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57K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通用13篇)

1、瞭解特寫與消息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明確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特點。

2、體會本文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3、瞭解新聞特寫的特點。

4、賞析本文動靜穿插、清新優美等特色。

一、新課導入

在以通信衛星爲代表的電子傳播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電視實況轉播同步看到比賽現場瞬間的景象,那麼,文字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呢?下面這篇文章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語言精心構築的現場目擊式新聞報道,發揮了文字報道的長處,在當今同電視、攝影記者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了成功。

二、瞭解新聞特寫

結合課文後材料《什麼是新聞特寫》,讓學生閱讀,教師補充以下內容:

新聞特寫的創作方法

新聞特寫的寫作要準確把握其“新”字的屬性和本質,努力在“聞”字上挖潛力,不斷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寫”字上做文章,是新聞記者和廣大業餘新聞報道員應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聞特寫的寫法,也是原則。

新,是新聞的基本屬性,更是新聞特寫的特性和本質。所謂“新”,在新聞特寫上應體現所寫內容是新近發生的故事,也就是新聞時效性強的事件,不是舊聞和陳年老賬。

聞,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內容。沒有故事,新聞特寫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報道出現場所見所聞的新人新事。新聞特寫要有生動的故事性。講故事,已經成爲當下新聞寫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爲受篇幅簡短所限,一篇新聞特寫往往精選一兩個典型故事,用十分精當的語言敘述出來,輔以設置懸念、製造矛盾衝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現手法,在增加報道趣味性的同時,不斷深化或襯托新聞主題並強化了新聞傳播效果。

特,寫好新聞特寫,首先要有強烈的現場感。新聞特寫最大的“特”,在於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和鮮活的人物對話來再現新聞現場,讓受衆身臨其境,進而達到對報道聚焦的新聞事實感同身受、蘊含的思想觀點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強烈共鳴的傳播效果。記者讓受衆“走進”新聞現場,在強化了新聞特寫現場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貼近性。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從時間上來說,局部化意味着對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發展的前前後後,而是選取那種最具包孕性的片斷,動中取靜,以靜寫動,讓人們通過一個典型的鏡頭,一個畫面,獲得對其前前後後經過的瞭解。這種片斷,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徵的片斷或事件發展的高潮部分。從空間上來說,局部化意味着選取那些最有特徵、最富表現力的細節。

寫,新聞特寫由於借鑑了影視手法,將對象鏡頭化,所以能產生很強的可視性,人們常把它稱爲“視覺新聞”。通過描繪,讓讀者將文字的內容轉換爲可視的畫面。新聞特寫,一定來自新聞現場,記者通過將現場目擊、親身感受形諸於筆,再現大喜大悲的新聞場景,使受衆如臨其境,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衝擊和心靈感應,從而獲得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寫的現場感,首先是來自記者的現場觀察。一般新聞報道的材料來源,主要是由記者訪問得到的,而特寫的採訪則特別強調記者的現場觀察,強調第一手材料的獲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寫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記者觀察活動的存在。

三、整體感知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這篇特寫的內容。

交流,明確:這篇文章記敘中國跳水姑娘奪取桂冠的1.7秒,讚美了中國健兒的拼搏精神。

2.新聞特寫主要把精彩的瞬間場景固定下來,從捕捉瞬間這一點來看,文章主要展現了呂偉跳水時哪些生動的瞬間?

交流,明確:作者將呂偉跳水動作分解成起跳、騰空、入水三個鏡頭,將這三個瞬間逐一回放,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見,落筆集中,突出一點,是這篇特寫剪裁上的突出特點。能不能再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交流,明確: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但這篇特寫沒有寫整個緊張曲折的過程,沒有寫贏得金牌後五星紅旗如何在賽場上冉冉升起,也沒有寫她平時怎樣刻苦練功終於今日爲國爭得榮譽。而是全靠記者現場觀察,所攝取的只是跳水冠軍呂偉最後奪冠的一剎那,並把這一剎那,及一連串的跳水動作用電影分鏡頭的藝術表現手法,逐一攝下、定格、放大,如“輕舒雙臂,向上高舉”、“輕輕一蹬”、“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插進碧波之中”等等。這一系列短語把呂偉的5136這個高難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特寫鏡頭、慢鏡頭,描摹出呂偉精彩剎那的具體形象讓讀者產生了比看電視還要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典型的特寫形態。

四、研讀探究

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美文,文章運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嚐”。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明確:動靜穿插。飄浮的白雲、飛鳥與呂偉的“沉靜自若”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託”字猶如“定格”,靜靜停留在空中,與“疾如流星”形成強烈反差;“哧”地插進碧波中的身體,與悄然不驚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構成動與靜的協奏典。以靜反襯動,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豐富的比喻。僅一組跳水動作,記者就用了7個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隨着旋風般地空中轉體三週”、“像輕盈的、筆直的箭”是明喻,“呂偉輕輕一蹬,就向空中飛去”、“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畫《飛天》畫的是飄飄欲飛的仙女,記者則以“‘飛天’凌空”爲題,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優美絕倫。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寫的文采,而且使動作更加可視可感。這些比喻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調動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側面烘托。結尾中外國記者的讚歎,觀衆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以及以印度觀衆“了不起,你們中國的人才太多了!”,將整個特寫推向高潮,也從側面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爲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

五、佈置作業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特寫的有關知識,明確新聞特寫的一些特點。

2.認真閱讀課文,品味文章優美而生動的語言。(重點)

3.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對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稱的郭晶晶,這位美女我們大家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上跳水比賽中奪得金牌的女運動員又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神祕的面紗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優雅(yǎ)   掠過(lüè)   翹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剎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翹首:擡起頭來。 屏息:暫時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輕盈:形容 女子動作、姿態輕柔優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內心的,不是假裝的。

如夢初醒:像剛從夢中醒來,比 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啓發下,剛剛

明白過來。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3.背景介紹

《“飛天”凌空》是一篇新聞特寫,發表於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報》,由

夏浩然,樊雲芳採寫。僅540多字的特寫。記者別具匠心地選用了百餘個動詞,堪稱

精當運用動詞的新聞經典範文,30多年了,今天再來讀它,依然覺得比賽像剛發生在

昨天一樣,現場動態感十足,是那樣的真切感人,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新聞,而且還

具有美學價值,因此作品被評 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課文錄音。學生思考: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一件什麼事?着重抓住什麼場

面來刻畫的?

