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74K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7篇)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爲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2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3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4

一、教學目的

實驗能爲化學學習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於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學的思想和觀念;能爲學生提供練習和實踐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實驗操作技能;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應用、檢驗和鞏固有關的知識、技能,繼承前人積累的最基本的經驗,形成自己的體驗,是培養學生運用化學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二、教學措施

1.注重實驗預習,培養自學習慣

督促學生實驗預習是搞好分組實驗的保證。我們強調“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求學生必須複習有關知識,理解實驗原理,瞭解實驗內容、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抓好實驗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計劃性,減少了實驗操作的忙亂現象,提高了實驗效率。

2.指導規範操作,培養實驗技能

分組實驗教師少,學生多,時間緊。學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識性甚至危險的錯誤,教師要在學生動手之前,對重要的操作進行規範化演示,對可能的安全隱患進行重點強調,同時要求學生之間自查互檢、相互交流和配合。這樣不僅保證了分組實驗的順利進行,還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協作精神。

3.寫好實驗報告,培養科學品質

實驗報告是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是知識昇華爲能力的途徑。在實驗中常有些同學忙於操作,沒認真觀察和分析現象,或“只觀不察”缺乏記錄,結果導致對實驗過程印象模糊,寫實驗報告只好搬書照抄或憑空臆造,使實驗的實踐價值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實驗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記錄,在實驗後也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整理記錄,完成實驗思考題,通過實驗報告的撰寫促進感性認識的飛躍。對實驗失敗的學生,我們允許他們在分析原因之後,利用課餘時間補做實驗,修改實驗報告。強調實驗報告的撰寫,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也爲今後社會實踐活動中撰寫社會實驗報告奠定了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5

高中美術教學以欣賞爲主線,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說採用的方法有別於其他學科。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而藝術課也不是大學聯考項目,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取決於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爲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課。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藝術課是最讓人心動的一門學科,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也輕鬆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可是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閒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爲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比如說《新的實驗》這一課,關於電子科技所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對於我們現在的90後學生來說早已不稀奇了,爲了調動學生的上課胃口,我把這部分的內容改爲另一種對於學生來說很稀奇的藝術——行爲藝術,達到了我預期中的效果,學生都很感興趣,聽的也特別認真。

此外,我的課力求在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想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情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應變了,比如說:我所帶的高一年有七個班級,每個班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對他們所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一班的學生屬於過分活躍類型,所以課堂上及時抑制他們過於興奮的情緒是主要任務,否則會嚴重跑題;三班的學生又屬於過分淡定型,所以三班的課要時不時的幽默一下,調動他們的上課情緒。讓學生以開心輕鬆的上課情緒跟着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走,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課堂知識掌握了,這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有一些成就感,對以後的教學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確立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爲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爲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爲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6

作爲一名音樂教師,音樂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近幾年大學聯考基本能力學科的開設, 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爲重要的。因此,音樂教師也應該學會反思、善於反思。那麼,音樂教學反思該從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一、 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音樂課的備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可以先給自己設計 這樣的幾個問題以供反思。例如:“學生對本課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樣設計學習民歌的教學方式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唱民歌的教學環節中會出現哪幾種問題,如何對症處理”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會覺得有的放矢,備課也不會流於形式。因爲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爲主。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有興致,或者無動於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積累經驗教訓,並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症下藥。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於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爲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

三、 在課後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許多種,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交流進行集體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鑑意義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案例反思。所謂案例反思,就是通過具體的典型的教學個案,來研究和揭示其內在規律的一種寫作方式。雖然案例有其個別性、特殊性,但是也從中體現出了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等等。教師將這些典型案例通過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可以提供給同行借鑑。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觀摩分析他人的範例來進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築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還是旁觀者清。所以,教師應該多觀摩分析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樣內容的課,會有什麼不同,什麼相同,我從中得到了哪些啓發,等等。音樂教師往往由於自身條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長,比如器樂,比如聲樂,要善於利用自己的特長,別人的特長可以作爲自己的借鑑,看看別人是如何來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無論是主課也好,副課也罷,教學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爲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爲更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爲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7

