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1W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精選13篇)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蒼茫、膽怯、翡翠、精靈、蜿蜒”等詞語。

2、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徵內涵。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領會文章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

2、體會象徵、比喻、擬人、反覆等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提問法;3、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自學生字;認真預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說:溫室裏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裏才顯出雄鷹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愛的陽光,但更多的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生活的暴風雨,只能將我們摔打得更結實、更睿智、更堅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海燕在狂風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種挑戰的姿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燕》一文,去領略海燕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①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與同學作交流。

②教師補充,總結。

2、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FLASH朗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屏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用“這是一隻 的海燕。”的句式,說說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充滿戰鬥激情的散文詩,作品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章以暴風雨的漸次逼近爲線索,請同學們想一想,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先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在不同的畫面中海燕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

2、在這三個場景中,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

提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3、選讀課文中描寫海燕的文段,進一步概括“海燕”特點,並說說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板書】

高傲

海鴨 海燕

企鵝

4、除了海燕外,課文還描寫了哪些海鳥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些動物的句子,用雙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

企鵝

5、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文章爲什麼還要寫海鴨、海鷗、企鵝等海鳥?

提示:對比,把海燕與他們面對暴風雨時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的形象

【板書】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 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比 |

6、暴風雨來臨前,海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一描寫對刻畫海燕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提示:狂風吼叫、雷電交加、烏雲翻滾

描寫各種自然景物是爲了給海燕的活動創造典型環境,並以此爲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卻愈來愈高漲,這就突現出海燕這一形象。

五、小結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的形象描寫,再現了一個勇敢堅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述:上節課,我們在作者描繪的三幅畫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麼作爲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一問題吧。

二、研討課文,理解象徵意義。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

(2)討論: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請找出全文中相應的描寫,並指出各自的象徵意義。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羣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爲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2、理解詩歌不能侷限於一種手法。

問:高爾基的海燕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拋開時代背景,你能賦予“海燕”什麼新的象徵意義呢?

三、研讀與賞析。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2、研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3、“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麼深刻含義?爲什麼用它作全詩的結束語?

提示:

l 革命先驅者向人民羣衆發出的召喚,

l 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l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即將到來

l 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瞻遠矚、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於鼓動性和戰鬥力,鼓勵和號召人民羣衆積極行動起來,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

四、拓展練習。

假如你是搏擊長空的海燕,你想對海鷗、海鴨、企鵝說些什麼呢?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說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爲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要想擁有光明的生活就要敢於承受風雨。

假如我是 ,我將對 說 ,因爲 。

請以上面的形式,把你想說的表達出來。

1、學生說。

2、教師點評。

五、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覺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於一體,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六、作業。

1、課外薦讀:

鄭振鐸 《海燕》

席慕蓉 《燕子》

2、課外練筆: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樣做暱?試就這個話題,寫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書】

(革命先驅) (假革命或不革命者)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 比 |

象 徵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2、理解象徵、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

3、品味語言、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屏顯)讀準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掠起(1üè) 睏乏(fá) 蜿蜒(wān yán)

二、我與文本交流

1、師範讀課文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雖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2、感受形象,體味情感

(1)這是一隻 海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2)課文寫了哪幾幅畫面?海燕各有怎樣的表現?

把海燕的活動放置海面上暴風雨來臨的典型環境中,以此來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愈來愈高漲當暴風雨在醞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熱切地迎接新生;當暴風雨逼近,海燕在風吼雷鳴中飛舞着,歡笑着,號叫着;當暴風雨即將爆發時,海燕預示着暴風雨即將來臨,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

海燕是矯健勇猛、心情歡快、鬥志昂揚、無所畏懼形象海燕,一種善於搏擊暴風雨的海鳥,是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形象

暴風雨來臨三幅圖景:來臨、逼近、到來 海燕:渴望、迎接、呼喚

三、我與作者交流

(一)學習對比及作用

1、抽學生朗讀46節,用文段中的詞句概述這些海鳥在暴風雨來臨之前的種.種醜態;並思考作者爲什麼要描寫這些海鳥?

——對比襯托出海燕無比英勇、樂觀的形象

2、作者對這些鳥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

——鄙視,摒棄

(二)學習象徵意義

1、走近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屏顯) 高爾基寫這首詩是在1901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爲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就寫下了《海燕》這篇散文詩

2、(屏顯)象徵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於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來表明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徵的本體)象徵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爲“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離和感染力

3、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內容

海燕(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暴風雨(俄國人民反沙皇專制的鬥爭)

大海(俄國廣大的革命羣衆)

風、雲、雷、電(沙皇的統治勢力)

海鷗、海鴨、企鵝(俄國資產階級中形色色的政客)

四、我與同學交流

1、再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賞析

2、聯繫社會生活: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有益的啓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後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課堂小結

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麼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鬥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六、課後作業

除了海燕,課文還描寫了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前的表現請你想像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飛翔時會有什麼想法,它對海鷗、海鴨、企鵝會說些什麼,試以“海燕的宣言”爲題寫一段話,充分表現出海燕的心理活動

設題意圖要求學生開動腦筋、發揮想像,深入體味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板書:

海 燕

高爾基

海燕象徵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對比 海鷗、海鴨、企鵝象徵俄國資產階級中形色色的政客

暴風雨象徵俄國人民反沙皇專制的鬥爭

大海象徵俄國廣大的革命羣衆

風、雲、雷、電象徵沙皇的統治勢力,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領會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語言激越奔放強烈的特點;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對革命鬥爭的艱鉅性和複雜性有一定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無畏而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教學難點:

本文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方式:教師由《雷電頌》中的風、雷、電的形象導入。

教師講述:在第7課,我們學習了《雷電頌》誰能說說文中的風、雷、電代表了哪類人物呢?(學生搶答後教師繼續講述)可以說,在革命戰爭年代,在白色恐怖時期,我們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來表達對革命的嚮往與呼喚,比如,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家高爾基就是借海燕對暴風雨的呼喚來表達對革命的渴望。那麼作者高爾基是怎樣借海燕對暴風雨的呼喚來表達對革命的渴望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高爾基所寫的《海燕》吧!(教師板書課題《海燕》)

