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3W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選18篇)

1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2培養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

3積累詠月的詩詞。

二、教學設計

1課前準備: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於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

2小組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十五夜望月》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 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許州人,唐代宗大曆十年進士,曾任昭應縣丞,渭南尉。穆宗長慶初,由太府寺丞轉祕書郎。大和中出爲陝州司馬,後歸居咸陽原上。一生困頓,晚景尤其淒涼。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後,詩風轉變,其樂府詩多方面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統治階級的暴行。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

(三)學生朗讀比賽,教師講述

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爲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四)齊讀:整體感知

《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寫了哪些景?後兩句寫望月思親,抒了什麼情?

庭院、月光、鴉鵲、露水、桂花樹。後兩句凝望,抒發了入骨相思之情。

(五)重點詞句感悟:地白、樹棲鴉、無聲、溼桂花、落等詞表達的意境。

教案設計98頁

(六)作者採用的正面抒情的方式嗎?

參考資料205頁

(七) 學生上黑板寫“明月之詩”且賞析。

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中望月等。學生對詩句發揮自己的想象聯想進行賞析。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2

一、 瞭解作者

唐代王建,與當時的著名詩人張籍齊名,兩人創作詩歌的風格相似,並稱“張王樂府”,後人稱爲“張籍王建體”。

二、讀出“望”之畫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詩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人彷彿置身於靜謐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們彷彿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樣傾瀉下來,地上彷彿滿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樹的影子照在地上,隨風婆娑,彷彿是水草在搖曳。

2、“棲”

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鴉棲樹”,但爲了押韻,詩人調整了語序。

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爲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我們彷彿聽到烏鴉等小鳥一開始被明亮的月色所驚動,撲楞楞地展翅欲飛,聲音喧鬧,逐漸逐漸聲音低落下來,最後終於沒有聲音。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從側面寫了月色之皎潔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3、“溼”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溼潤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潤之久,也表明露水輕盈無跡。

我們彷彿聞到庭院中瀰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雲外飄”,傳說人間的桂花樹是廣寒宮裏那棵桂花樹的種子落到人間後生長出來的。那麼人間的桂花香了,廣寒宮裏的桂花也應該香了吧。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美妙的聯想。

4、詩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無聲,望出桂香飄逸,望出天上人間。畫面有聲有色有味,清美靜謐,清雅雋永。

三、讀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東山,詩人在望,烏鴉入睡,詩人還在望,桂花溼潤,詩人仍在望。從這個“望”中你能讀出詩人什麼情感嗎?

“秋思”,秋天的情思。 說的很含蓄,點而不露。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天淨沙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 --張籍《秋思》

“徵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齡《秋思》

“相思阻音息, 結夢感離居。” --蕭愨《秋思》

秋思:秋天,天氣轉涼,大雁南飛,花木凋零,萬物蕭條,身處在異鄉的遊子感受到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與家人團聚。這首詩中,夜深露重,詩人卻久久不肯睡覺,從這個“望”中你能感受到詩人怎麼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親人的孤寂傷感之情。

四、讀出“望”之表達美。

但我們從詩句中能直接讀出詩人這種懷人的愁緒嗎?沒有,詩人表達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這麼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賞月,不知道這懷人的愁緒會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遊子思念家人,家裏的人思念在外的親人,這濃濃的愁思啊,到底會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麼落,難道還有我的愁思深嗎?

不直接抒發自己的懷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問語氣,使自己的情感表達更蘊藉深沉。

這種表達情感表達方法含蓄雋永,耐人尋味。這叫間接抒情。

也有一種情感表達方法,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兩種情感表達方法各有好處。

2、“落”

詩句中還有一個動詞,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緻,讓人眼睛一亮。這個詞語能否換成“在”?

“落”:理解詞語先思考什麼意思,再聯繫詩句意思,品味詞語在詩句中的具體意思,並與平常的用法作比較看好在哪裏。

運用擬人的手法,化無形爲有形,給人以動的形象感覺,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緻。

五、讀出“望月”之情結美

1、按老師的要求說出詩中的詞語或詩句。

直接表達月光如水,澄澈透明;從聲音這個角度側面表現中秋夜晚之寧靜;突出詩人望月之久,表現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問語氣含蓄表達

自己愁思之深。

2、事實上,月亮在中國人的眼裏,尤其是古代中國人的眼裏,是浪漫的多情的美麗的。看到月亮,有許多美妙的感受、聯想就會自然而然涌上心頭。淡淡的月光,濃濃的情愫,無論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它,依舊恆懸於黑幕上,照在所有愛月之人的心上。於是,成就了一種淡泊叫“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種鄉愁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就了一種惆悵叫“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成就了一種傷情叫“楊柳岸,曉風殘月”,成就了一種安慰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種祝福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寄情於月,月亮,也就承載着人世間種.種情思,如詩一樣,懸掛在天空之上,懸掛在古人與我們之間,也懸掛在你我之間。

3、課後請同學們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注意寫出作者及作品名。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張九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 (李商隱)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2培養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

3積累詠月的詩詞。

一、學生活動

1課前準備: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於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

2小組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十五夜望月》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 賞析《十五夜望月》

教師印發《十五夜望月》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並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十五夜望月》賞析

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爲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三) 誦明月之詩

小組之間把準備好的有關“明月之詩”的小卡片,相互交換賞析,組長記錄學生的賞析或評價,大家動手把有價值、有個性的見解綜合成一篇賞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維訓練

用媒體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中望月等)學生對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進行聯想。

(五) 學生小結

你認爲這堂課好不好?說明原因。

(這既是使學生總結所得的過程,也是教師瞭解學生所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學生即使否定了這堂課,教師也要辨證地接受學生的否定。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4

1、圓柱

(1)圓柱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具準備:學生準備圓柱,師自制圓柱體側面展開紙,一張長方形紙。切好的圓柱形蘿蔔,水果刀。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釐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徵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發現了什麼?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麼?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麼?(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1)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麼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裝滿牙籤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籤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籤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麼?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爲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爲簡便,同時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也可以用筆筒來教學圓柱的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說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②想一想:當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指出圓柱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2題找出圓柱體。

3.15頁第3題,想一想,折一折,能得到什麼圖形。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四、佈置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2)圓柱的表面積

教學目標:

1、在初步認識圓柱的基礎上理解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踐操作,在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指名學生說出圓柱的特徵.

2.口頭回答下面問題.(刪掉)

(1)一個圓形花池,直徑是5米,周長是多少?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 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1)讓學生把自己製作的圓柱模型展開,觀察一下,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通過操作,使學生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由上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公式: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二、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

(3)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側面積練習:練習七第5題

(1)學生審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 這兩道題分別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 計算結果要注意什麼?

(2)指定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教師行間巡視,注意發現學生計算中的錯誤,並及時糾正。

(3)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裏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4.教學例4

(1)出示例3。學生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直徑,求表面積)

(2)求的是廚師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麼?(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說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3)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後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做完後,集體訂正。指名學生回答自己在計算時,最後的得數是怎樣取得的。由此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裏不能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釐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① 側面積:3.14×20×28=1758.4(平方釐米)

② 底面積:3.14×(20÷2)2=314(平方釐米)

③ 表面積:1758.4+314=2072.4≈2080(平方釐米)

5.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採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4頁“做一做”。(求表面積包括哪些部分?)

2. 練習七第6題

3.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體,輪寬2米,直徑1.2米。前輪轉動一週,壓路機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4.廣告公司製作了一個底面直徑是1.5米高2.5米的圓柱形燈箱。它的側面最多可以張貼多大面積的海報?

5修建一個圓柱形沼氣池,底面直徑是3米,深2米。在池的內壁與下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解決問題爲主線,給學生創設探究的舞臺。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立立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展--合--展”的轉化過程,體會到“化曲爲直”的思想在數學中的應用。練習注重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問題不有死用數學公式來解決,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解答,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圓柱的體積

教學內容:P19-20頁例5、例6及補充例題,完成“做一做”及練習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藉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麼?正方體呢?(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高”,即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指名學生指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麼,怎麼求。(刪掉)

3、複習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把圓等分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找出圓和所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再利用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師小結: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利用轉化的思想把一個曲面圖形轉化成以前學的長方形,今天我們學習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也要運用轉化的思想同學們猜猜會轉化成什麼圖形?

二、新課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1)用將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求出圓的面積的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沿着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把它們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演示)

(2)由於我們分的不夠細,所以看起來還不太像長方體;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了。(演示將圓柱細分,拼成一個長方體)

反覆播放這個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在變化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長方體和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體積有怎樣的關係?

學生說演示過程,總結推倒公式。

(3)通過觀察,使學生明確: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

2、教學補充例題(刪掉)

(1)出示補充例題: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釐米,高是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 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 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 計算之前要注意什麼?(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還要注意要先統一計量單位)

(3)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釐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釐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釐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0.0105立方米。

先讓學生思考,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哪個是正確的解答,並比較一下哪一種解答更簡單.對不正確的第①、③種解答要說說錯在什麼地方.(刪掉)

(4)做第20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後集體訂正.

出示一組習題:

1一個圓柱的半徑4釐米,高3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個圓柱的直徑12釐米,高3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個圓柱的周長12.56釐米,高3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導思考:如果已知圓柱底面半徑,直徑,和底面周長和高,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4、教學例6

(1)出示例,並讓學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裝下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麼?(應先知道杯子的容積)(刪掉)

(1)學生嘗試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積:3.14×(8÷2)2=3.14×42=3.14×16=50.24(c2)

② 杯子的容積:50.24×10=502.4(c3)=502.4(l)

(2)學生見解例題,師補充

三、鞏固練習

1.一個圓柱形水桶底面直徑是56釐米,高87釐米,水桶裝多少水?

2.一個圓柱的體積是80立方厘米,底面積是16平方釐米,它的高是多少釐米?

