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學科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9W

國小品德學科教學計劃範文 篇1

一、學情簡析

國小品德學科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用心參與到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三年級學生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用心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忙,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大多數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理解,用心改正。

二、教材簡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

2、我要安全地成長;

3、我的成長與家庭;

4、我的鄰里生活;

5、我的成長與學校;

6、我的成人與他人;

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資料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冊由前三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進行自我認識與同學關係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進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單元主要進行與家庭生活有關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爲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範疇構成彼此互動的關係。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本冊資料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環境和環境中的人,明白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本冊的教育資料,讓學生樹立主角意識、職責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決定潛力的培養。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忙兒童構成初步的是非決定潛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資料的體現,如《我想要我能要》幫忙學生建立此刻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個性應避免兒童攀比誇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等。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並讓他們透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如《他爲什麼學得這樣好?》透過做小記者採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三、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明白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榮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爲。

3、感受與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忙。

4、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5、感受羣衆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構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規律。

6、透過學校和班級等羣衆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好處,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7、瞭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潛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8、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9、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係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必須的家庭職責感。

10、明白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方式,瞭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

國小品德學科教學計劃範文 篇2

伴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們送走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學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成功與失敗並存,感悟與困惑共在,辛酸與快樂同享。應對教育改革的熱潮,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新教育觀,用心投身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爲使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學生60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學生能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潛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學生本身是十分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也影響了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了影響。在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我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資料由生活中講規則、健康地生活、交通連着你我他等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節次主題,每個節次主題都產生一個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話題,節次主題又生成多個小話題,也就是課時活動主題。

(二)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有機結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規則、健康與生活、交通與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資料。

1、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規則、健康、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忙學生構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本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爲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爲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二單元《健康地生活》,以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作爲基本事實,把愛護自我與激發學生學會堅強的情感蘊含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2、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本冊教材中透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明白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構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本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資料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4、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爲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交通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齊,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分目標:

1、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人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好處。

(2)初步瞭解健康地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明白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識,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2、潛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羣衆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禮貌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羣衆、團結合作、有職責心的品質。

(3)初步構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將會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帶給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

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爲學生帶給的案例,我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帶給的教育主題爲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

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爲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潛力的構成。同時,在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透過什麼方法學,不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社會的潛力,使學生成爲具有愛心、職責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好處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好處的教育資料教育兒童。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啓蒙階段,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爲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爲基礎與學生爲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忙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髮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爲主的發展性評價。

四、業務學習

1、透過對《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山東省省廳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試行)》、《語文課程標準》等的學習,用自檢、自查的方式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潛力。

2、用心研究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3、用心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爭取評爲先進。

5、閱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撰寫一篇教育教學論文。

五、課題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是現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難點,本學期,我將在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論環境如何,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相關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素質教育響徹齊魯大地之際,我要努力透過紮實緊湊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項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以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國小品德學科教學計劃範文 篇3

新的學期開始了,爲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有學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齡大多在9—10歲。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啓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單元。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從“讓校園更美麗”入手,培養他們愛校護校的精神。根據國家頒佈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在這一單元中,還貫穿了學習辨方向和學畫平面圖的基本知識面。然後將學生的視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開始引導他們認識瞭解一個更大的社會生活環境—溫馨的社區生活。最後安排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在學生認識瞭解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學校環境、保護學校設施的思想品德教育,並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平面圖的知識,讓學生畫畫自己生活的學校,對學校的位置和環境有所認識,並進一步讓學生畫畫上學的路線圖。讀圖、識圖和畫圖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人們常說“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圖知識技能在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國小中開展地圖知識的學習,是爲學生的未來生存做準備。教材編寫從學習辨別方向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學畫平面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讓學生掌握畫平面圖的基本技巧,並有遊戲中能夠靈活運用。教材編排了“爲校園畫張像”、“學畫平面圖”“我們學習的場所”和“我爲學校添‘綠色’”四個主題內容。每一個主題的學習,教師都要結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滲透。

每二單元“溫馨的社區生活”。主要通過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社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到社區參觀、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所瞭解,認識社區裏爲大家服務的人們,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勞動。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環境保護、社會捐助、關愛弱勢羣體等活動,從小做文明的社區一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並引導學生爲自己生活的社區建設獻計獻策。教材編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區活動”、“文明的社區生活”、“感謝社區服務者”、“願我們的社區更美好”五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是讓學生初步瞭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和自然災害懲罰人類兩個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教育。針對近年來逐年上升的火災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一旦遇到火災,要懂得逃生的辦法和基本知識,儘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生命損傷,學會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災大多是人爲因素造成的,水災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引導學生不要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材編排了“認識自然”、“當災害來臨時”、“防止火災”、“模擬遊戲——爭取生存時間”四個主題內容。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啓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一)、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對辨別方向,學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興趣,體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養良好的看圖、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學習環境的瞭解,更加熱愛學校的設施,熱愛和保護學習環境。培養樂於合作、認真做事的精神。

2、通過讓學生了解周圍環境、周圍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學生對社區公益活動的瞭解和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弱勢人羣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並願意盡力幫助弱勢人羣。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通過爲社區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要愛護、保護、善待大自然,初步認識自然災害既是客觀存在,又與人類的行爲密切相關。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養成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體會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辨別方向的能力,訓練動手操作(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能力,讀圖、識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了解周圍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對不同社區環境的比較能力。通過學生觀察、瞭解、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在公共場所中對一些人的不良表現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3、學會遇到意外時,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訪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瞭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並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

2、通過觀察、瞭解、訪問等活動,學習進行社會調查,並能夠了解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懂得周圍環境、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知道尊重並感謝勞動者。懂得自己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懂得關心弱勢羣體。知道遵守文明公約。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通過“願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活動,使學生知道美化社區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瞭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和奮鬥目標

1、教學重難點:瞭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並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瞭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2、奮鬥目標: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五、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麼?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爲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爲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六、專題研究計劃

根據本學期的教學重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專題研究計劃如下:

主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

方法:

1、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

2、教育學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識。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我班品德與社會方面的學困生有:程銘靜、張蕭、陳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記得慢。轉化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課上提一些適合他們回答的問題,讓他們回答,體能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2)課下安排學習組長幫助他們。

2、尖子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