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1W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

一、教學資料: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精選17篇)

本學期完成《世界近現代史》下冊教學及進行第二、三輪複習。第二輪複習加強專題綜合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解題本事以及思維分析本事;第三輪複習(大學聯考之前),查漏補缺,挖掘潛能,深化知識。

二、學情分析:

本屆文科學生的情景不容樂觀,歷史基礎知識很不紮實,理解運用本事較差。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提高講與練的方法及效益,成爲專題與整體複習中的一大挑戰。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進度平均爲6個課時左右,授課時間爲16周。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中國古代史》選修、《中國近現代史》上、下冊和《世界近現代史》上、下冊的基礎知識,並進行專題複習。

2、要求學生掌握教材資料中的歷史基礎知識,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啓發教學,注意啓發學生進取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正確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的本事。

4、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研究新課程,不斷關注大學聯考動態,紮紮實實抓好本屆高三歷史複習工作。統一複習計劃,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各項評析工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項指標

四、總體措施:

1、加強團體備課,將其落到實處,而不是流於形式。就每一節課的教學資料、本節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有關重點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的選擇、用什麼方式呈現給學生加強合作研究,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善。

2、認真搞好試卷評講課。針對高三後一階段訓練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試卷評講課的功效關係極大。每次訓練做到有練必批、有練必評。讓學生在訓練中感悟命題的意圖,明確複習目標;引導學生分析每一個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經過評講後的追蹤訓練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切實提高綜合訓練的效率。

3、精選、精練、精評。在廣泛蒐集資料基礎上精選試題,難題、偏題要放棄。並且每練必改,每練必評,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實效性,並根據練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紮實搞好提優補差工作,對歷史單科偏差的同學要個別輔導,對不一樣層次同學要分層指導,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5、最終階段複習要夯實基礎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線索基本結論以及階段性特徵。迴歸課本,注重對知識的查漏補缺。

6、掌握學科內及學科間知識的聯繫。整合知識模塊,多角度思維,強化知識的遷移本事。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2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八年級歷史課,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大多數學生課堂上缺少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不注意知識點的整合,缺乏歸納分析能力,這些都是教學的不利條件,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改善。

二、教材內容分析

《歷史》八年級下冊,內容主要包括了中國現代歷史部分,歷史時空跨度大、歷史問題高度概括、具有歷史現實感和社會實踐性、滲透了較強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設置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五個學習單元,概述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歷經的兩次歷史鉅變,反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展過程。

三、教學任務和目標

1、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力求向學生傳授中國現代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讓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瞭解現代中國基本國情,認識新中國的建國史、探索史、發展史、外交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2、繼續傳授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學會歸納整合歷史知識,學會從衆多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揭示歷史規律,開啓聯想和想象,自主探究,從學會到會學。

3、通過中國現代愛國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社會主義國情教育,領袖人物的開拓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具有創新和開拓才能,掌握爲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本領。

四、具體措施

1、本學期繼續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爲己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生素質、思想、培養能力,按質按量完成教學教育任務,使學生掌握中國現代時期的的歷史。

2、重點學習前五個單元的內容,爲會考打好基礎。

3、認真鑽研課標、教材、教參;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每一個導學案,上好每一堂課;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4、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積極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搞課題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7、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啓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和學會學習和做人。

五、教學資源的開發

利用學校圖書室、網絡及其它媒體開發教學資源,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影片等播放給學生觀看,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對歷史資料的理解。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3

在我校領導的指導,和各位前輩的引導下,經過半年的教學,我對教學工作基本上是摸出了一些門道。對教師這一職業,對歷史教學也有了新的認識。新的學年,新的開始,腦海中也有許多和教學有關的設想,儘管還不成熟,但是卻可以做爲我在成長過程中這一階段的見證。

一、指導思想:

以中學歷史教學新課標爲依據,以現行高中歷史課本爲依託,儘量運用新教法,指導學法,因材施教,在全面落實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緊扣教學環節,努力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達到素質教育和大學聯考的要求。

二、教學任務:

