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46K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精選20篇)

1、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賞讀課文,品析人物性格特徵。

3、用讀課文,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賞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歌曲《遊子吟》。

師:這首歌唱出了流浪在外的的遊子的辛酸,他們是多麼渴望家這個港灣的慰藉,多麼渴望能夠迎來人生的春天!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裏就有這樣一個在外流浪多年的遊子,飽經人生的滄桑,更可憐的是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視他爲毒蛇猛獸,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遠,這爲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瞭解作者

莫泊桑: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鍊》、《米龍老爹》等。(多媒體出示作者,點生讀。)

師:左拉曾這樣評價過這位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作品無限的豐富多彩,

精彩絕妙,令人歎爲觀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去體會作品的豐富多彩。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讀小說,一定要讀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屬於自己的感受。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並隨手寫下自己最初的閱讀感受和疑惑。

1、生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2、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歸納整理。

(四)賞讀課文,品析人物

菲利普夫婦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不同稱呼?

2、通過這些稱呼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是怎樣的?

3、請你找出課文中描寫菲利普夫婦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談談你對人物的理解。

例如:我母親也怕起來,吞吞吐吐的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爲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析: 通過母親說話時的動作“吞吞吐吐”和母親的語言可以看出母親她不願相信那個賣牡蠣的就是于勒,她怕自己的發財夢會破滅。

4、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做到了知人知面又知心,哪位同學能夠全面的評價一下菲利普夫婦。(點生總結)

師:菲利普夫婦是可憐的,但又是可鄙的,他們雖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但他們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菲利普夫婦已經被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腐蝕了心靈。人性完全扭曲,在他們的心之天平上,金錢要比親情重要得多。《板書》

若瑟夫

1、你認爲若瑟夫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2、假如你是若瑟夫,當你面對嫌貧愛富、冷酷無情的父母和窮苦落魄、狼狽不堪的叔叔時終於勇敢的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

(五)用讀創新,拓展遷移

1、瑟夫在後來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受到父母和社會的影響呢,我們再來看看本文在選進教材的時候被刪去了的開頭和結尾。你認爲該不該刪掉?(多媒體出示被刪去了的開頭和結尾)

原文開頭是: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說: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着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原文結尾是:

此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生暢所欲言)

師:作者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他對親情的呼喚,對人性的召喚,也寄寓着作者偉大的人道主義情懷,這讓我們在看到社會黑暗、感到人際關係冷酷的同時,更看到、感受到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潔白和溫暖。

2、本文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們的人生觀。面對金錢,面對親人的貧窮與富有,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選擇?

(六)課堂總結

師:希望同學們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靈魂的深處,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係所異化,因爲只有這樣的心靈,纔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也希望愛心能夠永遠成爲冬日裏最燦爛的陽光,能夠跨越時空,超越金錢,溫暖在他人的心間。最後讓我們共同深情的呼喚:于勒叔叔,回家吧!(在多媒體播放呼喚親人的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說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關係的醜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體會巧妙的構思,掌握曲折的情節。

能力目標:

1、學習運用個性化描寫及對比手法刻畫人物。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鍛鍊創造性思維。

德育目標:

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1、理解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理解課文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對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2、體會巧妙的構思,掌握曲折的情節。

【教學難點】

1、對小說主人公的判斷。

2、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主題的分析。

【教學準備】幻燈片或小黑板

【教學時間】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利用名言導入:

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於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兩段精彩的論述。

“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

“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這兩段可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生答:純粹的金錢關係。金錢能使水火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如同陌路。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個“嫌貧愛富”的故事。

二、導學導讀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P168)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爲突出,被譽爲“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說《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2、檢查複習

文學常識填空

①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②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

3、學習字詞:學生注音、釋義,教師講評。

給加點的字注音:

拮据jié jū闊綽:chuò棧橋zhàn煞白shà撬開qiào詫異chà牡蠣mǔ lì襤褸lán lǚ

解釋下列詞語:

拮据:手頭緊,經濟狀況不好。

棧橋:碼頭上延伸到海里的長橋,供旅客上下船和裝卸貨物用。

闊綽:排場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於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蒼白,沒有血色。

撬開:用棍棒後刀、錐等的頭插入縫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頭,使縫隙增大。

詫異:驚訝,覺得十分奇怪。

牡蠣:一種軟體動物,又叫蠔,肉鮮味美,可食用。

襤褸:衣服破爛不堪。

張皇:驚慌,慌張。

與日俱增: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比喻很有把握,也說十拿九準。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內容,勾畫並疏解疑難字詞。 準備複述故事。

2、學生嘗試複述故事梗概。

3、師生共同點評。

我小的時候,家住勒阿弗爾,生活拮据,只能勉強餬口。我的父親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回來,但也掙不了多少錢。我還有兩個姐姐。

但在每個星期日,我們都要到棧橋上去散步,父親總是。

原來我的叔叔叫于勒,是家中的禍害,品行不好。後來他被打發到美洲,卻成爲了我們家唯一的希望。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收到了于勒叔叔的來信,于勒叔叔誠懇地表示一發財就會回來。所以,這封信成了我們全家的福音書。父親母親也一直期盼着于勒叔叔發了財後回來。

後來,有一個公務員看上了我的二姐,並且在看過了于勒叔叔的來信後決定和我姐姐訂婚。於是,父母決定在婚禮後,全家一起到澤西島去作一次小小的旅遊。可是,巧的是在去澤西島的船上,我們一家遇見了已經蒼老的于勒叔叔。她穿得破破爛爛,而且又老又髒,滿臉皺紋,現在只能在船上靠賣牡蠣維持生計。

向船長了解過一些情況後,父母對於勒叔叔的態度有一次發生了變化,他們擔心於勒叔叔又拖累我們。爲了避免在遇見於勒叔叔,我們只能換了另一條船回來。

從此以後就再沒見到過於勒叔叔了。

4、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按“盼”、“贊”、“見”、“躲”,將課文分爲四大部分。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開端:(1——4),盼于勒(在海邊棧橋上等待)

第二部分發展:(5——19),贊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20——47),見於勒。(買牡蠣)(在海船上相遇)

第四部分結局:(48——49),躲于勒。(乘另一艘船)

四、佈置作業:練習六。

第二課時

一、承前導入

二、關於“我”的家境。

1、提問“我”家的境況如何?

2、在學生概括、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講析並擇要板書。

首段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及“我”的家境。“並不是”、“剛剛夠”、“有兩個姐姐”,概括寫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幾件雖顯瑣細卻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體化了。

①樣樣——都要節省(無一例外) 總

二 ②請吃——不敢答應(以免回請) 拮

③買貨——減價底貨(拮据至極) 分 ——窮

段 ④長袍——自己做的(無可奈何) 據

⑤花邊——計較半天(愛慕虛榮)

3、全家人對於勒的態度是怎樣的?

三、四自然段,通過父親“只要一看見……總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行動和語言兩方面簡練、生動的描繪,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永不變更”意味着父親那句話已說過無數次了,極寫盼望之情的強烈。

四、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歸來,那麼,于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爲什麼要這樣焦急的盼望他歸來?小說在此設下懸念。請大家速讀課文,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在“我”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在你(讀者)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

速讀後,學生回答,教師講評並擇要板書。

1、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于勒是個(注意對比的手法):

①當初于勒糟蹋錢:壞蛋、流氓、無賴(恐怖)

②第一封信,希望賠償損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③第二封信,發了財,一起過快活的日子:(福音書)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

④船上巧遇,于勒成窮水手:這個小子,這個傢伙,這個賊,那個討飯的,那人,這個人,這個流氓。

5、菲利普夫婦對於勒變來變去的態度中有什麼不變的東西?造成他們態度多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①一切從金錢出發;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是息息相關的,于勒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裏,金錢決定一切,金錢被銅臭所遮蔽,註定了他那悲慘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骨肉親情也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2、在“我”心目中於勒是個:

與菲利普夫婦認出于勒後的“恐怖”、“憤怒”相比,“我”的同情,體現出青年人的善良、純真。

3、在你(讀者)心目中於勒是個:

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裏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爲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說他在那裏作生意賺了錢,並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髮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於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後,重又潦倒落魄下來,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他又重新成爲哥哥、嫂子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于勒成爲窮水手,不外乎揮霍無度或競爭失敗,既出乎人們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從小“行爲不正,糟蹋錢”,沾染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很容易揮霍浪費、入不敷出;而競爭失敗,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爲: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

4、遷移:你能舉出其他名著中這種親情中的金錢關係嗎?

《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兩部都是法國名著,所體現的都是父女關係是金錢關係。

課文中反映了兄弟、夫妻(兩個女兒嫁不出去,因爲貧窮、嫁妝少)是金錢關係,上兩部反映了父女之間是金錢關係(也包括夫妻、叔侄關係),這說明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墮落時期金錢腐蝕了人間親情。

5、這篇小說在刻畫人物時採用了哪種描寫?(神態、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了哪種描寫?(心理描寫)

課文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等描寫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刻畫人物的性格。

七、銜接:同學們,你對金錢有着怎樣的思考?你生活的周圍有關類似的事例嗎?說出來給大家聽聽。(積極、健康、暢所欲言)

八、拓展:像菲利普夫人那樣唯利是圖的人還有很多,但在我們生活當中,也有更多的“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人嗎?

A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戶侯)b雷鋒(節省錢把全部積蓄支援災區)

三、 作業:完成練習一。

第三課時

一、回顧導入:簡要回顧上課時內容。

二、景物描寫的作用

1、齊讀20段,並用波浪線畫出有關景色描寫的語句:“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問: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裏看出來的?

歡樂的心情。景色靜謐,色澤美麗。

齊讀47段,並用波浪線畫出有關景色描寫的語句,提問: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裏看出來的?

