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23K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通用15篇)

本校六年級共有三個班級。六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這個期間人的發展是極其複雜、充滿矛盾的。在個性方面出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成人感”的發展,表現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樣獨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瞭解和參與成人的生活世界;對於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儘管對於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裏找到自己的朋友。

爲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爲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國小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着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爲順利完成中國小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一)課程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通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爲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爲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爲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爲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合國爲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通過對6年國小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爲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爲日後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爲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爲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國小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自我分析

只有專業知識紮實、深厚、廣博、精深,才能駕馭教材、課堂,做到深入淺出,真正消化理解,使之轉化爲智能,這樣,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才能得到不斷的發展。在這些方面,雖然從教以來一直在不斷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不斷努力,完善自我。

二、教材分析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

四、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訊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訊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認識,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直到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6、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7、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8、呈現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9、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10、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11、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爲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爲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一班、六年級二班、六年級七班、六年級八班品社課下冊的教學工作。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幾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展開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永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審覈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相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要求:

1、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懂得創造並不神祕,人人都能創造;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瞭解工業、農業生產與認得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爲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文學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主要價值。

5、知道實際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知道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瞭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總共有35名學生,其中優等生佔百分之二十左右,中等生佔百分之五十左右,各方面較差的有百分之三十。本班學生部分學生由於各種原因發言不是很積極,有幾個學生由於學習目標不太明確,作業也是經常不完成。還有部分學生由於智力原因,在學習上有很大困難。需要老師細心加以引導,耐心細緻的工作,是這些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單元爲主題,每個單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內容。教材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既關注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態度的體驗、技能的獲得與知識的積累。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教材一般呈現的是探究性問題,力求通過討論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教材通過人物、情景、學習用的資料、學習中的議論、學生學習筆記、日記等,將內容逐步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參與爲主,啓發學生的思維,逐步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教材注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既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態度的養成、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積累。本教材安排了科學技術與人類、我們熱愛和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進生活的舞臺四個單元的內容。

第一單元,“科學技術與人類”通過介紹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偉大成就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學習這些科學家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爲了真理敢於獻身的偉大品質。通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變化和一定得負面影響,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科學技術的密切聯繫,同時培養學生從國小科學,愛科學和勤於動手、勤於動腦的習慣。本單元編排了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崇尚科學破除迷信、讓科學技術走進生活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二單元,“我們熱愛和平”本單元伊戰爭導致國家貧困爲線索從我國近代遭受外國侵略,到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到人們爲追求和平而做出的努力等內容明確的闡述了“我們熱愛和平我們爲和平而努力”的主題,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遭受的侵略,以及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體會和平對人民的重要意義。教材編排了災難深重的中國、人類渴望和平、願世界更加和平與美好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三單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主題分別從三中全會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到走出國門增進與世界的瞭解和認識再到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黨所實施的一些政策措施,使學生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鉅變感受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嘗試參與社會生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儀式和社會責任感。教材編排了春天的故事、中國影響着世界、和諧發展的社會、共創美好明天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四單元“走進生活的舞臺”本單元從關注學生自身生活入手,闡明國小生如何能夠健康成長。使學生初步感受社會生活與自己的密切聯繫,瞭解生活當中一些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明確健康的真正含義就是身心健康,瞭解社會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學會感激成長過程中給予自己幫助的人,學會珍藏自己與他人的友誼。教材編排了讓健康伴我行、用法律保護自己、成長的軌跡、永恆的記憶四個主題的內容。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及創造的潛能。

3、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4、掌握必備的社會知識,瞭解科學技術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侵略給人們帶來災難,我沒問你要熱愛和平併爲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正在一步步改善,中國的文化對世界也有很大影響使學生真正認識自己應該健康成長並未做過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方法

1、教師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研究學生的特點,注重因材施教。

2、認真上課,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你照顧哪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必要時對他們進行課外輔導,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計 劃 進 度