1、 全面紮實地打好基礎,不留死角。(儘量做到課本中大字記憶、小字理解、地圖熟悉,此外,標“☆”的內容要了解,注意歷史知識的連貫性)認真閱讀教材,結合教參,結合大學聯考、結合新課標、結合學生實際,提高備課質量。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重點突出的傳授給學生。

2、在打好基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解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做好選擇題、讀懂材料題、掌握問答題、整合論述題)。

3、與此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在學習我們偉大祖國光輝歷史的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

4、書寫教案時,一定要備詳案,其內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板書的設計。

5、把每一位學生按不同的特徵分成小組,每次上課有計劃的讓學生回答問題,例如:學習成績不好,性格內向的學生,應該爲他們設計簡單的問題,讓他們答對,以培養其自信心;性格太張揚的學生應該設置一些較難的問題,使之認識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設置一些靈活的問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持之以恆。

6、緊抓背誦。這是由歷史學科的獨特性決定的,可以說,沒有背誦,就沒有歷史成績。

7、網絡複習。學習是不斷的同遺忘作鬥爭的過程,在學習完一節,一單元乃至一整本教材之後,我們有必要對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複習,以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知識點多且龐雜,這就要求我們用一種恰當的方法來對這些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我採取的是一種點,線,面,體的立體網絡知識結構來統領所學的龐雜和混亂的歷史知識。既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複習方法應長期堅持。

三、學習任務

這學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得完成學習任務。走上講臺我是老師,走下講臺我是學生,所以我必須不斷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

1、在歷史教學方面拜王建功老師、楊豔霞老師爲師,多聽課,多請教,多學習。

2、在學生管理方面拜李雪梅老師爲師,多交流,多實踐,多思考。

四、短期目標

通過這半年的學習實踐,基本上達到“一年入門”,爲“三年過關”,“五年成才”奠定基礎。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爲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啓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爲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置爲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複習迎考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的工作精神,以學校教學計劃爲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任務及要求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知識能力基礎方面:七年級學生活躍開朗熱情,上課積極發言。經過國小六年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信息,歸納整理等;但是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惰性較強,所以歷史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2、個別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

3、疑難困惑:老師的難題是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行爲的管理和規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難題是知識點龐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對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五、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曆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

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七、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6

新的學年開始了,爲了在有效的時間內有目的有計劃的搞好歷史教學,特制定本計劃。

一.計劃宗旨

今學期,以學校各項工作計劃爲指導,以"三四五高效課堂"爲指針,以提高學生素質爲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重視雙基教育和能力培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強化基礎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突出優生優培;強化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研究和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情分析

今年七年級學生情況極爲複雜,學生差異性大,學生層次多樣化,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歷史興趣。其次由於部分學生年齡小,基礎不一樣,理解、記憶能力相對較差,對歷史課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我所任教的4個班級在教學中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特別注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歷史課的重要性,爲學生終身發展學習奠基。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共二十二課內容,分爲四個單元,介紹了原始社會到南北朝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介紹了在中國古代史的大部分內容,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誤,在整個國中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確學習和全面認識中國的國情,顯得更爲重要。

四.具體目標

(一)常規教學目標:

成績目標:

提高A等率,消滅C等率。

認知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所講述的重要歷史年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線索,全面掌握所學知識。

能力達成目標: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曆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標:

通過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情感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歷史人物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學習他們的報國熱情和優良品德;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力求做到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二)教科研目標:

加大教科研力度,今學期,歷史教學要抓住新課改這個龍頭,大膽進行課堂改革,以"五環高效課堂"爲突破口,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電教手段的利用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深入進行課題研究,以《三四五環高效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爲課題,推動教科研工作順利進行。

五.保障措施

1.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2.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認真備課,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

3.嚴格落實教學常規,精心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學生實際。上課精講多練,努力提高課堂質量

4.借鑑和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5.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大課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在指導學生們制歷史工具的同時,穿插環保教育,對比古今工業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要把環境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8.依據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注意對優秀生培養,定準目標,定期輔導,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好發展。同時做好績差生的轉化工作。

9.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努力做到整體優化。

10.落實聽課、評課制度,按時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7

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今年擔任七年級的歷史,七年級我們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史。這段歷史離我們很遙遠,所以學起來比較費事。從來沒有接觸過歷史的人來說,不知道從哪裏入手。七年級也是培養興趣的一年,我制定以下計劃。

