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輪複習計劃(精選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W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1

1、確定目標,制度計劃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精選10篇)

目標就是方向,有了目標,同學們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目標。同時爲了達到目標,就要制定計劃。學習目標有遠期、中期和近期三級目標,爲了便於檢測、指導同學們訓練以及瞭解地理教學大綱中課程安排的特點,應以近期目標爲主。要求同學們在教師幫助下明確自己在一個單元需要學習什麼,知道能力水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和自己採取怎樣的辦法措施等,每個單元目標實現以後(不論實現程度如何),都要及時進行學習小結,分析成敗原因,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運用“制定目標計劃—學習 —目標檢測—總結—調整學習策略”的模式,經過3至5單元的訓練,使之成爲同學們的學習行爲習慣。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同學們接觸新知識的開端,是學習新知識的第一環節。預習能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興趣、自學習慣。爲了提高同學們的預習質量,避免預習成爲走過場的形式,同學們可以採用“是什麼→怎麼樣→爲什麼”的預習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與城市》中的第一節“人口的增長和分佈”,是什麼(人口)→怎麼樣(增長和分佈)→爲什麼(影響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的8.1“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佈”,是什麼(環境問題)→怎麼樣(表現與分佈)→爲什麼(產生的原因)。同學們也可以採用分步驟預習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幾個黑體字標題,從中可以瞭解教材講了幾個方面的大問題;第二步,根據每一個標題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大體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一般情況下,對重點和難點,教材都給予較多的文字敘述和圖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礎上,確定預習重點—即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預習時,對一般內容快速閱讀,重點和難點內容則應詳細閱讀,要找出教材中知識結構的層次和各層次間的內在聯繫,分析、掌握重、難點知識的關鍵,從而在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對“新教材第七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繫》中的7.1′人類活動地域聯繫的主要方式′”的預習,教材有三個黑體字標題,反映了人類活動地域聯繫的三種主要方式:即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商業;然後從三大標題後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可確定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可作爲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最後把預習重點放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兩大問題上。

當然,預習方法,要不斷嘗試,力求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預習時作簡要的筆記,將重點知識畫線,疑難知識打問號或作標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3、課堂專心聽課

聽課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複習、鞏固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釋疑解難的主渠道,是學習常規的最重要環節。因此,同學們要認真聽好課。同學們聽課時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學們聽課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不走神,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思維;眼到要求按照老師的意圖,或看黑板,或看課本,或看地圖等;耳到要求認真聽課;手到要求或記筆記,或勾畫課文重、難點,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讀、朗讀、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並用,並協調一致,高質量地完成聽課任務。同學們聽課要帶着疑問聽,要特別關注老師是怎樣講解重點、難點知識,採用怎樣的思路,怎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學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知識,解決疑難,更要學會掌握知識,解答疑難的'方法。同時還要認真做好地理課堂筆記。

4、課後及時複習和作業

複習和作業不是目的,而是爲了及時鞏固預習、聽課所獲知識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手段。根據人類的遺忘規律,複習和作業需課後及時進行。一般來說,在複習完相關教材內容,筆記的基礎上,再來獨立完成作業效果較好。

5、搞好單元目標檢測、總結工作

每學完一個單元,自己學習成效怎樣?目標實現程度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成敗原因是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以後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糾正和解決存在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同學們以積極的心態完成目標檢測、總結工作,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確定今後的學習目標和制定計劃。因而,單元目標檢測、總結也是同學們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2

1.聚合思維法

是指從不同來源,不同方向探索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方法。

如: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通過長期對氣溫、氣壓、風向和溼度等氣候要素的觀察,並仔細觀察冰的初凍、融化以及物候現象等,得出了我國近五千年以來的氣候變化規律。

2.逆向思維法

這是以背道常規現象、由結論推原因或條件的思維方式。

如:近年來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岩溶地形,這一反常現象怎樣解釋?按青藏高原現在的自然條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過來由果索因,從青藏高原的發展歷史來探尋答案,則問題就解決了。

3.假設思維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假說。由於受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某些現象不能確切瞭解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往往藉助猜測,作出假定說明。

