術,選址技巧以及其他各個方面。

我們可以看出寺廟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它是整座寺廟唯一腳踏實地的部分,它的佈局是三層樓閣。實際就是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平面的寺廟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第三層是它的配殿。懸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爲珍貴,說它們尊貴是因爲它們的塑造藝術是十分獨特的,它們是採用脫紗的工藝。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寶殿裏,塑造的時候,先用膠泥塑成泥胎,然後再外面用南方產的紵麻一層層的裹上。之後再磨光、上漆、貼金,最後從在塑像時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來,這樣塑像就像一個空的雞蛋殼一樣,中間是空的。這三尊塑像高50釐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裏最輕、最名貴的塑像。

那麼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懸在空中了,給人的感覺是十幾根木柱支撐整個寺廟,其實告訴大家大多數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們看到在每一部分起連接作用的是棧道,在棧道的下面有一些橫樑,這些橫樑是插入岩石中的,在修建的時候,將岩石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裏面放上錐形木楔,將橫樑做成剪刀形猛力砸進去,木楔就鑽入橫樑,外面的力氣越大,裏面咬合得就越緊,它們把力就壓在岩石上。我們看到的橫樑只是整個橫樑的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岩石中,這也就是半插飛樑爲基,巧借岩石暗託。

那麼木頭就怕蟲蛀,而這裏木頭是用當地的鐵杉並經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擔心的。

此外,它的選址也體現了他的特點。首先我們看懸空寺對面的山峯,它是恆山的第一主峯—天峯嶺,海拔XX米,它爲懸空寺擋住了太陽,就是在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日,懸空寺的日照時間也只是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再看懸空寺背靠的這座山峯,它是恆山的第二主峯——翠屏峯,大家可以伸出手,我們看懸空寺就被環抱在掌心中,上面巨大的山崖遮下來,當下雨的時候,雨水順着山崖,流進我們現在所在的山谷金龍峽裏,左右兩側的山崖又成弧形,當風吹過來的時候,增大了風的阻力,再大的風到了這兒也就變成了微風。這樣風吹、日曬、雨淋都不會對懸空寺造成侵害,就難怪它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寺廟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在第三部分,也是最高處,這裏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殿宇——三教殿,裏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是三大宗教的創始人,中間的釋迦牟尼,大慈大悲像,表情安詳,左邊的孔子則是雙脣緊閉,橫眉怒目,心裏可能是有一些不平衡吧,右邊的老子卻是一幅仙風道骨,穩坐釣yu臺的模樣。三位好像是在討論一件事情,不過1500多年了,他們的座次卻從未改變過,我們也就不便多說什麼了。

我們知道,恆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而三教殿集佛道儒於一身,無論在任何朝代都會受到保護,這也是懸空寺千年不毀的一個政治原因吧。

待會兒大家沿着樓梯登上寺廟,會發現在臺階上游許多的小鐵釘,那麼木質樓閣出現小鐵釘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鐵定是定在樓梯上的,這樣大家上去的時候,踩到的是鐵定,而不會與木板直接發生摩擦,這樣就保護了木板。二呢,它是一種裝飾,三大家看鐵定得圖案,有的是繁星燦爛,有的是鐵水飛濺,更多的是蓮花狀的,那大家在登梯的時候,也就有了步步登蓮,吉祥如意的意思了。

我們順着山崖往下看,我們看到石壁上有兩個字:壯觀,可是我們發現,壯字多了一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參觀後揮筆寫下的,多了一點是說,懸空寺的壯美已不能用壯觀二字來形容了,它是比壯觀還要壯觀的。徐霞客曾來到次留下四字:天下巨觀。外國的建築學家也對懸空寺讚美不已。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曾感慨道:“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爲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的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

下面就讓我們去遊覽這座東方瑰寶吧。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這次帶領大家遊覽平遙古城的導遊——李靜誠,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接下來的時間我將會爲大家介紹古老的平遙古城。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我國4A級景區,始建於公元前820xx年——公元前782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大家看到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城牆有6163米長,12米高,重建於1370年,垛子處高約2米,頂寬約3——5米。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去古城裏面仔細看一看吧!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四條大街,八條小街,七十二個蜿蜒的巷子組成。這四條大街中的南大街是平遙古城交通脈絡的中軸線,從東西大街的銜接處開始,到大南門結束,以古市樓貫穿南北,在街道兩旁,琳琅滿目的飾品和可口的食物都擺在店鋪的櫃檯中,是平遙古城最繁華的商業街,被譽爲中國的“華爾街”。西大街從下西門開始,到東和南大街的交匯處,與東大街呈一條貫通的主街。西大街是中國著名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街,所以西大街又被譽爲“大清金融第一街”。八小街和七十二巷的名稱各有來頭,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的標誌,有的源於祠廟,還有的已經不知道名字了。

