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3W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精選19篇)

1、 簡單瞭解作者卞之琳

2、 理解詩歌的朦朧性,賞析詩歌

a、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

b、 各種對詩歌的理解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學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

詩歌,對我們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陌生的詞了,我們也學過許多詩歌,像《雨巷》,《再別康橋》等等,這些詩歌的感情很細膩,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小詩,有些不一樣,短短的4句話卻引起了諸多的理解,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斷章》,看看你是怎樣的哈姆雷特

2、 簡單介紹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卞之琳被公認爲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曾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曆》《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他的詩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3、意象分析

四個意象 : 人、明月、窗子、夢 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着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爲“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裏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爲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盪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癡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着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裏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着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裏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裏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豔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祕,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象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祕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爲夢中人,不正因爲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裏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裏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裏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着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着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着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爲什麼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 問題探究

有人說《斷章》是一首抒情詩,也有人說《斷章》是一首哲理詩,你怎麼看?

a、從愛情的角度看

b、從體驗感受意象審美意境的角度

c、從哲理的角度看

5、背誦並寫一篇鑑賞性的文章。

板書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 瞭解認識卞之琳

2、 意象 人 明月 窗子 夢

3、 抒情詩or哲理詩 a、愛情

b、哲理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瞭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鍊交流、表達能力;

2、 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詩歌鑑賞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拓展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朗讀,分析意象特徵,在交流討論中理解詩歌主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心人民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鑑賞性小短文。

【教學設想】

佈置同學預習五首短詩,並讓同學挑選一首詩寫了一點鑑賞性評論。從同學課前預習作業情況看,多數同學對於這五首詩的主旨把握均較爲準確,也存在多種解讀,最大問題在於許多同學在闡述詩歌主旨的解讀過程時,表述還欠嚴密,賞析時還不能做到有理有據。因而,在組長彙報本組討論情況時,須特別強調在陳述本組觀點之後需闡明這些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許組員補充說明,共同完成任務。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爲不同和讀者對於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鑑賞中存在着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鑑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爲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爲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爲《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爲漢園三詩人。以後,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曆》《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爲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併成爲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着很大的啓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於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後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裏藏着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爲,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着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爲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係。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

三、問題探究:

1、《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說《斷章》是一首情詩,還有人說它是一首哲理詩,你說呢?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爲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着,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爲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造。

3、 這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兩首詩,當我讀着《斷章》和《錯誤》時,這兩首詩就在眼前晃着,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其中的原由?

明確:閱讀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很相似。(可就詩意與同學簡單進行交流)

教師點撥:讀詩若能抓住詩中意象進行聯想和想象,就能較準確地把握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4、品讀《斷章》,討論小結:從字面上看,《斷章》極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覺得簡單的字眼裏蘊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細品味,你認爲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5、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請組長彙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4、課件展示學術界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教師可提供幾組有關《斷章》詩意的資料:

A)學者、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認爲,這首詩在“裝飾”兩字上做文章,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裏卻埋着說不盡的悲哀--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

B)評論家章亞昕認爲,《斷章》寫了一位絕代佳人。詩人不去說“你”如何美,而是去敘述她如何成爲如癡如醉的審美對象、“風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寫她如何成爲日思夜想的戀愛對象、“夢”中的花朵。不寫她的外貌,而寫她引起的癡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內在,意味的微妙。(詩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斷章》這首小詩,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着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寫於一九三五年十月,觸景生情,儲藏在記憶中,當還遠遠早於這個日期”。“這是抒情詩,當然說是情詩也可以,但決不是自己對什麼人表達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一步體會,也就會超出一對男女相互關係的意義。”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教師要抓住“你”“風景”“明月”“夢”幾個意象作適當的補充。)

6、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四、拓展延伸

補充余光中《連環》一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無達詁、個性化解讀這種閱讀特點。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着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俯望着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鍊交流、表達能力; 3、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鑑賞性小短文。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 (“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爲 不同的讀者對於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 就有一個千個哈 姆雷特”的說法, 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 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鑑賞 中存在着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鑑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 特點便突出體現在今天我們學習的一首現代詩《斷章》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PPT) 卞之琳 193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 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爲這段經歷,卞 之琳被公認爲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 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爲《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爲漢園三詩 人。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 30 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 《斷章》寫於 1935 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詩 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

三、問題探究: 1、 《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 4 行詩,是 4 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 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 了聯繫。 後兩個畫面,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窗子與夢互不相關, 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 人精心構思與組合, 變得耐人尋味。 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 理。 2、有人說《斷章》是一首情詩,你說呢?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爲這是一首愛情詩。 (PPT) 3、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請組長彙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PPT)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 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 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 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四、作業: 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複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四)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課文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傑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爲什麼“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爲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於屈,因以屈爲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後來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傑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明、嫺,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後置。)

(二)王爲什麼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於“爭寵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一句有兩種理解。《教學參考書》的譯文是:“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不贊同”。與課文註釋相左。依教材對“奪”、“與”的註釋,應譯作:“上官大夫看見了想搶過去(看),屈原不給。”

“因讒之日:‘……平伐其功,曰,以爲“非我莫能爲”也。”’資料認爲,“曰”、“以爲”重複,疑有衍文,此說似不妥。如重新標點,作“……平伐其功,曰:‘(王)以爲非我莫能爲也。”’理解,文辭便可貫通。聯繫上下文,可補出“以爲”前省略的主詞。

(三)屈原爲什麼作《離騷》?

分析: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館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四)第3小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行記敘和議論的?

分析:分兩層。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敘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生優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敘(概述)幅規的主要內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讚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

(五)詞語提示: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後省略動詞“賂”。“而”後省略主語(靳尚)。“於……鄭袖”:在鄭袖面前,狀語後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亡:逃亡。走:跑,現代的“跑”古代稱“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內: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繫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倖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一改”的“一”:副詞,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着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爲。 自佐:既爲自,佐自,賓語前置。

(六)本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爲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細、遷、沉”爲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②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爲評價式,第二部分爲結語式,第三部分爲陳述式,第四部分爲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檢查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做法:指名學生朗讀1、2自然段,說說自己的段落劃分情況和本文寫法上的主要特點,以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後作如下導語: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機規、《天問》、《招魂》等,我們曾讀過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從《涉江》裏,我們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蠻荒之地,也仍在關心楚國的朝政,眷戀祖國,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操,寧死也不與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兩千多年來曾經影響我國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史記》中的崛原列傳》,這是我國曆史上出現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蹟、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着很高的史料價值,後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爲出發點: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篇傳記就能體現這一特色,今天我們研讀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應充分注意這一特點。

(二)說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

做法:仍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說說這篇史傳文與我們學過的《廉藺列傳》、《信陵君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別,爲什麼有這種區別,然後教師作如下點撥、提示。

關於史傳“變體”: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於敘事”,而是“以議論行敘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說它是“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出現的一種“變體”。作者爲什麼要採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爲,是由於司馬遷爲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裏,而在於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後,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爲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敘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關於研讀方法: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採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爲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於記敘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後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後,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三)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容提綱。

做法: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疏通全文,瞭解屈原的事蹟,爲重點研讀議論段作鋪墊。爲了贏得教學速度,議論節段可暫時擺下。具體步驟是先與學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後按大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解釋難句,理請行文思路,編出內容綱要。在這個過程中,應相機提些問題,但問與答都應力求簡明。

1.關於第一大段。

(1)難句解釋:

“屈原者,名幹,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

——讓學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舉(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於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於“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後文“三間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平屬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乎不與。”

— —讓學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說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爲‘非我莫能爲’也。”

——讓學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爲”,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研究者認爲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餘的詞語。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讒見流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可爲。板書:

因才能卓越重用

寫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進讒被疏遠 “讒”、“硫”、幽怨,統率全文綱領

因憂愁幽思作《離騷》

2.關於第二大段。

(1)難句解釋: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市委質事楚……”

搏踩醚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市委質”,課文註釋沒說清楚,“厚市”,是指豐厚的禮物,“市”,禮物。“委質”,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新主,“必先書名於策(竹簡),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爲臣,示必死節也”。“委”,呈獻;“質”通“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讓學生明確:要注意“因”是介詞,憑藉;“用事者”。“臣”,均爲“靳尚”的同位語;“於……鄭袖”是狀語後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說假話:設“詭辯”的主語是靳尚。據被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賠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誆者爲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屈原本人的事蹟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於秦的史實,爲什麼?

