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1W

尊敬的黨組織:

改革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

全國“兩會”上,無論是大會發言還是小組討論,“改革創新”是代表委員們談論最多的主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着力抓好9項工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勇於探索,不斷改革創新。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代表委員們有着深刻而又清醒的認識: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要讓中國這艘巨輪沿着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航道前進,持之以恆的改革創新是推動巨輪前行的不竭動力。

每一步發展都是改革創新成果

透過新時期以來的第6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代表委員真切觸摸到了政府改革創新的“脈絡”。大家普遍認爲,方案綜合考慮了當前國際大環境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切合發展的長遠目標和當前的發展重點。王榮華代表對這一改革創新的方案作了形象的表述:改革照亮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改革創新爲發展注入前進動力,發展反過來又“點燃”新一輪改革創新的“火花”。這樣一對作用力顯現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

“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時代變革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新的制度、新的舉措。”來自民政系統的張喆人代表列舉出上海在社會救助制度中的多項“創新成果”: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建立城鄉低保制度的城市;率先推出糧油幫困卡制度,以實物幫困的形式應對物價上漲……“如果墨守成規、不思求變,就難以應對人民羣衆的各類新需求。因此,必須堅持在制度政策上改革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推動發展。”

“事實證明,每一步發展都是改革創新的成果。”來自國有企業的呂亞臣代表深有感觸:XX年

他在所在企業推行工資制度改革,一開始在100人的小車間試點,遭到絕大部分人反對,但爲了長久發展,企業管理層還是堅持將這項改革推進。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職工收入也從每月1000元增加到了1800元。從呂亞臣代表的話中,記者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國企改革進程中的一個縮影,也品味出改革創新爲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

爲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人們說,這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年代。

從30年前的小崗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到各地民營企業的崛起;從“深圳速度”、“深圳現象”的出現,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後,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改革創新,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鉅變。

透視這一連串鉅變,很多代表委員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歸納改革創新得以推進的深層次原因。張兆安代表說,“一個部門,一個企業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創新,也不可能搞成功。只有充分融入整個社會環境,憑藉社會氛圍的有力支撐,才能達成預期目標。”

尤其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過程中,要想技術創新,首先必須制度創新。張兆安代表用“四不”總結了在營造良好改革創新氛圍時必須進一步完善的方面:操作層面不清晰、微觀層面不支撐、體制機制不協調、多層目標不統籌,“目前,中央、地方,條裏、塊裏各有一套體系,令具體操作無所適從;政策制度的缺失使作爲創新主體的企業缺乏積極性;利益點不同導致目標難以一致……要改變現狀,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

一些代表委員都有相類似的感受體會。朱靜芝委員提到,現行的科技預算和投入體制是,國家綜合部門、產業部門和公共事業部門都有權獨立地提出國家的科技計

劃,計劃從擬定、出臺、預算、實施完成的多個階段,帶有很強的部門意識,互相聯繫和協調很少且缺乏約束,導致科技預算存在着嚴重的多個戰略目標現象,科技資源重複浪費,國家目標大打折扣。

“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跟不上,自主創新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馬興瑞委員也提到,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機構的競爭力,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對支柱產業的支持很大。現在我國自主創新的政策很好,但是難以落實,需要通過政府體制的改革推進自主創新。

代表委員們疾呼,時不我待,必須加快改革步伐,探索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機制與體系。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出臺,可視作政府營造良好改革創新氛圍邁出的第一步……

創新要有堅韌不拔的勇氣

沿着科學發展的道路邁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場堅韌的長跑。需要我們堅定信念,將改革創新貫穿於始終。

不停頓的改革創新,需要不停頓地解放思想。林武代表說,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革,當代中國也在發生廣泛而又深刻的變革,不適應這種變革的需要,挑戰面前不解放思想、知難而上,我們就將停滯不前,就將慘遭淘汰。

“30年的發展成就令人自豪,但我們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面臨需要解決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毛光烈代表說,破解矛盾只有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發展的“金鑰匙”,是推動一切工作的“總髮動機”。

“解放思想,就要突破禁錮,擺脫束縛人們思想的舊觀念和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反映阻礙改革創新的突出問題,切實推進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呂亞臣代表提到,爲了留住人才,企業針對新進大學生買房難的問題出

臺了政策,給予房貸補貼,這令一些沒有享受到政策的人員議論紛紛。“我們考慮到企業發展靠人才,制定了這樣一個人才政策,如果在這一點上觀念都轉不過彎的話,‘不換腦子就只能換位子’!”

在改革創新進程中,會不斷遭遇新問題。遲福林委員說:“改革開放30年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已經從生存型社會開始進入發展型社會。”生存型社會主要以解決溫飽爲主,現在中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地區和貧富差距等問題,則主要是發展型階段的問題。 面對這一系列重大攻關課題,需要拿出堅韌不拔的精神,不斷探索新的舉措,推動新一輪開放和發展。(特派記者 談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