二、新課研讀

1.形象感知,領略海燕風采。教師出示“海燕形象圖課件”,讓學生認識、感受海燕的形象,讓學生對海燕有初步的認識。

2.熟悉背景,把握時代脈博。(讓學生知道高爾基爲什麼要寫對海燕進行歌頌)

(1)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向全班同學作一交流。

(2)教師總結: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也是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於木匠家庭,四歲喪父,十歲就爲生活所迫,走向社會,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等,備嘗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這爲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他第一次投稿時具名爲馬克西姆·高爾基(俄文意爲“苦難”)。著名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的革命運動正不斷高漲。高爾基參加了種.種反沙皇統治的鬥爭,發表了尖銳抨擊沙皇的演說。他根據自己的鬥爭經歷,寫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又譯爲《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發表具有極大的宣傳性和號召力,受到了列寧的高度重視和稱讚。

3.整體感知,描摹活動場景。

(1)教師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不看書,仔細聆聽),並在班上交流聽後感,談自己在聽讀時的所感所想。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

教師個別指導: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在飛翔。”中“高傲”要重讀,語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要帶着滿腔激情來讀,“更猛烈”要重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感情強烈的抒情散文詩,以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請同學們思考海燕在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活動,在這幾個不同的場景中海燕又有什麼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博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這三幅場景以時間爲序,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爲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

4.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學生自主品味。

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讀了本文後,你覺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要求:學生髮表自己的言論,在同學間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學生細讀課文,畫出本文中正面描寫海燕形象的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

賞析:這一句從兩方面來寫。一是從形狀、顏色角度寫,既表現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現出一點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從行動角度寫,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賞析:先承前面的“飛翔”而來,以瞬息交替的動作,寫海燕的勇敢低飛,又迅疾高翔的矯健雄姿。而後從聲音角度寫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後三段。

賞析:這是寫海燕的呼喊,寫它的兩次大聲疾呼,表達了海燕作爲報訊者的歡快之情,作爲勝利預言家的豪邁情懷。

海燕的形象終於隨着暴風雨的漸次迫近而更加鮮明、完整。

(3)學生齊讀課文同,深入體會海燕形象。

三、師生共同歸納海燕形象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形象的描寫,再現了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形象。

四、佈置作業

課後的“研討與練習1-3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上節課,我們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海燕的,那麼作爲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

二、新課研討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讀出激情雄渾的氣勢。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的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即象徵是“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

問:本文的“大海”、“烏雲”、“閃電”等事物以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呢?

(2)以小組爲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它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寫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呻吟”“嚇壞”,企鵝“膽怯”“躲藏”的驚恐萬狀的醜態,正是爲了與海燕“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堅強、樂觀自信的形象,作者對它們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羣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爲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此外,本文還兩次寫到大海與風、雲、雷、電展開了殊死搏鬥,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與鬥爭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終戰勝烏雲、閃電,象徵了無產階級革命必勝的前途。

3.問題討論,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下列兩組問題,學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結尾,海燕爲什麼像“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爲什麼海燕對暴風雨充滿了渴望?海燕的兩次大聲疾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綜全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

三、歸納總結本文:

作者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讚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雲、狂風”爲代表的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中的第四題

板書設計:

一會翅膀碰着波浪 迎戰暴風雨,象徵勇猛堅

海燕 一會箭一般地衝向烏雲 強,樂觀自信的無產階級

叫喊着 革命先驅者

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 懼怕暴風雨,象徵害怕革命

會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

海鴨:呻吟、嚇壞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與

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

企鵝:躲藏 海燕的形象。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變色龍”的表面意思和象徵意義;

2、 能力目標:通過人物對話來把握人物性格,特別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

3、 情感目標: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通過人物對話來把握人物性格,特別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

2、 難點:理解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說起人們眼下追求的個性寵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的,其實蜥蜴中的一種叫變色龍的,它會隨着環境顏色的改變而改變皮膚顏色。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1884年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就叫《變色龍》,其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變的技能。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去了解那裏發生的故事。

二、明確目標

(一)、瞭解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腐敗。

(二)、學習運用精彩的對話刻畫人物,理解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的作用。

(三)、進一步理解和學習運用對比進行諷刺的寫作方法。

三、簡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的短篇小說,採取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犀利的筆鋒直刺罪惡社會,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醜惡,抨擊反動統治,批判黑暗的現實。

2、 背景簡介

《變色龍》寫作於1884年,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爲了強化反動統治,豢養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爲其鎮壓人民服務。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了一層面紗。沙皇專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乾的卻是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勾當。《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詞注音

逮住( )

逮捕( )

盛滿( )

旺盛( )

畜生( )

畜牧( )

無賴( )

戳穿( )

坯子( )

醋栗( )

乞丐( )

魁梧( )

五、朗讀課文

1、 聽讀課文,概括內容

明確:小說講述了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完成以上表格,理清情節。

分類

變化

次數 狗的主人 對狗的評價 對赫留金的態度

1 不知是誰 野畜生、瘋狗、弄死 肯定被狗咬了

2 像是將軍的 小狗 是釘子弄破的,鬼東西

3 不是將軍的 下賤胚子 受了害,絕不能不管

4 是將軍的 名貴、嬌貴的狗 混蛋,怪自己不好

5 不是將軍的 野狗、弄死算了 (不予表態)

6 將軍哥哥的 不賴、怪伶俐的 早晚要收拾

3、 據本文的情節,課文大致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廣場巡邏時發現了一樁案子——“狗咬人’案件。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案件。這是案件的發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處理結果:小狗被人帶走,受傷者反遭到恐嚇。這是故事的結局。

4、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幾個趣味數字:6次判定

5次變化

4次寫軍大衣

3次提到法律

2次寫到圍觀羣衆

1次環境描寫

六、研讀課文

1、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是怎樣判定的,態度有哪些變化?

明確:五次變化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誰。 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罰款。

第二次: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 宣判:狗無辜,赫留金訛詐。

第三次:巡警說不是將軍家裏的狗。 宣判:狗是下賤胚子,赫留金受了害,要教訓狗的主人。

第四次:巡警說說不定是將軍家的狗。 宣判:狗是嬌貴動物,赫留金受斥責。

第五次:將軍家的廚師說沒有這樣的狗。 宣判:“野狗”“弄死”。

第六次:廚師說這是將軍哥哥的狗。 宣判:小狗“怪伶俐”,赫留金遭辱罵。

2、奧楚蔑洛夫的態度是圍繞什麼而變化的?

