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1W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精選17篇)

1.積累語言,理解課文,瞭解《清明上河圖》是怎樣的一件藝術作品。

2.學習說明順序與說明方法。

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有一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請問同學們知道這幅畫的名稱嗎?明確:《清明上河圖》。這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爲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於世的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它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爲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們今天學習《夢迴繁華》,或許能解答你心中的疑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說明文的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文章的說明點,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說明對象的特點,批註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

積累詞語:

汴梁(biàn)題跋(bá)絹本(juàn)翰林(hàn)田疇(chóu)料峭(qiào)簇擁(cù)漕運(cáo)舳艫(zhúlú)沉檀(tán)攝取(shâ)遒勁(qiú)摩肩接踵(zhǒng)絡繹不絕(yì)

工:善於,擅長。設色:(繪畫)塗色,着色。田疇:田地,田野。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跋涉:爬山過水,形容旅途艱苦。孔道:必經之道。內憂外患:指國內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絡繹不絕:形容行人很多,往來不斷。遒勁:雄健有力。摩肩接踵:肩並肩,腳碰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踵,腳後跟。細緻入微:比喻看問題非常全面,連很細小的問題都考慮到了;也指對人體貼關心無微不至。

一、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提出說明對象。

第二部分(2)介紹作者與作畫背景。

第三部分(3~4)介紹畫的內容材質、大小、色彩、特點與整體內容1.介紹畫的材質、大小、色彩、特點與整體內容2.具體介紹畫的內容⑴近郊風光⑵汴河兩岸的繁華情景⑶汴梁市區的街道第四部分(5):畫法、風格與價值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解讀。

1.本文圍繞《清明上河圖》,介紹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明確:介紹這幅圖的歷史背景,畫的作者,畫卷的縱橫,作品描繪的內容,畫卷特點及歷史價值等。

2.讀了本文,關於《清明上河圖》你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明確:①我瞭解到了北宋時期,城市繁榮,文化生活,十分活躍,《清明上河圖》便是反映這一時期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風俗畫。②我瞭解到了畫的作者張擇端主要活動時期,籍貫,字,生平,愛好等。③我瞭解到了關於這幅圖的畫卷大小,描繪的具體內容,特點及價值等。

3.細讀課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樣有條不紊地說明畫卷內容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瞭解《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讀課文,掌握作者條理清晰地介紹畫作的說明方法,揣摩作者準確富於概括力地說明語言。

3、品味作者精彩說明語言的運用,增強熱愛中華文明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 梳理本文的說明順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 瞭解本文主要採用的說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樣恰當地選擇和使用說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預語言,把握其既有科學性又富有文學色彩的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瞭解名畫背後的意蘊。

一、激趣導入

有一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它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同學們知道這幅畫是什麼嗎?沒錯,正是《清明上河圖》!(圖片欣賞)

二、資料簡介

1、 《中外繪畫名作八十講》簡介

本書選取中外繪畫作品八十幅,由國內著名美術評論家進行講解、評析。所選畫作包括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各個流派的傳世經典,同時配以深入淺出的鑑賞文字和豐富翔實的背景資料、相關圖片,引領我們體驗頂級藝術品的美妙內涵和豐富底蘊。

2、張擇端簡介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刻畫細緻,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爲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3、《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作品氣勢恢弘,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並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其態無不惟妙惟肖,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餘輛,大小船隻二十餘艘。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三、預習檢測

四、初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

課文可分爲三層:

1.由宋朝城市的發展繁榮,引出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1)

2.介紹作者張擇端生平,並引出畫作的背景,呼應課題——夢迴繁華。(2—4)

3.具體介紹說明《清明上河圖》的特點、內容、藝術特色和地位。(5- 5)

五、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題目解讀:“夢迴繁華”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夢迴”,指夢中回到某個地方。“繁華”,繁榮熱鬧,通常形容地方經濟的發達。文題指明瞭本文要說明的內容不是現在的繁榮熱鬧的景象,而是北宋時期的熱鬧繁華的景象。

2、課題夢迴繁華有哪些深義?

(1)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回憶古文明的燦爛,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繼承並弘揚這種繁華,

(2)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國家統一,回到當年繁華太平年代的強烈願望。

(3)夢迴繁華既有對宋朝科技文化繁榮的驕傲,又有對近代丟失中華文明先進性的遺憾。

3、課文是怎樣圍繞“繁華”來說明清明上河圖的?

(1)先介紹城市經濟的繁榮。

(2)再介紹張擇端繪畫技藝的繁華和南宋人夢想的繁華。

(3)最後詳寫了清明上河圖反映內容和創作技法的繁榮。

六、合作探究

1、課文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爲什麼這樣安排?

詳寫的有畫的內容,畫的藝術特色及地位。略寫了張擇端的生平,畫的整體特點。介紹畫的內容裏詳寫了汴河虹橋,略寫了其它內容。

詳寫畫作內容體現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內容是畫作的核心;詳寫它的藝術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圖》的價值和歷史地位……這樣詳略得當,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點突出,使讀者很容易就學到知識,瞭解事物。

2、說明順序的使用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裏的邏輯順序。

第四段重點介紹說明畫作內容時既使用了從右至左的畫面空間順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有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3、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說法方法,並找出相應的例句。

舉例子: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北宋風俗畫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數字: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

引用:後習繪畫,擅長界畫,工舟車、人物、市街……

摹狀貌:船伕們呼喚叫喊,握蒿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

打比方:結構精美,宛如飛虹

4、品味語言

再讀課文,看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本文的語言既平實準確又典雅生動。

①“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5.5釐米,橫525釐米”。

此句屬於平實說明,通過數字具體準確地介紹了畫卷的縱橫。

②“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留下無盡的回味。”

語言典雅生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畫卷比作樂章,形象地表明瞭畫卷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特點。

③“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大量的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

5、課堂練習

下面語句中劃線詞語能否去掉,爲什麼?

(1)畫面細節的刻畫也十分真實。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說明畫面細節的刻畫非常真實;去掉後,語氣減弱,與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畫中所描繪的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梁的記載基本一致。

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畫中所描繪的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梁的記載大體一致,並不完全相同;去掉後,變成完全一致,與事實不符;“基本”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七、課堂小結

課文以《夢迴繁華》爲題,介紹《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名畫,描摹了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情。豐富了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瞭解,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畫卷人物繁多,場景複雜,但作者介紹的條理清晰,細膩具體,不僅給人以美的愉悅,更學習了古歷史知識,知道了《清明上河圖》高超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藝術價值。由此,我們由衷地爲古人的智慧而自豪,爲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驕傲。

八、拓展延伸:

1、選取一件自己喜愛熟悉的事物,借鑑《夢迴繁華》的說明特點寫一篇小說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課外借閱《清明上河圖的故事》,然後說說你對這幅名畫有什麼新的理解和認識,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部編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課文,同時也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這篇課文重點用來訓練學生學會瀏覽與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瀏覽法快讀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運用跳躍式閱讀找出文章各段中的關鍵語句,然後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抓主要段落進行細緻閱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較好地運用《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的學習經驗解決問題,而且表現出對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濃厚興趣,讓我再次深刻地感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另外一方面我覺得不用過分拔高對學生的要求,紮實落實好符合學生年齡的認知要點和方法纔是真正教會學生的正途,隨着他們年紀和人生閱歷的增長對事物認識和感悟自會進入新的境界,一步一個腳印學好該學的內容,自會水到渠成。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3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勁、絡繹不絕”等詞語。2.瞭解《清明上河圖》的相關內容,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3.認識《清明上河圖》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過程與方法】

1.掌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基本說明知識。2.品味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生活。

1.掌握課文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的畫作。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提到畫作,大家應該想到很多畫家和其作品,如:齊白石的蝦、鄭板橋的竹、徐悲鴻的馬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擇端的鴻篇鉅著《清明上河圖》。二、資料助讀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0年-1126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畫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臺、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爲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爲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表現。《清明上河圖》着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讀課文,通過工具書和下面的註釋疏通生字詞。

