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景點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9W

四川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國時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的四川旅遊景點導遊詞,希望大家喜歡。

四川景點導遊詞

篇一:四川景點導遊詞

遊客朋友: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裏,詩人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於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爲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爲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後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於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爲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爲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爲業,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爲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淨,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瞭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吳抗魏任務艱鉅,故說道:“萬里之行始於此。

”橋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橋的西邊;“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爲這裏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現在的百花潭公園,現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雲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迴,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爲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就把這處建築作了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傑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爲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彷彿正向蒼天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於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於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並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爲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爲他的詩歌代表着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後世把他尊爲“詩聖”。葉劍英元帥曾撰書對聯評價說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意思是:我(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傑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衆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爲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雲壯志!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說: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着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爲流寓,我的命運更爲不幸,什麼也沒留給後人,身後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可是作者卻沒有想到,正是因爲撰寫了這副對聯,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遊覽草堂時在這裏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讚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您能品出它的獨特韻味來嗎?”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於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

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七年級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爲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篇二:四川景點導遊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在這裏,我謹代表成都**旅行社歡迎大家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我們美麗的蓉城。現在站在各位面前的這個帥小夥(美麗大方的姑娘)便是大家今後幾天旅程中的導遊,那就是我,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爲我們開車的司機姓*,*師傅將會和我一起,謁誠的爲大家服務,希望能與大家合作的愉快。如果我有什麼做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大家儘可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我能回去後認真總結,爭取將來做的更好。最後,祝願大家在即將到來的幾天旅途中能玩的愉快,遊的盡興。用我們四川話說就是耍得安逸,玩的巴拾。

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大部份或全部人都是第一次來成都吧,那麼你是否對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對即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充滿好奇呢?那麼,首先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今後幾天的行程以及成都市的概況吧(行程略)。記得剛纔歡迎大家時我提到一個詞——蓉城。爲什麼我不是歡迎大家來成都,而是說蓉城呢,因爲蓉城是成都市的一個別名。那麼,這個別名是怎麼得來的呢?先不要急,讓我們從四川省的概況一步步來了解吧。

四川省面積近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居全國第5位。其中耕地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居全國第4位。四川不僅是祖國西南的大糧倉,還是全國四大林區之一,四大藥材生產基地之一,五大畜牧區之一。農副產品中,蠶繭,柑桔,油菜和中藥材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四川人口8329萬,佔全國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四川還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藏、彝、羌、苗、回、壯、白、滿、土家、納西、布依等14個少數民族。

四川地處內陸腹地,地勢險要,西邊是青藏高原,北邊有秦嶺和大巴山,南面是雲貴高原,惟有長江水將西邊的巫山衝開一道缺口。四川由東部的盆地和西面的高原山區組成,成都處於盆地中心,盆地面積約17萬平方面軍公里,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國第一級階梯的組成部份,其最高峯貢嘎山達7556米,是我國第二高峯,世界第八高峯。

四川盆地的氣候特徵可以用12個字來形容:氣溫高,雨水多,溼度大,日照少。年平均氣溫17度左右,夏季一般爲35度,七八月最高時可達39度。夏季雨水較多,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四川盆地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全年日照數1000——1400小時,平均每天只有3小時左右。

四川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加上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使之自古便有了“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美譽。

綜上所述,四川自古被稱爲“天府之國”。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據史書《華陽國志》記載,“天府”一詞最早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專門管理國家的珍寶、寶藏,由於天府一詞有了上述一層含義,後人便借來比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域。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爲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曾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這段話中,諸葛亮分析指出,四川雖然地勢險要,但盆地內部卻全是肥沃的土地,是一塊好地方,假如劉備能佔領此地,便能促成帝業。在這之後,“天府”一詞便成了歷代文人學者筆下四川盆地的代名詞,進而譽稱四川爲“天府之國”。

另外四川還被稱爲“蜀”,關於蜀的來歷,史料中記載:蜀就是蠶,因爲傳說中蜀國最早稱王的人叫蠶從,再聯繫到四川養蠶業發展最早,所以,現在也稱四川爲“蜀”。那麼“四川”這個名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的呢?在宋朝時,宋真宗對行政區作調整,將川陝路一分爲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爲“川陝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成都,作爲四川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交通的中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岷江中游,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近5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萬,轄8區12市縣。

至今爲止,在史料中有所記載的成都,已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據史書記載,最早在成都建城的是春秋戰國前期的開明王朝,當時的開明氏九世將國都由樊鄉(雙流)遷到還只是一片荒地的成都,並借用西周建都的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到岐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定名爲成都。

公元320xx年,秦國丞相張儀率大軍消滅了開明氏的蜀國。秦惠王改蜀國爲郡,命張若爲蜀郡守,並在此建城.據《華陽國志》記載,當時張若、張儀所築的秦城,周圍十二里,高七丈,城下修有倉庫,城牆上築有哨所、箭樓,城內建有街坊和府衙。秦城分太城和少城兩部分,太城在東,少城在西。秦城又有龜城的別稱,最早源於揚雄的《蜀本記》,本中記載:“秦相張公子所築成都,屢有頹壞,有龜行於此,巫師言依龜行跡築之,而城果就”。然而,宋代時趙汴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指出張若所築城牆亦順江之勢,因成都地勢偏東北,所以所修建築都爲順勢而建。從今天的成都也可以看出,大部分街道還是偏向東北方的。

西漢時,成都織綿業相當發達,成爲官府稅收中的重要來源,爲了便於管理,漢王朝特在此設立官員專門管理織綿,所以成都又被稱之爲“錦官城”,簡稱“錦城”。

五代後期,蜀國皇帝孟昶(chang)偏愛芙蓉,命百姓在城內遍植芙蓉,每年九月芙蓉花開之際,孟昶便率文武百官登城觀賞,有一年在賞花時曾感嘆地說:“自古以蜀爲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因此,成都又留下了“芙蓉城”的美名,簡稱“蓉城”。至今,芙蓉花仍是成都市花,市樹爲植物三在活化石之一的銀杏樹。

除以上所說的龜城、錦城、蓉城外,成都歷史上還被稱爲“車官城、羊馬城和羅城”,這些別名都與成都當時的社會發展有所聯繫。而成都街道的命名也與行業有着緊密的聯繫。從街道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在這條街上哪種行業居多。比如:打金街、鑼鍋巷、金絲街、棉花街、署襪街、染房街、漿洗街、菸袋巷、石灰街、鹽市口、牛市口、羊市街、草市街、騾馬市等等。像這樣的街產數不勝數。

成都,自古民風淳樸,一年四季時節不斷,民間的傳統節日很多,如元宵節的燈會,二月的青羊宮花會,三月的龍泉桃花會,四月的彭洲牡丹會,八月的新都桂花會和十月的菊展等等。這些盛會,物資交流,名小吃展銷和民間戲曲演出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古老蜀文化的魅力。成都,自古便商業繁華,二十一世紀到來後的今天,成都更是在國家的西部大開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來的成都,必將更加美麗,更加繁華。

篇三:四川景點導遊詞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裏,詩人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於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爲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爲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後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於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爲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