交流點撥:這則新聞特寫報道的是:跳水姑娘呂偉在新德里亞運會上贏得金牌的

事。課文抓住呂偉跳水動作來細緻刻畫的。

2.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按照什麼順序來記敘的?能不能列出課文的結構

提綱。

交流點撥:本文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

課文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準備跳水。

第二部分(2-4):細緻刻畫呂偉起跳、騰空、入水的跳水動作。

第三部分(5-8):寫了觀衆的反應和讚歎以及現場的氣氛。

步驟三 品味語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記者用詩畫般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奪

魁的精彩瞬間,字裏行間,盈溢着動態美,請同學們認真讀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動詞的精妙。

交流點撥:

1.第二段中“輕舒雙臂”“輕輕一蹬”“向空中飛去”對呂偉起跳、飛天的動作進行細緻的刻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輕柔,優美,舒展,充滿了動態美。

學法指導三:

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第四段中“哧地插進碧波”對呂偉轉體,入水的動作進行了近鏡頭的特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高難、驚險、完美,震撼人心。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認真通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開頭起筆不凡,採用了動靜結合, 對比烘托的寫法。先是“靜”中的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沉靜自若,風度優雅”,再用“飄浮的白雲、掠過的飛鳥、翹首的觀衆”這些動感的環境加以烘托,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呂偉的沉着冷靜,堅定自信和觀衆的高度關注,爲呂偉的起跳作了一個巧妙的鋪墊。文中還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對呂偉起跳前的沉靜自若及起跳、騰空、 入水一系列動作的慢鏡頭回放採用了正面描寫。而對記者的讚歎,觀衆的掌聲、歡呼聲,游泳場的氣氛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這樣結合起來寫,更有力地烘托了呂偉跳水動作的出色完美,技藝精湛,精彩絕倫。

2.課文除了運用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的寫法外,還善於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交流點撥:運用的有比喻,如“緊接着,是向前翻騰一週半,同時伴隨着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週,動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呂偉跳水的動作比作“旋風”“流星”,表現了呂偉空中轉體三週的動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無可挑剔。

運 用的有擬人。如“1.7秒的時間對她似乎特別慷慨。讓她從容不迫地展示身體優美的線條。”此句把時間擬人化了,賦予了人的情感,說“時間”特別慷慨,把“時間”寫得有情有意。從而展現了呂偉跳水動作既快又瀟灑。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這篇新聞特寫,善於捕捉瞬間,落筆集中,突出一點,在一秒七的時間裏,記者層次鮮明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畫卷。文勢有起有伏,動靜相宜,側面烘托,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爲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不僅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們細細品鑑。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3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新聞特寫的文體特點。

2.把握呂偉表演“5136”的全過程,體會她跳水動作的“飛天”之美。

3.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品味、批註等多種方法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領域,美國有籃球夢之隊,中國有跳水夢之隊,中國姑娘呂偉從10米跳臺縱身一躍,瞬間驚豔了全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聞特寫《“飛天”凌空》,感受中國姑娘那“飛天”之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把握內容,體會寫法

提問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呂偉跳水之前的場面,呂偉跳水 動作全過程,呂偉跳水後觀衆的反應和裁判評分等情況。

提問2:呂偉跳水動作連貫流暢,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卻解說得十分清楚,這裏使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

明確:呂偉完成跳水動作只是瞬間的事,想要解說清楚十分困難,所以,作者採用了動作分解的寫作技巧,把完整連貫的跳水動作分解爲起跳、騰空、入水三個步驟,逐一刻畫,猶如慢鏡頭回放,精彩地再現了跳水的全過程,讓讀者彷彿親眼看見一般。

提問3:課文標題是《“飛天”凌空》,能不能只寫呂偉跳水這一部分內容,把其他內容刪去?

明確:不能。跳水前的場景描寫,特別是對白雲和飛鳥的描寫,是用白雲和飛鳥的動來襯托呂偉的靜。跳水後觀衆的反應以及裁判的評分等,是側面表現呂偉跳水動作的完美。

目標導學二:品讀課文,把握情感

提問4:默讀並批註,體會呂偉跳水 動作的“飛天”之美。

明確:可從選詞、修辭手法、寫法等角度進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輕舒”“舉起”“一蹬”“飛去”四個動詞,把呂偉起跳的輕巧靈動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來。②“一瞬間,她那修長美妙的身體猶如被空氣托住了,襯着藍天白雲,酷似敦煌壁畫中凌空翔舞的‘飛天’。”這句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呂偉比作凌空翔 舞的“飛天”,生動形象地寫出呂偉形體優美、動作輕盈,宛如天仙凌虛蹈空。③“如夢初醒的觀衆用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來向他們喜愛的運動員表達由衷的讚賞。”這裏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夢初醒”寫 出了觀衆被呂偉優美的跳水動作所陶醉,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寫出觀衆被呂偉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歡呼表達由衷的讚賞。這樣的手法,把氣氛推向高潮,讓讀者有一種酣暢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問5:細讀課文,說說這篇特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運動員呂偉爲國爭光的讚美,爲 中國有這樣優秀的跳水運動員而自豪,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比較異同

多媒體顯示:

中國運動員呂偉亞運會奪冠

新華社新德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在10米跳臺跳水比賽中,技壓羣芳,一舉奪魁。

新德里跳水運動館,10米跳臺跳水 比賽進入白熱化狀態 。八名各國選手按照次序登臺比賽。4輪比賽過後,中國姑娘呂偉以微弱優勢排在第一。第五輪比賽,選手們紛紛上了難度。呂偉這最後一輪選擇的動作是“5136”,這是跳水比賽中難度係數最高的動作。只見她登上高臺,靜靜站立。起跳,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身體打開,筆直地入水,壓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現,裁判給了9.5分的高分。憑藉着這一跳,呂偉獲得第9屆亞運會10米跳臺跳水賽金牌。

提問6:請仔細閱讀上面的消息,說說這則消息和課文的異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聞特寫各自的文體特點。

明確:同:這則消息和 課文寫的都 是同一事件——呂偉奪冠,都具有真實、簡 要、迅速的特點。

異:這則消息側重呂偉奪冠的經過,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語言準確精練。而課文側重描寫呂偉最後一跳之美,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語言生動形象。由此可見,消息和特 寫的共同點是:簡要而迅速地報道新聞事實;不同點是:消息往往則要地報道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特寫主要抓住新聞事件中富有特徵的片段展開。

小練筆:學習課文的寫法,選擇發生在學校的一件事,寫 一篇特寫。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重視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語句,梳理情節到正、側面描寫的分析,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不足之處   對於文章中描寫呂偉起跳這一部分的動作描寫,很多學生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呂偉精湛的技法,但由於時間原 因,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評價。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熟讀能譯,積累文言詞語。

2、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學習重難點:目標1、2、3、4

學習時間:4課時

課型:新授課

資料鏈接:

簡介《列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爲其作品《列子》一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目標:1、熟讀課文。2、翻譯課文並積累文言詞彙。

過程:

一、讀

1、聽範讀後,自由朗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突出;富有節奏,讀後強調:

2、對子組互讀,糾錯。

3、朗讀展示。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意,落實詞句。自主翻譯課文,注意特殊現象歸納。

(通假字、重點虛詞、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 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 隴同壟(高地)

2、重點虛詞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雖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詞,“這”: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這件事”:操蛇之神聞之,告之於帝

⑷人稱代詞,“他們”: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連詞,表修飾: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順承:聚室而謀 何苦而不平?

