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7K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通用17篇)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美好心靈。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3.展開合理的想象,續編《窮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從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

2.續編故事,展開想象。

三、教具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教學掛圖。

四、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聽寫詞語。

搖籃 圍裙 烤鵝 凍僵 火焰 薄紗 櫥窗

灌進來 暖烘烘 聖誕樹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檢查預習

1.《窮人》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們讀過他寫的什麼文章?讀過他寫的《跳水)

2.《窮人》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誰能用兩三句話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說一說?(請兩三個學生說說,大概意思正確就行。)

3.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濺、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1.開火車朗讀課文(按座位順序每人朗讀一段)。大家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

2.這篇課文可以分爲幾段?每段講的是什麼?(可以分爲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講漁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從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講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從第十二自然段到結束是第三段,講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撫養。)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讀課文

1.同座互相練習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每個字寫兩遍,能組成詞的組成詞寫。

六、佈置作業

根據課後“思考·練習”第一、二題,進一步自學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課文第一~三段。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過程:

一、引導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

1.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窮人》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課文,還要抓住重點語句來閱讀思考。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畫出了哪些重點語句?還有哪些不懂的語句?請提出來。

2.學生提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語句,大家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二、指導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樣?(生活很艱難。)怎麼看出來的?

(學生讀講有關的語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艱難,課文中爲什麼說“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呢?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着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幹來維持的。)

三、指導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桑娜在把兩個孩子抱回家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她沒有怎麼想)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中看出來的。)

3.從“非這樣做不可”這幾個字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了桑娜善良和樂於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後,桑娜是怎麼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爲什麼這樣想?(因爲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着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爲丈夫擔心。)

5.從“嗯,揍我一頓也好”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願捱揍。從這裏、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於助人。)

四、指導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

2.漁夫聽說西蒙死了是怎麼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趕快把他們抱來。)

3.從“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這個“熬”字,說明漁夫準備過更艱苦的生活。從“總能熬過去”可以看出,漁夫已經下了決心,不管有多麼大的困難,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這說明漁夫和桑娜一樣,很善良。樂於幫助別人。)

五、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練習要求:把整篇文章連起來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在練習本上,把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寫一寫。

2.學生按要求練習概括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漁夫和桑娜主動收養鄰居西蒙死後留下的兩個孩子這件事,讚揚了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3.作者是怎樣一層一層地表達這個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寫了桑娜家生活的艱難,漁夫出海打魚冒着風險,再講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的舉動和她的心理活動,最後講漁夫決定撫養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層一層講下來,就使我們看到了這兩個窮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看到了他們勤勞、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六、佈置作業

1.想一想,漁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後會怎麼樣。

2.看看“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準備聽寫。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認識6個生字,會寫17個生字,正確認讀“擱板、勉強、蜷縮”等詞語;正確書寫“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學習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有感情朗讀課文中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關鍵詞,運用聯繫上下文、時代背景等方法,讀懂桑娜的心理活動,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質。

4、領悟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嘗試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進一步感受桑娜和漁夫善良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抓住“忐忑不安”,讀懂桑娜的心理活動,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質。

2、領悟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嘗試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檢查預習、指導寫字

1、談話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托爾斯泰寫的《窮人》,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窮”字是本課的生字,上下結構,注意寫的時候穴寶蓋下面的兩點在田字格中的佔位,力在穴下意爲窮,來齊讀課題《窮人》。

2、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這樣說“貧窮的人往往富於仁慈”,真如作家所說嗎?(在課題上加?)讓我們走進《窮人》來感受一下吧!

3、出示預習紙,在預習紙上,老師發現“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學寫的不漂亮,怎樣把它寫好?

4、師範寫,生練寫,師生評議。(展示學生寫的字)

5、通過預習看看這幾個詞你會讀了嗎?誰來讀?

6、出示 “抱怨、寡婦、熬”(糾正讀音)

“寒風呼嘯、洶涌澎湃、波濤轟鳴”(發現這幾個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描寫環境的詞語。生再讀)

“心驚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發現這幾個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描寫人心理活動的詞語。生再讀)

7、生齊讀。

二、整體感知,粗知大意

1、這篇文章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誰能用簡單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主要內容?

2、指名說。(生說的囉嗦,教師點撥,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我們可以按照六要素來總結,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夜晚,什麼樣的夜晚?用上剛纔讀的詞語,寒風呼嘯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麼?鄰居西蒙死了。經過是什麼?桑娜抱回了鄰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結果呢?漁夫和桑娜不約而同收養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說一遍嗎?(指名說)

4、師總結,孩子們,雖然課文很長,我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總結課文是不是更簡單?

三、品讀課文、體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

1、切入課文,同學們,通過預習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說,對漁夫和桑娜……

(我對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爲她雖然心裏很矛盾,但還是抱回了鄰居的孩子。)

第二課時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樣,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後,心裏是——

2、忐忑不安的。(板書:忐忑不安)

3、指名讀9——11自然段,其他同學邊思考邊劃劃,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麼?

4、生說,(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5、如果按照先後順序應該是—(學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2)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

(3)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4)他會說什麼呢?

6、爲什麼課文不按這樣的順序來寫呢?

7、指名說,因爲桑娜心裏很緊張,生怕丈夫會揍她……

8、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這時的桑娜頭緒萬千、思緒很亂。誰來讀這個詞,讀出忐忑不安的心情來。

10、指名有感情讀“忐忑不安”。

11、請你再默讀9——11自然段,你又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忐忑不安”?並用不同標記畫出來?

12、指名說(桑娜臉色蒼白……是他來了,不,沒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牀前……)

13、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又讀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裏慌張、不安。

14、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預設:仔細看文中的標點)

15、省略號。爲什麼?(因爲桑娜連想都是斷斷續續的。還有她的幻想。門嘎吱一聲……)

16、這麼多的感嘆號、問號,你讀懂了什麼?

17、說明桑娜心中已堅定了要把孩子抱過來。

18、但堅定中又有那麼多的忐忑不安。讓我們帶着這四個句子,來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

二、解讀桑娜心裏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你是從文中哪裏看出來的?

2、課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夠他忙的了。夠他苦的了。夠他乾的了。夠他熬的了。)

4、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擔心他養不活我們了。生活更加艱難了。雖然窮困,他們毫不猶豫地收養了孤兒。桑娜很關心他的丈夫。——是的,這是妻子對丈夫對特別的愛……)

5、誰來讀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貧困?(指導有感情朗讀)

6、既然已經夠他受的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所以她會反問爲什麼要把他們抱過來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意味着……(救了兩條孤兒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意味着……(家裏還能勉強度日。將會凍死。桑娜會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樣都是母親,看到孩子要死掉,會心痛……)

7、這邊是愛,是對五個孩子和丈夫的愛,那邊也是愛,是對兩個孤兒的愛。可桑娜又想到了什麼?

出示:寧可( ),也要( )。(引導學生說話)

8、但最後可能桑娜連想都沒有想,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麼本能?

9、善良、互相幫助的習慣、一個做母親的責任。

10、這源自一種善良、母愛、良心。

11、我想和你們合作一下,想讀的站起來。我讀旁白。(師生合作配樂朗讀)

三、解讀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過來了,可怎麼對丈夫說呢?丈夫是怎麼說的呢?請你把它劃出來。(一個學生讀)

2、這裏有個字讓人聽了掉眼淚,哪個詞?(熬)

3、能給“熬”換個詞嗎?(挺——堅持——挨——撐)

4、你從“熬”中讀懂了什麼?(善良和偉大。漁夫堅強的性格,寧可自己苦點,也要抱過來。)

5、將來將更苦,他想到了嗎?

6、但他寧可以後自己苦點。做這個決定難啊,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漁夫皺起眉頭,他的臉色變得很嚴肅,憂慮。他搔搔後腦勺。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7、其實,漁夫心裏也曾想到很多,趕快動手把他寫下來吧。(學生寫漁夫心理想法,配樂朗讀評議)

8、這就是漁夫的心理想法,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鬱……(齊讀描寫漁夫的句子)

9、這就是將善良深深印近靈魂的桑娜和漁夫

四、首尾呼應,點題提升

1、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一起告訴我—窮人。

2、而課文中卻沒有出現一個“窮”字,爲什麼?因爲他們的心靈是富有的。因爲他們的心靈是可愛的,美麗的。他們的窮是表面的,但他們的內在心靈卻是高貴的,高尚的。)

3、窮人不窮,一起讀課題“窮人”。

4、這節課我們通過人物的心理描寫和標點的巧妙運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漁夫善良的品質。

5、(課件出示)課下再讀一讀《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寫窮人的文章。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3

教學重、難點:

第 一 課 時

一、出示課題、解題 1. 窮人是什麼意思?(窮苦的人)文中寫了幾個窮人?看着這個課題,你心裏想到些什麼?