3.一個圓柱形糧囤,從裏面量得底面半徑是1.5米,高是2米。如果每立方米約中750千克,這個糧囤能裝多少噸玉米?

4鋼管的長80釐米,外直徑10釐米,內直徑8釐米,求它的體積。

板書: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積:3.14×(8÷2)2=3.14×42=3.14×16=50.24(c2)

② 杯子的容積:50.24×10=502.4(c3)=502.4(l)

教學反思: 以舊引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直觀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利用“轉化思想”的方法把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理解,在比較中歸納,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圓 錐

(1)圓錐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製作圓錐。

2、通過動手製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2、圓柱的特徵是什麼?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彙報)

(1)讓學生拿着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後,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着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於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徵(可以啓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徵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於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藉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會是什麼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後讓學生試着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於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於圓錐你知道了些什麼?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觀察,,感知中認識並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2)圓錐的體積

教學內容:第25~26頁,例2、例3及練習四的第3~8題。

教學目的:

通過分小組倒水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錐體積計算的簡單問題。

藉助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通過小組活動,實驗操作,巧妙設置探索障礙,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正確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

教具準備:每生準備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模具,大米,水,沙子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錐有什麼特徵?(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徵: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並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二、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2)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通過演示,使學生髮現“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組織學生實驗分組合作學習:

(4)先在圓錐裏裝滿水,然後倒入圓柱。讓學生注意觀察,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教師讓學生注意,記錄幾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5)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

學生敘述實驗過程並總結結論,得出計算公式

板書:圓錐的體積= 1/3×圓柱的體積=1/3 ×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 1/3Sh

2、教學練習四第3題

(1)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據,然後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做完後集體訂正。

3、鞏固練習:完成練習四第4題。

4、教學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於圓錐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這堆沙堆的的體積。

(2)要求沙堆的體積需要已知哪些條件?(由於這堆沙堆近似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積和高)

(3)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麼辦?(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後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沙堆的體積)

(4)分析完後,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26頁上.做完後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後得數的取捨方法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7題。

學生先獨立判斷這三句話是否正確,然後全般覈對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8題。

(1)引導學生學生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① 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 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麼?

③ 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後,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2)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做完後集體訂正。

3、做練習四的第6題。

(1)指名學生先後回答下面問題:

① 圓柱的側面積等於多少?

② 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麼?怎樣計算?

③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④ 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2)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28頁的表格中,做完後集體訂正。

填空:

1、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

2、等底等高的圓錐體是圓柱體體積的( ),圓柱體是圓錐體體積的( )。

3、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3立方厘米,圓柱體的體積是( )。

4、體積和底面積相等的圓柱與圓錐,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 )。

5、體積和高相等的圓柱與圓錐,圓錐底面積15平方釐米,圓柱底面積是( )。

6、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比圓錐的體積大( )。

判斷:

1、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的體積大 .

2、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1/3.

3、圓錐體、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

4、圓錐的高是圓柱高的3倍,且底面積相等,那麼他們的體積相等。

補充習題:

1一堆煤成圓錐形,底面半徑是1.5米,高是1.1米。這堆煤的體積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重約1.4噸,這堆煤有多少噸?

2一個圓錐形沙堆,底面直徑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這堆沙在10米寬的公路上鋪2釐米厚的路面,能鋪多少米?

3.一堆圓錐形的煤體積是12立方米,底面積是6平方米,高是多少?

4.在一個底面半徑是10c的圓柱形水桶中裝有水,把一 個底面半徑爲5c的圓錐形鐵錘浸沒在水中,水面上升了1c,試問鐵錘的高是多少?

5.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24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是如何準確地記住圓錐的體積公式的?

教學反思: 從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來看,主要是構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概念的認識,而這一認識的形成,靠文字和觀摩演示都是蒼白無力的,它需要學生髮自內心的需要,全身心的體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對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對比和反思,悟出等底等高的必要性,從而明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具體含義。

整理和複習

教學內容:P29頁第1-3題,完成練習五。

教學目標:

1、複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知識,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徵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掌握圓柱表面積、體積,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

2、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有條理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圓錐表面積、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圓柱、圓錐的特徵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圓柱與圓錐的特徵

1、圓柱的特徵

(1)教師出示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柱的幻燈片.指名讓學生回答:這些圖形叫什麼圖形?(圓柱)有什麼特點?

(圓柱是立體圖形,圓柱有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有無數條高。)

2.圓錐的特徵

(1)圓錐有哪幾個部分?有什麼特點?

(是立體圖形,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圓錐的高。只有一條高。)

(2)做第29頁第1題

二、圓柱的表面積

(1)出示畫有圓柱的表面展開圖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後讓學生回答:

圓柱的側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麼形狀的?

(長方形或正方形)

圓柱的側面積怎樣計算?

(底面的周長×高)

爲什麼要這樣計算?

(因爲: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長,高=長方形的寬)

(2)表面積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3)第29頁第2題中求圓柱表面積的部分。

三、圓柱和圓錐的體積

1、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

(底面積×高)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把圓柱切割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使圓柱體的體積轉化爲長方體的體積。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推出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圓柱體的體積計算的字母公式是什麼?(V=Sh)

2、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用底面積×高,再除以3)計算圓錐體積的字母公式是什麼?(V=1/3 Sh)這個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通過實驗得到的,圓錐體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3、做第29頁第2題

4、學生獨立完成第29頁第3題。(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麼?“裝多少水”又是求什麼?區分清所求的是圓柱的表面積或體積時再計算)

四、課堂練習

1、做練習五的第1題。(學生獨立判斷,並畫出高,小組討論訂正)

2、做練習五的第2題。

(1)學生審題後思考:求用多少彩紙是求圓柱的什麼?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於課堂練習本上。

3、做練習五第5題。(可建議學生用方程解答)

一個圓錐形沙堆,度面積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這堆這堆沙在10米寬的公路上鋪2米厚的路面,能鋪多少米、

4.有塊正方形的木料,它的棱長是4分米,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若加工成最大的圓錐呢,它的體積又是多少立方分米呢?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和發現圓柱、圓錐的特徵,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

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及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資源:

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或一個圓錐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示意圖

2.教師:這麼多物品,你知道它們各是什麼形狀嗎?

指名學生分別說。

談話:回憶一下學過的圖形各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

談話:不論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它們都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你知道圖(4)是什麼形狀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圓柱

圖(5)是什麼形狀?板書:圓錐

你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那些圓柱和圓錐?(指名學生說,如鉛筆、煙囪、套管、鉛錘等)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

二、合作探究,認識特徵

(一)認識圓柱的特徵

1.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談話:對於圓柱和圓錐,你想知道有關它們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把有關圓柱、圓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圓錐的特點,其它問題我們以後再來研究,好嗎?

2.認識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教師出示圓柱實物並將直尺靠在圓柱實物邊上,告訴學生上下粗細相同的圓柱叫直圓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實物,仔細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認爲它有幾個面?

②再摸一摸每個面有什麼特徵?

③然後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手中的實物和同學的實物有什麼特點?

教師巡視解答疑惑。

彙報觀察結果

談話: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先指名學生拿着實物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現,再指名不拿實物說發現。師生及時共同進行評價)

談話:你是怎麼知道上下2個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說,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形,大小相等,叫圓柱的底面,中間有一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課件隨時演示,將茶筒的底面和側面抽象出的圓柱立體圖形

板書:底面 2個完全相同的圓

側面 1個曲面

高 兩底之間的距離

3.認識圓柱的高

教師從學生拿來的圓柱中隨便找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圓柱,讓學生觀察比較。提問:你有什麼發現?底面大小決定圓柱粗細,高決定圓柱的高矮。

談話:哪是圓柱的高,誰來指一指?

談話:你知道你手中的圓柱形有多高嗎?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條嗎?

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圓柱的高,記下測量數據,多量幾條,你能發現什麼?

教師巡視指導

彙報測量結果。指名一組到講臺前演示,

使學生明確:圓柱的高長度相等,有無數條。

提問:什麼是圓柱的高?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板書:高 上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無數條)

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圓柱的高

(二)認識圓錐

1.談話:剛纔我們認識了圓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錐形物體,觀察圓錐體,摸一摸、量一量,和圓柱比一比,它與圓柱有什麼不同?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看到的、摸到的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彙報觀察結果。

使學生明確圓錐有一個底面是圓形,有一個側面是曲面。圓錐是尖的有一個頂點。

教師出示圓錐實物課件

思考:圓錐有幾條高?

怎樣測量圓錐的高?

學生討論,教師啓發學生用平移的方法將藏在圓錐中的高平移出來測量,學生合作動手測量圓錐模形的高並指名上臺演示。

板書:底面 1個 圓形

側面 1個 曲面

高 1條

2.交流對圓錐的認識

3.小組討論比較圓柱與圓錐的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4.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5.學生閱讀課本9、10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10頁練一練。

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是圓錐?爲什麼?