一、總體目標

以我校教學計劃爲指導,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首先是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要堅持基礎性和科學性原則,準確傳授基礎知識,切實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2、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爲重點,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課堂教學堅持整體性原則,教學過程中始終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全面整合,使學生全面發展,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實踐。尋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4、教學語言規範,精神振奮,按時上下課,關心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蒐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相關的材料;敘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

5、教學會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裏特徵,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啓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避免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負擔。

6、有效的作業,是學生複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發現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佈置有效的學習任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爭取在課堂中完成習題。對於考試和作業做到及時批改和反饋。查漏補缺。

三、輔導

輔導以學習上的優生和暫時的後進生爲主,即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各種能力,重視知識的查漏補缺和學法上的指導,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意志、習慣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輔導中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對那些學有餘力的優秀學生,幫助他們發展特點,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培養其創新能力。在課堂上讓優生髮揮骨幹作用,帶動班級的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利用學校開展的學困生輔導工作,在多方面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四、自我提高

1、認真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任務,對於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最好歸納和總結。

2、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積極參加聽課活動。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8

1、學生狀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教授高一5、6兩個班,學生的基礎較好,認知能力強。總體來說,作爲高一新生,對於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國中階段的認識水平。

2、教材簡析:

高中歷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歷程爲主題,着重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分九個單元,30課進行闡述。教材的編寫採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每個單元分爲若干課,每課涉及一個比較具體的歷史問題。對於專題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必修課的學習探究,除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外,還要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進程,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質量目標:

在期會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爲90%,優秀率爲25%

在期末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爲95%,優秀率爲30%

四、重點工作: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夯實知識基礎,穩步提高學習成績

五、具體措施:

1、做好初高中銜接,放慢講課速度,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綱化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有的放矢。

3、抓好課堂效率,擴大提問範圍,關注每一位學生,觀察學生上課狀態。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在教材上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識的鞏固,注重課後反饋,每節課後完成練習,每個單元結束後,進行總複習和考覈,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6、注重授課語言的精確,準確適用以下詞彙“瞭解”“掌握”“重點學習”“知識遷移”。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9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爲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教學目的要求: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以課改精神以及學校的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全面育人”的教學理念爲指導,以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爲依據,根據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歷史必修三和選修一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歷史上重大改革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重要內容,並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對歷史材料的闡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材分析:

l、本板塊在高中歷史中的地位:

本學期講授新課:歷史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歷史選修(Ⅱ)-《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歷史選修(Ⅰ)共有9個專題。人類歷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髮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因此,學習和掌握歷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實,有利於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歷史選修(Ⅱ)共有7個專題。民主與專制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政治現象。知道專制和民主出現的歷史背景、瞭解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樹立民主與法制意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

2、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使學生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複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學習改革家堅強不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重點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實和評價。

通過學習《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使學生掌握近代爭取民主反對專制鬥爭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實,瞭解民主思想的起源與主要觀點,辨別和比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現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歷史上民主與專制鬥爭的相關資料,並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和評價,形成歷史的進步意識;歷史地看待民主制度產生的歷史淵源,瞭解推動人類政治文明進程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是—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並給予積極、客觀的評價;對阻礙歷史進步的專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統治持批判態度,確立積極推動民主進步的歷史責任感。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重點放在近代中外爭取民主反對專制的進程。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人所負責的高二(22)班是文科班。其它(2)(3)(5)(24)班是理科班,其中三班是重點班班。理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文科基礎較差,對文化科不較重視。經過一年半的學習,雖有少數學生對歷史有興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和方法,從期末清遠歷史科統考成績看,學生的總體成績中等,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許多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準確理解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大學聯考的精神實質,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和模式。

2、認真鑽研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課。在備教材的同時,也要備學生,對基礎不同的班級,備課時注意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積極參與科組和年級的集體備課活動,認真與同科教師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4、注意改進教學方法,多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加強直觀教學,增強歷史課的親和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5、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科能力的培養。從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6、要“精講精練”,重視抽象知識的講授,對重點、難點知識要講透。精心篩選練習題,做到每個單元要有一個練習題。練習後,要及時評講和分析,並注意教會學生解答歷史試題的方法。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1