如:魏格納用這種方法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科學家們對地中海未來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說”、“乾涸說”、“擴展說”三種假設。

4.發散思維法

發散思維又叫擴散思維,是指當遇到一個問題,以解決這一問題爲目標,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的智力活動,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

如:植樹造林有什麼作用?用發散思維就可回答爲,森林提供木材,淨化空氣,吸菸滯塵,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

5.形象思維法

這種方法就是人們利用自然形象進行思維的方法。

如:在進行地圖教學時,由於地圖引起學生形象思維有三種因素:

一是空間關係,如地圖的範圍,經緯度等;

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脈、河流、島嶼等;

三是圖例符號,如地圖上的顏色、等高線、表示城市的圓圈等。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會從三方面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有利於形成大家對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想象,有利於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6.聯想思維法

這是從已知的`地理概念出發,將有關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聯繫起來的思維過程。聯想有“縱比”和“橫比”兩種發散形式。縱比是從地理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比較。

如:地殼的演化史,可比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階段的不同。橫比是由此地理事物與彼地理事物進行比較。

如:馬達加斯加島的自然帶與我國臺灣自然帶的比較。

7.類比思維法

類比思維是通過聯想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把已經熟知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思維經驗與所研究的地理現象、過程相聯繫,找出它們的相似性,並用類似方法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如:講到等深線、等降水量線、等壓線時,老師只要提示同學們與等高線相對比,就可解決這些概念。

8.演繹思維法

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斷個別地理事物的分佈和發展的思維方法。

如:地中海式氣候的特徵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非洲大陸西南角屬地中海式氣候,所以這裏必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9.歸納思維法

歸納思維是由一系列具體地理事實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導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維方法。

如:我國北方的黃河,海河,遼河等河流,除了它們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變化大,冬季結冰等共同特點,這些特點加以歸納,即可得出中國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徵。

10.選言排除法

選言排除法是指爲了找到正確答案,根據現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後通過驗證,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腳的假定,餘下的一種就是正確答案。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3

一、人文地理命題趨勢

1.對於人文地理的考查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常與自然地理或區域地理綜合考查,關注區域人文特徵和區域發展,強調理論聯繫生產生活實際問題。例如20__年全國文綜卷Ⅰ39 題、全國文綜卷Ⅱ37題、北京卷36題、天津文綜卷36與39題、上海地理卷25,33與35題、廣東地理卷5與35題、四川文綜卷36題、江蘇地理卷 31題等都是以各種區域圖爲背景進行考查自然與人文地理,突出對區域人文地理特徵的分析。

2.材料緊密結合熱點問題,以新穎的圖表、文字爲素材,考查考生對人文地理重要原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如全國文綜卷Ⅱ37題以緬甸遷都爲背景、上海地理卷33,35題以“珠三角”爲背景、四川文綜卷10、11題以新穎的圖爲背景、江蘇地理卷9題以風玫瑰圖爲背景進行考查等。

3.尤其強調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4.從技能和能力要求來看,人文地理內容更重視圖表閱讀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歸納綜合能力、反思與評價能力、運用學科術語進行表達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策略

1.抓核心,構建知識體系

人文地理知識理解並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因此在複習與策略上,應抓住核心知識。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經濟和社會活動爲核心,揭示人類活動的地域空間形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區位、地域類型及可持續發展,而區位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該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的特點突出,能夠有效考查獲取信息、分析遷移、解決問題等的能力,所以學會運用區位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是人文地理的主要目標。人文地理類在教材上包括地理(必修下);地理(選修一、選修二),其中,有一條明顯的線索貫穿其中,這就是“區位”。從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到旅遊景點、地緣區位,把人文地理各章節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成爲人文地理部分的“靈魂”。從複習設計的角度而言,重在一個理清理清脈絡,構建知識體系,在整理知識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優化,能力的昇華。

2.掌握人文規律和原理

人文地理規律和原理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旅遊點等佈局原理;區域合作與競爭關係原理、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規律、原理對人文地理學習來說是極爲重要的。