2.練習二第1題。

結合圖形指出圓柱、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3.練習二第1題。

“連一連”。學生自主連線,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回顧新知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點,鞏固圓柱與圓錐的區別與聯繫。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3題。

板書設計:

認識圓柱和圓錐

觀察—比較—歸納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6

單元總目標:

1、認識圓柱、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

2、理解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體積的意義。會推導表面積、側面積、體積的公式,認識進一法取近似值,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3、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以及空間觀念。

5、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有條理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重點: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單元難點:

(1)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

(2)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

(2)利用圓柱體、圓錐體等底等高條件下的關係解有關複雜應用題。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割拼演示、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推導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單元難點的剖析:

(1)表現爲:學生難於想到把一圓柱體的立體圖形轉化成什麼圖形來研究。怎樣把它轉化。

原因:圓柱體和長方體在表面看來並沒有什麼聯繫。並且學生還很難由圓與圓柱的聯繫,而想到圓能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圓柱就可以轉化成長方體來研究。

解決策略:首先回憶研究圓的面積計算時把圓轉化成什麼圖形?如何剪拼成了這個學過的圖形?藉助多媒體課件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形堆成一個圓柱體,通過這個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行猜想:圓柱體能剪拼成什麼圖形,請學生試試看。

(2)表現爲:對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容易獲得,但學生對已知R或D求側面積的問題,學生轉不過,容易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對錶面積的計算,由於表面積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較多,學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現爲: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會用錯公式,如:求側面積的求成了表面積,求體積的求成了表面積等。

原因:學生可能對概念、公式記憶較熟,但在具體的問題環境下用錯公式。主要還是學生對概念的感知不夠。

解決策略:

(1)爲新課教學做好準備,充分複習好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藉助實物多讓學生感知概念的意義,不能死記硬背,要能用自己話說清楚。特別對中下生應多結合實物或圖形指出問題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到推導過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給學生。

(4)學生自備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每節課的新課鋪墊、例題教學、或是練習講評都藉助於具體的實物,讓學生一邊口述、一邊指着實物來說,加強感知。

單元策略:基於本單元是研究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教學中主要採用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等直觀手段輔助教學。多讓學生參與獲得公式或經驗。如:圓柱體展開圖的特徵、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及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錯例的估計和採集:概念辨析題:(1)一隻鐵皮水桶能裝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隻圓柱體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鐵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節鐵皮水管,要多少鐵皮是求水管的(4)給個圓柱體的花瓶包裝在盒子裏,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這些屬於概念不清的問題,因爲這些知識點本身有聯繫又有區別,所以易混,因此教學中重點在新授中注意讓學生多體驗、多感受。還要在綜合練習中加強對比,溝通它們的聯繫和區別。

解決問題:(1)一個圓錐形的沙堆,底面直徑是2米,高是0.5米,如果每立方米是800千克,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寫出基本關係式再解答

(2)有一個禮堂內有8根直徑是50釐米、高5米的圓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紅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寫出基本關係再解答

分析及策略:此類型的錯誤主要是公式用錯,原因還是對概念不清,解題思路不明,因此,教學中在保證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讓學生講思路、強調解答步驟的書寫要有條理。

有關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混合題:(1)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的體積的,圓柱體體積比圓錐體體積多,圓錐體積比圓柱體少。

(2)一個圓柱體積是96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底高的圓錐體積是立方厘米,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立方厘米。

(3)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等底等高,它們體積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圓柱體積比圓錐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類型題的錯因主要是對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只是一個圓錐體積公式的獲得過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認識,並沒有真正通過實驗過程對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的關係弄清楚。因此這個推導過程中應讓學生把兩種幾何體的體積關係,能反說、正說、比多少等都能說清。

練習題的分析:重點講解的題目:39頁第10題(重點說明生活中常說的圓柱體的長也就是數學意義上的圓柱體的高)。40頁的13題(體積公式與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即利用底面積一定時體積和高成正比例的關係來確定兩個圓柱體體積的比,求出第二個圓柱體的體積,最後求出它們的差。)45頁的第6題(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瞭解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第8題(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第11題(由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1:3,那麼現在它們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說明圓柱的高是圓錐高的2倍,於是圓柱的高是9.6。實際上是圓錐與圓柱體積關係的靈活應用。)

課時安排:1、圓柱的認識31頁至33頁及例1

2、圓柱的表面積33頁例2--例3

3、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36頁例4及補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題。

4、認識圓柱的容積37頁例5

5、圓柱有關公式的對比練習39頁8、9(增加不同位置類型的圓柱體)39頁7、10

6、圓錐的認識41頁

7、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42頁至43頁例1

8、圓錐體積的應用43頁例2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2.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難點:

第二至八自然段魯濱孫戰勝困難的經歷。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略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鑑於個別學生已經大概知道這個故事的原因,可以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印象講述故事,以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提示”,按要求讀課文,多讀幾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接着,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講一講魯濱孫的種.種困難的經歷。最後交談一下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教學準備:

建議學生在課前閱讀《魯濱孫飄流記》原著。

教學時間:1課時

板書設計:

遇險上島

建房定居

養牧種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

救“星期五”

回到英國

啓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向命運挑戰》這篇課文。通過學習,霍金那種向命運抗爭的勇氣,頑強的鬥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來結識一位與困難作鬥爭的勇士,他就是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魯濱孫。(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通過預習課文,查找資料,你們對魯濱孫知道了些什麼?

2.哪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幾位同學共同完成?

3.指名讀課文,指導讀正確、讀流利。

三、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先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然後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不理解的語句畫下來

四、小組合作學習

請大家自由組合,三五人一組,先交流對畫出的難理解語句的理解,再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自由說,如,課文是長篇小說的縮寫,小說的其他內容等。

講故事,聽故事。

閱讀“閱讀提示”,並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畫出不理解的語句

交流難理解的語句,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閱讀第二至八自然段並思考

討論並歸納

交流體會並自由發言

五、重點研讀感悟

1.仔細閱讀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魯濱孫在荒島上生存下來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難?

2.師生共同討論,從“食物、住處、安全”等方面進行歸納,使學生認識到:這是生存下來的必備條件,爲此,魯濱孫想了不少辦法,很不簡單。

3.交流體會。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從魯濱孫的非凡經歷中,感悟學會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氣,要善於因地制宜想辦法,要不斷改善生存環境。

作者簡介:

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出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早年經營內衣、菸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歐洲大陸各國經商。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祕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四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干部傳記,幾部國內外遊記,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誌有聯繫,有人稱他爲“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

笛福的“魯濱孫小說”,以第一部流傳最廣,被認爲是他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五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啓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阻,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鬥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着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嚴格說來都是道德說教。

……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鬥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幹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能背誦、默寫詩句。

2.能結合註釋理解“遊子、寸草心、三春暉”等詞語及詩句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詩歌的大意,明確形象,把握主旨。

3. 拓展延伸,研讀積累與之相關主題的詩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及詩人對母親的熱愛、感激和對母愛的讚頌。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理解詩意,感受詩所表達的真摯情感。2.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聯繫生活實際體會詩情。

教學方法:誦讀教學法 情景激勵法 課前資料交流法 開放式討論法 講授法 比較閱讀法

教學手段:本文藉助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首歌,請你們認真聽,想一想這首歌是唱給誰的?(多媒體播放《燭光裏的媽媽》)

2.在這音樂聲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母愛是三月的陽光,溫暖兒女的心房,母愛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風吹雨打的磨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謳歌、讚頌母愛的古詩《遊子吟》。(師板書課題)

二、複習回顧,商定學法。

1.首先我們來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古詩《泊船瓜洲》,背誦並口述詩義。

2.我們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學習這首古詩的?(我們是按照解詩題知詩人明詩義悟詩情這樣的順序來學習的)

3.(小結):今天我們仍然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學習這首古詩,同時我們還要欣賞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寫母愛的詩篇,同時進行即興創作。

三、初讀詩歌,蓄積情感,瞭解大意。

1.試讀:按同學們先讀詩。請自由出聲讀詩,讀準字音。(學生自由嘗試)

2.正音,並劃分五言詩的節奏。

3.再自由讀古詩,或同桌互讀。

4.指名朗讀:大家喜歡這首詩嗎?誰來讀讀。(生自評好在哪裏,師指導示範)

四、研讀課文,讀懂遊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過誦讀,你們一定讀懂了不少內容,現在請你們結合註釋,和手邊的資料研究,討論。(分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工具書,課文註釋及所查資料,按照解詩題知詩人明詩義悟詩情的順序學習本首詩,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交流討論。)

(1)解詩題:

吟:就是吟誦,吟詠的意思

教師補充並出示課件: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我們還學過相關題材的詩,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詩。(學生彙報:遊子吟---就是出門遠行的人的吟誦、吟詠。)

(2)知詩人:(學習根據所查資料介紹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詩人.曾任溧陽縣尉、協律郎。一生窮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詩多是傾訴窮愁孤苦之作。

教師補充: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長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窮困潦倒的人來說是彌足珍貴的,也是最值得回憶的,因此瞭解作者的生世對理解本詩有一定的幫助。(3)明詩義:

(一)讀寫臨行前的詩句:當你再讀這首詩的時候,頭腦中會浮現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教師範讀,同學們想象。)

1.讀一讀,想一想,以遠離故鄉的遊子在輕輕的吟唱什麼呢?這個問題爲主線,讀寫臨行前的詩句。這幾句再現了臨行前的什麼情景?請結和註釋,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詩的第一句用“線”與“衣”兩種極其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體會母子相依爲命的情感。再把這種情感讀出來。

(二)交流臨行前的情景:師創設情景,學生質疑:母親爲何不等明天在縫?針對這一問題師生研究討論: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臨行前的情景?並說說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出來的?