一、本學期重點工作

(一)聚焦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

1.繼續深入貫徹《聚焦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學指導意見》以學科教研工作會爲契機,發揮本屆優秀學科組、優秀備課組和兼職教研員之長,進一步深化校本教研,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2. 做好高中課改的總結,組織實效性的總結研討。

3. 藉助近兩年的全區教學教研工作會議,做好高中課改專題的結題工作,在本學期徵集、遴選典型案例和專題論文成果,報送出版專題文集。3月17日前上交高中課改典型案例、論文、成果等(紙介、電子稿)

4.積極進行地方課程的開發,加強地方課程的研究。統計歸納地方課程開設的科目。

(二)精細研究指導,備戰20xx中大學聯考

5.加強調研,深入課堂、教師、備課組,加強對教師的個別輔導。

6.組織提高畢業班教學質量的常態考課、習題課、複習課。

(三)、加強問題意識,提高研究水平

7.深入開展新課改專題《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機制的研究》課題研究。用實、用好實測數據對每一所學校每學科的採分點的得分情況做出評價,以找出每個學校在每一科的薄弱題型。

8.圍繞“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這個主題開展各種教學展示活動。

(四)、培養教師隊伍提高專業水平

9.抓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組織和平區第七屆“雙優課”區級培訓工作,重過程,重鍛鍊,重提高。

10.協助教育局組織“和平杯”教學基本功大賽決賽。

11.在教研、調研和教學實踐中隨時發現、積極培養更多的青年教師,使他們儘快掌握教學藝術,推出更多的優秀教師使他們儘快的成長爲骨幹教師、名教師和首席特級教師。

(五)、落實《決定》精神,做好常規教研工作

12.加強教研活動的管理,做好教研活動的方案設計,要有詳細的教研記錄(包括教研活動的出勤情況要及時反饋給學校),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13.加強教學視導,採取集體和分散的方式下校調研。及時向學校反饋聽課情況,提出改進教學的意見和指導性建議。

14.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初、高中各年級期中區統一質量調查和期末有關年級各學科終結性檢測。

15.加強網絡教研的研究,完善本站頁,發揮教研網落的作用及時更改教研網頁,及時發佈教研動態信息,鼓勵學科開展網上教研的實驗。

二、學段工作

國中階段

七、八年級:

1.進一步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研究。

2.做好教材分析和課標學習工作。

3.鼓勵教師探索、實踐課堂教學的新型式、新方法,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學習。

4.期末考試:進行全區統測(開卷),考試時間另行通知。

5.考試範圍

七年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八年級:《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九年級:

1.繼續探索新課改下國中學業水平考查工作。爭取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有步驟地進行有關開卷考試的學習和探討工作。

2.要爭取廣泛調研、聽課,深入課堂、教師、備課組,及時掌握本屆國中畢業班的學情和教情,針對不同學校出現的問題,與老師們一起協商解決。

3.在本學期組織旨在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的複習課、習題課等不同類型的研討課並組織老師們觀摩、交流、研討。

4.考試安排:

(1)進行全區國中歷史學業水平考查的模擬質量調查,時間另行通知。

(2)在5月份九年級學生參加全市國中歷史學業水平考查。時間另行通知。

高中學段

高一年級:

1.繼續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加強對高一年級歷史教師的跟進培訓工作。

2.在教研工作中幫助教師儘快熟悉新課程教材和新課程大學聯考學習、複習方法,爲第三屆新課程大學聯考進行鋪墊工作。

3.組織好有針對性的教研活動。

4.精心命題符合文科教學的期中、期末試題。

5. 考試安排:

9周進行全區期中統測,範圍爲歷史必修2部分內容。試卷模式參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18周進行全區期末統測,範圍爲歷史必修2全冊。試卷模式參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高二年級:

1.學業水平考試結束後,儘快讓學生轉變歷史學習的習慣和方法,努力適應文科學習的要求,在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上逐步貼近大學聯考要求。