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三、研讀課文精彩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1、

21——24段,插寫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女兒、女婿吃牡蠣的情節。這看來好象與情節主線無關,但不知不覺中卻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因爲正是父親請吃牡蠣,纔有可能進一步認清、認出水手。

母親的話說得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有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實際是什麼?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

2、指定五位學生分角色朗讀25——47段;角色:敘述者(我);父親;母親;船長;于勒。其他同學圈出寫菲利普夫婦語言、動作、神情等的語句,仔細揣摩體會。

3、 教師講析並板書:

(1)這幾段的情節可概括爲這樣一個過程:猜疑——肯定——恐怖——憤怒——躲避

(2) 關於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心理驟然緊張,想躲開窮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認出來;瞪着眼“看女兒、女婿”——怕他們發現這個祕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多年的美夢破滅了,心中充滿了恐懼,怕窮弟弟又成爲他的負擔,而這一切給他的打擊確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聲”對妻子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麼像于勒?”——雖“像”但僅僅是猜疑,還沒有確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婦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了。

②結結巴巴,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着,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着嗓子,不安,神色十分蒼白,兩眼跟尋常不一樣……

③內心的極度恐慌。(這說明菲利普盼于勒回來完全爲錢)

小結:動作、語言的描寫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使我們看到菲利普是個虛僞、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惟利是圖、自私、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

(3) 關於菲利普之妻克拉麗絲:

①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爲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二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仍存一線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母親突然暴露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舊怨新恨一齊發作,以致“突然暴露”破口大罵。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特徵,隨着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發展,至此畢露無遺了。

和菲利普一樣,美夢剛破滅時,她內心驚恐,神態異常,語無倫次。當她親眼看到那個賣牡蠣的正是于勒後,哆嗦着說:“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這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她人生哲學的祕密。對於遠遊歸來的于勒,她多麼厭惡啊!可正是她昨天還在不停的讚賞:“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由此看來,她對丈夫的親弟弟于勒的態度前後是截然不同的!透過她兩次不同的語言,我們析其內心世界,不難看出:在她心目中於勒是好是壞,該親該疏,完全取決於他是否有錢!正是人物自己的語言,使讀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圖、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徵。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

4、“我心理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唸的三句話,意思有什麼不同?作者爲什麼重複寫?這表現了“我”什麼心理?你知道哪幾個詞應重讀嗎?

①沒有什麼不同②別具匠心,強調③反映了“我”對處於貧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對父母親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飽含譏諷意味的心裏話。④叔叔、弟弟、親叔叔。

師小結:文中就是通過對不同人物的逼真的心理描寫,展現了不同人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

三、 完成練習三。

第四課時

一、其他問題或片段

(1)13——15,照應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鋪排盼望之情,也爲後文于勒再爲“恐怖”作好鋪墊。

(2) 16段中的“上千種計劃”,富有諷刺意味,毫無着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劃,十分可笑,也顯得可憐、可鄙。

(3)17、18段筆觸幽默有趣:姐姐們28、26歲了還“老找不着”對象,從一個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務員看中二姐是因爲“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將到來的財產才上門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4)19段,順着二姐結婚的情節,自然的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的情節。

二、 歸納主題;概括寫作特色。

1、 小說主題:

小說的結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婦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爲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從中可見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爲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這篇小說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的心理,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設題目的: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明確19世紀法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金錢關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總結: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貧窮則兄不認弟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的主題思想。

2、藝術特色:

巧設懸念

討論:①我們一看到這篇小說,馬上被它吸引,並急於讀完,關鍵在於小說設置了懸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爲什麼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爲什麼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鮮明的對比

三、作業:做《導與練》及《作業手冊》未完成之題。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內容。2.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

2、過程與方法: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鍛鍊創造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學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重點: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對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 討論

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徵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啓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爲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二 檢查預習——引導學生掌握下列詞語的音、形、義:

拮据(jié jū)(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棧橋(zhàn?qiáo)(火車站、碼頭、礦山等的形狀像橋的一種建築。用於裝卸貨物,有的棧橋也供旅客上下用。碼頭的棧橋延伸到海里。)

牡蠣(mǔ lì)(一種軟體動物,也叫蠔〔háo〕,產於淺海的泥沙裏或石上,有兩片殼,肉味鮮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藥。)

襤褸(lán?lǘ)(〔衣服〕破爛。)

撬(qiào)開(用刀或棍捧等的一頭插入縫孔中,用力扳或壓另一頭,以撥、挑開東西。)

煞白(shàbái)(由於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àyì)(驚訝、奇異。)

三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 學生複述故事梗概。

2. 課文分析

A、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後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傢伙、老流氓、賊、流氓。

B、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後後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後小結。

爲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 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 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C、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說的結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婦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爲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從中可見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爲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這篇小說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的心理,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 發散訓練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五 課堂小結

這篇小說主要通過富有個性化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這點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

六 作業佈置

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於 勒:窮―――富―――窮 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菲利普夫婦:攆―――盼―――躲

恨于勒——開端(盼于勒)——發展(贊于勒)——高潮(怕于勒)——結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理解曲折的情節。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學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理解曲折的情節。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親情對於人生的意義遠勝於金錢。

教學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字詞、文學常識掌握情況

二 分角色朗讀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旁白

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三 研讀文章

討論:

①我們一看到這篇小說,馬上被它吸引,並急於讀完,關鍵在於小說設置了懸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爲什麼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爲什麼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②這篇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對於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終明確:小說題爲《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卻是作爲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四 課堂練習——創新寫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請續寫。 遊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裏放着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麼那麼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於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五 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于勒的遭遇爲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係,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關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讓我們再說一次——讓世界充滿愛!

六 佈置作業

寫作練習: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板書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婦 于勒   “我”

憎恨害怕———奉爲福星——深惡痛絕

(趕)————(盼)————(躲)

可悲? 可憐? 深思……

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選自________國著名文學家________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爲主線,以于勒的命運爲副線來安排情節,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裏的福音書。( )

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

3、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

三、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描寫手法。

1、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

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 )

3、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語言描寫( )

4、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 )

四、選擇題。

1、選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爲題理解有誤的一項( )

A、這個標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的醜惡靈魂。

B、這個標題的重點在“我的叔叔”四個字上。

C、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婦

D、于勒命運的變化,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2、本文開始描寫“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生活得很苦。(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個勤勞的家庭,可是生活得並不好。

C、說明急切盼望發了財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寫明家裏人的吝嗇,爲後文作埋伏。 ×

教學反思

通過小說的學習,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欣賞、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賞方法與技巧的傳授,因而,在小說作品的學習中,關鍵是要帶領學生領會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整個課堂以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爲主,以教師的引導爲輔,採用小組競賽法和四人小組、同桌研讀交流法爲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衝破心理束縛,說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與見解。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的感情。

2.瞭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 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 忠而獲罪的憤慨。

2. 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設想:

1. 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2. 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注音並簡介作者

1. 給下列加點詞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①本詩作者是唐代人韓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導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爲主。改變了當時的文風,推動了文學的發展。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寫出詩歌中描寫冬景的句子(雪擁藍關馬不前);爲國家赤膽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將衰朽惜殘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爲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左,故將貶官稱爲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於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爲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二. 譯釋詩句,瞭解大意。

1.釋詞:

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裏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聖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即藍田關。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後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 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譯詩: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裏肯因爲老病而顧惜殘年餘命。

陰雲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願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爲我收屍於瘴氣瀰漫的嶺南水濱。

三. 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總結歸納。

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5

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學習設置矛盾衝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2.瞭解作品雙線敘事線索的結構藝術。

3.感受文本“白話”語言特徵,簡要了解《水滸傳》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

4.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培養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北宋年間,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涼之地黃泥岡,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重特大搶劫詐騙事件。當時北京大名府樑中書爲了給遠在首都東京的岳父大人蔡太師送生日禮物,派楊志帶領一批訓練有素的“特警”護送十萬生辰綱,結果卻被以晁蓋、吳用等爲首的一批犯罪分子中途劫走!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八九百年過去了,人們不僅不痛恨這夥“詐騙搶劫團伙”,反而對他們十分崇拜,津津樂道,尊稱他們爲英雄!這是爲什麼呢?欲知曉答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與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本名彥端,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羣經諸子,辭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後棄官歸裏,蒐集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閉門著述,最終寫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學界尚有爭議。明嘉靖時人高儒的《百川書志》雲:“《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因此,也有人認爲《水滸傳》爲施耐庵與羅貫中的合著。

作爲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極高的地位,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全書前半部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後,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後半部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後以悲劇結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起義鬥爭的發展過程:從個人發展到集體反抗,從分散鬥爭到有組織的鬥爭,以及起義失敗的結局。

目標導學二:梳理情節,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大體把握故事內容,並在瀏覽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文題中的“生辰綱”是什麼東西?“智取”的人是誰?爲何稱作是“智取”?

