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3W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1

最初對燈光的記憶,來自一盞黑乎乎的煤油燈。那是我們那個年代驅除黑暗的唯一光源。一隻用完墨水的瓶子,蓋子上鑽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細的鐵皮燈芯,燈芯中貫穿一條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於煤油裏,一端微微露出。點燃了,便有一團微弱的火苗躍出。一片昏黃的燈光,便像夢一樣暈染開來,夢裏還能看到綻放如梅的燈花,還能聽到噼啪的微響以及遙遠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這樣的燈光一直伴隨着我的童年和少年,也給我的童年和少年升起了一縷生命的霞光。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精選9篇)

晚飯以後,院子裏的光線漸漸暗淡了下來,待到天完全黑透了,母親才摸索着火柴,“哧”的一聲,點燃放置在窗臺上的那盞煤油燈,一片橘黃色的燈光便在土屋裏瀰漫了開來,閃閃爍爍的,像村莊的眼睛,像親人的港灣,更像母親的懷抱。一家人圍着燈盞,坐在炕上,沉浸在一片溫溫軟軟的光明裏。這時大哥會常常藉着燈光,用十指做出各種形狀,映射在糊着報紙的牆上,煞是有趣。有起伏的山,有狂吠的狗,有蒼茫的樹木,有奔跑的兔子。這大概是我看過的最早的動畫片了,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也點燃了一個少年五彩繽紛的夢。冬夜漫漫,窗外飄着雪花,西北風吹得破舊的窗戶紙潑剌剌的響,而老屋的熱炕上卻溫暖如春。那時我們一邊剝玉米、揀黃豆,一邊講古言、說農事,其樂融融。

我記得,很多時候,母親是常常坐在最靠近燈盞地方,因爲她要就着燈光,爲一家人縫縫補補。母親似乎永遠有做不完的手工活,她就像一尊雕塑一樣,長年累月地坐在煤油燈下,低着頭,弓着身子,默默地捻線、編織、縫補,打麻繩、絞鞋樣、納鞋底、剪窗花,一雙勤勞的手,從不歇息,苦苦支撐着那個艱難而貧窮的歲月。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氣,母親一直在紡呀、納呀、編呀,把一世的光陰和辛勞都納成了她額頭上的皺紋,把一生對兒子的期盼和祝福都織成了她眼角邊的魚尾。常常夜半醒來,我還能看到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低頭勞作的身影,孤單而淒涼。如今,母親已去世多年,但她老人家紡線的姿勢、納鞋的動作以及辛勞的形象和花白的頭髮,卻鐫刻在我的心底,時時浮上心頭,揮之不去,每每想起,淚光瑩瑩。

溫馨的煤油燈,於我不但是一份深深的母愛,更是一盞求學路上的希望之燈。1977年大學聯考制度恢復,激動着千千萬萬人的心,全國上下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壯觀場面。那時家鄉還沒電燈,於是煤油燈大顯身手,它照亮了萬千學子求學路上的夢想。不知多少個春夏秋冬的夜晚,我在那盞昏黃的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一個晚上下來,鼻孔裏會沾上一層厚厚的炭黑。我永遠難忘那段清貧而快樂的歲月,更難忘那盞搖曳的煤油燈,它指引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讓我看到了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

童年所有記憶,似乎都與煤油燈有直接的聯繫。在煤油燈下,我懵懵懂懂地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也品嚐到了親情的溫暖。更讓我懂得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人生道理,記住了耕讀的家風,明白了勤儉的家教。

傳承家風家教,有時,只需把心裏擱置已久的那盞油燈擦一擦,點亮。心燈常亮時,心纔不會害怕,人才不會迷途。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2

父親沒有上過幾年學,不愛看書報,也不愛看電視劇,那些在田間地頭上演的鄉村大戲就是他最陶醉最豐富的精神世界。在這些廣爲流傳的戲劇的浸潤下,父親在教育我們子女時,也是以唱戲說戲的來進行的。