2.本學期要儘量完成選修3、選修4兩本書的教學內容,時間緊、任務重,建議參考今年的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安排選修課教學,詳略結合,突出重點。

3.認真對待選修內容教學,注意選修內容與必修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

4.期會考試初步安排在第九周(4月26日),考試內容爲選修3。試卷模式參照學業水平考試要求。

5.期末考試內容爲選修4。試卷模式同上。

高三年級:

今年是新課程改革後的第二年大學聯考 。在高三複習教學中要把工作做實,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主要工作如下;

1.認真組織學習20xx年xx大學聯考考試說明,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下的大學聯考精神,瞭解其相應的調整與變化,以考試說明作爲下一步複習教學的指導綱領。

2.使用實測數據,做好高三模擬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及時發現複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研、教學工作。

3.深入學校聽課調研,掌握第一手情況,對高三複習的教情、學情做到心中有數,及時瞭解存在的問題並與老師們一起協商解決。

4.瞭解全國新課改地區大學聯考的基本情況,收集、學習、整理好的複習方法和複習資料,爲學校複習教學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5.做好各校高三年級教師的交流活動,由特級教師、名教師爲核心,拿出高質量、高效率複習教學示範課,帶動整體複習教學上水平。

6.認真做好命題工作,以大學聯考考綱爲依據,貼近大學聯考、貼近實戰,使每一套題都能具有較高的質量,客觀真實地反映複習教學的狀況、存在的問題,發揮模擬考試的正確導向作用。做好每次考試的總結分析工作。

7.本學期共有四次模擬考試。第一次:3月18日,集中閱卷。

8.組織好高三複習教學的相關教研。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2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教材九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啓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爲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爲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

5、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啓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四、教學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課標,把握課標的基本要求和現行教材並吃透教材。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

2、在課堂上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爲本,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爲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3、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4、要求學生注重教材內容的縱向和橫向的分析。在橫向方面掌握同一時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對外關係等等,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歷史作用。在縱向方面,要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這兩個方面增加學習的綜合、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以利於把知識轉化爲能力。

5、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的、步驟,抓住教材的重點。選擇恰當的事例擬好課堂思考題,開啓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參與教學。

五、教學進度

一、學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四個班歷史教學,在他們當中,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在79分左右,整體成績比較理想,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爲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據九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啓發誘導式教學爲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3

一、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4】班歷史教學,在他們當中,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所以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在50分左右,整體成績還不理想,原因都是不愛學習的學生很多,因此,成績取得高分的學生平均被拉了下來。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爲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據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學爲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五、進度安排

本學期總課時爲38課時,每週2課時。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0課時

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

8課時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4

爲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爲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5

一、指導思想、教學目的要求: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以課改精神以及學校的 “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全面育人”的教學理念爲指導,以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爲依據,根據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歷史必修三和選修一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歷史上重大改革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重要內容,並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對歷史材料的闡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材分析:

l、本板塊在高中歷史中的地位:

本學期講授新課:歷史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歷史選修(Ⅱ)-《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歷史選修(Ⅰ)共有9個專題。人類歷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髮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因此,學習和掌握歷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實,有利於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歷史選修(Ⅱ)共有7個專題。民主與專制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政治現象。知道專制和民主出現的歷史背景、瞭解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樹立民主與法制意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

2、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使學生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複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學習改革家堅強不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重點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實和評價。

通過學習《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使學生掌握近代爭取民主反對專制鬥爭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實,瞭解民主思想的起源與主要觀點,辨別和比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現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歷史上民主與專制鬥爭的相關資料,並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和評價,形成歷史的進步意識;歷史地看待民主制度產生的歷史淵源,瞭解推動人類政治文明進程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是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並給予積極、客觀的評價;對阻礙歷史進步的專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統治持批判態度,確立積極推動民主進步的歷史責任感。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重點放在近代中外爭取民主反對專制的進程。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人所負責的高二()班是文科班。其它(x)(x)(x)()班是理科班,其中x班是重點班班。理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文科基礎較差,對文化科不較重視。經過一年半的學習,雖有少數學生對歷史有興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和方法,從期末清遠歷史科統考成績看,學生的總體成績中等,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許多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學期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準確理解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大學聯考的精神實質,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和模式。