課文爲什麼用“窮人”做題目?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作家,出身貴族,但是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他全部的創作時間達六十多年。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

4.師: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桑娜和漁夫,在鄰居西蒙病死後,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⑴開火車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可以分爲幾段?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寫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兩個遺孤,內心忐忑不安。

三、自讀課文,理解文意,體悟“窮”

1. 質疑激趣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除了題目之外,文中一個“窮”字也沒有,讓我們來試着找一找,課文哪些內容描寫了他們的窮?

2. 學生自學課文──探究窮人“窮”在哪裏。

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黴,倒黴!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謝謝上帝,總算活着回來啦。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導入新課

1.指名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口頭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艱辛與困苦,體會“窮”。

二、走進心理,體會品質

★“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兒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不,沒有人!上帝,我爲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①理解“忐忑不安”:指心在上上下下的跳,形容心情不安定。

②讀第一個句子。

“非這樣做不可”是因爲桑娜在當時的情形下,沒有做過多的考慮,只知道自己應該也必須這樣做,才能挽救那兩個孩子。這是桑娜本能的行爲,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②5個孩子已經夠他們受得了,爲什麼還抱來兩個,你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讀懂“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第3到8自然段)

這層中,連續用了五個省略號,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斷斷續續和思考內容的變換,桑娜心理十分複雜與矛盾。有的省略號還有更豐富的內容,如,第一個省略號“是他來啦?”省略了桑娜聽到門口有什麼響動,於是想到“是他來啦”。第二個省略號則省略了她往門口看了看這個動作,然後得出結論:“不。

現出桑娜此時矛盾的心理。

②體會句中省略號的用法。

桑娜是多麼善良,多麼富有同情心啊!爲了幫助兩個無辜的孩子,她寧可自己受苦受累。

⑵找找:對話中幾次寫到沉默?並聯繫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漁夫爲什麼沉默?在沉默中他們各自會想些什麼?

⑷教師過渡:剛纔,我們在體會桑娜品質時,抓住了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段。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

②議議:漁夫的臉爲什麼變得嚴肅?他憂慮些什麼?

(西蒙死了,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總要有人撫養。

④理解句子:“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b.討論:這裏爲什麼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詞呢?

(體會:“熬”是極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漁夫明知困難大,卻寧願自己多受苦,也要幫助這兩個孤兒的善良而美好的心靈。

⑹“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麼兇,真叫人害怕。

課文的結尾耐人尋味。“‘你瞧,他們在這裏啦’桑娜拉開帳子。”此時,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釋重負,外表平靜而內心激動。

三、課堂小結

3.教師小結:課文通過寫漁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顧自家的困苦,收養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

四、作業設計

4. 體悟那四處流溢的“富有”

5. 請大家再次讀課文,找找哪些內容體現了他們精神上的“富有”?

7. 交流。

小結:讀了這些句子,讓我們看到了桑娜的內心理世界。(多麼勤勞、多麼善良)我們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所感動。

課題是窮人,可文中沒有一個“窮”字,但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窮人的貧困與艱辛。同樣,全文沒有一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

四、抄寫生字詞

板書:

窮人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4

文本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寫的。詩歌通過兩種人的對照,對“俯首甘爲孺子牛”的人傾注了無限深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對高踞在人民頭上的人,則無情地揭露,表明了滿腔的憤懣。詩歌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了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還可在理解整首詩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麼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蘊深厚,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一心爲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爲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揭示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出示課件,教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簡介詩人臧克家。

(課件出示詩人臧克家的簡介,學生自讀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讀正確。

3.範讀引領,指導朗讀和重音。

(1)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範第一節,指名練習第二節,自由完成第三到七節。)

4.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學生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5.思考:這首詩分爲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層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部分(第2—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爲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對比品讀,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全詩,注意詩歌獨特的寫法,說說自己的發現。

預設:學生會很容易發現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學生彙報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發現詩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節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第5、6、7節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這兩部分內容又是一一對照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將對應的小節放在一起進行學習。

(2)結合第1節詩,感受作者的態度。

過渡:通過對比,大家發現“有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呢?這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是什麼?大家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板書: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比。)

思考:對這兩種人,你認爲作者的態度一樣嗎?

預設:學生可能彙報出幾種態度:對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視、痛恨的;對有的人,作者是讚揚、熱愛的。可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3)理解第2節與第5節詩。

①指名讀,評議:他(她)讀出了什麼感情?(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第2節詩中有兩個動詞體現了兩種人的不同,請找出來,再加以體會。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一個“俯”字,寫出了魯迅先生甘於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預設:可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提到的幾件事,更深刻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人民、願爲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

資料鏈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俯首甘爲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詩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做鬥爭,爲人民勤懇工作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的傲慢姿態,讀出人民把他們“摔垮”後痛快淋漓的感覺。

(4)自主學習第3節與第6節詩,第4節與第7節詩。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麼方法朗讀最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學生彙報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④提出問題,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資料鏈接: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裏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先生以野草作比,爲了革命他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

B.“爛”字在詩歌中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寫出了什麼?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實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實亡,他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裏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

C.“下場”是指誰怎麼了?與此相對,“他活着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會怎樣看待他呢?

(“下場”是指壓迫人民的反動派,終會因自己的所作所爲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終將被人民摔垮,遺臭萬年。對於活着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羣衆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人民將永遠崇敬並懷念他。)

(5)先讓同桌之間分別對讀第2、5節,第3、6節,第4、7節,再請幾組同學在班上展示朗讀。注意詩句中描寫的不同人物,根據他們的作爲來選擇不同的語氣。

2.加深對文中“活”與“死”的理解。

過渡:同學們,我們通過反覆朗讀了解了作者筆下的兩種人。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詩歌的第1節,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這一節詩中,兩個“活”與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

(1)學生思考,與同學交流。

明確:這裏的兩個“死”與兩個“活”的意義都不相同。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這些人不過是肉體和生命還存在罷了,相當於行屍走肉;第二個“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對魯迅先生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第一個“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經消亡了,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的意思是肉體與生命已經消亡了,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資料鏈接: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當年,臧克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衆心底去投生!”

(2)結合實例,加深理解。

過渡:通過上面的交流,我們明白了“活”與“死”不僅僅指個體的生命,更關係到個體的精神與價值。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雖生實死,什麼樣的人雖死猶生呢?大家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妨再舉出典型的例子來證實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無爲者雖生實死,拼搏進取者雖死猶生。

②賣國求榮者雖生實死,精忠報國者雖死猶生,比如秦檜和岳飛就是典型的例證。

③貪官污吏雖生實死,清正廉潔的人雖死猶生,後者如孔繁森。

3.感悟魯迅精神,昇華情感。

(1)學生看課文題目,齊讀副標題。

過渡:這首詩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們發現了嗎?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先生的名字。但你們一定能從詩篇中找到魯迅先生的影子,請大家找出相關詩句讀一讀。

(2)彙報讀詩句,感悟魯迅精神。

小結:這首詩並不只是在讚揚魯迅一個人,更是在讚美那些爲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見大,“魯迅”成了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3)學生說說學完本詩的收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交流示例:

生1: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樣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價值呢?從魯迅先生的事蹟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生2:我也想像魯迅先生那樣,做一頭勤奮的“耕牛”,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生3:學完這首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魯迅的精神就重於泰山,我也想成爲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人。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與魯迅先生有關的課文,本課《有的人》作爲這一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深化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但它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希望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多閱讀一些魯迅先生的文章,繼續走近魯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筆,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反反覆覆朗讀了詩歌,大家的朗讀也從最初的平淡,到最後讀出了作者情感的強烈對比。詩歌,就是要在反反覆覆地朗讀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更深的體會。儘管這篇文章創作於1949年,但是我們讀來卻絲毫不覺得“古舊”,在當今的社會,依然有着現實的意義。通過大家的課堂交流,我很高興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諦——做有價值的人。是的,爲人民無私奉獻的人永遠是最可愛的人,魯迅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學生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殲滅、憧憬、千鈞一髮”等重點詞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感悟革命先烈爲理想而獻身的無私和偉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抓住幾個“多好啊!”體會郝副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

抓住主要線索,讀懂課文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大家對“燈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戶都燈火輝煌,大家都覺得燈光沒什麼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就是《燈光》。(板書課題:燈光)我們來看一看,本文圍繞燈光講了一件什麼事?

