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6W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徵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戰鬥激情。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通用16篇)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佇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瀾(lan2)

污穢(hui4) 犀利(xi1)

劈開(pi1) 稽首(qi3) 馳騁(cheng3)虐待(nüe4)

2.解釋下列詞語。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污穢:不乾淨。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播弄:擺佈。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靂。

躊躇:猶豫。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認爲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乾脆。

二、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介紹歷史尉《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着刑具,頸上繫着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着風吼、雷鳴,看着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力的一個音符。

三、朗讀課文

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覆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並談感受。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燬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燬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五、探究活動 。

提問:課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徵了什麼,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中屈原藉助於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讚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爲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鬥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鬥。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此外。<雷電頌>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覆、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涌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紅着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麼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鬥力。

六、欣賞品味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七、小結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2

一、 學習目標:

1、 熟練的朗讀課文;

2、 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海上景象(環境描寫的作用)

3、 品味語言,理解海燕的形象,體悟海燕的豪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品味語言,理解海燕的形象,體悟海燕的豪情。

三、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熟練的朗誦課文(每個小組選一部分能進行表演朗誦);

2、在文中劃出描寫海燕活動環境(景物描寫)的句子並把它抄下來,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並想一想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找出文中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勾畫出文中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並把它抄下來,認真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句子有什麼表達作用?抓住修辭手法和重點詞語分析。

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

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

修辭手法分析:

重點詞語分析:

其他句子分析:

4、認真閱讀課文,完成上面的問題後,寫一寫你對海燕這個形象的理解。(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5、你從海燕的身上能學到什麼?如何做新時期的海燕?寫下你的感受。

6、你在預習的過程中有什麼疑問,把它寫下來。

(二)、課堂研習:

1、導入新課。(1分鐘)

(大海,給了它堅硬的翅膀,爲的是博擊狂風巨浪;當鳥兒們都躲避風雨的時候,它卻高聲的呼喚: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就是……海燕(引出課題))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說一說“海燕”: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個修飾語,你會填什麼呢?(6分鐘)

這是 的海燕。

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3、分析品味海燕的形象:

(1)、讀一讀,感受環境:(5分鐘)

①在文中劃出海燕活動的環境(自然環境)的句子。

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7—8節,12-13節

②文中寫的海上景象有什麼變化?寫海燕爲什麼要寫環境?

在暴風雨到來前,周圍的環境怎樣?

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

“蒼茫”描寫大海磅礴的氣勢;“卷集”描寫烏雲翻滾聚攏的情景。說明一場暴風雨正在孕育。

7—8節,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波浪還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

問:這一環境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先用“越……越……”緊縮句,描寫暴風雨逼近情景。烏雲兇暴,加上雷聲轟響,狂風吼嘯的聲音描寫,渲染了黑暗社會環境的氣氛。在這種情景下,波浪“歌唱”“衝向高空”“迎接雷聲”“呼叫”“爭鳴”,寫出了波浪樂觀地與狂風搏鬥,顯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風”“不甘心”“惡狠狠”“甩”和“摔”,這些詞語,寫出了它的猖狂反撲。

12-13節,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

寫大海與閃電激戰:先寫風“吼叫”雷“轟鳴”,用聲音渲染氣氛,再把烏雲比喻爲“青色的火焰”在“燃燒”,氣氛比前更爲緊張。“閃電”像“一條條的火蛇”,這是新出現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裏,再次顯示大海的力量。這場激戰象徵階級鬥爭的激化,大海的勝利象徵了革命必勝。沙皇反動勢力雖氣焰囂張,最終還是葬身於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說明:從環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圍,讓學生明確寫環境對於表現海燕的重要作用。有利於對海燕的把握,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溶入課文]

(2)、品一品“海燕”:(18分鐘)

①身處這樣險惡的環境,海燕的表現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寫海燕形象的段落或句子,選擇你喜歡的讀一讀;(3分鐘)

1-6自然段;9-11自然段;14-16自然段。

②根據本小組分配的段落,聯繫具體的句子或詞語,想一想對錶現海燕形象有什麼作用?抓住運用的修辭手法和關鍵詞語說說你的理解。(先獨立思考,記下疑問-小組交流-組長總結-推薦發言)(5+10)

A、在烏雲產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作者爲什麼用黑色的閃電來比喻海燕?又爲什麼用“高傲”來修飾“飛翔”?在回答後告訴學生:這裏的“黑色”不是貶義詞,是寫海燕本身的顏色。用“閃電”既可以寫出海燕的矯健姿態,又可以在烏雲密佈、大海蒼茫的背景上出現一點亮光,使人們在沉悶的空氣中從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這裏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爲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B、一會兒翅膀碰着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

“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它勇敢的鬥爭精神。

“碰”寫出勇敢低飛,觸及海浪;“衝”寫出迅猛高翔,銳不可擋。用擬人的手法,寫海燕鬥志昂揚,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然後着重寫“聲音”。正面描寫“叫喊”的勇敢,再從烏雲聽出了“叫喊”的憤怒的力量和勝利的信心,側面烘托這“叫喊”具有震懾敵膽的威力,運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於鬥爭的精神。

C、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作者爲什麼在對三種海鳥作了無情的揭露後,又轉換語氣熱情讚揚海燕?學生回答。明確:這樣寫有兩個作用:一是與開頭呼應,可以讓海鷗、海鴨、企鵝與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個是承上啓下,原來大海蒼茫一片,這時已經“泛起白沫”,由於背景的變化,畫面也就變化了,這樣很自然地進入了第二段。(板書:只有……)

D、海燕叫喊着,飛翔着,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它飛舞着,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爲歡樂而號叫!