2、認真鑽研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課。在備教材的同時,也要備學生,對基礎不同的班級,備課時注意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積極參與科組和年級的集體備課活動,認真與同科教師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4、注意改進教學方法,多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加強直觀教學,增強歷史課的親和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5、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科能力的培養。從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6、要“精講精練”,重視抽象知識的講授,對重點、難點知識要講透。精心篩選練習題,做到每個單元要有一個練習題。練習後,要及時評講和分析,並注意教會學生解答歷史試題的方法。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6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學校、年級組精神,以科學發展觀和新課程標準爲指導,以課程改革爲契機,以教學《常規》爲準則,以提高學科教學教育質量爲目標,緊緊圍繞優質高效課堂教學這一工作重點,發揮備課組教師積極性,團結協作,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

1.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是:完成歷史選修一《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的新授,在此基礎上對必修一、二、三進行復習,迎接學業水平測試。

2.在備課組內努力推進優質高效課堂教學工作,建構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展現知識的發現、發展及形成過程,在單位時間內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切實的體驗、感受,全面地、系統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3.研究新課程下的考情與學情,認真備考,編制、精選模擬試題,做好閱卷、講評工作。

4、激發學生學習文綜的熱情,指導學生學習文綜的方法,培養學習情感。

5.做好培優、補差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爲高三年級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贏在起點。

6、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綜合素質爲宗旨,指導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在重大節日(如五四運動)紀念期間開展活動,緬懷先烈,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探討交流,形成論文。

7、配合學科教學指導組、文綜學科教學指導組做好聽評課活動。

8、加強教師的業務能力,提高科研水平。關注教學教研動態,加強學習,積極撰寫教學博客。

三、工作要求及措施方法:

1.集體備課和教師個人備課相結合。要求每次集體活動前,中心發言人作好教材分析發言準備,提出教學的設想;其他教師也要認真研究課標相關內容及教材。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探究,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整體的備課質量和教學質量。在備課過程中,應注重研究教材和學情。要求做到教學資源的優化處理。集體備課既要做到凝聚集體力量,又要充分地發揮教師的個性。

2.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並進一步強化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備課組將遵照學校、年級組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認真貫徹教學《常規》,在備課、上課、課後作業、輔導、測試等環節上經常督促教師自覺執行教學《常規》的要求。特別是作業佈置一定要做到適量恰當,課堂教學要做到精講巧練。在常規有效的管理下,保證課堂質量的高效、有序落實。

3.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作用。教學要以“立足課本、狠抓基礎、培養習慣”爲教學指導思想,做到“起點要低,講解要透,因人施教”。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積極思維、自主學習等行爲習慣。堅持抓學生基本素質的積累。大學聯考要求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點,即使是主幹的、基礎的內容。因所開課時有限,教師在課前也要充分備好課,提高單位課堂效率,課堂授課做到精講多練。教師要研究教育信息化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方法、策略,爲教學提供較爲成功的範例。

認真落實“八個精心”中的“堂堂清”、“節節清”、“單元清”,抓好五分鐘課堂檢測。

教會學生編寫當堂和單元知識提綱,教師定期檢查。

4.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會新課程的理念,推動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鼓勵備課組老師間互相聽課,取長補短。同時,注重教學的研究,以公開課的形式來探討可操作型課堂教學模式等。在組織教學中,鼓勵教師積極探討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5.培優、補差工作要真抓實幹,教師要做到思想重視,情感投入,時間落實,輔導要活,重視檢測、反饋,不斷改進方法。培優工作要平時分層教學,要統籌安排,確保效果。對於補差工作,更要重視個別輔導,分類評價,及時激勵。對培優補差工作要交流信息,及時調整改進。

通過全組教師的共同努力,爭取學業水平順利達標,併爲高三的教學鋪好路,搭好橋。

歷史教師課程工作計劃 篇17

爲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科教學水平,搞好高三歷史複習,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爲指導,以課本爲依據,充分研究大學聯考,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高三教學模式,增強歷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試能力,從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以課本和課程標準爲基本,充分研讀考綱,從整體上把握複習的要求,讓學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基本的歷史發展脈絡。