錶轉折: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詞,“他的”:其妻獻疑曰 帝感其誠

“他”: 懼其不已也

⑵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動句 帝感其誠 (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⑵倒裝句

①、主謂倒裝:甚矣,(謂) 汝之不惠(主)

②、賓語前置:何(賓)苦而不平?

③、定語後置:遂率子孫(荷擔者)(定語)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愚公)聚室而謀曰 (室人)雜然相許

②、省略介詞:帝感(於)其誠 一厝(於)朔東 一厝(於)雍南

二、對子組互譯,鞏固記憶並注意糾錯。

第二課時

目標:1、翻譯課文並積累。2、理清故事情節。

過程:

一、小組準備展示翻譯。(重點字詞、疏通文意、內容講解、拓展)

二、抽籤展示。

三、合作學習,研讀課文,請同學們看課文,思考這些問題,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麼樣的山?

2、愚公爲什麼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4、倒土的地點是哪裏?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7、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第三課時

目標:1、分析人物形象。2、 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過程:

一、小組模擬對話,分析人物形象。(獨立思考,組內交流,自由展示。)

1、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2、那你認爲誰的觀點正確?

3、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你該如何評價呢?

4、看來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說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們男生和女生分成兩派來,對兩個觀點“愚公不愚”、“愚公實愚”分別想想理由,鍛鍊一下嘴上功夫,來個小小的辯論吧。

二、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神的幫助,移山的結果會怎樣?

三、歸納寓意: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呢?你能說出這個“愚公移山”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四、總結寫作特色:你從這篇寓言故事裏學到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小組探究。)

第四課時

練習鞏固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橫線的字注音。

仞( ) 懲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擔者三夫( ) 始齔( )汝( ) 無窮匱也( ) 一厝雍南( )

2、翻譯。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寫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詞義: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並解釋。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應( )

(4)一厝朔東( )

二、文言文閱讀。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2、用原文回答問題:

對於愚公移山的決定,其妻的態度是 :

在移山過程中,其鄰人的態度是: ;

智叟的態度是: 。

3、上文中刻畫智叟和愚公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寫方法。

4、“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話很相似,那麼,“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5、選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選出與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項( )

A.愚公決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難,決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鄰人的幫助。

D.愚公雖有移山的決心,卻無具體的辦法和行動。

7、晉文張湛對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評點,這一評點是針對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選文第三段說“帝感其誠”,所謂“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麼所感動,因而命誇娥氏的二子搬掉兩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結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人物傳記的基本特點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2.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觀察人物的能力,反映傳記人物積極向上的優秀品格。

教學重點: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教學難點:學會剪裁材料突出人物個性。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寫作,集體評議。

教學過程:

一、什麼是傳記

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蹟的作品,一般由別人記敘;自述生平的,稱爲“自傳”。

1.傳記要求真實。凡是文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都必須是準確的,有時還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資料,保證敘述的真實可信。但是傳記作者可以發揮想象,以填補事實的空隙,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如《偉大的悲劇》,作者茨威格嚴格按照探險隊留下的日記等材料還原斯科特等人的經歷,又通過合理的想象,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與英雄氣概。這樣就使得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令讀者過目不忘。

2.傳記重視細節。要具體表現人物的言行,讓人物“自行”展現他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在《美麗的顏色》中,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描寫並不多,只擷取幾個細節,稍加點染,如“頭髮被風吹得飄起來”“輕輕地笑了笑”“身體前傾,熱切地望着”等,卻能表現出居里夫人從事科學工作的艱辛和獨特的氣質。

3.從小傳入手。與一般的傳記相比,小傳的記述較簡略,篇幅也較短,因此,作者往往把筆墨集中在傳記主人的主要經歷上,通過敘述一些典型事件,體現人物特點。如老舍先生的《著者略歷》一文。

二、例文引路感受特色

母親小傳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深深影響着我們。在我的生命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傳記》教案_文檔下載 中,那個影響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親。我特別愛在閒暇時纏着她,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兒時軼事

我的母親出生於××(填籍貫)。小的時候,家裏還算富裕。但是因爲那個時代孩子多,母親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靜了。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鄉下尤爲嚴重,一般的家庭是不會讓女孩子讀書的,長到十歲左右就要下地幹活。而母親發誓要讀書,於是憑着韌性,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老師也不斷上門勸說,就這樣堅持讀完了國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入學通知書已經下來,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難。爲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母親毅然放棄了學業,年僅十五歲的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創業艱辛

等到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母親決定進城找工作。因爲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母親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潔員,營業員等工作。儘管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母親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無論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幹活又比一般人勤快,兩年後便升職做到了推銷經理,也就在這時,她認識了我的爸爸。他們彼此欣賞,互相照顧,於是一年後他們結婚了,第二年,又迎來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親告訴我,她懷我時,父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她,後來乾脆讓母親辭了工作,呆在家裏休養。就這樣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母親每天忙完了家務就對着什麼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說個不停,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帶着我做“體操”,忙的不亦樂乎。守着我一點一點地長長、長胖,興奮地和下班回家的父親講我每一天的不同和進步,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值得期待。她說這段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6

一、設計思路

《記承天寺夜遊》和《答謝中書書》安排在第三單元第十課的短文兩篇中。預習提示提示了兩個重點:

1、面對風景,只有擁有發現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領會到其中的美。默讀課文,展開聯想與想象,體會兩位作者發現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讀課文,體會兩篇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

概括的說,就是景,情和語言。就兩篇文章而言,《答謝中書書》理解起來比《記承天寺夜遊》要容易一些。

《記承天寺夜遊》寫景就一句話,而且就寫了一種景__月亮,空明,似乎還帶着悽清。明月千里,情思萬種,誰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個靈魂在這個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麼?這是對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那怎樣才能十幾歲的讓孩子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經再三思考,我決定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來教學。

通過對比,也許能讓學生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

二、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能夠藉助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容。

2、比較閱讀,感受景物描寫和語言節奏傳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剛學過的《三峽》一文寫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而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二者都寫到猿啼,請同學們讀一讀,看看二者傳達的情感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淒涼,一個愉悅),是啊,同一種景物在不同人的眼裏,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景物描寫中又會傳達出怎樣的情感呢?

