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計劃

來源:瑞文範文網 6.21K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計劃

20*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緊緊圍繞“建設殷實小康、構建和諧*”目標,認真組織實施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突出重點,狠抓落實,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945.02億元,增長16%。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市糧食總產149.96萬噸,增長4.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4.38億元,增長6.6%。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務業增加值614.25億元,增長18.5%。工業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鞏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64.97億元,增長20.42%;實現利稅460.11億元、利潤272.24億元,分別增長37.49%和43.54%。財稅收入快速增長。全市境內稅收總收入214.04億元,增長25.41%;境內財政總收入245.51億元,增長22.4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7.86億元,增長21.26%。金融運行比較平穩。年末全市各項存款餘額1394.84億元,比年初增長13.52%;各項貸款餘額964.88億元,比年初增長13.57%。

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發展方式發生積極變化。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水平提高。全市無公害和綠色、有機農產品分別達到100個和16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4家。自主創新能力有新的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26.2億元,增長37.69%,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個百分點。工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年內有10個工業產品進入中國名牌產品行列,24個產品進入山東名牌產品行列。服務業發展水平得到提升。現代物流、旅遊、批發和零售等正成爲拉動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力量,50項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投資、消費、出口合力拉動經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46.83億元,增長25.5%;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3.*億元,增長18.7%,總量和增速創下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6%;全市進出口總額46.92億美元,其中出口29.97億美元,分別增長24.8%和19.5%;全年實際引進外來投資168.4億元、同比增長9.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32億美元、增長16.9%,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超過50億元。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成效明顯。電力工業“上大壓小”全面展開,年內落實關停機組總容量44.375萬千瓦,完成省下達的“xx”壓小任務的88.8%,並向國家申報4臺30萬千瓦熱電機組;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22條,關停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土小”企業1734家。148家重點耗能企業實現節能70.67萬噸標準煤。

城鄉建設進一步加強,區域發展日趨協調。新城區建設穩步推進。路網、管網及綠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建設日趨完善,體育中心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老城區改造力度加大。中心城區排水管網得到改造提高,部分城鄉結合部、城市背街小巷等得到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四寶山地區生態恢復、萌山山體綠化、荒山綠化、“因景植綠”等工程進展順利,全市新增造林合格面積6667公頃,新增城市綠地405萬平方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濟青高速南線*段、昌國路立交橋、高淄路新城至張店段等7項交通重點工程按期完成。城鎮建設力度加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改善。區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突破高青、支持沂源發展工作進入新階段,經濟強區縣發展取得新成績。區域經濟合作日趨活躍,支持菏澤東明、西藏昂仁工作取得新進展。

社會全面進步,和諧*建設邁出新步伐。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20*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1.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5%;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1.2萬人,轉移就業1.7萬人。五大保險基金累計結餘51.04億元,國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取得實質性突破。提高了農村和城市低保對象的保障標準,對城市低保對象適時發放了價格補貼。教育、文化、衛生等全面發展。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進展順利,全部免除了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對貧困家庭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了“兩免一補”,對高中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了資助政策,建立完善了普通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區支中心建設基本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參合農民達到229.91萬人,參合率達到91.37%;改造13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處服務站和400處村衛生室。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爲3.14‰,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06.5以內。飲水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新增受益村316個,受益人口15.37萬人。綠色蔬菜的生產、流通、檢測體系日趨完善。新建社區藥店53家,調整佈局75家,社區藥店服務人口達到158萬人,服務面達到93%。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萬個。在中心城區新開公交線路3條,新增環保型公交車67臺。在全省率先落實了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849元和6465元,分別增長14.9%和14.62%。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防震減災、雙擁共建、市志、檔案等其他各項事業,以及文明*、平安*建設都取得新成績。市政府爲羣衆所辦實事如期完成。