記得小時候,父親給我們講的最多的就是《牆頭記》,一個木匠年老之後,兩個兒子都不願意奉養,竟做出把老爹推上牆頭的荒唐鬧劇。年幼的我們卻在這些辛酸的故事中懂得了孝道。

等到我們上學時,父親給我們唱說的戲曲就更多了。《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忠心愛國,《將相和》《孝賢閔子騫》引領我們知曉了寬容的力量,《秦香蓮》《玉堂春》讓我們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父親就是在用這種獨特的方式教育引導着我們。

我成爲縣裏幹部後,慢慢地我接觸的人和事就多了起來,應酬不可避免,有時常常不能回家吃飯。可是父親還是經常在吃飯前打來電話,詢問我在哪裏和什麼人在一起,有時我被問得不耐煩也會敷衍兩句掛了電話。

那天,我和同事下鄉去考察一個幹部,因爲之前工作上有過接觸,彼此比較熟悉,所以就被盛情挽留下來吃了一頓飯,臨走又把果園裏剛摘下的黃澄澄的大鴨梨,給我們車上裝了兩袋。想到父親最愛吃梨,回去時我們就開着單位的車順道把梨送回了父親家。

車開到老家,父親正在街頭和街坊聊天,我停下車拿出一盒好煙散給閒聊的鄉親。鄉親們看我開着小轎車,散着好煙,一副大幹部的樣子,都在父親那裏交口稱讚。父親沒有接我的煙,擺擺手淡淡地說了句:“回家吧”執拗的父親知道了梨的來源後,堅決不讓我把梨留下。看着父親的一臉的嚴肅,我沒敢勉強。

一天,愛人打來電話,讓我週末回家,說父親要過生日。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詫異,一向節儉的父親怎麼想起過生日來了?

那個週末,母親和愛人做了一桌子的菜,父親還特地和我喝了幾杯酒。酒過三巡,父親來了興致,對我說道:“好久沒聽我唱戲了吧,來一段?”說着父親站在桌旁,咿咿呀呀地唱起來了:“鑼鼓喧天齊把道喊,青紗轎裏坐着我七品官,想當年在原郡我把書念,涼桌子熱板凳鐵硯磨穿……”原來是《七品芝麻官》的選段。好久沒有聽到父親唱戲講戲了,今天唱的這場戲,莫非是父親想告訴我什麼,我一時臉紅心跳的思考着。

果然 ,父親開口了:“你知道《七品芝麻官》裏最爲人稱道的戲詞是哪句嗎?‘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十年寒窗苦讀爲的是啥 ?不是爲了升官發財,作威作福。只有踏踏實實爲老百姓做些事,才能對得起這份工作。”聽着父親句句如刀的話語,我的臉上熱辣辣的。

我端起面前的酒杯,向父親表態:“爸,今天我聽懂了您唱的這段戲,您放心,我今後一定好好工作,踏實做人,做一個有擔當有良心的好乾部!”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3

爺爺這輩子最引以爲豪的是他的兩件“寶貝”,每次提到他的“寶貝”,他就會兩眼放光、神采飛揚……

爺爺一生從事多個職業,歷經無數崗位,早年當木匠然後參軍,轉業後當老師至退休,兩件“寶貝”從他當指導員購置至今已有40多年。兩件“寶貝”,是他的至愛更是崇高榮譽,見證了他的輝煌經歷和人生沉澱。

第一件“寶貝”:紅布矇住的手電筒。在連隊當指導員時,他是出了名的愛兵模範,時時處處爲戰士着想,他擔心戰士年輕,夜間休息時蓋不好被子着涼感冒,所以每天堅持查鋪,爲戰士蓋被子,時間久了,細心的他發現一個問題,電筒光線太刺眼,每次查鋪,都會把一些戰士驚醒。經過嘗試,他發現用絨布把手電筒矇住既可以照亮又可有效避免刺眼睛,這樣查鋪時再也不影響戰士休息了。

第二件“寶貝”:軟底布鞋。細心的爺爺發現,燈光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夜間穿硬底鞋走路聲音特別明顯,夜間查鋪同樣會把戰士吵醒,善於琢磨的爺爺通過認真分析對比,發現穿上軟底布鞋效果比較好,於是他的第二件寶貝就誕生了,而且一用就是幾十年並且換了幾十雙。

