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1W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1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精選6篇)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劉俊熙

性別:男 年齡:十歲 班級:三年級二班學生

二、問題及行爲表現

1、學習不認真。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自制力差,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劉俊熙同學今年十歲了。在家裏是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呵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劉俊熙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爲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爲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爲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劉俊熙的實際情況,我認爲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與其父母取得聯繫,讓他們勤與孩子打電話交流溝通。並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爲規範。

3、針對劉俊熙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劉俊熙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劉某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爲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2

楊潔羣同學是我校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家庭破裂父母離異,跟父親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單親家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是聽之任之。後來,父親打工去了,他跟隨年邁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氣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託在姑媽處,姑媽忙忙碌碌,哪有時間顧及她?就這樣,由於常期放任自流,她養成了自由散漫的個性。學習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少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生活上,沒有約束力,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逃學成了家常便飯。

分析:

這類學生紀律觀念淡薄,遲到、早退的事時有發生,自己感興趣的課就聽聽,不感興趣的課就不聽或乾脆一走了之。因爲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可能厭惡自己的家庭,因此到處遊蕩,行爲散漫。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級學習互助小組,把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留守兒童後進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集體溫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顆仁愛之心,經常設身處地地爲留守兒童後進生考慮、解決問題,讓他們時時得到你的溫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幫助差生;課堂提問,多激勵留守兒童後進生踊躍發言,讓他們注意力集中,沒有時間讓思想開不差;班級活動,多給他們一展身手,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父母離異的學生,要求老師經常與他們交談,解開他們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帶給孩子的心理障礙儘量化解。

四、屢教不改的學生,要求老師多寓愛於嚴,嚴中有愛。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3

留守兒童是典型的弱勢羣體,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他們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據調查統計,留守兒童他們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膽小怕事;有的活潑好動,經常違規亂紀;有的爭強好鬥,性格粗暴;還有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對我班的一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

一、個案現狀

學生黃某,男,12歲,父母離異後另組家庭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由姥姥照料。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行爲習慣差,上、下課都特別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2、懶惰、畏難心理。學習上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上課打不起精神來,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沒有人約束,隨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小到課堂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熱情,總想逃避,參與意識淡薄。好像班級裏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沒關係,逃避一切,遊離於班集體和同學之外。

二、問題分析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各種方式接觸留守孩子黃某和他的家

人,我發現他身上的這些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

1、長輩關心不當。姥姥對孩子是打心眼裏愛,但是缺少嚴格的管教,凡事都遷就着孩子,導致黃某作業不認真完成,老師催促他交作業就抄襲別人的作業。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於家庭的這種特殊性,黃某自小和家長很少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3、內心深處自卑,由於他的成績一直不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發現他身上的問題主要源於家長和他的懶惰和不自信,於是我決定從他的家長和本人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我利用課餘時間和他的姥姥交談,同時我對黃某提出以下建議:

①在孩子犯錯時應該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②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的辦法,先讓孩子自己鑽研,藉助字典、詞典這些必備的工具書解決,實在不懂的讓他問老師和同學,不能養成不做作業和抄襲他人作業的壞習慣。

③父母要經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並對孩子取得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2、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

①利用表揚樹立信心。針對孩子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表揚,讓他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和喜悅,逐步樹立自信。

②針對實際,設立小目標。在孩子走出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學習上,使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爲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學生最起碼的任務。

四、輔導效果

經過我和孩子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1、雖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2、他已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做到的,儘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時完成作業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3、經常能看到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潑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五、個人體會

孩子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孩子成功的鑰匙,而孩子家長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爾基說過的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要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有信心轉變黃某,讓他健康茁壯地成長。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4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羣體,特別是處於國小學習期間,他們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卻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在學習、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顧,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我們教師樹立愛生如子、親生如女的思想,並以此行動,才能幫助這些兒童正確認識自己,減少自卑感,樹立自信,獲得成功。