同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發展中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保持投資平穩增長的難度加大,投資結構調整的任務艱鉅。有效投入和項目儲備不足,投資結構層次不高,農業農村、服務業投資比重偏低,傳統工業項目投資仍佔工業投資的70%以上。二是制約工業經濟效益快速增長的因素較多。全市工業整體效益的增長受中央省屬企業的影響較大。企業的物流、用工、財務成本有較大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影響部分出口型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服務業比重偏低,投入不足、載體不強、開放程度不高,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缺乏大企業、大項目支撐,發展機制不活等方面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服務業統計體系還不健全、不完善。四是節能減排任務艱鉅。能源結構調整進展不快,高耗能行業比重偏大,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仍居全省前列。按照國家、省新的認定考覈辦法,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難度很大。五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難度依然不小。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高位運行,農業生產成本呈攀升趨勢。另外,外貿政策調整和人民幣升值使外貿出口面臨較多困難,社保資金支出壓力較大,企業關停帶來新的職工安置困難,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矛盾突出與部分企業招工難、用工難並存,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滯後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意見

20*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大和省第九次黨代會、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實現“xx”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總的發展環境比較有利,但困難和挑戰也比較多。世界經濟將保持較快增長,基本趨勢預測不會有大的改變,有利於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外貿出口,但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主要資本市場波動加劇、貿易摩擦和技術壁壘增多等,也增加了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國家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爲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爲明顯通貨膨脹,這既是機遇,更是嚴峻挑戰。全市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增強,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條件具備,但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資源環境壓力繼續加大、要素制約長期存在等,也使發展面臨諸多制約。

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工作指導轉變,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着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着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着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預期性目標爲: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利潤均增長18%。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控制在4%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主要約束性目標爲: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cod排放量削減4.5%,so2排放量削減8%。

(一)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繼續堅持抓重點、抓關鍵,深入推進建設農村殷實小康十大工程。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節約農業。繼續實施100萬畝高產優質專用糧食和20萬畝優質棉花工程,力爭糧食播種面積300萬畝,總產130萬噸以上。突出抓好生豬、奶牛、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改造提升30個標準化規模畜牧養殖小區。新建11萬畝綠色蔬菜基地,建設2個農產品質量、20處蔬菜質量速測點,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發展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集中支持10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切實加強以標準化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疫病防控體系、科技培訓體系爲主要內容的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二是繼續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太河、馬紮子等大型灌區改造建設,完善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40座病險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478個村、3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繼續完善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村村通有線電視等工程,擴大覆蓋率,增加受益面。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0000個。加強鄉鎮駐地、農村社區道路標誌規範化建設。三是落實各項農村政策。繼續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綜合直補政策。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工程”,年內力爭培訓2萬人,轉移就業1.7萬人。繼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引導和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及林權制度、土地徵用制度等改革。繼續規範農村財務管理。擴大農業政策保險試點範圍。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爲目標,加快建立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突出抓好10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重點培育20—3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藥和中藥現代化、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等重點領域,積極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突出抓好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推進*高新區、齊魯化工區、東嶽氟硅產業園加快發展,使之成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積極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重點抓好東嶽集團國家重大科技支撐項目、12個國家863項目及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積極發展創業風險投資。二是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儘快研究制定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的具體意見。積極運用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對機械、冶金、建材、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實施大企業信息化助推工程,選擇一批有條件的骨幹企業,推廣運用信息新技術、新產品。搞好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服務和推廣工作。加快推進農業、服務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和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建設,推進信息化向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滲透。三是着力打造優勢工業板塊。發揮產業比較優勢,加大技術研發、品牌建設和技術改造力度,增強產業協作配套能力,突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發展,鞏固提升石油化工等產業的比較優勢地位,改造升級機電、紡織、冶金、建材、輕工等傳統產業,加快培育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等新的產業增長極。四是着力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淘汰和限制落後產能。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嚴格執行新開工項目“八個必須”的條件,引導資金投向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投向高新技術、裝備製造、技術改造,投向農業農村、現代服務業、社會民生。堅持關口前移,提高門檻,堅決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落後的項目。繼續做好電力工業“上大壓小”工作,穩妥有序地關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不安全的“土小”企業,引導一批資源環境不能支撐的企業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有序轉移。五是抓好工業重點項目建設,增加工業有效投入。繼續實施“雙百工程”。突出抓好華電*熱電和白楊河熱電兩個2×30萬千瓦熱電、博彙35萬噸高檔包裝紙板、東嶽氟硅材料、科勒衛生潔具、金晶低輻射鍍膜節能玻璃等重點項目建設。繼續加大重點項目的策劃儲備和推進力度,按照增量優質和存量盤活的要求,在重點行業、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研究策劃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能夠帶動結構調整的大項目、好項目,並爭取更多的項目由國家、省覈准並列爲重點項目。六是繁榮發展服務業。圍繞服務業八大重點行業的發展,全力培植“三大載體”,集中抓好6個省級服務業重點城區、10—20個集約化園區和50個重點企業的發展。以重點項目建設爲抓手,進一步加大服務業投入,篩選並抓好100項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策劃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搞好項目儲備。充分發揮服務業引導資金的導向作用,加大對列入省、市服務業重點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務業發展領導和工作機構,理順工作職能,完善考覈機制。落實好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創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七是努力擴大消費。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擴大城鎮消費規模,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積極培育消費熱點,擴大文化旅遊、娛樂休閒等服務消費。調整優化政府消費結構,擴大政府在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生態環境等領域的消費。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即期消費傾向。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加強對物價的調控力度,保持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