明確:圍繞“狗的主人是誰”而變化。

4、 師生討論分析,完成板書,形成結論。

變:對狗的評價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變。

不變:本性,即見風使舵、媚上欺下、趨炎附勢。

七、課後作業

1、《同步導學》;

2、嘗試畫一幅奧楚蔑洛夫的肖像畫。

第二課時

一、 複習舊知

二、 研讀課文

1、 奧楚蔑洛夫的“新的軍大衣”在小說中出現了幾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在小說中共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小說開頭。新的軍大衣是奧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第二次:聽說“這好像是將軍家的狗”,藉口天氣熱,脫大衣,以“脫大衣”掩蓋自己的狼狽。

第三次:聽到人羣中有人肯定是將軍家的狗,奧楚蔑洛夫爲自己的言語的冒犯而恐懼不已,嚇得渾身發抖。因而又要巡警給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說結尾。“裹緊大衣”。奧楚蔑洛夫擔心丟掉官職,因此他不寒而慄,情不自禁地要“裹緊大衣”。

軍大衣這一細節描寫,將奧楚蔑洛夫變色過程中的醜態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

2、 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描寫——手指頭,找出相關語句並分析其作用。

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開始它是赫留金用來要挾狗主人的資本,要求賠償的本錢;但當有人說狗是將軍家的時,手指頭又成了冒犯名種狗的罪證。

總之,這兩處的細節描寫,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主人公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躍然紙上。

3、 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據,反映了底層人民機敏的一面,是作者諷喻沙皇的“法律”對人民的壓迫。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爲自己辯護,接着擡出“當憲兵”的兄弟,通過人物語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實質是:憲兵就是法律,對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銳諷刺。第三次在第十七段,從側面揭露法律在統治階級眼裏,不過是一紙空文,說明法律的虛僞。總之,三提法律,不僅交代了時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題,使小說的主題不僅僅停留在對一個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頭直指沙皇的專制統治。

4、 再聯繫圍觀的羣衆和當時的環境,可以看出俄國社會的哪些弊病?

對圍觀羣衆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階層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病苦。

社會環境的冷清、蕭條,這正是軍警憲兵當道的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的寫照,交代了“案子”發生的社會背景。

三、 歸納小說主題:

《變色龍》通過對見風使舵、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專制統治的忠實走狗的刻畫,巧妙地揭露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腐敗,也揭示了小市民階層麻木、庸俗、愚昧的社會病苦。

四、 分析人物形象

1、你認爲奧楚蔑洛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合自己所創作的人物肖像。

明確:奧楚蔑洛夫是一個專橫的沙皇警察,但同時也是一個見風使舵的變色龍。他專制蠻橫、欺凌百姓,對上則趨炎附勢、獻媚討好,是一個厚顏無恥的兩面派。

2、人物形象具有怎樣典型性和概括性?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併成爲某類人物的代名詞,是因爲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寫這類人物的時候,抓住了他們的共性,通過提煉、概括和總結,並用誇張、對比等諷刺小說常用的藝術手法,加以突出,使這類人物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葛朗臺,莫里哀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公,吳敬梓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都是這樣的人物。

3、自然界中的變色龍隨着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色,是出於生存的本能,而奧楚蔑洛夫幾次變色又是爲了什麼?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幾次變色,是因爲他不敢得罪權貴,哪怕僅僅是權貴家的一條狗。這樣的一個小官僚,面對一般羣衆的時候,他往往會擺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場,穿着新的軍大衣,在衆人面前“嚴厲”的表情,一個拿腔作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畢現;而面對權貴,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

4、作者通過奧楚蔑洛夫的言行揭示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當時沙皇統治的俄國,經濟落後,思想保守,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而作爲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爲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來換取生存空間。這樣的人物雖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鋒芒其實更多地是指向當時腐朽專制的社 會,指向孕育這種奴性人格的土壤。

5、社會意義

變色龍,現在多比喻政治上善於變化和僞裝的人,含貶義。在俄語中,這個詞的含義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見風使舵的小人”。小說用它來諷喻那種狡猾善變、出爾反爾的人。用變色龍作標題,不僅揭示了要鞭撻的對象,富有諷刺意義,而且形象生動,非常恰當。

現在“變色龍”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這一名詞已成爲見風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詞。

五、探究寫作方法:

1、小說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

明確:運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突顯人物性格。奧楚蔑洛夫的幾次變色,都是通過他與大家的幾次對話來表現的,而他見風使舵、諂上欺下的性格特點,正反映在他的話語裏。如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的狗時,他先問“你拿得準嗎?”聽到肯定的回答之後,他趕緊表態“我也知道。將軍家裏都是些名貴的、純種的狗;這條狗呢,鬼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毛色既不好,模樣也不中看,完全是個下賤胚子。”而當廚師證實這是將軍哥哥家的狗時,“這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好一條小狗……”其嘴臉變化之快,真令人瞠目。而他無恥之極的奴性性格也由此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運用動作、神態,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幾次脫大衣、穿大衣的動作,都是爲了掩飾自己的尷尬,爲下面態度的轉變做鋪墊。再如“奧楚蔑洛夫嚴厲地說,咳了一聲,擰起了眉頭”,“咳”“擰”等動作,都形象地表現了奧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裝腔作勢、官氣十足的醜態。而當得知這是將軍哥哥家的狗時,立刻“整個臉上洋溢着動情的笑容”,真是媚態百出。這些動作和神態描寫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2、作爲一篇諷刺小說,它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裏?

