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87K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在這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本人忠於國家教育事業,認真執行《中國小教師道德規範》,依法執教,科學執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對工作恪盡職守,兢兢業業,虛心謹慎,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時刻注意有關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趨勢和發展狀況,及時蒐集有關信息,結合自己工作中實際情況積極嘗試,應用於教學中,並取得相應的成績和效果。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一、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個班中,8班是區級重點班,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固有的知識基礎相對較好,學生反應比較快,有較強的悟性。針對學生情況,在教學中採取打牢知識基礎、適當拓展知識面、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培養,鍛鍊學生髮散思維和總結歸納能力,學會知識的合理應用,學會把零散的知識提煉成爲知識的主線。在教師科學指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把書本上的知識合理優化成爲自己頭腦裏的知識體系,並在此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兩個班已經掌握了高中地理學習的方法和素養,學生較好地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內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學生來源複雜,舊有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教學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識原理講解透徹,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解題,指導學生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優化解題思路,用知識的力量吸引學生、鼓勵學生學習,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虛心請教,認真領悟,不斷進步。

我第三年參加教育教學工作,雖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規律,但是面對新教材,我虛心向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請教,認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線索,更認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點、難點。並拜北京市著名地理專家李通爲師,李老師多次聽我的課,得到了李老師的肯定與好評,並於“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學大賽”中獲得特等獎。在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學習更好的把握課本把握課堂教學,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爲一名教師肩頭的責任之重大,明白了什麼是教育要以愛心爲根本。

三、順應教育教學改革趨勢,認真學習多媒體技術,並用之於課堂。

面對教育形勢隨着時代改革的不斷進步,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爲順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我認真學習有關的電腦知識和多媒體技術,認真找資料,力求做好每一個課件,使每個課件都既全面準確的講授了知識,又生動對學生有吸引力。在運用中相關能力不斷提高,所做課件也受到學生的喜愛。

在已經過去的一學年中,我擔任高二5個班的教學工作,我想我確實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爲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壓力、充實和愉快,也更加體會到教學工作的緊迫性和高要求,我會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績前提下,不斷學習提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手段,恪盡職守,爭取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3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複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但複習效果並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沒有在頭腦裏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係。爲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並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範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國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認真鑽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係,能運用自如。對於每一部分的知識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侷限於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溼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複習國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係。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複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取以板圖爲主,以教具——經緯儀爲輔的教學方法,爲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並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儘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過程。複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類型的圖,並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後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並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大學聯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並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裏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後除了加強做大學聯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大學聯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並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並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複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於難於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爲美好的

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4

伴隨新一輪課改的進行,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新課程理念全面推行。作爲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着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絃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由於我校地處城郊結合處,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生雖然比較積極,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我選擇最爲適合學生的教法,弱化知識點的強硬輸灌,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項能力,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並茂、圖文並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絡型課件製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爲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於課後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爲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蒐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並未考慮到,是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後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後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後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可見通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衆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爲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後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並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同時,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爲“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己教的輕鬆愉快、學生學的輕鬆愉快的好教師。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爲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5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爲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裏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爲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爲,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爲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6

高中美術教學以欣賞爲主線,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說採用的方法有別於其他學科。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而藝術課也不是大學聯考項目,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取決於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爲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課。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藝術課是最讓人心動的一門學科,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也輕鬆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可是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閒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爲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比如說《新的實驗》這一課,關於電子科技所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對於我們現在的90後學生來說早已不稀奇了,爲了調動學生的上課胃口,我把這部分的內容改爲另一種對於學生來說很稀奇的藝術——行爲藝術,達到了我預期中的效果,學生都很感興趣,聽的也特別認真。

此外,我的課力求在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想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情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應變了,比如說:我所帶的高一年有七個班級,每個班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對他們所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一班的學生屬於過分活躍類型,所以課堂上及時抑制他們過於興奮的情緒是主要任務,否則會嚴重跑題;三班的學生又屬於過分淡定型,所以三班的課要時不時的幽默一下,調動他們的上課情緒。讓學生以開心輕鬆的上課情緒跟着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走,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課堂知識掌握了,這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有一些成就感,對以後的教學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確立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爲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爲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爲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7

剛開始給學生上音樂課,不僅把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等介紹一遍,還特別對作品的一些“要害之處”——曲式結構、反覆記號等進行詳之又詳的講解,有時還極其負責的列出了幾道題目考覈大家,可學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頭接耳說閒話,認真聽講者寥寥無幾,四分之三的學生昏昏欲睡……