(三)積極推進節能環保和集約用地,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大節能減排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二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紮實推進節能降耗。認真落實全市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堅持以項目爲載體、以骨幹企業爲帶動,繼續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推行清潔生產,積極培育清潔型生產企業。挖掘潛力,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啓動循環農業試點示範市建設。根據國家強制性能耗標準,分類制定重點工業產品能耗定額。落實鋼鐵、鐵合金、電解鋁、燒鹼、水泥等八大行業差別電價政策,遏制高耗能產業的盲目發展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繼續抓好建築節能工作,啓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繼續強化電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和148家重點企業的節能監管。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新一輪碧水藍天行動計劃。抓好城市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的資源化利用和被污染主要水體的生態功能恢復工作。繼續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重點抓好光大水務南、北廠改造、臨淄齊城污水處理廠、高青污水處理廠二期、周村王村鎮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抓好市垃圾焚燒電廠正常運行,加快建設博山垃圾焚燒電廠,年內全面實現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逐步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搞好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建設和城區集中供熱鍋爐二氧化硫治理。搞好農作物秸杆綜合利用,年內實現農作物秸杆全面禁燒。繼續實施骨幹河道綜合治理,完成豬龍河綜合整治任務,推進孝婦河、淄河、澇淄河等的綜合整治,努力構建特色城市水系和水體景觀。加快四寶山地區生態恢復、萌山水庫周邊生態建設,繼續推進荒山綠化、農田林網以及沿河、沿路、環城、環村、環企業林帶建設,繼續實施“因景植綠、因景治污、因景修路”,加快實施馬踏湖及原山、魯山等溼地、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保護開發工程。着力建設城市便民綠地和精品園林,切實提高城市綠化美化水平。四是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積極推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轉變,盤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化水平。深入研究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走集約化發展路子,努力緩解建設用地緊張矛盾。

(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調整優化產業佈局。一是推進產業佈局的優化調整。充分發揮我市12個省級以上園區的產業集聚作用,制定和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建立園區內產業退出機制,優化園區產業佈局。以重點園區爲載體,以產業協作、產業鏈延伸爲重點,積極推進發展新材料、化工、醫藥、建材、機電泵業、紡織服裝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羣。以解決化工產業佈局散亂和“污染圍城”爲重點,加快推進張店東部化工區佈局調整。二是大力發展區縣域經濟。根據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的下放行政許可,理順市與區縣經濟管理權限,調動區縣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毫不放鬆地做好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加快發展工作,促進兩個經濟欠發達縣儘快實現趕超目標。進一步優化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發展的軟實力。三是加強區域經濟的合作互動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推進融入半島城市羣、省會城市羣經濟圈的各項工作,抓緊建立合作平臺。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昂仁、菏澤東明工作。