在高一年級的單元投擲教學中,讓我受益非淺。由於上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中學生,他們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比較差,因此,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考慮,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圍繞單元投擲教學目標,三節課的主要內容上都做了適當的安排,即:各種方式的投的動作:投準、投遠等。在課的結構設計上,做了精心的規劃,即:激發興趣、身心準備──培養興趣、自創投擲──積極實踐、提煉真知──活躍情趣、滲透教學──驗收評價、創導合作──均衡發展、身心放鬆六個階段,力求較好地體現新課程的創新和改革精神。

一、激起千層浪的導入: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熱身活動,教師應努力使其能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良好的課堂導入,學生的參與熱情會立即高漲,而且對整堂課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在導入過程中,根據國小生的身心特點,採用了富有情趣的遊戲活動,營造了一個寬鬆、積極、主動的教學環境。簡簡單單的兩片硬紙板、普普通通的舊報紙,學生們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師愉快的做起了準備活動,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樣的自然和諧。

二、實踐出真知教學:“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出真知。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提倡“自主式”教學和提出“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是現今教育改革中的實踐創新。所謂“自主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其內涵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爲基礎,通過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投擲教學偏重於技術要領的傳授,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投擲形式遠離生活實踐,更難讓學生以此作爲健身的方法。在本單元教學中,淡化了投擲技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以投遠爲目的進行創新體驗與練習,在學生的實踐中積極提取正確的投擲動作,既提高了投擲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參與投擲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實爲一舉多得。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多次示範,教師的重點提示,充分營造了濃厚的民主氛圍,實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三、分層教學關注個體差異:這節課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應用了分層教學法,以不同的投擲起點來挑戰相同的終點,給素質好的學生給予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積極挑戰自我;給相對素質差的學生給予成功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總體來說,分層教學重視了學生主體參與和教學信息的反饋,引進了平等競爭的激勵機制,使各類學生在練習時都能處於亢奮狀態,既能讓優秀生“吃得飽”,又能讓希望生“吃得好”,還能讓中等生再提高,使學生在求知中感受樂趣。在這節課中,濃縮了許多新體育課程的基本理念,這些基本理念既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挑戰和突破,也有助於改革體育教學模式,作爲第一線體育老師的我,還將繼續努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8

一、本計劃制訂的依據

1、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學中實際感受和體會。

2、學生有了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領悟能力有所提高,有必要接觸和理解一些繪畫乃至藝術領域的其它藝術門類的文化,以提高他們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3、高中美術鑑賞內容,內容很多,知識性強,理論性強。學生要提前收集資料進行較多的預習,才能初步理解課程內容。當然,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可以運用網絡資源,媒體信息,去搜集書上沒有涉及到的優秀的美術作品或者是著名畫家的一些趣事,然後回到課堂上來進行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本計劃應達到目標

1、認知 ① 感受形式多樣的藝術作品的主題結構形式美等; ② 瞭解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種類和形式。

③ 瞭解中國傳統建築和雕塑藝術的種類和形式; ④ 瞭解中國傳統工藝設計藝術的種類和形式;

2、理解 ① 學會分析一些優秀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的藝術特點; ② 能夠說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及相關知識; ③ 理解和體會部分藝術作品的特徵和藝術語言。 3 考覈:學校成立學科新課程考覈組進行考覈。

三、具體實施計劃

第一課 學些美術鑑賞知識

第二課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藝術

第三課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與瓷器

第四課 楚王問鼎——商周青銅藝術

第五課 皇權的象徵——故宮建築羣與天壇

第六課 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

第七課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課 妙相莊嚴──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課 幽冥世界的奢華──古代墓室壁畫