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必懷王; 頃襄王接受讒言,怒“遷”屈原。穿插這麼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細” 以後發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係着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饋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穿於朝廷,所以最後終於自沉淚羅。板書:

寫懷王屢受秦騙,至死不悟

寫屈原由見

絀到見遷 屈原雖遭流放,仍眷念君國 屈原去留關乎楚國的命運

楚襄王接受讒言,怒遷屈原

3.關於三、四兩大段。

(1)難句解釋: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讓學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但也有人解釋爲“懷念長沙”。長沙爲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淚羅也在其內,屈原在淚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淚羅以死”的“以”,連詞,錶行爲的結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讓學生明確:“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從容辭令”,課本注爲“說話得體,善於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這是一說;另一說,認爲“從容”是指“委婉蘊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問: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它們是分別從什麼角度來寫屈原的?

點撥: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處世準則,即寧赴清流而死也不與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格。第四大段是寫屈原死後對後世的影響,即從繼承者對照的角度,來說明屈原敢於同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很不容易爲人企及。這一段的寫法實際上是寓議於敘。

(四)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做法:先講明這一段爲什麼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採入《屈傳》內,原作已佚)。然後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容;(2)疏通文意和難句;(3)思路分析;(4)反覆朗讀,要讀出詠歎語氣。

(1)關於《離騷》的簡介。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篇浪漫主義傑作,迸發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爲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敘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楚王身上,終因楚王變心而理想不能實現。接着又敘述自己和朝廷中讒諂“黨人”的深刻矛盾,對他們作了尖銳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雖然被楚王疏遠,仍然要進一步修養自己的品德,堅持原來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義幻想的方式,設想一個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勸誡他不要那麼端方剛直,不要那麼堅持自己美好的節操,既然別人都結黨爲朋,你也不妨隨和一點。他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爲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後,便滿懷信心周遊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自己在現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啓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着飛友,出國遠遊,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當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遊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後以殉國的決心結束全篇。

在(離騷》裏,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羣要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鬥爭,他“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說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後,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度卻是“餘固知春客(忠言直諫)之爲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面對那些貴族羣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溢(?,突然)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後的傑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2)關於整段的文意和難句。

先指導理解段意層次。板書:

(一)作《離騷》的緣由(……“蓋自怨生也”)

(二)《離騷》的主要特點(……“故死而不容”)

評介 內容:明道德、治亂

《離騷》 寫作特色:文約辭微

(三)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逐層疏解,以第二層爲重點。

“人窮則反本,放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但,未嘗不呼父母也。”

——讓學生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勞苦倦極”,課本未加註,從它與下句“疾痛慘但”四字對舉看,“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讓學生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容。“明”是“闡明”。“道德”,在這裏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係。整個這句可以譯爲:“(作者)闡明瞭‘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係,(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見”,通“現”,表現,表達。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讓學生明確: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徵,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註釋解釋“約”爲“簡約”,“微”爲“含蓄”,似欠妥帖。因爲《離騷》的文辭並不簡約,相反,它在反覆申說;並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爲“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爲“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爲:“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速而見義遠。”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承卜“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註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虯龍駕鳳,以託君子,飄風去霓,以爲小人”(王逸語),等等。

“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並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品格,堅持節操,多用蘭惠費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爲:“由於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於他行爲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爲讒館小人所容。”

“自疏擺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讓學生明確:“自流’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複,而且句式、節奏不很協調。據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藉助註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3)關於這段的思路:

——讓學生明確:就段內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偉大人格,歸結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創作緣由,特別揭示“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爲眼點句;寫《離騷》內容和創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亂之條貫”,而歸結到讚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議論是全文綱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淚羅。

板書:

“疾”

信而見疑

“窮” 引出第二部分:楚國命運

忠而被謗

“怨”

明道德 志潔 與漁父對話

引出第三部分

明治亂 行廉 自覺汨羅

(五)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兩段。

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難句,並分析兩段的行文思路;最後介紹點司馬遷的政治遭遇,講明議論中寄託着司馬遷本人的政治幽憤。

(1)關於文意、難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語,俗之一改也。”

——讓學生明確:“雖放流”,意爲“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釋“放流”爲“放浪”,從文字學角度看,尚欠根據。從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兩次,第一次是懷王入秦或頃襄王即位時,這一次是流放在漢北,後文“頃襄王怒而遷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帶。按:此處敘事脈絡不夠清晰,前人曾指出這是由於有“錯簡”(竹簡散了,整理時發生錯誤)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萬一的希望。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讓學生明確:“存君”的“存”,意爲關懷;“反覆”連用,意爲挽轉過來,“反覆之”即挽轉楚國的局面。下面的“然終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終於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說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

“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讓學生明確:“聖君治國”,應看作聯合短語,即聖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累世”,猶言“多少世代以來”。“而不見者”的“者”,表提頓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解說。

(2)關於這兩段的行文思路:

——讓學生明確:這兩段議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於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並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託着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爲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於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後從爲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於秦”,闡明太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迴環的特點。

板書:

從全文 緊承前面記敘

脈絡看 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就懷王

突出“存君興國”

客死於 從爲臣(屈原)的角度寫

從本段 寓議於敘

秦抒感

脈絡看 突出“不知人之禍”

從爲君(懷王)的角度寫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5

教學線索:“變色”,作爲本課教學活動貫穿始終的線索。

教學流程設計:除去開篇的導入、結尾的小結,以及寫作背景的介紹,主要教學流程有四個,包括“幾次變色”“變色原因”“身邊的變色龍”和“藝術手法(變色技巧)”。

導入語:變色龍,蜥蜴的一種,生活中有的人就像變色龍一樣,善於變化,善於僞裝。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諷刺小說《變色龍》就爲我們塑造了這類人的典型。

寫作背景:本文作於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1881)之後,亞歷山大一上臺,在竭力強化警察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

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裏可夫後來當上了內務大臣,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人民稱他爲“狼嘴狐尾”。

這時的警察再也不是果戈裏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幹着諂媚邀功的勾當。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

教學流程一:幾次變色。

根據狗主人的不同,警官奧楚蔑洛夫先後經歷了六次“變色”。據此,請把文章劃分爲六部分。

每一次變色,他對小狗的態度和稱呼都有變化,對待“受害者”赫留金以及狗主人的態度和稱呼也在發生着變化。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劃下這些詞語,細緻體會一下這位“變色龍”的高超本領。同時,領會作者生動、幽默、精闢的語言風格。

教學流程二:變色原因。

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同一件小事上的態度變來變去,是什麼原因呢?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歸納小結:這隻變色龍之所以變來變去,不爲公平正義,不爲法律法規,沒有起碼的道德標準和底線。有的只是諂媚邀功,有的只是趨炎附勢,有的只是見風使舵,有的只是欺軟怕硬。他是徹徹底底的變色龍,是如假包換的兩面派。

教學流程三:身邊的變色龍。

奧楚蔑洛夫是沙皇時期警察統治的化身。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裏,這樣的變色龍可以說已經絕跡了。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有一些人,見利忘義,沒有道德底線。如果有這樣的人,你要如何對待呢?你自己,應該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

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小結:對待那些言行不一致、表裏不一致、前後不一致,當面是一套,背後又是一套的人,我們應該善於辨別,及時遠離。

我們自己,應該做一個內心有底線、做事說話有原則的人。即使見風使舵、變來變去可以得到一時之利益,也必然會敗壞長久之名聲。切不可做那樣短視的人。

教學流程四:藝術手法(“變色技巧”)。

變色龍的角色之所以這樣深入人心,得益於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體會誇張之妙。誇張手法,因爲鮮明,所以生動、深刻。

體會用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手法。在精巧的構思下,三個人,一隻狗,和一羣旁觀者,就足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了。因爲簡潔,所以更加生動;因爲精練,所以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結束語:一篇《變色龍》,讓我們識得並記住了“變色龍”。不長的文章,我們品味了幽默精闢的語言,梳理了一波三折的情節,感受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力量。同時,也得到了思想上、寫作上的引導和啓迪。我們不做“變色龍”,但我們要向《變色龍》致敬。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讀書觀,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讀書習慣。

3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書嗎?你讀過那些書?讀書的過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說出幾條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趣事嗎?