轉業後的幾十年教師生涯中,他始終保持的光榮傳統,對這兩件“寶貝”不離不棄,用壞了就換一個新的、用壞了就換一個新的。

這兩件“寶貝”凝聚了一個老兵對戰士、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愛護。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關愛、什麼是善良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4

前些天清理房間雜物時,不經意間翻到一疊用硬質包裝殼紙裝訂成的小冊子。打開一看,呵,是父親以前給別人建造房屋手繪的設計圖,上面的字跡大多模糊,但整體輪廓依然清晰可見,設計圖相對還是比較標準、規範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父親對我的教誨——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父親早年是一名包工頭,由於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專業教育,搞建築施工只能算是半路出家,不過好在他繪圖本領還不錯,建造的房屋質量也比較好,深得當地人好評。也正因爲如此,我們老家那裏許多形態各異的房屋均是由他設計並帶領一班人施工修建的。

當時的條件並不像現在這麼好,可以電腦繪圖,或者說可以在網上搜索修房者比較滿意的設計圖。父親的設計圖完全靠手繪,爲此,他還專門準備了一套繪圖用品:鉛筆、直尺、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每次畫設計圖紙時,他都認真仔細,上面的標註也相當詳細,並不會漏掉任何一個數字。

父親總說,做人做事要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再細微的東西都應用心對待,不可圖簡單草草了事、馬虎大意;認真,是對別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隨着我慢慢成長,漸漸懂得了這個道理。不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都要用心對待,否則一不小心便會釀成錯誤,自己就必須去承擔後果。用心做事, 贏得的是別人的尊重,獲得的是自己的滿足;用心做人,贏得的是別人的羨慕,獲得的是自己的無悔。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5

喜歡上閱讀,緣於我的父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爲一名普通的工人,父親拿着微薄的工資,但每年年底會拿出一個月的工資爲我和弟弟訂閱書報。要知道,那時的我們物質生活都難以保障,又有誰願去顧及精神家園的貧乏。“老陳,是不是犯傻啊!訂這些書幹什麼?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的,做廢品賣還賺不了幾個錢!哎,還不如割幾斤肉吃了實在!”父親並不作過多的辯解,只憨憨一笑:“我覺着值!”於是《語文報》《小溪流》《小蜜蜂》《兒童時代》以及各種圖畫本、小人書堆滿了我的房間,一個個美麗的童話把我的學生時代渲染得七彩斑斕,一個個現實的、虛幻的人物與我在夢境中相遇。這些飄着濃濃墨香的書籍,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了我們。

身爲下放知青的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書迷。冬休時,母親常常爲了看書忘了做飯,下班鈴響過,才從故事裏回過神,急急地遣我去食堂買現成的飯菜湊合一頓。父親下班歸來,見此情景,也不惱,只呵呵道:“如果這書能當飯就好了!”之後,母親結識了一個當老師的病友,她用靈巧的雙手編織出各種圖案的毛衣,從老師那裏交換的是《鐘山》《十月》《收穫》《花城》之類的大部頭文學刊物。

我每每回憶起往昔清貧歲月裏那些關於閱讀的故事,倍感溫馨。是我的父親母親爲我在懵懂歲月裏掛起了一盞明亮的燈,使我可以沉浸在書的海洋中,保持着內心的寧靜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6

我的岳父是一名新中國成立前就參加革命的老幹部。正是父輩的教育,使我們能正確把好人生的航船。

記得在談戀愛時,岳父教給我們是“先做人,後從事;重德行,淡名利”的人生追求。當結婚和提拔雙喜臨門時,岳父告訴我“要想羣衆喜歡,領導首先不貪”的準則。尤其在調整中層幹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進貨銷貨、簽訂合同、處理積壓物資等業務往來時,岳父爲我敲響“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的警鐘。正是岳父的這些針對性強的提醒,才使我可以吃得放心、睡得安心,真正地體味到“爲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門”的古訓。

記得在平常的嘮嗑中,我問妻子:“跟着我過清貧的日子,心理上平衡嗎?”妻子說:“我看重的是你的人品,而不是金錢和地位。是的,錢這東西人見人愛,但要看看這錢是該不該屬於你的,要是不屬於你的,即使僥倖地拿走了,早晚也會出事的!再說,成天擔驚受怕地過日子,不生病那纔怪呢!到時東窗事發,臉也丟了,家都破了,你要錢又有何用呢?”妻子的一席話語重心長,讓我受益匪淺!