(二)、朗讀 感知文本

1、教師示範讀 學生自由讀 學生個讀 小組賽讀

2、讀講結合,同桌互講,藉助課下注釋,梳理文章內容

3、小組討論,解決疑問

文言積累

念,想到

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爲“原來是”。

但,只。

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翻譯: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庭院中充滿着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三)、變讀 理清層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反覆朗讀,說說這樣變的理由

敘事—寫景—議論抒情

(四)、比讀 體會情感

比較兩段寫景的文字:

1、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

1、兩段文字所寫景物有什麼不同?

2、兩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 知人論世

出示背景資料,體會景中所寓的情感

作者:氤氳蘭香

鏈接: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7

1.相關課程標準陳述(摘錄課標相關內容)

①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②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③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④根據表達的需要,藉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感情豐富,對待生活熱情積極,審美觀正在形成。美麗的景色,漂亮的服飾,形象氣質好的明星等等,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不過,他們的觀察能力還不夠完善,欣賞角度比較單一,知識積澱不夠,語感不強,書面表達欠缺,覺得無話可說,無物可寫,心中有景卻無法表達,或是描繪的景物角度單一,缺乏生動形象的美感。但是他們置身於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山水樹木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如果指導得法,一定會比平時有所超越。本堂作文課就是要教學生學會描寫景物。

3.教材分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水,或清幽, 或雄奇,或秀麗,均顯造化之妙。深入其中,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引起無限的情思。本單元爲自然山水單元,是寫景的經典美文,從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到蘇軾與故友共賞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奇異的自然山水,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引起無限情思。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描寫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調動所有感官多角度觀察景物的習慣。

2.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3. 在寫作與交流評改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審美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1.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

2. 學會抓住景物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1:通過實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景物。

評價任務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評價任務3:通過交流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讀與評的過程中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評價任務4: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

【教學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東昇的旭日,斑駁的樹蔭,陡峭的山峯,潺潺的小溪,水底的游魚……世間萬物,千姿百態,四季景色,美不勝收。多少文人墨客,面對名山大川,四時美景,揮筆寫下了精美的篇章,他們的創意、筆法都值得我們玩味揣摩。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觀察和描寫景物。

二、方法導引

觀察事物,要運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舌頭嘗,用鼻子嗅……調動身上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瞭解事物的特點。

1.朗讀品味《春》中描寫春風春雨的段落。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

討論:作者抓住春風春雨的什麼特點?用什麼方法描寫景物的?

學生交流發言:

①調動多種感官(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春風圖:作者藉助多個感官,如觸覺、嗅覺、聽覺等,將春風和煦溫暖的特點都描繪了出來。)

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等)。(春雨圖: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抓住春雨“細”“密”“亮”的特點,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

2.展示《三峽》中寫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學生朗讀,合作探究:這段文字如何將三峽“春冬之時”“良多趣味”的特點寫出來的?

引導學生總結:

①靜態與動態相結合;

②俯視與仰視相結合;

③近觀與遠望相結合。

3.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關段落。

我喜歡雨,無論什麼季節的雨,我都喜歡。她給我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

……

啊,雨,我的愛戀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動,你給我的生命帶來活躍,你給我的感情帶來滋潤,你給我的思想帶來流動……

啊,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雨啊!

學生朗讀,品味探究:這篇文章爲什麼能夠感染人心?

作者在描繪雨景時融入了自己對雨的感受,這種感受感染了讀者。春雨驅走冬天,改變世界的姿容;夏雨熱烈而粗獷;秋雨端莊而又沉靜,使人靜謐、懷想、動情;冬雨自然、平靜、給人特殊的溫暖。作者用極富情感的描寫,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觀特徵,又主觀地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和內涵,使它們更有生命氣息,更有感染力。

結論:

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觀的景物鮮活起來,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我們在作文中賦予景物不同內涵,融入我們的情感,相信我們的作品會更有感染力。

4.思考歸納:景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

總結:

①調動多種感官,抓住景物的特徵(形狀、顏色、聲音、氣味)。

②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角度描寫。

③寫景還要注意融入情感,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爲“一切景語皆情語”)

補充:有些同學觀察細緻了,但找不到語言來描述。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閱讀、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豐富詞彙,煉詞煉句。

三、小試牛刀

對同學們來說,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校園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園有什麼風景?校園裏的風景有什麼獨特之處?圍繞“校園一景”寫一個片段。300字以內。

1.寫作指導

細緻觀察校園景物,根據下列問題構思:

①校園中哪一處景色讓你最難忘?

②觀察此處景色,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嗅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

③哪些景物是靜態的?哪些景物是動態的?高處、遠處有哪些景物?低處、近處又有什麼?

④身臨此景,你心中涌現了怎樣的情感?

【思維導圖】

2.學生寫作

提示:

①“校園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選取校園的一個局部進行細緻具體的描寫。

②除了描寫景物外,還可以寫一寫師生在其中的活動,展現出校園景色的特點。

③寫作時可按一定順序,例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等。

3.學生小組交流,互評與修改(有沒有抓住景物的特徵,有沒有從多個角度寫景,有沒有融入感情),進一步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4.推薦分享,作品展示

5.教師點評

結語:

景物描寫是一種綜合的語言藝術。各種手法綜合運用,才能成就一段具體生動的景物描寫。我們寫作實踐,預先全面考慮,再靈活運用,細緻修改,才能點石成金。

四、實戰演練

課後,請同學們兩題任選一題寫作:

1.你留意過自家窗外的景物嗎?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夥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爲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景緻。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季節,以《我愛________季》爲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附:【板書設計】

學習描寫景物

多種感官,抓住特徵

多種修辭方法、多角度描寫

融入情感

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以四幅美麗的景物圖片導入,首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學生帶入將要學習的內容當中;隨後又用已學過的課文《春》《三峽》《雨的四季》中的三段文字引導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掌握方法之後,讓學生小試牛刀寫一個小片斷,在學生寫、議、評、展的過程中,再進一步領會、熟悉描寫景物的方法;最後,再佈置一篇課外寫景的大作文,讓學生再行鞏固課內學到的方法。從總體上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興致盎然、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基本上掌握了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從多個角度去寫景、抓住景物的特徵、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是,課堂上給的寫作時間和展示時間太少,很多學生的作品沒得到展示,只能在課後點評。作文課重在多練筆,以後課堂上要多留時間給學生寫作和展示。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8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第一課時