3.時間上合理安排

人文地理複習的時間安排宜放在後階段。一般先複習自然地理、區域地理,然後再複習人文地理,因爲對於人文地理問題的分析往往是綜合性的。

4.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人文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現象都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因此,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進行分析。如城市在形成之初的主導區位因素,與城市形成和發展起來後影響其繼續發展的主導因素肯定是不一樣的;又如一個工業區形成之初的主導因素,會隨着工業區的發展壯大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以前的區位優勢,可能變成工業區繼續發展的劣勢,而一些新的區位優勢又會不斷顯現出來,“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而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體現了這一方面。

5.剖析典型案例,進行發散性,做到舉一反三

許多人文地理試題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所以試題往往不限於書本知識、不限制考生的思維,而是任由考生的思維發展。所以,應結合課本中對某一具體案例的分析,去思考實際問題,並且儘量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掌握一定的規律,從而培養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學過了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之後,要聯繫我國的牧業,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對我國放牧業的發展有哪些借鑑意義。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4

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多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由於便於考查考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思維分析能力,所以地圖和圖表往往是學科內或者跨學科間綜合題的.切入口,想要更好的複習解答地理圖表題,就需要把地理中的圖標分爲三個部分去複習。

建議考生將對圖表的複習分爲三個部分:

一是等值線圖,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這類圖有許多共同點,所包括的信息也豐富,是地理試題考查的重點;譬如等值線圖就在歷次大學聯考中多次出現。考生不妨從怎樣繪製等值線着手,搞清圖形的來龍去脈,分清圖中等值線的分佈規律,通過分析掌握圖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徵,再聯繫所學過的地理知識進行闡述解題。

二是統計圖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數值特徵和相互關係,要學會統計圖表的分析方法,特別注意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繫。

三是區域地圖。地理學科內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爲載體,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如果考生不能正確判斷區域位置,就無法答題。

通過本輪複習,考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填繪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製簡單的地理圖表。只有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等題型訓練,才能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5

大學聯考地理的六大表述法

(1)特徵描述性表達

特徵描述是近幾年高題查比較多的一種,但失分率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徵,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從特徵的成因角度去組織文字,是正確把握和描述特徵的一個。

(2)歸納總結性表達

經常會利用熱點報道,從要求、角度進行分析歸納比較好。這類答案通常就隱藏在文字和圖表中,但不能照樣摘抄文字,要結合地理原理將它重新組織。

(3)歸因層次性表達

某一地理現象(事物)的發生,總是有其原因的,而且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們在分析原因時要有主次先後,這樣才能顯得條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則不僅會顛三倒四,還會漏答要點。

(4)分析推理性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與上面的“歸因層次性表達”不同,它是線性的;具有嚴密因果邏輯關係,層層推理,環環相扣;少一個環節就會覺得不夠嚴密。所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跳躍。

(5)區域比較性表達

這類表達是要緊扣不同區域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的。有的'是直接設問區域間的異同點,比如,“比較歐洲和北美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異同點,並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設問的,但它隱含着區域比較,如“爲什麼水稻種植的分佈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帶?”隱含着三江平原與其他同緯度地區的熱量比較。

(6)圖表輔助性表達

表達交流的不僅僅只有語言文字,圖像也是。所以,當僅用文字來表達有難度時,可以藉助圖像,特別是涉及地理空間概念的一類問題。使用得好,即可以準確簡潔地表述,還可以節省時間。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6

一、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很多知識都是通過各類圖表作爲載體展現出來的,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離開了地圖,便不能夠叫做地理學,可見地圖在地理學中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多看圖,多記多背,多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

1、爲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經常藉助地圖冊來幫助學生理解。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同時將圖冊和課本放在桌上,要求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讀圖,避免學生單純進行文字記憶,讓學生能夠做到心中有圖。老師還應該要求學生進行畫圖訓練,通過這樣訓練可以更加形象、直觀的對地理知識點進行理解。

2、培養學生圖文轉換能力。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有關知識點通過圖表等形式展示給學生,然而通過這種相互結合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圖文、圖圖轉換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一些變式的多組合的統計圖表和光照圖,因此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練習時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加強對統計圖的判讀能力培養