我們在大學時期的音樂課都是這樣上的:老師在把和作品相關的知識介紹完之後,會對一些“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顯微鏡下看細胞的結構那樣細緻入微,分析透徹。這種講解法確實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在我們腦海中已形成定式,音樂課理應這樣上,但看着學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如此不感興趣,不由不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能如此簡單地套用嗎?第一,培養方向不同:音樂院校是培養專門音樂人才的,高中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的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修養。第二,基礎不同:音樂院校的學生都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高中生們幾乎沒接觸過專業音樂知識。認清這些就不難發現,把高中音樂課上成音樂院校純粹的作品分析課,顯然是教學上的一種誤區,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禍首!難以想象,當學生們面對着一堆從來沒見過音樂專業符號、術語的時候該是多麼的痛苦!又怎麼會有興趣聽課呢?長此以往,高中音樂課恐怕要失去其價值了吧?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那麼,高中的音樂課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爲:高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知識面(包括文學、歷史、地理等),對於事物也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在教學時,如果還照搬照抄原來的老方法,把音樂課上成枯燥的“解剖課”,是絕對行不通的,應在音樂的內容和含意上作更寬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樂文化的高度上欣賞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樂更貼近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可能更容易被廣大的學生接受,也較容易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對作品的感受體驗、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顯微鏡”式。

要想採用“人文式”教學,“學科綜合”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只有把幾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文式”。兩者的關係猶如繁花與綠葉,是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具體做法;

一、 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風格各異的音樂,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聯繫。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歷史知識貫穿到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既複習了歷史知識,又掌握了音樂知識。如講到“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一課中《祝酒歌》時,我講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文革”結束時,中國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無以言表,於是曉光、施光南這兩個不會喝酒的人一夜之間用激情創作了至今還膾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這段學生已學過的歷史,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音樂的時代風格。再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讓學生自己討論並分析一下我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然後再聽《黃河怨》《河邊對口唱》等作品,學生內心所受到觸動、所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絕對不是普通說教能比擬的。

欣賞“中國民歌”時,結合各地的地理特點講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點,比如:南方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到處都是楊柳垂岸,小橋流水,連人都長的小巧玲瓏,使得音樂風格也委婉秀麗;北方地區石山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土地,氣候寒冷,人長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調也高亢、嘹亮,質樸。學生聽了之後,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遊時的見聞,都認可兩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二、 音樂與文學的綜合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 如我在上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爲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鬥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大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複習了那首著名詩篇。再如欣賞“音樂與詩歌”中《陽關三疊》時,我讓學生在瞭解了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後,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這種做法很新鮮,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也就很高,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薰,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後 ,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三、 音樂與美術的綜合

音樂與美術也是姊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爲“凝固的音樂”在音樂課中,加入一些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欣賞《伏爾加船伕曲》時,我把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這幅世界著名的油畫。學生通過聽音樂、看油畫,更深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

“人文式”教學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課真正達到了“爲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目標,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音樂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中音樂課的“人文式”教學必將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爲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我也在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進,在新大綱頒佈以後,我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快樂教學爲宗旨,思考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把快樂帶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學生主動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對於培養學生養成自我鍛鍊的習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是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體驗體育的快樂。體育教學是一種藝術,其效果好壞與教師的語言表達有直接關係,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運用了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來帶領學生投入體育教學中。例如課題爲“搶險”、“20xx奧運會”等,均通過預設的特殊情境來完成了教學任務,較好地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競賽培養學生的興趣

學生對體育課有無興趣,關鍵在於教師的誘導和培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好勝心強,將教學內容融入到生產勞動中,例如課題“播種”、“豐收的場面”等,使學生對勞動產生間接的興趣。而學生對體育活動直接的興趣來源於豐富多彩的遊戲與競賽活動,無論多大的學生都如此,教學時學生自主地進行遊戲競賽活動,情緒特別高漲,競爭特別激烈,對其生理機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活動結束後讓學生還意猶未盡,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鍛鍊意志,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如此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和享受運動的樂趣,也是讓教師從教學實踐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幹,獲得教學成功的喜悅。