⑴誇張。諷刺小說往往離不開誇張,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時間裏,隨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斷變化,奧楚蔑洛夫的態度也發生了五次變色。變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誇張手法的巧妙運用,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對比。奧楚蔑洛夫面對狗主人的身份的變化,不停地改變着自己的態度,時而威風凜凜,時而奴顏婢膝,一會兒痛罵小狗是“瘋狗”“下賤胚子”,一會兒又誇小狗“名貴”“伶俐”,前後矛盾,對比鮮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說的喜劇效果更加突出。

文章最後寫到奧楚蔑洛夫“裹緊大衣,接着穿過市場的廣場徑自走了”,請設想一下奧楚蔑洛夫離開廣場後去了哪裏?要求設計的情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

繼續去別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又遇見了一起類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處理,或者處理得更圓滑了。

去找普洛訶爾套近乎。

去將軍家邀功請賞,在此之前到首飾店索要一些金銀珠寶,一併送給將軍。

“買”一隻小狗送給將軍的哥哥。

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飾店尋點兒麻煩。

去糾集一批地痞流氓準備毆打赫留金。

續寫:奧楚蔑洛夫離開廣場後發生的事,100字以上。用上下面的詞語:

洋溢 荒.唐 伶俐 無緣無故 異想天開 無精打采……

參考:奧楚蔑洛夫處理完狗咬人事件後,滿心歡喜地向前走,迎面走來將軍的哥哥和他的隨從。奧楚蔑洛夫急忙熱情洋溢地迎上前去,彎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躬,笑容可掬地說道:“烏拉吉米爾•伊凡尼奇先生,您是不是丟了一條狗?唉!這小傢伙差點讓人給糟了,赫留金那荒.唐的傢伙把菸捲戳到狗鼻子上去,幸虧您的狗伶俐,咬了他一口,可赫留金卻說狗無緣無故咬他,要您賠償他一筆錢,真是異想天開!是我訓斥了他一頓。那混蛋只好溜了。那小狗已讓您家廚師普洛訶爾領回去了。我也正想到您府上去,不想在這兒遇到您了……”伊凡尼奇閉着眼淡淡地說:“嗯,我知道了。”說罷,揚長而去。奧楚蔑洛夫滿肚子的熱望化爲泡影,無精打采地呆立在冷風中……

八、課後作業

1、完成《同步導學》19課;

契訶夫的其他小說:《萬卡》、《一個官員的死》、《裝在套子裏的人》等。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效果。 3.學習屈原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情境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糉子,同學們知道爲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那是爲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屈原正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喚風、雷、電,那他期盼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戲劇《屈原》。

【新課解讀】

一、整體感知——理思路

(一)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形象。 (二)讀“雷電頌”部分,回答問題。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談談自己的誦讀感受。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補充:

(1)從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從語言特點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氣勢雄偉的散文詩。

(3)從創作風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氣勢宏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現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創作背景:《屈原》創作於1942年。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爲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

小組交流,教師提問、明確:

這段獨白表達了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祇的兩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從“風!你咆哮吧!”至“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量,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部分(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教師小結: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東皇太一廟之正殿……各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爲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2.鄭袖、靳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急於毒死屈原。請簡要分析鄭詹尹的形象。

明確: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二)第二部分:

談到《屈原》的創作,作者曾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聯繫寫作背景,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文中賦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義,請你做一下歸納、整理,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2)這篇獨白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學習小組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1)

事 物 風雷電 洞庭湖、長江、東海 無形的長劍 “土偶木梗”的羣像 特 殊 含 義 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 人民羣衆 堅定的信念 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種寫法叫“象徵”。

教師補充講解“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象徵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爲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藉助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及對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的熱烈讚頌。

三、合作研討——評人物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朗讀及對文意的分析,你認爲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師提問、明確:

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屈原的形象作爲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渾悲壯。

四、賞讀語句——品語言

1.《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說說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同桌之間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師引導、明確: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賞析: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賞析: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瞭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鍊交流、表達能力;

2、 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詩歌鑑賞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拓展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朗讀,分析意象特徵,在交流討論中理解詩歌主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心人民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鑑賞性小短文。

【教學設想】

佈置同學預習五首短詩,並讓同學挑選一首詩寫了一點鑑賞性評論。從同學課前預習作業情況看,多數同學對於這五首詩的主旨把握均較爲準確,也存在多種解讀,最大問題在於許多同學在闡述詩歌主旨的解讀過程時,表述還欠嚴密,賞析時還不能做到有理有據。因而,在組長彙報本組討論情況時,須特別強調在陳述本組觀點之後需闡明這些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許組員補充說明,共同完成任務。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爲不同和讀者對於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鑑賞中存在着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鑑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爲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爲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爲《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爲漢園三詩人。以後,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曆》《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爲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併成爲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着很大的啓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於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後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裏藏着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爲,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着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爲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係。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

三、問題探究:

1、《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說《斷章》是一首情詩,還有人說它是一首哲理詩,你說呢?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爲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着,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爲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造。

3、 這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兩首詩,當我讀着《斷章》和《錯誤》時,這兩首詩就在眼前晃着,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其中的原由?

明確:閱讀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很相似。(可就詩意與同學簡單進行交流)

教師點撥:讀詩若能抓住詩中意象進行聯想和想象,就能較準確地把握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4、品讀《斷章》,討論小結:從字面上看,《斷章》極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覺得簡單的字眼裏蘊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細品味,你認爲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5、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請組長彙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4、課件展示學術界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教師可提供幾組有關《斷章》詩意的資料:

A)學者、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認爲,這首詩在“裝飾”兩字上做文章,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裏卻埋着說不盡的悲哀--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

B)評論家章亞昕認爲,《斷章》寫了一位絕代佳人。詩人不去說“你”如何美,而是去敘述她如何成爲如癡如醉的審美對象、“風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寫她如何成爲日思夜想的戀愛對象、“夢”中的花朵。不寫她的外貌,而寫她引起的癡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內在,意味的微妙。(詩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斷章》這首小詩,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着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寫於一九三五年十月,觸景生情,儲藏在記憶中,當還遠遠早於這個日期”。“這是抒情詩,當然說是情詩也可以,但決不是自己對什麼人表達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一步體會,也就會超出一對男女相互關係的意義。”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教師要抓住“你”“風景”“明月”“夢”幾個意象作適當的補充。)

6、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四、拓展延伸

補充余光中《連環》一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無達詁、個性化解讀這種閱讀特點。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着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俯望着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

2.分析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會現實。

3.分析本文運用的象徵手法,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裏。有人說,它像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像一首歌,閃爍着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兒》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孫鴻,當代劇作家。他所寫的話劇小品《棗兒》,發表於《劇本》1999年第1期,曾榮獲“1999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

作品背景: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面臨着嚴峻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捲着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棗兒》等靖江戲劇小品以吶喊的方式對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

目標導學二:通讀文章,把握故事內容

通讀話劇,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目標導學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會現實

1.怎樣認識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確:劇中的老人是一個農民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念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劇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這種天性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2.你對劇中未出場的兩個人物怎麼看?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目標導學四:把握文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的象徵意味。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兒。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爺爺,你怎麼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裏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明確:(1)並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捨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迴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徵。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於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後是平靜,躁動之後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捲着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2.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着什麼?