一、學習《飲酒(其五)》

(一)導入

古往今來,爲了爭名奪利,爲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纔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對,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3.聽音頻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四)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都說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胡言,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

(都說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②“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③“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脫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小結:由此可知,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爲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並沒有被那些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你喜歡哪一個字、哪一個詞或哪一句詩?爲什麼?)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②“採菊”:“採”,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的花是不可以亂摘的)。 “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爲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⑤“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詩人從中體會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勾起了詩人辭官歸隱的聯想。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呢?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爲: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也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聯繫實際: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淨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可以改變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比如不要總是想着飯堂的飯菜不夠好吃,作業太難,同學難相處,在學校很心煩。你應該多去關注那些美的東西,比如小草有多綠,花兒開得多美,小鳥的叫聲多麼動聽,哪位同學曾經幫助過你,哪位老師曾經關心過你,等等,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美,充滿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即: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六)主旨把握(總結)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讓我們在視頻朗誦中再次體會詩人的悠閒自得與淡泊名利,體會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2.集體朗誦《飲酒》。

二、學習《春望》

(一)關於杜甫和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播放朗讀課件,欣賞詩文

(三)學生自由誦讀

1.請學生自由的讀古詩。

2.檢查學生讀詩的情況。

(四)解詩意,悟詩境

1.請生根據課前預習和朗讀說說,詩人通過詩句,想要表達自己怎樣一種情感,表現怎樣一種情懷呢?

2.學生再次默讀古詩,並且分組討論交流。

3.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結果來全班彙報交流。

(全詩表達出作者對祖國、親人深切的愛,是愛國情,思親情的完美體現。)

4.請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說說自己是從哪些詩句體會到詩人的這些情感的。

5.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唯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相機播放視頻課件,帶領學生和杜甫一同走進被叛軍蹂躪的長安城。)

(2)通過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時的長安是什麼樣子的?那麼,你再想想盛唐時期的國都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3)詩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從前的都城,那麼詩人此時此刻留下的淚水應該是怎樣的淚水呢?

(悲憤的、憤怒的、傷感的、思親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註解爲: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4)“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感受詩人的這份情懷吧!

(5)指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反覆誦讀!

(6)教師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朗讀指導。

(7)那麼,同學們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詩人的思親之情的呢?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爲什麼在詩人看來,這一封薄薄的家書要比黃金萬兩還要重要呢?

(相聚的難,家書傳遞的難,得到親人平安消息的難,這一切都是連日來的戰火造成的。)

(8)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將杜甫對家人的這種思念傳遞出去好嗎?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指導。

教師指名朗讀,師生互評。

(9)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盼望着和親人團聚,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10)請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滿腔愛國情懷,教師播放配樂畫面,請學生全篇誦讀。

(五)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3.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杜甫卻兩次落淚,“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就是杜甫,他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的詩句寫出了人民的心聲,讓我們一起去走進杜甫。——播放有關杜甫生平介紹的課件。

4.這就是愛國詩人杜甫,下面老師再向同學介紹幾首杜甫的詩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爲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脣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六)提升對杜甫的瞭解

詩人懷着滿腔的愛國情懷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名字一定會隨着他的詩句,隨着歲月的流逝,越來越放出燦爛的光彩。最後,讓我們齊讀《春望》,送給杜甫!

三、佈置作業

《飲酒》

在人境、無車馬喧——心遠

採菊、籬下、南山山氣、日夕、飛鳥——悠然

(熱愛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聯:寫景 心生傷痛

頷聯:抒情 離愁別恨

頸聯:敘事 眷字思親

尾聯:描寫 憂國傷時

24 詩詞五首

第二課時

一、學習《雁門太守行》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引入《雁門太守行》。

(2)瞭解文體:“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 “行”,古樂府的一種體裁。

(3)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唐皇室遠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27歲病逝。今存詩240餘首,他的詩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豔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創造出一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濃豔、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稱“奇才”“鬼才”,被人稱爲“詩鬼”。

(4)寫作背景。

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並且發生過多次戰爭。這首詩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長期戰爭。

(二)朗讀、賞析

1.聽朗讀錄音。

2.自由朗讀。

3.讀詩韻:讀準字音和節奏。

明確: 1—2句“緊張、壯烈”。

3—6句“凝重、悲壯”。

7—8句“堅定、豪邁”。

4.解詩意。

《雁門太守行》中,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願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

5.悟詩情: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請學生回答:

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詩的最後兩句,你是怎麼理解的?你認爲詩的主題是什麼?(學生討論)

①師歸納:

黑雲——使人聯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彷彿戰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祕。

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②詩的最後兩句:運用典故,點明主旨,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願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即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和愛國情感。

③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用極其簡潔的方式從總體上概括了這場戰爭的艱苦性,高度讚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給他們的鬥爭染上了悲壯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這是一支振奮人心的戰歌。

6.品詩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運用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來形容什麼?

首句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來形容局勢的危急。

(2)簡要賞析“甲光向日金鱗開”中“開”字的妙處。

“開”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與“摧”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從什麼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鬥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寫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出了戰士們什麼樣的精神狀態?

紅旗“半卷”是爲乘夜偷襲敵營。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5)齊讀全詩,用“我喜歡______,因爲______”句式說話。

教師點撥品析角度,學生相互交流並試說。

示例:①我喜歡“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因爲它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修辭角度)

②又如:我喜歡“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因爲“壓”字,一字傳神,形象地寫出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的懸殊,守軍將士處境的困難。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來形容局勢的危急。(關鍵詞)

③又如:我喜歡“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因爲它勾畫出這樣的圖景:城頭瀰漫着烏雲,似乎淹沒了一切,但偶爾大風吹過,雲中透出日光,照在城頭士兵的鐵甲上,金光閃閃,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內容)

二、學習《赤壁》

(一)解題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縣,爲三國時吳國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戰場,俗稱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黃州,傳說中曾誤認爲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俗稱文赤壁。杜牧這首詩是在黃州寫的,時爲黃州刺史。詩人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全詩。

前兩句是平靜的敘說,語調宜平緩,後兩句突發議論,語調應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設而得出的結論,不宜讀得過於高昂。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全詩,並講解這首詩的大意。

詩的大意:折斷的戟埋入沙中但鐵卻未被鏽蝕,我把它拿起來磨光洗淨認出這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大喬和小喬都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品析鑑賞。

這首詩敘事十分平實,但想象卻十分奇絕。可啓發學生思考:詩人的想象奇在何處?