一、案例的基本情況

姓名馮某某,性別,女,出生年月: 20xx年7月,學校:魯山縣讓河第五國小。學習成績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兩姐妹,姐姐在上大學。

案例的家庭情況:來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級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歲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纔回來一兩次,在家呆的時間不長,回到家中對她的關心也不夠,對她生活和人際上關心甚少,反而經常問她的學習情況,她感覺不到父母的關心,經常感覺自己被忽視,感到自卑,壓力也越來越大。

父母均爲農民,都是國中畢業,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爲 放任型和溺愛型;對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點高中,在親戚面前爭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個很內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在老師同學面前不苟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是把頭埋在抽屜底下,也不專心聽講,老師提問時總是低着頭,要老師再三鼓勵纔敢起來回答,起來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聽到。平常獨來獨往,課間休息也孤獨自處,沉默寡言,很不合羣,經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學接觸,其她同學過來和她講話,她只是點點頭,目光從來不敢和對方接觸,老師和她講話,她也只是低着頭,不敢擡頭看老師,老師問她問題她也不回答。在關鍵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 家人對她的期望高,內心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一年級的時候父母親就不在身邊,每天上學看到其她同學都有父母接送,聽到他們在課後談論他們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帶他們去什麼地方玩,給他們買很多東西,心裏既羨慕又嫉妒。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內心跟其他同齡孩子不一樣,缺乏自信,不願與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內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感受不到溫暖,內心變得越來越冷漠.無論上課還是下課都不願與同學交流,對老師和同學產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個人因素

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恐懼聽到同學們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學因爲父母不在身邊而嘲笑她,變得越來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講,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師課後佈置的預習和複習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做完,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說,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她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難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長期在外,很少打電話回來關心她,即使打回來了,更多的是關心她的學習,看到其她同學都有父母的關心,自己很自卑 。而奶奶則很溺愛她,什麼事都隨着她,對她很放縱,什麼事都幫她做好,家裏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長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學都在討論自己會做什麼,她就很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會做,越來越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獨、離羣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三)教師因素

在學校裏,老師對她不夠關注,和她接觸很少,在老師那兒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美,使她感覺到自己被忽視,間接影響其她同學對她的評價偏低,有時會受到同學的排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們當中,長期如此,她便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爲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越來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佔了上風。

三、教育過程及有效方法

對於這類留守兒童,國小一二年級是最需要父母關懷,父母愛的時候,從小失去父母的愛,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變這些孩子的交往問題,首先父母應多給予關注,給予愛,可以採用學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們與周圍的關係,特別是應注意融洽他們與親人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滿足他們歸屬與愛的需要,讓他們感到家庭和班集體的溫

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備心理,能夠接受別人與她交往。同時要注意讓他們擴大交往範圍。當他們能夠接受別人與她交往時,要給予強化鼓勵,並幫助他們主動與別人交往,逐漸擴大交往範圍,讓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多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 讓他們變得開朗起來,多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

我採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幫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說了這件事,也瞭解了她的一些情況,並在上課和課後給予她關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課中,我都會特別關注她,前幾次發現她都不舉手,我很想叫她起來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會回答,傷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問了一個問題,她竟然舉手了,我馬上趁這個機會叫她起來回答,她回答得很好,聲音也非常響亮,我藉機對她大家表揚,告訴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絲微笑。以後的上課過程中,她都會頻繁舉手,每一節課我都有叫她起來回答,並讓全班同學關注到她。,讓她慢慢地樹立自信,融入到集體中。

(二)、在傍晚放學的時候,我陪她走出校門,在校門口遇到她奶奶,趁機瞭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和她在家裏的情況,並通過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聯繫,並說了她在學校的一些情況,並和她父母商量,多與她聯繫,多關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與她奶奶聯繫,及時瞭解孩子、觀察孩子的變化,及時通過溝通疏導孩子心理,用愛來引導與她人交往,培養與她人交際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幾個好朋友帶動班上同學在課間主動找她聊天、

