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黨員思想彙報範文:革命在心中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3W

敬愛的黨組織:

4月黨員思想彙報範文:革命在心中

曇華林歷史街區位於武昌老城區東北部。主要指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包括曇華林、戈甲營、太平試館、馬道門、三義村花園山和螃蟹甲的兩山在內的狹。曇華林歷史街區北臨沙湖,爲花園山、鳳凰山、螃蟹甲三山環抱。武昌老城沿螃蟹甲山脊而建,曇華林依城牆而展開,一湖三山的自然景觀與武昌老城相得益彰,構成了集自然、歷史、人文、藝術等特徵於一體的“湖·山·城·街巷·建築”的街區結構。

曇華林街呈東西走向,全長l,220m,寬3-5m。抗日戰爭前,這裏包括三條街,從得勝橋到馬道門,叫遊家巷,從馬道門到戈甲營,叫正衛街,正衛街以東叫曇華林,l946年,將遊家巷,正衛街,曇華林合併,統稱爲曇華林。l966年改名爲反帝—街,l972年恢復爲曇華林,沿用至今。曇華林是一條偏離鬧市的街區,它的南面是花園山,東北面螃蟹甲,兩山排□,曇華林穿過其間,兩側的房屋,建築在山麓,依山建築,可以看到房屋的重疊,樓閣的參差,山麓房屋,梧桐小院,條石臺階,多處可見,曇華林歷史街。

曇華林歷史街區武昌老城一條老街區歷史底蘊豐厚,一百多年的搓拓歲月,紀錄了辛亥革命、**建黨建團、抗日戰爭三個時期歷史風雲。曇華林聚集了數十處百年的近代歷史建築。而建築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涵蓋了武漢近代衆多歷史事件:座公共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科誕生於此, 武昌首義的火種裏孕育,抗戰時期“政治部廳”掀起全國民衆的抗日熱潮, 建築雖經百年風雨,但風貌未有大的,林則徐、張之洞、劉靜庵、陳獨秀、郭沫若、賀龍等一大批歷史人物都在曇華林留下了歷史的痕跡,更有邵伯昌、徐源泉、夏鬥寅等的公館保存至今,它們以實物的歷史標本,顯示着城市厚重的歷史文脈。曇華林街區它們以實物的、活生生的歷史標本佇立在那裏,形象地展示着近代革命史、教育衛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築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內涵如此深厚且密集,資源如此又,這爲武漢其它城區所,在全國也屬罕見。

解放前曇華林曾有“租界”之稱,自近代漢口開埠後,美國聖公會、英國倫敦會、瑞典行道會、意大利聖方濟各會等各國勢力強大的宗教組織,都曾選擇這裏修建教堂,傳佈教義。如今,這的有些教堂仍在功能,有些教堂則遺蹟猶在。從戈甲營44號有一座基督教崇真堂,這是基督教英國倫敦會的楊格非牧師於1865年主持興建的,它是產生在武昌的座基督教堂。1924年維修改造後保存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了。穿過曇華林街完全中式的門牌坊,一組北歐風情的建築,這基督教瑞典行道會於1890年建在武昌的傳教基地。現在的大院,仍然保存着當年的大門樓、主教樓、領事館和神職人員用房等,武昌歷史上唯一的外國領事館--瑞典領事館也依然得以保存。 在湖北中醫學院內,有一幢希臘神廟式的建築,這是基督教美國聖公會於1871年裏興建的聖誕堂。 在花園山上,至今還保存有四座西式建築, 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創設的“育嬰堂”大樓。屹立在花園山上的萬嬰墓碑,是帝國主義虐殺兒童見證;1880年主教江成德設計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樓; 1891年建成的花園山天主堂,教內稱爲聖家堂; 1888年天主教嘉諾撒仁愛修女會建的一座小教堂。