汴梁(biàn)翰林(hàn)馱隊(tuó)跋涉(bá)....漕運(cáo)舳艫(zhúlú)竹篙(gāo)無暇(xiá).....沉檀(tán)遒勁(qiú)摩肩接踵(zhǒng)...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學生再讀課文,然後歸納概括:

這篇說明文介紹了《清明上河圖》這一畫作,描摹了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情,豐富了

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瞭解,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

四、三讀課文,重點研讀

學生自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採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文章在說明過程中採用了邏輯順序。2.作者圍繞說明對象,按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

文章圍繞《清明上河圖》先介紹了張擇端創作的時代背景及其創作特點,接着介紹《清明上河圖》創作用料、規格、主要內容,然後重點介紹畫作的詳細內容,最後介紹畫作創作的技法、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3.文章在說明的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分析。

文章在介紹過程中採用了列數據、打比方、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舉例略。4.分析文章使用不少四字短語的效果。

如:無暇一顧、街道縱橫、房屋林立、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無所不備等。文章在說明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節奏強。

5.舉例分析文章說明語言的特點。生動形象:“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留下無盡的回味”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畫作的藝術效果。

“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無所不備”等詞語具體準確地介紹了畫作的內容。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說明文《夢迴繁華》,相信大家對《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畫作有了一個具體的認識,對宋代的繁華也有所瞭解。我們在生活中不僅要學會發現美、欣賞美,也應該嘗試創作美。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揣摩質樸、真摯的語言特點。

4、感受朱德母親的高尚品德,體會作者的思念、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通過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二、檢查生字和新詞學習情況,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溺 佃農 勞碌 私塾 賙濟 寬厚 仕慈 連夜 慰勉 不輟 任勞任怨 爲富不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2、把握全文結構。文章共有個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文章可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親逝世,引出回憶的內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憶母親一生主要事蹟,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寫思念母親,表達報答母親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讀課文,再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名學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1、文章開頭即說:“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想一想:母親的“勤勞”是通過哪些事例體現出來的?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具有怎樣的品格?

(母親是個好勞動,總是天不亮就起牀;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雖然自己不富裕,還賙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母親樂於助人)

2、作者在回憶往事之後,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我”從母親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

3、課文語言平實如話,字裏行間飽含深情。細讀下列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1)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着。

(2)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3)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

(4)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竈上煮飯。

4、作者在記敘事情的同時,穿插了精當的議論。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它們的含義並體會其作用。

(母親沒有灰心,她對貧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爲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起到了讚揚母親的堅韌頑強性格和愛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課文,關鍵句段能夠默寫;瞭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思;會準確翻譯課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寓情於景的寫法。

4、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優美,反覆朗讀背誦課文,讀中體會語言美、景物美,體會作者的意旨。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解難。

3、輔以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美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關鍵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

【教學難點】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 基礎知識

1、文學常識:本文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

課題解析:給朱元思的信“書”:指書信,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的書信的一部分。

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 特點:講求對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關於六朝駢體文:

唐:稱時文(與古文相對)晚唐:稱四六文(四、六言爲主)清:稱駢體文(兩馬並列駕車爲駢)

吳均體:六朝駢體文往往爲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許多作品徒有華麗的外表。

吳均的作品卻能揚其長避其短,不堆砌辭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暢,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內容充實,時人效之,號爲“吳均體”。

2、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學習方法:

(1)、 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爲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爲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弄清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和聯繫,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2)、 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注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係;瞭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賞識;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規律;根據句首和句尾的詞語以及句中的慣用語進行判斷。

(3)、 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翻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補充省略的部分;調整語序;適當增減。

(4)、 反覆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縹piǎo碧 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 泠lng嚶yīng 鳶yuān飛 戾l天 經綸ln

4、解釋下面詞語。

(1)風煙俱淨 俱:全,都。 (2)從流飄蕩 從:順,隨。

(3)一百許裏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 (4)直視無礙 礙:阻礙。

(5)負勢競上 負:憑藉,憑依。 (6)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

(7)望峯息心 息:平息。 (8)經綸事務者 經綸:籌劃。

(9)橫柯上蔽 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10)疏條交映 映:掩映。

5、文言詞語

(1).詞類活用【湍】急流。【奔】飛奔的馬。【軒邈】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

(2).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見】通“現”,露出。

(3).常規詞語【風煙】煙霧。 【共色】一樣的顏色。 【從流】隨着江流。從,順,隨。

【縹(piǎo)碧】青白色。 【無礙】毫無障礙。 【甚箭】比箭還快。 【夾岸】兩岸。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綠而密。【負勢】憑依高峻的山勢。負,依憑。

【競上】爭着向上。競,爭。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聲激越。 【作響】發出聲響。 【相鳴】互相和鳴。【成韻】形容聲音和諧動聽。韻,和諧的聲音。 【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絕】停止。

【鳶 (yuān)飛戾(lì)天】鳶飛到天上,這裏比喻極力追求功名的人。鳶,一種兇猛的鳥。戾,至。【息心】平息熱衷功名之心。【經綸】籌劃,治理。 【柯(kē)】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猶】像。 【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停頓和節奏。

2、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的特徵。

第1段:概括從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第2段:描寫異水。第3段:描寫奇山。

4、把握本文的結構:總--分

5、疏通文意。

(1)學習第1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講解):

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翻譯:風塵和霧氣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羣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順江流飄蕩,任憑(船兒)時而往東時而往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2)學習第2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解疑)。

①縹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翻譯: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3)學習第3自然段(聽錄音後小組討論,教師解疑)。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着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着。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翻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泉水激打着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好鳥互相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一聲不斷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斷地啼叫。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爲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四、品味鑑賞課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麼樣評價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此外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評價: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第1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2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3句:交待江遊的地點和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2)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作者說:“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麼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裏,又異在哪裏呢?我們接着往下學習。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異水”二字,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異水?寫了水的哪些特點?用了什麼方法?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的特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視覺;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從山勢寫其奇--視覺;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側面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聽覺;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聯想;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視覺。

(2)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意境、情趣等內容。

1、語言美

(1)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2)提問:請談談朗讀本文時感覺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並舉例加以說明。

(3)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後明確: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節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修辭的運用,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誇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2、意境美

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重點揣摩課文寫“水”寫“山”的語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嚮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繪“奇山異水”的景色時,插入了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話不僅從側面襯托出“奇山異水”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4、讓學生帶着對作者的情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總結課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寫富春江山水的過程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即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山水的描寫,對其美景的流連忘返,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仕途官場的厭倦。同時,也流露出對美好自然的愛慕和避世退隱的志趣。

七、佈置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寫景文字。

八、課後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範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於衷。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悅。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麼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2、課文着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爲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瞭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囉。於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後,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環境和提取鐳的過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艱辛與快樂。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點。

3.體會文中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話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批註等多種方法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居里夫人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一、導入新課前段時間,

我們學習了一篇消息,題目是《首屆諾貝爾獎頒發》,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榮譽。那麼,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是誰?對,她就是的居里夫人。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美麗的顏色》,瞭解居里夫人提煉出鐳的過程,感受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默讀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提問1:默讀課文,勾畫出描寫居里夫人工作的環境的語句,概括環境的特點。明確:居里夫人工作的環境是婁蒙路的棚屋,這裏夏天燥熱,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凍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裏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環

—1—

境簡陋、艱苦。

提問2:居里夫婦提煉鐳的過程可以分爲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他們是怎樣分工的?明確:第一年裏,他們共同從事鐳和釙的化學離析工作;之後,他們進行了分工,提煉鐳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個人來完成。