明確:生辰綱是爲太師蔡京祝壽而進獻的大批財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錢的不義之財;智取的人是晁蓋、吳用等八條好漢;因取生辰綱的過程中巧用計謀,故稱智取。

2.梳理情節,給文章劃分結構。

明確:按小說故事情節發展,可將文章分爲六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發生(開頭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楊志押送生辰綱。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楊志卻待再要回言”至“唱道:……樓上王孫把扇搖”)七雄販棗蒙楊志。

第三部分:故事進一步發展(“那漢子口裏唱着”至“也這般囉唣”)白勝設計誘官軍。

第四部分:高潮(“那對過衆軍漢見了”至“自下岡子去了”)楊志無奈買白酒。

第五部分:結局(“只見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至“掙不動,說不的”)楊志誤失生辰綱。

第六部分:尾聲(最後一段)吳用智取生辰綱。

概括性梳理,可將全文劃分爲兩部分。

前一部分:寫楊志與老都管、虞候及衆軍士的矛盾。楊志爲了應付不測處處小心,事事留意。行路策略由趁涼行路至“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的天熱行路。期間對下屬不講究方式方法,“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與兵士、老督管、虞候的矛盾層層升級。

第二部分:該部分爲全文的高潮,寫楊志、晁蓋等人的智取生辰綱。吳用利用酷熱難耐的天氣以及楊志一行口渴的現狀,於是設計在酒中下蒙汗藥,通過多種手段誘使楊志放鬆警惕,進而中計飲酒失了生辰綱。

目標導學三:探究文本雙線結構藝術

1.由前面對文本內容的概括性把握,請說說本文的結構線索是什麼。

明確:楊志押運生辰綱。上路——中計——失綱。

2.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線索也穿插其中,結合題目,說說這條線索是什麼。

明確:晁吳智取生辰綱。定計——施計——劫綱。

【學法指導】

雙線結構是記敘類文章中常見的一種組合形式,同時存在和發展的兩條線索便於拓展作品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現豐富而複雜的社會生活。

探究:爲什麼本文會同時擁有兩條線索?請說說這兩條線索之間的關係及如此安排的理由。

明確:文本所採用的是最常見的“包容式”雙線結構。故事的發展以一條線索爲明線,另一條包容在其中的爲暗線。楊志押運生辰綱的全過程便是本文的明線,明線中特別突出了楊志的小心謹慎,楊志與軍漢的矛盾,以及失綱的全過程,明線構成文章的整體脈絡。對晁蓋、吳用等人的行動則採取暗線寫法,讓讀者猜不透,造成懸念,直到最後由暗線轉到明線,讀者才恍然大悟。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勝,從而增強藝術效果。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時,我們大致梳理了故事情節,明確了本文行文的兩條線索,一條是楊志失綱的明線,一條晁蓋、吳用等人設計取綱的暗線,那麼到底雙方是怎樣的人才導致了這個結果呢?雙方的鬥智又如何體現?讓我們進入今天的課文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精讀文段,分析吳用之智

探究:仔細閱讀智取生辰綱部分,說說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其“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一、智用天時。

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日十分大熱”,天氣的特徵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鬆陰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勞,可以說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

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爲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黃泥岡可以作爲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說中“只見對面松林裏影着一個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說明問題。這前兩“智”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於進入松林避暑歇息。晁蓋、吳用等人爲楊志一行人畫好了他們情願也好,不情願也好都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用矛盾。

同樣通過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並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着百餘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經激化,這就註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說明晁蓋等人運用一、二兩智的高明、得當,此智亦與前兩智密切相關。

四、智用計謀。

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衆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等人喝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着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

目標導學二:分析人物形象與環境,探究楊志“失綱”原因

1.文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楊志這一人物,結合文中關於楊志的言行,說說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這與他丟失生辰綱有怎樣的關係。

明確:(1)對路途的兇險有着清醒的認識,根據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後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爲安全起見,改爲“辰牌起身,申時便歇”,天正熱時趕路,而且不允許大家在黃泥岡的松林裏休息。爲防止遭劫,兵士要買酒喝,他又千方百計阻攔。這都充分體現了楊志的精明、小心謹慎的性格特徵。(2)楊志對待下屬,“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又體現了楊志粗暴蠻橫、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徵。

楊志的精明謹慎原本不應該產生“失綱”的結果,但是正是因爲這份謹慎,才促使他將他的粗暴蠻橫、剛愎自用發揮到了極點,以至於內部失和,最後軍漢們非要在黃泥岡停住,並買酒中計,從而導致了他的“失綱”。

2.對自然環境的詳細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大藝術特色。請你結合文本說說,作者是如何描寫環境的,這樣描寫起到了何種效果。

明確:主要表現爲對天氣炎熱的描寫。從楊志一夥開始上路起,到楊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幾處着力寫天氣,寫太陽,寫樹林。直接寫“熱”的近二十處之多,通過寫“涼”來間接寫“熱”的也不下十餘處。而且寫“熱”又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覆描述,不斷點染的:有的通過作者的介紹來寫,有的通過八條好漢之口來寫,有的通過楊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來寫,更多的是通過軍漢的語言和行動來寫。這種對典型環境的描繪,不僅能烘托氣氛,有助於刻畫人物性格,同時能推動故事情節的開展,也就是說天熱成爲矛盾衝突發生、發展、激化的重要客觀原因之一。例如軍漢們挑着重擔走不動,一再要求楊志趁早涼行路,遇到樹林就要歇涼,看到賣酒就急於要買來解渴,最後連楊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無一不是由於天氣酷熱引起的。從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吳用的巧計之所以能在黃泥岡松林裏得以實現,就天時而言,也正是得力於天氣炎熱。所以作品對天氣炎熱的着意描寫完全是爲“智取”服務的。

目標導學三:感受文本“白話”語言特徵,深刻理解《水滸傳》地位

探究:《水滸傳》作爲四大名著之一,它爲何著名?有人說,因爲它是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有人說,它創造出了一部英雄傳奇;還有人說,僅以它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擔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學們,請就本文所得,說說你們的意見。

明確: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本文中諸多文句,與現在的白話無異,如“衆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時那熱不可當”;或夾雜着一些方言詞,如“這畜生不嘔死俺,只是打便了”中的“嘔”字,這都標誌了白話語體的熟練運用。而本小說的意義卻在於,它以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傳世,可謂開闢古今。

人物形象鮮明的英雄傳奇。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楊志粗暴蠻橫卻又謹慎的雙面形象,吳用、晁蓋的機智形象,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水滸傳》作爲一部英雄傳奇小說的典範,就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倫絕羣而又神態各異的英雄形象。

拓展:《水滸傳》能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不無其道理,但窺一斑還未必見得全豹,請同學們課後蒐集《水滸傳》相關素材,閱讀《水滸傳》相關選段乃至全書,更加深刻地體會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魅力。

【教學提示】

課外閱讀素材見光盤,可複印給學生使用。

三、課後小結

《智取生辰綱》故事情節波瀾迭起,扣人心絃,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形象生動,環境描寫逼真簡練,恰到好處。它是以晁蓋、吳用爲核心的好漢羣體第一次向貪官“出手”,與“官家”衝突,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生辰綱被奪對於楊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落草爲寇,最終歸梁山。

可取之處

知識點覆蓋全面,有利於深化學生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認識。

不足之處

文中所體現的智取情節,在現代來看屬於違法行爲,是極不可取之行爲,因此,需要向學生闡述大量背景知識。由於受教學課時限制,此部分尚不完善。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覆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着憂鬱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着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並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1、 瞭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於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2、 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爲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爲。因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3、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願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麼的失意和無奈。

4、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爲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5、 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衝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以及寫作背景。

2、朗讀詩歌,積累生字生詞,把握朗讀節奏。

3、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感情。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學習重點:目標2、3

學習難點:目標4

學習流程:

一、自主學習:

自學指導(一)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樑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爲大衆熟知,廣爲傳誦。

2、背景資料

這首詩發表於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於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爲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爲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樑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爲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對於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樑先生說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爲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着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爲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可能的。

自學指導(二)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娉婷( )鮮妍( )冠冕( )呢喃( )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豔。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朗讀課文:

1. 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朗讀指導:(1)停頓要得當;(2)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3)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4)注意重讀的詞語;(5)讀準字音,讀出情感。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着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整體感知:

1、 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3、詩中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帶給你怎樣的閱讀感受?

二、合作探究。

1、 副標題“一句愛的讚頌”有什麼作用?

2.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爲它美在哪裏?

3.詩人爲我們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4.詩歌爲什麼運用第二人稱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三、展示質疑。

學生展示以上內容,發現疑難,討論解決,老師點撥。

四、 總結提升:

1、再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2、 歸納本文的主旨:

五、當堂反饋: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幅輕líng( )的翅膀,擺脫這沉重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2)被雨洗滌過的花兒,更顯得鮮yán( )明媚、清新脫俗,如仙子般美麗動人。

(3)荷花們都沉醉在月色當中,娉( )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氣,那優美的姿態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癡如醉。

(4)當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樣衝破命運的苛刻設定,艱難地走出恆久的死寂,從而擁有飛翔的快樂時,你就一定會覺得那一頂“帝王”的冠冕( )真的是非它莫屬。

(5)燕語呢喃( ),蝴蝶翩躚,風箏高飛,濃濃春意瀰漫在潔白的雲朵間。

2.填空。

(1)《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作者是( ),是我國當代著名的( )、( )、( ),新月派詩人之一。

(2)《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 )”“( )”

“( )”“( )”“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

“( )”,突出了“你”嬌柔、( )、靜雅的特點。

(3)在這首詩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這些詞語給人一種( )、( )的感覺。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寫兩個句子,使整個語段構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親必是那重重夜幕裏一盞溫柔的燈光,遠遠的爲我亮着,輕喚我遲疑的腳步;【示例】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腳演員,母親必是那冷清舞臺下一陣熱烈的掌聲,久久的爲我響着,撫慰我自卑的心靈;倘若我是

, 母親必是 ,

, 。……

3、 林徽因是“新月派”詩人,請你課外蒐集其他新月派詩人的詩歌誦讀,並說說“新月派”詩歌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參考閱讀: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新月派”詩歌提倡新格律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會考鏈接:

課外拓展題:

一、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麗的呼喚就是媽媽。”是呀,母親如花,裝點着我們的生命;母愛如陽光,讓我 們的世界倍增溫暖。班級爲此開展了以“感受母愛”爲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踊躍參加吧!

