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3W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於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爲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爲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20xx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衆多道教建築而成爲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爲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爲數衆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2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8公里,是邛崍山脈的分支,獨特的地理位置、溼潤的氣候使青城山林木茂盛,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勝地。青城山也 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自東漢以來,青城山一直作爲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20xx年11月,它和都江堰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 遺產名錄》。

都江堰位於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城西岷江干流上,距離成都市56公里,是世界上迄今爲止留存下來的唯一一項古代無壩引水工程,堪稱我國古代水利工 程的典範。自建成以後,它就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並專設堰官進行維護和管理,通過兩千多年來歷代堰官的不懈努力,它至今仍發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今天 的青城山、都江堰各守一方幽靜的天地,一個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一個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一個以幽的境界甲冠天下,一個以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成爲了人們尋古探幽時響亮的口號。

青城山風景優美,以幽靜著稱。這裏飲食美味與衆不同,並有“四絕”之稱,即一絕“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湯汁濃白, 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前山後山都能吃到。但後山多有山鄉風味菜館,加上醇厚的山鄉民俗,使人留連忘返。

都江堰的美食區域可分爲三個,一是城區;二是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及山區;三是虹口。都江堰城內的夜啤酒廣場一定要去,這裏的炒龍蝦,炒田螺及香辣蟹,特色火鍋都極有風味;城裏還有尤兔頭,重慶毛肚王火鍋及離堆公園的白果燉雞等 特色餐;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的農家小餐衆多,最有名的是羅雞肉,還有豆花飯,野生河魚等.青城山的名吃有鶴翔山莊的長生宴,天師洞的道家素宴,青城山農家院子的老臘肉,雪水泡菜及野菜.虹口的冷水三文鱒魚也是成都人追逐的美食,三文鱒刺身,魚頭湯,燒三文魚,烤三文魚完全可以做成一桌席。

白果燉雞:白果燉雞,白果即銀杏果實,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其“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青城山盛產白果,採用 傳統方法以白果燉仔雞,再以豬肘相合加少許食鹽、冰糖即成,汁鮮味美,清香不膩,具有食療價值。 青城老泡菜,又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生長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仔姜、大蒜等爲原料,經嚴格挑選、清洗、晾曬後,放入泉水、精鹽、花椒等 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泡製而成。泡菜保存十數年仍色鮮質堅,脆嫩酸甜,是一種開腸胃、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調寄憶江南》以“青城好,泡菜冠全川, 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讚美青城老泡菜。

道家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爲原料,經嚴格挑選、清 洗、晾曬後,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專室、專具存放,專人管理。青城泡菜脆嫩酸甜,保存數年仍色鮮質堅,是一種能解膩、開胃、 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食後賦《調寄憶江南》一首:"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這裏氣候溫和,沃野千里,水旱從人,物產豐饒,百業興旺,世稱天府。青城山的特產主要有:青城老泡菜、洞天乳酒、青城茶等。都江堰的特產主要有:青城絲毯、青城雪芽、獼猴桃等。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3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爲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爲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20xx年)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衆多道教建築而成爲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爲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爲數衆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爲“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爲“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爲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爲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爲“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爲王,故而後人稱之爲“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裏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爲“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爲橋面,兩旁以竹索爲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爲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xx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4

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叫,來自四川省旅行社。今天,就由我帶大家去遊覽舉世無雙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真心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與引導,能夠讓各位真切感受到都江堰的偉大與壯美,令您不虛此行!人們常說:“北有長城,南有都江堰”,同爲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都江堰和長城一樣享譽世界,可以說,到了四川不遊都江堰,就好比到了北京不登長城一樣讓人遺憾。

俗話說:“天府美自古堰來”,沒有都江堰,就沒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也就沒有 “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幸福生活。兩千多年以來,它仍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注:“人們常說…”和下面的“俗話說…”兩段文字選其一就行了。不宜兩者兼用)

那您也許要問我了,古人修建都江堰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我們把時間的年輪轉回到公元前4世紀。當時中國北方的秦國實力強大,一心想統一中國。大將司馬錯向秦惠文王提出建議:要伐楚,必先伐蜀。也就是說要先攻佔南面毗鄰的蜀國(注:大致是今天的四川和重慶一帶),利用蜀南佔據長江上游的優勢,順江而下,吞併當時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楚國。公元前320xx年,秦國利用巴國和蜀國的內亂,發兵攻打蜀國。李冰上任蜀郡守(注:相當於今天的省長)一職後,立即投入以治水爲中心工作,全面發展巴蜀經濟,發展江河航運,使蜀地成都成爲秦王朝統一中國的戰略基地。爲以後伐楚提供糧源、兵源和戰船打下基礎。李冰經過三年多的實地考察,於公元前270年提出方案:必須在岷江在山地與平原的交界處建成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於是這纔有了都江堰的修建。