帝國主義還裏文化滲透,早在清代同治十年(18XX年)教會在今曇華林東頭的湖北中醫學院所在地,原基督教美國聖公會1871年創辦的文華書院,它是外國教會在武漢最早開辦的學校。19XX年,文華書院國小、中學、大學三部,19XX年正式成立文華大學及附設文華中學。1924年,在文華大學的基礎上,這裏建成了華中大學。1952年院系後,華中大學現在的華中師範大學的前身,文華中學遷到糧道街演變爲武漢市第33中學。除了學校。國外教會組織還裏創辦了近代早期醫院。現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即是原基督教英國倫敦會所辦的仁濟醫院和意大利聖方濟各會所辦的聖約瑟醫院合併而成。現在修建於1895年的老仁濟醫院是武漢乃至在全國都少見的近代早期醫院建築羣。在仁濟醫院之前,1878年,這裏創辦了武昌仁濟男醫院和武昌仁濟護校,1880年,武昌仁濟女醫院也裏創辦。

曇華林歷史街區又是一條富有革命意義的街。曇華林一帶是辛亥革命的搖籃。今曇華林國小隔壁曾是熊十力先生創辦的反清革命團體“黃岡軍學社”的遺址,花園山南麓有革命先驅吳祿貞先生的“花園山聚會”遺址和劉靜庵先生的日知會舊址。曇華林32號早年曾是共進會人劉公在正衛街的公館,就幢老房子裏,劉公趙師梅等湖北工業中學堂的三位青年學生,地設計製作了辛亥革命軍旗“九角十八星旗”。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軍歌也產生在湖北工業中學堂的校園內。在今花園山南麓的“聖約瑟學堂”舊址上,是19XX年劉靜庵的反清革命團體日知會的所在地。現在,日知會當年的大門、水井和韋棣華女士創辦的我國所圖書館專業學老校舍都還保留完好。南昌起義前夕,賀龍的軍部曾設於此,周恩來代表***與賀龍裏了歷史性會談後,賀龍遂率部到南昌,與周恩來一起了南昌起義。“文革”結束後,賀龍的夫人及子女曾到這裏憑弔,並說,這裏是賀龍革命生涯的重大轉折點。曇華林的文華老校園陳獨秀在武漢最早傳播****革命火種的地方。1920年2月4日,陳獨秀應文華大學聘請,從南京到武漢,下榻在文華大學文學院,天他在公書林禮堂發表演講,題目是《社會改造的方法與信仰》。天,陳獨秀又在同一地點作了《知識教育和感情教育問題》的演講。在武漢市第14中學校園中遺存有一幢民國早期建的小樓, 1938年曾被用作國民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廳機關的辦公場所,見證了以郭沫若、陽翰笙、胡愈之、田漢、洪深、冼星海等爲首的全國文化界名流雲集於此團結抗戰的歷史。如今,曇華林一帶還保留有幾處辛亥名人故居的痕跡。曇華林141號大院中,從東頭算起,邵伯昌的老房子(可惜這排房子被毀),徐源泉公館,夏鬥寅公館。仁濟醫院舊址的兩邊,曾是老同盟會員陳時先生的故居,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名人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在曇華林國小的背後,號稱“湖北三怪”的辛亥名人石瑛先生的公館,當年董必武和陶鑄同志座院子裏,與石瑛先生一起商訂了國共兩黨開辦湯池訓練班的事宜。從曇華林走出去的革命前輩,曾裏慷慨激昂,曾裏精心謀劃,也曾裏定居生活。的名字,個個讓今人仰慕,個個令史冊生輝。

或許現在的曇華林只看道,又或許被各樣的藝術館美術館圖上了一層藝術的顏色;或許那些老建築都大翻新,又或許那些名人故居被用做了店面,它怎樣,歷史的風塵卻是真實地在那裏過,歷史的印記也保留到了現在。看到的是曇華林呈現給的歷史,更應該從中體會的是歷史背後的那份深深的革命情懷。

彙報人:本站

XX年5月7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