正是由於岳父和妻子的提醒和支持,我纔沒有被錢色所迷倒。黨員領導幹部能否廉潔自律,家風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妻子既可以時時提醒丈夫,也可以成爲膨脹丈夫各種慾望的一道催化劑。妻子既可以把自己的丈夫導引向光明,也可以把他送進死衚衕或者牢房裏。這就需要所有黨員幹部注重家風,注重家教,廉潔爲官。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7

十年前,我在邊境一線武警某團級單位當政委。單位人不多,任務也相對單一。

那年夏天,女兒結束了會考,幾次電話裏請求跟媽媽一起到看看,感受一下我曾炫耀過的原始大森林、雄偉的長白山、咆哮的天池水……我始終沒有答應。因爲我知道,孩子來,會給官兵們帶來很多“麻煩”——一些幹部會以孩子爲藉口送這送那,請吃請玩,讓我很爲難。

說心裏話,當時,我是既想讓孩子來體會一下令行禁止的生活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又不想在孩子心裏留下溜鬚拍馬和佔小便宜的陰影,真的很糾結。可是轉念一想,我還是決定讓妻子和孩子到來放鬆幾天,讓她們看看我和官兵們駐守的地方有多偏僻,生活有多單調、多枯燥、多寂寞。如果有人表達“心意”,自己就處理好“善後”,用實際行動教育、引導妻子和孩子像自己一樣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不出所料,妻子和孩子的到來果然成了官兵們的“節日”。有的送來水果、飲料,有的領着登山、釣魚,有的請吃請喝、買紀念品……唯恐照顧不周,在我心裏留下“不懂事兒”的印象。

我默默地接受着,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就在妻子和孩子決定返回家鄉的頭一天下午,我問她們:“這幾天玩得好麼?吃得好麼?感覺怎麼樣?當領導的老婆、孩子就是高人一等吧!”她們不置可否,笑而未答。但從她們的表情上我讀出了愜意和滿足。

我說:“你們明天要走了,今天晚上咱們大吃一頓如何?”妻子說:“這些天淨吃好的了,還吃啊?”似乎有些不情願。女兒卻蹦跳着說:“好啊好啊,今晚誰請客?”我說:“你猜,給你三次機會猜。”女兒說出了幾天來熟悉的李叔叔、崔叔叔、於叔叔等一連串的職務和名字。我說:“孩子,你猜錯了,不是他們。”女兒瞪大了眼睛盯着我,似乎要在我的眼神和表情裏捕捉到一些信息。她搖着小腦袋一邊思考一邊嘀咕:“那能是誰呢?”這時,一旁整理行裝的妻子再也憋不住了:“還能有誰,你老爸唄。”“哦!”女兒似乎有所領悟,毛茸茸的小臉兒一下變成了紅蘋果。

見妻子揭開了謎底,我摟着女兒的肩膀說:“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咱們老百姓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咱不能就這樣心安理得地讓叔叔們請吃請喝,送這送那,這是做人的原則。爸爸更不能、也不該對叔叔們給你們娘倆的各種‘表示’和‘待遇’視而不見,那會讓叔叔、叔叔們的老婆、孩子笑話的。將來你也一定會笑話爸爸。”聽了我的話,偎在我胸前的女兒不住地點着頭。我接着說:“孩子,爸爸簡單算了一下,這三天裏叔叔們請你們吃飯、買水果、送你名牌運動鞋合起來得兩千多塊錢。今天晚上爸爸就拿出幾千塊錢請大夥兒吃頓海鮮大餐,也是你一直想吃爸爸沒捨得領你吃的那些海膽、生蠔啥的,也算政委爸爸給你這個‘小新兵’踐行了,好不好?”女兒低頭看着腳上嶄新的、海藍色的名牌運動鞋,擡頭看着我說:“謝謝政委。”女兒開着玩笑,眼睛裏卻透着清澈的感悟和無比的敬重。一瞬間,我似乎卸掉了千金重負,很釋懷、很坦然、很有成就感。