同年,李冰帶領數萬百姓開始修建都江堰,首先花了8年時間建成寶瓶口,然後又花了4年時間建成魚嘴分水堤。前後歷時20xx年,終於建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的建成對發展蜀國經濟和秦國統一中國都是功不可沒的!(注:此處旨在提出都江堰的建造意義)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秦堰樓,這裏是觀景的最佳位置。看見岷江從山裏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爲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嘴,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正是這三大主體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

魚嘴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嘴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嘴一隔分爲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嘴就是分水堤的頭,它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爲二,分爲內江和外江。由於這段河道的河牀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嘴分水後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牀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一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 "分四六、平潦旱"。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的旁邊,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牀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爲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起流出去。“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當枯水季節,水位低於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

由於每年會有大量的泥沙淤積在內江河牀裏,所以每年都要對其進行淘挖。那麼內江的河牀要淘多深才合適呢?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便指明瞭其中的奧妙。“低作堰”是說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風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牀,在每年枯水季節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麼程度呢?淘灘只要看見四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寶瓶口是李冰在玉壘山用“火燒水澆”的方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它寬2OM、長80M,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它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着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將其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

兩千多年前的李冰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正是通過三大主體工程,巧妙的實現了“自動分流、溢洪排沙、自流灌溉”一系列功效。從建成至今的2200多年,生生不息,默默的滋潤着天府之國成都平原。都江堰足以證明“疏導治水”理念的成功,真可謂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同時也最好的印證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天人合一。

謝謝各位!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5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遊覽。現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

心隨我動,溝通無限,那我與在座各位朋友的溝通就從我的自我介紹開始,我是來自春天旅行社的導遊,我姓王,大家可以習慣的叫我王導或者是小王,小王我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具有東北人的主要性格就是熱情、豪爽,所以說在這三天的行程中如果您有什麼問題和要求的話就儘管的提出來不要客氣,只要你的要求是在合理而可能的情況下,我一定會盡我自己最大的努力爲你解決,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於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鬆茂峽谷中洶涌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後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鱉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鱉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爲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羣衆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爲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說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祕所在。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6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衆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最佳旅遊時間都江堰全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冬暖夏熱,四季不明顯,四季皆適宜旅遊。歷史文化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爲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着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諸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臺”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塊石碑,上面刻着“深淘灘,低作堰”字樣。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7

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xx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The system is a large hydraulic water project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main parts: the Fish Mouth Water-Dividing Dam, the Flying Sand Fence, and the Bottle-Neck Channel.

The Fish mouth functions to divide the flow of water into an inner river and an outer river. Long ago, when Li Bing worked as the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he found the old river canal was too narrow to hold much water, which often overflowed the banks and caused disastrous flood. Based on natur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he organized the people to build a man-made dam. The whole dam looks like a fish, and the front dam has a circular cone shaped like a fish mouth. It is the dam that channels water into an outer canal and an inner canal. The outer water canal functions as the main stream and holds sixty percent of water in the river. The extra water goes through the inner canal for irrigation in Chengdu areas.

The Flying Sand Fence joins the inner and outer canals. The fence functions to controll the flow of water and discharge excess into the inner canal from the main stream.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fence doesn't work much, but when floods occur, the river rushes forward along the outer canal. As it approaches the fence, the fence,the river begins to turn round fast and soon many whirlpools are formed. The volatile whirlpools sweep away sand and pebbles and, throw them into the outer canal. For many years huge bamboo baskets were used as the fence. They were filled with stones and pebbles. However,at present, reinforced concrete weir has replaced the ancient fence.