(1)在開展此次活動前,班上做了一次調查,仔細閱讀表 格,談談你的發現。

問題 願意陪媽媽一起逛街 一天見不到媽媽會想她 媽媽累的時候會爲她揉揉肩、捏捏腿 媽媽批評時會頂嘴 當媽媽沒準備你需要的東西時會發脾氣

我的發現:

(2)爲了讚美深深的母愛,有同學擬了一副對聯。請你根據上聯寫出下聯。

上聯:兩鬢白髮嚐盡人間疾苦

下聯:

(3)老師要求每位同學蒐集一篇反映母愛的散文,並編輯成書。請你給本書擬定一個書名並闡釋理由。

例如:

書名:《母親的心》

理由:俗話說“言由心生”,母親對子女的點滴關愛,無論是語言還是行動,都是母親內心對孩子愛的表現,用“母親的心”做書名概括性更強。

答案: 書名:

理由: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意。

3.瞭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特點。

2.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突破方法:通過擬列提綱,理解文中“中國人”的所指範疇,繼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過程;通過“潛心涵泳,細品深味”這一環節,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難點

1.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

2.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突破方法:通過反覆閱讀、自主質疑、拓展閱讀,深入體會本文的語言魅力;通過語文活動“鮮花敬獻民族魂”,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通過評價魯迅名言或學過的魯迅作品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氛圍,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巧設問題,對話討論。通過問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對話,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討論,理清思路,研討本文的論證特色,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語文活動。根據所學內容,設計“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雜文最能體現“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的一篇精彩雜文。

二、預習交流和檢測

1、本文的寫作背景

幻燈片出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於1934年9月25日。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在他53歲壽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

2、積累以下字詞

(1)讀準下面加點字的注音。

慨嘆(kǎi)   玄虛(xuán)  脊樑(jǐ)  前仆後繼(pū) 省悟(xǐng)

倘若(tǎng)   誣衊(wū miè)   搽(chá)   誆騙(kuāng)

(2)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種手段使人認識模糊、意志消沉。

捨身:原指佛教徒犧牲肉體表示虔誠,後來泛指爲祖國或爲他人而犧牲自己。

省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

爲民請命:替人民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誆騙:說謊話騙人。誆,哄騙

3、補充議論文知識。

多媒體出示: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初步理清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註。

2.交流反饋。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爲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爲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爲證。

四、自讀課文,擬列提綱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重讀本文,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過渡句子、段落,迅速篩選信息,分清論點和論據,弄清段落關係,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導學生用列提綱的方法,把握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想內容。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文章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例如,第3段開頭“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這一句上承第1、2段對方的論據和論點,然後進行批駁。又如,在直接反駁部分與間接反駁部分之間,安排第6段過渡:“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而轉向正面歌頌,作間接反駁。

從文章結構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擺出對方論據,第2段緊接着擺出對方論點。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不能證明論點。他們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經有過“他信力”,現在發展着“自欺力”,因此叫嚷“中國人失掉自信力”,是爲了掩蓋自己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的心態。這是直接批駁。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個與對方論點對立的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第6段承上啓下,正面立論,第7至8段歌頌富於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樑”,從而駁倒對方。這是間接批駁。第9段是結論,照應題目,對題目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

五、探究本文的駁論特點

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有關“中國人”的含義,弄清作者批駁論證的高超技術和敏銳的思維,領略魯迅雜文的論證精妙。

1.辨析文中“中國人”的含義,談談“狀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麼。

結合課後第二題的設計。明確這些“中國人”的範疇,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論證過程。

討論交流,明確:“中國人”的含義依次是:指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中國人民;指廣大人民;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狀元宰相”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當時還處於地下鬥爭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

2.本文的駁論特點。

問題設計:作者承認對方的論據確是事實嗎?如果是,那又是怎樣批駁對方的?

引導學生領略本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又用正面立論的方法間接批駁,從而徹底駁倒對方謬論。

點撥交流,明確:

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國聯”,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論敵的論據爲論據來反駁論敵的論點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作者接着論述“玄虛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說明“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層層遞進,推理嚴密,證明論敵的論證不合邏輯。這樣通過駁論證直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接着,作者在駁倒了論敵的論點後,指出“自欺”並非現在的新東西,於今更加濃烈明顯,然而“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回顧歷史,關注現實,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這個論點與對方論點是針鋒相對的。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性,等於宣告對方論點不能成立。這是間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第2課時

一、揣摩精彩語言,品味作者深意

本文語言保持了魯迅雜文的一貫風格: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可以引導學生舉出一些典型語句加以品味、分析。

1.潛心涵泳,細品深味。

這篇文章的語言尖銳犀利,富於戰鬥性,帶有嘲諷意味。

問題設計:找出你有感觸的詞語、句子,先朗讀品味,然後全班交流。

引導交流,點撥品析,舉例:在文章開頭,“總自誇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着嘲諷意味。“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銳潑辣的語言,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巧妙修辭,增強說理。

引導學生領略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探究交流明確: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教師明確: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3.文中加點的文字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刪掉,這說明了什麼?

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先生語言批駁的針對性。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爲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民族自信心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多媒體出示資料:

沈鈞儒在魯迅葬禮上說:“高爾基前幾個月死了,死後由蘇聯政府替他國葬。現在,像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我們人民羣衆一致要求國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們人民自己來葬,到的都是民衆自己。這個,我想魯迅先生一定很願意!”

魯迅先生葬禮的綢幛上:“民族魂”三個字。

郁達夫先生在《懷魯迅》一文中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語文活動設計:請同學們選一種鮮花(菊花、荷花等)獻給“民族魂”魯迅,並說明理由,同時用今天中國日益繁榮強大的事實告訴先生:中華兒女越來越自信。

學生自由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敬意,引導學生認識運用今天中國發展的事實,增補本文的論證,從現實意義上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

三、佈置作業

拓展閱讀,鞏固提高。印發魯迅的《“友邦驚詫”論》。《“友邦驚詫”論》是魯迅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寫的一篇精銳的時事短評。該文寫作背景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相近,也是精彩的駁論文。讓學生自主思考魯迅雜文的論證藝術和語言藝術。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 迅

樹立靶子:對方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一味求神拜佛

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

間接反駁: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脊樑”

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品讀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

3.體會作者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摯愛祖國的感情。

教材分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教法提示 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過程設計(含作業安排)

一、導入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中國古代有許多“鄉愁”名句: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習余光中的《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注意詩的節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爲“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B、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爲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C、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D、這首詩如果去掉第四節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爲國愁和民愁了。

四、教師總結該詩的構思特點、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作者在這首詩裏,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爲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 (意象) ,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 詮釋爲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詩歌的繪畫美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是 實現了的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

詩歌的建築美 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v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

詩歌的音樂美 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v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五、拓展閱讀:

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迴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纔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並積累所引用的經典、格言,體會演講詞語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觀點和材料。

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來闡明觀點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促思。

2.利用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3.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大膽質疑,辯證地理解課文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深入領悟“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引導學生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和道理來證明觀點的。

2.引導學生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所提出的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實際正確認識職業與人生價值的實現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思考問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導語:在一次奧運會中,馬拉松比賽慶祝勝利的典禮早已結束,坦桑尼亞的選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進了已經幾乎空無一人的奧運體育場,他是最後一名抵達終點的選手。他的雙腿沾滿血污,綁着繃帶,他努力地繞完體育場一週,跑到了終點。著名的紀錄片製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艾克瓦里,爲什麼要這麼吃力地跑至終點?

這個年輕人輕聲地回答說:“我的國家從兩萬多公里外送我來這裏,不是叫我在這場比賽中起跑,而是派我來完成這場比賽的。”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敬業和責任的深刻內涵,同時他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敬業與樂業》就是宣講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一篇文章,這是近代思想家梁啓超先生在職業學校對在校的學生所作的演講詞。讓我們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展示課件並展示艾克瓦里的圖片素材。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二)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學生默讀課文,並根據教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作者所認爲的“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樣的生活?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的?

3.劃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間起過渡聯結作用的語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領悟品味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進行品味。

1.作者在論證“要有業”“要敬業”“要樂業”這些觀點的時候列舉了哪些例子?講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經典語句、格言,找出並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並說說這些材料所證明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3.品味本文演講和口語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時,怎樣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的?還有哪些語句如話家常?

(2)作爲一篇演講稿,文中哪些內容體現了作者很注意和聽衆進行現場交流?

【設計意圖】1.通過分析作者證明觀點所運用的方法,進一步理清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聯,從而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2.通過品味語言,瞭解這篇演講詞的語言特點。

(四)質疑問難,思辯拓展

1.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文中作者在談到“要樂業”這個觀點的時候寫到“‘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我們的身邊也常常聽到同學抱怨“學習好苦啊”,如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勸導他要樂學。

2.文中作者認爲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是同一價值,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不同意見的小組擬定一個簡單辯論提綱,展開辯論。

3.小組內交流:你未來的理想職業是什麼?你將怎樣對待這份職業?