1.從“密密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由此可想,母親在“遊子衣”裏縫進的只是一絲一線嗎?還縫進了什麼?請把想象到的畫面和體會到的意境先說一說,有感情的讀出來。

2.在古代有這樣的一個習俗,兒子出遠門前,母親都要爲兒子縫織衣服,縫的越密,兒子就會回來的越早。所以母親“密密縫”,“ 意恐”是什麼意思?母親“恐”什麼?母親擔心的僅僅是兒子“遲遲歸”嗎?她還會“恐”什麼?“兒行千里母擔憂”,所以,臨行前母親會對兒子叮囑什麼?(出示多媒體:播放《兒行千里母擔憂》的音樂)

(三)讀作者感慨的詩句:

1.“母愛難以回報,母愛不求回報”,臨行前兒子也一定會有千言萬語,這位遊子會對母親說什麼?(多媒體播放:《遊子吟》)

2.母愛之厚難以回報,兒子縱有千言萬語,也只能匯成一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結合註釋說說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詩中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用這個反問句式,想表達什麼樣的內心感慨? 爲什麼兒子的“寸草心”不能報答母親的“三春暉”呢?討論、理解這個比喻句。(結合背景,詩句,和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母愛的無私、偉大,和兒子永遠無法報答母親的遺憾。)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全詩的意思,深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4)請帶着你體會到的心情,個性朗讀,背誦這首詩。(滿懷對母親的讚美、熱愛、思念之情朗讀、背誦。把母愛的無私、偉大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4)悟詩情:

配樂吟詠古詩,聽flash音樂:燭光裏的媽媽,學生感悟詩情。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再次吟詠本詩。

五、拓展延伸,豐富內涵。

(一)我欣賞:

同學們在課前預習時收集了許多古今中外吟詠母愛的詩歌,接下來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課件出示這些詩歌,包括《獻給母親的詩》《母愛,震撼人心》《致母親》《母愛》《懷念您》等詩)指名同學朗誦,比較《遊子吟》與這些詩歌在表達手法上的不同之處:

①《遊子吟》這首詩語言非常精煉,讀來上口、容易背會

②《遊子吟》抓住了母親給遊子縫衣這個細節,從這一細節中流露出母親與遊子之間那份純真的感情。

③ 這首詩不像其它的現代詩歌那樣;不斷的抒發感情,而只以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道出了母愛的無法回報。

(二)我創作:

播放《懂你》的flash音樂,同學們看着課本的插圖寫下自己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可選用古體詩的形式,也可以用現代詩的形式進行創作。

六、總結收穫談體會。

用自己的話讚美媽媽,對自己的媽媽說幾句發自肺腑的話。(多媒體播放:《母親》)

七、佈置作業。

通過想象把你觀察到的“母親深夜縫衣”圖的情景寫下來

本課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積極倡導“自由、合作、創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一種“閱讀、感悟、創作”的自主學習氛圍,採用比較,欣賞的方式,得出詩歌寫作手法上的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欣賞中比較,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和詩歌鑑賞的能力,選用同學們自己蒐集的詩歌,讓學生看到了自己預習的效果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就感。音樂可以激發靈感,在感人的音樂中更有利於學生感悟詩情並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創作,進一步昇華那份樸素的人性美,震撼人心的愛——母愛。

那麼學習古詩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就不單單是理解背誦,而且是一種研讀,在研讀的過程中繼承傳統文化,在繼承的過程中創新。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堅持按照學校要求,遵從課程標準和教學規律。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全面發展,要在班級教師和學生的協作配合下順利的完成本期的教學工作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是一個人數較多的班級,有47人,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在上期教學中,學生整體成績不錯。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太好,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學習氛圍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教學目標及措施

在本期的思品教學中,針對上面的情況,我決定首先在班上選好小組長。利用班幹部來管理好小組長,小組長又管理其他成員。要求當天上的內容當天必須完成作業,並能夠背誦。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通過實踐活動,產生興趣,掌握技能,獲得知識,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教育學生有正確的思想,培養學生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感。要求學生有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四、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共有13課,我準備每週上一課,一課用一個課時上,其它幾周用做開展實踐活動和複習。

我希望通過本期的學習,學生的思想有所提高,並且在學習和生活上有所表現,能夠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特徵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是國小數學最後教學的形體知識。與長方體、正方體一樣,圓柱和圓錐也是基本的幾何形體,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經常能夠看到這些形狀的物體。教學圓柱和圓錐,能夠擴大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範圍,豐富對形體的認識,有利於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教學圓柱和圓錐,也能夠豐富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活動經驗,深入理解體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利於完善認知結構,發展空間觀念。教學圓柱和圓錐,還能夠給學生提供探索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的機會,有利於轉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全單元編排五道例題,具體安排見下表:

例1 圓柱、圓錐的形狀特點

例2 圓柱的側面積

例3 圓柱的表面積

例4 圓柱的體積

例5 圓錐的體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知道圓柱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能舉例說明。圓柱和圓錐,能判斷一個立體圖形或物體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知道圓柱側面展開的圖形,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計算方法,並認識取近似數的進一法。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說明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1課時 認識圓柱和圓錐

教學內容:

教材第9~10頁的例1和第10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和發現圓柱、圓錐的特徵,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

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及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準備:

1、多媒體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或一個圓錐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示意圖

2、教師:這麼多物品,你知道它們各是什麼形狀嗎?

指名學生分別說。

談話:回憶一下學過的圖形各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

談話:不論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它們都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你知道圖(4)是什麼形狀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圓柱

圖(5)是什麼形狀?板書:圓錐

你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那些圓柱和圓錐?(指名學生說,如鉛筆、煙囪、套管、鉛錘等)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

二、合作探究,認識特徵

(一)認識圓柱的特徵

1、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談話:對於圓柱和圓錐,你想知道有關它們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把有關圓柱、圓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圓錐的特點,其它問題我們以後再來研究,好嗎?

2、認識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教師出示圓柱實物並將直尺靠在圓柱實物邊上,告訴學生上下粗細相同的圓柱叫直圓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實物,仔細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認爲它有幾個面?

②再摸一摸每個面有什麼特徵?

③然後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手中的實物和同學的實物有什麼特點?

教師巡視解答疑惑。

彙報觀察結果:

談話: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先指名學生拿着實物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現,再指名不拿實物說發現。師生及時共同進行評價)

談話:你是怎麼知道上下2個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說,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形,大小相等,叫圓柱的底面,中間有一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課件隨時演示,將茶筒的底面和側面抽象出的圓柱立體圖形

板書:底面 2個完全相同的圓

側面 1個曲面

高 兩底之間的距離

3、認識圓柱的高

教師從學生拿來的圓柱中隨便找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圓柱,讓學生觀察比較。提問:你有什麼發現?底面大小決定圓柱粗細,高決定圓柱的高矮

談話:哪是圓柱的高,誰來指一指?

談話:你知道你手中的圓柱形有多高嗎?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條嗎?

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圓柱的高,記下測量數據,多量幾條,你能發現什麼?

教師巡視指導

彙報測量結果。指名一組到講臺前演示,

使學生明確:圓柱的高長度相等,有無數條。

提問:什麼是圓柱的高?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板書:高 上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無數條)

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圓柱的高

(二)認識圓錐

1、談話:剛纔我們認識了圓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錐形物體,觀察圓錐體,摸一摸、量一量,和圓柱比一比,它與圓柱有什麼不同?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看到的、摸到的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彙報觀察結果。

使學生明確圓錐有一個底面是圓形,有一個側面是曲面。圓錐是尖的有一個頂點。

教師出示圓錐實物課件

思考:圓錐有幾條高?

怎樣測量圓錐的高?

學生討論,教師啓發學生用平移的方法將藏在圓錐中的高平移出來測量,學生合作動手測量圓錐模形的高並指名上臺演示。

板書:底面 1個 圓形

側面 1個 曲面

高 1條

2、交流對圓錐的認識

3、小組討論比較圓柱與圓錐的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4、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5、學生閱讀課本9、10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回顧新知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點,鞏固圓柱與圓錐的區別與聯繫。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3題。

第2課時 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頁的例2、第12頁的例3和第1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4~6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和推理,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探究並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培養創新意識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進一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立體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意義,正確計算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師生各備一易拉罐,並把上下面用彩紙包好,剪刀、膠水、圓規、白紙一張、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實驗導入,滲透思想

⒈(出示一張長方形紙)老師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紙,我想讓它站起來,你有什麼辦法嗎?

小結:原來在一定條件下平面可以“化直爲曲”。

⒉把這個圓柱形的紙筒打開後是什麼形狀?

小結:同樣地,在一定條件下曲面可以“化曲爲直”。

⒊揭題:這節課將運用這個知識來研究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板: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

老師發現同學們特別愛喝飲料,今天我們共同帶來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來?

師引導:我們就來先來解決這位同學提出的商標紙問題,其實就是求什麼?(圓柱的側面積)

1、引導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①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商標紙的面積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縫把商標紙剪開,再展平。

③小組合作探究: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聽清要求:先獨立剪開商標紙展開,再觀察展開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關係?把你的發現在小組裏交流一下。接頭處忽略不計。

④彙報交流:哪個小組願意上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指名上臺拿着學具彙報,生。(師再追問:通過剛纔同學的彙報,我們知道了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呀?學生回答,師適時板書)

⑤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再次追問:爲什麼?(補充板書)

⑥小結:你們真不錯,巧妙地運用化曲爲直,探討發現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①現在請你計算一下這罐椰子汁所用商標紙的面積(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長約是 釐米,高約是 釐米)你是怎樣算的?

②解決例2:

但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不直接告訴你底面周長,例如怎麼算?學生獨立做在書上,指名一生板演,集體反饋。

③思考:要求一個圓柱的側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④小結:如果沒有直接告訴底面周長,應用已知直徑(或半徑)求周長的方法,然後求側面積。

(二)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①動手貼出圓柱表面積:拿着實物,光這樣一個側面能裝飲料嗎?還需加上(兩個底面)我們把這個圓柱飲料罐各部分一一展開粘在紙上(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發現兩種常見粘法)交流展示,最好這樣放。

看着圓柱展開圖,讓它在頭腦中動起來(長方形的長等於…寬等於…)這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指着圖,由這些些部分組成了圓柱的表面積,什麼是圓柱的表面積?(板書)

②動手畫出圓柱表面展開圖:下面我們要畫圓柱的展開圖,畫前先算一算,學生算好後回答,師板書。

要求畫在書上的方格紙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畫出圓柱的哪幾個面?二要注意每個方格紙邊長釐米,根據算的數據合理佈局。(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作評價)

3、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①例3中的圓柱表面積會算嗎?

獨立做在書上,交流反饋:每步求出的是什麼?指出:解答時爲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積。

②出示易拉罐的數據,圖例:半徑:2.5釐米,高:12釐米,求鐵皮用料。

③要求一個圓柱的表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三、應用練習,鞏固深化

過渡: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圓柱體實物,你會根據實際算出它們要求的面積嗎?