提問3:居里夫人是怎樣工作的?明確:她做的是壯工的工作,穿着滿是塵污和酸漬的舊工作服,在煙的刺激下,用鐵條連續幾小時攪動沸騰着的材料。長年累月的工作,一個人搬運容器,移注溶液。提問4:怎樣理解比埃爾說的“我希望它有很美麗的顏色”?明確:“它”指放射性物質鐳,從“希望它有很美麗的顏色”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科學的嚮往,對實驗前景充滿信心和希望。目標導學二:細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5:細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點。明確:居里夫人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工作日變成了工作月,工作月變成了工作年,比埃爾和瑪麗並沒有失掉勇氣。這種抵抗他們的材料迷住了他們。”“迷住”一詞突出表現了居里夫人對科學的癡迷和摯愛。“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張有草墊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靜中,兩個人的臉都轉向這些微光,轉向這射線的神祕來源,轉向鐳,轉向他們的鐳!瑪麗的身體前傾,熱切地望着,她此時的姿勢,就像一小時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牀頭看着孩子一樣。”“前

—2—

傾”“熱切”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居里夫人對鐳的迷戀。居里夫人是一個不怕困難的人,“最困難的,或者說幾乎不可能的,乃是離析這極小含量的物質,使它從與它密切混合着的雜質中分離出來。”居里夫人選擇最困難的工作,付出艱苦的勞動。居里夫人是一個持之以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工作日變成了工作月,工作月變成了工作年。”在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居里夫人終於提煉出了鐳。

提問6:“美麗的顏色”有什麼深刻含義?明確: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煉的鐳略帶藍色熒光的美麗;二是指居里夫人熱愛科學、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態度和精神。目標導學三:品讀賞析,體會引用作用

提問7:課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話,找出來讀一讀,思考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明確:這樣寫,補充了歷史細節,展示出傳主的心理感受,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使文章的敘述節奏有所變化,使行文更加生動。

小練筆:學習本文引用傳主的話的寫法,爲自己的同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傳。可取之處

本文先從諾貝爾獎來引導學生認識居里夫人,再通過反覆研讀課文,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7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芰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勤勞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意,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時間教師活動預計達成目標

一4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風趣地解釋“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由茅以升創作的《中國石拱橋》,瞭解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二、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三、朗讀課文,初步把握文意。

1.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瞭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

1).教師指出說明文是給人以知識的,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從文章中所獲得的知識。

(1)學生默讀課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組討論,要求人人發言,積極參與。

(3)全班交流。

明確:本文是一篇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紹一般石拱橋的特點:橋洞成弧形;在世界橋樑出現得比較早;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然後以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橋作爲典型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取得的光輝成就。最後又分三點解釋了我國石拱橋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綜述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的新發展。

四、局部探究。

(1)請以趙州橋爲例,用自己的話說說它是如何體現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

①學生齊讀第四、五段。

②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中國石拱橋具有一般石拱橋的特點,即“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此外,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佈廣泛,形式多樣,有不少驚人的傑作。

趙州橋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歷史悠久;“非常雄偉”“形狀像一張弓”“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結構勻稱”“古樸美觀”表明其形式優美;“保持原來的雄姿”“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表明其結構堅固;“世界的古代石拱橋”“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唐朝張嘉貞稱讚其“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張NFEAFT奩洹俺踉魯鱸疲長虹飲澗”,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稱傑作。

教師總結:趙州橋作爲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橋樑,它從四方面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即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

(2)請同學獨立分析第六、七、八段,並完成下面的表格。

多媒體顯示:

請四位同學依次填寫。

明確:“修建於1189年到1192年間”,距今830多年,表明其歷史悠久;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相聯而成”“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爲北京的勝景之一”表明其形式優美;河堤沖毀橋無恙表明其結構堅固;13世紀就聞名於世,受馬可波羅的盛讚表明其成就突出。

3.教師總結: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某一事物如何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就在於這個事物的特徵。要讓別人認識、瞭解這個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徵來介紹。趙州橋、盧溝橋作爲中國石拱橋的代表性的橋樑,都體現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徵。

教師總結:寫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來寫,不能面面俱到。

六、佈置作業

1.請理清關於趙州橋、盧溝橋的文字的說明順序。

2.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畫出趙州橋的示意圖,標上相應的數據。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同學展示趙州橋的示意圖,小組評議,選出的,進行全班交流。

二、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裏、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採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於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

1.學生閱讀上文,初步瞭解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2.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有關趙州橋、盧溝橋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作者分別介紹趙州橋、盧溝橋,說明的順序基本相同。

以趙州橋爲例說明。介紹趙州橋時,先簡單交代趙州橋的地理位置、修建時間及解放後對它進行的修整。接着用具體數字說明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引用唐朝張嘉貞的話讚美趙州橋設計施工的精巧,然後分四點對趙州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創性及藝術價值進行具體說明。第一點是說大拱弧度大,便於車馬上下。第二、三兩點是從橋拱設計的獨創性方面進行說明,即“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這樣的設計使橋樑堅固耐用。第四點說橋樑與周圍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

教師總結:課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時間、結構特徵的順序來分別介紹這兩座橋的。

三、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多媒體顯示:

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裏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

(加粗的詞“石拱橋”“橋”“拱橋”能否替換?爲什麼?)

2.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3.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不但”“而且”能否刪去?“結構堅固”“形式優美”能否調整順序?)

4.《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加粗的詞能否去掉?)

5.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去掉行嗎?)

6.(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最長的石橋。

7.①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

②盧溝橋寬約8米(兩句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朗讀句子,思考、體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1.不能互換。因爲課文是介紹“中國石拱橋”的,所以第一句緊扣題目,使用“石拱橋”的概念。遠古時候,人們只能以神話的形式認識世界,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這裏只能用“橋”,才能跟“神話”相照應。至於“把拱橋比作虹”則緊扣“拱橋”橋洞呈弧形的特點。

2.“比較早”程度較輕,這樣表達比較穩妥。

3.“不但”“而且”不能刪去,如果刪去後,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並列關係。先說外觀,再說功能,符合人們的認識邏輯。並且對於橋來說,其實用價值遠遠重於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調整順序。

4.“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只是推測的情況。“有記載的”使發言的根據增加可靠性。

5.“幾乎”強調石拱橋分佈範圍廣,但並不排除有的地方沒有石拱橋的可能。

6.“當時”是從時間上限定,“可算”是從程度上限定。這樣更符合實際情況。

7.兩句對比,可以發現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一座50多米長的趙州橋,能精確到0.01米,這是多麼準確的說明。“約”表示盧溝橋的橋寬不是剛好8米,這表現了作者實事求是的寫作態度。

教師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有準確、嚴密的特點,綜觀以上例句,可以發現本文:使用數字準確;沒辦法用準確數字的,就用表示估計的數字;對暫時還無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測的語言來表達;恰當地使用限制性的詞語,使表達的意思趨於準確。因此,我們學習說明文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準確”二字。

學生找語言準確、嚴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四、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目的是讓讀者瞭解中國石拱橋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須瞭解說明對象,把握其特徵;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既接受科學知識的薰陶,又學到寫作說明文的技巧。

五、課堂練習

1.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竹子

竹子這個家族非常龐大。在我國就有250個成員,常見的有毛竹、苦竹、方竹、鳳尾竹等十多種。正像菱角不都是兩個角的,還有三個角、四個角、無角的一樣,竹子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在形狀和“脾氣”上都有一定的差別。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竹。它的軀幹又圓又粗,魁梧而高大,可謂這個家族中的“大丈夫”,它生性喜酸,專愛生長在肥沃酸性土壤中。毛竹具有堅韌、富有彈性等優點。因而對人類的貢獻也,現在家庭中的許多竹製傢俱都是用它做成的。它還可以供建築之用,甚至可用來代替鋼筋,用於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構件中。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能概括毛竹軀幹特點的四個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提到菱角,是爲了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要分析文中加粗字“在我國”三個字的表達作用。

2.學生仔細閱讀文章,並思考題目。

3.選四位同學交流,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1)說明對象是竹子。

(2)能概括毛竹軀幹特點的四個詞是圓、粗、魁梧、高大。

(3)提到菱角是爲了說明竹子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在形狀和“脾氣”上都有一定的差別。

(4)“在我國”三個字準確地指出“竹子有250個成員”的範圍,使句意更準確;去掉後,會使人誤認爲全世界只有250個品種,與客觀事實不符。

六、佈置作業

1.介紹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築,要求抓住主要特徵,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明。

2.閱讀課本P98陳壽儒的《夜宿盧溝》,思考以下問題:

(1)《夜宿盧溝》主要寫的是什麼?