第十一課 天上人間──宗教壁畫

第十二課 傳神寫照——人物畫

第十三課 咫尺千里—中國古代山水畫

第十四課 江山多嬌──現代山水畫

第十五課:移情草木-花鳥畫

第十六課 時代風采----中國油畫

第十七課 與民族共命運──木刻與漫畫

第十八課 美在民間—中 國 民 間 美 術 注:具體時間及內容安排會隨當時的具體情況而略有變化

四、實施設想

由於高中美術欣賞內容很多,知識性強而且繁雜,學生必須大力發輝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網絡查閱讓學生在網絡上搜集課本上所沒有涉及的內容,包括優秀美術作品及畫家的生平趣事以及時代背景等等,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網絡信息資源,很容易找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美術知識。在課堂上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可以語言描述,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展示自己所蒐集到的美術知識,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了解。使他們開闊視野並提高表達與辯解能力,增加學習興趣,體會學習的快樂。

五、教學思考

1、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創新思維,及時參與相關的培訓和進修學習等;積極參加各類活動,與同行保持聯繫以溝通了解信息。

2、多聽各科公開課,多跨學科學習,以提高教學能力。

3、多與學生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加強溝通和理解,瞭解學生的建議和想法,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

4、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使高中美術欣賞課與多媒體技術完美的結合。使用電腦課件進行授課,讓學生接觸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感受美術及作品。

5、通過各種媒體收集信息,選擇性的用於美術教學活動中。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9

一、教學目的: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化學上的許多理論和定律都是從實驗中發現歸納出來的,同時,化學理論的應用、評價也有賴於實驗的探索和檢驗。新課程改革將科學探究作爲突破口,科學探究不但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中學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它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學實驗的方法學習化學,既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學習化學的認識特點,也是化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獨立進行或合作開展化學實驗研究。通過化學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通過使用探究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基礎理論、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髮展思維能力和訓練實驗技能,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目的。

二、教學措施:

1.注重實驗預習,培養自學習慣,督促學生實驗預習是搞好分組實驗的保證。我們強調“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求學生必須複習有關知識,理解實驗原理,瞭解實驗內容、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抓好實驗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計劃性,減少了實驗操作的忙亂現象,提高了實驗效率。

2.指導規範操作,培養實驗技能分組實驗教師少,學生多,時間緊。學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識性甚至危險的錯誤,教師要在學生動手之前,對重要的操作進行規範化演示,對可能的安全隱患進行重點強調,同時要求學生之間自查互檢、相互交流和配合。這樣不僅保證了分組實驗的順利進行,還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協作精神。

3.寫好實驗報告,培養科學品質。實驗報告是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是知識昇華爲能力的途徑。在實驗中常有些同學忙於操作,沒認真觀察和分析現象,或“只觀不察”缺乏記錄,結果導致對實驗過程印象模糊,寫實驗報告只好搬書照抄或憑空臆造,使實驗的實踐價值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實驗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記錄,在實驗後也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整理記錄,完成實驗思考題,通過實驗報告的撰寫促進感性認識的飛躍。對實驗失敗的學生,我們允許他們在分析原因之後,利用課餘時間補做實驗,修改實驗報告。強調實驗報告的撰寫,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也爲今後社會實踐活動中撰寫社會實驗報告奠定了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0

英語作爲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有着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性。從學科本身來講,課堂上出現各種意外事件的頻率比較高,再加上高中生處於強烈追求個性,突顯自我的特殊時期,所以能否較爲妥善地處理好課堂突發事件就顯的尤爲重要。俗話說的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只有“沉着”,才能“應戰”,才能將被動局面扭轉。下面我談談在英語教學中一次處理突發事件的案例。

