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通用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42K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通用12篇)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爲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歷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線索。書中還設計了一些探究習題以及“自由閱讀卡”等欄目,旨在啓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增長曆史知識。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爲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備課組圍繞學校教研工作的指導思想:“以改革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求信譽,以特色創品牌”,配合學校教科研工作歷史教研組工作,時時更新全備課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科研水平,提高備課、上課質量,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利用歷史俱樂部把課堂延伸、拓展到課外,結合豐富的網上資料,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目標任務:

以爭創“省十佳學校”爲總目標,恰當處理教學內容,結合教師自身特點,搞好集體備課(做到定點定時),發揮集體智慧,共享教學資源,揚長避短,形成自身鮮明的教學特色爲具體目標。高質量備課、上課,向45分鐘要質量,指導學生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蒐集、整合資料的能力等,從而達到集體過關。

主要措施:

1、理論學習:讀教育教學理論、與本學科有關的教育書籍、報刊雜誌,及時瞭解史學研究的新動向、新成果,以備教學之用。又由於歷史學科涉及面廣,諸如天文、地理、考古、文學、哲學、宗教、科技等,教師要有所瞭解,以充實課堂教學。有條件的學習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瞭解與本年及相關的高中教材部分,博採衆長,課堂上游刃有餘。採取自學爲主和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學習相結合方式進行,定期交流讀書心得,做到資源共享,並把教育教學理論應用的實際的教學工作。

2、結合學校開展的“學生學習活動規範化”活動月,進一步探究規範歷史課上學生的上課行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積極組織本組教師,按時接受學校教務處、教研組組織的各項培訓,及時完成教研組分配的任務,不斷提高自己,人人創優。

4、結合學校開展的“教師教學常規活動月”活動,組織本組教師學“課標”、習教材,加深對課標的理解與領悟,提高對教材的把握與駕馭能力;將新課程理念轉變爲教學行爲,努力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備課、設計教學、駕馭課堂能力、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和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等方面注重學習積累並加以實踐,進一步規範自己的常規材料,制定細緻可行的備課、上課計劃,並嚴格執行。

5、經常本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的課,包括跨學科聽課(評課);積極準備參加學校組織的優質課評選,併力爭在學校組織課堂教學達標中人人創優。

6、結合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培訓,本組每位教師執教一節優質課,製作一個優秀教學課件,寫一個優秀教學設計,以七年級備課組爲單位,建立歷史習題、試題庫、教案庫以及課件庫,做到資源共享。

7.活動課:活動是歷史學科課堂教育和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豐富歷史教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爲此組織好七年級年級的俱樂部,並做好總結和成果展示,爭當優秀俱樂部 。

8、課題:力爭結合教學實際,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如《整合多種資源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引導學生有效的探究與提高課堂效率》先承擔校級課題,提高教科研水平。並做好積累、總結,寫出教科研論文。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爲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歷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線索。書中還設計了一些探究習題以及“自由閱讀卡”等欄目,旨在啓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增長曆史知識。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爲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4

歷史教師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爲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爲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爲主體,教爲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從我國的遠古居民講到魏晉南北朝。每課的內容爲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爲重點。本學期共二十週,第十八週進行廣州市七年級歷史年度統考,除去考試周,共大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週至第五週1~6課共6個課時

第六週至第八週7~11課共5個課時

第九週期中複習共2個課時

第十週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第三單元(12~17課)共6個課時

第十三週至第十五週第四單元(18~22課)共5個課時

第十六、十七週期末複習及統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裏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啓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爲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爲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

5、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啓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四、教學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課標,把握課標的基本要求和現行教材並吃透教材。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

2、在課堂上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爲本,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爲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3、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4、要求學生注重教材內容的縱向和橫向的分析。在橫向方面掌握同一時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對外關係等等,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歷史作用。在縱向方面,要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這兩個方面增加學習的綜合、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以利於把知識轉化爲能力。

5、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的、步驟,抓住教材的重點。選擇恰當的事例擬好課堂思考題,開啓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參與教學。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啓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爲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爲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

5、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啓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四、教學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課標,把握課標的基本要求和現行教材並吃透教材。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