示例:(1)“棗兒”象徵着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着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2)“棗兒”象徵着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徵、精神家園的象徵。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峻的考驗。

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請同學們結合全文各抒己見。

明確:(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5)劇本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8

一、導入新課。

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寫了33篇白話小說。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孫伏園問他:“在先生的小說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同學們,你知道魯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嗎?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孔乙己》——板書:孔乙己(魯迅)

展示目標。

二、整體感知。

讀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乙己?

1.孔乙己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2.孔乙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

3.孔乙己最大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4.孔乙己最珍愛的一樣東西是什麼?

5.孔乙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6.哪句話最能看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通過剛纔的檢查,老師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對孔乙己的瞭解也很全面。但是,這些只是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細緻、更加準確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還需要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我,酒店的小夥計能夠記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麼?

只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用一個字概括呢?笑。

對於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還有誰在笑?

酒客、掌櫃的、孩子

2.酒客們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當中?分角色朗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你自己讀得怎麼樣?爲什麼?

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叫!

這樣喊的目的是什麼?這可是在大庭廣衆之下呀!

目的是讓所有人都聽到。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都來看啊,孔乙己又偷東西遭人打了!

(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高聲嚷道

目的呢?

唯恐天下人不知

(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重音應該放在哪裏?

親眼、吊

重音放在這上面,目的是爲了突出什麼?

證據確鑿,讓孔乙己無可辯駁。

他們達到這個目的了嗎?

達到了,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爭辯呢?還是不希望孔乙己爭辯?

老師發現:這三句取笑的話其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第一句是說“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第二句是說“你一定又偷人家東西了”,第三句則是說“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爲什麼這些酒客不直接說“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呢?

先讓他爭辯,然後拿出確鑿的證據擊敗他,從而讓他尷尬,讓他難堪,讓他無地自容。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狗·貓·鼠》中有一句話: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狗·貓·鼠》

3.剛纔是衆酒客取笑孔乙己偷東西這一弱點,後文當中他們還取笑過孔乙己的哪個方面?齊讀這一段。

沒有進學——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說些話: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衆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當別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的時候,孔乙己的內心是怎樣的?哪個詞語表現了這一點?

得意——不屑置辯

他們希望孔乙己得意嗎?爲什麼?

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飛得越高,摔得越重,他們先把孔乙己高高地擡起來,然後再重重地摔下去。

酒客們的這兩次嘲笑,你覺得哪一次纔是孔乙己致命的弱點?爲什麼?

第二次,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

4.前面取笑他偷東西,,他還能睜大眼睛,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跟人家爭辯,現在卻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也就是說,孔乙己最大的悲哀就是,作爲一個讀書人,在科舉的道路上失敗了,那麼,在本文當中,有沒有提到過一個成功的讀書人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出丁舉人這個成功的讀書人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狠毒——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 再打折了腿。 先寫服辯,後來是打

你覺得他是故意打斷孔乙己的腿,還是無意的?

故意的——再、寫服辯

去掉“再”比較一下: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說明丁舉人在打孔乙己之前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要把他的腿打斷。

“我”關心孔乙己嗎?掌櫃的關心孔乙己嗎?

我不關心——“才”也覺得

不,他只關心他的十九個錢。

在掌櫃的眼裏,孔乙己還不如十九個錢重要啊!

5.非但如此,掌櫃的甚至在孔乙己斷腿之後,依然嘲笑他。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一部分。(幻燈片)

掌櫃的在孔乙己斷腿之後,見面後的第一句話是“孔乙己,你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句話你覺得合適嗎?爲什麼?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呀!表明掌櫃的怎樣的性格特點?

不合適,冷酷無情(或冷漠亦可)

掌櫃的這一次嘲笑,跟前兩次的嘲笑一樣嗎?

預設一:不一樣。則問:爲什麼?不是“同平常一樣”嗎?

因爲此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打斷了腿。

預設二:一樣。則問:證據呢?——同平常一樣

則繼續問:孔乙己跟以前一樣嗎?

不一樣,被打斷了腿,從此再也無法穿他的長衫了。丁舉人不但打斷了他的腿,還打斷了他賴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讀書人的形象。

而掌櫃的這最後一聲嘲笑,就像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孔乙己最終沒有了活路。這一聲笑,是多麼的沒有人性啊!

請同學們擡起頭來,看一下孔乙己的生活狀態,

孔乙己的一生中,被何家打,被丁舉人打,遭酒客們笑,遭小夥計笑,遭掌櫃的笑,甚至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也在笑,孔乙己的一生,是多麼的可憐又可悲呀!

同學們,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鹹享酒店裏,你還笑得出來嗎?

笑不出來了。

可是掌櫃的還在笑,酒客們還在笑,那麼,掌櫃的,還有這些酒客們,他們都是一些壞人嗎?不是,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一些善良的百姓,都是被像孔乙己一樣被奴役被欺壓的下層勞動人民,對於自己的同胞,他們非但不伸手幫一把,反而嘲笑他、諷刺他、挖苦他,他們是多麼的愚昧、荒.唐、無知、麻木啊!魯迅先生說:“暴君的臣民,只願暴政落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着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這種看客的心理是多麼的可怕呀!

機動環節:同學們,如果孔乙己此刻就在我們的面前,你會對他說句什麼話呢?