其一,赤壁之戰時周瑜巧借東風取得抗曹勝利,而詩人也巧借“東風”對那段歷史加以評述。可謂一箭雙鵰。

其二,詩人不從正面寫周瑜如何通過火燒戰船打敗曹操,而從反面落筆,指出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結局就會改變。這就更能突出東吳獲勝的重要原因。

其三,詩人不用“國破人亡”之類的詞語用結,而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代指相反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詩歌形象思維的特點。由於“二喬”是東吳統治集團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東吳作爲一派政治力量的尊嚴。東吳一旦滅亡,她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方法足見詩人的別具匠心。(只要能談出一定的見解即可,如不能認識到上述幾方面,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解。)

4.學生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三、學習《漁家傲》

(一)知人論世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後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爲界分前後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爲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爲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後,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二)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 殷勤 嗟 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嗎?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麼?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三)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麼?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爲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漂泊無依,如今天帝這麼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願。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上句 “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彷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爲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爲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爲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於消極的遊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於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儘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着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並非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爲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啓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清新、含蓄、纏綿的。其中《一剪梅》還編成了現代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我們不妨讀一讀,會唱的哼一哼,和《漁家傲》比較一下。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一剪梅》寫閨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纏綿的。而《漁家傲》則意境闊大,想象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於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爲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於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雁門太守行》

一、二句:緊張、壯烈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後兩句:堅定、豪邁

《赤壁》

興感之由(借物)議論感慨(詠歎)借古諷今

《漁家傲》

描寫:夢中所見所聞(瑰奇雄偉)抒情:理想和抱負(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句。

3、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的能力。

4、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來描寫景物的方法。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的能力。

2、欣賞優美文章積累寫作經驗。

[教學設想]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A、對於作家與作品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上互聯網查找。

B、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採用合作、討論方式來學習。

2、採用多媒體教學師生互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

[學法指導]

1、“文言文四步誦讀法”

第一步:朗讀——讀準字音朗讀指導;

第二步:解讀——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第三步: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第四步: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2、“文言文固定程序閱讀法”

(1)標題;(2)作者;(3)出處;(4)基本內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實;(6)文章特點及有爭論之處;(7)文中的觀點及可取之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

A、導入;B、朗讀;C、學生展示所查資料;D、準確翻譯、理解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內容:

A、質疑探究提煉主題;B、品味語言賞析亮點。C、聯想想象拓展思維。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略)

二、學生展示所查資料。(利用多媒體展示)

1、關於作者。2、關於《水經注》。3、關於三峽。

三、朗讀課文。(略)(教師說明朗讀方法)

四、解讀課文——準確翻譯、理解內容。(略)

要求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先由各組學生討論解決再由老師於疑難處點撥。

第 二 課 時

一、研讀——質疑探究提煉主題。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友情提示:

A、文章寫了三峽的什麼景物?

B、這些景物有什麼主要特點?(請根據原文語句回答)

C、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歸納成板書大致內容如下。)

2、請同學們概括本文的主題。

友情提示:

A、你們認爲這篇文章表現了大自然的什麼特徵?

B、你們認爲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二、品讀——品味語言賞析亮點。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抒發遊覽感慨描繪高猿異相。請同學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琅琅上口。你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請同學們注意文章的句式特點並加以分析。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分析提出見解。教師可適當點撥。)

三、聯想想象拓展思維。

1、同學們學了這篇優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歌來概括本文的意境嗎?(學生背誦《早發白帝城》)

2、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麼特點?(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討論分析。)

3、請同學們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你的疑問看哪個組的同學會思考、善質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競賽。)

四、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本文。

2、根據本文的內容和意境請同學們將本文改寫成一篇現代文作爲本週的週記。請同學們不要只是照抄譯文而要展開你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

3、對比閱讀、開拓視野。

老師爲同學們摘抄了《三峽》原文中的一些語段和著名作家劉白羽的《長江三日》請同學們課後閱讀、欣賞。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理清說明思路,概括課文內容。(重點)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難點)

3.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細緻嚴謹的科學方法。(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說明順序

提問1:法布爾從哪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說說每一部分說明的內容及其說明順序。 明確:全文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地穴》,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境‛,並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 ,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

這一層次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說明對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說明建穴,第5—7段寫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 ,寫蟬出洞蛻皮的過程。

這一層次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卵》,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其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爲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 ,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說明了產卵的地方、過程和數量等。 第二層(第14—17段) ,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爲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後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 ,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 ,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 ,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 ,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說明語言

提問2: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無味,爲什麼?

明確:《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於科學著作的範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爲。如寫蟬產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蚋殘害生靈的可恨。而由卵發育成蟬所經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爲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多麼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生共鳴。再比如最後一個自然段裏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爲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脫殼過程。它‚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整個動作順序有它自身的規律,其中的‚騰

躍‛‚翻轉‛‚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容,瞭解作品精髓

提問3:作者爲什麼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說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爲作者經過了長期細緻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4年一個生命週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說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緻的。有時,還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正像作者自己說的那樣:‚我經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麼。‛必要時,還要藉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裏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緻深入的觀察方法,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三、板書設計

蟬蟬的地穴地穴特點

出穴脫殼

蟬的卵樹枝產卵

孵化幼蟲

鑽入土裏

變爲成蟲生動形象的文學筆法

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細緻深入的科學觀察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環境和提取鐳的過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艱辛與快樂;學習居里夫人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2、通過默讀、批註等多種方法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點;

3、體會文中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話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風格多樣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瑪麗•居里(1867—1934)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科學家。1867年出生在波蘭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因嫁給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居里,故稱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發現了新元素釙,同年又發現了鐳。1903年居里夫婦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皮埃爾•居里遭遇車禍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職位,成爲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國科學院第一個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由於長時間接觸放射性物質,1934年7月4日,這位充滿了艱辛和榮譽的居里夫人最終因惡性貧血而去世。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裏,用了多長時間,在如何艱難的環境裏提取鐳的,你瞭解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美麗的顏色》一探究竟吧!

二、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簡陋(lòu)咽喉(yān)溶液(yè)觸目(chù)踱步(duó)

沸騰(fèi)熾熱(chì)猝至(cù)窒息(zhì)吹噓(xū)

2、識記重點詞語的詞義。

熾熱:溫度高,極熱。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統障礙,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吹噓:誇張地宣揚。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和顏悅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本文記述了一件什麼事情?