縱觀幾年來的大學聯考試卷得知,在地理大學聯考試卷中大量的答題設置都是建立在對圖像的分析基礎上,圖像中大多數又是統計圖。例如20xx年上海文綜地理試卷中,包含了9幅圖像,其中6幅都是統計表,所以在複習時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地理統計圖的分析,掌握不同類型統計圖的特徵和分析方式。不僅僅要注重對傳統模式的統計圖的掌握,也要掌握最新統計圖形。筆者認爲可以對學生的統計圖認知能力進行系統的鍛鍊。

二、加強審題指導,抓材料中關鍵詞

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容易審題不認真,這樣便容易導致無法完全正確有效的提取出文字或圖表中隱含的信息。這樣便要求學生在做題之前邊讀題邊畫關鍵詞,通過仔細有效的提取文中的信息,讓學生能夠更加準確的答題。經過實踐經驗得知,應該讓學生清楚明白的知道文中的每一處文字都有其特別的意思,不能夠忽視,無論任何一處文字都有可能成爲解題的關鍵。

三、加強對區域定位的訓練

在地理的複習過程中,師生都應該明白,地理綜合題的考察,大部分都是通過區域來考察學生的地理知識和能力,因此,進行區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如果定位不準確的話,之後的答案都是不正確的。

(一)根據經緯度定位

在歷年的大學聯考題中,很多都直接或者間接的考察了中國的地形圖。在地形圖中,學生主要根據經緯網位置,然後進行串聯式記憶,從而達到重要的複習的效果。比如:在300N緯線上,從西向東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沿400N緯線從西向東依次有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同樣還可以利用900E、1000E、1100E、1200E經線來串聯。通過串聯記憶,讓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不斷研究世界各個大洲的地形剖面圖,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各個大洲的地形特徵,地勢起伏狀況,通過這樣訓練,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特別是空間想象力和區域定位能力。

(二)看海陸位置定位

在實際的生活中,將地球分爲了七大洲和四大洋,而且在每一個大洲和大洋的交界處的海陸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便需要掌握住地球表面的.海陸分佈狀況。比如,美洲東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西鄰太平洋,與印度洋不相鄰。因此,世界各國都需要根據海陸位置進行定位。

(三)根據輪廓定位

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還可以根據特有的輪廓特點來進行區域定位。不僅應該清楚準確的掌握我國34個省的輪廓和世界主要國家的輪廓,還應該掌握大洲大洋周圍的湖泊的輪廓。爲了方便學生記憶,很多人基本上將一些省區和國家的輪廓進行抽象記憶。比如將中國的輪廓看作一隻雄雞,雲南省的輪廓看作是一隻開屏的孔雀。爲了讓學生能夠熟練的判斷出區域,就應該多看圖、多讀圖、多查圖,而且在平時做題的過程中,需要查圖的時候,還應該將周圍的區域都一起記憶一下。

(四)根據重要地理事物定位

在進行區域定位的時候,應該將地圖中的一些重要事物進行定位。比如圖中的海灣、半島、平原、高原等都應該確定其區域位置。

四、合理設置問題

在進行第二輪地理的複習過程中,應該更加深入仔細的研究教材,在不斷研究中明確該課在整個教材中的地理位置。理清相互之間的關係,確定其中的難點和重點,圍繞其中的核心問題,讓學生再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創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還應該注重問題的導向性和開放性。

五、規範語言,運用地理專業術語進行表達

在考試過程中,大多數學生由於自身的表達能力差,加上表達不夠規範,太隨便,從而不能獲得較高的分數,這也難免有點可惜。在第二輪複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筆者經過分析學生答卷得知,地理綜合題回答不夠完善,語言表達欠佳,主要體現在:

1、專業術語用詞不當。例如“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答成“富有”,回答某地區區位優勢時常常回答爲“氣候條件好、降水多、水源多、地形不錯、土壤好”等。

2、字跡潦草,常常出現錯字。以上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考試成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嚴格規範學生行爲:

1、仔細領悟課本上的規範詞語,下意識背誦;