(2)它與課文裏對盧溝橋的介紹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8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教育局工作計劃的安排和集體備課小組的統一教學方案,結合班級學生及語文學習的具體情況,本着以素質教育爲核心,以提高學生實際語文能力爲重點,力求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在能力,在不增加學習負擔的前提下,進一步爭取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複習依據

初升大學聯考試語文的主要測試的範圍主要有:語言積累與運用、古詩文閱讀、課外現代文考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考查、名着閱讀和作文。語文教師將根據以上幾方面把課本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通過試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

三、複習提要

1、 語言積累和運用。

2、 現代文閱讀。

3、 文言文、古詩詞閱讀。

4、 作文複習。

5、 專題訓練及總測試。  重點:

1、 注意辨別字形、正字音、釋詞義,規範書寫,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考慮詞語義的輕重(引人注目與引人入勝)、正反(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感情色彩(原形畢露與鋒芒畢露)、使用範圍(精巧絕倫與美輪美奐)等。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特色,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習文言文,重在朗讀、背誦。掌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翻譯文言語句要做到信、達、雅(文言翻譯口訣: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詞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文言斷句口訣:

聯繫全文前後看,緊緊抓住曰云言,常用虛詞是標誌,詞性詞義要判斷,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4、賞析詩歌關注表達技巧、關注錘詞煉字和關注情感主旨等方面的訓練。

5、 學會審題,並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選取典型的材料進行作文,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及寫作技巧。

難點:

1、 關鍵詞語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 理解詩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選材立意。

四、課時劃分:

1、 積累與運用(4課時)。A、拼音漢字、改正錯別字。B、古詩、名句的默寫。C、仿寫句子、廣告標語、綜合性學習。D、名着導讀。

2、 現代文閱讀(4課時)。

3、 文言文閱讀(4課時)。

4、 作文(2課時)。

五、具體安排 :

(一)基礎知識複習:

1.時間:4課時。

2.形式:專題複習和訓練評講相結合。

3.內容:本冊書的生字詞的音形義,形聲字,同義詞,反義詞,修改病句(用詞不當、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及贅餘、表意不明、褒貶不當、關聯詞語搭配不當)等。

4.措施:

(1)教會學生複習方法,先全面複習每一課,再重點攻有關重點課文的重點段落。

(2)採用多種方法,比如學生出題,搶答,抽查,學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3)優幫差,加強合作與督促。

(4)輔差工作不放鬆。

(5)課堂上教會學生抓住每篇課文的知識要點,重點突破,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並相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

(6)加強檢查的落實,必要時動用小組長和班幹協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過關。

(三)作文複習;

1.時間:2課時

2.形式:習作欣賞、修改和臨場指導

3.內容:進一步提高審題、選材能力,本學期自己的習作修改,進一步提高。

4.措施:

(1)對於中下生加強寫得出的個別指導。

(2)書寫習慣的糾正。

(四)具體複習內容:

一、二單元:新聞 記敘類文體(小說、散文)

人物(同上)

散文 寫法:先抑後揚,有詳有略,前有鋪墊、後有烘托

第一課:新聞兩則 (新聞)

1. 新聞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準確、簡潔。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感情色彩鮮明。

2. 新聞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描寫、議論(最主要)。

3. 新聞結構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教材P7、8)

4.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韶山人,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 標題:迅速瞭解全文內容。

電頭: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

導語: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6. 這篇新聞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7. 電頭: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8. 導語比標題多:背景、人物、時間。

第二課:蘆花蕩(小說)

①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語言、心理、動作)

1. 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質、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③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襯托人物心理、渲染氣氛、突出人物品質、爲情節作鋪墊

2.蘆花蕩中體現的小說要素:

第一要素: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⑴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第④小節,外貌描寫;54~61小節)

⑵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第⑩、17、18、47、53、60、61小節)

⑶過於自信和自尊(第⑤小節,語言描寫;32~45小節)

⑷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54~61小節)

第三要素:環境描寫 星星

第①小節 水鳥 寧靜,渲染了陰森恐怖的氣氛

葦子 擬人,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蘆葦的形象,表現白洋澱人民在殘酷的環境中頑強抗爭的意志。

側面描寫 表現老頭子的功勞很大

第61小節:用優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時內心的輕鬆、愉快

﹡第三課:蠟燭 (通訊)

1. 文體:戰地通訊;詳細描寫、真實

2. 主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怕生死、勇敢

3.感人因素 ⑵年老體弱,行動吃力--"爬"對戰士的崇敬、愛戴

⑶視若親人,沉痛哀悼--"跪""畫""吻"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⑷結婚喜燭,意義特殊--對烈士的感情強烈、深沉、至高無上

3. 細節描寫 炮火:11次

(反覆描寫) 蠟燭:7次

一、 黑圍巾:5次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9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運用課件,激趣導入,張顯文章意境,體悟文章美感。品讀文本,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賞美景,營造氛圍,引入課文

1、播放課件,觀賞富春江風光。

2、插入解說:桐廬──富春江旅遊區簡介。

富春江的美,激發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豪情,他們留下了許多吟詠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爲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讓我們一起來細心體味,盡情欣賞。

二、由學生講述作者的簡歷,教師作評價補充

展示課件:吳均,字叔庠,南朝文學家,史學家。他出生貧寒,爲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骨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人效仿他這種文體,稱吳均體。著有《吳朝清集》和小說《續齊諧記》《齊春秋》《廟記》等,不少作品後來失傳了。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展開課件,提示重要詞語的讀音。

3、指名學生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並對其進行評價。

(教師可適當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語速、注意停頓、注意重音、注意節拍。)

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教師的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讓學生理解文中加粗詞的含義。(多媒體顯示)

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

猿則百叫無絕(停、斷)絕

2、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語句,準備質疑。

3、讓學生自主提出翻譯難句,小組討論解決,也可求助於老師。

播放課件:(學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難語句)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五、理清課文的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徵?在課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板書),全文都是圍繞着異和奇這兩個字來寫的,總領全文的作用。

2、小組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富春江山水的異和奇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引導邊板書:

異水:千丈見底 水之清

從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飄 奇山:高山寒樹 樹之奇

蕩 獨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絕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六、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課文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摘抄文中景物描寫的佳句。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查背誦

二、播放音樂,讓學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師評點,並提出問題

本文爲我們呈現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引導學生進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過同桌互動,師生互動進行交流、品味。)

四、再讀課文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問: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同學們反覆品讀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展開課件進行總結)

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讓學生劃出作者感懷的句子,細細體會。

展開課件: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五、品味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語言形象生動,以駢句爲主,講究對仗和聲律,富有韻律美。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多媒體顯示寫景佳句:

風煙俱淨,天上共色。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教師要求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要求從描寫角度、詞語運用、表現手法、表達作用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六、探究拓展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七、課外延伸