平遙古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鳥瞰古城,它形似龜狀,城門六處,南門爲頭,門外兩眼水井似龜眼,北門爲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東西一共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都是向南開,只有下東門是向東開,據說人們是爲了不讓烏龜爬行才把它的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所以平遙古城又叫龜城。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解到這裏,大家可以自行參觀古城,參觀過程中,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刻亂畫,文明遊覽。謝謝大家!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4

在五嶽中,恆山屬於最容易被忽略掉的。我十分喜歡讀金庸小說,要不是《笑傲江湖》描繪的恆山美景深深吸引我,我絕不會注意到它。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山西大同,我突然對恆山生髮出好奇心,心想:何不前去遊覽一翻呢?

峯迴路轉,南出渾源縣城八里,便是恆山。爸爸說:“遊恆山必遊懸空寺。”我們順着人流來到懸空寺腳下。我原以爲懸空寺這個名字只是一個美麗的比喻,沒想到懸空寺真是懸在空中。我擡頭一望,只見一個建築羣紅綠相映,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在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系在半空。進得寺門,我的心不由得緊張起來。懸空寺南北像一條長龍,東西像一條窄窄的衣帶。樓梯又陡又窄,僅容一人。我心想,如果一個大胖子上來,懸空寺會不會坍塌呢?當然,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懸空寺至今已經1400多年,歷經風吹雨打,戰火紛飛,依然結結實實,我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聰明和偉大。懸空寺是中國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裏面的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儘管看不懂,但我能感覺到這裏一定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了。

遊覽完懸空寺就以爲恆山的美景盡收眼底,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纔剛剛開始。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下懸空寺,繼續往山上爬去。走進高大、莊嚴、雄偉的崇靈門,便是傾斜40多度的103級臺階,陡階兩面分別是青龍殿和白虎殿,迎面就是恆山的主殿——恆宗殿,該殿是明弘治十四年修建的,規模十分宏偉。大殿的西邊有一個樣子像古磬的大青石,如果你向它扔一塊石頭,它會發出像公雞鳴叫一樣的聲音,這一景觀被稱爲“金雞報曉”。從大殿向東看,在翠壁丹崖處,有許多白石,遠遠望去,像羊在雲下吃草,十分有趣,這處景觀名叫“玉羊遊雲”。這兩處景觀合稱“金雞玉羊”。

游完橫宗殿,就離恆山的主峯——天峯嶺不遠了。我想:“那裏一定是最美的風景了。”不知道爲什麼,本已軟綿綿的身體突然一下子充滿了力量。我幾乎以跑的速度,把一個個遊客甩在了後面,終於到達了峯頂。峯頂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北嶽恆山頂,海拔20__。1米”幾個遒勁的大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此時的恆山,空氣清澈,在湛藍的天空背景下,遠方的蒼青色的羣山像起伏的波浪連綿不絕,蜿蜒山間的公路像一條飄帶隨風擺動。在羣山環抱處有一塊凹地,星星點點的民居散落其間,就像棋盤上黑白相間的棋子。

我被恆山的美景和獨特的文化深深地折服了。站在天峯嶺上,我又想到了金庸小說描繪的江湖,在那裏,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低調的。或許正是因爲低調,才使得恆山在五嶽中獨樹一幟。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行的導遊員,叫我趙導就行,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人民公園遊玩,希望能和大家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現在馬上就要到人民公園了,請大家不要着急,耐心地坐好。人民公園是忻州較大的公園,那裏風景優美,景色宜人,是人們散步、遊玩、健身的好地方。

好了,現在我們到了人民公園的東門,大家看,眼前這座金碧輝煌,高大雄偉的雕塑是不是很美呀!它可是忻州人民團結的象徵,它代表着忻州人民團結友愛,一起用勤勞的雙手美化着自己的家鄉。

大家跟隨着我的腳步,走過這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去看看假山吧!

這座假山可高了,比一座5層樓房還要高呢,看!這就是假山,我沒騙你們吧!