本文記述了居里夫婦在棚屋裏用四年時間提取鐳的過程。

2、速讀課文,居里夫婦是在哪兒發現鐳的?他們工作的環境怎樣?

居里夫婦是在婁蒙路的棚屋裏發現鐳的。工作的環境非常艱苦,因爲這是一個殘破的小屋,棚頂是玻璃的,夏天燥熱得像溫室;冬天下雨的時候雨會落在地上,工作臺上,下霜的時候,把人都凍僵了,同時還要習慣忍受室外的嚴寒;另外煉製瀝青鈾礦的設備又極其簡陋,沒有排有害氣體的“通風罩”等。

3、在從事鐳和釙的化學離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麼?你覺得她的工作怎麼樣?

居里夫人繼續煉製,提取純鐳鹽。

我認爲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現在①有時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鐵條攪動沸騰的東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盡;②在院裏穿着滿是塵污和酸漬的舊工作服,頭髮凌亂,周圍的煙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壯工的工作;一次煉製20公斤材料,要搬運容器,移注溶液,連續幾小時攪動沸騰的材料,是極累人的工作。

四、品味語言重點探究:

1、第一自然段中“這是一種奇異的新的開始,這種艱苦而且微妙的快樂,兩次都挑選了最簡陋的佈景。”此句中的“艱苦”和“快樂”矛盾嗎?爲什麼?

不矛盾。“艱苦”是指居里夫婦工作的環境極其惡劣,夏天燥熱,冬天嚴寒;設備極其簡陋,沒有排放有害氣體的“通風罩”;工作極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盡”。而“快樂”是指居里夫婦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事業的熱愛,在科學研究中如癡如醉的心態,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使他們樂此不疲,所以兩者並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鐳要保持它的神祕性,絲毫不希望人類認識它。”此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鐳”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徵了。生動幽默地表現了“鐳”的難以提取,“鐳”的發現是一個極其艱辛的過程。

五、精讀課文,把握主旨:

1、本文在敘事的同時,還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話:比如“我們沒有錢,沒有實驗室……”“……然而我們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樂的幾年……”“感謝這種意外的發現……”等等。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文章在敘事的同時,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話,補充了歷史細節。展示出傳主的心理感受,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變換了文章的敘述節奏,使行文更加生動靈活,跌宕生姿。

2、再次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這篇文章記述了居里夫婦在棚屋中用四年時間提取鐳的過程。作者像一個攝影師。充滿感情地將一個個鏡頭展示出來。我們彷彿置身於那殘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婦辛苦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學發現的艱辛,也領略到科學家的堅守與樂觀。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會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她從事科學工作所擁有的堅定信念上。學習本文後,談談你受到的啓發。

我受到的啓發是居里夫人爲了科學研究而過着艱苦的家庭生活,卻能夠以苦爲樂,這使我想到了同學們喜歡盲目攀比。不是比學習成績誰,而是比誰的家庭條件好,吃得好,穿的好,從而造成了學習時間的浪費,我們應該學習居里夫人這種精神。

七、佈置作業:

閱讀《居里夫人傳》。

板書設計:

美麗的顏色

一(1-7)介紹居里夫婦研究工作的環境。

二(8-18)居里夫婦在科學研究中的艱辛與快樂。

三(19-25)居里夫婦提煉出來的“鐳”閃射着迷人的光芒。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課文,關鍵句段能夠默寫;瞭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思;會準確翻譯課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寓情於景的寫法。

4、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優美,反覆朗讀背誦課文,讀中體會語言美、景物美,體會作者的意旨。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解難。

3、輔以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美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關鍵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

【教學難點】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 基礎知識

1、文學常識:本文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

課題解析:給朱元思的信“書”:指書信,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的書信的一部分。

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 特點:講求對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關於六朝駢體文:

唐:稱時文(與古文相對)晚唐:稱四六文(四、六言爲主)清:稱駢體文(兩馬並列駕車爲駢)

吳均體:六朝駢體文往往爲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許多作品徒有華麗的外表。

吳均的作品卻能揚其長避其短,不堆砌辭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暢,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內容充實,時人效之,號爲“吳均體”。

2、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學習方法:

(1)、 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爲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爲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弄清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和聯繫,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2)、 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注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係;瞭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賞識;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規律;根據句首和句尾的詞語以及句中的慣用語進行判斷。

(3)、 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翻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補充省略的部分;調整語序;適當增減。

(4)、 反覆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縹piǎo碧 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 泠lng嚶yīng 鳶yuān飛 戾l天 經綸ln

4、解釋下面詞語。

(1)風煙俱淨 俱:全,都。 (2)從流飄蕩 從:順,隨。

(3)一百許裏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 (4)直視無礙 礙:阻礙。

(5)負勢競上 負:憑藉,憑依。 (6)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

(7)望峯息心 息:平息。 (8)經綸事務者 經綸:籌劃。

(9)橫柯上蔽 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10)疏條交映 映:掩映。

5、文言詞語

(1).詞類活用【湍】急流。【奔】飛奔的馬。【軒邈】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

(2).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見】通“現”,露出。

(3).常規詞語【風煙】煙霧。 【共色】一樣的顏色。 【從流】隨着江流。從,順,隨。

【縹(piǎo)碧】青白色。 【無礙】毫無障礙。 【甚箭】比箭還快。 【夾岸】兩岸。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綠而密。【負勢】憑依高峻的山勢。負,依憑。

【競上】爭着向上。競,爭。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聲激越。 【作響】發出聲響。 【相鳴】互相和鳴。【成韻】形容聲音和諧動聽。韻,和諧的聲音。 【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絕】停止。

【鳶 (yuān)飛戾(lì)天】鳶飛到天上,這裏比喻極力追求功名的人。鳶,一種兇猛的鳥。戾,至。【息心】平息熱衷功名之心。【經綸】籌劃,治理。 【柯(kē)】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猶】像。 【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停頓和節奏。

2、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的特徵。

第1段:概括從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第2段:描寫異水。第3段:描寫奇山。

4、把握本文的結構:總--分

5、疏通文意。

(1)學習第1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講解):

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翻譯:風塵和霧氣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羣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順江流飄蕩,任憑(船兒)時而往東時而往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2)學習第2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解疑)。

①縹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翻譯: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3)學習第3自然段(聽錄音後小組討論,教師解疑)。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着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着。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翻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泉水激打着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好鳥互相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一聲不斷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斷地啼叫。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爲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四、品味鑑賞課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麼樣評價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此外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評價: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第1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2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3句:交待江遊的地點和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2)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作者說:“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麼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裏,又異在哪裏呢?我們接着往下學習。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異水”二字,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異水?寫了水的哪些特點?用了什麼方法?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的特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視覺;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從山勢寫其奇--視覺;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側面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聽覺;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聯想;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視覺。

