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師學年工作計劃(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8W

科學教師學年工作計劃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科學教師學年工作計劃(通用3篇)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3)、(4)、(5)班的科學。經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中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少數學生對本學科不夠重視,導致學科意識淡薄。科學操作實驗不夠熟練。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教材全冊包括了:

(1)《白天和黑夜》主要讓學生知道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是有規律的,能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對晝夜現象的認識歷程。

(2)《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知道光的直線傳播現象,陽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

(3)《電和磁》主要讓學生知道電是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電磁鐵,知道電磁鐵的性質。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4)《呼吸和血液循環》瞭解人的呼吸系統及保護措施,瞭解血液循環器官,增強健康保護意識。

(5)《解釋與建立模型》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三、教學目標

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自己的實驗結論作出正確的解釋。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創新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收集證據,並對實驗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證實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鑽研新課標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2、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科學教師學年工作計劃 篇2

本學期任教六年級科學。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一、課程標準要求

《標準》指出:國小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這句話揭示了國小科學課程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學科的名稱從“自然常識”到“科學”,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學科培養目標的變化。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且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做出明智決策,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的結合,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因此,以科學素養爲教學目標最能反映出學科的這一變化趨勢。

二是國小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啓蒙。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國小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髮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爲主,只能根據國小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啓蒙的含義。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內容,主要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動植物、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體由細胞構成,瞭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繫;“無處不在的能量”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太陽家族”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打開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問,揭開宇宙神祕的面紗。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編寫特點

1、活動過程的設計

活動過程的設計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設計。

(2)以某一探究的環節爲主分層設計。

(3)按照邏輯思維的過程進行設計。

2、活動內容的設計。

(1)給學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礎。

(2)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綜合性

(3)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有開放性。

四、學情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一班的學生不如二班發言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

五、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物質的變化,對宇宙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無處不在的能量、寶貴的能源、太陽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六、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科學教師學年工作計劃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國小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併爲他們繼續學習、成爲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瞭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係,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探究與興趣目標

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蒐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

(三)科學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並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

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

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

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

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數據與相關資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8個主要概念的分佈:

物質科學領域:

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

5、力作用於物體,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生命科學領域:

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種類的生物。

2、植物能適應環境&可製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3、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4、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5、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後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6、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關係。

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

1、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規律地運動着。

2、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

3、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技術與工程領域:

1、人們爲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2、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3、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活動。

三、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並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繫,引導並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中。並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爲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思維,並對現有的事物敢於質疑,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能力。

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一年級相比,經過一年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但與中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新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並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