我到海鮮市場精挑細選了各類海鮮。很快,海鮮的味道飄滿了營區的各個角落。“政委請客”的消息也不脛而走。餐廳裏,我站在妻子和孩子中間,端着倒滿礦泉水的酒杯,對官兵們說,“同志們,你們的嫂子和大侄女明天就要返回老家了。今晚,我們全家做東,請大家吃一頓海鮮大餐,表達一下對大夥兒的感激之情。大家知道,不貪不佔、公平公正、優勝劣汰這是咱們單位的傳統。在此,請大家與我們幾位領導一道共同遵守好這個規定,讓我們的同志情誼更純潔、更真摯、更經得住任何考驗,謝謝大家!”。

十年過去了,現已走上工作崗位的女兒還經常回憶起那次之行。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8

父親是黨員,有十幾年時間擔任村裏的書記,其間處理的大事小情數不勝數。

一日,一男鄰居氣呼呼地衝進我家裏來,厲聲責問父親說:“書記,咱老一輩兒少一輩兒的這麼多年沒啥仇吧?”父親平靜地說:“沒有。”鄰居旋即瞪大眼睛搶前一步說:“那你爲啥擋着,不讓我拉木頭啊?”父親依舊平靜地說:“那些木頭不是你的。”鄰居像是一個輸紅眼的賭徒,辯解說:“我家對他家花了錢的。”父親強忍住心裏的怒火,繼續耐心地勸說道:“是你家先和人家散了的,這裏面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啊。”鄰居攤開雙手說:“這些年咱們這麼好,你就這麼樣對我嗎?”父親終於爆發了,義正詞嚴地喝道:“正是因爲咱們這麼好,所以才這樣對你,要不然,你這麼做,村裏人還不戳爛你的脊樑骨啊。你這是欺負人家孤兒沒人管,如果人家有哥哥有弟弟,你敢嗎?”父親面對來勢洶洶的潮水,像堅實的堤壩一樣昂首挺胸,守住自己腳下的陣地。鄰居被父親這一聲喊喝鎮住了,又自知理虧,嘴裏不乾不淨地嘟噥着,轉身悻悻而去。

後來我從父親那裏瞭解到事情的大致原委。原來,鄰居的弟弟和同村的一家姑娘定了親,付了一部分彩禮錢。後來鄰居的弟弟參了軍,就和姑娘退了親。老家約定俗成的規矩是:如果是女方先提出退親,就要歸還男方的彩禮,如果男方提出,彩禮就不用歸還了。誰知,過了不多日子,姑娘的父親去世了,孤身一人的姑娘不久也遠遠地外嫁了。一年後,一場大雨把姑娘家早已破舊的房子沖塌了,鄰居就想把散落的檁條木頭拉回自己家。父親知道這件事後,硬生生地擋住,把木頭放到大隊的倉庫裏,等聯繫姑娘後,由木頭的主人自行處理。

父親後來對我說:“別小看這幾根木頭,主要這個事兒他做得不地道,如果礙着情面當時不管,討了他一個人的好,那就得罪了一村人。人眼是秤,以後不光他,就連咱也讓莊鄉爺們兒暗地裏戳脊梁骨。”

我以爲因爲這次的矛盾,我們和鄰居兩家的關係也就冷卻了。可是事情過了沒幾年,鄰居的弟弟結婚需要他騰房子,鄰居暫時就借居在我家的老院兒裏。面對我詫異的眼神,父親說:“都在這塊土裏生,都在這塊土裏埋,親幫親鄰幫鄰,誰還沒有個五步三急的時候嗎?事和事不一樣,先前擋他拉木頭,那是公,現在幫他,這是私。這做人的脊樑,站要站得直,彎要彎得下。”