時隔多年,我們的周圍還有沒有這種“看客”存在呢?請同學們看錄像。

總結:同學們,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碰到有人跌倒、有人受傷、有人難過、有人悲傷的時候,不要做一個冷漠的“看客”,而是伸出自己溫暖的手幫他們一把。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山水畫的意境》節選自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談山水畫》一文。文章探討了山水畫的歷史、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和意匠問題,課文節選的是作者集中探討意境的部分。本文處於統編教材9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課文是一篇較爲標準的文藝論文,從語文素養的培育上看,這篇文章有四個方面的學習價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內涵。學以致用。其二,學習、借鑑作者的論述思路。其三,構建文藝論文的閱讀策略。其四,拓展閱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結合的方式,用圖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體會作者論述觀點所用的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並從中借鑑學習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適當拓展閱讀,提升對意境的認識,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學情分析

國中生首次接觸文藝論文,文章內容涉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生閱讀時有較大難度,尤其對於基礎較差及藝術審美能力不足的學生會覺得晦澀難懂,甚至難以產生興趣進行深入閱讀。因此教學應該把理解性閱讀放在首位,教師要將之作爲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學目標

1、識記並積累生字、生詞,瞭解作者的相關知識。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3、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4、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5、拓展閱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四、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2、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3、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4、拓展閱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五、教學難點

1、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2、拓展閱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六、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山水畫名作,認真觀摩欣賞,同學間交流,分享對山水畫審美追求、技法特點等的初步認識。

2、教師印發資料: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七、教學時數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嬌》)

師:這幅畫是關山月、傅抱石他們共同合作專門爲裝飾人民大會堂而繪製的大型山水畫。

問:看畫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詩詞?

生回答。

全班齊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結合詞,再看畫面,你有什麼感受?

生回答。

師:同學們對畫面的這種感受屬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即“意境”。關於“意境”,

當代山水畫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過專業論述,同學們想不想跟隨他去了解一下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山水畫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任務一:初讀課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務】

默讀文章,在閱讀中圈點勾畫,注意圈畫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觀點;

3、所用實例;

4、所做結論。

【反饋指導】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同學們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文章,但其實文藝論文作爲議論性文章的一種,閱讀的方法和一般議論文一樣,只要抓取了以上幾個要素,一篇文藝論文的基本內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務二:再讀課文,把握結構

【出示任務】

1、再讀課文,勾畫出每段關鍵句。

學生讀課文,完成任務。

2、分小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每組以提綱示意圖的形式呈現。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展示。

【反饋指導】

每段關鍵句和提綱示例:

教師小結:

從提綱圖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層次分明,遵循“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的寫作思路進行論述。這既是議論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類認識問題的一般思路。在議論文寫作時,也可以借鑑這種思路來組織文章。

任務三:細讀文本,研究實例

【出示任務】

1、本文探討山水畫的意境,爲闡明觀點多處引入實例,請分別找出來,並說說它們和作者觀點的關係。

2、根據第3段的觀點,請你再舉一個古詩的例子,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文字作爲補充的論據。

學生回答、寫作。

教師點評。

【反饋指導】

實例分析是論述觀點的重要輔助,分析中要緊扣觀點關鍵詞,希望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能給同學們的議論文寫作予以啓發。

(三)課後作業

閱讀課前下發的三篇文章: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用提綱的方式梳理論述層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爲什麼認爲“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啓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說“說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說:“美術作品不能說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爲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爲文藝論文的閱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閱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設想】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出自《孟子》,相對於國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爲主,國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應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採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薰陶。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習得語感,培養能力。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2.質疑法:這裏所說的質疑,並非指教師想提問學生,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之處提問,或者是對文章的觀點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媒體設計

可以設計製作一些多媒體課件或者幻燈片,簡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詞,將文中的重點詞句投影出來並配上朗讀。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入解題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纔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撥。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朗讀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爲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供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板書設計】

方案二

1.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文章中心論點。

2.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討論文章是從哪些方面、運用哪些方法來進行論證的。

3.設計精當的思考題或安排延伸閱讀,探討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方案三

1.引用孟子的名言和裴多菲的詩(參見方案一第二課時步驟三導入,引出價值觀的問題)。

2.整體感知課文,並自由誦讀至流暢的程度。

3.學生自主質疑,主要討論孟子在本文中所闡述的對價值觀的看法及其現實意義。

4.進行朗讀訓練,弄清論證方法。

【備教資料】

●卡片①字詞積累

(易錯字注音)

所惡(wù)闢患(bìhuàn)

一簞(dān)食蹴(cù)爾

不屑(xiè)苟(gǒu)得

(通假字)

“闢”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動詞)、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成語)

捨生取義

●卡片②難句釋義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意思是:事實上有這種情況,有時通過某種方法可以保全生命,然而人們卻不願採用這種方法;通過某種方法可以逃避患難,人們卻不願採取這種行動。

●卡片③本文主旨

本文指出“義”之價值高於生命,賢者在必要時應捨棄生命而“取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爲更是不足取的。當然,孟子所宣揚的“義”有具體的階級含義,但在本文的學習中,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談。

●卡片④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捨粥。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走來,黔敖吆喝着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因爲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終不肯吃,最後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歷來是有氣節的表現,吳晗先生就曾著文談到這一問題。

●卡片⑤魚

魚是古代的佳餚之一。魚在今天,特別是南方人看來,是極平常的菜餚。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對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餚,而豬肉、狗肉乃至雞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並論。北方少河流,當然魚也不多,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中,馮諼不滿意在孟嘗君門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卡片⑥鍾

鍾,古代的容量單位。古代計容量的單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當於今天的一小湯匙;10勺爲一合(ɡě),10合爲一升,10升爲一斗,10鬥爲一斛,6斛4鬥爲一鍾。按此計算,“萬鍾”是6.4萬鬥,這個年俸是相當大的。當然,在本文中,孟子僅僅是用“萬鍾”來表示優厚的俸祿而已。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瞭解阿城,積累與本課有關的語言。

2.理解小說的情節、人物。

3.把握小說的主旨。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

2.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阿城,原名鍾阿城,當代著名作家。高中一年級逢“文~”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他的處女作《棋王》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澱。其代表作有樹王》、《孩子王》等。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爲“東方大峽谷”,是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東面是被稱爲“萬瀑千湖之山”的碧羅雪山,西面是中緬邊境千里邊防的高黎貢山,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從前主要靠“溜索”橋。今天我們學習《溜索》,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讓人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整體理解。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一,二,……)標出意義段,要求體現小說的結構特點,用(1,2,……)段內的層次,標出主要人物,並簡要批註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標出環境描寫,批註自己的閱讀感受,列出不懂之處。