每當期末到來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有所減退。特別是在教師講解練習題時,學生有時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學期期末複習階段,我在班級正講解翻譯練習題。當我叫一名學生回答翻譯題時,他居然站起身,想都沒有想就大聲地說:“我認爲這道題正確答案是D.”這引來了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然後,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到我這裏來,那個答錯問題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我想他們都在想老師怎麼處理此事。於是,我等大家全都安靜下來後,不緊不慢地說:“雖然你剛纔是所答非所問,但是老師還是能感受到你對我和英語這門功課還有一分熱情,我希望你能再多投入一點熱情給英語。同時,受到感動的我也願意給你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請坐。”然後,我又繼續講解練習。在這節課剩下的半小時裏,我欣喜地看到不僅剛纔那位上課溜號的同學格外認真地聽我講課,其他同學的注意力也變得高度集中。

從那次事情後,我在上課時就格外注意起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的同學來,不斷給他們鼓勵,信心和希望,結果發現他們在上課時的表現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我上課也更有效率了。卡爾·羅傑斯有句名言:一旦真誠、對個人的尊重、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等態度出現了,振奮人心的事情就發生了。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們的幼稚和天真;用充滿愛的眼睛欣賞學生„„即使是成績最差,行爲最隨便的孩子,他們也有自尊,也要我們所說的“面子”。很多課堂上的突發事情其實並不需要教師和學生對立起來,如果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心和肯定,那麼我想教與學就將不再是心血來潮和靈感突發的過程了。

我上面提到的例子,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我們做教師的幾乎每個人都能夠遇到,但要真能夠做到恰如其分,得心應手,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我本人來講,在平時很多的教學過程中就犯過不少錯誤。解決一系列的問題除了自身的素質之外,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自身的努力,加上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加上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深厚的愛,我想我會把這種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提升爲一門教育藝術的。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1

本學期我校使用的是全省統一實施的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發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音樂教材。該教材全學期共分5個學習單元,共計新授課時13教時。根據教材內容,依據學生接受能力程度,在使用該教材中,對部分單元內容加以調整,適當進行了增刪,全學期實際新授課時10教時。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9個班音樂教學工作,周課時9節

三、學期音樂教學反思

總結本學期音樂教學,我堅持貫徹音樂課程的“培養興趣,發展音樂感受、鑑賞、表現、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陶冶情操”的總目標,把音樂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落實到讓學生喜歡音樂、愛上音樂課方面上來,把教學中的過程及方法,作爲教學目標來追求,把知識技能融於學生喜愛的各種趣味性實踐活動來體現,把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趣做爲教學目標來設置。在教學中,我努力實踐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音樂興趣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注重音樂實踐的基本理念,並認真把它們轉化爲具體的教學行爲。在教學中,積極思考面對學生教什麼、誰來教、對誰教、怎麼教,預見目標能否達到和實現,牢固確立“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原則。通過每節課的教學不斷檢查已成的教案,針對課堂教學的進展,學生的需求,及時加以補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樂教學資源中的音樂審美要素。將圍繞學習材料中的審美要素的體驗和表達設計出明確的學習行爲滲透在教學目標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揭示學習內容中審美因素,課堂中的語言美,選擇美的音像,動作美,音樂作品處理美等。將這些點滴的美貫串整節課中,使學生對音樂審美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學過程中追求以音樂爲主體,追求教學環境的美和學習過程的優化,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設計適合學生課堂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聽,看,唱,舞,表演,創作等,使學生在音樂活動實踐中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和享受美,在表現美的過程中創造美!

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構思上也積極結合新課標理念,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較好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如:同時把聽音練習、情緒感受等“雙基”很巧妙地融入聆聽欣賞中,並將其與歌唱、表現和評價幾個環節構成有機的整體,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體驗,獲得對音樂知識的認識與提高,取得 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比較注意滲透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學生看指揮唱,看指揮進行創作表現,引導學生把握歌唱的力度與控制氣息運用等都做得很好。從教育手段上看課件製作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精心雕琢,體現“無言的教育”和“有聲的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的並舉與統一。我想,如果每位音樂教師都堅持這樣設計教學,實施教育,相信音樂鑑賞的學習對高中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必然會與音樂審美素養同步得到提升。