(1)名言警句:

腹有詩書氣自華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一面啓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 一面幫着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了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會沉沒在這片爛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蘇】高爾基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 無限廣闊的海洋。

——【瑞士】凱勒

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英】菲爾丁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德】馬克思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德】歌德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二、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爲勳爵。1621年因受賄爲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讀一讀,記一記:

怡情 傅彩 藻飾 矯情 詰難 尋章摘句 咀嚼 狡黠 倫理

味同嚼蠟 滯礙 睾 闡證 吹毛求疵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3.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爲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學習論證方式

象這種論證方式,叫做立論。所謂立論,就是正面提出觀點,逐層論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這類文章。與之相對應的一種論證方式,叫做駁論,即先樹立批駁的靶子,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我們即將學習的〈〈不求甚解〉〉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都是駁論文,區分的關鍵就看在文章的開頭是否有一個作爲靶子的錯誤觀點。

五、品味文章語言

黑格爾說過:“他(培根)的著作雖然充滿着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着當作格言。”英國文學家雪萊也說:“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啓迪”。

下面,就請同學們將你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讀給大家聽。

六、體驗反思

對作者的讀書觀,你是怎麼來評價的呢?你對讀書有什麼看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六、佈置練習:

1.把《談讀書》中的有關“讀書”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來,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讀書名言?請以它作論點,給它配上幾個論據,寫成一篇300多字的議論文。

3.字詞練習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峯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後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爲這首詩可能寫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爲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爲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裏,“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爲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爲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並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着,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 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並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於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纔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徵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於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麼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爲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爲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着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於自身閱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變色龍”的表面意思和象徵意義;

2、 能力目標:通過人物對話來把握人物性格,特別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

3、 情感目標: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通過人物對話來把握人物性格,特別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

2、 難點:理解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說起人們眼下追求的個性寵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的,其實蜥蜴中的一種叫變色龍的,它會隨着環境顏色的改變而改變皮膚顏色。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1884年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就叫《變色龍》,其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變的技能。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去了解那裏發生的故事。

二、明確目標

(一)、瞭解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腐敗。

(二)、學習運用精彩的對話刻畫人物,理解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的作用。

(三)、進一步理解和學習運用對比進行諷刺的寫作方法。

三、簡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的短篇小說,採取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犀利的筆鋒直刺罪惡社會,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醜惡,抨擊反動統治,批判黑暗的現實。

2、 背景簡介

《變色龍》寫作於1884年,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爲了強化反動統治,豢養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爲其鎮壓人民服務。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了一層面紗。沙皇專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乾的卻是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勾當。《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詞注音

逮住( )

逮捕( )

盛滿( )

旺盛( )

畜生( )

畜牧( )

無賴( )

戳穿( )

坯子( )

醋栗( )

乞丐( )

魁梧( )

五、朗讀課文

1、 聽讀課文,概括內容

明確:小說講述了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完成以上表格,理清情節。

分類

變化

次數 狗的主人 對狗的評價 對赫留金的態度

1 不知是誰 野畜生、瘋狗、弄死 肯定被狗咬了

2 像是將軍的 小狗 是釘子弄破的,鬼東西

3 不是將軍的 下賤胚子 受了害,絕不能不管

4 是將軍的 名貴、嬌貴的狗 混蛋,怪自己不好

5 不是將軍的 野狗、弄死算了 (不予表態)

6 將軍哥哥的 不賴、怪伶俐的 早晚要收拾

3、 據本文的情節,課文大致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廣場巡邏時發現了一樁案子——“狗咬人’案件。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案件。這是案件的發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處理結果:小狗被人帶走,受傷者反遭到恐嚇。這是故事的結局。

4、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幾個趣味數字:6次判定

5次變化

4次寫軍大衣

3次提到法律

2次寫到圍觀羣衆

1次環境描寫

六、研讀課文

1、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是怎樣判定的,態度有哪些變化?

明確:五次變化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誰。 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罰款。

第二次: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 宣判:狗無辜,赫留金訛詐。

第三次:巡警說不是將軍家裏的狗。 宣判:狗是下賤胚子,赫留金受了害,要教訓狗的主人。

第四次:巡警說說不定是將軍家的狗。 宣判:狗是嬌貴動物,赫留金受斥責。

第五次:將軍家的廚師說沒有這樣的狗。 宣判:“野狗”“弄死”。

第六次:廚師說這是將軍哥哥的狗。 宣判:小狗“怪伶俐”,赫留金遭辱罵。

2、奧楚蔑洛夫的態度是圍繞什麼而變化的?

明確:圍繞“狗的主人是誰”而變化。

4、 師生討論分析,完成板書,形成結論。

變:對狗的評價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變。

不變:本性,即見風使舵、媚上欺下、趨炎附勢。

七、課後作業

1、《同步導學》;

2、嘗試畫一幅奧楚蔑洛夫的肖像畫。

第二課時

一、 複習舊知

二、 研讀課文

1、 奧楚蔑洛夫的“新的軍大衣”在小說中出現了幾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在小說中共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小說開頭。新的軍大衣是奧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第二次:聽說“這好像是將軍家的狗”,藉口天氣熱,脫大衣,以“脫大衣”掩蓋自己的狼狽。

第三次:聽到人羣中有人肯定是將軍家的狗,奧楚蔑洛夫爲自己的言語的冒犯而恐懼不已,嚇得渾身發抖。因而又要巡警給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說結尾。“裹緊大衣”。奧楚蔑洛夫擔心丟掉官職,因此他不寒而慄,情不自禁地要“裹緊大衣”。

軍大衣這一細節描寫,將奧楚蔑洛夫變色過程中的醜態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

2、 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描寫——手指頭,找出相關語句並分析其作用。

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開始它是赫留金用來要挾狗主人的資本,要求賠償的本錢;但當有人說狗是將軍家的時,手指頭又成了冒犯名種狗的罪證。

總之,這兩處的細節描寫,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主人公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躍然紙上。

3、 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據,反映了底層人民機敏的一面,是作者諷喻沙皇的“法律”對人民的壓迫。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爲自己辯護,接着擡出“當憲兵”的兄弟,通過人物語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實質是:憲兵就是法律,對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銳諷刺。第三次在第十七段,從側面揭露法律在統治階級眼裏,不過是一紙空文,說明法律的虛僞。總之,三提法律,不僅交代了時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題,使小說的主題不僅僅停留在對一個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頭直指沙皇的專制統治。

4、 再聯繫圍觀的羣衆和當時的環境,可以看出俄國社會的哪些弊病?

對圍觀羣衆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階層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病苦。

社會環境的冷清、蕭條,這正是軍警憲兵當道的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的寫照,交代了“案子”發生的社會背景。

三、 歸納小說主題:

《變色龍》通過對見風使舵、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專制統治的忠實走狗的刻畫,巧妙地揭露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腐敗,也揭示了小市民階層麻木、庸俗、愚昧的社會病苦。

四、 分析人物形象

1、你認爲奧楚蔑洛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合自己所創作的人物肖像。

明確:奧楚蔑洛夫是一個專橫的沙皇警察,但同時也是一個見風使舵的變色龍。他專制蠻橫、欺凌百姓,對上則趨炎附勢、獻媚討好,是一個厚顏無恥的兩面派。

2、人物形象具有怎樣典型性和概括性?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併成爲某類人物的代名詞,是因爲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寫這類人物的時候,抓住了他們的共性,通過提煉、概括和總結,並用誇張、對比等諷刺小說常用的藝術手法,加以突出,使這類人物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葛朗臺,莫里哀喜劇《慳吝人》中的阿巴公,吳敬梓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都是這樣的人物。

3、自然界中的變色龍隨着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色,是出於生存的本能,而奧楚蔑洛夫幾次變色又是爲了什麼?