1、教材第12頁“練一練”(理解題意要求的是圓柱的哪部分面積後獨立做)

2、練習二第6題。(通過填表幫助學生進一步區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表面積三個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側面積、底面積與表面積之間的聯繫,使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課總結,認識昇華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4、5題。

板書:

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長方形的寬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ch

圓柱表面積=1個側面積+2個底面積

第3課時 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

練習二第14頁內容。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麼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二、實際應用

1、練習二第7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需要白鐵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幾個面的面積?(側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於課堂練習本上。

(3)集中分析評講。

2、練習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9題

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於課堂練習本上。

4、練習二第10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這個“博士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分別求哪些面的面積?

(3)學生自主完成。

(4)集體評講,注重後進生輔導。

5、練習二第11題

(1)學生讀題。

(2)提問:要想求“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須先求什麼?。

(3)學生獨立完成

6、練習二第12題

(1)學生讀題。

(2)引導思考。

(3)集體練習

7、練習二思考題(學有餘力學生完成。)

引導思考:截成3段截了幾次?一共多了幾個面?幾個什麼樣的面?那麼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釐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會做嗎?接下來學生練習。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對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四、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

第4課時 圓柱的體積

教學內容:

教材第15~16頁的例4和第16頁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瞭解圓柱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進程,掌握圓柱體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滲透、體驗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PPT課件 圓柱等分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呈現例4中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提問:這幾種立體的體積你都會求嗎?你會求其中哪些立體的體積?

啓發: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猜想一下:圓柱體積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怎麼算?

3、引入: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學例4

1、觀察比較

引導學生觀察例4的三個立體,提問:

⑴這三個立體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定相等嗎?爲什麼?

⑶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嗎?爲什麼?

2、實驗操作

⑴談話:大家都認爲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於底面積乘高。那用什麼辦法驗證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醒:圓的面積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各小組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條件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操作一下。

⑶討論交流: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後能否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引導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結果會怎麼樣?

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拼成的立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3、推出公式

⑴提問: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關係?

指出: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樣求圓柱的體積?爲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體積公式: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⑶引導用字母公式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三、分層練習,發散思維,教學“試一試”

⑴讓學生列式解答後交流算法。

⑵討論:知道什麼條件就一定能算出圓柱的體積了?分別怎麼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⑴說一說:這兩個圓柱中都是已知什麼?能算出圓柱的體積嗎?

⑵各自練習,並指名板演。

⑶對照板演,說說計算過程。

2、做“練一練”第2題。

已知底面周長和高,該怎麼求它的體積呢?引導學生根據底面周長求出底面積。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作業

練習三第1~3題。

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第5課時:圓柱體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

練習三第4~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鞏固圓柱的體積公式。  2.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2、我們是怎麼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的?

3、知道哪些條件,我們就能算出圓柱的體積?

二、基本練習

1、做練習三第4題。

⑴猜猜看,哪個杯子裏的飲料最多?

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個杯子裏的飲料多?

2、算出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⑴底面積0.8平方米,高1.2米

⑵半徑5釐米,高15釐米

⑶直徑6分米,高8分米

練習並指名板演,然後對照板演說說每題的計算過程。

三、討論實際問題

1、練習三第5題。

說說爲什麼要從裏面量?如果從外面量算出的是什麼?怎麼知道這個保溫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2、練習三第6題。

怎麼算一枚硬幣的體積?

3、練習三第7題。

先估計這兩個圓柱的體積,指出哪一個大,再計算它們的體積,驗證前面的估計。(如有困難,可以動手操作,實踐一下。)

4、練習三第8題。

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底面周長先求出底面積,再求容積。

5、練習三第9題。

出示一個圓柱形茶杯,討論:要知道它的容積,需要量出什麼數據,怎麼量?學生動手測量、計算。

四、作業:基礎訓練。

第6課時 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

練習三第10~16題、思考題、動手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繫和區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一、複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複習。

教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於圓柱的知識。

預設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徵;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情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根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注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麼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考:第1個問題求水池裏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楚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之後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⑵討論:塑料薄膜的面積相當於什麼?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於什麼?

⑶分別怎麼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形狀變了,但什麼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麼?(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考題。

學有餘力學生完成。

⑴把圓鋼豎着拉出水面8釐米,水面下降4釐米,你能想到什麼?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釐米,你又能想到什麼?怎麼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⑶這題還可以怎麼想?

讓學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2、第19頁動手做。

講解測量方法——在容器裏放適量的水,把土豆浸沒在水中,測量並記錄相關的數據,算出土豆的體積。並且提供一張表格,提示應該記錄容器的底面積、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放入土豆後的水面高度以及算出的土豆體積。然後是測量與計算,一邊操作一邊思考應注意什麼。如,容器底面積不能直接量得,只能測量底面的半徑、直徑或周長。測量半徑需要確定圓心,測量周長還要計算直徑,一般測量直徑,既容易量,也便於算。又如,測量底面直徑、水面高度都要在容器裏面進行,利用容器裏面的數據,算出的纔是水的體積、土豆的體積。

四、作業:

基礎訓練

第7課時 圓錐的體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0~21頁例5及相應的 “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四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參與實驗,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4.以小組形式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教學準備: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立體圖形體積的求法?(學生回答時老師出示相應的教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然後板書相應的計算公式。)

2、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推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是把圓柱體轉化爲長方體來推導的。板書:轉化)

3、(出示教具)大家覺得這個圓錐與哪個立體圖形的關係最近呢?(老師比較學生指出的圓柱與圓錐的底和高,引導學生髮現這個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

4、大家覺得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圓錐的體積可能轉化爲什麼圖形來研究比較簡單呢?能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5、它們的體積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二、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課件出示例5。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麼叫等底等高。

(2)讓學生猜想:圖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用學具演示)在空圓錐裏裝滿黃沙,然後倒入空圓柱裏,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老師把圓柱裏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麼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係?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纔是圓柱體積的。

2、教師課件演示

3、學生討論實驗情況,彙報實驗結果。

4、啓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1/3=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麼?爲什麼要乘以1/3 ?

5、教學試一試

(1)出示題目

(2)審題後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麼問題。

三、發散練習、鞏固推展。

1、做“練一練”第1、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1/3 。

2、做練習四第1、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之後學生反饋。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四、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徵?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爲什麼?

學生交流

五、作業

練習四第3題。

板書: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1/3=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第8課時 圓錐體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

練習四第4~12題和第23頁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步理解、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計算出圓錐的體積。

2、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進—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複習體積計算。

(1)提問: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2)口答下列各圓錐的體積。

①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積4平方釐米,高4.5釐米。

2.引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練習圓錐體積的計算,通過練習,還要能應用圓錐體積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新課

組織練習。

1、做“練習四”第4題。

學生獨立計算。

2、做“練習四”第5題。

把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相互轉化,從已知的圓柱體積得出相應的圓錐體積,從已知的圓錐體積得出相應的圓柱體積,繼續加強對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關係的理解。

3、做“練習四”第6題。

出示第6題的圖。

引導分析:根據圖示的各個立體圖形的底面直徑與高,尋找與圓錐體積相等的圓柱,可以從圓錐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推理出體積相等的圓柱與圓錐,如果底面積相等,圓錐的高是圓柱的3倍圓柱的高是圓錐的1/3;如果高相等,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的3倍圓柱的底面積是圓錐的1/3。還要注意到,大圓的直徑是小圓的3倍小圓直徑是大圓的1/3,大圓的面積則是小圓的9倍小圓的面積是大圓的1/9。

4、做“練習四”第7題。

(1)提問:圓錐體積最大時與圓柱的關係是什麼?(等底等高)

接着讓學生獨立練習。

(2)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其他問題,進一步的掌握圓錐和圓柱的關係。

5、做“練習四”第8題。

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6、做“練習四”第9題。

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繞它的兩條高旋轉一週形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圓錐。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計算。

7、做“練習四”第12題。

出示圓錐形模型,提問:你有什麼辦法算山它的體積嗎,需要測量哪些數據?怎樣測量直徑和高。請同學們回去測量你用第115頁圖製作的圓錐,求出它的體積來。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練習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和應用:計算體積需要知道底面積和高。如果沒有告訴底面積,我們要先求半徑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應用圓錐體積計算方法,有時候還可以計算出圓錐形物休的重量。

四、佈置作業

1、練習四第10、11題。

2、學有餘力學生完成思考題。

第9課時 整理與練習(1)

教學內容:

第24頁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的特點。能判斷一個物體或立體圖形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容積)計算方法,並提高靈活應用計算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進一步掌握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容積)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完了“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今天開始複習圓柱和圓錐。(板書課題)通過複習,一方面,要進一步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徵,熟悉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掌握圓柱表面積、圓柱和圓錐體積(包括容積)的汁算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複習特徵

1、說出物體名稱。

出示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體和模型,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麼形體。

2、複習特徵。

(1)同時出示圓柱和圓錐的圖形。

指名學生說出各圖的名稱。(板書:圓柱、圓錐)

(2)提問:誰能拿出圓柱和圓錐,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在圖中板書)圓錐的高怎樣測量,試着量一量你手裏圓錐的高。

(3)提問:哪位同學來說說圓柱有什麼特徵?哪位同學來說說圓錐有什麼特徵?

三、複習計算

1、練習與應用第1題。

出示表格,說明要求,讓學生計算,填在表格裏。學生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填表。

提問:圓柱的表面積怎樣計算的?(板書:圓柱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圓柱的側面積怎樣計算?爲什麼用底面周長乘以高? 這兩題計算時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強調把—個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得出新的結論)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的?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又是怎樣得到的?這兩題計算過程完全一樣嗎?爲什麼不一樣?