(2)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意境、情趣等內容。

1、語言美

(1)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2)提問:請談談朗讀本文時感覺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並舉例加以說明。

(3)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後明確: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節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修辭的運用,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誇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2、意境美

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重點揣摩課文寫“水”寫“山”的語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嚮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繪“奇山異水”的景色時,插入了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話不僅從側面襯托出“奇山異水”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4、讓學生帶着對作者的情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總結課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寫富春江山水的過程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即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山水的描寫,對其美景的流連忘返,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仕途官場的厭倦。同時,也流露出對美好自然的愛慕和避世退隱的志趣。

七、佈置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寫景文字。

八、課後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範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於衷。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悅。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麼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2、課文着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爲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瞭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囉。於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後,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八年級上冊語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教案設計 篇13

【知識目標】

1.掌握人物小傳的基本特點和寫法。 2.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寫作,集體評議。

精彩導入 激發興趣

有同學問“什麼是人物傳記?是不是寫人物事蹟的文章都是人物傳記啊?”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不妨在課堂上先交流一下,然後說一說人物傳記有什麼特點。

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母親小傳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深深影響着我們。在我的生命中,那個影響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親。我特別愛在閒暇時纏着她,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兒時軼事

我的母親出生於××(填籍貫)。小的時候,家裏還算富裕。但是因爲那個時代孩子多,母親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靜了。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鄉下尤爲嚴重,一般的家庭是不會讓女孩子讀書的,長到十歲左右就要下地幹活。而母親發誓要讀書,於是憑着韌性,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老師也不斷上門勸說,就這樣堅持讀完了國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入學通知書已經下來,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難。爲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母親毅然放棄了學業,年僅十五歲的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創業艱辛

等到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母親決定進城找工作。因爲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母親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潔員,營業員等工作。儘管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母親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無論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幹活又比一般人勤快,兩年後便升職做到了推銷經理,也就在這時,她認識了我的爸爸。他們彼此欣賞,互相照顧,於是一年後他們結婚了,第二年,又迎來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親告訴我,她懷我時,父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她,後來乾脆讓母親辭了工作,呆在家裏休養。就這樣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母親每天忙完了家務就對着什麼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說個不停,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帶着我做“體操”,忙的不亦樂乎。守着我一點一點地長長、長胖,興奮地和下班回家的父親講我每一天的不同和進步,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值得期待。她說這段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良師益友

漸漸的,我可以上幼兒園了,母親又出去工作了。再後來,我讀學前班了,開始有了學習任務。從此,母親又多了一項使命:陪讀。十幾年來,她只要不上班,都會和我一起做功課,幫我複習;後來她感到實在沒有能力輔導我了,就是默默地坐在我身邊,看着我做功課,在我需要的時候陪我聊聊天、遞一杯熱茶。

當我埋怨同學不都是真誠善良時,開導我的是母親,她說:“無論別人如何對你,你問心無愧就好。”當我在考試中失敗了,鼓勵和安慰我的也是母親,她說“只要你盡力了,媽不怪你。“當我偶爾耍耍小性子衝母親發火,她總是體諒地走到一邊不理我,用行動逼迫我記住“生氣是懲罰自己”。

或許在別人眼裏,母親只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已,但是在我心裏母親是我這輩子最敬愛的人。是她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化解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

母親對我的關懷無微不至,我會以母親爲榜樣。我發誓要做的和母親一樣,甚至超越母親。用母親的話就叫:“用責任,爲夢想努力。”

【點評】小作者用小標題的方式深情地記述了母親的生平經歷。將筆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別能體現人物個性特點的事件上。生動傳神地表現了母親的好強、勤勞、能幹、任勞任怨等優秀品質。文章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符合人物傳記的特點,值得我們借鑑。

文題展示

2

1.你和家人朝夕相處,但是你知道他們的生日、愛好和經歷嗎?請爲你的一位家人寫一篇小傳。不少於500字。

2.從你呱呱墜地到成長爲一位花季少年,你已經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寫一篇自傳,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也說說自己對未來的想法。不少於500字。

3.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位名人,蒐集他的生平事蹟和相關材料,爲他寫一篇小傳。不少於500字。 【寫法指導】

一要深入瞭解所寫對象的事蹟,注意對材料的選擇和分析,寫出人物個性和風貌。

任何文章都要圍繞着主題來寫。爲此,首先必須佔有大量的資料,然後認真地分析其特點,確定寫作中心。圍繞中心選擇與組織材料,不要面面俱到。只有圍繞主題來選擇材料,其材料纔有用,其作品纔有靈魂。同學們千萬注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只是羅列材料,事無鉅細,芝麻豆子攤一堆,沒有一條線索來貫穿,也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這樣寫小傳是不成功的。

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誇大,不縮小,不編造。

傳記作品要完全真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細節。一個細節的失真就會動搖全篇傳記的價值,更不要說重要情節了。但這並不是說,撰寫傳記要照葫蘆畫瓢,眉毛鬍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顰一笑都毫不遺漏記錄下來。恰恰相反,要有重點、有詳略,要選取那些與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關係的事件和情節來寫。爲了將人物寫得形神兼備,也可以適當地作些文學渲染,如《鄧稼先》中的多處描寫大漠,寫作者自己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自然使文章讀起來更充滿情味。同學們給父母寫傳記一定要帶着感情去理解和認識他們的經歷,在客觀的講述中傳達對父母的認同和敬愛之情。當然這些渲染又是必須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的。

此外對傳記人物要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來刻畫,不能因爲喜歡就只寫好的,對其進行美化;也不能因爲不滿就只寫壞的,對其進行醜化。對傳記人物的刻畫要儘量做到客觀、準確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寫。三要有文學色彩

傳記是寫人的。爲此,在寫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點,記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達人物個性特徵的典型小事。不寫大事,無法表現人物的貢獻;不寫小事,無法使人物活起來。甚至還往往會使文章流於一般化與淺薄。要使傳記寫得生動感人,就應該認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蹟、性格特徵和思想品德,用創造性的筆法來展現人物的思想面貌和個性特徵。爲了把人物寫活,就必須從各個側面挖掘和佔有足以表現人物特徵的典型事例和細節,即最能體現這種特徵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及軼事、趣聞等,進行描寫和渲染。

【附:板書設計】

學寫人物小傳什麼是傳記

傳記的特點 傳記的要求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不足之處在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