“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它的勇敢和智慧,有敏銳的洞察力。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E、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是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爲什麼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學生讀後回答。明確:那時馬克思主義已在俄國人民中廣泛傳播,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海燕在險惡環境中用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觀察鬥爭形勢,已經聽出了“雷聲”的“睏乏”,已經看出“烏雲遮不住太陽”,也就是說,看到歷史的必然規律,是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沙皇政府必將滅亡,人民必定勝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風雨迫近時特別歡樂,無比英勇,表現出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靈”、“早就聽出”、“深信”等詞語來描寫海燕,不僅使我們從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們從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句中“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覆,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有什麼哲理意義?

明確:表現了海燕對光明的熱切渴望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心。生活就是這樣,陰雲再重,總有散去的時候;困難再大,經過一番努力,總能克服。邪惡永不能戰勝正義,真理終有一日會大放光彩。

F、―――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化海燕作爲報信者的極度興奮之情。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寫它對勝利的堅定信念,表現它有預見性。

G、在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樣描寫海燕?

學生回答。明確:作者讓我們先聞其聲,後見其形,最後再聞其聲。這裏着重寫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現“暴風雨”,一是說明暴風雨即將來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號召人民要迎接暴風雨,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表現了人民對沙皇反動政府的強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沙皇政府。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表明人民羣衆一旦起來以後,其勢如急風暴雨,銳不可當,從而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的力量(板書:叫喊:三個“暴風雨”)。

歸納:品味語言的方法

l 1、抓住修辭手法;

l (比喻、擬人、反覆等)

l 2、抓住重點詞語。

l (形容詞、動詞等)

小結:海燕是一個什麼形象?

l 海燕是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形象。

(3)、議一議“海燕”:比較風平浪靜中的海燕圖和暴風雨來臨前的海燕圖,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爲什麼?(5分鐘)

明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3

《雪》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

1、教師要多帶領學生朗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2、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南方的雪與北方的雪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3、魯迅曾說過他的哲學全部在《野草》裏面,讓學生目前去理解《野草》還有些困難,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寫自然景緻的幾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徵的不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雪》中"優美"與"壯美"兩個形象的和諧統一,從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鬥志。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一、文本探究

(一)內容、語言

1.作者怎樣描寫江南雪的?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

(1)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然後對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寫雪的質地、顏色。

(3)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野圖,襯托江南雪獨具的風格。

(4)寫孩子們塑雪羅漢,將雪與孩子們的快樂聯繫起來。

語言:提示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談談怎樣體現快樂的。

明確:呵、拍手、點頭、喜笑等。

2.用自己的語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朔方雪的?感覺朔方的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作者用一個“但是”巧妙轉折,先交待朔方雪與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後用“永遠如粉、如砂,決不粘連”寫出塑方雪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一個鬥士,它“蓬勃地奮飛,瀰漫於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麼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明確:

作者對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對充滿生機的南方雪景充滿懷念和喜愛之情,對如粉如砂,旋轉升騰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熱情謳歌。

2.作者爲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其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體)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於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態度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鬥,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2)生結合背景材料計論,回答問題歸納主旨。

明確:滋潤美豔的南方雪,寄託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藏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着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後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

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讚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裏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繫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讚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讚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三、遷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靜的美讓作者欣喜,寄託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讚美北方雪的孤獨與剛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鬥中得到昇華的精神。好,讓我們閉上眼來傾聽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走進雪的世界,去領略它那獨特美韻。(放錄音)

2.學了這篇文章,聽了這優美的歌曲,你對“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請拿出筆來寫一篇簡短的讀後感,字數不限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學生寫作,完成後交流評價)

四、小結

同學們,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徵着純潔,雪象徵着剛毅,雪是奉獻者的化身,雪是挑戰冷酷的鬥士。心靈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會純潔滋潤,你的心音定會鏗鏘悅耳,你的心房定會寬闊坦蕩。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句。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位文章詩化的語言。

2.難點: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日》和《月》是兩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詩,散發着作者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文章誦讀起來很有一種音韻的美感。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理解課文的主旨,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討論點撥法。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點撥文意,爲學生創設寬鬆的討論環境,誘發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預習,備課。

五、教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1.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1.導入設計:同學們,對於“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我們耳熟能詳。在當代作家巴金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詩《日》和《月》中,則賦予了它們別樣的深意。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兩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靈的無限風光。(板書文題、作者)。

2. 明確目標(略)

(二)自主學習(一)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朗讀並思考下列問題:

(1)《日》一文中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試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這點。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略)

2.再次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日》文中寫“飛蛾”、“夸父”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

(2)、《日》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繫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麼?根據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兩篇文章所表現的主題相通嗎?爲什麼?