總之,優質的體育教學能讓學生更紮實地學好技術,充分地享受活動的樂趣,進而使學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洋溢着快樂與愉悅的課堂氣氛中體驗成功,感受快樂的神奇!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既備學生,又備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記得有一課要學習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這一話題,可是該如何引入這一新的話題呢?我坐在桌前想了半天也沒琢磨出一個滿意的想法。於是我打開了電視機想放鬆一下。這時電視里正在演一檔娛樂綜合節目,一羣人在那裏玩猜一猜的遊戲,猜猜盒子裏是什麼。“對呀,我也可以讓學生們來猜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重的時候,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猜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課堂氣氛一定會很活躍的!”於是我快步回到桌前,不一會兒就順利地完成了這份設計。然後我又找出了以前朋友送禮物時留下的一個漂亮的禮品盒。好了,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着明天上課了。想想明天上課時也許會出現的情況,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鈴、鈴、鈴……”,伴隨着上課鈴聲,我走進了教室,將那個漂亮的禮品盒端端正正地放在了講桌上,然後微笑着環視了一下教室。有的同學已經在小聲議論了,有的則伸長了脖子往講桌上看。“OK!第一步成功。同學們的好奇心已經被我準備的禮品盒給調動起來了。”我心裏暗自想到,“好了,抓住時機,馬上開始第二步。”於是,我拿起禮品和問到:

T: Boys and girls, what’s this ? Ss: It’s a box.

T: Is it beautiful Ss: Yes!

T: Can you guess what is in it ? Ss: Cup.(Books./ Doll./ Camera… ) 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了起來,同學們或自己思考,或三三兩兩討論,注意力完全被禮品盒牢牢抓住了。於是,趁大家都在積極思考和討論的時候,我拿起了禮品盒,準備打開它。教室裏一下就安靜了下來,幾十雙眼睛齊齊地盯着我手中的盒子。我慢慢的打開了盒子。“噢?!”孩子們發出了驚呼。原來盒子裏什麼都沒有。“老

師……?!”孩子們又把疑惑和詢問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微笑着看了看他們,說到“Yes. It’s a gift box. But there is nothing in it .I have a problem mother’s birthday is coming soon ,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can I get her for her birthday?” 聽了我的話,孩子們皺着的眉頭和小臉又舒展開來,教室裏又重新熱鬧了起來,大家都在爭先恐後的給我出主意。

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任何事情的好奇心都特別重這個特點,我設計時採用了懸疑法,通過一個外表漂亮但裏面空空的禮品盒,從我開始講話之前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調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然後步步深入,環環相扣,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單元的主要話題“送禮物”。這個想法的形成完全是一檔電視節目無意間對我的啓發,因此,作爲一名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總結,把生活當中的點滴趣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教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習充滿生活的樂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了單調乏味,走向了枯燥無趣,以至於學生們討厭語文,害怕語文,甚至於漸漸遠離語文。究其原因,不是在於學生,而是在於語文教師自己,是我們用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保守固執關起了語文樂園的大門,讓學生們在這座知識的寶庫面前,只有望而卻步。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喜歡上語文?以下幾個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憑藉教師的語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學生。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講求“精”。要使課堂語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課前把握不同課文的特點並加以精心設計教學語言。要設計好這節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問題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點,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麼都有想解決,往往結果卻是什麼都解決不好。對講授每一個問題,也儘可能對用語事先作一番準備,要使用的幾個關鍵詞語,應該經過推敲和篩選,提高它對闡釋問題的命中率。

處理課堂臨時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的“即席”用語要能夠“一語中的”,這樣,對學生的刺激才強烈,纔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纔有利於學生記憶的鞏固。

其次,教師的語言要注重“啓發”。 教學語言的啓發性是現代教學法所倡導和追求的目標之一。它的好處很多,例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活力,造就學生的進取精神,活躍課堂氣氛等等。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語言: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的,幾乎都在心底留下了這個舊社會苦人兒的形象,魯迅先生運用了怎樣的鬼斧神工來塑造了這個藝術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究竟是社會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呢?仔細學習,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學生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幾個問題,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在聽講的時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了。

第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機地聯繫課文的相關知識,得心應手地穿插背誦有關的詩詞、警句、啓發學生課後去多讀書,或有意識地聯繫學生過去背誦的篇目、啓發生學生去記憶鞏固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生被教師廣聞博記的學識所“粘住”就能激發起對學習的興趣,不由自主地迷戀教師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了。