奧楚蔑洛夫之所以幾次變色,是因爲他不敢得罪權貴,哪怕僅僅是權貴家的一條狗。這樣的一個小官僚,面對一般羣衆的時候,他往往會擺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場,穿着新的軍大衣,在衆人面前“嚴厲”的表情,一個拿腔作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畢現;而面對權貴,卻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這樣的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

4、作者通過奧楚蔑洛夫的言行揭示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當時沙皇統治的俄國,經濟落後,思想保守,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而作爲這樣一個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小官僚,爲了生存,不得不用喪失人格和尊嚴來換取生存空間。這樣的人物雖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鋒芒其實更多地是指向當時腐朽專制的社 會,指向孕育這種奴性人格的土壤。

5、社會意義

變色龍,現在多比喻政治上善於變化和僞裝的人,含貶義。在俄語中,這個詞的含義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見風使舵的小人”。小說用它來諷喻那種狡猾善變、出爾反爾的人。用變色龍作標題,不僅揭示了要鞭撻的對象,富有諷刺意義,而且形象生動,非常恰當。

現在“變色龍”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這一名詞已成爲見風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詞。

五、探究寫作方法:

1、小說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

明確:運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突顯人物性格。奧楚蔑洛夫的幾次變色,都是通過他與大家的幾次對話來表現的,而他見風使舵、諂上欺下的性格特點,正反映在他的話語裏。如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的狗時,他先問“你拿得準嗎?”聽到肯定的回答之後,他趕緊表態“我也知道。將軍家裏都是些名貴的、純種的狗;這條狗呢,鬼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毛色既不好,模樣也不中看,完全是個下賤胚子。”而當廚師證實這是將軍哥哥家的狗時,“這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好一條小狗……”其嘴臉變化之快,真令人瞠目。而他無恥之極的奴性性格也由此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運用動作、神態,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幾次脫大衣、穿大衣的動作,都是爲了掩飾自己的尷尬,爲下面態度的轉變做鋪墊。再如“奧楚蔑洛夫嚴厲地說,咳了一聲,擰起了眉頭”,“咳”“擰”等動作,都形象地表現了奧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裝腔作勢、官氣十足的醜態。而當得知這是將軍哥哥家的狗時,立刻“整個臉上洋溢着動情的笑容”,真是媚態百出。這些動作和神態描寫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2、作爲一篇諷刺小說,它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裏?

⑴誇張。諷刺小說往往離不開誇張,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時間裏,隨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斷變化,奧楚蔑洛夫的態度也發生了五次變色。變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誇張手法的巧妙運用,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對比。奧楚蔑洛夫面對狗主人的身份的變化,不停地改變着自己的態度,時而威風凜凜,時而奴顏婢膝,一會兒痛罵小狗是“瘋狗”“下賤胚子”,一會兒又誇小狗“名貴”“伶俐”,前後矛盾,對比鮮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說的喜劇效果更加突出。

文章最後寫到奧楚蔑洛夫“裹緊大衣,接着穿過市場的廣場徑自走了”,請設想一下奧楚蔑洛夫離開廣場後去了哪裏?要求設計的情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

繼續去別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又遇見了一起類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處理,或者處理得更圓滑了。

去找普洛訶爾套近乎。

去將軍家邀功請賞,在此之前到首飾店索要一些金銀珠寶,一併送給將軍。

“買”一隻小狗送給將軍的哥哥。

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飾店尋點兒麻煩。

去糾集一批地痞流氓準備毆打赫留金。

續寫:奧楚蔑洛夫離開廣場後發生的事,100字以上。用上下面的詞語:

洋溢 荒.唐 伶俐 無緣無故 異想天開 無精打采……

參考:奧楚蔑洛夫處理完狗咬人事件後,滿心歡喜地向前走,迎面走來將軍的哥哥和他的隨從。奧楚蔑洛夫急忙熱情洋溢地迎上前去,彎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躬,笑容可掬地說道:“烏拉吉米爾•伊凡尼奇先生,您是不是丟了一條狗?唉!這小傢伙差點讓人給糟了,赫留金那荒.唐的傢伙把菸捲戳到狗鼻子上去,幸虧您的狗伶俐,咬了他一口,可赫留金卻說狗無緣無故咬他,要您賠償他一筆錢,真是異想天開!是我訓斥了他一頓。那混蛋只好溜了。那小狗已讓您家廚師普洛訶爾領回去了。我也正想到您府上去,不想在這兒遇到您了……”伊凡尼奇閉着眼淡淡地說:“嗯,我知道了。”說罷,揚長而去。奧楚蔑洛夫滿肚子的熱望化爲泡影,無精打采地呆立在冷風中……

八、課後作業

1、完成《同步導學》19課;

契訶夫的其他小說:《萬卡》、《一個官員的死》、《裝在套子裏的人》等。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9

本學期九年級語文新課的教學任務即將完成,爲迎接會考,爲系統地複習好語文知識,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增強學生會考應試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特制定該複習計劃。

本期教學時間約18周,用五週時間完成新課,十一週時間複習。三月到四月底進行第一輪複習,五月分進行衝刺練習,六月餘時就熱點題押題和考前準備。

一、分冊複習(用時兩週)

會考考綱規定考課內字詞和文常。梳理整個中學階段1-6冊語文課本的知識,使之系統化,使以前零散雜亂的知識有條有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

複習要點:1、課文的字、詞

2.掌握其它文學體裁的常識,如散文、小說、

3、掌握重要的文學常識,側重於一些名人大家,如魯迅、唐宋八大家等。

二、專題複習(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週)

(一)依據中學語文教材編排,文體分類,進行專題複習(大概用時五週)

1.古詩文專題複習(兩週)

2、記敘文專題複習

3、說明文專題複習

4、議論文專題複習

5、語言運用其他專項練習

(二)作文訓練(一週)

讓學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寫作素材

學習優秀作文,摹擬其謀篇佈局,刻意選材新穎,內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敘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範文,引導學生分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讓學生拿到題目不盲目下筆。舉出一些作文內容,適用於哪些題目,讓學生作文不離題,能找準方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訓練除專題外,同時堅持每週一個作文訓練)

三、模擬衝刺(三週時間)

此時離會考的時間已不多了,應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應多發試卷讓學生大量練習,提高心理素質,沉着應考。教師必須把握題目的量和度,認真批閱,準確評講,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訓練。模擬考試增加考前的觀場感,讓學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題目要求。

四、猜題、押題(六月餘時)

再次落實一些熱點問題理解,輔之以試題,針對性更強,目標更明確,一切爲了分數,考前對學生進行答題技巧的培訓。

附:教學指導思想

本學期語文的教學重點是複習迎考,如何更優化、更有效地做好複習工作是本學期教學工作的難點。現備課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但極少部分沒有養成。所以教師指導督促學生有每天的學習計劃、目標,並對應過手的知識進行自測和師測,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千萬不能拖帳滾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節課上

九年級下學期的時間本身就很緊張,指望學生課下在語文上花很多時間是不可能的。爲此,要特別注意當堂的學習效果,突出重點難點.務必要求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諸如第一輪複習當中,堅持當堂聽寫默寫,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三、不忘學科的特殊性,注重語文的人文性

1、雖然在九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填入”式的傳授不可少,但還應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啓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題能力,應對85%主觀題目的考試。

2、在教學中,始終突出語文的人文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思想,對生活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歸納的能力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讓他們成爲一個學習上“會思考”的人,能和老師一起從大量練習題中歸納出答題的規律和技巧,真正擁有答題的絕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

2.分析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會現實。

3.分析本文運用的象徵手法,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裏。有人說,它像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像一首歌,閃爍着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兒》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孫鴻,當代劇作家。他所寫的話劇小品《棗兒》,發表於《劇本》1999年第1期,曾榮獲“1999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

作品背景: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面臨着嚴峻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捲着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棗兒》等靖江戲劇小品以吶喊的方式對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

目標導學二:通讀文章,把握故事內容

通讀話劇,概括劇情。

明確: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流露出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目標導學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會現實

1.怎樣認識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確:劇中的老人是一個農民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念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劇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這種天性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2.你對劇中未出場的兩個人物怎麼看?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目標導學四:把握文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的象徵意味。

(1)老人 老子個兒大……就叫棗兒。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 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兒。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 棗兒叔叔……爺爺,你怎麼了?

(5)男孩 爹回來會帶……你的棗兒甜!

(6)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裏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明確:(1)並非指個子,隱含了永不褪色的親情,永遠割捨不了的鄉情。

(2)老人內心呼喊兒子,因兒子沒有迴應而傷心;老人年老,被兒子遺忘,透出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3)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現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它是現代生活的象徵。走出去的人們,往往迷戀於外在世界,忘記了回家的路,但他們最終會回來的,喧囂之後是平靜,躁動之後是安寧。

(6)道德、倫理、親情是每個人必須有的,但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不可阻擋地席捲着一切,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

2.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着什麼?