閱讀吳均詩歌三首,進一步瞭解作者獨樹一幟的寫作技巧。

山中雜詩 從軍行 梅花落

山際見來煙, 男兒亦可憐, 終冬十二月,

竹中窺落日。 立功在北邊。 寒風西北吹。

鳥向檐上飛, 陣頭橫卻月, 獨有梅花落,

雲從窗裏出。 馬腹帶連錢。 飄蕩不依枝。

懷戈發隴坻, 流連逐霜彩,

乘凍至遼川。 散漫下冰澌。

微誠君不愛, 何當與春日,

終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會使人流連忘返;文中那些優美的語言,整齊的句式讀來令人賞心悅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語言,也會給人以深刻的啓示。請把你的閱讀感受和同學交流一下,並寫出來。字數在200字左右。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敘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

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爲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爲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爲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爲宋朝文壇。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爲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爲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爲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敘事相結合。

全文以敘事、寫景爲主體,以抒情爲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爲:前半部分敘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敘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着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九、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細緻的肖像描寫。

2.體會文章涉及深廣的人文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托爾斯泰進行肖像描寫。

2.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鬍髭(zi1) 長髯(ran2)鬈(quan2)發黝(you3)黑滯(zhi4)留 愚鈍(dun4)禁錮(gu4) 軒(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尷尬(gan1ga4)鋥(zeng4)亮甲冑(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銳利。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熾熱:極熱。

粗製濫造:指產品製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鬱鬱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羣: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羣人裏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爲“廣“,南北長度爲“袤”。

頷首低眉:低着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麼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二、導人

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長相平平,卻有一雙銳利異常,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並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作者通過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表,怎樣揭示他的內心世界?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

四、學習課文

(一)找出文中對托爾斯泰外貌描寫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儘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僞裝的甲冑,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爲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

作者對托爾斯泰的鬍子、眉毛、鬚髮、皮膚是這樣描繪的:

“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脣,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

“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一綹綹灰白的鬈髮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鬚髮”。

“……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透過托爾斯泰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我們可見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

(二)重點理解文中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裏有一百隻眼珠。

2.……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3.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爲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明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托爾斯泰的眼睛充滿智慧,讓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是一位給人類創造巨大精神財富的偉人。

五、小結

體會文中運用誇張手法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辨字組詞。

滯( ) 鈍( ) 錮( ) 尷( )

帶( ) 純( ) 涸( ) 濫( )

二、根據拼音寫漢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熱

can4( )然 長ran2( )han4( )首低眉

廣mao4( )無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錯別字。

粗製爛造 鶴立雞羣 正經危坐 誠皇誠恐

無可置凝 鬱鬱寡歡 引人注目 藏污納溝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黝黑、禁錮、尷尬、熾熱、軒昂、粗製濫造、藏污納垢、鶴立雞羣、正襟危坐、廣袤無垠。

二、介紹有關托爾斯泰的生平傳記和作品。瞭解他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戰爭與和平>

以戰爭問題爲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爲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說的中心思想在於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崙入侵戰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

交織着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說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復活>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托爾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偉,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動

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幸福”的含義?聯繫托爾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變化),與同學討論:托爾斯泰究竟幸福還是不幸?

學生討論、交流,鼓勵發表獨特的看法。

四、拓展訓練

教師向學生推薦羅曼羅蘭《名人傳》一書,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理解偉人艱苦奮鬥的精神。

五、小結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爲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理清說明思路,概括課文內容。(重點)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難點)

3.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細緻嚴謹的科學方法。(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說明順序

提問1:法布爾從哪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說說每一部分說明的內容及其說明順序。 明確:全文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地穴》,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境‛,並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 ,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

這一層次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說明對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說明建穴,第5—7段寫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 ,寫蟬出洞蛻皮的過程。

這一層次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卵》,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其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爲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 ,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說明了產卵的地方、過程和數量等。 第二層(第14—17段) ,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爲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後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 ,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 ,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 ,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 ,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說明語言

提問2: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無味,爲什麼?

明確:《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於科學著作的範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爲。如寫蟬產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蚋殘害生靈的可恨。而由卵發育成蟬所經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爲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多麼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生共鳴。再比如最後一個自然段裏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爲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脫殼過程。它‚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整個動作順序有它自身的規律,其中的‚騰

躍‛‚翻轉‛‚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容,瞭解作品精髓

提問3:作者爲什麼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說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爲作者經過了長期細緻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4年一個生命週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說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緻的。有時,還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正像作者自己說的那樣:‚我經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麼。‛必要時,還要藉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裏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緻深入的觀察方法,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三、板書設計

蟬蟬的地穴地穴特點

出穴脫殼

蟬的卵樹枝產卵

孵化幼蟲

鑽入土裏

變爲成蟲生動形象的文學筆法

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細緻深入的科學觀察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3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學習鑑賞律詩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提高鑑賞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格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反覆誦讀古詩,培養閱讀興趣,理解每首古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難點

積蓄文化沉澱,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

1.錄音機、範讀帶。(正字正音,感受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儀、膠片。(顯示內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紹、背景資料、文體知識、精美插圖、相關詩詞等。)

3.課件。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唐詩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爲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代表性的象徵,唐詩精神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擷取唐詩中的幾顆明珠,一睹唐詩的風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性簡傲,嗜酒,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1.律詩每首限定四聯八句,四聯依次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3.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4.律詩還講究聲韻美,講究押韻,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韻,押平聲韻。還講究平仄。

王績《野望》

1.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朗讀節奏。

東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犢(d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3.品析詩句。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爲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②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和頸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它們寫景分別有什麼特點?

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

(3)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

頷聯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4)請從“景”與“情”關係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5)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

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爲神交密友。

(6)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美麗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卻讓詩人發出了“相顧無相識”的感慨,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1.用白描的手法寫景。頷聯頸聯中,詩人用白描手法,由遠到近,靜動相映,描繪出一幅山家秋晚圖。

2.借景抒情。用美麗的秋景和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反襯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野望秋野圖蕭瑟衰敗正襯暮歸圖寧靜安詳反襯孤獨無依

背誦王績《野望》,由律詩引出《黃鶴樓》的學習。

崔顥《黃鶴樓》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爲司勳員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1.聽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再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讀邊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學生討論發言,老師引導,理解詩句含義。

品讀,體味詩中的情感。

(1)前兩聯由傳說寫起,有什麼作用?

從傳說寫到現實,由傳說的美好與現實的“空餘”尋常江樓構成強烈的反差,詩人的悵然若失的情緒表露出來。

(2)詩的頷聯寫到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黃鶴一去”把讀者的視野引向茫茫遠方;“白雲千載”又讓人聯想到上下幾千年的風雲變幻。只兩句詩,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創設出一種蒼茫開闊的意境,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爲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

(3)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詩句描繪出站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的景象,蔥蘢茂盛而富有生機:晴空萬里,遠望漢陽,一棵棵樹木清晰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蔥綠。這段寫景,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爲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1.意境開闊、氣魄宏大。詩的開頭從黃鶴樓美麗的傳說寫起,仙人、黃鶴引發人們美好的聯想。寫到“黃鶴一去”,寫到“白雲千載”,意境開闊,引人遐思。

2.風景如畫,情真意切。詩的頸聯描繪了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處所見到的空明悠遠的畫面,融情於景,眼前景雖美,何處是鄉關?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愁。

黃鶴樓首聯引傳說頷聯發感慨以景襯情思鄉思親頸聯繪美景情景交融尾聯抒鄉情

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朝附屬小國小勃律。737年,節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軍。王維奉命出塞犒賞三軍,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初讀,讀準字音和節奏,感知詩的內容。

(1)理解詩句的內容

首聯:以簡練的筆墨敘寫此次出使的經歷。

頷聯: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作者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頸聯:千古名句,描繪塞外蒼涼壯觀的景象。

尾聯: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保衛家國的決心,表達詩人對他們的讚美之情。

(2)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首聯的“單”字可見其孤獨寂寞,頷聯兩個比喻,表達詩人的激憤和抑鬱,頸聯描寫塞外壯觀美景,讚歎之情溢於言表,尾聯借典故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讚美之情。

(1)頷聯中“徵蓬”“歸雁”比喻什麼?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以“徵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飛的大雁。詩人雖然是奉使出塞,卻有漂泊無依之感,暗寫詩人被排擠出京的激憤和抑鬱之情。

(2)品讀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繪了塞外雄偉壯觀的景象。詩人選取“大漠”“烽煙”“長河”“夕陽”這些意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色彩鮮明。且“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雖景物不多,但層次豐富。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生的孤寂和抑鬱之情。

使至塞上詩中有畫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畫中有情讚歎讚美

1.背誦學過的三首唐詩。

2.說說每首詩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李白《渡荊門送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其詩豪邁奔放、飄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學生聽讀,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寫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的景色及感受。

(2)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故鄉的依依不捨,出蜀遊歷的滿腔豪情。

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首聯寫了什麼內容?