討論交流明確:(1)寫“飛蛾”、“夸父”的目的是爲了寫人,寫那些爲着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的人。這是託物言志(借物寫人)的寫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中華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怕犧牲。作者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象徵志士仁人爲祖國轟轟烈烈的獻身,讚美那些爲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經用了很多語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於是在這裏纔會說出這句話,他表達了作者對光和熱的一種嚮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變這個冰冷的星球,改變那冰冷的月光。

(5)兩者是相通的。冷和熱是一種極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纔會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爲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爲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學習(二) 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再次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爲優美的句子,並用下列的句式進行賞析。我認爲“ ”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質疑問難,鞏固拓展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5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颳起的第一次風暴,席捲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爲“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嘆(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裏——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並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溫柔善良癡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捨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爲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

B、傍晚,她爲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說些什麼?

(4)、俗話說:“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麼,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於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於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爲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着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籲民間疾苦、被認爲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爲生,與爲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爲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後再次返美,並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於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並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爲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裏,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藉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練習】拓展延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6

【課文品讀】

《孫權勸學》是一篇極其簡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文言短文故事主體只有兩個部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文章主要通過對話的方式,表現人物,推進故事對話言簡義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人物寥寥數語,就表現出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和性格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別具風格呂蒙學習的起因是“孫權勸學”,學習的過程略去,學習的結果是魯肅與呂蒙“結友而別”通過“論議”“結友”來表現孫權善勸、呂蒙勤學和學有所成直接描寫、側面襯托、留白再塑、繁簡結合等手法的巧妙運用,讓這一篇小短文既充滿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設計意圖】

文章簡短,教材註釋比較豐富,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有文意上的困難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學價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學魅力,則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後,通過生動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一道走進文本,品析欣賞筆者通過反覆解讀和剖析,挖掘出短文裏藏有的多個“三”,這些“三”包含了文章結構、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項內容,於是,以“找尋三”趣學文言故事作爲此設計的總構思

教學創意:趣學文言故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謂、博士、但、涉獵、吳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重點:

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品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

要求:讀通讀順讀懂

方法:自由放聲朗讀,自己譯讀,同座譯讀,質疑解難

二、積累

要求:圈出並掌握引發關注並需要積累的詞

方法:自己圈出,落實意義和用法,教師點撥強調

(以自行整理或統一練習的方式積累)

以下詞需要強調:

實詞:謂當塗涉獵見就過

虛詞:以豈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稱:卿孤孰

古今異義:博士往事

語氣詞:邪耳乎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尋文中獨特的“三”組合並作分析,感受文章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師示例,學生獨立尋找,教師巡視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組合有以下一些內容:

1.三個段落示結構

根據情節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這就是事件的三個階段,即: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這三個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

2.三個人物證蒙學

穿插人物介紹:孫權、呂蒙、魯肅

簡析三個人物(孫權、魯肅、蒙母)對呂蒙學習併成功的證明作用

孫權: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勸他讀書,對呂蒙滿是關心與厚望正因爲有孫權的善於勸說,纔有了呂蒙的“就學”及學有所成

魯肅:魯肅“與蒙論議”,一句“非復吳下阿蒙!”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地位高於呂蒙,且學識豐富,由他說出此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非同一般

蒙母:從情節的角度講,文章的最後一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似乎多餘,然而,細細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長了

魯肅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通過他“拜蒙母”,看得出魯肅爲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側面襯托出呂蒙富有學識;更重要的是,這一情節傳達出古代對讀書的另一個角度的理解:一個人因爲讀書而有豐厚的學問,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及威望這一情節深化了選文的中心在表現孫權勸學的效果和呂蒙學習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補筆

3.三句話語見形象

要求:體會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感受說話人的心理

方法:以讀促析,能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簡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表現出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深切關心,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2)“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大有所益”

這一句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但又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尤其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讀來讓人感動

孫權是善勸的他對呂蒙既嚴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欲出魯肅是個忠厚長兄,這句話流露出他重視學問、善於欣賞他人、對年輕將領的親切讚美之情

4.三次態度現性格:

(1)蒙辭以軍中多務

用軍務繁重來推脫,這裏折射出呂蒙之前不讀書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長經歷

(2)蒙乃始就學

在孫權的教育和指點之後,呂蒙無可推辭並知錯能改,這是他實現自我轉變的重要一環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這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可以看出呂蒙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充滿自信我們彷彿能聽到他那坦誠豪爽的笑聲

小結:

呂蒙的三次態度的作用:

(1)讓文氣有起伏;(2)豐滿了人物形象;(3)三次態度就是事件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他成長的三個階段(拒學就學成學);(4)比襯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個留白顯詳略

要求:根據文字展開適當的聯想,揣摩作者這樣安排情節和詳略的意圖

方法:說讀結合、討論交流

簡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會以怎樣的說來“辭”?扣緊文意想象、表達

(2)蒙乃始就學……

爲什麼不寫他如何勤學?