示例:(1)“棗兒”象徵着親情。老人思念兒子,男孩想念父親,“棗兒”凝聚着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2)“棗兒”象徵着故鄉。老人喜歡懷舊,表現了老人對故土的摯愛;兒子久出未歸,離開故土追尋心中的夢。(3)“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徵、精神家園的象徵。棗兒代表親情、故鄉,更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它所牽涉的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峻的考驗。

總結: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使全劇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內蘊。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請同學們結合全文各抒己見。

明確:(1)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2)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3)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4)劇本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5)劇本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1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詩的主旨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主旨。

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

3.對比閱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或對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內涵或相互對立、統一的關係;感悟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

重點

1.誦讀、理解詩歌內容。

2.揣摩詩歌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難點

聯繫詩人生平和創作背景,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爲學生再現詩中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增強直觀性。

2.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並感受詩歌語言之精美;讓學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朗讀音頻以及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

學生:通讀詩歌,解決生字詞,初步感知文意,並在課前查閱作者的相關情況。

2課時

《月夜》 《蕭紅墓畔口占》

唐詩宋詞,經典“詠”流傳;現代詩,風格獨特別樣紅。同學們或許有過這樣的感受:現代詩以清新雋永的語言,含蓄優美的意境成爲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情感自然流淌的窪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徜徉在現代詩這片水草豐美的天地,分享詩人沈尹默在霜風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傾聽詩人戴望舒在拜謁友人墓時寂寞地傾訴。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爲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

2.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1.《月夜》寫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爲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 例如這首《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補充介紹蕭紅的情況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中國近現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之一,被譽爲“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3.《蕭紅墓畔口占》寫作背景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釋放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品讀《月夜》

1.多媒體出示《月夜》,教師播放朗讀音頻,配樂範讀,學生聽後描述所想象的畫面。

2.美的詩還需要美美地讀,請大家想象着剛纔所描述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這首短詩。

3.學生討論、交流。

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霜風、月光、一株頂高的樹,營造了霜風寒月的幽靜氛圍。

品讀《蕭紅墓畔口占》

1.多媒體出示《蕭紅墓畔口占》。

2.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3.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月夜》

1.學生朗讀詩歌。

2.多媒體出示問題。

3.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問題,教師歸納明確。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蘊。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又何嘗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對這首詩的象徵意象的理解。

象徵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一株頂高的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 穩健、 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沒有靠着”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3)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蕭紅墓畔口占》

1.指定學生朗讀詩歌。

2.分組討論、交流下面問題。

(1)詩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別指誰?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我”指作者,“你”指蕭紅;蕭紅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爲什麼要“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來蕭紅的墓前放一束“紅山茶”?

表達對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緬懷之情。

(3)這是一首“偉大的詩篇”,詩句簡短卻意味深長。請品味詩句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第①句: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第②句: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着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複雜的感情。“紅山茶”寄託作者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徵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豔的生命。

第③句:我等待着,長夜漫漫。

“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第④句:你卻臥聽着海濤閒話。

“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閒話”,海陪伴着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這首詩通過敘寫詩人拜謁女作家蕭紅墓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沉追思和緬懷之情,也飽含着二者之間真摯深厚、純真的友情。

1.《月夜》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且詩中的主體情緒與客觀意象融爲一體,創構出渾整的畫面與意境氛圍。此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尾“着”,使語氣委婉,節奏舒緩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2.《蕭紅墓畔口占》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此外,這首詩篇的層次分明,結構和諧,外在的平和與內在的情感張力互相支撐,時間的連續展開,心情的慢慢沉鬱,生者與逝者的對話,在空曠的世界中相互呼應。

月夜

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

霜風明月高樹與樹並立獨立自主個性解放追求自由

蕭紅墓畔口占

戴望舒

拜謁友人墓時長路遠耐寂寞擺放鮮花寄追思漫長痛苦還等待逝者安詳又達觀情誼深厚緬懷追思

《斷章》 《風雨吟》 《統一》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品味了《月夜》的意境美,《蕭紅墓畔口占》的情感美。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學習《斷章》《風雨吟》《統一》這三首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哲理、作者抒發的深沉情思。

1.卞之琳(1910-20__),江蘇海門人,詩人、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爲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2.蘆荻(1912—1994),著名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鎮人。 出版的詩集主要有《桑野》《馳驅集》《田園新歌》《海南頌》《荻花集》等。

3.聶魯達(1904—1973),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

1.《斷章》文題解讀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2.《風雨吟》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 20 世紀 40年代初期。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十分熟悉。他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我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鼓勵人們敢於搏擊風雨。

3.《統一》文題解讀

詩歌題目言簡意賅,意味深長,蘊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尋味。世間萬物,錯綜紛繁,在對立之中存在統一,通過繁多的現象可以窺見單一的本質。詩人採擷極爲常見的事物,透過詩意的語言來揭示深刻的哲理。

1.請聽範讀錄音,注意朗讀的感情基調和節奏。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理解詩歌大意。

《斷章》

1.朗讀詩歌,品味畫面美。

詩歌共四行,形成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爲“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2.再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1)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繫的畫面中,你得出了什麼道理?

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爲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2)結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風雨吟》

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關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要敢於像年輕的舵手一樣,樹立強烈的責任感,拯救在風雨中飄搖的祖國。

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徵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爲生動,描繪出了“大地”動盪的、不安定的和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詩歌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裏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我”作爲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爲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統一》

1.朗讀詩歌,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

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係,“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係,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

2.作者爲什麼認爲“多”就是“一”呢?爲什麼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作者認爲“一切果實並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爲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爲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着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並無不同。因此,繁多是衆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3.有人說:“因爲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認識了這一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你認同這個觀點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示例: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爲所有的葉都有着葉的共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爲統一,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

1.《斷章》

該作品含蓄蘊藉,語言卻極樸素、平實,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2.《風雨吟》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意象豐富,意境深邃,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例如,詩歌選取意象“大地”“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讓人有些畏懼的意境,加之“卷”“奔”兩個動詞的巧妙運用,讓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聯想到風雨如晦的國家局勢,由此引發詩人決心要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拯救苦難中的祖國,流露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

3.《統一》

這首詩蘊含深刻的哲理,作者用詩意的語言將深刻的哲理詮釋得淺顯易懂,通俗曉暢。例如,作者將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揭示了“多”與“一”看似對立的關係,其本質是統一的哲理,點明主旨。

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可以歸納出其具備的共同特徵,一定程度上也是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①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鬆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會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②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並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

《斷章》——哲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

《風雨吟》——象徵:風雨大地

《統一》——哲理:對立之中存在統一

對《短詩五首》的講解,基本上達到預期目的,現將成功與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依照教學目標,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會、感受並理解五首短詩的內在主旨,將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對“五四”時期以來的白話新詩的對比閱讀,受限於學生的知識面和對特定歷史背景的瞭解不足,並沒有展開細品,講解得比較寬泛,學生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見解,收效不大。

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蕭紅墓畔口占》教案優秀範文三

目標導學二:《蕭紅墓畔口占》 1.簡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於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後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2.朗讀詩歌,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

明確:“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2)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

明確: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着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複雜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長夜漫漫。 ......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4)你卻臥聽着海濤閒話。 .....

明確:“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閒話”,海陪伴着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於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沉靜、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優秀的詩篇之一。

三、板書設計

《蕭紅墓畔口占》:情感美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瞭解阿城,積累與本課有關的語言。

2.理解小說的情節、人物。

3.把握小說的主旨。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

2.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阿城,原名鍾阿城,當代著名作家。高中一年級逢“文~”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他的處女作《棋王》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澱。其代表作有樹王》、《孩子王》等。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爲“東方大峽谷”,是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東面是被稱爲“萬瀑千湖之山”的碧羅雪山,西面是中緬邊境千里邊防的高黎貢山,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從前主要靠“溜索”橋。今天我們學習《溜索》,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讓人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整體理解。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一,二,……)標出意義段,要求體現小說的結構特點,用(1,2,……)段內的層次,標出主要人物,並簡要批註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標出環境描寫,批註自己的閱讀感受,列出不懂之處。

一、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盤桓:①徘徊;逗留。②周旋;交往。③玩弄;逗弄。④盤旋;曲折迴繞。⑤廣大貌。⑥引申爲傲慢自大貌。⑦徘徊,滯留。⑧遊樂。⑨猶疑不決的樣子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探視:查看;窺視。俯身:指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扭絞:指用兩股以上的條狀物向相反方向轉動。頃刻:片刻,表示行動或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尋思:琢磨,心裏琢磨。拳打腳踢:用拳打,用腳踢。千鈞之力:三十斤爲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戰戰兢兢: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二、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㈠理清全文思路,並作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

思路:

(1)距離怒江越來越近,我的心也越來越緊。最後抵達江邊人牛都被嚇得屏氣腿顫。

(2)我們發現自己處在垂懸的江邊壁頂上,深遠、喧騰的怒江讓我們心顫不已。

(3)領隊穩坐在沉靜的馬上沉着帶領慌神的駝隊向峽上繩索進發。

(4)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極其利索地溜索。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3

一、導入新課。

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寫了33篇白話小說。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孫伏園問他:“在先生的小說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同學們,你知道魯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嗎?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孔乙己》——板書:孔乙己(魯迅)

展示目標。

二、整體感知。

讀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乙己?