首聯敘事,交代行蹤。作者從蜀地出來,經過荊門來到楚地。

(2)頷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了船過荊門後長江兩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漸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長江衝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一個“隨”字生動的將山與平原的位置的變化展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表現出長江奔騰洶涌的氣勢。這聯詩,景中蘊藏着詩人初出四川時的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

(3)詩的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蘊含詩人怎樣的心情?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詩句藉助瑰麗的想象,生動的比喻,描繪出船行出三峽後江面平靜,寬廣無邊的綺麗景象。詩人借天鏡“飛”、海樓“結”,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嚮往。

(1)全詩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詩的頸聯寫到“飛天鏡”“結海樓”,藉助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江面上平靜無波,雲霧瀰漫的景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2)用詞精煉傳神。“隨”“入”等動詞的運用,都很凝練傳神,富有表現力。

(3)襯托手法。頸聯中,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之平靜無波;雲彩變換構成海市蜃樓反襯江岸之遼闊。

這首詩描繪了出蜀經荊門至楚地過程中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依依不捨之情及初出四川時的喜悅之情。

渡荊門送別動景隨入渡荊門之景靜景飛天鏡結海樓送別之情依依不捨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朗讀

①把握詩歌節奏自讀—範讀(配樂朗誦)—試讀—齊讀

②把握詩歌感情範讀(配樂朗誦)—學讀—齊讀—賽讀

品味詩句,把握內容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裏看出來的?

早春。從春潮、早鶯爭暖樹、新燕築窩、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緻?通過哪句話看出?

騎馬。唐時,西湖上騎馬遊春的風俗極盛。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

(3)詩人騎馬遊西湖,所以詩裏提到了遊蹤,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後說說詩人的遊蹤。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後湖東的白堤。

(4)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聯?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溼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5)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呢?(品讀末兩句)

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爲這裏綠柳成蔭,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對西湖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6)全詩描寫了西湖早春清新優美、生機勃勃的景色,字裏行間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西湖的喜愛,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詩人描寫了西湖早春鶯飛燕舞、花亂草淺、柳樹成蔭的美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

(1)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全詩以遊蹤爲線索描寫西湖美景。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最後到湖東的白堤,使整首詩結構嚴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詩中描寫了西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在寫景中寄寓作者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

錢塘湖春行(早)鶯(新)燕(亂)花(淺)草初春之景讚賞西湖、熱愛自然

本課的五首詩都是唐代律詩,格律工整,情感真摯,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每首詩題眼設問,初步感知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反覆誦讀,通過“找、畫、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詩人的情懷。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4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新聞特寫的文體特點。

2.把握呂偉表演“5136”的全過程,體會她跳水動作的“飛天”之美。

3.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品味、批註等多種方法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領域,美國有籃球夢之隊,中國有跳水夢之隊,中國姑娘呂偉從10米跳臺縱身一躍,瞬間驚豔了全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聞特寫《“飛天”凌空》,感受中國姑娘那“飛天”之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把握內容,體會寫法

提問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呂偉跳水之前的場面,呂偉跳水 動作全過程,呂偉跳水後觀衆的反應和裁判評分等情況。

提問2:呂偉跳水動作連貫流暢,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卻解說得十分清楚,這裏使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

明確:呂偉完成跳水動作只是瞬間的事,想要解說清楚十分困難,所以,作者採用了動作分解的寫作技巧,把完整連貫的跳水動作分解爲起跳、騰空、入水三個步驟,逐一刻畫,猶如慢鏡頭回放,精彩地再現了跳水的全過程,讓讀者彷彿親眼看見一般。

提問3:課文標題是《“飛天”凌空》,能不能只寫呂偉跳水這一部分內容,把其他內容刪去?

明確:不能。跳水前的場景描寫,特別是對白雲和飛鳥的描寫,是用白雲和飛鳥的動來襯托呂偉的靜。跳水後觀衆的反應以及裁判的評分等,是側面表現呂偉跳水動作的完美。

目標導學二:品讀課文,把握情感

提問4:默讀並批註,體會呂偉跳水 動作的“飛天”之美。

明確:可從選詞、修辭手法、寫法等角度進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輕舒”“舉起”“一蹬”“飛去”四個動詞,把呂偉起跳的輕巧靈動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來。②“一瞬間,她那修長美妙的身體猶如被空氣托住了,襯着藍天白雲,酷似敦煌壁畫中凌空翔舞的‘飛天’。”這句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呂偉比作凌空翔 舞的“飛天”,生動形象地寫出呂偉形體優美、動作輕盈,宛如天仙凌虛蹈空。③“如夢初醒的觀衆用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來向他們喜愛的運動員表達由衷的讚賞。”這裏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夢初醒”寫 出了觀衆被呂偉優美的跳水動作所陶醉,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寫出觀衆被呂偉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歡呼表達由衷的讚賞。這樣的手法,把氣氛推向高潮,讓讀者有一種酣暢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問5:細讀課文,說說這篇特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運動員呂偉爲國爭光的讚美,爲 中國有這樣優秀的跳水運動員而自豪,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比較異同

多媒體顯示:

中國運動員呂偉亞運會奪冠

新華社新德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在10米跳臺跳水比賽中,技壓羣芳,一舉奪魁。

新德里跳水運動館,10米跳臺跳水 比賽進入白熱化狀態 。八名各國選手按照次序登臺比賽。4輪比賽過後,中國姑娘呂偉以微弱優勢排在第一。第五輪比賽,選手們紛紛上了難度。呂偉這最後一輪選擇的動作是“5136”,這是跳水比賽中難度係數最高的動作。只見她登上高臺,靜靜站立。起跳,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身體打開,筆直地入水,壓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現,裁判給了9.5分的高分。憑藉着這一跳,呂偉獲得第9屆亞運會10米跳臺跳水賽金牌。

提問6:請仔細閱讀上面的消息,說說這則消息和課文的異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聞特寫各自的文體特點。

明確:同:這則消息和 課文寫的都 是同一事件——呂偉奪冠,都具有真實、簡 要、迅速的特點。

異:這則消息側重呂偉奪冠的經過,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語言準確精練。而課文側重描寫呂偉最後一跳之美,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語言生動形象。由此可見,消息和特 寫的共同點是:簡要而迅速地報道新聞事實;不同點是:消息往往則要地報道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特寫主要抓住新聞事件中富有特徵的片段展開。

小練筆:學習課文的寫法,選擇發生在學校的一件事,寫 一篇特寫。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重視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語句,梳理情節到正、側面描寫的分析,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不足之處   對於文章中描寫呂偉起跳這一部分的動作描寫,很多學生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呂偉精湛的技法,但由於時間原 因,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評價。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熟讀能譯,積累文言詞語。

2、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學習重難點:目標1、2、3、4

學習時間:4課時

課型:新授課

資料鏈接:

簡介《列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爲其作品《列子》一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目標:1、熟讀課文。2、翻譯課文並積累文言詞彙。

過程:

一、讀

1、聽範讀後,自由朗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突出;富有節奏,讀後強調:

2、對子組互讀,糾錯。

3、朗讀展示。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意,落實詞句。自主翻譯課文,注意特殊現象歸納。

(通假字、重點虛詞、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 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 隴同壟(高地)

2、重點虛詞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雖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詞,“這”: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這件事”:操蛇之神聞之,告之於帝

⑷人稱代詞,“他們”: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連詞,表修飾: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順承:聚室而謀 何苦而不平?