So now, let's discuss the Bottle-Neck Channel. A trunk canal was cut through the mountain into two parts which link up the inner canal for irrigation. The small part is later called Li Dui, which means an isolated hill. Chengdu looks like a large bottle and the trunk canal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the hill takes shape of the bottleneck. The trunk canal technically has two functions: First, it leads the water to irrigate the farming land in western Sichujan; Secondly, the trunk casnal works together with the Flying Sand Weir to keep the flow below a certain point in the inner canal during flood season. Some stone tablets, which stand on the isolated hill, are engraved in Buddhist Sanskrit. The local people hope that the Buddhist tablets can exert the Buddhist superpower to harness flood disaster.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in fact, the Fish Mouth Water-Dividing Dam, the Flying Sand Weir, and the Bottle-neck Channel automatically work together to control foods and sweep away sand and stones in the main stram. The local people benefit a lot from this project.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今天,就由小夢來陪大家一起暢遊都江堰,瞭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如何打發掉這五個小時的時間呢:教給大家幾點打發旅途疲勞的小竅門,也許在這次旅行中你還用得上:首先第一點,您可以在座位上閉目養神,養好精神後纔有更充份的體力去遊玩,第二您在車廂內可以聽聽音樂,放鬆一下心情,我覺得好的心情纔是我們征途的一個好的開始,尤其是不經常坐長途旅行車的朋友我想可以舒展一下緊張的情緒,第三還可以在車廂內打一打撲克,娛樂一下,我想在休閒娛樂的同時不僅可以增進感情,還可以促進友誼,那如果上述小王說的你都不喜歡的話呢,你還可以看一看窗外的景色,那麼有一些城市我們未必停留過,但是我們曾經路過,所以商家纔會有這樣的一句廣告詞: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莫讓美麗的沿途風光擦肩而過,呵呵,好了,沿途風光就留給我們在座的朋友慢慢欣賞.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齊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衆於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兒子,由於李冰無子,傳說而來。爲紀念父子倆,修建了我們旁邊的這座二王廟,也是觀看都江堰最好的觀景點。今天,我們來一個逆向思維——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爲三個部分,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今天,我們先從魚嘴看起。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因其形狀像一張鱷魚的嘴巴而得名,昂頭於岷江江心,將岷江分爲內外兩江,東邊的內江用於灌溉農田,西邊的外江則用於排洪。魚嘴主要起到兩個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澱在河牀上的泥沙經過魚嘴上的一顆顆排列整齊的小石頭,而使其外江的沙佔八成,內江的沙佔二成。這樣,灌溉農田的水就會十分清澈,因爲大多數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則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大家請看旁邊的幾個小島,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幾個小島而繞成“S”型,使其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漲,洶涌的水勢不再受小島所影響,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便會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就是這樣的“魚嘴”,保證了當地人民在枯水期的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範了洪水氾濫的發生,真是功不可沒。當然,沒有幾個小島和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的協助,“魚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朋友的互幫互助。

現在我們奔向下一站——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將寶瓶口多餘的內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還會自行潰堤,讓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以保證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災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當江水疾馳而來,會由於離心力作用形成漩渦,將泥沙或衝上岸,或帶入泄洪道,把多餘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們的最後一站——寶瓶口。寶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寶瓶口的水會被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以此來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戶去。換句話說,若是寶瓶口被堵上了,那麼60%的成都人就沒有水喝。所以寶瓶口和飛沙堰還真是一對“幫人排憂解難”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個主要的水利工程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條魚,那麼“魚嘴”處就是魚的頭,飛沙堰就是魚的身子,而寶瓶口,則是魚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壩。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來,希望大家記住這個“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開不開心呢。經過一番遊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現在我們就向食物大軍進發!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9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遊覽。現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於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鬆茂峽谷中洶涌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後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鱉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鱉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爲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羣衆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後,由於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後有不少爲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範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範,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說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祕所在。

我想這也是各位今天遊覽的目的吧!現在,我們走上了景區公路,沿途森林夾道,空氣清新,使大家的旅遊有了更好的心情。我們從觀景樓往下游覽。

都江堰鳥瞰

站在樓臺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裏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爲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於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餘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於溢洪排沙;寶瓶口用於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於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着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爲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會我們到了現場再作詳細介紹。指物說理,可能比較容易說明白一些。現在我們去看二王廟。

二王廟

二王廟座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後,爲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裏就被更名爲“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爲王,便改崇德廟爲“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爲“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一是佔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模宏大,佈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這五大建築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我們從二王廟的後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鬆”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裏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裏多說,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傑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麼字? ——這本來也不是字,是用來降魔鎮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字不識”。