(3)肅遂拜蒙母……

爲什麼要交代這個環節?刪去了會怎樣?魯肅會對蒙母說些什麼呢?

前兩個留白是略寫,而最後一個則是擴充出來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

除了以上的“三”,還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視如:

三個稱呼表親密:

“卿”,是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第一次出現是孫權稱呼呂蒙,表現出孫權對呂蒙真切的關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鄭重,又親切第二次出現是魯肅“與蒙論議”後很吃驚地喊出的,表現出魯肅對呂蒙的認可、讚揚

“大兄”,面對魯肅的吃驚和讚歎,呂蒙巧妙接應“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話中有同僚間的調侃趣味,更顯兩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誼

三種語氣傳態度

人物語言,尤其是語言中流露出的語氣語調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中“邪”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語氣,“罷了”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傳達出孫權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嘆,可譯爲“啊”此句一出,呂蒙自得、自豪、“書中多閱歷,胸中有溝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誦讀

要求:讀熟、讀美

能夠生動地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通過朗讀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讀成誦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讀;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讀;全班背誦

五、總結

1.文言文章學習的角度:積累詞彙

2.文學作品學習的角度:品析寫人記事的妙法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景物描寫

2、瞭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爲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① 一般地說,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氣又陰晦了”的“又”是什麼意思?

③爲什麼寫冷風發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麼?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⑥“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說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麼意思?

⑦“我”爲什麼會產生“悲涼”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僅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近三十年前後有什麼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②“天空”“圓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麼感覺?

③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

④“我”兒時的故鄉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爲什麼要寫得這麼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爲什麼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複?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爲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鬥,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爲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1.瞭解神話傳說“夸父追日”“嫦娥奔月”。2.瞭解課文內容。 3.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着哲理。4.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5.貫通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表達。6、 強化誦讀,體會巴金散文作品蘊含的美感

教學重點:(1)加強誦讀,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兩篇短文的精神實質及其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露臺:曬臺。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導入

二、導入:無數人詠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裏,對着這永恆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託着深意;而寒夜裏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__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後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餘字,卻濃縮着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着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讚美飛蛾,因爲它是爲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着又懷念夸父,因爲它是爲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着態度,是爲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爲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並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爲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裏滲透着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願作人間飛蛾,爲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爲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莊嚴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爲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爲國家、爲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着哲理,奔涌着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學生自由朗讀,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裏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着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於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着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着作者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讚頌妲娥爲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佈置作業

寫給巴金的頒獎詞:“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鉅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裏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於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着璀璨的光輝。”

1、寫給孔子的頒獎詞:“他是個大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爲我國20__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他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的情況下,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他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他在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就是我們的文聖人——孔子”

2、寫給魯迅的頒獎詞:“把生命獻給中國,讓世界爲之景仰。矮矮的身軀,創造出崇高的事業,瘦削的肩膀,承載着千年的使命!從狂人的眼睛裏,我們讀出了歷史的沉重;從阿Q的身影中,我們體會到變革的艱難;從墳頭的花環上,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從鐵屋的吶喊中,我們聽清了奮進的聲音!你在孤獨中吶喊,你在市聲裏彷徨,採一片朝花爲自己送行,荷一杆長戟向黑暗進攻!大星隕落,天地同悲;鉅著行世,千秋共仰——我們知道任何獎項也不足以涵蓋你的貢獻,但謹以此菲薄的禮品獻給你——世紀偉人魯迅。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分析小說的主要情節,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現手法與語言的深刻內涵。

3、領會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4、環境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學重點及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師來導學我來學

資料文獻:

我的預習提綱(可不要忘了欣賞我的書上筆記哦)

一:基礎常識積累:

1、 字詞(除課後讀寫機課下注釋外)我還發現

2、 關於作者

二、結構內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複述)

三、思想主題感悟(我最想說的話)

四、寫作特色欣賞評點(可在書上做批註)

1、本文在寫作上最值得我欣賞和借鑑的地方

2、我也懷疑,大膽指出不足

五、預習小結。

我給自己的預習評價( )

2、課文必讀彙報,我讀一遍需( )分鐘

3、對不起,我還有問題。

【課堂研討,合作展示】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導入方式自由)

二、檢查預習,公佈小組得分 明確本課目標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介紹本課梗概

二)、四邊互動或分組完成

(1) 這篇課文題目爲《最後一課》,爲什麼說是“最後一課”?

(2) 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3) 課文中最能渲染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裏?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4、 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2) 閱讀資料鏈接二,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三、 點撥講解:

1、 小說體裁的指導: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其中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質疑釋疑

五、學習總結,鞏固練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小弗朗士的內心世界,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往下學習來了解一下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自主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1)請同學們找出韓麥爾先生最能打動我們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話?爲什麼?

(3)找學生讀課文24段——29段,畫出動詞並說明其作用。

(4)課文最後,韓麥爾先生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有什麼含義?

2、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請你按韓麥爾先生當時的思想狀況,把在此句沒說出來的話補寫出來。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麼樣的心理?