2.自由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難讀的詞語做個標記。

(1)交流難讀或難懂的詞語。

(豫皖蘇平原、圍殲戰、胸牆、憧憬、黑魆魆、千鈞一髮、璀璨)

(2)尋找帶有“燈”或“燈光”的句子,在課本上畫出來。

學生勾畫,同桌輪讀。

3.讀完以後,用精煉的語言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天安門廣場上的千萬盞燈,讓我想起了親愛的戰友——郝副營長。他爲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課文表達順序:通過初步閱讀,你發現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在,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後自然段寫的是現在,其餘寫的都是往事。這篇課文運用了倒敘的寫法,有首尾呼應的特點。)

二、細讀課文,認知文本

1.面對燈光,文中的人們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多好啊!”)(板書:燈光 多好啊)

2.快讀課文,小組探究:【課件2】

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把有關語句畫出來,再深入想想,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什麼。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什麼?

3.交流,教師實時指導點撥。

“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歎:“多好啊!”

說這話的人也許是第一次來北京,也許是時過幾年又來北京,看到北京的美麗,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內心的由衷讚美。

第二次是戰鬥打響前,郝副營長藉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書。書上的插圖畫的是一個孩子在電燈上讀書。

“多好啊”是郝副營長看插圖時的自言自語。此時,他也許想到勝利以後,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也許觸景生情,暗暗下決心,爲了戰鬥的勝利,爲了下一代能過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犧牲。(板書: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營長在和“我”交談時說的話。

出示:【課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裏。

“多好啊”是他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下學習。”

4.在學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後,要讓學生再深入往下想,爲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戰鬥中郝副營長怎麼做,畫出有關語句體會郝副營長的犧牲精神。(板書:燈光 多好啊 生命換取)

三、聚焦“燈光”,理解課文

1.學到這,能說說文章爲什麼以燈光爲題呢?

(燈光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這也是郝副營長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引導:如果只想到這一層,遠遠不夠。我們的學習應由表及裏,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默讀課文,再想想這個問題。

2.學生默讀。教師引導:文中還有一處特殊的“燈光”,你發現到了嗎?

(郝副營長在黑暗中點燃書本,照亮後續部隊前進的道路。)

3.讓我們靜下心來讀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這特殊的“燈光”

(1)“千鈞一髮”是什麼意思?請聯繫文中語句介紹當時的情況。

(2)“燈光”對戰友意味着什麼?(生的希望,戰鬥的勝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郝副營長清楚會有這樣的後果嗎?這樣做是爲了誰?請聯繫上文對郝副營長的描寫,靜靜地思考。

“燈光”對郝副營長意味着什麼?(爲了全國解放,爲了讓後代過上安寧生活而犧牲自己。)

4.再現“燈光”。

(1)教師範讀。請大家在腦海中再現這一感人的畫面。

(2)郝副營長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幸福和安樂,讓我們滿懷敬意來讀這特殊的“燈光”。

根據剛纔的想象,寫寫郝副營長當時的心情、動作、神情,讓英雄的形象刻畫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題

1.最後的告別

【課件4】今天,我們來到了埋葬郝副營長的沙柳叢裏。站在英雄的墓前,回憶他生前的夢想,你想說些什麼呢?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今天能在明亮的燈光下讀書學習,不會忘記你們的豐功偉績。我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殷切希望,爲了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立志成才。)

2.主題深化

【課件5】這“燈光”會熄滅嗎?請發表你的看法。

(這“燈光”其實象徵着英雄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因此不會熄滅,必將永遠閃耀在人們的心中。)

3.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涌現出無數像郝副營長這樣的英雄人物。正是他們默默地燃燒自己,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們的故事嗎?同學們可以利用網絡讀一讀英雄們的故事。

4.無論過去多少時間,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們不要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爲我們開創的,不要忘記那些革命先烈。

板書設計

燈光

燈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換取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用文藝性的筆調介紹了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人類不斷造成生態災難,除地球外人類別無去處等科學知識,闡明瞭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道理。全文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進行說明,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

【學情分析】: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附近幾個社區,他們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平時沒有時間輔導他們的學習,好在我的這些孩子們自覺性都比較高,他們課前都能認真預習,也蒐集很多相關資料,他們有能力完成本課的目標。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着眼於在語言環境中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通過精讀、質疑、討論、品讀、感悟……達成目標。做到以讀爲主、讀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懸念從讀中生,悟的結果從思中來。讓學生在經受語言的歷練和環保意識的薰陶後,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課標》第三學段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科學小品文是科普說明文,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文體。科普說明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點。所以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課文的說明方法,體會打比方、舉例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難點是聯繫實際,讓學生從心靈深處認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會寫:“晶,瑩”等10個生字:正確讀寫“遙望,晶瑩、資源、礦產、

不加節制、枯竭、目睹、和藹可親”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愛護

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各種學習途徑,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2、難點:懂得爲什麼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並身體力行和進行環 保宣傳。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2、收集的各種資料。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情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一組課文中,我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情,你可想過,人與自然相處同樣我們付出真情,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組課文,先自由讀一讀本組課文的單元導語,誰來說說單元導讀告訴了我們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什麼?

2、導語中還向我們推薦了三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誰來說說?

【設計意圖】:從單元導語入手,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

3、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本組課文的第一課,請同學們伸出右手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13、《只有一個地球》,球的最後五筆是點提撇捺最後一筆是點,齊讀課題,有幾個地球?

生:只有一個地球!

【設計意圖】:抓住課題的關鍵詞,強調“球”的寫法。

4、再讀課題,讀得好!只有一個地球,這個響亮的口號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從此爲題,是想呼籲人們應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發現

1、自學提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自讀提示,下面開始自由讀課文吧!

3、好!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下面咱們一起看課文中的詞語你讀準了沒有?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指名讀一讀。

4、讀得好!“薄”在這裏該怎樣讀?老師爲你們帶來了字典中的解釋,齊讀,我們該選擇哪個讀音呢?

5、很好!你爲什麼選擇這個讀音呢?

生:我是根據字的意思來確定的。

6、真棒!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根據解釋來確定它的讀音,再讀“薄薄的紗衣”。一葉扁舟,它還有另一個讀音biǎn扁擔,再讀“一葉扁舟”,本課中的藹和竭這倆個字在字形上有什麼不同呢?

【設計意圖】:強調學習多音字的方法。

生:1、結果不一樣。2、部首不一樣。

7、藹字怎麼寫呢?先寫草字頭,要寫寬一點,能蓋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寫扁一些,人的第二筆是點,最後一筆堅折不出頭, 佔三分之一,最後一筆是提,請同學們在課後生字表的旁邊工工整整的寫一遍,寫時要頭正、身直、足安,眼睛離書本一尺遠。

【設計意圖】:區別形近字,指導形近字的寫法,強調寫字姿勢。

8、下面學們默讀課文,讀後小組內討論,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展評析疑、交流指導

1、好!大家讀得都很認真,誰來說說: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第一部分從第一段到第幾段?,你能說說:第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能用小標題概括嗎?接着說,很棒!

3、誰能把這四個小標題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這種把各部分主要內容串聯起來總結課文內容的方法叫做連段串意法,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用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掌握用連段串意的方法來總結課文內容。

5、快速瀏覽課文第一部分,從哪下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麗?

6、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

7、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8、地球是美麗的,但他又是渺小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

10、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11、地球的現狀是怎樣的呢?

12、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

13、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讀體會只有一個地球。

(四)拓展延伸、鞏固應用

1、同學們,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壞環境的事情嗎?誰來說說?

你們可曾想過,造成這一切一切後果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學們,當你看到一片片乾涸的土地的時候:當你看到滾滾濃煙從煙衷冒出來的時候:當你看到洶涌的洪水吞噬我們美麗的家園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具具動物屍體的時候,當你看到霧霾籠罩在我們上空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棵棵大樹被攔腰砍斷的時候:當你看到海嘯排山倒海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條條河流被污染的時候:當你看到汶川地震殘垣斷壁的時候。

同學們,你們願意成爲環保小衛士嗎?聲音太小,請全體起立,舉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願加入到保護地球環境的隊伍中,我決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一名環保小衛士!把掌聲送給每一位環保小衛士,你們是地球的希望,你們是地球的未來。

【設計意圖】:通過身邊的事例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通過宣誓增強孩子們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五)總結評價、激勵進取

今天,我們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美麗渺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作業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資料,爲下節課學習做準備。

2、調查我們學習、生活場所附近的環境狀況。

3、課外閱讀魯斯∙坎貝爾的《可愛的地球》。以上作業任選兩題。

【設計意圖】:通過佈置不同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們動手動腦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母親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讓學生們瞭解本課的內容,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生字的讀音,能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語言嚴謹用詞準確以及在謀篇佈局上的條理性。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教育學生要珍愛地球,善待地球。

4.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過調查地球的資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關信息,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課文,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通過聯繫實際思考總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教學媒體:

1、 重點詞句、段落的文字課件

2、 美麗地球動畫課件

3、人類破壞地球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在浩瀚無邊的宇宙,有一個美麗的星球,她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它是太陽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愛的地球(板書:地球)

2、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地球的知識?