2、回答問題時要正確運用地理專業術語,例如表達方位時不能使用上下左右,而應該使用東南西北。例如:問“長江三峽的構成緣由是什麼”學生可以如下回答:“流水沖刷,天長地久,水滴石穿,峽谷就形成了”,換句話說就是流水的侵蝕作用。在平時測試時嚴格要求規範答題;

3、提醒學生要避免錯別字,細心答題;

4、保證卷面整潔,條理分明。

六、總結

在第二輪的複習過程中,因爲隨着大學聯考的臨近,時間相對也較爲緊促,學生做題的難度相應也就變大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率,是每一個師生都關注的問題,這就要求師生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際的情況去進行。二輪複習就是一個查漏補缺,並且更加註重學生地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能力。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7

一、讀圖、析圖法

圖是地理學習中的關鍵,地理複習中的圖包括各種地圖、等值線圖、剖面圖、統計圖表、系統聯繫圖、綜合景觀圖、原理示意圖、地理模式圖、地理漫畫等等,在這裏重點談一下地圖的分析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一語言,在某種意義上說,其重要性要勝過文字的描述。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地理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抓住了地圖的閱讀、理解、分析和應用,就抓住了地理複習的關鍵。

(一)養成讀圖、析圖、用圖的習慣

在複習中,凡是能夠在圖上找到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如:地形、氣候、河流、物產、城市規劃、工業區佈局等等),都應該通過對地圖的分析來掌握,並把相應的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變記文字爲記圖,把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爲形象的圖形。使記憶更牢固、更持久。

(二)掌握地圖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時,首先要分析這個地理事物是點狀、線狀還是面狀。如果是點狀的地理事物,我們就着重從它的歸屬來分析,如一個工業城市是一個點狀的地理事物,在複習時,我們可以分析它屬於哪個國家、哪個大的工業區或工業帶、哪些交通線的交匯處、哪個地形區、氣候區、佈局模式等等,從歸屬的角度來分析它;如果是線狀的地理事物,我們側重分析它做爲邊界的特徵及意義,它具有界定地理事物的功能,如太行山是山西省、河北省兩省的分界、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秦嶺-淮河界線更是典型:溫度帶、乾溼區、南北方、水旱地等等,還可以從延伸的角度來進行知識點間的聯繫,如:某鐵路線上有哪幾個特大城市、工業區、地形區、氣候的乾溼區等等;如果是面狀的地理事物,主要從相鄰或包含關係考查其相互關係。這樣,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層層分析、點點聯繫,就能迅速形成心中地圖,鞏固相應知識。

(三)抓住特徵,層層深入地剖析地圖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和其他地理事物都有相互的位置關係,如相鄰關係、包含關係、重疊關係等,在識記地理事物時,注重分析該事物與周圍地理事物的相互關係,分析待掌握知識點所在地區的`地圖特徵及其與這些特徵的聯繫,用形象而簡明的特徵符號,將相關的知識點串起來,使該知識點與這些特徵結合爲一個整體,可以降低識記難度、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形象思維和聯想能力的發展。

如在複習世界地理中的北美洲五大湖羣分佈知識時,應注意到五大湖羣分佈在美國與加拿大之間,且總體上呈漢字的“入”字排列。其中,一撇爲密歇根湖,且完全屬於美國,一捺爲其餘的四個湖泊-蘇必利爾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且這一捺同時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線。這樣,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知識系統,將知識要點圖形化,促進了知識在不同形式之間的轉換和創新思維的鍛鍊。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8

1)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識最難得一部分,並且是各位同學最先接觸的地理知識,在那時由於剛升入高一,可能對不自覺的產生畏懼心理。對於自然地理知識的學習重在分析,,並且要了解自然地理與其他部分知識的聯繫,畢竟出題時是將各部分知識點進行結合。自然地理的知識點屬於硬性記憶內容,如果記不住,那麼分數一定不會太高。

2)人文地理:

這一部分知識重點在於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間與地域聯繫。同時隨着社會不斷的發展,人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也逐漸成爲重點,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各位同學要與生活相結合,關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瞭解生活常識問題。這樣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3)區域地理:

學習這部分知識時一定要有一個合適的地圖冊,在學習時還要講各區的經濟、自然。文化進行詳細分析。要善思明辨、格物致知。將所有不懂的地方進行整理,重點對待。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9