總結上學期的教學我認爲自己就現有條件還不夠完全滿足學生的願望,需要在今後、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進一步提高諸多能力,以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滿足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希望。 從現有的音樂教學資源來看,教材上的內容還不夠豐富,有些內容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單元主題目標,還遠遠達不到要求,需要從各方面加以汲取、補充,而問題是有些急需的課程資源卻難以尋覓,“巧婦難爲無火米炊”,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難以表達,學生難於體驗,接受的現象。

因爲剛從學生轉變爲老師有時因各種因素,心理上有時產生的穩定及厭煩情緒,特別是在工作壓力大,備課受到阻礙時,情緒易產生波動。這種不良情緒有時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甚至無意間傷害了學生,我覺得這是值得自己認真反思的問題,做爲一名老教師,無疑這是錯誤的,不該發生的。原則地說,這是職業道德問題,是敬業態度問題,在今後工作中,必須堅決糾正。

回想上學期我感覺自己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中的自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充耳不聞,學生對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導致學生失去了對音樂課的熱情。因此我這學期每堂課前都要盡力蒐集、準備大量的音像資料,精心備課,多讓學生“動”;高中生思想逐漸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觀,已具備一定的分析、判別能力,單純的聽覺欣賞也許太“悶”,很難提起興趣來,於是,我準備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一次實驗,讓學生“動”起來。 在課前設計時,我想突破欣賞課沉悶的模式,在教學方法的模式上設計較多的活動,盡力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拓展參與點、擴大參與度,看看是否能讓課堂 “活”起來。

我想在下學期的音樂課應該讓學生自己感受音樂,激發和提高他們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生動的教學內容吸引他們喜歡音樂課!作爲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與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勤于思考,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爲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2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3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4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着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爲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可當我們冷靜、仔細地觀察作爲培養人的主陣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時,發現存在着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各類公開課、優質課、評比課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爲目標的教學傾向,還美其名曰爲“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二是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存在着以各類考試分數爲目標的教學追求,瀰漫着一心提大學聯考試技能的濃厚氣氛。這些值得提醒廣大一線教師。

一、“吹氣球式”課堂教學

在許多常規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大多數時候只採用講授爲主的單一形式傳授知識和解題技能,學生得到的是暫時性的知識擴充和解題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試過後大部分還給了教師。我們稱之爲“吹氣球式”課堂教學,即學生如同“氣球”,在學習期間,教師不斷地對着“氣球”吹氣,吹到一定程度後,放手讓其衝出去,即參加各類考試;不論衝得遠還是近——考上或考不上,衝完後,氣球中的氣也就泄完了,學生腦中仍空空如也。這是完全背離新課程理念的。

這些教師一般採用這樣的講解策略:首先檢查學生過去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然後呈現新的內容,並使用大量的時間予以講解;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以鞏固新的學習內容;最後佈置較多的作業來強化訓練,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課型下存在着因採取不同教學策略而產生不同教學效果,但就此就認爲策略和效果之間存在着機械的一一對應關係,則是一種簡單化思維。一位優秀的教師面對日益豐富、充滿靈性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必須在課堂教學策略上樹立“棄佳求適”觀念。換句話說,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面對衆多的教學策略,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應該針對不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設施、自身及學生特點加以分析、選擇,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思考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只有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時,筆者以爲堅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學策略要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相對應。不同風格的教師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對同一教學目標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纔會取得較爲理想的效果,既讓教師自身得到成長,也使學生得到發展,以杜絕“東施效顰”的不良現象。2.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匹配。這裏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對學生來說不很熟悉,帶有一定的不適應性和挑戰性。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戰勝不適應性和挑戰性以顯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滿足自己的成功欲,從而得到發展。3.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論主要涉及人的行爲方式、思維習慣、語言交流及價值觀等。不同的教學策略所提供的環境會對學生上述天性的發揮產生不同的影響,既可能使學生原有的天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潛能受到壓制甚至被扼殺。所以不論是發現策略還是講解策略,對不同的學生和教師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應用得當都能成爲最佳的教學策略,不必強硬搭配。