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後殿,現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於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後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話中與李冰關係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澤東,有人崇拜拿破崙,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戰國時期是一個產生傑出人物的時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傑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傑出的水利科學家。 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省長的職位,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域比現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爲一心爲民辦實事,多才能幹,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羣衆,依靠羣衆,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便是“走羣衆路線”,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係,他才能任職四十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於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於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供奉爲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一天,這裏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爲熱鬧。1992年後,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這座塔是“字庫”,燒紙錢的地方。農曆六月二十四廟會的這一天,這裏總是熱鬧非凡,人們會把紙、錢一些歌頌或讚揚李冰的字、畫從底層塞入燃燒,塔心中空,青煙直上,塔尖有兩隻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沒有?煙就從蛤蟆嘴中衝出,直上雲霄,這樣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了。從戲臺下面走出大門,一條高陡的石階梯,把廟宇顯得巍峨聳高,返身上看,這隸書“二王廟”匾額,爲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馮玉祥將軍來都江堰時寫的,在這裏拍照較有紀念意義。

再往下走,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着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總結,字句精煉,涵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比如:這是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低作堰”是說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牀,在每年枯水季年節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麼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於人的足部爲標準。現今淘灘,以看到四根臥鐵爲標準,這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後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見四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這邊的“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稱爲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遇灣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銳角,減緩衝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溝很多時,應當把河牀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石刻的經驗還有很多,有的我們在遊覽中再作解釋。

前面這小樓叫“樂樓”,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築,每逢清明節放水,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典禮”,成都的大官員來時,這裏就奏樂迎接。樂樓的雕塑和裝飾非常精美,通過諧音、會意或直書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講究清靜無爲的修煉和吉祥如意、健體長生,羽化登仙等題材。色調上給人以親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樂樓左、右兩邊分別塑的是漢代的文翁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發展和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諸葛亮派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護都江堰。

安瀾橋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爲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爲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爲“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爲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遊都江堰最有樂趣的項目之一呵!

魚咀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爲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爲什麼要修在這裏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固性和分水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爲二,分爲內江和外江。由於這段河道的河牀外高內低,再加上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後在春耕季節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用水。洪水季節,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牀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於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於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源於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捲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於“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裏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在的魚咀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裏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衝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

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字經”上說的“挖河沙,堆堤岸”。

飛沙堰

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後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牀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爲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於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飛沙”二字的意思就在於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乾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裏泄出。當枯水季節,水位低於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佔5%左右了。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着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

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後水勢便於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後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託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佈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爲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奮嗎!

離堆公園

從飛沙堰前行是離堆公園。離堆公園是都江堰的市內入口,也是市區最美麗的園林,奇花異木、盆景藝術、叢林幽徑、處處讓人留連。其中有兩處我認爲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龍觀和新闢的文物陳列館。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範賢館”,始建於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範長生而建。因範長生被人稱爲“範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爲“範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後受封爲“大安王”和“應聖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說的二郎伏龍,最後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臺階後,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擡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峯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並排立着11塊石碑,依次爲“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藉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水,通稱“鎮水碑”。也有說鎮水碑不是鎮水,而是鎮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於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牀中撈出來。因石像臥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水萬世焉”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於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並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並不大。據推測,他的官位相當於現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

前殿的另一側,陳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爲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於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後來以臥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蹟了。 石刻水塘展現了建都江堰後,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於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

沿着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爲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後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迴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裏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後,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岩沉積岩),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於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岩石,使之熾熱,然後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覆進行,終於在八年後,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爲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後一層巖牆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牆的人便必死無疑。“冰兒”卻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說她死後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臥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着這千年古堰。

現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裏面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於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遊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0

都江堰市(原灌縣)介於北緯30°44′—31°22,東京103°25′-—103°47′之間,東西寬54公里,南北長68公里,幅員1211平方公里。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東南距成都市48公里。轄12鎮16個鄉、2個開發區和9個街道管委會。總人55萬人。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平原、水域面積大體爲6:3:1。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 都江堰市始建於蜀漢,有着20xx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地處都江堰首,當時故名灌縣,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興的中等工業旅遊城市。