二、體驗成功,實施激勵評價,激活課堂。

每個學生在思維、記憶、分析、理解、創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種差異,但無論他們之間存在何種差異,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期待讚揚”。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教師的讚揚是學生最大的收穫。,因此可以說,學生在學習中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希望老師發現自己的優點並得到激勵與肯定。有鑑於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如讓他們準確寫出一個成語,背會一首詩,回答一個問題,做會一道題等;課堂回答問題時、作業批語、作文評語中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喝彩,多說“你真棒”“說得真好”之類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到“我能行”。即使學生出了錯,也應該選擇合適的語言,和緩的語氣,如“沒關係”、“再想想怎樣說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勵、啓發和引導,讓他們在認識和改正錯誤的同時得到進步,萬不可傷及學生稚嫩的心靈。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引進競爭機制,採用以小組爲單位的評比方法,在學生表現出色時,及時地給予獎勵,一堂課結束時,進行小結和評比。如此,不僅能刺激學生的思維,活躍緊張的氣氛,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而且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師再適時適地的做出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等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正如愛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只有學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語文訓練,不斷培養和提高語文素養。

總之,要想讓語文課吸引學生,教師就必須結合自己的個人風格,採用多種方法,讓語文課堂更生動形象,真正做到讓語文課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語文學習中的快樂,從而愛上語文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新課程改革中,在丘廣輝主持人的領導下,教研組秉承“立足教研,服務教研”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爲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提供了示範、交流、研究的平臺,同時也讓我們青年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對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爲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爲,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 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 我認爲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20xx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爲“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說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 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 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 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 而真正成爲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爲主體 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爲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爲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 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繫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繫,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質疑導思激活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 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爲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通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爲“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爲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爲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一、“學爲人師,行爲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爲人師,行爲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爲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纔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纔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爲爲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爲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爲中學歷史教師,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爲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一、主要教學內容:

1、認真備課,檢驗使用完善美術備課摸板。

2、備課研討教學繪畫基本技能技法的教法學法,提高教學設計能裏。教學繪畫基本技能技法的實踐練習,繪畫造型能力的提高。

3、深入理解學習認識美術的基本要素及繪畫藝術的獨特藝術語言形式和審美價值,瞭解繪畫藝術重要流派的風格及表現手法。

二、開展教學思路:

在原先素描教學的基礎上,進一不掌握造型基礎規律,深入感受認識形體的明暗、虛實、體積、空間。在和色彩教學上進一步理解冷暖以及空間等表現規律,通過繪畫實踐活動,以美術的基本要素的學習入手,從理論到實踐、從基礎到深層的推進。其中,形與色的基本知識及理論學習與訓練,初步展現視覺造型語言的魅力;便於學生主動參與,在較多輕鬆的氛圍中體驗和感覺繪畫藝術的樂趣,學習和運用比例、明暗、透視和色彩等知識,選擇具象或抽象的繪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經驗。

三、預計採用的教學措施:

1、努力引導學生從臨摹入手,多從優秀的習作中借鑑學習優點,多練多動手,勤於學習。

2、瞭解繪畫與生活、自然和人類發展的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寫生中並通過寫生增強對規律的認識與傳承。繪畫藝術源於生活,引導學生不但能夠表達所看到的自然,更能表達自我情感和自身獨特的體驗和文化層面的思考。

3、掌握基本的繪畫要素後嘗試進行較爲深入的繪畫實踐。

20xx年教學進度表

周次、起訖日期、教學內容:

1 2.13---2.19 預備工作

2 2.6---2.12 預備工作

3 2.13---2.19 什麼是美術作品

4 2.20---2.26 圖象與眼睛

5 3.6---3.12 我們怎樣運用我們的眼睛

6 3. 13---3.19 追尋美術家的視線

7 3.20---3.26 美術家眼中的自己

8 3.27---4.2 託物寄情

9 4.3---4.9 走進歷史

10 4.10—4.16 戰爭與和平

11 4.17---4.23 時代的脈搏

12 4.24---4.30 不同的歌聲

13 5.1---5.7 五一放假

14 5.8--5.14 各異的風土人情

15 5.15---5.21 通俗的浪潮

16 5.22---5.28 變化的自然萬象

17 5.29---6.4 地域的永恆魅力

18 6.5--6.11 異域的憧憬

19 6.12—6.18 走進博物館

20 6.19—6.25 學期考覈成績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剛開始給學生上音樂課,不僅把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等介紹一遍,還特別對作品的一些“要害之處”——曲式結構、反覆記號等進行詳之又詳的講解,有時還極其負責的列出了幾道題目考覈大家,可學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頭接耳說閒話,認真聽講者寥寥無幾,四分之三的學生昏昏欲睡……