1.孔乙己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2.孔乙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

3.孔乙己最大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4.孔乙己最珍愛的一樣東西是什麼?

5.孔乙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6.哪句話最能看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通過剛纔的檢查,老師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對孔乙己的瞭解也很全面。但是,這些只是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細緻、更加準確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還需要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我,酒店的小夥計能夠記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麼?

只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用一個字概括呢?笑。

對於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還有誰在笑?

酒客、掌櫃的、孩子

2.酒客們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當中?分角色朗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你自己讀得怎麼樣?爲什麼?

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叫!

這樣喊的目的是什麼?這可是在大庭廣衆之下呀!

目的是讓所有人都聽到。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都來看啊,孔乙己又偷東西遭人打了!

(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高聲嚷道

目的呢?

唯恐天下人不知

(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重音應該放在哪裏?

親眼、吊

重音放在這上面,目的是爲了突出什麼?

證據確鑿,讓孔乙己無可辯駁。

他們達到這個目的了嗎?

達到了,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爭辯呢?還是不希望孔乙己爭辯?

老師發現:這三句取笑的話其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第一句是說“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第二句是說“你一定又偷人家東西了”,第三句則是說“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爲什麼這些酒客不直接說“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呢?

先讓他爭辯,然後拿出確鑿的證據擊敗他,從而讓他尷尬,讓他難堪,讓他無地自容。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狗·貓·鼠》中有一句話: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狗·貓·鼠》

3.剛纔是衆酒客取笑孔乙己偷東西這一弱點,後文當中他們還取笑過孔乙己的哪個方面?齊讀這一段。

沒有進學——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說些話: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衆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當別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的時候,孔乙己的內心是怎樣的?哪個詞語表現了這一點?

得意——不屑置辯

他們希望孔乙己得意嗎?爲什麼?

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飛得越高,摔得越重,他們先把孔乙己高高地擡起來,然後再重重地摔下去。

酒客們的這兩次嘲笑,你覺得哪一次纔是孔乙己致命的弱點?爲什麼?

第二次,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

4.前面取笑他偷東西,,他還能睜大眼睛,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跟人家爭辯,現在卻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也就是說,孔乙己最大的悲哀就是,作爲一個讀書人,在科舉的道路上失敗了,那麼,在本文當中,有沒有提到過一個成功的讀書人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出丁舉人這個成功的讀書人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狠毒——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 再打折了腿。 先寫服辯,後來是打

你覺得他是故意打斷孔乙己的腿,還是無意的?

故意的——再、寫服辯

去掉“再”比較一下: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說明丁舉人在打孔乙己之前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要把他的腿打斷。

“我”關心孔乙己嗎?掌櫃的關心孔乙己嗎?

我不關心——“才”也覺得

不,他只關心他的十九個錢。

在掌櫃的眼裏,孔乙己還不如十九個錢重要啊!

5.非但如此,掌櫃的甚至在孔乙己斷腿之後,依然嘲笑他。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一部分。(幻燈片)

掌櫃的在孔乙己斷腿之後,見面後的第一句話是“孔乙己,你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句話你覺得合適嗎?爲什麼?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呀!表明掌櫃的怎樣的性格特點?

不合適,冷酷無情(或冷漠亦可)

掌櫃的這一次嘲笑,跟前兩次的嘲笑一樣嗎?

預設一:不一樣。則問:爲什麼?不是“同平常一樣”嗎?

因爲此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打斷了腿。

預設二:一樣。則問:證據呢?——同平常一樣

則繼續問:孔乙己跟以前一樣嗎?

不一樣,被打斷了腿,從此再也無法穿他的長衫了。丁舉人不但打斷了他的腿,還打斷了他賴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讀書人的形象。

而掌櫃的這最後一聲嘲笑,就像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孔乙己最終沒有了活路。這一聲笑,是多麼的沒有人性啊!

請同學們擡起頭來,看一下孔乙己的生活狀態,

孔乙己的一生中,被何家打,被丁舉人打,遭酒客們笑,遭小夥計笑,遭掌櫃的笑,甚至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也在笑,孔乙己的一生,是多麼的可憐又可悲呀!

同學們,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鹹享酒店裏,你還笑得出來嗎?

笑不出來了。

可是掌櫃的還在笑,酒客們還在笑,那麼,掌櫃的,還有這些酒客們,他們都是一些壞人嗎?不是,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一些善良的百姓,都是被像孔乙己一樣被奴役被欺壓的下層勞動人民,對於自己的同胞,他們非但不伸手幫一把,反而嘲笑他、諷刺他、挖苦他,他們是多麼的愚昧、荒.唐、無知、麻木啊!魯迅先生說:“暴君的臣民,只願暴政落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着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這種看客的心理是多麼的可怕呀!

機動環節:同學們,如果孔乙己此刻就在我們的面前,你會對他說句什麼話呢?

時隔多年,我們的周圍還有沒有這種“看客”存在呢?請同學們看錄像。

總結:同學們,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碰到有人跌倒、有人受傷、有人難過、有人悲傷的時候,不要做一個冷漠的“看客”,而是伸出自己溫暖的手幫他們一把。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詞,默讀課文,梳理主要故事情節。

2、勾畫描寫句,分析人物,品讀句子表現效果。

3、提煉主題,探究死因,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品讀句子

教學難點:

提煉主題,探究死因,體會情感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激趣

從《范進中舉》進入學習,范進是活悲劇,但他起碼還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根本變化,在舊社會等級森嚴的考試製度下,比他更可悲的人(半個秀才都撈不到)的大有人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和他筆下的《孔乙己》。

二、學前檢測

1、小說的三要素是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 。

2、小說的故事情節可分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分。

3、小說的環境主要包括______ 和________ 。

默讀、通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給課後生字詞注音(點生上臺)

2、劃出課文中帶笑的句子(讀出來)

3、誰爲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如果請組一個帶笑字的詞來形容這些笑聲,你會組哪些詞?

4、找出反映下列內容的語句並揣摩其含義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結局:

你發現什麼規律?

(孔乙己身上體現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特質,他是一個很有用意思的人)

(1)穿長衫卻在櫃檯站着喝酒,

(2)給孩子分豆,卻又說不多也,

(3)明明每次去都被人嘲笑,卻每次都要“據理力爭”不許取笑。

(4)明明身無分文,喝酒卻從不賒賬

(5)結局:大約的確

5、在笑聲裏,魯迅寫了關於孔乙己的哪些事兒,請你幫我歸納一下。(字數越簡潔越好)

(1)偷書爲竊書;

(2)奚落考試不中;

(3)教我認茴字;

(4)給孩子分豆;

(5)斷腿買酒。

四、讀懂課文,分析人物

1、齊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說說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用信息?

2、魯迅爲什麼不一開始就讓孔乙己出場,連一個被掌櫃責罰的小夥計都敢笑他,說明了什麼?

3、合作探究:孔乙己除了地位低下以外,還具備了哪些性格特點?請你找出你認爲最生動傳神描寫句子加以品讀。(點撥:既可憐,又可悲,還可恨)

五、讀深課文,提煉主題

最終孔乙己消失於衆人的笑聲中,你覺得是什麼害了他?請你幫忙分析悲劇的原因:

(1-5小組分析個人原因,6-10組分析社會原因)

格式:孔乙己的沉淪源於______因爲______

(社會:看客心態,麻木不仁,唯利是圖;個人:不學無術,不知變通,死要面子)

從深層次講,你覺得是什麼促使孔乙己這個人身上產生了這麼多自相矛盾的特性?(社會邊緣人階層,高不成低不就,融不進”圈子”)

六、讀透課文,領悟感情

1、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者借小夥計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結局?你如何理解這句話?(大約指的是 ,的確指的是)

2、學完課文,結合文章內容,你覺得深究孔乙己到底死沒死,對魯迅來說重要嗎?因爲不管他肉體是否還存不存在,他的什麼已經死亡了?