【設計意圖】1.通過解析作者的論證過程,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觀點,並進行充分有力的論證。

2.讓學生能盡情地參與討論,發表看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在思辯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佈置作業

對家人或熟悉的人進行訪談,瞭解他們對自己職業或學習的態度,思考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如何做一個將責任和趣味統一起來的人。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1

【教學設想】

因《范進中舉》是長篇小說節選,學生要想較好地完成該課的學習目標,宜課外閱讀《儒林外史》全書,對該書的整體情況,包括所刻畫的人物,所選取的典型題材,反映的主題,主要的藝術手法有個大體的瞭解。學習本文時,着重從范進的語言、動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遭遇及中舉後喜極而瘋的原因的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題及藝術特點。

【教學目標】

1、瞭解《儒林外史》的介紹。

2、欣賞小說的諷刺藝術。

3、瞭解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教學重點】

1、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與動作。

2、對比、誇張與直接寫實在諷刺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舊小說中的雅語與口語。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其他】

1、教師推薦《儒林外史》精彩片斷。

2、學生預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後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古代的科舉制度不但麻煩,而且森嚴,過了這一關,還不知道是否能過下一關,其考試內容多爲八股文和試貼詩等。那時取得考試資格的童試令人神往,正考的鄉試、會試、殿試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試貼詩等令人膽寒。但是,讀書又是步入官場、獲得特權的最好途經,許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極大的魔力,令許多人趨之若鶩。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種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進。(板書課題)介紹相關背景,掃除閱讀障礙。

二、明確目標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後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明確學習目標。三、整體感知

1、學生簡介作家、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吳敬梓,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早年也曾熱衷功名,便考場屢屢失意,同時在家境由富到貧的變化中,他也飽嘗世態炎涼,這些使他對現實,尤其對科舉制度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促使他寫下了長達三十萬字的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指讀書人這一階層。《儒林外史》全書正是以封建知識分子爲主要對象,描寫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爲影,全書故事沒有一個主幹,但有一個貫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對封建科舉、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而造成的極端虛僞的社會風氣。作品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嚴監生等等。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諷刺小說中,這本書獲得很高評價。

2、聽課文範讀錄音,要求:

⑴讀準字音,體會語氣,語調的運用,注意文下注釋中一些舊小說中的詞語的解釋。

⑵圍繞“中舉”這一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將選文分成“中舉前”和“中舉後”兩個部分。

檢查預習情況。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四、范進形象分析

1、中舉前:

學生默讀第1、2兩段,思考:兩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現范進的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參加鄉試,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如“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家裏已是餓了兩三天”幾句可見范進家境貧寒,而胡屠戶對他的輕侮中可見他社會地位低下,面對屠戶的訓罵,他竟然“唯唯連聲”。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試,更表現出他對功名的熱衷。

2、中舉後:

⑴投影,放范進發瘋的畫面,學生讀第5段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給其劃分層次,並分析這裏有哪些文句的反覆,這種反覆說明了什麼。

明確:范進喜極而瘋的過程可以分爲四個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上集。這裏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多次重複,“我中了”一句話反覆出現。拍手、笑印證了他是因喜而瘋,“我中了”體現他念念不忘的是科舉,一旦中舉,喜極而瘋,這一情節的設置,充分表現了范進的利慾薰心,從而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⑵學生讀第5至12段,思考:范進中舉之後地位、經濟狀況發生哪些變化?這說明了什麼?范進對胡屠戶的態度有何變化?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中舉之後,范進地位馬上提高,這從周圍衆鄰居的稱呼“範老爺”,胡屠戶的言行,張靜齋上門幾件事都可看出。而張靜齋送錢送房子,可見范進經濟狀況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更預示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他對胡屠戶的稱由“岳父”轉爲“老爹”,可見他性格中有虛僞的一面。

從中舉之後看,范進已開始成爲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但他也馬上表現出虛僞、世故的性格,對胡屠戶態度變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這就表現他已被科舉制度所腐蝕,所同化。

3、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二、課後練習五第2小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內涵。五、總結、擴展

本課對於范進形象的分析是一個重點內容,通過分析,我們重要的是明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孔乙己沒有進學、潦倒一生,范進進了學又如何?不過變爲統治階級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運、相同的主題。課外拓展。六、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對胡屠戶描寫部分,體會人物性格。

2、課外閱讀《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進中舉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

後虛僞世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胡屠戶形象分析。

2、對比、誇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閱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胡屠戶形象分析。

2、對比、誇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閱讀。明確學習目標。

二、分析胡屠戶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幾種形式?結合胡屠戶形象分析逐一進行說明。

明確:主要用了對比、誇張和直接寫實三種。

⑴對比:胡屠戶對范進的前後態度變化。

對范進的稱呼“現世寶”──“賢婿老爺”。

對范進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學又高,品貌又好’賀禮:“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錢”。

動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那手早顫起來”,“幹恩萬謝,低着頭,笑迷迷的去了”。

通過對比,表現出胡屠戶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市儈性格。

⑵誇張:

胡屠戶打了范進之後,“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衆人回家時,“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這種細節上的誇張,用漫畫式的筆法顯示出胡屠戶對范進畏懼、巴結的情態。

⑶直接寫實:

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五第1小題。

這裏胡屠戶的動作“攥”、“舒”、“縮”、“揣”及“緊緊”、“連忙”兩個詞活畫出他那副貪財虛僞的小人相。

2、小結:

通過對比、誇張、寫實的手法,胡屠戶的性格躍然紙上:這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市儈形象,他欺貧愛富、貪財虛僞、庸俗自私。

3、學生討論文中對其他人物的諷刺描寫,如用誇張的手法描寫范進喜極而瘋的情狀。

4、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三。以胡屠戶爲例,分析本文的諷刺藝術。

瞭解諷刺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對比、誇張、反語以及直接寫實等。三、總結、擴展

1、總結:

本文通過一箇中舉的人,圍繞“中舉”這一事件,描寫各色人等的種.種醜態,從而揭露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揭露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世態。作者用了對比、誇張、直接寫實的手法對這些人物進行描寫、諷刺,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較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作爲比較的雙方應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與個性。我們可以將范進與孔乙己進行,還可進行丁舉人與張靜齋的比較,胡屠戶與張靜齋的比較。這些比較都有利於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擴展:

下面進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斷的閱讀討論。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組找一個帶有明顯諷刺的片斷進行閱讀,然後集中討論。

示例1:第四回寫到范進到知縣湯奉處打秋風,當知縣看到范進因守制而不用銀鑲杯箸,不用象箸時,很擔心他不用葷酒,正在此時,卻見范進“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這才放心。一句“大蝦元子”的描述將范進虛僞的性格暴露無遺,同時也表現出封建禮教的虛僞性。

示例2:第五回寫到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指頭,衆人都不得要領,其妾趙氏猜出他的心事“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恐費了油”,挑掉一莖之後,嚴監生“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這兩個指頭使嚴監生與葛朗臺一樣,成爲世界文學畫廊中著名的吝嗇鬼形象之一。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四、佈置作業

比較《范進中舉》與《變色龍》的諷刺藝術。

參考答案:《變色龍》的諷刺寫法主要是對比與直接寫實。它的直接寫實就是奧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還藉助於道具──軍大衣,來增強諷刺的效果。而它的對比並非簡單的前後對比,而是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臉,每一次都與前一次形成對比。進一步體會諷刺藝術的運用。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范進中舉前:現世寶、尖嘴猴腮、啐

對比胡屠戶

范進中舉後:賢婿老爺、品貌好、千恩萬謝

(趨炎附勢、貪財庸俗的市儈)

誇張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寫實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

2.理解並學會運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4.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1.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批駁錯誤觀點的方法。

2.文章的語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運用及作用。

3.自信心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2.引導學生了解運用典型事例駁斥錯誤觀點的方法。

3.引導學生增強自信心。

【教學方法】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歸納要點,掌握方法。

2.通過讓學生蒐集資料,對比體會,感悟自信。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預習課文,給文章和閱讀提示中不熟悉和無把握的字詞注音並解釋。

2.複習有關議論文知識。

3.通過網絡或課外書籍,查閱有關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資料。

設題意圖:

1.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2.鞏固已有的議論文知識,爲更好地學習課文作準備。

3.通過查閱資料,讓學生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關於自信的心理測試題。(見多媒體課件)

2.學生自測,教師統計自測結果。

3.教師根據自測結果,導入新課。

從調查的結果看,有部分同學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也包括今天我們許多進入職業學校的同學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二、檢查預習作業(課堂練習)

1.詞語解釋。(見多媒體課件)

2.檢測有關議論文知識。

(1)議論文三要素指什麼?

(2)論據有哪幾種類型?

(3)有哪些主要的論證方法?

(4)議論文有哪幾類?

(5)駁論文中有幾種批駁的方法?

(6)駁論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確觀點嗎?

三、研讀課文,整體把握

1.作者簡介。

(以學生活動爲主。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作者,教師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總結。)

2.學生朗讀課文。

3.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總結: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

①環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單調;

③年紀太小;

④太無能;

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總結: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說,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具體事例。)

(3)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個學生只要能講出熟悉的一兩個人物或事例就行。學生作答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簡介。目的是讓學生從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創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總結: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此題主要是爲了讓同學更好地明確,在駁論文中,除了對方的錯誤觀點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張。)

(5)文章題爲《創造宣言》,那麼作者的宣言是什麼?

總結: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以上五個思考題,都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

四、第一課時小結

在文章中,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展開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絲熱情,一滴血汗,都應該創造,都能夠創造的創造宣言。

五、課後作業

1.思考文章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舉例說明。

2.思考本文運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並能結合課文具體分析。

3.尋找當代或身邊現實生活中與課文主題有關的實例。

第二課時

說明: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品讀鑑賞課文,分析文章表達方式及語言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自信,感悟自信,從而在生活中揚起自信的風帆,駛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讀課文,體會特色

1.思考: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總結:文章主要運用了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在學生分析時,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兩點加以展開即可。教師則在學生分析後,對答案進行整合。)

2.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現的運用修辭手法的主要例句。學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思路,在學生的講述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總結。)

排比

(1)“有人說……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強調在單調的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衆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強調開闢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總結: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森林。

總結: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比喻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說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教師總結:

本文敘議結合,運用大量的排比,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鼓動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體課件出示有關張海迪的資料。)

教師導入:這裏是有關當代保爾張海迪的介紹,她身殘志堅,沒有向命運屈服,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請同學們結合課後找的資料,對比自己的生活和環境,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爲了讓學生勇於發言,也爲了讓個別無準備的學生有話可說,故先引入了張海迪的事例。設計此環節的意圖是:一方面替學生樹立榜樣,另一方面,通過對比感受,讓學生樹立自信。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再作簡單的總結。)

三、總結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爲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四、課堂練習

1.本文的結構如何劃分?