交流,解決她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經常找她進行談話,詢問生活以及學習上的一些困難和出現的問題,並及時進行溝通,並讓她家附近的同學和她一起學習、玩耍,充分讓她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有一個陽光健康的心理狀態,讓她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愛,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她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課堂上有意識地提一些適合她的問題,多給予鼓勵,增強自信心。

通過我們共同努力馮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遊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爲一體。

一學期後,她改變了很多,上課坐得很端正,很認真地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下課主動與同學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書,據同班同學反映,她上課很積極,成績也很好,在班上屬於中上水平。與她家長聯繫,發現她進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夠主動地參加課外活動,與人交流,不像以前那麼自卑了。

作爲國小老師,面對馮某的改變,我更加認識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此,針對馮某這樣的留守兒童,老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應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優點和特長,找機會放大他們的優點,使他們一步步放開自己的心結,正確地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溫暖。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國小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缺乏自信,經常感到自卑,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關心農村留守兒童,讓這些弱勢羣體得到應該得到的關愛,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爲社會的驕傲。大家行動起來吧,人人爲留守兒童現出一點愛,明天將變得更加美好!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5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宴 冰

性別:男 年齡:十二歲 班級:五年級一班學生

二、問題及行爲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有依賴和惰性心理,有時愛拿家中的錢物。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親常年外出打工,母親文化水平低,僅上二年級,對兒子疏於管教。

三、調查訪談結果

通過調查、家訪和對其本人的訪談,我瞭解到他在家裏是獨生子,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其母親是一個文化素質較低,只上了國小二年級,對兒子的管教疏鬆,也不知如何管教,隨着兒子的漸漸長大,一些壞習慣也越來越多,其母親也感覺對兒子無所適從,也有願與老師溝通。由於家庭監督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就養成了他的惰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能拖則拖,多一點也不想做。由於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不斷滑落。粗心馬虎,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張某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爲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爲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由於知識掌握不牢。就極易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爲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加之部分學科的老師對他採取訓斥等過激的態度等,使他開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宴冰的實際情況,我認爲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多次家訪,與其母親進行溝通,溫和的態度,耐心地說服,使她認識到,教師的所作所爲都是爲她的兒子着想,孩子如果現在管不好,將來後患無窮。真心相勸,其母親也理解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主動與老師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她進

行了傳授,並讓他的媽媽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爭取到了家長的配合,這是一次好的開端。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保護其自尊心,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爲規範。

3.針對宴冰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瞭解及教育,宴冰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宴冰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門功課,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爲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篇6

樑業聖同學是我校二年級學生,他從小得不到家長的呵護,稍有錯誤就受到家長的訓斥打罵,久而久之,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說,他越煩;你越打,他越硬,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交流,不能溝通。7歲那年,他因爲要去廣東打工的父母與爺爺奶奶鬧了意見而被寄養在姑媽家,並在那兒讀書。過了一年,父母又與姑媽鬧翻了,又把他託付給外公外婆,就這樣他成了我校二年級的學生。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顧孫子孫女,又要照顧外甥——他。在這種情況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因此,他常把這種心態帶到學校,經常和同學發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靜,經常無故曠課,成績始終無法提高。有時還同老師頂撞„„老師進行多次家訪,也毫無改變之心。

分析:

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若沒有足夠的關心,就可能使他產生牴觸心理,他們仇視父母,與老師作對,甚至在同學身上尋找報復。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應先拉家常,談談自己的過去,不論成功還是失敗,甚至有時還抖抖“醜事”,縮小心靈間的距離,並做到心平氣和,以誠交流。和這樣的學生談心,我們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對不對”等話語。如果贏得他的一句“老師,我和你好相似”,

說明他把你當成朋友了,把你當做可以傾述的對象,那麼以後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當他們犯錯時不要當衆批評,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加轉化工作的難度。

三、把他們身上的“俠義”之氣激發出來,讓他們時時刻刻爲你着想,爲他的朋友想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