前幾年,村裏的地被一家物流公司徵佔了。年逾古稀的父親原本應該頤養天年,享一享清福。可是他就是閒不住,一家人好說歹說,還是沒攔住他到附近公園裏做了一名保潔員。週末的一天,天下着雨,我們在家焦急地等着早就該下班回來的父親吃飯,一等不來,二等還不來,打電話也不接,於是我不放心,我就開車到公園去看看什麼情況。透過雨幕,我看到父親穿着雨披,在雨中撿拾垃圾。我慌忙打傘下去幫他。父親看到我,說:“這兩天週末,公園有活動,來的人多,更要保持好整潔,這是咱的責任。最近組織上安排‘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我覺得很好。一個黨員,就是要做先鋒隊,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做人民羣衆的榜樣,要不然,怎麼挺直你的脊樑呢?”

傳承好家風國旗下講話 篇9

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詩文篇章,但對我們影響最深遠的,還是父親和母親這兩本書。父母是家之軸,八千里路雲和月,山重水複歸泉源。父母是最好的學校,當我們長大成人,組建新的家庭、發展自己的事業,每一個念閃和細微動作後面折射出的行爲習慣,無不呼應着身後父母如谷種一樣的基因。

中國農民對生活的熱愛都從熱愛土地源泉,土地是他們的根。祖父傳遞給我父親的是對土地超乎尋常的熱愛。祖父病重臥牀之前,仍然對土地那麼眷戀,即便是不能親自扶犁耕耘播種,但屋舍周圍的菜園子裏還是蹣跚着他的背影,瓜前菜下的土壟上時不時留下他那粗厚的指印。

腳下踩踏的土地,給了中國人安穩踏實、勤奮質樸,三百六十行,有了這些基因,很少有幹不成的。父親更是將傳統農民深愛土地詮釋得淋漓盡致,印象中,他終年忙活在田地裏,春播,秋收,雨後打壟,冬天沃肥。勤勞務實的他,不給自己留一點閒散時間。幹活時愛動腦筋,本分之餘熱情幫助鄰舍,無不是兒女們最好的教科書。

記得小時父親就領着我幹活,講解農活該怎麼幹,但我反應慢,領悟能力差,而且懶得動腦筋。比如犁地,如何調教牲畜,如何把每一寸田地都翻犁遍,但我總是生氣的時候,就拿犁耙前面的牲畜出氣,吼打得它們像毛猴一樣的。犁地的時候時不時撂下生疏地。對此,父親總是耐心勸導我。

父親說,人哄地一年,地哄人三年。上學後,我才悟得讀書如同犁地,也是要把每一個知識點不落下,精心鑽研,纔有好的收成。農人平時多苦一把,倉中有糧,饑年不慌。所以我們家中糧倉總是豐盈。書到用時方恨少,入了教書這行後,我也努力讓“倉”中有“糧”。

人生,晴天和彩虹畢竟不是全部的風景,面對逆境和苦難,需要磨礪勇氣,調整心態。

20xx年6月1日,父親遭遇車禍,被撞得頭破腿斷,在縣城接了腿,之後傷口不停發炎,疼痛難忍。次年春節過後,對斷腿又重新整接,但頭腦的瘀傷一直未能處理,至今已是十年,期間的病痛折磨,我們做兒女的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但對命運,父親沒有低頭,他拿出比一般人多很多的勇氣和毅力,不可思議的用五六年時間摔掉柺棍,翻地種菜,喂牛收麥。

父母這兩本綿延不絕的大書,其間有高山,流水,良田,更有良知。兒女們只要用心讀,那便是家風,民情,教化,國音。

也許若干年之後,我的兒女們會淡忘祖父栽植瓜果桃李的辛苦,但我一定會努力教誨他們:如何津津有味地品嚐麥香,如何在面對困難時把脊樑挺得更直,如何把“人”字書寫得方正敦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