3、對於孔乙己精神的死亡, 你覺得起決定性因素的原因是什麼?談談你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七、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用犀利的目光,精準的文字,深刻揭露了舊中國下中國人“獨特”的社會國民性,和被封建教育制度下所殘害的類似孔乙己這樣一大批屢試不第的社會邊緣人階層。

八、補充作業,情感延伸

以《孔乙己走出酒店之後》爲題,展開合理想象,續寫本文

字數 不少於300字;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5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

這是一篇洋溢着濃郁鄉土氣息的小說,語言大多是民間口語、俗語,活潑伶俐。因此,本創意的設計是:多層面的誦讀小說,感受、觸摸和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變體式閱讀小說(即把本文節選的兩章節當作寫人敘事的記敘文來讀)

1、指導學生擬如下小標題: 何滿子與奶奶何滿子與爺爺

2、學生通讀全文,完成字詞疏解。

3、積累詞語:

咬牙切齒人高馬大膀闊腰圓兩肋插刀三顧茅廬腰纏萬貫

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倫之樂如坐鍼氈望眼欲穿影影綽綽

一氣呵成妙手回春斷壁殘垣芒刺在背榮膺膩歪坍塌

戲謔捯氣

二、選讀描寫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語言

1、漫畫式的人物外貌描寫:

寫何滿子:如“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個木梳背兒;光屁股,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寫奶奶: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長滿老繭的大手……”

寫爺爺:如“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

寫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銅鍋的長杆菸袋,整天板着一張陰沉沉的臉。”

2、評書式的人物介紹:

寫奶奶:“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她還會扎針、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紅傷……。”

寫爺爺:“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編起故事來,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

3、妙用純鄉土味的比喻凸顯人物:

寫奶奶的潑辣:“一丈青大娘罵人,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

寫縴夫被打的狼狽:“像風吹乍蓬,轉了三轉……”“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

寫何滿子的玩劣:“長到四五歲,就像野鳥不入籠……

寫老秀才的嚴肅:“只覺得頭上壓着一朵烏雲,叫人喘不過氣。”

寫爺爺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針……”

4、趣用壓韻和對偶的民間口語、俗語,讀來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排比對偶並用:“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語對偶:“轉了三轉,擰了三圈,滿臉開花,口鼻出血,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呻吟。”“又燒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許願”;“嘮叨這個,嘟噥那個”;“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頭髮長,見識短”;

學生還可以自由選點,讓例句與賞析更豐富多彩。

三、總結與歸納

備學教案

【創意說明】

本課活動安排學生先從文中找事例支撐人物性格,然後簡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邊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教學步驟】

一、通讀全文,熟悉小說情節

二、在線閱讀,瞭解劉紹棠及其作品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北京人。1949年中學時開始發表小說,作品深受孫犁的薰染,擅長鄉土文學的創作,作品反映農村的背景閱讀,瞭解小說。

時間:抗日戰爭的年代。 地點:京東北運河畔一個普通人家

構思:沒有章回體,但浸潤着古典文學色彩。採用兒童視角。

語言:生動活潑,讀來朗朗上口。

歷史和風土人情,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自稱作品是“爲粗手大腳的爹孃畫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綠葉》《中秋節》;中篇:《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二等獎)長篇:《春草》《京門臉子》等。

三、感受人物形象與性格

何滿子: 好動玩劣,聰慧靈秀;

好學好問,伶俐可愛;

疼愛爺爺,有愛憎立場,有男子漢氣;

何大學問: 剛正不阿,仗義輕財;

慷慨豁達,俠肝義膽;

能說會道,嫉惡如仇;

一丈青大娘:口苦心甜,寵愛孫子;

身強體壯,能幹潑辣;

信神拜佛,思想守舊;

直腸直性,愛憎分明;

性格豪爽,勤勞善良;

學生從文中組合語言,支撐以上說法。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還可由教師示例或按照句式完成說話。

四、說說身邊的“他”或“她”

1、自由回憶與醞釀。回憶身邊有典型特徵的人。

2、具體描述他(她)的一兩個生動有趣的細節,不超過100字。

3、表達、交流,學生互評,教師點撥。

五、聯展閱讀,擴大視野

1、趣談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綽號。

例:《水滸》中林沖、魯智深、孫二孃、宋江、吳用、李逵等。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

鼓勵有能力的同學講述與綽號有關的趣事。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效果。 3.學習屈原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情境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糉子,同學們知道爲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那是爲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屈原正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喚風、雷、電,那他期盼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戲劇《屈原》。

【新課解讀】

一、整體感知——理思路

(一)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形象。 (二)讀“雷電頌”部分,回答問題。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談談自己的誦讀感受。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補充:

(1)從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從語言特點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氣勢雄偉的散文詩。

(3)從創作風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氣勢宏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現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創作背景:《屈原》創作於1942年。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爲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

小組交流,教師提問、明確:

這段獨白表達了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祇的兩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從“風!你咆哮吧!”至“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量,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部分(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教師小結: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東皇太一廟之正殿……各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爲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2.鄭袖、靳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急於毒死屈原。請簡要分析鄭詹尹的形象。

明確: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二)第二部分:

談到《屈原》的創作,作者曾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聯繫寫作背景,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文中賦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義,請你做一下歸納、整理,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2)這篇獨白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學習小組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1)

事 物 風雷電 洞庭湖、長江、東海 無形的長劍 “土偶木梗”的羣像 特 殊 含 義 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 人民羣衆 堅定的信念 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種寫法叫“象徵”。

教師補充講解“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象徵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爲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藉助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及對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的熱烈讚頌。

三、合作研討——評人物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朗讀及對文意的分析,你認爲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師提問、明確:

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屈原的形象作爲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渾悲壯。

四、賞讀語句——品語言

1.《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說說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同桌之間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師引導、明確: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賞析: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賞析: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進一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文言語感。

2.學習課文“記言”的史家筆法和簡潔傳神的人物刻畫方法。

3.理解和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精彩工整的敘述語言,用詞的講究,駢散結合的句式等。

3.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歷史的天空》,營造氣氛。

2.師:同學們,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英雄輩出,各領風騷,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一定也如燃燒的火把點亮過你心靈的明燈。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並根據自己蒐集的材料談談理由。

3、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並說明理由。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並學會利用資料。語言表述清晰流暢,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師小結,導入新課。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樣一類英雄,他們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充滿了凜然的正氣,我們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書)

二、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1.同學們學了不少文言文,也積累了不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介紹一下你常用的學習方法。

2.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

本環節主要目的是溫故知新,交流總結,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學們可能會說到的方法有:

(1)反覆朗讀,加強語感。

(2)藉助寫作背景瞭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

(3)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

(4)積累經典名句,引發個性思考。

(5)正確斷句,理清文章脈絡。

3.老師小結,引出文言文“五讀”法。

同學們歸納得不錯,說明很多同學在做有心人,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讀俱全”——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中質疑,讀出意味,讀後思辨。

4.運用“五讀”法,把握內容。

(1)讀準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唐雎 怫然 徒跣 搶地 韓傀 縞素 色撓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錯”通“措”;“直”通“只”;“倉”通“蒼”。

(2)讀出節奏。小組進行朗讀交流,互助,正確斷句,讀出節奏,使朗讀順暢通達。

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3)讀中質疑。

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大意,可從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分小組進行討論,還有疑難可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文章字詞方面的:

如多義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第一個“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個“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異義字: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係的關聯詞)等等。

★文章內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戰國最後十年,秦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騙局進行吞併,因此就有了這場兩國之間的外交鬥爭。

內容方面:故事性強,可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來理清文章脈絡。

可能產生的疑問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騙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當時勢力強大,爲什麼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認爲安陵是一個小國,不需要興師動衆地進行攻打,只要嚇唬嚇唬就會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與唐雎拒絕秦王的態度一樣嗎?

一樣,只是在語氣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語氣委婉,表現不卑不亢;唐雎語氣堅決,正氣凜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麼?唐雎的“布衣之怒”爲什麼能戰勝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現了秦王的殘暴和以勢壓人的氣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因爲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對國家的忠貞和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精神。

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三人的事蹟有何目的?