目前,該市已初步建成電力、機械、化工、食品等支柱產業。旅遊業也是都江堰市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後山、龍池“三區”、靈巖寺都是國內和世界知名的景區。在四川省經濟綜合評價十強縣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聞名,境內聞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譽爲“活的水利博物館”、“水文化搖籃”,是中國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網的灌溉渠系成爲天府之國的生命之源,千百年來一直被譽爲鑲嵌在錦秀天府的一顆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稱。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今天,就由小夢來陪大家一起暢遊都江堰,瞭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齊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衆於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兒子,由於李冰無子,傳說而來。爲紀念父子倆,修建了我們旁邊的這座二王廟,也是觀看都江堰最好的觀景點。今天,我們來一個逆向思維——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爲三個部分,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今天,我們先從魚嘴看起。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因其形狀像一張鱷魚的嘴巴而得名,昂頭於岷江江心,將岷江分爲內外兩江,東邊的內江用於灌溉農田,西邊的外江則用於排洪。魚嘴主要起到兩個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澱在河牀上的泥沙經過魚嘴上的一顆顆排列整齊的小石頭,而使其外江的沙佔八成,內江的沙佔二成。這樣,灌溉農田的水就會十分清澈,因爲大多數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則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大家請看旁邊的幾個小島,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幾個小島而繞成S型,使其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漲,洶涌的水勢不再受小島所影響,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便會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就是這樣的魚嘴,保證了當地人民在枯水期的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範了洪水氾濫的發生,真是功不可沒。當然,沒有幾個小島和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的協助,魚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朋友的互幫互助。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2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衆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爲“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範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爲“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仍發揮着工作。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佈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爲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水利專家仔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後,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歎不止。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地運用了迴旋流的理論。這個堰,平時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時則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還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時很大的石塊也可以從堰上滾走。當時沒有水泥,這麼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籠裝卵石作堰,費用較省,效果顯著。

都江堰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蹟,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遊覽勝地。都江堰一帶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爲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爲“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爲王,故而後人稱之爲“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裏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爲“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爲橋面,兩旁以竹索爲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爲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爲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xx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爲國家5-旅遊景區。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建築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築羣”。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佈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xx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都江堰被確定爲世界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3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爲都安堰,宋元后稱都江被譽爲“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 。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爲離堆。魚嘴堤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引水,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爲“活的水利博物館”。是全世界至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創始人張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綠清幽,決定在此修煉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來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觀宇與亭閣始終深藏於密林之間,與四周的山林巖泉融爲一體。

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離堆鎖峽、金堤夕照、雄關古道、玉壘仙都、寒潭伏龍、笮橋飛虹、玉女仙姿、岷山曉雪、寶瓶春曉等自然景觀,與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城隍廟等古代建築交相輝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橋融爲一體的獨特風光,成爲自然與文化、人類與環境、水利工程與山水風光和諧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觀。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生態性、特色性。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今天,就由小夢來陪大家一起暢遊都江堰,瞭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齊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衆於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兒子,由於李冰無子,傳說而來。爲紀念父子倆,修建了我們旁邊的這座二王廟,也是觀看都江堰最好的觀景點。今天,我們來一個逆向思維——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爲三個部分,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今天,我們先從魚嘴看起。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因其形狀像一張鱷魚的嘴巴而得名,昂頭於岷江江心,將岷江分爲內外兩江,東邊的內江用於灌溉農田,西邊的外江則用於排洪。魚嘴主要起到兩個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澱在河牀上的泥沙經過魚嘴上的一顆顆排列整齊的小石頭,而使其外江的沙佔八成,內江的沙佔二成。這樣,灌溉農田的水就會十分清澈,因爲大多數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則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大家請看旁邊的幾個小島,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幾個小島而繞成“S”型,使其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漲,洶涌的水勢不再受小島所影響,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便會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就是這樣的“魚嘴”,保證了當地人民在枯水期的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範了洪水氾濫的發生,真是功不可沒。當然,沒有幾個小島和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的協助,“魚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朋友的互幫互助。

現在我們奔向下一站——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將寶瓶口多餘的內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還會自行潰堤,讓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以保證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災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當江水疾馳而來,會由於離心力作用形成漩渦,將泥沙或衝上岸,或帶入泄洪道,把多餘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們的最後一站——寶瓶口。寶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寶瓶口的水會被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以此來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戶去。換句話說,若是寶瓶口被堵上了,那麼60%的成都人就沒有水喝。所以寶瓶口和飛沙堰還真是一對“幫人排憂解難”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個主要的水利工程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條魚,那麼“魚嘴”處就是魚的頭,飛沙堰就是魚的身子,而寶瓶口,則是魚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壩。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來,希望大家記住這個“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開不開心呢。經過一番遊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現在我們就向食物大軍進發!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四川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岷江出山口。介於北緯31°44′54″-31°02′09″之間,東經103°25′42″-103°47′00″之間。地跨川西龍門山地帶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扇頂部位。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積佔65.79%,平壩面積佔34.21%。地勢從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級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對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質構造體系上,屬華夏構造體系,跨成都平原和龍門山地區兩個不同自然地理區,地貌單元屬岷江沖積扇一級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分佈,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