1 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

2 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

3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

4 讓科學技術走進生活

6 災難深重的中國

7 人類渴望和平

8 複習

9 期會考試

10 願世界更加和平

11 春天的故事

12 中國影響着世界

13 和諧發展的社會

14 讓健康伴我行

15 用法律保護自己

16 成長的軌跡

17 永恆的記憶

18 複習考試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共29人,男生14人、女生15人,本地農村學生,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與品行表現較好,對教材知識的學生有興趣,但少數學生學習相對困難,個別學生上課紀律也較差,平時表現不很樂觀。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最後一年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六年級上冊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品德、科學、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四個單元具體涉及了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及其內部間的相互關係,如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人類需要、社會文明(個體和公共社會);二是國家近代以來的歷史與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領導人民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三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對外交流及其人們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飛速發展;四是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及文化。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由於六年級教材內容涉及的面廣,教材採用了一定的主題將相關知識進行了高度綜合,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如第一單元以文明爲主線,將科學、不迷信、社會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閒生活等內容統整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到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也在不斷改變和完善着自己的物質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人們在享受人類物質文明的同時,更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文明的關注及文明意識。讓學生感受到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連。由於內容上的高度綜合,教材注意了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學習。在呈現方式上突出了高年級教材編寫的特點,除了教材的文字量相對增大外,採用了圖片、小資料、圖表、信息點擊、新聞報道、情景捲入、事例對比、調查研究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對教材中提供的各種材料和圖表的分析、比較和研究,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來進行探究學習、獲得對問題的綜合認知和感受。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爲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史地內容在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所佔的比例爲四分之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國小階段歷史內容學習與國中的歷史、地理學習的價值觀不同之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史地內容是以“散點”式的方式呈現,重點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國中歷史課程要求的是:通過歷史課程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地理課要求的是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品德與社會課程史地內容教學的重點不是讓學生學習系統的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不是系統地、詳細地講述和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及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來串連史地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六上教材在史地內容編寫時,重視歷史與現實、乃至未來之間的關係;歷史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沉澱、浮現;兒童在生活中能發現、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會現象、社會事實,引導兒童走進歷史中,去感悟,去認識,去理解。比如,關於“破碎的山河”這一話題。首先從1985年、1998年、20xx年三幅涉及領土的地圖中,引發和生成出問題意識,並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歷史探究。香港迴歸、澳門迴歸、七子之歌,對現代兒童來說並不很陌生,也不難從周圍的現實生活中找到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這些飽含着豐富的歷史史實的信息和現象在現實社會中的積澱及呈現,恰恰也正是教材引導學生從現象中捕捉歷史痕跡,探究祖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契機。再比如,在“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這個話題中,教材先指出日本侵略我們國家,給祖國人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但歷史並不是過去式,它還在影響着現代社會中的我們。所以,教材呈現了日軍遺棄的化學武器傷害我們同胞的事實。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注重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讓他們懂得看待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應當聯繫地看、歷史地看、辯證地看。如第二單元,教材通過新舊中國的縱向事實比較,如兩次洛杉磯奧運會;兩個世紀開端的不同性質的兩個事件;中國在世界上國際地位不斷增強的事實和發展趨勢,引導學生歷史地、發展地、聯繫地看待祖國的發展。如第三單元教材通過新舊中國的縱向事實比較,引導學生從餐桌上的變化,即農產品的變化,以及日常工業用品從無到有的變化,體會祖國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及其對人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和思考日常生活與工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繫,學會綜合地、聯繫地看待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第四單元,教材引導學生認識周邊國家人們的生活習俗與該國地域環境、氣候特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讓學生學會聯繫地看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社會走向文明;文明的社會需要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閒生活,自覺抵制黃賭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

(二)、1.、讓學生初步瞭解近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瞭解中國人民面對列強侵略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

2、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敬佩、愛戴革命先輩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三)、1、讓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所帶來的。 新課 標第 一 網

2、.讓學生爲祖國的進步和發展感到無比驕傲,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四)、1.幫助學生從小形成開闊的國際視野,讓學生從小能以多元的觀念來認識多彩的世界,爲他們成爲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打下良好基礎,以尊重和寬容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習俗。