2、練習與應用第2題。

提問:壓路機前輪是什麼形狀的?前輪滾動一週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當於前輪的哪一部分面積?接下來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與應用第3題。

引導思考:水桶底部的鐵箍大約長15.7分米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做這個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就是圓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積之和。這個水桶能盛120升水嗎?要拿什麼和120升比較?學生自主完成。

4、練習與應用第4題。

聯繫實際解決問題,要求得數保留整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課堂作業

練習與應用第5~6題。

第10課時 整理與練習(2)

教學內容:

教材第25~26頁“練習與應用”第7~11題、“探索與實踐”12~14題、評價與反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步掌握圓柱、圓錐體積計算方法,溝通已經學過的一些形體體積計算之間的聯繫。

2、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溝通已經學過的一些形體體積計算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複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這節課繼續複習這方面的知識,特別是表面積、體積計算知識的實際應用。(板書課題)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表面積、體積的汁算方法,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

二、複習體積計算

1、複習公式。

提問: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板書時出示相應圖形)爲什麼正方體體積等於邊長a的立方?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這個公式怎樣得到的?圓錐的體積公式是怎樣的?爲什麼要乘以 ?

2、做複習第7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計算。

三、知識應用複習

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1、做練習四第8題。

引導學生把新知與舊知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比較。

2、做練習四第9題。

結合畫圖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圓柱的高,每分鐘的高在每秒的基礎上乘以60。

3、做練習四第10題。

提問:用這堆沙子去填長方體的沙坑哪一個量是相等的?(體積)接着學生計算。

4、做練習四第11題。

出示題目:

結合題目和圖形理解長方體紙箱的長、寬、高與每個圓柱體飲料罐相相關數據的關係。接下來學生自主完成。(教師要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5、做練習四第12題。

可以先舉例說明,再概括。

6、做練習四第13題。

提問:要求圓柱體飲料罐的容積需要測量哪些數據?(要注意從它的裏面測量)

通過計算再與商標紙上標出的容積比一比,你發現什麼?加強學生把數學與生活有效結合起來。

7、做練習四第14題。

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再交流。

8、評價與反思:結合3個方面讓學生自主評價。

9、讓學生了解“你知道嗎?”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複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知識?

五、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1

教材簡析:   《魯濱孫漂流記》是歷險小說,魯濱孫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孫喜歡航海和冒險,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歷盡艱難困苦,戰勝種.種困難,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國。小說情節生動,細節逼真,描寫細緻,語言流暢,富於深刻的哲學和社會意義。  本課是《魯濱孫漂流記》的縮寫,重點寫魯濱孫在島上艱難、驚險的經歷。魯濱孫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困難,是驚心動魄的,“難”中處處透着“險”。  學習本課是要讓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2.瞭解《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的梗概,瀏覽作品的精彩片段,激發起課外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

3.初步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戰勝困難頑強生存的積極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1、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2、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教學時數:一課時課前準備: 1、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 2、本課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題

2.簡介作品作者,激發起閱讀的興趣。

3、播放電影片段及課文朗讀

二、閱讀梗概,自主研讀

1.下面,我們就來快速默讀梗概部分,瞭解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內容。

2.交流這部小說的大意。(主要寫了遇難荒島的魯濱孫與自然鬥爭,以頑強的意志生存了下來,還收留了一個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訓成了忠實的奴僕。28年後,他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

3、理清文章條理

三、淺顯探討小說

1、出示自學要求:

文章按什麼順序記敘的?依次敘述了那些事?

概括一下魯濱孫在荒島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

(1)住──用木頭和船帆搭了一個簡易的帳蓬。

(2)吃──打獵、捕魚,畜養山羊,種糧食。

(3)安全-防禦。

(4)孤獨-救助“星期五”。

2、展開想象,魯濱孫還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豐富對人物的感受

四、瀏覽精彩片段,體會精彩之處

1.瀏覽精彩片段,與梗概相對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說梗概的哪個部分,理由是什麼?

2.小聲讀讀這個片段,你認爲什麼地方最精彩?

3、學生交流

4、師點撥總結

五、感受人物形象 創精彩人生

魯濱孫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生存的奇蹟,他靠的是什麼?

學生談各自的看法,從中受到教育,指導自己的行動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讓你選課文中的一句話作爲座右銘,你會選哪一句,爲什麼?

2.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爲,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爲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讀了這部小說,老師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請談談你閱讀本文的啓示,寫一句話送給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魯濱孫在荒島上還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回到英國後,又是怎樣成了一個百萬富翁的,請同學們課下找到原著讀一讀。可以準備向別人提出問題,或摘錄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畫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或者寫一寫讀書體會,爲班級讀書會作好準備。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住所 食物 安全 孤獨

(毫不畏懼 堅定信念 積極樂觀 學會生存)

教學反思 《魯濱孫漂流記》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長篇小說,主要記敘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的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獨自一人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在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九,最後,他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一個故事。課文按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的順序敘述,情節生動曲折。故事塑造了魯濱孫這位不畏艱險、機智頑強、聰明能幹的主人公形象,富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爲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即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提倡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能緊緊圍繞重點段落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接觸,突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

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悟”字出發,體會魯濱孫在荒島上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學生懂得了在厄運面前,要勇敢地面對困難,要有生存的勇氣,要積極地想辦法改善生存環境,並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戰勝困難,去主宰命運的道理。同時,在學習中,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以便在今後的閱讀過程學會閱讀。因爲本課的教學目的不是就一篇學一篇,就一篇講一篇,而是要藉此激發起學生閱讀原著,閱讀更多名著的興趣。應該說,就此目標,本堂課中,還是實現了。

當然,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如還是牽得學生比較多,老師的語言比較煩,學生的自主感悟少,交流表達少,思想碰撞的機會少,獨立閱讀的時間少,諸多的問題有待我課後做認真的反思,尤其是閱讀課的教學,怎樣更有效,怎樣能在前期閱讀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自主,這也是我們今後研究的課題。

在教學中,還發生一段小插曲,當我提到人生的困境,舉了最近日本發生的地震與海嘯,希望日本人民儘早走出困境的例子,居然引發了學生的一片唏噓。場面一時難以控制。雖然這種行爲是不正確的,態度也是不端正的,但從中也可看出我們的孩子們,對於那段恥辱的歷史還是銘記於心。我想這樣未嘗不好,只有記住歷史,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2

一、指導思想: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爲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着以學生爲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

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爲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繫。

3、教材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選擇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爲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每一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

4、教材的呈現方式新穎獨特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三、教學措施: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與社會生活的聯繫。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爲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儘量將教學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3

教養目標:

1、理解詩意,能說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2、能感情朗誦,背誦並默寫古詩。

教育目標:

1、感受詩人的情感,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2、感受詩人對偉母愛的歌頌,陶冶純潔高尚的情感。

發展目標:

1、通過學習,提高學習古詩的能力,培養記憶能力。

2、培養想象能力和聽說的能力。

重點:學習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通過讀懂詩句,體會作者對母愛的頌揚,並結合生活實際談母愛。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情導入

1、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以它的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獨特藝術魅力迎得了人們喜愛。無數才情橫溢的文人詩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無名篇,更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誰能背揹你喜歡的詩篇呢?

2、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篇或片段。

二、回顧學法

1、學習古詩前,讓我們一起來回憶學習的方法。

2、出示學法:

(1)一拆:把詩句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

(2)二釋:採用換詞、擴詞的方法來解拆出的詞語

(3)三理:有些詩句因壓韻、平仄等需要,採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要適當調換詞序、句序。

(4)補連:由於古詩語言有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翻譯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3、小結:我們欣賞詩的語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四種自學方法來讀通、讀懂古詩。

三、新授

1、知詩人,解詩題。

(1)齊讀詩題。

(2)根據預習的情況對古詩質疑。

介紹時代背景: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纔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3)範讀詩文。

(4)學生練讀,粗知大意。

2、解字詞,悟詩意。

(1)回憶學習方法。(拆、釋、理、補連)

(2)自學一~四行詩句。

A學生用“拆、釋、理、補連”的方法進行自學。

B小組自學討論、交流。

C質疑。

(3)反覆誦讀加深理解,並在讀的過程中在腦海裏想象畫面。

(4)感情誦讀,小組讀、賽讀、評讀。

(5)遷移學法,自學五、六行詩句。

A小組交流自學。

B學生彙報。

理解兩行詩句的含義,再說說抓住哪些關鍵詞來理解?

C此時,你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母親關愛你們的一幕幕嗎?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

品讀五、六行詩句。(賽讀、評度、小組讀)

3、連句意、明詩意。

(1)邊誦讀,邊把詩句意思串聯起來。

(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意。

4、想詩境、悟詩情。

反覆吟誦,邊讀邊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偉大母愛的讚頌。

5、誦詩文、入意境。

6、感情背誦。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藉着油燈的微光爲子女縫製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板書:

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4

一、分析教材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於1278年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零丁洋的戰船中,元軍強逼文天祥寫信招降在海上堅持抗元鬥爭的宋軍將領。文天祥斷然拒絕。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心潮起伏洶涌,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光照天地的愛國詩篇。詩歌回顧了詩人從讀書入仕到救亡報國,直至被俘所經歷的艱辛危難,抒寫“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國的決心。前六句寫國家和個人遭遇的悲慘。先從自己的出身說到報國。表明原先就有艱苦奮鬥的閱歷,暗示經得起後來的艱危的磨鍊,而儒家思想則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連用兩個形象、貼切的比喻概括抒寫奮戰中的感受:以“風飄絮”表現大好河山遭受蹂躪的慘相和詩人對時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現詩人在抗元鬥爭中遭受的種.種打擊和挫折。“惶恐”二句則借典型事件實寫感受。上句說兵敗,“說惶恐”含有與士卒共度艱危的意思。下句說被俘,“嘆零丁”兼有將士傷亡殆盡的孤獨感。巧用地名作對,運用語義雙關,把紀實與抒寫特有的心情結合得天衣無縫。尾聯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於度外的愛國忠心。出語斬截有力,氣貫長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無數仁人志士取義成仁。前六句悲涼沉痛,後二句轉悲爲壯,構成了全詩沉鬱悲壯的風格。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古代詩歌的教學要求,結合授課學生實際情況,及本課內容爲古代詩歌的特點,我認爲教學詩歌,首先應引導學生從整全上把握內容,領會詩歌的意境,其次通過研讀、賞析,領悟詩作的精妙,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反覆吟誦,只有朗讀成誦,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所以本人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本文的關於作者,作品的文學知識。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過程和方法目標:閱讀理解詩歌內容,品味鑑賞詩歌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摯誠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1、理解詩歌的內容。2、熟讀並背誦詩作。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

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麼,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順勢導入)

(二)、簡介作者:簡介文天祥生平

(三)、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於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於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傑,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於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學生聽讀範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及感情基調。

(五)、教師進行適當的朗讀提示。

(六)、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

(七)、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八)、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

(九)、組織學生結合課本註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鬥了四年。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麼?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後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

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讚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操。

(十二)、佈置課堂鞏固練習

1、《過零丁洋》一詩押韻,韻腳是。

2、《過零丁洋》前三聯與尾聯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別?

