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黨員思想彙報:黨的羣衆路線是必然選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4W

尊敬的黨組織:

預備黨員思想彙報:黨的羣衆路線是必然選擇

“爲民 務實 清廉”是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首先,要清楚人民的含義。民,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寫法都是一個眼睛,下面一個針一樣的錐狀物刺這個眼睛。遠古部落時代,民就是俘虜的戰士被刺瞎眼睛用來當奴隸的人。人民的含義,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是不同的。今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成員和愛國者,都是人民。

一、民本思想的歷史淵源。民本思想不是現在纔有,早在唐堯時代就有記載和體現。大禹就明確訓誡後人:“民可近,不可下(鄙視的意思),民爲邦本,本固邦寧”。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民本概念。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本思想,可以說是形成了體系:孔子就主張“以德治國”“爲政以德”,用德來教化,用理來要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提出“恩惠於民”,“平政愛民”“節裕富民”等思想。對待民衆的態度和方法,歷史上總結起來有十個方面:畏民、重民、得民、知民、寬民、愛民、教民、憂民、利民、富民,這些東西看上去很豐富、很圓滿,但是古代民本思想是爲君主服務的,是爲維護君主利益而產生的,是爲了“牧”民、“馭”民,從而鞏固君主統治,並不是真正的“民本”。資本主義的爲民、人權等,的確有它的進步性,但是資產階級仍然是剝削階級,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制度,是爲少數的統治階級服務的,它的爲民,就有很大的侷限性和欺騙性。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爲人民謀利益的制度,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真正的民本思想,是真正爲民的最高境界。

二、精英路線和羣衆革命的區別。這種區別,不僅僅是在革命鬥爭形式上,革命鬥爭結果也截然不同。歷代的農民起義,表面上看代表封建社會民衆的利益,但是,最終輪迴到爲新的封建統治者謀利的工具,結果不言而喻。1840年後,中國在帝國主義殖民侵略和封建殘餘勢力的雙重摧殘下,極貧極弱,自強與變革是當時擺脫落後捱打和追求現代變革的最有力訴求。但是,晚清的改良派或革命派,在革命道路的選擇上,都走上了自上而下的“精英路線”。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們是革命思潮的最積極推進者,他們的自身利益也成爲推動革命運動的主要動力,革命的目標僅僅是爲了保護或者延續精英階層的利益,或者說是由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憑藉其自身的理念和經驗構建起來的、看似符合百姓需要的、抽象的利益。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在革命喧囂中沒有得到認真對待和充分表達的廣大百姓卻不僅要直接承受殖民侵略與封建壓制帶來的種種惡果,而且還要與精英階層一同吞下革命失敗的苦果。20世紀初的數次革命運動始終未能抓住羣衆革命這一關鍵點,因而無法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曾在中國革命中發揮過主導作用的、由孫中山領導的******同樣沒能跳出這一認識的侷限。儘管孫中山曾對******的組織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直到1924年“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確立之前,******提出的政治綱領和組織原則始終沒有體現出一個“羣衆黨” 的定位取向。1926年,蔡和森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中就曾說過:“五四運動時,整個來說,******是站在羣衆運動之外的。”即便是在******一大確立“三大政策”之後,事關中國革命命運的人民羣衆仍然無法進入******的視野,絕大部分的羣衆工作和工人運動都是由以個人身份加入******的****黨員來具體負責運作。這與我黨領導下得羣衆革命路線 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黨的羣衆路線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必然選擇。與******“不要民衆”的態度截然相反,我黨在創建之初,就在廣泛開展的工人運動的實踐中,認識到依靠人民羣衆的重要性,始終堅持以鮮明的羣衆觀點和聯繫羣衆、組織羣衆、發動羣衆的新型作風從事革命活動。****“二大”就明確提出:“我們既然是爲無產羣衆奮鬥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羣衆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羣衆黨’。”事實上,建黨前夕,以毛澤東爲代表的黨的早期領導集體就已經對人民羣衆的力量和中國革命的本質進行深入思考。在1919年發表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毛澤東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指出:“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各種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爲‘平民主義’……所以我們的見解,在對人的方面,主張羣衆聯合”;在隨後連載發表的《民衆的大聯合》中,他進一步強調“民衆聯合的力量最強”,把“民衆的大聯合”看成是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的“根本的一個方法”,提出“刻不容緩的民衆大聯合,我們應該積極進行”。這段論述也代表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革命本質和如何開展革命運動的基本認知。我黨領導人民羣衆革命的過程中,由於認識偏差和革命經驗的不足,也出現過脫離甚至強迫人民羣衆革命的現象,經過不斷的革命實踐,都得到糾正並不斷髮展完善。

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闡述了黨的羣衆觀點和羣衆路線。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他指出:“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這就是將羣衆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羣衆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爲羣衆的意見,使羣衆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羣衆行動會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羣衆中集中起來,再到羣衆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段經典的論述成爲黨的羣衆路線形成完備的科學理論形態的重要標誌。 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列爲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並強調指出羣衆路線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黨的七大上將羣衆路線的基本精神和內容載入黨章。1956年9月,“八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把羣衆觀點作爲羣衆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列入其中。至此,我們黨對羣衆路線的表述基本定型,即:“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歷史和現實經驗證明,黨和人民羣衆保持密切聯繫,我們的革命事業就蓬勃發展,反之,則人心背向,危機重重。從黨誕生到今天,92年的風雨歲月,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變成日益強大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變成現實。

四、教育實踐活動的收穫。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學習和“照鏡子”已經成了習慣,出了汗,排了毒,活血化瘀,正氣清濁,大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受益匪淺,神清氣爽;明確了方向,增強了宗旨意識,更加堅定了愛黨、信黨、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