一、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盤桓:①徘徊;逗留。②周旋;交往。③玩弄;逗弄。④盤旋;曲折迴繞。⑤廣大貌。⑥引申爲傲慢自大貌。⑦徘徊,滯留。⑧遊樂。⑨猶疑不決的樣子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探視:查看;窺視。俯身:指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扭絞:指用兩股以上的條狀物向相反方向轉動。頃刻:片刻,表示行動或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尋思:琢磨,心裏琢磨。拳打腳踢:用拳打,用腳踢。千鈞之力:三十斤爲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戰戰兢兢: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二、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㈠理清全文思路,並作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

思路:

(1)距離怒江越來越近,我的心也越來越緊。最後抵達江邊人牛都被嚇得屏氣腿顫。

(2)我們發現自己處在垂懸的江邊壁頂上,深遠、喧騰的怒江讓我們心顫不已。

(3)領隊穩坐在沉靜的馬上沉着帶領慌神的駝隊向峽上繩索進發。

(4)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極其利索地溜索。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12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詩的主旨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主旨。

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

3.對比閱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或對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內涵或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感悟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

重點

1.誦讀、理解詩歌內容。

2.揣摩詩歌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難點

聯繫詩人生平和創作背景,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爲學生再現詩中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增強直觀性。

2.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並感受詩歌語言之精美;讓學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朗讀音頻以及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

學生:通讀詩歌,解決生字詞,初步感知文意,並在課前查閱作者的相關情況。

2課時

《月夜》 《蕭紅墓畔口占》

唐詩宋詞,經典“詠”流傳;現代詩,風格獨特別樣紅。同學們或許有過這樣的感受:現代詩以清新雋永的語言,含蓄優美的意境成爲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情感自然流淌的窪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徜徉在現代詩這片水草豐美的天地,分享詩人沈尹默在霜風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傾聽詩人戴望舒在拜謁友人墓時寂寞地傾訴。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爲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

2.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1.《月夜》寫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爲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 例如這首《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補充介紹蕭紅的情況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中國近現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之一,被譽爲“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3.《蕭紅墓畔口占》寫作背景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釋放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品讀《月夜》

1.多媒體出示《月夜》,教師播放朗讀音頻,配樂範讀,學生聽後描述所想象的畫面。

2.美的詩還需要美美地讀,請大家想象着剛纔所描述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這首短詩。

3.學生討論、交流。

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霜風、月光、一株頂高的樹,營造了霜風寒月的幽靜氛圍。

品讀《蕭紅墓畔口占》

1.多媒體出示《蕭紅墓畔口占》。

2.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3.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月夜》

1.學生朗讀詩歌。

2.多媒體出示問題。

3.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問題,教師歸納明確。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蘊。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又何嘗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對這首詩的象徵意象的理解。

象徵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一株頂高的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 穩健、 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沒有靠着”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3)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蕭紅墓畔口占》

1.指定學生朗讀詩歌。

2.分組討論、交流下面問題。

(1)詩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別指誰?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我”指作者,“你”指蕭紅;蕭紅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爲什麼要“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來蕭紅的墓前放一束“紅山茶”?

表達對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緬懷之情。

(3)這是一首“偉大的詩篇”,詩句簡短卻意味深長。請品味詩句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第①句: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第②句: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着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複雜的感情。“紅山茶”寄託作者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徵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豔的生命。

第③句:我等待着,長夜漫漫。

“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第④句:你卻臥聽着海濤閒話。

“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閒話”,海陪伴着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這首詩通過敘寫詩人拜謁女作家蕭紅墓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沉追思和緬懷之情,也飽含着二者之間真摯深厚、純真的友情。

1.《月夜》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且詩中的主體情緒與客觀意象融爲一體,創構出渾整的畫面與意境氛圍。此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尾“着”,使語氣委婉,節奏舒緩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2.《蕭紅墓畔口占》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此外,這首詩篇的層次分明,結構和諧,外在的平和與內在的情感張力互相支撐,時間的連續展開,心情的慢慢沉鬱,生者與逝者的對話,在空曠的世界中相互呼應。

月夜

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

霜風明月高樹與樹並立獨立自主個性解放追求自由

蕭紅墓畔口占

戴望舒

拜謁友人墓時長路遠耐寂寞擺放鮮花寄追思漫長痛苦還等待逝者安詳又達觀情誼深厚緬懷追思

《斷章》 《風雨吟》 《統一》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品味了《月夜》的意境美,《蕭紅墓畔口占》的情感美。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學習《斷章》《風雨吟》《統一》這三首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哲理、作者抒發的深沉情思。

1.卞之琳(1910-20__),江蘇海門人,詩人、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爲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2.蘆荻(1912—1994),著名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鎮人。 出版的詩集主要有《桑野》《馳驅集》《田園新歌》《海南頌》《荻花集》等。

3.聶魯達(1904—1973),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

1.《斷章》文題解讀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2.《風雨吟》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 20 世紀 40年代初期。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十分熟悉。他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我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鼓勵人們敢於搏擊風雨。

3.《統一》文題解讀

詩歌題目言簡意賅,意味深長,蘊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尋味。世間萬物,錯綜紛繁,在對立之中存在統一,通過繁多的現象可以窺見單一的本質。詩人採擷極爲常見的事物,透過詩意的語言來揭示深刻的哲理。

1.請聽範讀錄音,注意朗讀的感情基調和節奏。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理解詩歌大意。

《斷章》

1.朗讀詩歌,品味畫面美。

詩歌共四行,形成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爲“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2.再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1)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繫的畫面中,你得出了什麼道理?