3、大家的知識很豐富,真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地球的文章——只有一個地球。(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詞語讀準確,語句讀通順。思考:課文又向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哪些知識。

2、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哪些知識?請同學們看屏幕,對照課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說一說,抽生說。剛纔我們通過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讓我們把括號裏的詞語牢牢地記在你的小腦袋裏,齊讀。

3、當宇航員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後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課件出示)板書:可愛;易碎

4、請同學們快迅瀏覽課文,用“——“劃出表現地球“可愛”的語句.

三、研讀課文

(一)研讀“地球可愛”

過渡: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地球的可愛”。

1、學習第一段(課件)

(1)“薄”字讀音。形容厚度小讀“bao”和淺在一起時讀“bo”

(2)從作者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板書:美麗)你能具體說說從哪些詞語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誰知道紗衣指什麼嗎?(大氣層)運用了什麼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書:打比方)

(3)運用打比方的手法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誰來把這段話,再美美地讀一讀。

(4)齊讀。這句話運用了什麼手法?把地球比作什麼?(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5)小結:看,作者運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麗、可愛,更多的是對地球的讚美。讓我們用讚美的語氣再讀這句話。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難道僅僅就因爲她外表美麗嗎?(課件:地球無私地向人類提供着各種資源)

(1)板書:無私 慷慨。

(2)你是如何來理解這兩個詞。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無私的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同學們都知道那些礦產資源?象這些要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地質變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遠消失的資源,我們稱它們爲不可再生資源。除了這些資源,地球還向我們人類提供着什麼資源呢?(水資源、大氣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這些資源的特點是可以循環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資源。可見在這段話中提到的礦產資源只是地球的各種資源中的一種,你知道這是運用了什麼手法嗎?(板書:舉例子)

3、總結:地球賦予萬物生命,哺育人類成長,可以說,沒有地球就沒有人類,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讚美自己的母親。齊讀(課件: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4、聽到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讚美,我也被深深地感動,老師想寫一首小詩來贊讚我們的地球,大家願意和我合作嗎?課件。地球媽媽:你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是你明亮的眼睛,——是你濃密的秀髮,——是你寵愛的精靈,——是你呼出的氣息……

(二)研讀“地球容易破碎

過渡:是啊,“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 “同時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訴我們,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是什麼態度?(不加節制的開採)怎樣的開採叫不加節制,說說你的理解。這讓老師想起前不久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據科學家推算,依照現在的速度,煤再有100年左右將會完全枯竭。(板書:資源枯竭)你知道“枯竭”意味着什麼嗎?

(2)作者面對這些殘酷的現實,他在寫這一段話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氣憤、不滿、着急、告誡……)

(3)那麼,把你的理解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吧!女生讀第一句。男生讀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類又是如何對待可再生資源的呢?抽生讀。

(2)“本來”是什麼意思?換成“原先”再讀一遍。

(3)現在呢?爲什麼?

(4)“本來”這個詞能不能去掉?爲什麼?板書:不能再生。作者在表達方面注意用詞的準確,行文的嚴謹,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5)你知道人類的這些破壞行爲,造成了哪些生態災難嗎?生交流。

(6)老師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關資料。(出示課件)

(7)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此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呢?(痛心,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媽媽因爲人類沒有好好地保護你,你原來是那樣美麗壯觀,和藹可親,而現在卻面容憔悴,傷痕累累。誰來接着說。(把詩補充完整。)

(9)把我們現在的心情融入到這段文字中,自己練習讀一讀。

(10)抽生讀。評價

四、上牽下連,引出第5——7自然段的內容

1、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地球那麼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資源又是那麼有限,我們就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吧!可不可以呢?

2、 “至少”什麼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萬億千米之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

3、那麼40萬億千米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課前,我做了一個計算,就拿飛機以每小時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計算。你們知道飛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猜猜看。600萬年!能到達嗎?人類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4、地球被破壞了以後,我們真的是別無去處。因爲我們只有——生齊答:一個地球!

五、 回到課題,昇華情感

1、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別無去處!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2、讓我們一起來向全世界呼籲,端起課本齊讀。板書:精心保護地球

六、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看屏幕,老師建議大家課後可以自主開展六個一的環保活動: 發一則環保信息;收集一條環保小常識;提一個環保金點子;參加一次社會環保活動;寫一篇環保徵文(故事,日記,讀書筆記、調查報告);編一份環保小報

2、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用具體行動,共同捍衛我們的地球媽媽!

板書設計:

只有一個地球

太可愛: 美麗而渺小,慷慨無私

太容易破碎:資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護地球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古詩,瞭解古詩所描繪的春天的美景,從中感受自然美。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入情入境,讀中感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反覆誦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的美。

五、教學過程

一、舉行詩歌朗誦賽,引入新課,理解詩題,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學生提問:江南是指哪個地方?

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

2、師提問: “春”又讓你聯想到哪些詩詞呢?

學生誦讀學習過的關於描寫春景的古詩。如《遊園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樣的美景呢?(生髮揮想像,自由表達)

過渡:我們一起看看詩人杜牧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板書課題:江南春 杜牧

二、整體感知,初步自學古詩,品詞析句,體會美。

1、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生髮揮想象,自由發言)

2、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對照註釋,理解詩意。(藉助工具書或根據需要進行探討研究,合作式學習),學生讀通古詩後,師抽讀,後再齊讀。

3、師提問: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呢?(把詩中描寫描寫景物的詞畫出來), 表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讓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上述景物加以描繪,說說詞語所表達的意象)

4、詩歌的後兩句還是描寫江南的春天嗎?(生說理解)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在內容描寫上有什麼不同?

5、師提問:表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江南地域遼闊,春景繁富。 “千里” 之內,處處雜花生樹、 紅綠相映、黃鶯歌唱;“千里”之內,水村山郭,處處酒旗飄揚;“千里”之內,“南朝四百八十寺”點綴于山水佳勝之處,金碧莊嚴,樓臺隱現。霏霏細雨,淡淡輕姻,使無邊春色在煙雨空濛中更顯出迷人的風韻,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寫活了。)

6、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歡或是最擅長的方式來展示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愛畫畫的可以畫一畫。

在江南一帶,到處可以聽到鶯的啼叫。百花開放、山青水綠,在鄰近水邊的村鎮酒家的酒幔子在風中飄揚。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許多寺廟。

佛寺中的這亭臺樓閣在濛濛的春雨中留着。

7、學生分組練習、展示並進行評價。

三、理解詩意,誦讀古詩

1、學生說說對這首古詩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讀課文。

5、師生共同背誦古詩。

四、展開想象,拓展學習

1、根據這首詩,結合插圖,發揮想像寫一段話。

2、說說自己喜歡的詞或句,爲什麼?

3、把收集到的詩寫在讀書筆記本上。

六、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江南春

唐•杜牧

黃鶯   綠葉紅花     晴朗明麗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綠水)酒旗 春風  生機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樓臺   煙雨中 朦朧迷離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9

知識目標:

1、學寫本課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迴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導入新課。

1、課前配樂欣賞西雅圖的美麗風光圖,從而引出“西雅圖”這個城市。

2、教師: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來,那裏可是印第安人的領地。印第安人對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5課《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齊讀課題。

5、理解“神聖”,帶着神聖的感覺再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詞語認讀。

聖潔 駿馬 雄鷹 潺潺 迴盪 滋潤 善待

松脂 寶貴 滋養 嬰兒 眷戀 閃閃發光

2、理解課文。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熱愛土地)

三、精讀課文“神聖”部分。

(一)“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

過渡語:印第安人深深地熱愛着自己的土地!在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他們與土地的關係,是哪句話?

1、從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2、引導學生體會“出生的嬰兒”與“母親的懷抱”的關係,從而引導印第安人與土地的關係。

3、理解“眷戀”的意思,體會感情,指導讀出“深深地眷戀”之情。

(二)“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1、過渡語:正因爲他們熱愛大地,就像嬰兒眷戀母親的懷抱一樣,所以他們才說:—————————————.

2、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體會“家園”、“兄弟”、“姐妹”說明了什麼。

(三)“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過渡語:同學們,就是這樣美好的家園,就是這樣的兄弟姐妹。他們印第安人卻永遠就要與之分別了。大家想知道這是爲什麼嗎?讓我們一起看一段資料。(課件出示背景資料)

1、同學們,離別之際,他們想再看看這片土地上的什麼呢?請認真讀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讀一讀,並說說他們留戀的是什麼。

3、對比閱讀:文中連續用了好幾個“每一”,什麼意思?把他們去掉,好不好?自己對比着讀讀這兩個句子。

4、指名談談自己的理解。

5、練習讀出感情。

6、教師引讀:在印第安人的眼裏,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難忘的。沙灘美不美?嗡嗡鳴叫的昆蟲美嗎?他們永遠都看不到了。離別之際,他們心中有萬分的不捨,讓我們把這種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讀一讀。

7、齊讀。

8、想象:在他們眼中,還有哪些事物是神聖的?(課件出示填空練習。)

四、精讀“善待”部分。

1、過渡語:西雅圖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麼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氣、動物)。請同學們默讀課文4——8自然段,邊讀邊想,西雅圖要求他們善待什麼呢?