2.作者所舉的“不能創造”的五種藉口是從哪些角度提出來的?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五、課後練習

1.請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望洋興嘆  啞口無言  遁辭  自暴自棄  衆叛親離

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相關問題。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衆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

(1)用“——”劃出錯誤觀點並說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2)用“[ ]”標出反駁過程的語句,並說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3)用“~~”劃出事實論據並說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4)用“(   )”標出理論論據並說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3.“感悟自信”爲題,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話。可以運用上課使用過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類似的題材。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 認識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村衰敗、農民日益貧困的痛苦情況,加深對新社會的熱愛。學習魯迅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

2. 學習運用對照的方法刻畫人物,領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數】

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解題

本篇文章寫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後編入小說集《吶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後我國農村的凋敝和農民遭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情景。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及其勢力範圍的劃分,給人民造成種.種苦難。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軍閥連年混戰,釀成橫徵暴斂,農業凋敝,農民破產。1911年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皇帝的專制政權,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兵(軍閥混戰)、匪(盜賊橫行)、官(官僚統治)、紳(地主盤剝)相互勾結。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

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魯迅很是不滿,一度陷入孤獨和苦悶之中。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使他受到極大鼓舞。這時他在北京,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舉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說和雜文解剖舊社會,向反動勢力鬥爭,支持學生愛國運動。

1919年12月,他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赴北京,目睹故鄉殘破景象,農民日益貧困,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後以這次經歷爲題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二、 邊聽錄音邊理清故事情節

1. 聽錄音要求:

(1) 識字、積詞。

(2) 體會語氣。

2. 理清故事情節,要求:

(1) 用一兩句話概括全文的內容。

以“我”的活動爲線索,記敘“我”回故鄉賣屋接母赴北京的事。

(2) 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列情節提綱。

情節安排:

故事情節就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結構而成。回故鄉一段稍寫景色;在故鄉一段簡記人物;離故鄉一段則略抒情懷。小說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就是藉助此故事情節來精心描繪的。

三、 典型人物

1. 作品從社會現實出發,經過藝術提煉,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典型藝術形象,請學生在第86段中尋找三個詞組來表明三種人物的形象。(三個典型人物)

辛苦輾轉——“我”

辛苦麻木——閏土

辛苦恣睢——楊二嫂

2. 少年閏土是怎樣一個人?中年閏土又是怎樣一個人?從他的前後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外形、語言、動作)

(1) 讀第12~30段,讀第54~76段。

(2) 少年閏土:

健康、純樸、熱情、聰明、活潑,農村生活知識豐富。農村的廣闊天地,是他生活的場所;開朗樂觀,“心裏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小少爺相比,更顯得活潑動人。生氣勃勃,少年英雄。

出現時的背景,那“瓜田月下刺猹圖”的美好形象,珍藏在“我”的記憶中,20年來,沒有褪色。

(3) 中年閏土:

自卑、衰老、迷信,像個木偶人了。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腫,手開裂如松樹皮,臉上全然不動,如石像一般,只覺得苦,又形容不出。生活艱辛,處境窮困。

他從舊物中揀出來的東西中,不僅有日用的長桌、椅子、擡秤,而且還有一副香爐和燭臺。見“我”時,不再是天真幼稚,友誼真摯;而是“動着嘴脣”(儘管有“歡喜”的衝動),“卻沒有作聲”(“淒涼”的處境造成)。神態是“終於恭敬起來了”,叫道:“老爺……”

(4) 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潑的少年英雄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純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花;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與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封建統治者藉助宗教對農民實行愚民政策,利用神權把廣大農民牢牢束縛在迷信思想的囚籠內。通過這樣的描繪可以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但又無可奈何;憧憬未來,卻不懂得靠自己及階級弟兄共同反抗來奪取,而是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痛斥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農民的日益貧困,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絕路。

(抓住表現力強的詞句閱讀、領會)

3. 楊二嫂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麼?(外形、語言、行動、性格)

(1) 讀第39~52段。

(2) 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象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

(3) 年輕時,以塗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徠主顧,得以謀生;人老珠黃,每況愈下。她的說話和動作表明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4) 楊二嫂的前後變化,說明這個人在舊社會還是受損害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官僚地主統治下農村的急劇破產,也是故鄉衰敗的一種標記。

(5) 恣睢:放縱行爲。楊二嫂是舊中國病態社會的產物,在舊社會嚴重腐蝕下,一面辛苦勞動,一面放縱自己,從招徠生意到連偷帶摸,鞭撻了那個黑暗的時代環境和罪惡的社會制度,希望下一代不要走這一條路。

4. “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思想、情感有怎樣曲折複雜的變化?

作品中的第一人稱“我”,是藝術形象,作者雖運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材料,但“我”是個虛構人物。

“我”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對故鄉和故鄉人的變化,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描寫出來的。

(1) 讀第1~5段,讀第78~88段。

(2) “我”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由於辛苦輾轉,他回故鄉的心情是怎樣的?

“心情悲涼”。

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感到非常失望與悲涼,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這句話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

關鍵在“改變”。

懷着壓抑的情感,用淡淡的抒情筆觸,傳出悲涼激憤的心情。

(3) 老屋的殘破寂靜,母親淒涼的神情,故鄉的蕭索景象與“我”的悲涼心情一致。

(4)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階級隔閡刺痛“我”的心,思想上有極大的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5) 楊二嫂的變化,“我”討厭。

(6)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

氣悶悲哀——從碗碟比較閏土與楊二嫂兩種人物的不同,深感舊社會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人們的損害。

展開對未來新生活的希望——“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否定三個“辛苦”,明確指出要追求一種新生活。從失望到希望,反映了作者要求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革命精神。

“忽然害怕起來了”,因爲想到希望,就會想到希望的實現,並想到當時社會有無實現的可能。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極端不滿,認識改造它的艱鉅複雜。

閏土崇拜的是神的偶象,只想眼前生活好一些,故“切近”;“我自己手製的偶像”是希望後一代過新的生活,這不是輕而易舉的,須經長期艱苦的實踐,故“茫然”。這樣寫,表現了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決心。

最後以“路”作比喻,充滿了希望和理想必然實現的信心。這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爲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引上一個新高度。

感情曲折複雜,通過“我”的感想,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極度憤慨,表示對農民的深厚同情和焦慮,提出“新的生活”的偉大理想,並表達了實現理想的決心。(熱切向往)

小結: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充分運用了對比手法,抒沉重壓抑的哀愁,揭社會的病根,收鬼斧神工之效。

(1) 故鄉前後情況的對比,描繪了日趨破產的慘景,揭示導致破產的根源。

(2) 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和絕路。

(3) “我”和閏土之間關係前後變化的對比,揭示了在不同階級之間存在着深深的隔閡。

(4) “我”和閏土之間的關係與宏兒和水生之間的關係的對比,反映了對未來生活前景的熱切向往。

四、 主題思想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層層壓榨下農村破產、農民日益貧困的社會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社會制度在物質上、精神上損害農民無比憤怒;對閏土精神上的麻木狀態充滿同情和焦慮,並表現了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體現了魯迅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魯迅先生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

文章的主題思想十分深邃:(1) 揭露社會黑暗;(2) 指出貧窮的社會根源;(3) 批判三種態度;(4) 探索新的出路。

五、 作業

1. 練習(二),練習(五)。

2. 練筆參考題:《故鄉新貌》《我可愛的故鄉》《故鄉瑣事》。

【教後】

1. 學生聽錄音全神貫注。聽、讀、看,對課文前前後後比較熟悉,綜合分析時就大爲方便。

2. 教學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把有關段落對照起來讀,加強對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寫作方法的理解。

3. 加強朗讀,發揮文章的感染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4

1.把握文章觀點,理清文章思路。

2.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3.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4.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魯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學過他的小說,看他用無數生動的形象表達他在時代裏的“吶喊”與“彷徨”;學過他的散文,與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靜地回憶過往。今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看他是如何作爲民族鬥士,將手中的筆,變成抨擊敵人的槍。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學習駁論,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並說說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觀點的。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爲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藉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誇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的態度變化。因此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作者爲什麼認爲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因爲作者認爲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以對方的論據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駁掉了對方的論點。作者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過去和現在的事實都可爲證。

3.請結合上述分析簡要梳理本文論證結構。

明確:提出對方的論據論點:

(1)論據:以前信地、信物、信國聯,轉而現在的信神;

(2)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發展着“自欺力”。

間接反駁:

(1)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樑”。

最終結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認識本文文體特點。

明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

【教學提示】

駁論文批駁的方法:

一、駁論點,即反駁對方論點的不真實或錯誤性;

二、駁論據,辯駁論據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實際的;

三、駁論證,就是通過反駁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來駁論。

目標導學二:品味富有戰鬥力的語言

1.第一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爲什麼?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揚揚自得,同時“總”又寫出誇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爲,誇來誇去只能誇這一樣,且唯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希望着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着,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於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願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他信力”與“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創的詞,作者是怎樣創出這兩個詞的?這兩個詞的使用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着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並運用“仿擬”的手法創出“他信力”和“自欺力”這兩個新詞。作者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繼而聯繫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在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於運用“仿擬”修辭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妙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3.文章最後說“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作用只是爲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爲他們來自民衆,所以稱“地底下”。

4.揣摩“……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衊”中“總”“簡直”二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並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目標導學三:深度解讀文章,體會作者感情

背景資料一: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4月,國民黨的反動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於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還說什麼“今則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佈“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問題:你認爲爲什麼國民黨會散佈“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明確:當時資產階級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爲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消極抗戰推卸責任。

背景資料二:在國民黨發表“中國人喪失自信力”的言論後,魯迅先生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已經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問題:結合前面學習過的課文,請你說說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教學提示】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標導學四:補充論據

請你舉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挑釁。那個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之後,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歎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讓學生補寫論據的環節,啓發學生開動腦筋拓展延伸,這樣無形中既讓學生明白瞭如何圍繞論點寫論據,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不足之處

雖然從整體上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但是因受文本本身難度的影響,仍有部分學生不能照顧到,對駁論文的特點理解不夠到位。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5

1.讀懂課文,把握小說的結構和內容,整體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的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

3.親近經典名著,加深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一、導入新課

鴻篇鉅作《紅樓夢》,記錄了以賈府爲代表的封建家庭的興衰榮辱歷史,描寫了以寶黛爲首的青年男女的愛情,刻畫了金陵十二釵等人物的命運。但有一位並不屬於大觀園卻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是七十五歲高齡的劉姥姥。作者曹雪芹爲什麼不惜筆墨去刻畫這樣一個與周圍環境、人物極不協調的劉姥姥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曹雪芹的《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起來尋求答案吧!