2、在課堂上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爲本,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爲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3、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4、要求學生注重教材內容的縱向和橫向的分析。在橫向方面掌握同一時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對外關係等等,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歷史作用。在縱向方面,要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這兩個方面增加學習的綜合、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以利於把知識轉化爲能力。

5、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的、步驟,抓住教材的重點。選擇恰當的事例擬好課堂思考題,開啓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參與教學。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7

爲實現教學質量“四年提升規劃”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標,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爲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爲目標,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爲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國小升入國中,表現爲: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着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着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爲,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爲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輕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髮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後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8

本學期我將以校教學計劃爲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着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啓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繫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爲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措施

1、 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 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 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 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 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 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 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 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啓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絡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五、改進措施

1、 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 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 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 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 以小組爲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教學進度

七年級歷史華東版第一冊總共有24課,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3周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4周

複習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9

本學期我將以校教學計劃爲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着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啓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繫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爲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措施

1、 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 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 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 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 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 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 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 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啓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絡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五、改進措施

1、 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 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 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 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 以小組爲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教學進度

七年級歷史華東版第一冊總共有24課,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3周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4周

複習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課改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新教育教學方法爲指導,以打造高效課堂爲目標,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目標:

本學期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瞭解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線索;能夠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表現爲: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爲,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本學期國中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爲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1課。單元複習佔4課時,期中複習佔2課時,期末總複習佔4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五、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1

爲實現教學質量“四年提升規劃”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標,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爲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爲目標,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爲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國小升入國中,表現爲: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着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着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爲,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爲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輕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髮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後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2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備課組圍繞學校教研工作的指導思想:“以改革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求信譽,以特色創品牌”,配合學校教科研工作歷史教研組工作,時時更新全備課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科研水平,提高備課、上課質量,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利用歷史俱樂部把課堂延伸、拓展到課外,結合豐富的網上資料,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目標任務:

以爭創“省十佳學校”爲總目標,恰當處理教學內容,結合教師自身特點,搞好集體備課(做到定點定時),發揮集體智慧,共享教學資源,揚長避短,形成自身鮮明的教學特色爲具體目標。高質量備課、上課,向45分鐘要質量,指導學生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蒐集、整合資料的能力等,從而達到集體過關。

主要措施:

1、理論學習:讀教育教學理論、與本學科有關的教育書籍、報刊雜誌,及時瞭解史學研究的新動向、新成果,以備教學之用。又由於歷史學科涉及面廣,諸如天文、地理、考古、文學、哲學、宗教、科技等,教師要有所瞭解,以充實課堂教學。有條件的學習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瞭解與本年及相關的高中教材部分,博採衆長,課堂上游刃有餘。採取自學爲主和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學習相結合方式進行,定期交流讀書心得,做到資源共享,並把教育教學理論應用的實際的教學工作。

2、結合學校開展的“學生學習活動規範化”活動月,進一步探究規範歷史課上學生的上課行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積極組織本組教師,按時接受學校教務處、教研組組織的各項培訓,及時完成教研組分配的任務,不斷提高自己,人人創優。

4、結合學校開展的“教師教學常規活動月”活動,組織本組教師學“課標”、習教材,加深對課標的理解與領悟,提高對教材的把握與駕馭能力;將新課程理念轉變爲教學行爲,努力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備課、設計教學、駕馭課堂能力、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和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等方面注重學習積累並加以實踐,進一步規範自己的常規材料,制定細緻可行的備課、上課計劃,並嚴格執行。

5、經常本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的課,包括跨學科聽課(評課);積極準備參加學校組織的優質課評選,併力爭在學校組織課堂教學達標中人人創優。

6、結合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培訓,本組每位教師執教一節優質課,製作一個優秀教學課件,寫一個優秀教學設計,以七年級備課組爲單位,建立歷史習題、試題庫、教案庫以及課件庫,做到資源共享。

7.活動課:活動是歷史學科課堂教育和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豐富歷史教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爲此組織好七年級年級的俱樂部,並做好總結和成果展示,爭當優秀俱樂部 。

8、課題:力爭結合教學實際,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如《整合多種資源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引導學生有效的探究與提高課堂效率》先承擔校級課題,提高教科研水平。並做好積累、總結,寫出教科研論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