2、交流。

3、這部分內容中,有一句話,作者反覆三次說了一句話,大家把它找出來,好好讀一讀。“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引導學生體會:同學們平時也輕言放棄嗎?在什麼情況下才放棄?你放棄一件事時,是什麼心情?

5、引讀,是呀!這是深深的無奈呀,指名讀————————;這是萬分的不捨呀,指名讀————————;這是不放心的叮囑呀,指名讀————————。

6、他們僅僅是要求善待這三種嗎?還有什麼?

7、教師小結:他們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樂朗讀:讓我們帶着深深的無奈,帶着萬分的不捨,帶

五、結尾部分。

1、過渡語:作者在文章的最後,發出了怎樣的呼籲呢?

(一)“爲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二)“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話的含義,並好好讀讀,體會感情。

3、教師補充:他的呼籲,白人做到了。他們被西雅圖對土地的熱愛所感動,就把這座城市命名爲“西雅圖”。現在,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昇華。

1、過渡語:大地爲人類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一切,我們真應該熱愛這片熱土。

2、不少的作家、詩人,也寫出了不少熱愛土地的詩歌,下面我們共同欣賞艾青的一首詩。教師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

3、小練筆:同學們,此時此刻,相信同學們有許多的話要對我們腳下的土地說,請拿出你的筆,用上飽含深情的語言,來表達你對土地的熱愛。

4、交流,讀一讀。

七、激情總結。

1、同學們,西雅圖說土地是神聖的,僅僅指的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嗎?(不是)齊說:所有的土地都是神聖的!

2、同學們,爲了自己的幸福,爲了子孫後代的幸福,讓我們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護大地吧!

八、作業。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它們是得到了保護,還是遭到了破壞?就這個問題,寫一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學習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知識鏈接】 餘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爲“琴仙”。《苟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林”,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羣島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爲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於期》。

【教學過程】課前預習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說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說,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風 藹藹雲霧 裊裊炊煙 依依楊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導入,揭題

1. 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

2.讀題解題:介紹伯牙後說說“絕、弦”是什麼意思?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爲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則文言文,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提示學生注意斷句停頓,讀出節奏。

(過渡:同學們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也讀得有些古文味了,那這則文言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去看看。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意。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彙報: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麼是“知音”?

①學生反覆讀課文,勾畫出鍾子期和俞伯牙互爲知音的語句寫下來。抓住關鍵字“善”,反覆品味。(聽着琴聲,鍾子期彷彿看到了什麼?此時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激動、驚訝!)

②大膽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仿句說話: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導朗讀,板書“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時伯牙的心境應該是 ,讀出心中的激動與歡喜。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爲知音。板書:知音)

2.探究二:爲什麼要“絕弦”?

①過渡:碰到這樣的知音,那伯牙爲什麼還要斷絃呢?(就是這樣一鼓一聽,一彈一和,兩心相印,其樂融融。約定的一年見面時間將至,伯牙坐船撫琴而來,但與他見面的是子期的墳墓呀。所以……也可藉助學生的答題話語過渡)

②出示語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在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③指導朗讀語句(此時,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這種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讀——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腸寸斷的情況下,讀——

就在他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讀——

④小結:可見知音難覓呀!所以我國的古詩常有提及“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自由讀資料袋,讀完袋,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會有更深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再無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默寫《江南春》。

2.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分析詩歌中景物的特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展現出來的。

4.讀中感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誦讀,感知詩歌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3.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分享詩詞積累。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上節課,我還給大家佈置了一些課外積累的作業,大家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積累嗎?可以是描寫黃河的詩詞,也可以是劉禹錫的其他詩作。大家在分享的時候要注意朗讀,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學生分享積累的詩詞。)

2.自然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欣賞了黃河的磅礴氣勢,那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豪邁的。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的兩首詩風格則迥然不同,我們來看看這首《江南春》。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揭示詩題,簡介作者。

(1)教師板書詩題:江南春,學生討論題意。(江南的春天。)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以七絕最爲出色。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圖,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描繪看到的圖片。

(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詞語。)

過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機勃勃的,如果讓大家只用幾個詞語來描繪春天,大家肯定會覺得不夠全面、不夠客觀。那麼,詩人杜牧是怎樣用幾句詩就給我們描繪出了生動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請大家自由誦讀全詩,感受詩中的春景。

3.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1)教師出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誦讀研討,教師巡視,並相機指導。

過渡: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能不能做到讀準字音,且讀出感情。

(3)檢查學習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讀,相機正音,直到讀正確爲止。

②指名讀全詩,進行比較評價。在讀中體會如何把詩讀出節奏來。(語調的輕重、語音的延長以及停頓等。)

4.再讀古詩,明意悟情。

過渡:這首詩如果要讀得更有意味,我們還必須瞭解詩歌的意思。大家平時在讀懂詩歌意思方面有什麼高招嗎?(學生討論:抓住重點字詞、查工具書、瞭解相關背景等。)同學們的方法都很棒,請大家藉助工具書讀通讀懂全詩。實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註。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勾畫詩中描寫的景物,標註難點。

(2)四人一組,交流學習。

學習前兩句詩——晴景,寫今。

①交流對詞語的理解,集體訂正。

[千里]這裏的“千里”並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

[綠映紅]綠葉映着紅花,這裏用顏色指代景物,給人豐富的聯想。如綠葉襯紅花,桃紅映柳綠。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風]酒旗迎風招展。

②說說這兩句詩是從哪些感官來寫景物的。

明確:聽覺——鶯啼視覺——綠,紅,水村,山郭,酒旗觸覺——風

③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描寫的景色。

(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

④這兩句詩描繪的春景有什麼特點?

(明媚、有聲有色、充滿生機。)

學習後兩句詩——雨景,懷古。

①體會情感基調:這兩句詩中詩人的心情還是愉悅的嗎?

教師及時補充背景知識: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我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爲都城的四個朝代(宋、齊、樑、陳)的總稱。這一時期,當權者曾大興建設寺廟,祈求神明保佑。由於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時代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國家漸漸衰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而當朝的統治者卻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靈保佑,永保江山穩固。

交流後明確:這兩句詩的情感基調不是愉悅的,而是傷感的、擔憂的。詩人在讚美風景秀麗的江南時,暗含着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借景抒情的寫法是古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識後,再讀這兩句詩,感悟詩人的擔憂。

示例:詩人可能在想:希望通過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穩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麼多寺廟都滅亡了,物是人非,我們的國家竟然還在仿效這種做法,這不僅不會鞏固國家的統治,相反,會加速國家的滅亡啊!

③引導學生帶着感情重讀全詩。

過渡:同學們,你們能嘗試讀出作者的讚歎之中隱含的哀愁嗎?自己先試試。(再指名讀。)

5.熟讀成誦,吟出詩韻。

過渡: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展開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寄託的是對江南春景濃濃的愛和淡淡的愁。學到這裏,你們是否已經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獨特的情感了呢?就讓我們再一次帶上對江南春天的喜愛之情去欣賞江南春景吧!

(1)播放視頻。(欣賞譜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許多詩歌都可以用來譜成曲,這樣也方便了傳播。吟吟唱唱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讀詩歌,背誦詩歌,讀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憂傷。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過比較,感受小說設置懸念的藝術效果。

3.體會標題對錶現小說主旨的作用,瞭解小說“以小見大”的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學難點:

體會標題對錶現小說主旨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把握小說三要素

1.認真閱讀課文,圈劃批註小說三要素

2.故事發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麼?

3.故事有哪些人物?

4.概括故事情節

二、聽讀課文,圈劃批註,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說主旨

1.請學生朗讀課文

2.圈劃批註:人物有怎樣的表現?爲什麼有這樣的表現?從中你有怎樣的思考?

3.由此,你認爲作者寫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三、朗讀課文,瞭解小說的表現手法

1.

將原小說與改後的內容進行比較,體會小說層層設疑、設置懸念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2.