3、熟誦並默寫這首詩。

(十三)、板書設計:

首聯:讀經入仕、起兵抗元

頷聯:“風飄絮”、“雨打萍”

頸聯:“惶恐”、“零丁”

尾聯: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死觀

頸聯:對仗雙關

尾聯:名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5

教材地位: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圓柱與圓錐都是基本的幾何形體,也是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範圍,增加了形體的知識,有利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國小生的思維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本單元立體圖形的學習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學具,讓學生觀察、動手、動腦,豐富其表象,訓練形象思維,而本節的複習課又便於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整理、拓展等實踐活動,掌握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特點與特徵,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進行圓柱、圓錐表面積或體積的計算。

(2)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對知道的整理提高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與概括知識能力。在練習、討論、合作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並進一步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整理、交流、合作、探究、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特點與特徵,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進行圓柱、圓錐表面積或體積的計算。

難點:通過對知識進行整理,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明確複習目標

同學們,我們在《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中學習了有關圓柱、圓錐的相關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對這些知識做一個系統的整理並運用它們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學生自主作業

讓同學們自主整理本章知識。

(三):兩兩交流、解疑(兵教兵)

同桌之間交流整理成果、相互解答各自的疑惑。

(四)組內幫教、組間交流、解疑

小組內合作,複習鞏固本單元學習的主要計算公式;組間交流,提出自己學習中的疑惑並相互給予解答。

(五)小組展示,討論、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

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完善整理成果。

圓柱和圓錐

基本特徵 基本公式

圓柱 兩個底面, 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一個側面 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 一個底面,

一個側面 體積=底面積×高÷3

〔教師點撥:〕

(1)圓柱的側面怎樣剪展開圖是平行四邊形?

(2)圓柱展開圖與圓柱有什麼關係?

(3)說出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遷移運用圓面積推導的轉化思想)

(4)回憶說出圓錐體積公式推導的實驗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對知識的整理,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分析、綜合、概括知識的能力,在小組交流中,培養合作、質疑、辯論的能力。

(六)鞏固應用、互練互測(兵練兵)

1.屏幕呈現:一個圓柱體木料,底面直徑20釐米,高30釐米。

(1)根據已知條件,結合已學圓柱、圓錐的知識,提出問題,看誰的更有創意?(2)學生思考後提出問題。

〔預設問題:〕

①木料的側面積是多少?表面積是多少?

②木料的體積是多少?

③把木料削成一個的圓錐,它的體積是多少?

④……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思考,讓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刷”出表面積有關的知識。

〔教師引導:〕針對這一圓木,生活中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求表面積?

〔預設回答:〕給圓木塗油漆求塗漆面積的時候需要用表面積的知識。

〔教師追問:〕給圓木塗油漆有幾種情況?都發生在什麼條件下?

〔預設回答:〕①如果是柱子時,只刷側面。

②如果是個木樁,只塗一個側面和一個上面。

③如果是個圓木料,可塗整個表面。

〔設計意圖:〕一個“刷”,刷出了與表面積有關的符合實際的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加的表面積。

〔教師引導:〕有同學說可以把圓木切開,求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釐米,那同學們說說可以怎樣來切?

〔預設回答:〕

①可以橫切,分兩段切一刀,增加兩個底面大小的面,分三段切兩刀,增加4個底面大小的面,以此類推。

②還可以沿直徑縱切,增加兩個長方形的面,長和圓柱的高相等,寬和直徑相等。

〔課件演示:〕橫切和縱切

〔設計意圖:〕橫切、縱切兩種不同的切法探究,加上課件的演示,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削”出圓錐,討論圓柱與對應圓錐的關係。

〔教師引導:〕除了對圓木“塗”“切”以外,有同學說還可以“削”成一個的圓錐。那怎樣“削”纔算是呢?你能用四句話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預設回答:〕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體積比圓錐體積多2倍,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三分之二。

〔教師引導:〕如果圓柱和圓錐等底等積,那你能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預設回答:〕圓柱和圓錐等底等積:圓柱高是圓錐高的三分之一,圓錐高是圓柱高的3倍。

〔教師引導:〕如果圓柱和圓錐等高等積,那你能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預設回答:〕圓柱和圓錐等高等積:圓柱底是圓錐底的三分之一,圓錐底是圓柱底的3倍。

〔設計意圖:〕將圓柱削成一個圓錐,讓同學們討論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便於進一步理解兩者的內在聯繫,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挖”出容積。

〔教師引導:〕我們還可以對圓木如何加工呢?

〔預設回答:〕可以挖成一個木桶,求求它的容積,內外塗清漆,求塗漆的面積是多少。

〔教師追問:〕容積和體積有何聯繫和區別?

〔設計意圖:〕“挖”出容積,將容積和體積加以何聯繫和區別,木桶的內外都塗上清漆,與前面的塗漆問題加以聯繫和區分,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七)聯繫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學校要修建一個圓形水池,池內安裝噴泉,水池直徑5米,深1.5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預設問題:〕

①水池的佔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②挖這個水池要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③如果給水池貼瓷磚,貼瓷磚的面積是多少?

④水池裝滿水,能裝多少立方米?

〔教師提問:〕

⑤如果給水池接一圈水管,並4米安裝一個噴頭,需要按幾個?

⑥池內如果注入1.2米深的水,那將有多少立方米的水?

〔教師追問:〕每一個問題都涉及哪些方面的知識?

〔設計意圖:〕一個水池問題,讓同學們再一次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問題解決中,可以充分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八)課堂小結:同學們暢所欲言,談收穫和感受。

附:板書設計

圓柱和圓錐

基本特徵       基本公式

圓柱 兩個底面, 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一個側面 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   一個底面,

一個側面  體積=底面積×高÷3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 反覆誦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在誦讀中理解詩句含義與全詩大意。

2、 感受詩中蘊含的愛國情懷。

3、自主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教學重點】

結合寫作背景,理解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背誦默寫全詩,能夠運用詩中的愛國名句。

【教學難點】

解讀詩中“零丁”的多層意思,拓寬閱讀視野。

【教學安排】一教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初讀,感知大概的詩意。

(學生熟讀三遍。教師糾正節奏不妥之處。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提問:你們覺得整首詩屬於哪一種感情基調的?學生回答。教師點撥:“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處境。題目中“零丁”又是什麼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體意思——文天祥路過零丁洋。此時的文天祥爲何會在零丁洋呢?——學生結合註釋會回答“不是”,作者此時被元軍俘獲,是作爲俘虜押解路過零丁洋的。

二、瞭解詩人資料、創作背景,弄清詩歌的感情基調。

由此可見,此時的文天祥成爲階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詩是在這樣的境遇中創作的。那麼這首詩該用怎樣的感情,語調去讀呢?——應該讀出無比沉痛的感情,一種深深的悲涼,一種孤苦伶仃。同時,本詩的感情有些複雜,比如詩的尾聯不同前面,蘊含一種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再有“零丁”之感了。

二、分析詩句內涵,明確詩歌主旨。

1、學生用現代漢語翻譯全詩,教師點評。

【今譯參考】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

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裏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2、理解分析詩句含義。

(1)首聯:回顧個人和國家兩件大事。文天祥是個飽讀詩書的人,參加科舉,進而踏入仕途。 他與元軍苦戰四年,並未能挽救南宋滅亡的命運。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詩人不禁悲從中來。

(2)頷聯:運用比喻的修辭。從國勢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得罪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之後,多次兵敗。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託。

(3)頸聯:前一句是追憶過去。後一句是慨嘆眼前。詩人將地名與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巧妙地用在詩句當中,彷彿這兩個地方就是詩人的寫照,也有了與詩人一樣的感情。用語雙關。

(4).尾聯:他視死如歸,捨生取義,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有着不屈的精神與氣魄。

總結:悲傷,悲痛,悲憤,悲壯,捨生取義——再讀詩歌。

3、把握詩的主旨

師:一個“零丁”牽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樣的惶恐路,又是怎樣的零丁情呢。在這首詩中文天祥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我們瞭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不禁爲之動容。

三、拓展閱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序言

餘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牀幾,時則爲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爲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爲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爲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爲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爲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爲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爲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參考譯文】