我們在大學時期的音樂課都是這樣上的:老師在把和作品相關的知識介紹完之後,會對一些“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顯微鏡下看細胞的結構那樣細緻入微,分析透徹。這種講解法確實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在我們腦海中已形成定式,音樂課理應這樣上,但看着學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如此不感興趣,不由不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能如此簡單地套用嗎?第一,培養方向不同:音樂院校是培養專門音樂人才的,高中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的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修養。第二,基礎不同:音樂院校的學生都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高中生們幾乎沒接觸過專業音樂知識。認清這些就不難發現,把高中音樂課上成音樂院校純粹的作品分析課,顯然是教學上的一種誤區,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禍首!難以想象,當學生們面對着一堆從來沒見過音樂專業符號、術語的時候該是多麼的痛苦!又怎麼會有興趣聽課呢?長此以往,高中音樂課恐怕要失去其價值了吧?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那麼,高中的音樂課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爲:高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知識面(包括文學、歷史、地理等),對於事物也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在教學時,如果還照搬照抄原來的老方法,把音樂課上成枯燥的“解剖課”,是絕對行不通的,應在音樂的內容和含意上作更寬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樂文化的高度上欣賞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樂更貼近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可能更容易被廣大的學生接受,也較容易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對作品的感受體驗、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顯微鏡”式。

要想採用“人文式”教學,“學科綜合”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只有把幾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文式”。兩者的關係猶如繁花與綠葉,是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具體做法;

一、 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風格各異的音樂,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聯繫。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歷史知識貫穿到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既複習了歷史知識,又掌握了音樂知識。如講到“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一課中《祝酒歌》時,我講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文革”結束時,中國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無以言表,於是曉光、施光南這兩個不會喝酒的人一夜之間用激情創作了至今還膾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這段學生已學過的歷史,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音樂的時代風格。再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讓學生自己討論並分析一下我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然後再聽《黃河怨》《河邊對口唱》等作品,學生內心所受到觸動、所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絕對不是普通說教能比擬的。

欣賞“中國民歌”時,結合各地的地理特點講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點,比如:南方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到處都是楊柳垂岸,小橋流水,連人都長的小巧玲瓏,使得音樂風格也委婉秀麗;北方地區石山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土地,氣候寒冷,人長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調也高亢、嘹亮,質樸。學生聽了之後,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遊時的見聞,都認可兩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二、 音樂與文學的綜合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 如我在上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爲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鬥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大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複習了那首著名詩篇。再如欣賞“音樂與詩歌”中《陽關三疊》時,我讓學生在瞭解了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後,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這種做法很新鮮,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也就很高,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薰,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後 ,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三、 音樂與美術的綜合

音樂與美術也是姊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爲“凝固的音樂”在音樂課中,加入一些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欣賞《伏爾加船伕曲》時,我把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這幅世界著名的油畫。學生通過聽音樂、看油畫,更深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

“人文式”教學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課真正達到了“爲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目標,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音樂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中音樂課的“人文式”教學必將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課本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是大學聯考題目答案的依據。“學生的智力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課本閱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對學生的大學聯考有利,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終身發展也很有利。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閱讀政治課本的能力,學會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象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大學聯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3、抓住近義詞——培養信息轉換能力。

信息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閱讀後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着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4、注意對應詞——學得靈活。

“主要”對應“次要”、“現象”對應“本質”、“物質”對應“意識”、“主觀”對應“客觀”、“正確”對應“錯誤”……我們首先就應該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對應詞,在課本上做好批註。這樣,就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的目的。

5、重讀關鍵詞——抓住知識重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徵的一些詞語。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誌、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一,等等,就屬於“關鍵詞”。

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我們可以採用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劃上點、線、圈、勾等着重號,或用彩色把關鍵詞加以突出。

6、尋找反義詞——正確理解知識點。

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學會從對立面去觀察事物,能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專家在編寫教材時,爲了對概念、觀點、原理等進行準確的表達,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確的詞語。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使用反義詞的方法,準確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觀點和原理,進而培養辯證思維。

7、重視“引言”——注意前後兩課之間的聯繫。

現行政治課教材,每一課都有一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一個課之間的有機聯繫。重視引言,能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繫,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8、板書標題——使學習“綱舉目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單元)有課(單元)的標題,節有節的標題,框有框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複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

9、區別字體——吃透知識點。

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三種字體: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體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繫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從而把知識點吃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

如一部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一部分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