品析題目,知道“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四、回顧課堂,佈置作業

(一)、基礎題

1.比較文中原句與改句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①當我告訴你們她就是我的妻子時……

②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

③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

(二)、提高題:

1.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課外閱讀《豐碑》,在有疑惑處設疑並解疑,體會作者的巧妙構思。說一說以“豐碑”爲題的好處。

我們都愛讀小說,通常讀小說你會關注什麼?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小說——《在柏林》,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篇小說了,我們知道,讀這一類敘事類的文本,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常可以從人物入手。

請同學打開書本71頁,認真閱讀課文,落實小說三要素,在文本中進行圈劃批註。

檢查一下同學們的初讀情況。

故事發生在哪(如回答柏林,進一步追問,能在具體點嗎:一列駛出柏林的火車車廂內)

這是故事發生的小環境,能夠從文本中推出故事發生的大背景嗎(戰爭)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核心問題。

小說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老頭)主要人物是前三者。

故事情節概括

上課一開始老師說了,讀小說,我們要思考覈心問題: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物入手。接下來,我請兩位同學來的課文,其他同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這些人分別有怎樣的表現,爲什麼有這樣的表現,從中你有怎樣的思考?邊聽朗讀,邊拿筆在文本中圈劃。我再給大家2分鐘的思考時間。

我們先來看老兵,這是怎樣的老兵,你關注到他的哪些表現?

老兵:

“頭髮灰白”,這一處肖像描寫表明老兵年紀已大,

戰時後備役,意思是公民隨時準備根據國家需要應徵入伍的兵役。年紀已大卻還要服兵役,可見戰爭的殘酷,如果聯繫前面這列車廂上沒有一個健壯的男子,我們會進一步追問,這些男子都去哪裏,再結合老兵的那番話,這些年輕人都上前線了,而且很多不幸陣亡,戰爭還在進行,人手不夠了,因此即使年邁也不得不上前線。

“挺了挺身板”這是一處細節描寫,表明老兵的這段話是再一次揭開痛苦的傷疤,這需要勇氣,這需要力量來支撐,所以老兵說話前要挺一挺身板。

“總得”這個詞語意思是一定要、必須要,表明無可奈何

小結:戰爭的殘酷在於有時候,分別即是永別,生命在戰火中不堪一擊、如此脆弱,無數生命在戰爭中消亡。

老婦人

老婦人的表現或者說舉動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於反覆數着“一、二、三”,而且身體虛弱且多病的她聲音卻蓋過了車輪聲。從老兵的話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神志不清的瘋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反覆數一、二、三,除了進一步表明老婦人的神志不清,老婦人的瘋,除此之外,我們來還原一下老婦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陸續接到噩耗時的心理變化:悲痛——悲痛欲絕——精神崩潰。發現了嗎,一、二、三,老婦人的悲痛、恐懼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斷減少,最後悲痛恐懼徹底擊垮了老婦人,她瘋了,在她奔潰之前,在她的頭腦裏存留的記憶是一、二、三三個兒子的到來,一、二、三,三個兒子的死去。

小結:戰爭的殘酷在於給活着的人帶來精神的苦難與摧殘。這種精神的創傷所帶來的無窮盡的痛苦甚至超過肉體的消亡。

小姑娘

“指手畫腳”意思是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讓人感覺這兩個小姑娘非常沒禮貌,沒教養

“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時間思索、考慮,可見他們是無知、不諳世事的

嗤笑,態度輕蔑,不尊重人

她們沒有同情心、她們無知無禮、她們的笑無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從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詞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的情感傾向,對於這兩個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態度。

小結:作者並非要批判這兩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因爲她們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因爲戰爭,她們不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她們的內心自然不健康。

車廂其他乘客

聽了老兵的一番話,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話不僅激起大家對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發了人們對戰爭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個車廂每個人過去、正在、將要遭遇的。

小結: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就像這列不知去向的列車,不知出路。他們悲痛、他們迷惘。他們無奈,因此整節車廂裏籠罩着如此壓抑的可怕的寂靜。

把這些人的表現,表現背後的原因聯繫起來思考,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預設:戰爭是殘酷的,帶給人無盡的傷害,

戰爭給人肉體帶來傷害,給人們的心靈也帶來了傷害

戰爭的殘酷就在於不僅毀滅了死去的人,更毀滅了還活着的人

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課文,走進文本。

老師換一種方式講這個故事,大家比較一下,和原文作者講故事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哪一種更吸引你?

原文作者在一開頭爲我們設置了一連串的問題,因爲這一連串的問題,使讀者讀了開頭還想繼續往下讀,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寫法我們稱之爲設置懸念,作者有意隱藏這些信息就好像有意矇住讀者的眼睛,同時也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

最後,我們試着再將思維往更深處推,故事發生在一節車廂裏,一節駛出柏林的車廂,爲什麼小說的題目卻是在柏林?

車廂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遭受殘酷戰爭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個柏林,整個德國,乃至整個被捲入一戰的所有國家,千萬個家庭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通過一節小小的車廂來反映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這是本文創作的一大特點——以小見大。

回顧課堂,小結並佈置作業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理清課文描寫的四個激動人心場面的相關小節;並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簡要複述這幾個場面。

2.能背誦課文第7、8節。

3.能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國人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能背誦課文第7、8節。

教學難點:

能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國人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交流導入、揭示課題。

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這就是開國大典。

2.板書課題,齊讀。

3.理解"開國、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國家;隆重的規模宏大的儀式)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隨機糾正讀音,學習生字。

2.交流自己讀資料的體會。

3.展示自己畫的平面圖,小組讀第2節討論。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己讀讀課文,開國大典中的哪個場面令你很激動?

2.交流讀課文片段,要求讀好。

教師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加入引語,並隨機板書

入場

典禮

閱兵式

羣衆

3.默讀課文,找到與標題相應的小節。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結: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先後順序,記敘了這四個場面。引讀。

我們先來讀讀開國大典進行時的盛況——"典禮"和"閱兵式"。

四、重點研讀,簡要複述。

1.開國大典包含了這些議程,出示。

樂隊奏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毛主席宣佈新中國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讀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禮炮響起來。

下午三時正,林伯渠宣佈典禮開始。

毛主席按動電鈕,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閱兵式開始。

默讀課文5一10節,按順序圈出有關詞語。

2.討論。(2、3、6、5、1、4、7)

3.加上必要的連接詞,簡要複述。

同桌複述;交流。

4.引讀有關片段。

5.小結。(師:每一項議程的進行,都有激動人心的場面。因爲那是隆重的規模宏大的儀式。)

五、品詞品句,感悟"隆重、規模宏大"。

1.觀看資料片,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感受。

2.小組自學。

要求:自選一個場面描寫的內容。

讀讀有關小節,圈出重點詞。

小組配合有感情的朗讀。

3.交流。

隨機出示有關句子:(抓重點詞理解,指導誦讀)

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使全國人民的心一起歡躍起來。

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擡頭,瞻仰着鮮紅的國旗。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到了正午,廣場已經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象海上的波浪。

4.小結:這些句子表現了開國大典的熱烈氣氛,突出了慶典的莊嚴、隆重、規模宏大的盛況,表達了羣衆對新中國成立的自豪之情、熱愛之情。

5.引讀,讀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參加開國大典的新聞記者,請將開國大典的過程寫成一份通訊稿。

提示:客觀地進行過程敘述。

簡要的進行場面描寫。

學生習作。

交流。

7.小結。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藉助朗讀、想象感悟詩中田園生活的優美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3、通過學習這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

二、重點難點:

1、感悟詩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步驟:

(一)揭題解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中有很多表現朋友之間深情厚誼的,你能不能背誦一句這樣的詩句?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朋友之間真摯友情的古詩——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板書)

3、說說對作者的瞭解,教師補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齊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開元年間,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詩人一生沒有作過官,基本上過着隱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來到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其詩風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過故人莊”是什麼意思?明確:過:拜訪,故人:老朋友。到村莊拜訪老朋友。這首詩是他隱居在鹿門山時,被一位朋友邀請到家中作客時,寫了這首詩。

(二)朗讀全詩。

1、詩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是朗讀。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習讀詩,要求讀準字音,通通詩句,讀到自己滿意爲止。

2、學生練讀。

3、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教師指導朗讀:讀文言詩詞,重要的是吟讀。吟讀,是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要讀得比較慢,有時候有拖音。

4、聽錄音。

5、學生大聲自由吟讀《過故人莊》。

6、齊吟全詩。

教師隨機點撥讀法,如:後一句是相邀,要讀慢一點,讀得意味深長。

(三)譯讀全詩。

師導:讀得好,朗讀就進行到這裏。下面進行譯讀。(板書:譯讀)大家不要以爲“譯”很容易,老師給你們出個難題,什麼叫譯讀呢?以詩譯詩,譯出來的現代文也要有點韻腳,也要像一首詩。下面請同學們做一下“預備動作”,將這首詩的註釋好好讀一下,然後根據註釋口頭翻譯課文。

1、教師示範,學生注意對“押韻”的處理:“故人具雞黍。”老朋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我至田家。”邀請我來到秀美的田家。

2、學生們各自進行譯讀活動。

建議:翻譯的時候,將“家”、“斜”、“麻”、“花”用來押韻,但不一定用這幾個字,“家”、“花”可以用,中間“斜”和“麻”怎樣翻譯押韻,第四句和第六句怎麼翻譯,想一想,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以詩譯詩了。