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爲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2)結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風雨吟》

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關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要敢於像年輕的舵手一樣,樹立強烈的責任感,拯救在風雨中飄搖的祖國。

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徵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爲生動,描繪出了“大地”動盪的、不安定的和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詩歌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裏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我”作爲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爲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統一》

1.朗讀詩歌,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

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係,“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係,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

2.作者爲什麼認爲“多”就是“一”呢?爲什麼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作者認爲“一切果實並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爲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爲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着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並無不同。因此,繁多是衆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3.有人說:“因爲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認識了這一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你認同這個觀點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示例: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爲所有的葉都有着葉的共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爲統一,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

1.《斷章》

該作品含蓄蘊藉,語言卻極樸素、平實,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2.《風雨吟》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意象豐富,意境深邃,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例如,詩歌選取意象“大地”“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讓人有些畏懼的意境,加之“卷”“奔”兩個動詞的巧妙運用,讓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聯想到風雨如晦的國家局勢,由此引發詩人決心要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拯救苦難中的祖國,流露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

3.《統一》

這首詩蘊含深刻的哲理,作者用詩意的語言將深刻的哲理詮釋得淺顯易懂,通俗曉暢。例如,作者將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揭示了“多”與“一”看似對立的關係,其本質是統一的哲理,點明主旨。

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可以歸納出其具備的共同特徵,一定程度上也是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①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鬆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會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②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並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

《斷章》——哲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

《風雨吟》——象徵:風雨大地

《統一》——哲理:對立之中存在統一

對《短詩五首》的講解,基本上達到預期目的,現將成功與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依照教學目標,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會、感受並理解五首短詩的內在主旨,將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對“五四”時期以來的白話新詩的對比閱讀,受限於學生的知識面和對特定歷史背景的瞭解不足,並沒有展開細品,講解得比較寬泛,學生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見解,收效不大。

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蕭紅墓畔口占》教案優秀範文三

目標導學二:《蕭紅墓畔口占》 1.簡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2.朗讀詩歌,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

明確:“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2)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

明確: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着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複雜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長夜漫漫。 ......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4)你卻臥聽着海濤閒話。 .....

明確:“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閒話”,海陪伴着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沉靜、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優秀的詩篇之一。

三、板書設計

《蕭紅墓畔口占》:情感美

九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 篇13

一、學情分析

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兩年的語文教學中,由於自己採用新課程理念,認真執行新課程標準,潛心進行教學改革,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學習,學生語文知識,閱讀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歷次語文考試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參差不齊,一少部分學生書寫與背誦能力相對較弱,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因缺少尖子生,導致班級優秀率不高。面對當前嚴峻的會考形勢,要想在明年的會考中取得較好成績,難度很大。

今年,學生已進入國中學習的衝刺階段,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國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需要教者多下功夫。對這部分語文學科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有待在最後的總複習階段得到全面的鞏固和提高,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最後這一學年中完成學校下達的教學指標和任務,力爭在20__會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教材分析

九年級兩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本冊教材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詩歌、小說爲主,安排了一個單元的議論文,繼續集中學習文言文。全冊內容分爲六個版塊,即: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有的課文後還有補白。全冊共編排了25篇課文,其中教讀課文13篇,自讀課文12篇,共分爲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主題。

三、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標變化較大,進一步強調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變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認真研究課標,明確教學目的,轉變教學觀念,跟上時代步伐。課堂教學要從傳統的傳授知識型向培養思維能力型轉變。要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爲契機,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編輯意圖,理清教材的文化內涵,擺正形成性學習與終結性學習的關係,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教師在備課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恰當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體,對全套教材進行宏觀的把握,理出知識能力訓練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此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認真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三、認真抓好聽說讀寫訓練,自行設計寫作和口語交際,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會考新題型,設計相關練習,進行口語表達方面的訓練。

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報刊雜誌或網絡上精選精彩的時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閱讀技巧,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增強學習的後勁,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五、重視閱讀教學,擴大閱讀視野。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極爲重視,並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因此,要認真組織好閱讀教學,每週安排一節閱讀課,除此之外,每週還要補充一定量的精美時文,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積累,提高閱讀能力。

六、加強作文指導,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訓練題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說、想說話,要鼓勵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創作激情作文;作文評改也要形式多樣;大力提倡週記、隨筆、日記等作文形式。要高度重視作文教學,針對會考作文要求,進行作文應試訓練,側重進行記敘文寫作的達標訓練,要求學生寫出親身體驗和真實情感。注重對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講究文面,講究寫作的形式的包裝。擴大一類文比重,減少四類文。

七、精選訓練材料,明確訓練目的。對課外參考資料進行篩選,認真訓練、及時批改、仔細分析、講評落實。

八、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爲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教研組要與外界保持廣泛密切的聯繫,適時引進高水平高質量的試卷,教師慎重選擇試卷,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注意優生差生之間的平衡,力爭教學質量的全面豐收。

二、教學要求

本學期我將以新課改理念爲指導,以學生實際爲出發點,繼續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1.備課

在備課上改變以往先看教參書、教案書再備課的方法,而採用“三備”,即教師不看教參教案書面對教材先自行備課,教學設計理出頭緒後同,再對照教參書、教案書找出設計中的漏洞修改教學方案;上完課後再次修改教學方案。在備課中我還將增加“教學預設”一環節,針對教學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都要做到預設,教師心中要有應急方案。在備課中我要努力做到不僅備知識、備方法、還要備學生。

2.上課

在授課摒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往忽略了朗讀教學,本學期我將給予學生大量閱讀時,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再思考問題上。以往課文中品味揣摩課文重點詞句被我放在課堂教學中的次要地位,本學期我將引導學生品味揣摩重點詞句,讓學生真正學懂、學透、學有所得。在文言文教學上教學上繼續採用學生朗讀、學生自主翻譯、學生拓展擴寫、學生自主評議等方式授課。現代文教學將摒棄“串講”的授課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教師啓發引導、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層次問題,學生自我心得體會等方式授課。

3.作業

在佈置作業上,將摒棄“一刀切”統一性作業,將分層次分類佈置作業,對於C、D類學生作業降低難度,只要求完成生字詞注意釋義和回答簡單問題,對於A、B類學生則加大作業難度,如拓展性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訓練等。對於練習冊,則選取有價值的習題來做,不佈置重複性的“機械性”作業。

4.考試

本學期考試,除學校統一佈置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外,我還將不定期出題測試。如學完一篇重點課文,我將出一些相應會考題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並根據學習成績來調整教學方式、授課方式、授課進度等。

(一)關於閱讀:

1、開放閱讀,儘快學完統編教材,力爭在上學期完成教學,將課外閱讀引入課堂。多方尋找,挑選資料,用好資料,不做無用功,講效率,講實效。

2、課堂儘量少講,加強誦讀,培養語感。生字詞有作業,會注音、默寫。

3、關於語感培養的設想:

a.誦讀吟詠,感知語言神妙。b.揣摩品味,領悟語言精髓。

c.探究規律,把握語言理趣。d.強化實踐,增進運用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