說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達到針鋒相對的作用。

秦王先對安陵君說“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爲“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後又對唐雎說“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爲“徒以有先生也”,這不是矛盾嗎?

這正好說明秦王的虛僞狡詐,先說的話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後說的話則表現了他的欺軟怕硬。

三、老師小結,再讀體會

第二課時

一、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在上節課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最後“兩讀”深入理解課文。

1.讀出意味。

要讀出意味,就要讀出人物,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的精妙。

(1)讀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畫特別生動傳神,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別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並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說說理由。

同學們勾畫批註,討論歸納;然後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唐雎:機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氣凜然,不畏強權,視死如歸,面對威逼利誘應對自如,面對假仁假義義正辭嚴。(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仗勢欺人,陰險狡詐,兇狠殘暴,欺軟怕硬。(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2)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較準確,那麼應在朗讀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正確的語氣和人物的情感。

請同學來試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對話一段,其他同學評價討論,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討論中要注意的語氣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字可拖長,要讀出威脅的語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要讀出輕蔑的語氣)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讀出秦王的霸氣和威脅的語氣)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應強調,表現唐雎的毫不畏懼和針鋒相對)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應突出唐雎的凜然正氣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先生坐!何至於此!(語速不能太快,要讀出秦王的膽怯和心虛)

可結合課後練習二進一步體會語句的語氣和人物情感。

(3)讀出語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鮮明傳神,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

★以記言爲主,突出了人物的語氣,表現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如“挺劍而起”、“秦王色撓”等。

★通過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如唐雎“挺劍而起”的視死如歸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安陵君與唐雎的對比等。

★語言的文采飛揚,駢散結合,氣勢磅礴,扣人心絃,值得學習與借鑑。

2.讀後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這個形象表現出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其實像這樣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還有很多,能舉出現幾個嗎?

同學們討論發言,體現同學們的文學積累和延伸能力。如藺相如,荊軻,文天祥,林則徐等等,同學們還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他們的故事。

(2)唐雎敢於爲國家挺身而出和麪對強權毫不畏懼的精神在我們當代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結合生活體驗來談談。

目的是調動學生的閱讀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中華美德的現實意義,鼓勵同學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學習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

(3)課後查閱相關資料,更充分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當代的具體表現和典範的故事。還可讀一些如《戰國策》、《史記》中的經典篇目,更多地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體會後背誦課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體會,相信同學們對文章內容和結構層次有了更好的把握,這麼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來一定不是難事,同學們大聲背誦課文,看誰能更快背誦下來。在同學們大聲的背誦中結束課堂。

板書: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開端)秦王不悅(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爲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爲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爲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爲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爲什麼不直接說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說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爲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唯一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領會“棗兒”在劇中所起的作用。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3.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劇中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揣摩情節、語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給生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詞。

驀(mò )然 撣( dǎn )灰塵

hú lún( 囫圇 ) 咀嚼( jǔ jué ) [來源:]

翹(qiáo)首遠望 chóu chú( 躊躇 )

2.解釋下列詞語意思。

喃喃自語: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

津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開懷大笑:心情無所拘束,十分暢快地大笑。

心事重重:心裏盤算的事很多,一層又一層。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

驀然:猛然。 囫圇:完整,整個兒。

躊躇:得意的樣子。 翹首:擡起頭來望。

3.走近作者(學生彙報蒐集的資料)

三、初讀劇本,整體感知(分小組交流討論後彙報)

1.學生自由讀劇本後用自己的話概括劇情。

2.全劇有幾個人物?在出場上有何不同 ?

3..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4.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5.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6.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四、劇情探究

1.“棗兒”在劇中起什麼作用?[來源:學&科&網Z&&&K]

2.“棗兒甜,……留給娃娃過年吃”在文中出現兩次,請從結構內容上說說它在劇中所起的作用。

3.怎樣理解劇本的思想內容?

(各小組討論後彙報)

五、藝術特色

1.什麼叫象徵?

2.“棗兒” 象徵什麼?

3.怎樣理解劇中的象徵手法?

六、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斷章》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題。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世界。

過程與方法

1.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文本戲劇衝突。

2.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臺詞,並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讀臺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崇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的寫作方法。

難點

朗讀臺詞,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

教學方法

1.情景導入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及《天下第一樓》的劇情。

2.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文中的關鍵語句,賞析文中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天下第一樓》,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話劇的相關知識。

作者簡介

何冀平,中國劇作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演出場次

文本鏈接

名噪京師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創業於清同治年間。傳至民國初年,老掌櫃唐德源因年邁多病而退居內室,店業全仗二掌櫃王子西協助兩位少掌櫃慘淡經營。怎奈兩位少爺與鴨子無緣,大少爺迷戲玩票,二少爺崇尚武林,鬧得店鋪入不敷出,王子西幾次向老掌櫃推薦他的換帖兄弟盧孟實來操持店業。

生性聰慧的盧孟實立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以泄人間不平。面對勢如壘卵的“福聚德”,他絞盡了腦汁,結果在不長的時間裏竟使這三間老屋翻蓋起了二層樓。盧孟實之所以能使“福聚德”東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幹練,還得助於與他相好的青樓妓女玉雛姑娘,更靠技藝超羣的廚師羅大頭和善於迎來送往的堂頭常貴。

歲月如歌,十年彈指一揮間。後來,“福聚德”內憂外困,最終走向沒落。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把握戲劇的矛盾衝突。

2.速覽課文,找出文中主要寫了哪些人物,情節圍繞什麼矛盾衝突展開的?

盧孟實,王子西,羅大頭,常貴,唐茂昌,唐茂盛;主要圍繞“福聚德店堂”的即將衰落展開情節的。

五、課文精讀

1.瀏覽全文,梳理出主要情節,並用自己的話概括。

(1)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2)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爲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3)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夥計,厚賞成順。

(4)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並撂挑子離開。

(5)唐茂盛藉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2.文中哪句話最能概括情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認識。

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是對情節的概括。

3.分析“福聚德”走向衰落的原因。

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隻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裏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後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信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於“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夥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

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說,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纔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4.文中用語簡單明瞭,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並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爲什麼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裏只是說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仗着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衆,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賠着笑臉。

(2)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麼紅火怎麼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夥計也是體面的。

盧孟實罵小夥計,是想夥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爲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5.本文出場人物極多,但是許多人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象,這得益於作者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請你認真閱讀文章,挑選出幾個你喜歡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盧孟實形象】①盧孟實在未出場時就通過王子西等人的評價,“咬牙跺腳地幹”,側面表現出他是一個務實勤勞的人。②盧孟實一出場,便不屑與克五這樣的遊手好閒之輩打交道,且將事物安排得妥帖,這就說明了他是個精明能幹的人。③訓斥夥計,賞成順,讓成順體面一點,又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自尊,他不僅關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時也關注着夥計們的自尊。④而與羅大頭的對話中,又體現了他是個不固執的人,對陳腐該改的規矩力圖改之。⑤不過,從他對待羅大頭的過程中,又能見其剛直的性格。這與後來東家二少爺出場時似有所矛盾,對待這位東家二少爺,盧孟實依然要陪着笑,這是這個時代階級之分下樸實勞動人民的悲劇。

言而總之:盧孟實是一個務實勤勞、精明能幹、自尊自強、關心夥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着屈服於社會環境的人。

【羅大頭形象】

①羅大頭是福聚德的烤鴨師傅,從“別忘了你們當初是怎麼把我請回來的”一語中,可以看出羅大頭的技藝精湛,是店裏的“頂樑柱”之一。

②但是他固執、不變通,如強調不到七十不傳徒弟;自恃技藝精湛,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動輒要撂杆子走人。

③脾氣也十分火爆。不過,他的火爆脾氣與他的性格之真是連貫的,他看重自身的價值與名譽,絲毫瞧不起克五那種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爺”。總而言之,羅大頭是一個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直率,不屑與小人爲伍的人。

【其他人物形象】常貴:同情他人,老實厚道。福子:仗勢欺人,諂媚姿態。

六、文章主旨

本文以中心人物盧孟實在與少東家、克五、飯店夥計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開情節,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個人幹,八個人拆。展現了舊社會平民百姓自我奮鬥但最終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悲劇。

七、寫作特點

語言富有方言特色,充滿着濃郁的京味。

例如,王子西說:“要不孟實這麼咬牙跺腳地幹,心裏窩着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徵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夥計時說“瞎話”“下作的東西”,這裏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徵是比較必要的。因爲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