2、讓學生認識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讓學生了解世界文明的進程,激發學生對世界文化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爲習慣,爲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爲突出的特徵。

二、教學重難點

實驗教材強調,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教學單元都包含“單元導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單元練習”及“單元評價”等6部分。

1、單元導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標示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爲增進學習興趣,則採用藝術手段、圖文並茂(如兒童歌曲或漫畫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感染和理解圖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 學生了解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3、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力求淺顯平易,說理與實例並重。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5、單元練習:分課文練習和活動練習兩大部分。“課文練習”意在掌握品德與社會知識,“活動練習”意在形成相應的態度、技能,增強社會參與和道德體驗。

6、單元評價:包括相關的品德與社會知識技能、實踐與態度,形式不拘,如書面測驗、口頭報告、行爲觀察、問卷調查和社會生活反思均可,重在發展性評價。

四、採用多媒體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過歌曲來導入學習,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教材在每個單元教學前都選用了一首歌曲。所選用的歌曲,大都是節奏輕快、內容緊扣單元主題、富於教育意義的中外兒童歌曲。這些歌曲還附有動作,讓學生邊唱邊作,以強化學習效果。

2、故事:學生們都喜歡聽故事,適合孩子的年齡、心理及語言特點的故事,肯定大受歡迎。教材中所選用的故事包括漫畫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話等。此外,教材還設計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讓學生邊學邊動腦筋深入思考。

3、兒歌:兒歌簡短、生動、形式活潑,語言富於節奏感,最適合兒童學習。

4、詩歌:教材也選用了少量適合學生讀的古典詩,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讓兒童接觸一下古詩,效果良好,因爲我國古典詩詞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會學習意義的。

此外,還有漫畫、遊戲、謎語等形式。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我們健康成長 13課時

第二單元 爲了建設新中國 10課時

第三單元 騰飛的中國 15課時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爲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教材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有機融合各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積極探索綜合課教材編寫的體系、途徑和方法。教材內容的選材和呈現方式有助於啓發教師的思維,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進而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教材編寫的內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此外,教材編寫還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城鄉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體現出範例式教材的特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六(5)班有學生59人,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着以學生爲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

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爲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繫。

3、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儘量選擇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爲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4、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四、具體措施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與社會生活的聯繫。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品德與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爲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可以注重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五、教學內容安排表

(略)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8

課程總目標:

1、強化德育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和生活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2、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一、學期課程總目標。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爲祖國自豪、爲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孩子們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爲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

5、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鼓勵他們爲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教的六年級個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求知慾較強,對世界充滿好奇,同學間能互相合作,共同進步。但也有個別同學由於種種原因有一些不良習慣,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四、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分析、

1、綜合性。

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

教學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4、形式活潑。

教材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圖文並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採用對話式的兒童語言,富有親切感。

五、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

(1)、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在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4)、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2、注意整體把握。

在實際教學中,我將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儘可能地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爲學生喜愛的朋友。

六、減負提質措施。

1、爲了讓孩子們輕鬆而又愉快的學到知識,增強能力,我在課堂中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儘可能地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來讓學生自己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

2、不佈置呆板的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去讀報、上網查資料、做社會小調查等,來增長孩子們的見識,鍛鍊他們的能力。

七、潛能生轉化措施。

針對部分潛能生,本學期需對他們注以更多的愛心和關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的督促和指導,讓他們自信而健康地成長。另外我將多注意這些孩子接觸外界的情況,對他們的行爲加以正確地引導。

八、評價措施。

本學期將採取平時評分制和期末考覈制相結合,而不是靠一張試卷定成績,而且重在平時的學習情況及完成作業、處理問題的情況。再結合家長及同學們的評價情況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評價。

九、環境教育。

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行爲和習慣。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少年兒童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對於酗酒、抽菸、沉溺網絡世界、毒品和邪教宣傳缺乏真正的瞭解和抵禦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極生活方式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腐朽落後的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思想和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也通過網絡傳播腐蝕着少年兒童的心靈。爲此,在本冊教材中,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酗酒、抽菸、吸毒沉溺網絡世界和邪教等危害以及一些相關的法律常識,讓學生懂得珍惜和保護自己的生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運用法律保護字,初步養成手法意識。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伴隨着歷史共同發展的,是豐富深厚的民俗、民俗文化。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各地,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以及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珍視祖國的歷史的文化傳統,並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一些社會事物和現象。