大家注意到山頂上那座古色古香的八角小亭了嗎?現在我們就登上去看看!

“呼——呼——”爬累了吧?不過沒關係,馬上就到山頂了。到了山頂,咱們就到小亭下休息會。

終於到山頂了,大家找個位置先坐下。看!從這裏向下望,前面的湖上不斷有遊船輕輕地劃過;左邊的長廊也很美,紅漆的欄杆,綠漆的柱子,柱子上還有精美的繪畫。

好,下了假山,咱們看看人工湖吧!

看!湖水多像一面鏡子,又多像一塊碧玉,清澈的湖水連水底的石頭都清晰可見。如果乘着小船在湖面上劃一圈,真有“魚在水中游,人在畫中行”的感覺。下面可以親自坐船體驗一下,半個小時之後,咱們再在這裏集合。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樂場,這裏有可怕的“鬼谷城”,有趣的“旋轉木馬”,還有驚險刺激的“摩天輪”……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去玩吧!

太陽就要落山了,這次的遊玩也就要結束了,讓我們再回首看一眼美麗的人民公園吧,真希望你能把這裏介紹給更多的人!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6

在山西呂梁山中的黃河邊上,坐落着一座古鎮,這座古鎮的名字叫磧口。

歷史上的磧口,依傍着黃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遊向四方。在黃河浪濤中,久久漂流着磧口的名字———這一坐落於山西臨縣邊緣的古渡口。

說它是古渡口,因它與古鎮同樣出名。這古鎮與黃河對岸的陝西吳堡縣相對望,千年長相守,成爲一雙互補的伴侶,成爲一對互相依託的搭檔,成爲兩個互相呼應的知音。黃河的浪濤把兩地捆縛在一起,聯繫在一起,而它們互相溝通的橋樑便是渡船。兩岸人來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擺渡。船,這種古老的運載工具,如今又加上了發動機。所以,船在黃河中行駛,便響起了雄壯的充滿節奏感的馬達聲。隨着馬達聲的由遠而近,便會有一羣一夥的人從陝西過來,來趕磧口的集市。

磧,在當地人的說法裏是指黃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淺灘。黃河的河水在這淺灘上浪花飛濺發出巨大的聲響,激起雪噴般的浪花,成爲一道景觀。難怪當地一些小夥子們、老船工們常常組成隊伍,頭上扎着白毛巾去衝磧。這在當地是一種壯舉,一種冒險的衝刺,一種鍛鍊意志的極大挑戰……

這磧口確是有些古韻的。古老的民居,成爲當地第一景觀。這裏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築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裏,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築成了房舍,飄逸着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有些當年曾是店鋪的高牆大院,展示着這歷史上商埠的痕跡。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着這裏歷史的輝煌與商業氛圍的濃郁。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響的陳列。燒餅鋪子散發出濃郁的餅香。現打、現烤、現賣,熱騰騰、香噴噴,確實誘人。更引人的是這街面上的條編,這些,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裏人都是很難看到的。而那些鮮亮的銅器,發着黃燦燦的光韻,則更是分外耀眼了。各種銅製品,與磧口的古韻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五龍廟,是古鎮祈雨的宙宇。它氣勢不凡地踞於黃河邊的高處,俯瞰黃河,居高臨下,發出一種威嚴來。歷史上,當地人的祈雨都在這裏進行。原來,面對黃河水卻依然未能擺脫乾旱,於是,五龍廟便常常處於香火鼎盛的狀態。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兩華里,轉到磧口背後,有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的小村莊,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轉彎處故稱西灣村。

西灣是單姓村,村裏都姓陳,從村子的佈局和房屋的結構上看,西灣村過去的人絕不是普通靠種田吃飯的人,它的氣度,它的規模,它曾經有過的繁榮,絕非黃河沿岸的普通小村莊。

磧口的夜雖然安靜,卻也燈火闌珊。紅燈懸於街畔,把古鎮的夜照耀得那麼安謐,祥和,充滿詩意,又讓人浮想聯翩。到那放河燈的日子,依然是燈。黃河的夜流裏,水面浮着成千上萬用蠟燭點燃的河燈。紅紅的燈,從磧口上方的黃河邊緣放入黃河,這些燈搖搖擺擺,從黃河上順流而下。夜幕裏的河燈,放着柔和而又誘人的紅光,在暗夜中靜靜地向下遊飄去,這又給古鎮增添了詩意,古韻……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7