錶轉折: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詞,“他的”:其妻獻疑曰 帝感其誠

“他”: 懼其不已也

⑵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動句 帝感其誠 (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⑵倒裝句

①、主謂倒裝:甚矣,(謂) 汝之不惠(主)

②、賓語前置:何(賓)苦而不平?

③、定語後置:遂率子孫(荷擔者)(定語)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愚公)聚室而謀曰 (室人)雜然相許

②、省略介詞:帝感(於)其誠 一厝(於)朔東 一厝(於)雍南

二、對子組互譯,鞏固記憶並注意糾錯。

第二課時

目標:1、翻譯課文並積累。2、理清故事情節。

過程:

一、小組準備展示翻譯。(重點字詞、疏通文意、內容講解、拓展)

二、抽籤展示。

三、合作學習,研讀課文,請同學們看課文,思考這些問題,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麼樣的山?

2、愚公爲什麼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4、倒土的地點是哪裏?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7、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第三課時

目標:1、分析人物形象。2、 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過程:

一、小組模擬對話,分析人物形象。(獨立思考,組內交流,自由展示。)

1、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2、那你認爲誰的觀點正確?

3、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你該如何評價呢?

4、看來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說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們男生和女生分成兩派來,對兩個觀點“愚公不愚”、“愚公實愚”分別想想理由,鍛鍊一下嘴上功夫,來個小小的辯論吧。

二、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神的幫助,移山的結果會怎樣?

三、歸納寓意: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呢?你能說出這個“愚公移山”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四、總結寫作特色:你從這篇寓言故事裏學到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小組探究。)

第四課時

練習鞏固

一、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橫線的字注音。

仞( ) 懲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擔者三夫( ) 始齔( )汝( ) 無窮匱也( ) 一厝雍南( )

2、翻譯。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寫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詞義: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並解釋。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應( )

(4)一厝朔東( )

二、文言文閱讀。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

2、用原文回答問題:

對於愚公移山的決定,其妻的態度是 :

在移山過程中,其鄰人的態度是: ;

智叟的態度是: 。

3、上文中刻畫智叟和愚公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寫方法。

4、“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話很相似,那麼,“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5、選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選出與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項( )

A.愚公決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難,決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鄰人的幫助。

D.愚公雖有移山的決心,卻無具體的辦法和行動。

7、晉文張湛對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評點,這一評點是針對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選文第三段說“帝感其誠”,所謂“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麼所感動,因而命誇娥氏的二子搬掉兩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結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特寫的有關知識,明確新聞特寫的一些特點。

2.認真閱讀課文,品味文章優美而生動的語言。(重點)

3.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對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稱的郭晶晶,這位美女我們大家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上跳水比賽中奪得金牌的女運動員又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神祕的面紗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優雅(yǎ)   掠過(lüè)   翹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剎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翹首:擡起頭來。 屏息:暫時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輕盈:形容 女子動作、姿態輕柔優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內心的,不是假裝的。

如夢初醒:像剛從夢中醒來,比 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啓發下,剛剛

明白過來。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3.背景介紹

《“飛天”凌空》是一篇新聞特寫,發表於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報》,由

夏浩然,樊雲芳採寫。僅540多字的特寫。記者別具匠心地選用了百餘個動詞,堪稱

精當運用動詞的新聞經典範文,30多年了,今天再來讀它,依然覺得比賽像剛發生在

昨天一樣,現場動態感十足,是那樣的真切感人,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新聞,而且還

具有美學價值,因此作品被評 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課文錄音。學生思考: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一件什麼事?着重抓住什麼場

面來刻畫的?

交流點撥:這則新聞特寫報道的是:跳水姑娘呂偉在新德里亞運會上贏得金牌的

事。課文抓住呂偉跳水動作來細緻刻畫的。

2.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按照什麼順序來記敘的?能不能列出課文的結構

提綱。

交流點撥:本文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

課文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準備跳水。

第二部分(2-4):細緻刻畫呂偉起跳、騰空、入水的跳水動作。

第三部分(5-8):寫了觀衆的反應和讚歎以及現場的氣氛。

步驟三 品味語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記者用詩畫般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奪

魁的精彩瞬間,字裏行間,盈溢着動態美,請同學們認真讀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動詞的精妙。

交流點撥:

1.第二段中“輕舒雙臂”“輕輕一蹬”“向空中飛去”對呂偉起跳、飛天的動作進行細緻的刻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輕柔,優美,舒展,充滿了動態美。

學法指導三:

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第四段中“哧地插進碧波”對呂偉轉體,入水的動作進行了近鏡頭的特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高難、驚險、完美,震撼人心。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認真通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開頭起筆不凡,採用了動靜結合, 對比烘托的寫法。先是“靜”中的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沉靜自若,風度優雅”,再用“飄浮的白雲、掠過的飛鳥、翹首的觀衆”這些動感的環境加以烘托,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呂偉的沉着冷靜,堅定自信和觀衆的高度關注,爲呂偉的起跳作了一個巧妙的鋪墊。文中還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對呂偉起跳前的沉靜自若及起跳、騰空、 入水一系列動作的慢鏡頭回放採用了正面描寫。而對記者的讚歎,觀衆的掌聲、歡呼聲,游泳場的氣氛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這樣結合起來寫,更有力地烘托了呂偉跳水動作的出色完美,技藝精湛,精彩絕倫。

2.課文除了運用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的寫法外,還善於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交流點撥:運用的有比喻,如“緊接着,是向前翻騰一週半,同時伴隨着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週,動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呂偉跳水的動作比作“旋風”“流星”,表現了呂偉空中轉體三週的動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無可挑剔。

運 用的有擬人。如“1.7秒的時間對她似乎特別慷慨。讓她從容不迫地展示身體優美的線條。”此句把時間擬人化了,賦予了人的情感,說“時間”特別慷慨,把“時間”寫得有情有意。從而展現了呂偉跳水動作既快又瀟灑。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這篇新聞特寫,善於捕捉瞬間,落筆集中,突出一點,在一秒七的時間裏,記者層次鮮明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畫卷。文勢有起有伏,動靜相宜,側面烘托,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爲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不僅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們細細品鑑。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7

導入新課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掠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多麼震撼人心的語言,由此可見,軍紀嚴明,才能成就偉業。今天,我們就要去見證這樣一位剛正的將軍。

學習目標

1、瞭解有關司馬遷及其《史記》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彙;

2、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學習運用對比刻畫人物的方法;

4、學習周亞夫忠於職守的精神。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 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歷史學家和文學家 。

作品簡介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餘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範,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典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裏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題目解說

周亞夫(前199~前143年),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漢族,沛郡(今江蘇豐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封爲條侯。軍,駐軍,駐紮。細柳,地名,在今陝西咸陽西南,渭河北岸。文題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發生地點。

讀準字音

祝茲zī侯 棘jí門 彀goù弓弩nǔ

按轡pèi徐行 持節詔zhào將軍 從屬車騎 jì

介冑zhòu 作揖yī 稱chēng謝 嗟jiē乎

曩năng者 其將固可襲而虜lǔ也

可得而犯邪yé

整體感知

匈奴入侵,皇帝慰問軍營,在周亞夫所在的細柳軍營看到了與其他軍營不一樣的地方,雖然皇帝進細柳軍營不太順利,但對亞夫將軍卻有着極大的誇獎。

學習第一段

1、 朗讀

2、 字詞註釋

【1】文帝:漢高祖劉邦之子劉恆,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

【2】匈奴:我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

【3】大:大規模,大舉。

【4】入邊:侵入邊境。

【5】宗正:官名,負責皇族內部事務的長官。

【6】軍霸上:駐軍霸上。

【7】祝茲侯:封號。

【8】棘門:原爲秦宮門,在今陝西咸陽東北。

【9】河內: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區。守,郡的行政長官。

【10】細柳:古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渭河北岸。

3、翻譯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於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爲將軍,駐軍霸陵;祝茲侯徐厲爲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爲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的侵略。