【教學提示】

或播放《劉姥姥進大觀園》影視片段,形象直觀,便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視頻資源見光盤)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背景介紹。

一部《紅樓夢》劉姥姥共三次進賈府。

一進:是劉姥姥的女婿狗兒不爭氣弄得家業蕭條,就搬出了城住到了鄉下。到了年冬歲末,狗兒家生活艱難,岳母劉姥姥只好藉着狗兒祖上與王夫人家連過親,到賈府攀親,尋求救濟。

二進:劉姥姥爲感謝上次賈家的救助,特地去謝恩。見識到大戶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課文所選即是二進大觀園內容。

三進:劉姥姥得知賈府被抄,去獄神廟探望鳳姐,鳳姐拜託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來,她費了好大勁才把學唱戲的巧姐贖回來,帶着巧姐到鄉下。

【學法指導】

瞭解相關背景,或閱讀名著全文,可爲課文做有效鋪墊。

2.熟讀課文,嘗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明確:作爲社會底層的農家老婦劉姥姥,來到貴族賈家,與上流社會的賈母、王熙鳳等人一起用餐,在王熙鳳等人的安排下,鬧出了許多笑話。

3.給本文內容劃分結構。

第一部分(賈母便笑道……還有好的呢,我都帶你去瞧瞧)寫劉姥姥驚歎瀟湘館內的陳設奢華。

第二部分(說着,一徑離了瀟湘館……將各樣的菜給板兒夾在碗上)寫劉姥姥用宴,在王熙鳳等人的策劃下上演“笑”劇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中去閒話……婆子們添上碗箸來,三人吃畢)寫劉姥姥上演“笑”劇後的感慨及鳳姐、鴛鴦等人以實情相告。

目標導學二:研讀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閱讀課文“鴛鴦一面侍立……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中去閒話”的文字,回答以下問題。

1.爲什麼衆人發笑之前先是“發怔”?

明確:“發怔”這一神態的細節描寫得尤爲傳神,一方面寫出了劉姥姥的語言及“鼓着腮不語”的神態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間寂靜,又與衆人大笑的熱烈場面形成強烈對比。

2.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說說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史湘雲“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反映出她的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林黛玉“笑岔了氣,伏着桌子只叫‘噯喲!’”,可見她的笑是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裏,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也寫出了賈母愛孫之心;探春手裏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了她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也可以看出她要強的個性;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母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寫出王夫人已知道是鳳姐導演的,但又不便張揚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與尊貴。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從多個側面與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手法。

3.揣摩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分析其作用。

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哪裏夾的起來?滿碗裏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

明確:“鬧”“撮”兩字寫出了劉姥姥不習慣沉且滑的筷子,夾不住鴿子蛋,以至於鴿子蛋滿碗亂跑的情形,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夾鴿子蛋時的窘態;“伸”字突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態可掬;“滑”和“滾”兩字寫出了筷子光滑、鴿子蛋小,且鴿子蛋掉下時速度之快。這些詞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吃飯時遭受戲弄的可笑而無奈的窘相。

4.賞析有關劉姥姥的言談舉止的句子,分析劉姥姥這一人物形象。

(1)原是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給劉姥姥。劉姥姥見了,說道:“這個叉巴子,比我們那裏的鐵掀還沉,哪裏拿的動他?”……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

(2)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擡頭!”

(3)“姑娘說哪裏的話?咱們哄着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兒。我要惱,也就不說了。”

明確:(1)金銀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見劉姥姥樸素實在的老農婦形象。

(2)劉姥姥之所以故意出醜,是因爲她早已知道是爲了哄老太太開心,但她絕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爲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3)面對鴛鴦與鳳姐的“賠不是”,劉姥姥說的這番話,表現了她的善良純樸。

總之,劉姥姥是一個善良、風趣、機智的勞動婦女。

目標導學三:歸納總結,理解主題

1.鳳姐、鴛鴦爲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因爲鳳姐、鴛鴦等人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在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着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塑造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溫飽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時,作者也透過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2.本文雖然是從長篇中節選的,但也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可見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水平。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寫功力對你寫作文有怎樣的啓發?

明確:要善於觀察周圍人物,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詳略的安排要根據表達的中心確定。

三、板書設計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曹雪芹

開端:鳳姐、鴛鴦設局取笑

發展及高潮:劉姥姥上演“笑劇”

結局:劉姥姥笑後的感慨,鳳姐、鴛鴦賠不是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6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九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課。這兩個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好有差,且距離較大。

如何在這一學期當中,使學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是我所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教學目標

1、內容

講完九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下冊部分內容。

2、目標

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國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②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③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爲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

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啓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8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7

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唐詩鑑賞:

《過賈誼宅》又題《長沙過賈誼宅》唐肅宗至德年間,劉長卿以檢校祠部員外郎身份,到湖南任轉運使判官,又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遭鄂嶽觀察使吳仲孺所誣諂,被貶爲潘州南巴尉。赴潘州途中,路過長沙賈誼故宅,想到賈誼的遭遇與自己有幾分相似,很是感慨,因此寫下了這首憑弔賈誼的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一開始,詩人就以無限感慨,述及賈誼的不幸遭遇。

賈誼是西漢初期的著名的政治家,二十歲任博士,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的主張,受文帝劉恆的賞識,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爲長沙王太傅,三年多後,任樑懷王太傅。樑王墜馬死,他自傷沒有盡到作太傅的責任,不久鬱郁而死,年僅三十三歲。賈誼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志,引起詩人無限感慨。這兩句既寄託了詩人對賈誼的無限同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被貶謫的憤懣心情。

接着三、四兩句寫賈誼故宅的蕭瑟、寂寞景象。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意思是說,賈誼已經逝去很久,他所留下的故宅,也只剩下秋草、寒林和斜日殘照這樣的一些蕭瑟、寂寞景象,只能讓後人憑弔而已。

賈誼在長沙時,作有《鵩鳥賦》,賦中有“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等句子。這裏的“人去後”、“日斜時”,是借用其字面,兼抒懷古之意。這兩句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秋草、寒林、斜日殘照,體現出詩人清冷的心情,並且很自然地開啓下文的感慨。

五、六兩句,嘆惜賈誼懷才不遇。

“漢文有道恩猶薄”,意思是說,漢文帝本是一個有道之君,賈誼生逢明君,可是卻不被重用,遠謫長沙,竟齎志以沒,所以詩人不禁有“恩猶薄”之嘆。

“湘水無情吊豈知”,這句意思是說,賈誼在被謫往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賦中尖銳批判了那個是非不分、賢佞不辨、忠貞之士受制於羣小的黑暗社會現實,爲屈原鳴不平。但“湘水無情”,哪裏會把這吊念之意寄語屈原呢?這句語言委婉曲折,既爲賈誼吊屈原而感嘆,同時也爲自己吊賈誼而生悲,抑鬱不平之情傾注其中。

最後兩句,感嘆賈誼遠逐天涯。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江山寂寥,天涯飄零,究因何事呢?“搖落”二字,是宋玉《九辯》中描寫秋天草木凋零之詞。杜甫曾有“搖落深知宋玉悲”(《詠懷古蹟》第二首)之句。

作者這裏借用此二字,既用以悲嘆賈誼之被逐,亦悲嘆自己之飄零。“君”,指賈誼,也用以自比。詩人明知賈誼因遭讒被貶謫到長沙,末句卻故作設問,這種曲折的手法,更能抒發逝者和詩人自己飄零天涯的傷感。

這首詩將對賈誼謫居長沙的憑弔和詩人自己受貶謫的心情融合在一起進行表現,借古喻今,寓情於景,既表達了對逝者的同情,同時又從中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以及對當時昏暗現實的不滿情緒。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8

范進中舉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瞭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爲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採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後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

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1、比較導入: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指導預習

1、要求: (1)瞭解作者吳敬梓。

(2)瞭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摘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爲進學,

爛忠厚:過分忠厚。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見外:當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學生看註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三、析題、釋疑,課堂討論。

1、 范進爲什麼會發瘋?

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藉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後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癡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進中舉前後自身境況和周圍人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對范進持怎樣的態度?