文山西華公園(又名三元洞),位於雲南省文山縣城開化鎮西面3公里的西華山上。據說,這一遊覽勝地,是清朝同治初年由一姓潘的和尚發起,由許多能工巧匠自動參加開闢的。到了光緒年間,又開始建造亭臺樓閣,以後經過多次加工,增設了石級、涼亭,添置了奇花異樹,稱爲“三元洞”,這是象徵科舉時代的“連中三元”。三元洞地勢十分險要,氣勢磅礴,景色秀麗,洞內寬敞,空氣自然流通,洞外亭臺樓閣,層層疊起,雕樑畫棟,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於洞口憑欄遠眺,遙見山川平疇,盤河如帶,可以把羣山環抱的文山壩子及壩子上的田園、村落盡收眼底。洞周圍樹林茂密,氣候清涼,是避暑和遊覽的勝地。

三元洞從1981年起,重新修建,並新開闢場地104畝,建成西華公園。園內石階上迎面就是石雕的九條蛟龍,五彩斑斕。相傳古時候有18條惡龍,在這一帶興風作浪,傷害人民,住在西華山上的壯族青年阿儂,不顧生命危險,跳入盤龍江中與蛟龍搏鬥,在諸神的幫助下,終於制伏了蛟龍,使18條龍分居於盤龍江的兩岸,而且要口吐清泉造福人間,兩岸各形成9個龍潭,流出清泉灌溉着良田。在右岸的9條蛟龍,爲了顯示自己改惡從善,造福人間的本領,紛紛彙集到西華山來。九龍匯是人們懷念阿儂和諸神的功勞,用優美的線條雕刻藝術,形象的再現了這一神話傳說。

整個西華公園,一眼望去,那層層刀削斧鑿的危崖巨石,氣勢雄偉,懸崖絕壁之上,點綴着16處亭臺樓閣,大部分建築在300米高的絕壁上,即驚險雄奇,又富有層次。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8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爲國內外洲人所向往。五臺山座落於“華北屋脊”上,最高海拔達3058米。這裏,峯巒連綿,山嶽交錯,形如虎踞,勢如龍蟠,總面積爲2837平方公里。五臺山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五峯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五臺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即東臺望海峯、西臺掛月峯、南臺錦繡峯、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瀏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

五臺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 山西省五臺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五峯高聳,峯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

漢唐以來,五臺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臺內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現在五臺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極爲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19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前,這裏窮山惡水,七溝八樑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羣衆生活十分艱苦。

解放後,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爲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敢於戰天鬥地,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樑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鉅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爲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現在大寨已經成爲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鬱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乾淨、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爲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製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現在大寨已經成爲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鬱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乾淨、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爲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製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山西著名廬山導遊詞 篇20

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羣。皇城相府旅遊景區就是以這組古建築羣爲載體興建的。

皇城相府分內外城建築。內城爲陳廷敬伯父陳昌於明崇禎壬午年(1642年)年建,外城爲陳廷敬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所建,城門正中石匾刻“中道莊”三字。該村在明清裏甲制時代,一直屬於郭峪裏。民國年間及解放後致1960年,該村屬郭峪鄉或郭峪管理區。1961年成爲獨立大隊,1984年成爲行政村。上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時稱黃城村,但該村印章打破禁區刻爲“皇城”村。

皇城相府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術研討會”在陽城舉行,拉開了打造“皇城相府”旅遊品牌的帷幕。20xx年,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播映,使該處旅遊景區在國內聲名大震。同年3月,榮獲“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稱號。10月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20xx年起開始創建國家5A景區,歷經3年,投資2.8億元,從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8個方面進行全面建設和升級,順利通過國家級評審驗收,繼雲岡石窟、五臺山之後,成爲山西省第3家AAAAA級景區。20xx年1月14日,國家旅遊局在京爲舉行AAAAA級景區授牌儀式,20xx年2月22日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5A級景區正

20xx年1月14日,國家旅遊局在京爲全國19家景區舉行5A級景區授牌儀式,皇城相府景區成爲本批次山西唯一入選景區。皇城相府自20xx年起開始創建國家5A景區,歷經3年,投資2.8億元,從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8個方面進行全面建設和升級,順利通過國家級評審驗收,繼雲岡石窟、五臺山之後,成爲山西省第3家5A級景區,也是20xx年以來山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景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