我們經常看到教師採用如下課堂教學程序:教師先拋出帶有爭議或有新意的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活動;在討論期間教師關注學生的具體反應,適時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是否達到要求;最後設置情境,爲學生將新學到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供機會。很明顯,上述課堂教學活動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以發現教學策略爲主,這不失爲一種合理的構想。

二、“洋蔥式”課堂教學

在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教師採用非常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極力營造熱鬧的教學氛圍,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進而爭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實際教學效果和主觀期望並不一致,學生得到的可能多爲頭腦中的快樂體驗。我們把他稱之爲“洋蔥式”課堂教學,即如果我們將教師的教學形式一層一層剝去,始終不會出現有價值的“內核”。換句話說,只見各種形式的輪流上場表演,不見真實的教育教學內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於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並加以制止。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於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師們能夠腳踏實地地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創新嘗試。有些老師認爲教科書厚、教學內容太多,而課標規定的課時太少,實際上這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師仍逐頁逐句照搬教科書,加上一開始試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科書時,擔心大學聯考,不少老師“舊鞋”之外套“新鞋”。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勇於做政治教學改革的實踐者,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5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爲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裏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爲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爲,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爲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6

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傳統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高中體育課程改革所產生的深刻變化,普遍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爲的改變上。在積極投身課改的具體實踐中,我充分認識感受到這些變化,對我的教學工作認識教學習慣教學方法,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和影響。

體育新課程的實施,爲我們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教學情境,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課改的目的?課程的要求 怎樣全面把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目標統領內容的要求 怎樣組織教學?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體育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體育課教學。

教學反思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將自己置身於新課程改革整體的大教育情景中,以自己的事業和專業發展爲基礎,以全面培養合格學生爲出發點,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及時深刻地總結、研究教學活動中,涉及到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和教學反饋等。

一、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傳統的課程設置,使師生關係實際上成爲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絕對的權威,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傳統的教育觀使廣大教師習慣了按自己的思維定式,嚴格要求學生的意識、習慣和行爲“規範化”、“格式化”。新課程實施後,用“目標引領內容”要求我們樹立明確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均衡協調發展.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爲“首席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首席引導者”,就必須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興趣愛好,培養終身健康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和團隊意識開放的胸懷堅定的意志,實現現代文明的展示與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質量,促進學生髮展.”的教育目的.

二、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快樂教學爲宗旨,時刻都在想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把快樂帶入課堂,變要我學爲我要學,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學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使其與課改理念高度統一,緊密結合。

1、在體育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體育與健康課程總目標要求,認真研究各模塊學習內容及達到目標,對每個內容和目標進行三年、一年、學期統一計劃和教學設計,使每個模塊在每節課上,實現更好、更有效地分層次實施!在計劃的設計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體育興趣愛好,選擇搭配教材。同一模塊或同一節課上,教師要根據學生體育基礎不同,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彈性學習目標,提供時間和練習內容,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體驗成功的喜悅,每節課學有所獲,保持興趣。

2、給學生創造條件,實行民主、開放式的教學。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參與管理和評價。爲學生營造和諧、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3、制定教學計劃時,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材而宜,更好地體現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統一。就是說充分考慮學校的場地、器材、教材、學生等方面,把學習的目標及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實現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統一。

4、創設適宜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每一模塊教學或每一節課上,想方設法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包括生動活潑的語言、形象詼諧的講解、規範的示範動作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學習活動中去,促使學生體驗體育的快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以競賽活動誘導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鍛鍊學生的意志,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進而使學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動活潑地發展.

課程改革任重道遠.現代教師要共同面對這新的挑戰,要求我們教師本人,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課程改革作爲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把課改研究最爲豐富自己的土壤,把教學實踐作爲檢驗自己的課堂,把教學反思作爲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在堅持實踐中學習,在不斷實踐中學習,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總結.重組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借鑑他人的知識與經驗,以不斷適應課程改革新的變革。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7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

如一部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一部分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