4、 “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爲什麼他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說說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

6、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

7、探究:作者爲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9、 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總結:不朽的東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後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在上演,在這種特定的時刻,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迸發出來,無不崔人心魄,催人淚下。

五、我的感悟

1、 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測評估、

1、 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可查工具書)

挾( )着 踱( )來踱去 詫( )異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後一課》的作者是_____國人________。體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爲歷史背景創作的。

3、精讀語段,回答問題。

語法課上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髮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象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個個人那麼專心,教室裏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專心地畫“槓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者,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語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12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一你們走吧。”

① 選文中畫線句子“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小弗朗士這樣想的本意是什麼?說明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②從選文看,作者對韓麥爾先生主要運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寫。

③小弗朗士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樣“高大”,是因爲:( )

A.韓麥爾先生站起來了,所以顯得高大。

B.韓麥爾先生是老師,在學生眼裏自然顯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憐他,出於同情,覺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師愛中主義情緒的影響,對老師無比崇敬,所以覺得老師的形象高大起來。

④“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下面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韓麥爾先生用手勢幫助語言,表達其內心極度的憤怒。

B、韓麥爾先生用手勢表達他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無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憤怒到極點,難以說出話來。

D、韓麥爾先生用手勢表達了強烈的愛祖國、恨敵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深處極度的悲憤

老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檢查預習

合作展示

歸納總結

2、 板書:

最後一課

上學的路上──看到教室裏的氣氛──知道是最後一課──鴿子

怕罵、貪玩────驚詫────難過、懊悔────悲憤

(幼稚)────────────(成熟)

1、學習方法指導:運用比喻、多種描寫手法,增強語言表現力。

描寫手法:外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0

一、課文悟讀

《畫蛇添足》寫的是某舍人違反常理,受主觀意識支配而硬給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如果做多餘的事,就會徒勞無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說:“事莫妙於適可而止,過則生災。”這則寓言還包含着對原始圖騰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龍爲圖騰,某舍人潛意識受龍的形象支配,故畫蛇添足。而戰國已進入理性覺醒時期,人們認爲把蛇畫成龍的樣子是違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這則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維方式,是人們理性覺醒的飛躍。

寓言的寓體多重性決定了寓意的多樣性。《買櫝還珠》即似雙刃劍,具有雙重諷刺作用。從賣方說,爲了賣出寶珠,把珠盒“包裝”得富麗華美,結果將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與願違,這就說明做事應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顛倒。從買方說,有眼無珠,被華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內容,以致取捨不當。可見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成爲人們的笑柄。

《濫竽充數》也有多重寓意,它諷刺了沒有真才實學而最風的溫牀。從齊滑王這一角度進行橫向思維: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聽之”,說明要打破傳終原形畢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羣雄蜂起,“樂以教化”漸成風氣,人才爭奪日益激烈。從文中兩君主“好音”的場面,可以窺見當時的政治體制:齊宜王好大喜功,講求排場,南郭處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齊湣王銳意改革,事必躬親,南郭處士無法矇混過關。結合韓非子的好“帝王之術”可知:對人才必須全面考察,逐一考覈,擇優錄用,謹防假冒。

《塞翁失馬》體現了《淮南子·人間》“人間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幾”的要旨,塑造了一個“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的善術者形象。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衆人之“吊”爲憂,不以衆人之“賀”爲喜,在複雜的現實面前,沉着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爲,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二、亮點探究

1.《畫蛇添足》中某舍人爲何要給蛇添上足?這則寓盲對你有什麼啓迪?

學習探究:

蛇本來無足,某舍人卻陶醉於先畫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聰明,做多餘的事。寓言告訴我們,脫離實際,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無足嗎?探究學習: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據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報》報道,泰國博他倫府高頌縣瑪呂區第一村就發現了一條有兩足的毒蛇。

3.《買櫝還珠》諷刺的對象究竟是誰?

探究學習: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層寓意是針對具體事件而發的,它是“個別的”;深層寓意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特有的精神現象,反映了某個民族乃至人類共同的思維積澱,它是“一般的”。關於《買櫝還珠》的諷刺對象,歷來見仁見智。從文中主要描寫對象和結尾來看,諷刺對象應是楚人,楚人本想以華麗的匣子來顯示寶珠的貴重,卻因喧賓奪主而事與願違。但看文章要兼及整體,從文中關鍵語句“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即事情的結局)來看,諷刺的對象還可以是鄭人,鄭人雖只寫一句,但他並非陪襯,他只看外表,忽視實用,沒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選擇實際上是對楚人“包裝”行爲的嘲弄。理解了這點,我們便可開掘思維,洞悉寓言的哲學意蘊。

4.聯繫生活實際,《買櫝還珠》給了你什麼啓示?