2、改變教學觀念,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概括,歸納,分析,綜合,比較,遷移等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評價問題的能力。

3、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學會用基本的史學方法去認識和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年輕人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制定的歷史依據及其正確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4、加強教研,研究大學聯考和大學聯考試題,注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精選習題。

5、進行有效知識落實,把課堂上的基本知識做爲落實的主渠道,及時進行"章結","單元過關"和"月清"。

6、學生的學科成績在優秀率,平均成績和及格率上有明顯提升。

三、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高三教學,複習的整體把握和詳細計劃及實施措施,對高三隻是有大致的階段安排與複習進度,對每一階段的教學和複習目標,複習策略和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沒有細緻考慮,這種計劃的盲目性,必然導致教學的盲目性,質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師沒有對大綱,考試說明進行詳細研究。大綱中對知識掌握程度有明確要求,考試說明中也有明確的考覈目標和要求,並有詳細的解讀說明,教師只是在想當然的去教學。

3、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效率低下,對於新的教學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學習和實踐,課堂中仍習慣於教師一講到底,教師累,學生睡,效果差,成績低。

4、課堂教學中缺乏針對性,高三教學沒有高三的特點。高三複習課,絕大多數教師都在就知識講知識,缺乏深層分析,只是知識的簡單羅列,對主幹知識把握不到位;學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歷史整體框架,歷史基本線索,學生所學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

5、缺乏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近幾年大學聯考命題思路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基礎,以大綱,考綱爲指導,以課本爲本,注重基礎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爲主線來統領知識。

6、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還習慣於只講知識,不講方法,學生不會主動學習,結果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而沒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對習題的篩選和大學聯考試題研究,很多學校給學生髮了很多資料,讓學生自己去做,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熱點,重點問題的聯繫的能力,只是單講課本上的知識,一遇到解決實際問題就無從下手,不能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

四、採取措施

1、從整體上考慮和制定教學複習計劃,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實施。在計劃的制定中要有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以及具體措施,評價,時間安排,內容安排等內容。

2、在每輪複習中應注意的問題。針對近幾年高級的命題特點和歷史課實際,一般採用三輪複習法。

第一輪複習主要是抓課本知識落實,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詳讀課本,圍繞主幹知識進行梳理,形成內在的主體結構網絡,在記憶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理解。

第二輪複習主要以主幹知識爲中心,以專題的形式,對歷史知識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課本,讓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不能把每節相關知識簡單列出來放到一起,要重點分析,歸納出歷史發展規律,教會學生學會把握規律,得出啓示,提升學生縱橫比較問題的難力。

第三輪:依據考綱,重新梳理課本,查缺補漏,教師少講,讓學生自己進行,並適當地進行綜合練習。

3、要認真研讀大綱,考綱和考試說明。應該說,考試說明是依據大綱制定的,大綱是作爲整個高中教學的依據,而考試說明只是爲了大學聯考的需要而定的。做爲備考來講,應該以教材爲依託,全面複習,對考試說明沒有列出的內容不必過分深究。大學聯考題目大體上分兩部分,一部分考查對基本知識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較爲深層次的能力。前者與教材關係較緊密,但不會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內容,後者基本上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因此,依託教材不等於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課堂效率,做好知識落實。對於歷史課來講,教師不必面面俱到,應重點講清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講清梳理歷史脈絡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加工整理知識,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總結出基本的歷史規律,得出結論。知識落實要做到"四清",把課本知識的記憶放在課堂上,在習題練習上,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5、適當練習。在每一輪複習中都要有適當練習,但選題一定要注意層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題海戰,在講題中一定要針對學生問題去講解,並不是單純的就題講題,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學生能窺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選題儘量選一些新題,不要過於陳舊,學生會在新題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題,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觀題的檢查與落實。

6、要處理好學科之問的關係。不能在複習時一味單幹,應適當穿插些兩門學科知識,適當串串門,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就養成基本的文綜思維習慣,同時也有利於本學科的學習。

五、時間安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