我被囚禁在北國的都城,住在一間土屋內。土屋有八尺寬,大約四尋深。有一道單扇門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髒又矮,又溼又暗。碰到這夏天,各種氣味都匯聚在一起:雨水從四面流進來,甚至漂起牀、幾,這時屋子裏都是水氣;屋裏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陽光,蒸薰惡臭,這時屋子裏都是土氣;突然天晴暴熱,四處的風道又被堵塞,這時屋子裏都是日氣;有人在屋檐下燒柴火做飯,助長了炎熱的肆虐,這時屋子裏都是火氣;倉庫裏儲藏了很多腐爛的糧食,陣陣黴味逼人,這時屋子裏都是黴爛的米氣;關在這裏的人多,擁擠雜亂,到處散發着腥臊汗臭,這時屋子裏都是人氣;又是糞便,又是腐屍,又是死鼠,各種各樣的惡臭一起散發,這時屋子裏都是穢氣。這麼多的氣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虛弱的身子在這樣壞的環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經兩年了,卻沒有什麼病。這大概是因爲

三、教師總結:同學們,“零丁”是一種境遇,他可以讓人困惑,可以讓人麻木,可以讓人消沉,但“零丁”更是一種使人涅槃的動力。正如文天祥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所說的“天地之間有正氣”同時化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爲一個具有“正能量”的人。

五、課堂背誦默寫這首詩。

六、佈置練習作業:見藍色習題。

七、板書設計:見塗紅字樣

八、教學反思

1.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 ,漢族,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 《過零丁洋》選自 。這首詩是宋帝趙禹祥興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嶺(在廣東省海豐縣北)兵敗被俘後囚禁時寫的。

2.《過零丁洋》詩中語意雙關的“天然妙對”是: , 。

“惶恐”“零丁”用於雙關,有兩層含義,

一指 , 二是 和 。

詩句的意是: , 。

3.《過零丁洋》詩中表達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身取義的生死觀的句子是: ,

。這兩句詩慷慨激昂,採用 的方式 ,表明詩人 的決心,崇高的 和 的愛國情懷。

4.《過零丁洋》詩中借用 的修辭手法,表現國家多難、個人浮沉的詩是: ,

。特點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寫 。詩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離破碎,像那被風吹散的柳絮; , 。

這兩句連用,暗示

5.這首七律詩的首聯寫了作者個人和國家有關的哪兩件大事? (1)

(2)

6.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舉二例說明:

答:

(1)人物 事蹟

(2)人物 事蹟

7.“辛苦遭逢起一經”中“一經”指的是

汗青:指。(古代用竹簡書寫,先把青竹簡用火烤乾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 。

干戈:泛指 。

【參考答案】

1.南宋時期愛國詩人 《文山先生全集》2.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地名, 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追憶過去,表示自己對當時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感慨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隻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 民族氣節 爲國獻身 4.比喻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國家和個人的命運 自己的一生時起時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5.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步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已度過四年。 6,人物有 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事例: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 7.儒家經典 史冊 赤誠的心 兵器

附加題:(一)必做題

1、從本詩所寫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屬於(  )

A、狀物詩   B、述志詩   C、敘事詩   D、寫景詩

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運用了 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

3、利用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憂慮不安心情的句子是 ,

;以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的詩句是 , 。

4、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科舉入仕和大戰告捷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餘。

B、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敘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自己遭難而顫慄的痛苦心靈。

D、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

5、簡要說說本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二)選做題

6、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7、你還能寫出哪些透着錚錚骨氣的名句?

8、寫一段課後反思:(只有會反思的人,才能在學海中暢遊!)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會寫“懼、悽”等14個字,會寫“航海、荒島”等46個詞語。

2.默讀梗概,說說這部小說寫了魯濱遜流落荒島的哪些事,提煉小標題。

3.關注人物命運和故事情節,體會並學習魯濱遜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激發閱讀原著的興趣。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設想有一天你身處這樣的困境:黃沙漫漫,無邊無垠。你一個人被困沙漠之中,頭上是炎炎烈日,腳下是如焚熱沙。你和駱駝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夠用兩天了……你該怎麼辦?

2.出示作品《魯濱遜漂流記》,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荒島求生的人物——魯濱遜。

3.簡介作品,激發閱讀原著的興趣。

18世紀,歐洲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讀這部小說。它出自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之筆,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啓發而創作的。蘇格蘭水手塞爾柯克在海上與船長髮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塞爾柯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蹟,但笛福塑造的魯濱遜卻完全是個新形象,成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說一經發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轟動,成爲人們最喜愛的小說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電影,有人把它編成連環畫。

二、認讀生字詞,掃清字詞障礙。

1.指名讀生字、新詞。

着重指導:木筏(fá) 畜(xù)養

2.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導“宴、籍、聊、貸”4個字,並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範。

三、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1.默讀梗概部分,說一說,這部小說寫了魯濱遜流落荒島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組內交流,用小標題的方式列出來。

流落荒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獲救回國

四、課堂小結。

通過閱讀,我們知道這部小說主要寫了流落荒島的魯濱遜與自然鬥爭,以頑強的意志生存下來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自由交流)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導入新課:魯濱遜在荒島上創造了生存的奇蹟,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有冒險精神、堅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斷、勇於進取……)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瀏覽精彩片段,說一說在表達上它與梗概相比有什麼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稱描寫“我”流落荒島後的所見所聞和所想所做,其中運用了大量細膩逼真的心理描寫,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第一人稱敘述角度的好處是使小說情境顯得更爲真切,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精彩片段十分詳盡地描寫了魯濱遜的心理活動,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效果,令人讀起來興味盎然。)

2.默讀節選片段,說一說,魯濱遜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又是怎麼解決的?(自由交流)

3.抓住精彩句子來體會。

(1)他(魯濱遜)給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魯濱遜救下野人的時間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給野人取名“星期五”。這個名字,與魯濱遜一貫對時間的重視是有關的。在原著中,有很多關於時間的記錄,他記得是“9月30日”來到海島,上島十一二天後,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來記錄年月日……所以給野人用時間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2)我現在處在一個……在世界上是前所未聞的。

這句話正是魯濱遜孤島生活的寫照。他所要過的生活是從未聽說過的,他的心情是憂鬱和寂寞的。一個人置身於孤島,魯濱遜面對的困難除了吃穿住等物質方面的窘迫,還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絕望。如何戰勝心靈上的憂鬱和孤獨,是他在島上活下去的關鍵。

(3)我不稀罕它可以給我弄來的任何東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卻辦不到。

魯濱遜這樣說,是他極度寂寞的表現。人是需要交流的,由於這種想法太強烈,所以希望身邊的狗也能開口說話。

(4)總的說來,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盡折磨的處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寬慰的東西。

這句話要結合前文魯濱遜把流落荒島的“幸(好處)”和“不幸(壞處)”排列出來來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艱險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極的東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夥伴,還是幸運的,畢竟還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應該心存感激。這句話是魯濱遜“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體現。

(5)這場世界上苦難最深重的經歷告訴世人:在困境中,我們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並且從中找到一些東西來寬慰自己。

這句話是魯濱遜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集中體現。他之所以能在荒島上生活28年,跟他這種生活態度有密切的關係。他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對現實,從絕望中看到希望,從而內心得到安慰,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這種面對困境、樂觀向上、頑強生存的精神,對於處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魯濱遜精神”的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魯濱遜心態的變化。(出示“我”的“幸與不幸”。同桌間逐條對照互讀。男生讀“壞處”,女生讀“好處”;老師讀“壞處”,全體同學齊讀“好處”。)

(3)結合整個片段內容,試着用“從   中,我感受到魯濱遜是   的人”的句式來說一句話。

(4)出示並齊讀:“這場世界上苦難最深重的經歷告訴世人:在困境中,我們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並且從中找到一些東西來寬慰自己。”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麼,你想對魯濱遜說些什麼呢?你又想對自己說些什麼?

2.課外拓展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或《世界名著歷險故事大觀》。

板書設計

魯濱遜漂流記(節選)

梗概:流落荒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獲救回國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中找到一些東西來寬

慰自己

教學反思

1.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去關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艱難和挫折,這對他的人生造成了什麼影響,以此來體會主人公在逆境中奮起的崇高品質。

2.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抓住關鍵的中心問題探討交流,讀懂片段的內容,在對主人公特點的逐步認識中完成學習任務,昇華情感,在暢談個人見解的過程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獨到的認識,又達成集體的共識。

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8

一、感情導入

1、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以它的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獨特藝術魅力迎得了人們喜愛。無數才情橫溢的文人詩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無名篇,更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誰能背揹你喜歡的詩篇呢?

2、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篇或片段。

二、回顧學法

1、 學習古詩前,讓我們一起來回憶學習的方法。

2、 出示學法:

(1)一拆:把詩句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

(2)二釋:採用換詞、擴詞的方法來解拆出的詞語

(3)三理:有些詩句因壓韻、平仄等需要,採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要適當調換詞序、句序。

(4)補連:由於古詩語言有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翻譯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3、小結:我們欣賞詩的語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四種自學方法來讀通、讀懂古詩。

三、新授

1、 知詩人,解詩題。

(1) 齊讀詩題。

(2) 根據預習的情況對古詩質疑。

介紹時代背景: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纔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3) 範讀詩文。

(4) 學生練讀,粗知大意。

2、 解字詞,悟詩意。

(1) 回憶學習方法。(拆、釋、理、補連)

(2) 自學一~四行詩句。

A 學生用“拆、釋、理、補連”的方法進行自學。

B 小組自學討論、交流。

C 質疑。

(3) 反覆誦讀加深理解,並在讀的過程中在腦海裏想象畫面。

(4) 感情誦讀,小組讀、賽讀、評讀。

(5) 遷移學法,自學五、六行詩句。

A 小組交流自學。

B 學生彙報。

理解兩行詩句的含義,再說說抓住哪些關鍵詞來理解?

C 此時,你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母親關愛你們的一幕幕嗎?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

品讀五、六行詩句。(賽讀、評度、小組讀)

3、 連句意、明詩意。

(1) 邊誦讀,邊把詩句意思串聯起來。

(2)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詩意。

4、 想詩境、悟詩情。

反覆吟誦,邊讀邊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偉大母愛的讚頌。

5、 誦詩文、入意境。

6、 感情背誦。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藉着油燈的微光爲子女縫製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