家境——第一段結尾處、第二段開頭、第二段結尾、第三段開頭、第十一段結尾。

地位——連買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罵到不敢打,連做過知縣的鄉紳也來巴結

本人態度——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發瘋的過程(層次感),很快與張鄉紳打成一片。他人態度(岳父、張鄉紳、鄰居))

岳父:語言、動作、神態、行爲(兩次賀喜所送的東西)(前倨後恭)(細節描寫,拿銀子時的動作描寫)

作者對范進這個人物雖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現在對中舉前的描寫),但更多的是諷刺;作者把范進作爲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來寫,因而諷刺的矛頭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

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僞。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

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於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爲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後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裏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後帶着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爲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研討課文,分析人物,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鼓勵學生找出對胡屠戶的語言、行動描寫)

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的言行前倨後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後恭謙)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後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後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戶被衆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胡屠戶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裏,不敢出來”。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於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2、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者爲什麼要寫張鄉紳對范進的拜訪?

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類型的熱衷於勢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攏范進的目的,無外乎四個方面:如果范進能青雲直上,張鄉紳就攀上一個大靠山;考不上進士,當個“大挑知縣”或教官,也能算個小靠山;當不成官,仍可結交官府,成爲同謀、幫手;通過范進,還能和跟他同樣中舉的其他人勾結,擴大關係網。

再看張鄉紳採用的手腕:先謝罪,爾後敘說師門,繼而贈禮。此人居心叵測,是個善於耍手腕的官場高手。

作者安排這場拜訪,形象地顯示出范進中舉等於一步登天。一隻“癩蝦蟆”,一旦中了舉,就儼然成了“天鵝”——人本身的價值已經抽空了,代之以“中舉”的價值、金錢權勢的價值,這就是科舉制度形成的價值觀。其實,發瘋的不只范進一人,他也不只是瘋了那麼短的一段時間。人們圍繞着“科舉”團團轉,轉得如醉如癡,喪失了人性、人格、良知,這個社會不是陷入了“瘋”狀嗎?(如,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張鄉紳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爲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徵

范進——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可從范進對待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判斷),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後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後鎮定的提出瞭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

胡屠戶: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後)的市儈形象。

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於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賞析本文寫作藝術,

師生共同討論: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和誇張的?對比和誇張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爲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後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後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醜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範老爺:“抱着雞,手裏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裏尋人買。”(醜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醜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着,散着頭髮,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口裏叫道:‘中了!中了!’”(醜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衆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後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語言行動前倨後恭的表現分析見一中的1題。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醜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後,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麼當初,當初范進“家裏餓了兩三天”“抱着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裏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醜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3、除此對比外,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誇張,請找出來,說說其效果。

如: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誇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少頃,範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哩。”(誇張)如“不想胡屠戶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

4、本文大量的描寫在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試找出幾例分析:

人物語言刻畫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誇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

(2)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地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後,他不再稱胡屠戶爲“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爲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戶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戶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戶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戶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戶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範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

(1)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於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覆手法作了安排。反覆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後一處只用一個“好”字,衝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2)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衆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三、拓展延伸

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爲什麼。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於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於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爲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誇張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着雞,手裏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醜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後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並不顯露,那又髒又破的長衫,那“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爲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爲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爲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裏,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四、佈置作業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標: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方法:

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 學 過 程 :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生齊背)這是一首思鄉詩。

現代還有一些歌也是表達思念之情,讓我們先聽一首歌(師播放幻燈片)明確: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願人長久》,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句,歌詞也與本課的內容有關。(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宋詞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於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爲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詞派,其詞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爲主,風格大氣、恢宏,這是相對於柳永的婉約派來說的,他的詞少了一份纏綿緋惻,多了一份豪邁與豁達。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師生朗讀,理清行文思路。

(1)簡介作者

師:蘇軾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請哪位同學先來介紹一下蘇軾?

明確:

①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文、畫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

②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

④學過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遊》等。

(2)介紹寫作背景:

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並閱讀註解。教師適當補充,讓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思念親人而生髮感想的文章(板書:思念親人)。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

(3)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結合註釋弄清詞作大意,初步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該如何處理。

(4) 請一同學把這首詞讀一下,注意語速、語氣、語調等問題。

(5) 下面請同學們聽我來讀一下(教師配樂範讀),思考:本詞以什麼爲線索?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回答)

明確:

本詞通篇詠月,明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和紅線,它以“明月”開端,以“嬋娟”收尾。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爲喜愛人間生活,可以說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書),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爲對離人的祝福,可以說是用圓月來襯托別離、昇華爲美好的祝願(板書)

(3)學生齊讀全文(配以音樂)

2.小組互動,質疑解難,突出重點難點。

師導:

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爲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容來說,有一定難度。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作者的詞的風格、寫作背景,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並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哪句詞句,爲什麼?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同學們可能會有這些問題: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相互之間先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着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一進一退,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這裏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處於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①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真令詞人陶醉。這句寫出了他對着自己的影子,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詞人覺得在人間乘着皎潔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間,但較獨處瓊樓玉宇又更富有意興和情趣。有了這樣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擺脫了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爲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爲這裏“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於現狀。

師導:你們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好詞好句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呢?

(4)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確: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地發問:明月不應有什麼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間離別相思之時,又亮又圓,使人更加愁情難遣,真是有“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

(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確:這是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明確:這句話表達對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是關於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好。大家剛纔很積極地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生齊讀)

三、能力遷移

1、師導:同學們,我們讀前人的古詩詞文,一方面是爲了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澱,感悟前人在古詩詞文中的意韻,感受古人的遣詞造句;另一方面,我們背誦積累的目的在於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們所積累的古詩文,增加文章的語言色彩,併爲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務。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語段,請同學們根據語境,填入《水調歌頭》中的詞句,並思考概括這樣的詞句可用於怎樣的語境中。(學生讀讀議議,開始練習)

語段一:

李意民還是那樣,極度的表現欲,史見他將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們,來,幹了它,雖說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了,但我仍時常懷念當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與浪漫。” 說完他咕咚咕咚三口並作二口地將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曉羊《友情》)

語段二:

我將去送姚華,三年來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將被她帶到美國去,雖然三年前我已經知道終會有這麼一天的,但覺得不會來得這麼快,走進候機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別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淚最終還是背叛了我自己。……

語段三:

今天是農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湛藍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輪”。白天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一個人躺在牀上,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展現她那蒼老蹣跚的身影,月光從東窗移向了前窗,復而又移向西窗,此時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蘇軾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輾轉反側……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明確:

語段一中應填“把酒問青天”,因爲語境中提示豪情與浪漫,所以這句最合適,我認爲這句可用於表現極有豪情與氣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確:

語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爲這裏姚華將與我分別,我認爲這句話還可用於人物失意時、分別時自我安慰。

明確:

語段三中填入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因爲這裏的我顯然爲白天的事輾轉反側睡不着,說明我內心有矛盾、有鬥爭,所以填上這句。

2、師導: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當好。下面我們請同學自己創設情境,用上這首詞裏的詞句,其它的當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當,符合人物的情感或當時的情境,並準備作簡短的交流。<讓學生經過思考,紛紛下筆>

①學生交流

②時間允許的話,提供參考情境:

a:又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沒錯,特別是對那些海外遊子們,能夠回來與家人團聚,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或許是一種奢求,也是一種幸福,而每一箇中秋節,她都獨自一個人過,望着那皎潔的圓月,她臉上總會浮現出幾絲傷感,她想家了,想親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學業有成時,她纔有勇氣回國,因爲她要報效祖國,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頭苦惱,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沒與親人見面了,她終於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對着那輪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想故鄉,想爸媽,想朋友,明月啊,請肥我五年來的思念帶給我的祖國,帶給我的親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她此時此刻的感嘆。

b: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發自內心的感慨。我卻想把這句話送給去年跟“非典”作鬥爭的醫務人員,他們的行爲使我爲之一振,他們多麼高尚啊!他們是我們永遠的守護神,讓我們爲他們祝福、祈禱,感謝他們擊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c: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與我最好的朋友已分開了三年,然而,今天,我驚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當作世間無價之寶,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開,然而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信裏只有王勃的一句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夜裏,涼風徐徐,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已熟睡,只有一輪皎潔的月光目不轉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來臨,一剎那,一個念頭如流星般從我的腦子裏閃過,我提起筆,在回信上也寫了蘇軾的一句詩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窗外仍然萬籟寂靜……。

d:倚在窗前,望着此時的圓月,皎潔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顯得格外美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樣努力,它也是難以兩全的。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月的陰睛圓缺,都是一首永恆的樂曲,散發着它的獨特的魅力。悲,是對心靈的磨練;歡,是在無聊與緊張中得到的慰藉;離,是讓我們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讓我們感受團聚時的激勵動萬分。不管怎樣,它們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雖然說,我們沒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情與浪漫,但我們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

f:我終於嚐到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滋味。“乾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鄉明”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絲織的衣服。讓人看上去朦朦朧朧的,而此時的我卻無心欣喜這美景。腦子裏時常想起與好友離別的情景。“當我懷着無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機場時,而你卻回過一個灑脫的微笑說:“記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時,好不容易抑制的淚水也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落下來”。我回過神來,望着那圓月,輕聲吟誦起來:“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月的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我還是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對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課小結:

人文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內涵的積澱關鍵在於平時不斷積累,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關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歡的古詩文加以積累,同時學以致用,培養自己運用自身已積累古詩詞的能力。

讓我們再一次傾聽王菲的《但願人長久》,領略關於本課的幾幅畫面,來結束今天的課吧!讓我們再一次用掌聲感謝各位領導、老師的光臨!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並寫一篇賞析文章

2.收集有關月亮的詩句,背誦這首詞 。

板書設計:

天 上

瓊樓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處不勝寒

人間 人間

鬱悶 惆悵 釋懷 超脫

賞月----怨月----釋懷-----祝願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優質教案 篇20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爲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爲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爲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爲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