4、問題探究

結合全文,說說第一段的作用。

①首句“大入邊”三字點出邊關危急,渲染了烽火連天的緊張氣氛;

②後面幾句接着寫三支軍隊奉命備戰戍邊的情況;

③結構上開啓下文,內容上把人物置於矛盾衝突之中,爲人物展示其性格特點提供了寬闊的舞臺。

小結:第一段,交代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禮、徐厲、周亞夫的三軍駐地。

學習第二段

1、朗讀

2、字詞註釋

【1】上:指漢文帝。

【2】勞:慰問。

【3】軍:軍營。

【4】已而:不久。

【5】 之:到,往。

【6】被:通“披”,穿着。

【7】彀(gòu):張滿弓弩。

【8】弩(nǔ):用機括髮箭的弓。

【9】持滿:把弓弦拉足。

【10】先驅:先行引導的人員。

【11】且:將要。

【12】軍門都尉:守衛軍營的將官,職位略低於將軍。

【13】聞:聽從。

【14】詔:皇帝發佈的命令。

【15】居無何:過了不久。

【16】使使:派遣使臣。

【17】節:符節,皇帝給的憑證。

【18】壁門:營門。

【19】車騎:漢代將軍的名號。

【20】約:規定。

【21】按:控制。

【22】轡:馬繮繩。

【23】徐:緩慢地。

【24】揖:拱手行禮。

【25】介:鐵甲。

【26】胄(zhòu):頭盔。

【27】爲動:被感動。

【28】式車:式通“軾”,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軾)上,表示敬意。

【29】謝:告知。

【30】去:離開。

3、翻譯: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一直騎馬進去了,將領們用下馬的禮節來歡迎歡送。旋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即將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過不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於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節牌通告了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於是皇上也只好放鬆了繮繩,讓馬慢慢行走。到了大營,將軍亞夫手持兵器,長揖到地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皇上爲之動容,馬上神情嚴肅地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後辭去。

4、問題探究

(1)漢文帝到霸上及棘門軍兩個軍營遇到的情形怎樣?

明確: 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2)文帝的先行衛隊到了細柳遇到的情形怎樣?漢文帝到了細柳遇到的情形又怎樣?

明確:①不得入;②又不得入。

(3)文帝進軍營的方式怎樣?

明確: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

(4)天子“爲動”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5)第二段重點寫的是文帝在細柳營勞軍的情形,爲什麼要交代文帝在霸上及棘門勞軍的情形?這種寫法給你什麼啓示?

明確:①在細柳營勞軍,文帝親身感受到周亞夫治軍嚴整,忠於職守,軍紀嚴明,將士恪盡職守,常備不懈,與在霸、棘門所遇情形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周亞夫治軍有方、剛正不阿的特點。

②運用對比,讓人事碰撞,能形成反差,使人物性格、事情的性質得到更鮮明的展示。

(6)你怎樣評價周亞夫的軍士?

明確:在周亞夫嚴格的訓練下,他們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能夠勝任任何作戰任務。

(7)“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這句話表現了什麼?

明確:這句話表明在細柳營中,將軍之令高於皇帝之令,足見周亞夫治軍有方,軍紀嚴明。

小結:第二段,寫漢文帝勞軍的經過,重點寫了漢文帝在細柳營被擋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周亞夫治軍之嚴。

學習第三段

1、朗讀

2、字詞註釋

【1】既:時間副詞,已經。

【2】嗟乎:嘆詞,啊。

【3】曩:先前,從前。

【4】固:一定。

【5】虜:(被)俘虜。

【6】而:被侵犯。

3、 翻譯:

出了營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說:“啊!這纔是真正的將軍了。以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裏的將軍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的,至於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的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讚歎不已。

4、問題探究

(1)文帝在細柳營處處受阻,卻不以爲怒,反而直贊“此真將軍矣”,從中可以看出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文帝是一個以國家利益爲重,能夠接受下級正確意見,胸懷寬廣的明君。

(2)周亞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周亞夫是一個治軍嚴整,忠於職守,軍紀嚴明,治軍有方、剛正不阿的人。

(3)文帝對周亞夫、徐歷、劉禮三位統帥各是怎樣評價的?

明確:①評價周亞夫:“此真將軍矣!”“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

②評價徐歷、劉禮:“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小結:第三段,寫勞軍後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對周亞夫的讚歎。

課文總結:全文讚揚了周亞夫忠於職守、治軍嚴明和不卑不亢、剛正不阿的品格,同時也體現出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知人善任。

主題

文章通過寫漢文帝巡視、慰問細柳軍的場面,表現了周亞夫治軍嚴整、忠於職守、剛正不阿的“真將軍”形象。

鞏固練習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以宗正劉禮爲將軍,軍霸上 駐軍、駐紮

軍中不得驅馳 軍營

2、上自勞軍 慰問

勞其筋骨 使……勞累

3、已而之細柳軍 到,往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助詞,的

4、居無何 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居天下之廣居 居住

拓展練習

談談周亞夫精神的現實意義。

明確:當今時代,每一位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甚至工程設計師、一線工人等等他們的工作崗位就是一道“防線”,只要發揚周亞夫的這種敬業精神,恪盡職守,敬業樂業,我們的事業終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新時期也不乏周亞夫式的人物。無論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孔繁森、鄭培民、谷文昌,還是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李素麗、張秉貴、徐虎,以及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周亞夫”,他們憂國憂民,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閱讀感悟

【1】自古以來,不論哪一代君王,要想治國安民,立法嚴紀是他們的首要之選。如果沒有紀律,國家何以繁榮昌盛;如果沒有紀律,社會何以安定有序。

【2】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在校應認真遵守紀律,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

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

【1】軍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車(同“軾”,車前橫木,這裏用作動詞,指扶軾)

2、一詞多義

【1】使

①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派遣)

②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使臣)

【2】軍

①軍霸上(駐軍)

②上自勞軍(軍隊)

【3】之

①已而之細柳軍(到)

②不聞天子之詔(助詞,的)

③稱善者久之(無意義)

【4】以

①以河內守亞夫爲將軍(任命)

②請以軍禮見(用)

【5】詔

①不聞天子之詔(名詞,皇帝發佈的命令)

②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動詞,下詔,下命令)

【6】上

①上自勞軍(名詞,特指皇帝)

②受上賞(形容詞,上等)

【7】令

①將軍令曰(動詞,下令)

②軍中聞將軍令(名詞,命令)

【8】入

①匈奴大入邊(動詞,侵入)

②直馳入(動詞,進入)

【9】爲

①以河內守亞夫爲將軍(動詞,作爲)

②天子爲動(介詞,被)

【10】乃

①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副詞,就)

②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副詞,才)

3、古今異義

【1】天子先驅至(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今義:走在前面引導)

【2】軍中聞將軍令(古義:聽從;今義:用鼻子嗅)

【3】持節詔將軍(古義:符節,皇帝派遣使者或調動軍隊的憑證;今義:節日)

【4】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古義:營壘;今義:牆壁)

【5】請以軍禮見(古義:請允許我;今義:希望對方做某事)

【6】使人稱謝(古義:告知;今義:感謝)

4、詞類活用

【1】軍棘門(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2】介冑之士(名詞用作動詞,披甲戴盔)

【3】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名詞用作動詞,下詔)

【4】銳兵刃(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鋒利)

5、文言句式

天子爲動(被動句,“爲”表被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