(五)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城市現代化進程。一是繼續推進中心城區做大做強。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城區建設,不斷完善新城區基礎設施配套,推進市體育場、游泳跳水館、綜合體育館、運動員公寓等新城區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老城區的升級改造,改造升級杏園東路、太平路、世紀路鐵路橋等城市道路交通設施,繼續推進雨污分流、排水排澇等工程建設。加大重點區域的綜合整治力度,重點抓好中心城區東外環與南外環、火車站與汽車站周邊、昌國路立交橋周邊、健康街中北段等區域及城鄉結合部的環境綜合整治。按照與中心城區優勢互補、層次銜接、功能互動的要求,協調發展組團城區。二是繼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開工建設新區客運中心,更新改造部分公交車輛。開工馬公祠隧道和國道205白塔至青石關段、省道238高青至新城段、省道235寨裏至南莊段等一批交通幹線公路的建設和升級改造。適時開工建設引太入張城市供水工程。三是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堅持規劃引導、試點先行,加快編制完善全市城鄉建設的“一張圖”規劃。以經濟強鄉鎮爲重點,在試點基礎上,推進整建制城鎮化建設,引導鼓勵有條件的村莊合村並居,努力促進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加強分類指導,集中搞好11個新農村建設示範片區創建活動。

(六)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一是繼續深化體制改革。繼續推動企業改革,重點抓好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規範運作,積極推進危困企業的資產重組。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大力推動境外上市和跨國併購,力爭年內5家企業實現境內外上市。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積極做好股份制銀行、境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融資爭取工作,完善融資擔保體系。積極爭取,周密運作,推進市政項目收益債券的發行試點工作,支持發行高新區債券。積極探索推行資產證券化。繼續推進財稅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財政,發揮財政稅收的投融資作用。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範圍和管理。加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進壟斷行業、事業單位、公用事業等領域的改革。積極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商會。二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積極調整利用外資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突出抓好產業招商。以具有比較優勢的精細化工、機電、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以及節能減排爲重點,加強國際合作。突出抓好利用外資大項目,圍繞我市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產業鏈延伸,精心策劃一批利用外資項目並進行全力推介,集中力量支持科勒衛生潔具等一批在談在建項目建設。積極尋求合資合作,藉助外力,加快汽車製造業的發展。主動調整出口商品結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對重點出口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制度,在發揮紡織、服裝、化工、醫藥、機電、輕工等傳統出口優勢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適應政策調整變化的需要,研究出臺《*市20*年度鼓勵外經外貿發展的有關政策》,引導企業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加快關鍵設備、高新技術產品及短缺資源進口。積極引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以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境外投資爲契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產業轉移,到市外、境外投資創業,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搶佔先機。積極支持推動崇正集團、南金兆集團、蘭雁集團等一批境外投資的在建項目建設。

(七)繁榮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一是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在發展中增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有市場、有效益、前景好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落實各項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鼓勵興辦各類服務業實體,努力開拓新的就業崗位。積極開展城鄉“雙零”困難家庭就業援助工作,年內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一人穩定就業。力爭年內新增城鎮就業9萬人,農村勞動力輸出6萬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覆蓋範圍,增強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標準。繼續做好城鎮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突出做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等推進工作。對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全面發放租房補貼。加快建設市級人力資源市場。二是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全面完成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實施農村中國小教學設施更新、農村教師素質提高等工程。建立健全經濟困難家庭學生教育資助政策體系,在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雜費工作基礎上,實現免費提供教科書,設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學金,落實普通高校資助政策。積極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着力抓好30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搞好150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改造。規劃新建市中心醫院病房樓,繼續改造建設400個村衛生室。理順區縣紅十字會管理體制,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大力發展福利事業,建設老年福利中心和兒童福利院。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切實抓好11屆全運會協辦和22屆省運會承辦的各項籌備工作。繼續繁榮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防震減災等其他社會事業。三是認真解決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實施“民心工程”,繼續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突出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區和農村警務工作,加快推進公安信息化建設,爭創全國科技強警示範城市。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始終保持對嚴重刑事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高度重視羣衆來信來訪,加強應急處置體系建設,營造安全和諧、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確保社會穩定。切實抓好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工程建設。加大安全生產監督體系建設力度,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