探究學習:

看問題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予以審視,並密切聯繫實際,使見解更有針對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於商道,善於“賣櫝”。生活中,“酒香還怕巷子深”,“好花還靠綠葉扶”,適當“包裝”是一種精明巧妙的經營策略。也可以批評其喧賓奪主,矇騙顧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質量上出力氣,卻熱衷大做廣告;某些政府不在增產增效上下功夫,卻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鄭人而言,可以批評其沒有眼光,取捨不當。用人單位只注重對象“豪華”的檔案,消費者只癡迷商品“華麗”的盒子……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勢思維,肯定其眼光獨到,大膽取捨,說明一個事物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一定條件下人們不妨追求商品的藝術價值,滿足於對商品的審美享受。

5.從《濫竽充數》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學習: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形式,《濫竽充數》則給我們提供了多角度思維的藍本。據文中四個方面的人物活動,我們可相機進行思維發散。從南郭處士這一角度進行順向思維:他不學無術,不懂裝懂,終於原形畢露;進行反向思維:他隻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還可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再次進行逆向思維:他的逃走是出於被迫無奈,毫無自知之明可言。從齊宣王這一角度進行橫向思維:他好排場,“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實行“大鍋飯”制度,這是滋生各種不正之統的制度,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從南郭處士周圍的樂工這一角度進行側向思維:樂工與南郭處土相安無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說明了不正當的人際關係的危害性。

6.聯繫實際,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認識。

探究學習:

《塞翁失馬》較好地說明了要用發展的、變化的、一分爲二的眼光看問題的辯證觀點。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禍福可以互相轉化,要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求得轉移,對各種生活現象,宜積極樂觀,忌消極悲觀;要學會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做到心存憂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態度,禍福的到來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並不都是可以預測的,因此,應力求考慮周全,處事謹慎,多一些準備,少一點幻想,這樣一旦面臨禍患,就能安之若泰,處變不驚。

三、選題設計

1.蛇·龍及圖騰崇拜。

研究方法:

(1)實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參觀蛇館,瞭解蛇的形狀、種類、特點、作用等。

(2)閱讀書籍法。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蛇、龍及圖騰崇拜方面的書籍。

(3)類比聯想法。由蛇類比似蛇的龍,聯想到古代的圖騰崇拜現象。

參讀書目: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學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座標》,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圖騰文化》,藍天出版社,1998年出版。

2.竽·古代樂器及古典音樂欣賞。

研究方法:

(1)參觀調查法。到博物館參觀、瞭解竽、笙、琴、編鐘等古代樂器的形狀、特性和歷史演變等。

(2)蒐集資料法。閱讀相關書籍,瞭解古代樂器、古典名曲的知識。

(3)鑑賞品味法。聆聽品味《廣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樂。

參讀書目:

《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樂作品導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國古代音樂的歷史、質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網絡搜索法。上網搜索,瞭解古代音樂的產生、演變等。

(2)問題討論法。分組討論,明確“樂”與“禮”的關係,理解“樂以教化”的作用。

(3)論文撰寫法。結合實例,就音樂的運用與鑑賞撰寫小論文。

參讀書目:

《龍文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華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出版;

《絲竹九章》,瀋陽出版社,1997年出版。

4.我國古代成語、典故、寓言中的“馬”。

研究方法:

(1)相關鏈接法。圍繞“馬”進行相關鏈接,如九方皋相馬、千金市馬、驥遇伯樂、指鹿爲馬、按圖索驥、老馬識途等。

(2)意義探究法。分析探討,洞悉這些成語、典故、寓言的意義。

(3)聯繫實際法。結合實際,深化對這些成語、典故、寓言的理解。

參讀書目:

《百子全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詩詞典故詞典》,書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戰國策》;《淮南子》;《郁離子》;《列子》;《新語》;《藝林伐山》。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畫蛇添足》選自《戰國策·齊策》。戰國時,楚王派大將昭陽領師擊魏而奪得八城,又令昭陽移師伐齊,齊請陳軫勸阻昭陽。陳軫見昭陽,先賀軍功,再談楚的軍功獎賞是“令尹”,又講了這個“畫蛇添足”的故事,並說:“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爲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意思是,現在你已幫助楚王打敗了魏國,以此撈到的名利已是夠用了。因爲楚不會再設兩個令尹的,所以再打齊國,齊怕你。你以此稱名也足夠用了,官職也加不上什麼,還不知足,性命難保,即使是再加官進爵,也只能歸於後人,這種情形不是同那個本來已畫成了蛇,可是硬去畫足,反而連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樣嗎?昭陽聽了,便班師回國。後歷代詩人常引此寓言。唐韓愈《感春四首》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翼霜向趨埃塵。”唐偓《安貧》:“謀身拙爲安蛇足,報國危曾捋虎鬚。”宋蘇軾《與葉淳老、侯敦夫、張柬道同相視新河,乘道有詩,次韻二首》之一:“從來自笑畫蛇足,此事何殊食雞肋。”

●卡片②

《買櫝還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王問墨家學派的田鳩:墨子學派,多不講究辭令,這是爲什麼?田鳩先說了一個故事:“泰伯嫁其女於公子,令爲之飾裝,從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又講了“買櫝還珠”的故事,再謂:“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應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後人亦多用其意,元張養浩《讀詩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還珠買櫝非。”清史騏生《馬懷》:“世人憎愛?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複述課文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文清新樸實的語言。3.領會莎利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容,研讀重點語句和段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準備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海倫凱勒的材料,課下能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開闊視野,增加材料積累。