都江堰市是國際旅遊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都江堰市被評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並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衆多,旅遊設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爲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龍池-虹口自然保護區距都江堰景區24公里,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於秦惠文王時,建於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佔位置的重要。

行政區劃

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2個鄉向峨鄉、虹口鄉,49個社區委員會、333個村委會;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都江堰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縣,因灌江得名。因地處都江堰首,故名灌縣。據《今縣釋名》:“漢文翁穿漕江灌溉,謂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寧縣,孟蜀改灌州,明改縣。”一說今縣城古名灌口,戰國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陸,爲灌之口而名。

三國蜀漢置都安縣,北周又增置清城縣。唐代兩縣分別改名爲導江縣和青城縣,元合併爲灌州,明降州置灌縣。1988年,撤銷灌縣設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獲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城區靠近都江堰渠首,分佈着許多文物古蹟和傳統名居,有二王廟、安瀾索橋、城隍廟、伏龍觀、靈巖寺、千佛塔等重點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於蜀漢,民國防區時代爲川軍鄧錫侯部黃隱江防軍防區。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灌縣設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積1207.7平方千米,人口57.3萬,轄12鎮16鄉。市政府駐灌口鎮。

1999年,都江堰市轄12鎮、16個鄉:灌口鎮、蒲陽鎮、石羊鎮、玉堂鎮、幸福鎮、中興鎮、柳街鎮、聚源鎮、天馬鎮、崇義鎮、龍池鎮、青城山鎮;胥家鄉、駕虹鄉、金鳳鄉、向峨鄉、土橋鄉、安龍鄉、兩河鄉、大樂鄉、徐渡鄉、沿江鄉、民興鄉、青城鄉、大觀鄉、白沙鄉、麻溪鄉、虹口鄉。

20xx年,都江堰市轄12個鎮、1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21980人,其中:灌口鎮75059、幸福鎮122728、蒲陽鎮26163、聚源鎮30985、崇義鎮26460、天馬鎮29936、石羊鎮26377、柳街鎮21828、玉堂鎮20894、中興鎮26620、青城山鎮10287、龍池鎮6155、胥家鄉26340、駕虹鄉12307、金鳳鄉14404、向峨鄉14350、土橋鄉12397、安龍鄉11347、大樂鄉11477、徐渡鄉16524、沿江鄉15006、民興鄉13389、青城鄉15671、大觀鄉10761、兩河鄉4721、白沙鄉8472、麻溪鄉5511、虹口鄉5820。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土族、侗族、瑤族、維吾爾族、滿族、鄂倫春族、傣族等民族分佈。

20xx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xx】41號)同意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青城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青城山鎮;青城山鎮政府駐原青城鎮場鎮正中街。將原麻溪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紫坪鋪鎮;紫坪鋪鎮政府駐紫寬街。

將原金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蒲陽鎮;蒲陽鎮政府駐和平街。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胥家鎮;胥家鎮政府駐石龍上街。將原土橋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崇義鎮;崇義鎮政府駐官家花園。將原沿江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柳街鎮;柳街鎮政府駐五一村。將原徐渡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石羊鎮;石羊鎮政府駐政府街。將原大樂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安龍鎮;安龍鎮政府駐海棠路。將原兩河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大觀鎮;大觀鎮政府駐雙風路。

20xx年,都江堰市轄17個鎮(灌口、幸福、蒲陽、中興、聚源、天馬、崇義、龍池、柳街、胥家、安龍、大觀、紫坪鋪、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個鄉(向峨、虹口)。

都江堰市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歷年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4.4℃。平均年降雨量爲1243.80mm。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年際總量變化不大;在空間分佈上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間;雨季平均開始於5月21日前後,平均結束於9月14日前後;一次降雨持續最長日數20天。區內主導風向:NW,C,風向頻率(%):12、41,最大風速:17米/秒,平均風速:1.3米/秒,本地無颱風出現。

年平均最大相對溼度80,最小相對溼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絕對溼度15.2,最小絕對溼度14.3,月平均最大絕對溼度32.4,月平均最小絕對溼度2.8;30年來的氣象監測表明,都江堰市空氣溼度指數低於成都市各區(市)縣。歷年平均氣壓933.7,極端最高氣壓958.7,極端最低氣壓912.2;最熱季節的平均氣壓925.9,最冷季節的平均氣壓938.7,雨季氣壓928.0。全年晴天日數120天,陰天日數95天,霧天日數7天,歷年平均日 照時數1016.9小時,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