3、教師吟讀一句,學生譯讀一句。

明確:綠樹村邊合——村外綠樹環繞。

青山郭外斜——村外遠處有青青的山崖。

開軒面場圃——打開窗戶面對場圃和萊園。

把酒話桑麻——邊喝酒邊談論着莊稼。

待到重陽日——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

還來就菊花——再來賞菊和喝酒吧。

(四)背讀全詩。

師導:以詩譯詩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情味。好,下面一個學習環節是背讀。(板書:背讀),背呢,也不能讓你們輕易過關,先提一個問題。這首律詩每一聯都寫什麼?同學們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學生商量、討論,準備回答。

2、交流:

首聯寫作客原因,頷聯寫旅途見聞,頸聯寫到農家作客,尾聯寫作客的留戀。本詩着力描寫了農家生活的樸實與故人的熱情,表達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朋友情誼的重視。

3、根據這種思路,背誦這首詩。

4、學生齊聲背讀。

(五)說讀全詩。

師導:下面我們要進行說讀。(板書:說讀)說讀是對詩人說話,就是把詩意擴展開來,在原詩句的基礎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寫的內容,然後對詩人說。比如:“故人具雞柔,邀我至田家。”詩人啊,老朋友準備了飯菜,還冒着熱氣,邀請你到山水如畫的田園鄉間作客。這就要有豐富的想像。

1、同學們分小組說讀《過故人莊》,每一個小組就只說讀一聯。

2、每小組分別選派一名代表說讀。教師吟讀,學生代表說讀。

參考: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綠樹把村子圍了一個圈,小鳥展開翅膀在藍天中飛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嚨,歡快地歌唱着,一隻大公雞在悠閒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峯斜立着。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詩人啊,你輕輕地打開窗戶,一縷暖和的陽光照。在窗子上,空曠的打穀場上,不時走過大公雞,菜園裏蝴蝶在飛翔,花兒把菜園子裝扮得那麼美麗,你手裏拿着酒杯,在和朋友暢談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人啊,喝着談着,談到以後的生活,可能是詩人說了一句,到九九重陽那一天,我再來喝菊花酒吧。這話說得好直率,猶如兒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說了一句,到重陽節這一天,再邀你來喝酒賞菊吧。這話說得好真誠,細心而熱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時籬菊已開,又別有一番悅目的情趣了。

3、師總:對詩人說話特別有趣,可以讓我們神思飛越。

(六)課堂小結: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實際上是一節學法課。老師給它取了個名字:一詩四讀。(板書:一詩四讀)以後你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讀古詩。這是文言詩詞的一種學法。

(七)作業:孟浩然的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你根據對這首詩的理解畫一幅畫,或用第一人稱寫一篇優美散文。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作業4中帶點詞語的意思。並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準備:

瑞博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個。以前,學過幾首孟浩然的詩,誰來背一下?

2、學生背誦《春曉》、《宿建德江》。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浩然的另一首詩《過故人莊》

二、學文

1、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要求一,請學生朗讀,明確要求。 師隨機點擊“資料”,老師蒐集了一些資料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首古詩。

2、學生自學,師巡視。

3、交流(回到老師的界面)

(1)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讀了此詩,你知道它講述了一件什麼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請,來到鄉村做客的事。)

(3)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與老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4)你從哪裏體會到的?

4、交流:點擊“邀“——“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讀詩句,理解字詞 故人——老朋友 具雞黍——準備豐盛的飯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請,看到這一桌豐盛的飯菜,詩人心情怎樣?(開心、高興)

(3)指導讀好這句詩句。

5、交流:點擊“話”——“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1)指名讀。

(2)把你的體會說說。(打開窗子,面對穀場和菜園,舉起酒杯暢飲美酒,閒談農事。只有老朋友之間纔會談家常事。)

(3)隨機理解“桑麻”

(4)看着插圖,發揮你的想象,完成“說一說”——“想象詩人和老朋友會聊一些什麼?)

(5)學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謝你爲我準備了這麼豐富的菜餚,下次歡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們這兒真美,真想一直住在這兒啊!) (今年的收成怎麼樣?還好,有可能是個大豐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幾句詢問農事中,就在這悠然地舉杯飲酒,閒談農事中。

(7)齊讀“話”句 6、交流:點擊“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8)指名讀

(9)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依依不捨)

(10)即將分別了,孟浩然會和友人說寫什麼?和旁邊的同學說說。

(11)交流。

7、是啊,真摯的友情讓詩人依戀,農家的生活讓他嚮往,那還有什麼讓詩人要相約重陽日在來賞菊花呢?(優美、淳樸的田園風光。)

(1)出示“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綠樹圍繞着村邊,青山在村外橫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說出來。)

(2)讀好此句。

(3)講述對仗句。 師範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句詩讀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樂什麼修辭手法嗎?(對仗) 師講述什麼是對仗句。 師生對對子:“綠樹”對________;“村邊”對_______;“合”對______ “綠樹村邊合,”對____________ 這首詩中還有一句對仗句找出來。(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師生共對對子。 讀好這兩句詩句。 練習背誦。

三、拓展

1、在我們《古詩七十首》中,還有許多田園詩,其中,我們學過兩首,一起復習一下——《清平樂 村居》、《四時田園雜興》(背誦)

2、今天,我們將一起在學一首陶淵明的《飲酒》

3、出示自學要求二,學生自學。

4、學生交流自學結果

(1)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讀讀背揹你喜歡的句子。

四、作業

完成“作品區”裏的作業。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6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歷程,並最終說明到目前爲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文章的題目是“宇宙生命之謎”,因此,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緊緊扣住“謎”來組織文章。作者先提出疑問,“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個謎,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個條件,對太陽系除地球外的行星進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難以存在生命,但還需要繼續探索宇宙生命之“謎”。由“謎”導入,接着開始解謎,最後又由“謎”結束,文章渾然一體,既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讓讀者覺得餘味無窮,增添了進一步探索的願望,體現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級的學生對記敘類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對科普類文章則稍欠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這篇文章,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逐漸激發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結構特點、語言特點,豐富閱讀的廣度,爲以後學習說明文打下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重點理解“猜測、揭開、抵禦、嫦娥”等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講了些什麼,培養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點:掌握科普文的閱讀方法;瞭解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謎的情況及成果。

教學難點:感受說明文的特點,掌握常見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謎、嫦、娥”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發達、仍然、理論、恆星、封凍”等詞語。

2.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求結論”的順序理清文章脈絡。

3.初步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教學難點

1.讀寫並積累、運用生字新詞。

2.理清課文層次,把握主要內容。

3.掌握常見的說明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宇宙圖片或小視頻,交流感受,進入本課學習。

過渡:同學們,在你的腦海裏,宇宙是什麼樣子的?你是否幻想過去太空遨遊,去其他星球做客?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們對宇宙的瞭解也越來越多,浩瀚的宇宙激發了人們無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有關它的謎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個連科學家也解不開的謎,看我們是否能產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課題,理解課題。

(1)提出問題: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討論。

(2)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自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

2.教師檢查生字、詞語的掌握情況。

(1)讀準字音、寫對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攝”是翹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傾”是後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詞義:學生分組交流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預設: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瞭解課文大意,將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結合起來。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後讓學生通過討論解決詞義。本課有許多科技詞彙不太好理解,要在課前安排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如“核酸、厭氧菌、磁場、有機分子”等,課堂上簡單交流一下,讀通即可,不需深入講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課文,注意閱讀課文導語與側欄點評,確定閱讀重點,思考問題。

(1)請學生在圖中的圈內填上合適的詞語,訓練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課件)

預設:要完成此題,需對課文第2自然段的內容進行消化、整理,通過圖片填空,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宇宙中還會不會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讀自悟。標上段序,瞭解課文每個自然段的內容,舉手發言。

預設:引導學生讀側欄文字“每個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話,閱讀時我要注意找出來”,試着運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內容。說明文的語言往往比較精練,內容也比較具體,對於訓練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嘗試。

示例:①從神話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從理論上猜測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但人類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顆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體必須具備的條件。

④經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測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學家發現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發現火星表面的黑色條紋像運河,火星表面的顏色隨季節變化。

⑥發現火星表面的黑色條紋是暗環形山和暗的斑點,火星表面的顏色變化是風把火星表面的塵土吹來吹去。

⑦發現火星的特點是乾燥、空氣稀薄、溫度低、沒有磁場和臭氧層,說明生命在火星上難以存在。

⑧進一步考察發現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檢測到有機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樣的培養中未發現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學家從隕石中找到了有機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總結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謎。

2.在瞭解各個自然段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

(1)教師提示說明文常見的寫作順序:提出問題(質疑)——分析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結論)。

(2)合作與交流。小組合作,給課文劃分層次,歸納出每一層次寫了什麼。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問題。寫從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一直是一個吸引人的問題。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問題。介紹了天體存在生命的條件,通過研究後發現一部分天體不可能存在生命,重點介紹了科學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過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結論。人類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會繼續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謎。

3.提出質疑,師生交流。〖〗

質疑:課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對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沒有幫助,這段話是不是多餘的?能否刪除呢?