課時安排 一課時教學內容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讀重點語句和段落。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一個一歲半就失聰失明,生活在無聲無語無光的世界裏,連爸爸媽媽都不能認識的孩子,她幾乎喪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氣,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是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到來,打開了她心靈的眼睛,點燃了她心中的燭火,再塑了她的生命,她就是海倫凱勒。長大後,她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這一奇蹟的創造,除了海倫凱勒的奮發圖強、堅韌不拔以外,還有再塑這一生命的安妮莎莉文。今天,就讓我們追隨着海倫凱勒的馨香文墨,一起來

瞭解這位偉大的老師。板書課題,出示目標。整體感知1. 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2. 默讀課文,感知內容,思考回答: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②通過這幾件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③讀了本文,你認爲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樣的老師?默讀完課文後,先四人小組交流,目的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探究閱讀,再全班交流明確:

①課文一共寫了三件事: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莎莉文老師教我走進大自然;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愛”這種抽象事物。(學生的總結只要大意對即可,不過語言要儘量簡潔。)②通過這幾件事表現了作者求知的熱望,及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無比的敬愛和感激。③莎莉文老師愛海倫,對海倫的教育講究方法藝術,做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而且善於抓住教育時機,開啓海倫的思維、智慧和情感。可以說,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藝術家。重點研讀你最喜歡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來讀一讀,說說爲什麼?學生合作探究明確:

①“莎莉文老師把我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一股清涼的水在我手上流過的時候,她在我的另一隻手上拼寫‘water’--‘水’字,起先寫得很慢,第二遍就寫得快一些。”在這裏莎莉文老師既讓小海倫從剛纔的壞心情中解脫出來,又準確地抓住時機,讓小海倫將“杯”和“水”分開,認識了水這個事物。從中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奇妙啊。②莎莉文老師幫助小海倫坐在樹上,讓小海倫體驗到大自然嚴厲、暴躁的一面,受到一次驚嚇,卻使之獲得對大自然全面深刻的體驗。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這一段,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和美好,體會莎莉文老師的教育藝術。③莎莉文老師使小海倫感受到了“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靈中間”的那種美好的感情就是“愛”。引導小海倫從“能觸摸的東西”中獲得思維的提升,領悟到抽象的概念。進一步開發了小海倫思維、智慧和心靈世界。關於“愛”的解釋,對於一個視聽健全的人來說,都不是一件易事,足見莎莉文老師的教育藝術。儘量讓學生多找些,多讀讀,多感悟,談得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可指導學生注意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問題探究文章爲什麼以“再塑生命”爲題?小組討論交流後,全班合作探究,明確:“再塑生命”從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來,“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裏,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光明”用其喻義)。是莎莉文老師使作者又回到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麼是愛”,正如作者所說“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因而本文以“再塑生命”爲題。

教師小結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她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於海倫凱勒的心田,以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海倫凱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着我的老師--安妮莎莉文。

海倫凱勒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譜寫出人類文明輝煌生命的讚歌,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後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而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這本書是獻給莎莉文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爲此感到無比驕傲。

延伸作業1.請課下認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並用一生學習海倫凱勒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安妮莎莉文老師的無私的奉獻精神。2.寫一寫生活中你感受到的“愛”,談談你的認識和看法,300字左右。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並理清敘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敘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敘述了屠夫和狼搏鬥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鬥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後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麼?——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3

[學習任務]

1、理解、積累“博識、美豔、消釋、升騰”等詞語。

2、感悟文章內容,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4、體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鬥志,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達標任務]

預習之後,獨立完成:

(一)瞭解作者作品

1、魯迅,原名 ,字 ,他是現代的 家、 家、 家。

2、本文選自《 》,這是魯迅的一部 集。魯迅還有一部散文集《 》,兩部小說集《 》和《 》。

(二)掌握字詞

1、給下列字注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奩( ) 灼灼( ) 嘻( )笑 褪( )盡 朔( )方 凜( )冽 ( )

2、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 凜冽: 天宇:

精魂: 消釋: 升騰:

(三)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能流利朗讀有情感地朗讀。

(四)初步感知

1、給課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層意。

2、請大家找出這篇散文詩的關鍵句。

3、課文題目是雪,作者寫的是什麼地方的雪?你以爲作者更喜歡哪兒的雪?

(五)問題:

課內研討:

(一) 自學反饋

師生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

(二) 精讀課文

1、 仔細研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 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緻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3)作者對江南的雪有沒有遺憾?爲什麼?

2、學生齊聲朗讀第4至6段思考:

( 1)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 後,轉入到對“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間用了“但是”一詞,起到了什麼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麼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從對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個性?

(4)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方的雪的什麼態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3、理解語句含義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語句,探究括號裏的問題。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麼?)

(2)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麼特點?)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 “雨的精魂”是什麼意思?)