1.抓核心,構建知識體系

人文地理知識理解並不難,但內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點,因此在複習與策略上,應抓住核心知識。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經濟和社會活動爲核心,揭示人類活動的地域空間形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區位、地域類型及可持續發展,而區位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該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的特點突出,能夠有效考查獲取信息、分析遷移、解決問題等的能力,所以學會運用區位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是人文地理的主要目標。人文地理類在教材上包括地理(必修下);地理(選修一、選修二),其中,有一條明顯的線索貫穿其中,這就是“區位”。從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到旅遊景點、地緣區位,把人文地理各章節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成爲人文地理部分的“靈魂”。從複習設計的角度而言,重在一個理清理清脈絡,構建知識體系,在整理知識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優化,能力的昇華。

2.掌握人文規律和原理

人文地理規律和原理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旅遊點等佈局原理;區域合作與競爭關係原理、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規律、原理對人文地理學習來說是極爲重要的。

3.時間上合理安排

人文地理複習的時間安排宜放在後階段。一般先複習自然地理、區域地理,然後再複習人文地理,因爲對於人文地理問題的分析往往是綜合性的。

4.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人文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現象都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因此,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進行分析。如城市在形成之初的主導區位因素,與城市形成和發展起來後影響其繼續發展的主導因素肯定是不一樣的;又如一個工業區形成之初的主導因素,會隨着工業區的發展壯大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以前的區位優勢,可能變成工業區繼續發展的劣勢,而一些新的.區位優勢又會不斷顯現出來,“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而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體現了這一方面。

5.剖析典型案例,進行發散性,做到舉一反三

許多人文地理試題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所以試題往往不限於書本知識、不限制考生的思維,而是任由考生的思維發展。所以,應結合課本中對某一具體案例的分析,去思考實際問題,並且儘量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掌握一定的規律,從而培養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學過了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之後,要聯繫我國的牧業,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對我國放牧業的發展有哪些借鑑意義。

地理二輪複習計劃 篇10

這一年的主要目標是爲大學聯考,主要工作是複習工作。在分析校情和學情的基礎上,如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學生大學聯考和個人成長雙豐收!

一、學校、學生基本情況

1.學習時間。學校從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沒有晚自習的,實行完全走讀制。高三暑期也未補課,今次開學以來有可能根據學生的要求,週六開輔導課。學生目前是從7:20-18:05在校學習,其他時間段在路上、家中學習和休息。在校時間短,在家學習能否得到保障未知。

2.學生基礎。就學業水平測試而言,文理科重點班的地理平均分爲41分(滿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於學測難度相對較低,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學情。本屆學生高二時,花了近一個半月複習區域地理的地球、地圖與世界氣候,二個半月學測複習。暑期佈置學生自己依據地圖冊和區域地理書複習世界地理部分,本學期開學即測試,及格2人。學生對已學的必修1、2、3基本遺忘殆盡。一個側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較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二、可實現的目標

針對學生基礎及其理解、接受能力,應以基礎、主幹知識教學爲主。

(1)文化生,小部分文化課考生大學聯考分數目標爲60分,大部分考生爲50分。文化課考生留在學校的大約90多人,含部分體育生。可以進行較精細的.複習,具體可分成一、二、三輪。

(2)藝術生,地理大學聯考分數目標爲55-65分。藝體生中美術生和部分音樂生,基本上從9-12月都在專業課集訓時間。主要複習時間應在2、3、4、5月,時間特別緊,數學、外語等學科得分又難,因此文綜目標160-180分,地理分數應在65分左右。本學期在1月份才涉及藝術生回校組班開課的問題,當提前做好一輪複習預案。

三、文化生複習的主要內容與檢測

文化生因全程在校學習,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因此從第一學期就開始規劃。又因沒有自習,需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教學中第一輪依託《世紀金榜高中全程複習方略》,以“課程”視角取捨、整合,做好教學;第二輪計劃依託《曲一線-三年大學聯考、兩年模擬》;第三輪計劃以主幹、基礎知識再梳理,《九年課標卷大學聯考題》訓練研究以及答題指導爲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