針對當今部分少年兒童勞動觀念相對比較淡薄,手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思想上存在輕視勞動,尤其是輕視體力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生活上不愛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教材第三單元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以多種方式引導幫助學生在學生生活中端正思想,提高認識,養成熱愛勞動者、珍惜勞動超過的好品質。

隨着年齡的增長,少年兒童的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家鄉成爲少年兒童關注的生活領域。根據這一階段少年兒童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特點,通過不同活動板塊,幫助少年兒童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展望家鄉的美好未來,萌發對家鄉的熱愛。

二、教材分析(教材結構、內容等)

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 珍愛生命,崇尚科學

第二單元 民風、民俗知多少

第三單元 勞動最光榮

第四單元 農村和城市的明天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爲主線,以教學爲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爲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生基本狀況分析:

六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構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羣衆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構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潛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潛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取。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5、明白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明白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好處,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潛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帶給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資料,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資料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資料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用心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一班、六年級二班、六年級七班、六年級八班品社課下冊的教學工作。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幾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展開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永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審覈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相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要求:

1、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懂得創造並不神祕,人人都能創造;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瞭解工業、農業生產與認得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爲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文學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主要價值。

5、知道實際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知道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瞭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第一單元學會合作

齊心真好

對手也是朋友

讓我們蕩起雙槳

第二單元祖國我爲你自豪

新時代,新生活

春天的故事

從東方紅到神舟

光輝的瞬間

我爲祖國繪藍圖

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

和平,我們共同的願望

戰爭,人類的災難

讓世界沐浴和平的陽光

第四單元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生命的搖籃

大自然的訴說

地球累了

守望碧水藍天

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

小小少年

我有一個夢

明天不遙遠

複習

考試

六、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爲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一班、六年級二班、六年級七班、六年級八班品社課下冊的教學工作。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幾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展開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永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審覈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相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要求:

?1、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懂得創造並不神祕,人人都能創造;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瞭解工業、農業生產與認得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爲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文學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主要價值。

?5、知道實際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知道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瞭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第一單元學會合作

?齊心真好

?對手也是朋友

?讓我們蕩起雙槳

第二單元祖國我爲你自豪

?新時代,新生活

?春天的故事

?從東方紅到神舟

?光輝的瞬間

?我爲祖國繪藍圖

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

?和平,我們共同的願望

戰爭,人類的災難

讓世界沐浴和平的陽光

第四單元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生命的搖籃

大自然的訴說

地球累了

守望碧水藍天

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

小小少年

我有一個夢

明天不遙遠

複習

考試

六、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爲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3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繫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爲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

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爲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爲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爲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一班、六年級二班、六年級七班、六年級八班品社課下冊的教學工作。高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幾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爲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展開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爲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爲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爲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啓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啓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地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永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審覈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相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要求:

1、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懂得創造並不神祕,人人都能創造;勇於嘗試創造,體驗創造的快樂。

2、瞭解工業、農業生產與認得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與智慧,尊重工人和農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科學技術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3、感受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與人們生存的關係;瞭解現代通信和現代傳媒的種類與方式。

4、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爲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築,文學作品等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主要價值。

5、知道實際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知道一些國家地區民族不同的風情,瞭解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尊重和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成果。

2023-2024學年度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 篇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校六年級共有三個班級。六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這個期間人的發展是極其複雜、充滿矛盾的。在個性方面出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成人感”的發展,表現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樣獨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瞭解和參與成人的生活世界;對於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驗,儘管對於他的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但少年兒童們卻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從那裏找到自己的朋友。

爲了使我們的新一代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們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使少年兒童成長爲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國小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着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爲順利完成中國小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一)課程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通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爲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爲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爲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

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爲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合國爲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通過對6年國小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爲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爲日後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爲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爲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國小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