[總結達標]

兩片秋葉

我悲秋,我亦戀秋。

秋意漸濃,一陣風過,光禿禿的樹幹上顫顫地綴着幾片不肯離去的枯葉,瑟縮地打着旋兒。倏地,一片落葉飄進了我攤開的書頁。顏色黑黃,邊兒早已碎敗,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麼蟲子咬得滿是瘡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擱了個秋嗎?

每當第一片落葉從濃密的綠中飄飛下來,每當涼涼的秋雨無聲地潤溼了我的窗簾,那種夾雜着甜味的秋就襲上來,牽出一線憂思,脣邊也會滑出一聲長長的“唉”,落進心底,化作一縷莫名的悲哀。

有一陣風過,葉兒在書頁上顫了顫,想要飛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書中,又覺得攤 開的這本書詞語太熱,容不得這冰冷的形體,須得另尋一本。

從枕旁的書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寢室的給帶回來擱在那兒的。一看那剛勁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雙閃亮的眼睛,一股熱熱的生命的力量關不住般地從那裏面溢了出來。於是,我的擱上了秋的心頓然感到一陣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學同學,深深摯愛着大山——大學畢業時,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職位,毅然選擇了大山。

拆開封口,抽出信來,一片紅紅的什麼被帶了出來掉在地上,定睛一看,騰地涌起一股熱,熱,從心窩裏往外冒的熱——那是一片火一般紅的楓葉。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識地將兩片秋葉擱在一處。頓時,那片枯葉在紅楓的映照下愈發顯露出它的可憎可憐!我迷惘起來,自己先前爲何竟會產生了要將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葉兒珍藏起來的雅興!

“你愛這大山的紅楓嗎?”那雙洋溢着熾熱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說,“是的,它也墜落於肅殺的秋風之中,然而,它卻是拼盡了熱,將自身燒得通紅,用自己最後的生命,給寒冷的世界裝點上一片紅於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覺得,心上擱個秋,並不盡是愁。因爲,即使 到了秋,不是也還有這燒 紅的楓葉嗎?

我於是將那片枯葉彈出窗 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

1、本文以兩片秋葉爲線索,寫出了“我”情感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

2、作者筆下的兩片秋葉各自具有怎樣的特點?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寫第二片秋葉時,由物及人,向我們展示了贈葉者怎樣的精神世界?

4、 請把你對“我於是將那片枯葉彈出窗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這句話的理解寫在下面。

5、作者將兩片秋葉放在一起寫有什麼好處?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4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並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儘量表現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的一般讀者更好地瞭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說明的對象。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的是“夢迴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着色和尺幅,並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着重體現了畫作的主題“夢迴繁華”。

學情分析: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於文藝筆調的說明文,又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瞭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指導了學生藉助旁批和閱讀提示的助讀系統,運用快速閱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置旁批,學生正好根據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成隨手寫批註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成圈點勾畫批註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採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於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覆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註。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麼?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後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徵,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後教師不必急着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於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後將文章分爲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迴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並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採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於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爲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麼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夢迴繁華”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夢迴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提出任務,學生採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爲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註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着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再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麼?爲什麼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杆上千態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纔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註,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使說明穩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爲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於說明方法的勾畫批註,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據使說明更準確穩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據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爲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於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裏,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爲什麼語言會呈現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佈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採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爲我們再現這幅畫所表現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註,養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註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後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於《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瞭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覆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藉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爲底斗折蛇行悽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麼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遊覽的順序,即:遊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並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麼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纔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鬥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遊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十一、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美情悽

情景交融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感知對托爾斯泰的獨到細緻的刻畫,體會作者的崇敬讚美之情和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2.品評語言,學習文中細緻的肖像描寫,學習課文運用誇張和妙喻描寫托爾斯泰形貌的手法。

3.體會課文采用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

4.瞭解文章涉及深廣的人文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累累鉅著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因其真實深刻地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而被列寧譽爲“俄國革命的鏡子”。《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則是代表他藝術高峯的三部長篇小說。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長相平平,卻有一雙銳利異常,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並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二、文常簡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戰爭與和平》以戰爭問題爲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爲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說的中心思想在於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崙入侵戰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着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三、 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脈絡:

感情基調:抑 (1-5)外貌特點:鬚髮茂密 面部醜陋 表情愚滯

托爾斯泰形象: 感情基調:揚 (6-9)獨具慧“眼”:目光犀利 感情豐富 威力巨大

四、探究課文:

學生自由誦讀,揣摩作品中描繪的托爾斯泰的獨特的形貌特徵。

1.找出文中概括托爾斯泰的形貌給人的總體印象的語句。

“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托爾斯泰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衆的臉,因爲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總結:文中對托爾斯泰的外貌描寫,大量運用神奇的誇張和連珠的妙喻。不僅使形象鮮明,特徵突出,而且使人產生無盡的聯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誇張是故意言過其實。儘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更加突顯託翁的形貌特徵。“形”“神”的獨到刻畫,使文意深刻,韻味無窮。

2.從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比喻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鬚髮、髮膚、鼻子、眼睛的語句,並品評其表達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