預設:教師可從以下角度引發學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從古至今,強調時間之久遠,人們一直對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興趣,可見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吸引人的問題;用了對比的手法,古代科學不發達,只能用神話來解釋,而如今科學發達了,卻依然沒有確切的答案,可見這個問題確實是個“謎”,自然過渡到後文的探究。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小結: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信息量很大,還有一些專業術語,初讀下來,同學們可能覺得有點難,但是隻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內容,瞭解了全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順序來說明,我們就能很清楚地把握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了。我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不少關於宇宙的知識,相信同學們也一樣。希望大家能通過這篇文章打開眼界,跳出我們的常識圈——認爲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實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個非常小的星球,下節課我們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結合課前導語、課後習題和旁批閱讀)。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常見的說明方法並學會運用。

2.重點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常見的說明方法,感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瞭解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況及成果。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再次提出課文的主要問題: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學生交流。

預設:通過上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大致瞭解了科學上的結論,對在第一課時最開始就提出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可引導學生再說一說。

2.教師過渡,導入新課。

過渡:上次討論時,一些認爲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學剛剛改變了觀點,認爲地球之外沒有生命。老師的觀點嘛,認爲我們還是應該對這個問題存疑,因爲宇宙是無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點令人難以置信。而且這依然是個“謎”,等待着大家去不斷地探尋。讓我們先開始本課的學習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確定閱讀重點: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學生自主閱讀,標示相關語句。

(2)教師引導學生留意課後習題第1題,歸納閱讀方法。

①與問題相關的內容仔細讀,必要時多讀幾遍。與想要了解的問題關係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細讀。

②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有的信息可能是不準確的,需要再查查相關資料加以判斷。

2.理解課文,尋找答案。

(1)學生討論:生命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過渡: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看課文是從哪裏開始具體討論“宇宙生命之謎”這個問題的。

明確:課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這個天體又必須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所以應重點研讀第3自然段。

學生交流: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適當成分的大氣;第四,有足夠的光和熱。

(2)藉助上面的探討,思考:太陽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無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①教師按離太陽的遠近畫出圍繞太陽運動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圖: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圖片也可)

②學生閱讀第4自然段,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後面單獨說)

教師提示:指導學生用“因爲……所以……”的句式來表達。

交流示例:

?水星:因爲它離太陽最近,向陽時表面溫度達到三百至四百攝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爲它缺氧、缺水,有着濃厚的雲層,陽光輻射和雲層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其表面溫度極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爲它們離太陽很遠,表面溫度一般都低於零下一百四十攝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點探究火星。學生閱讀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預設:全文關於火星的內容相當多,信息量也大,而且關於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討相對於其他行星要複雜得多。可將學生分成兩組,分組思考下面的問題:

A.爲什麼火星上可能會有生命存在?(從理論角度思考)

B.爲什麼火星上生命難以生存?(從科學事實角度思考)

①小組一彙報交流。

兩個猜測:火星表面有很多縱橫的黑色線條→可能是火星人開挖的運河;火星表面的顏色隨着季節而變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隨着季節的變化而改變顏色。

因爲火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自轉一圈的時間接近;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的傾角接近,晝夜長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會有生命存在。

②小組二彙報交流。

兩次科學探索:1971年,宇宙飛船進入環繞火星飛行的軌道,通過近距離觀測,證實人們關於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兩種猜測是錯誤的。1975年,宇宙飛船登陸火星,進行分析和測試,證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檢測到有機分子,對火星表面取樣的培養中未發現微生物的存在。

因爲火星上非常乾燥,水分少、大氣稀薄、表面溫度很低、沒有磁場、沒有臭氧層,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難以生存。

③教師出示關於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學生快速閱讀,瞭解相關知識。

資料一:爲了探索火星,火星軌道上不僅有數量不少的探測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陸地車在進行登陸勘測。目前火星上有兩架陸地探測器,其中“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最有實力的,它於20__年11月發射,已經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攝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圖片,而人類也對火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的兩項重大發現:一是“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接近火星地表處一塊有30億年曆史的沉積岩中發現了有機分子,說明火星上曾經可能存在遠古生命;二是發現火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節性波動現象,或與現代火星生命有關。雖然這些發現不足以說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對未來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務而言,這些發現無疑是個好兆頭。

資料二:20__年7月25日晚間,據BBC(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來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團隊日前在火星南極附近冰層的地下發現了一個液態水湖。這一發現刊登在《科學》期刊上。這個湖約20公里寬,在一個巨大的極地冰川下,位於火星地表下方約1.5公里處。根據刊登在《科學》期刊上的相關研究來看,這個湖的溫度非常低,預計在零下90華氏度,遠低於水的冰點,並且水體充滿了鹽和其他礦物質混合物。研究人員做出判斷——它可能是一個冰下湖,一個含水層,或一層被水浸沒的沉積物。

④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小結。

小結:結合我們剛纔閱讀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資料,我們能夠發現,儘管有了一些新的發現,但對於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還是沒有非常明確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陽系內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爲人類提供移居場所的星球。關於火星的研究還在繼續,這個謎還在探尋之中。

三、讀法探究,寫法借鑑

1.瀏覽課後習題第2題,交流閱讀方法。

(1)科學家是怎麼判斷其他星球有沒有生命的呢?

(2)人類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預設:經過前一課《竹節人》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帶着不同閱讀目的去閱讀的方法了。這裏又給學生提供了兩個閱讀任務,請學生根據課後提供的閱讀任務,自己去確定閱讀的內容與重點,再進行交流。

明確:完成閱讀任務(1),要重點閱讀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個條件,然後一一羅列科學事實,利用排除法來判斷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閱讀任務(2),就要重點閱讀介紹火星的幾個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與地球在許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爲止,人類仍然沒有在火星上發現有生命存在,但是,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將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學習常見的說明方法,感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出示說明方法,學生在文中勾畫相關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

(2)出示例句,學生說說加點的字詞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什麼特點,這些字詞能否刪掉或替換,爲什麼?

①人們瞭解了生命起源的過程之後,認爲至少應有這樣幾個條件:一是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一般應在零下五十攝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攝氏度之間……

②所有這些因素都說明,在火星上生命難以存在。

③近年來,科學家對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隕石進行分析,發現隕石上存在有機分子,說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確:這些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爲目的,這就要求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特徵、本質、規律。所有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的說法都要求準確無誤。

四、課堂回顧,拓展活動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在這節課中,我們主要學習瞭如何科學地、有條理地對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疑問進行論證,感受到了說明文的語言雖然平實,卻準確、嚴謹,當我們在說明一件事物時也要做到這一點。當然,我們從課文中感受最深的一點是,茫茫宇宙中蘊藏着的無限的奧祕正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而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人類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將是我們持續關注的話題。這節課,大家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看來,許多同學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識比我還多;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都能積極地思考、積極地發言,

2.給學生提供課外拓展活動的素材,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邏輯能力、閱讀能力。

(1)人類能否移居到別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組織一次辯論會,運用課本及課外知識作爲論據。

(2)課外觀看BBC(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關於宇宙的紀錄片,如《宇宙的奇蹟》《太陽系的奇蹟》《生命的奇蹟》等。

(3)課外閱讀關於宇宙的科普書籍,如《少兒科普百科》《宇宙的奧祕》等。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略

六年級上冊語文《窮人》創新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於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 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 想象暢談

1.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於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出示課件1:出示課題】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於戰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於戰爭的文章或看過關於戰爭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後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本 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2】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麼?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爲“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裏平靜了”和全文最後一句“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麼區別?

(二)學生彙報以後,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 後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係,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 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於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3】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爲《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出示課件4】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於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後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後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於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着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出示課件5】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後車廂裏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佈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爲主題,根據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後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後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小說,篇幅很短,但是涵義很深。它是一篇關於戰爭題材的小說,從車廂裏的一幕鏡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在教學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說起關於戰爭的話題,讓學生說一說關於戰爭的詩歌或影視作品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學生更快地帶進一種氛圍,爲學習課文做準備。然後我按照如下的順序來組織教學:探究標題的深意——逐層剖析文本——從文題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學習本課的寫作技法。每個環節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學生自我探究的環節進行得不夠順暢,可能是學生年齡小,對戰爭方面的內容瞭解較少導致的。今後教學中,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儘量考慮充分,以免出現“冷場”現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