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課堂我做主演講稿(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2W

我的課堂我做主演講稿 篇1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活動中形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的義務就是給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激烈的、和諧的課堂中“動”起來,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智慧,充滿創新和拼搏,新課程改革倡導主動的、多樣化的學習風格、學習方式,強調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鑑於此,根據我自己的教學,談一談教學體會。

我的課堂我做主演講稿(精選3篇)

一、激發學生“手”動

“動”手活動是培養學生思維創新的重要手段。是鍛鍊學生的設計、分析、思考、創新多方面能力的好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如剪貼、繪畫、拼擺、製作、分一分)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中,有的學生很快做好了高並沿着高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圖形,拼成長方形,有的學生則手忙腳亂不會用剪刀,五年級的學生了,動手能力實在太差。所以動手能力培養的非常需要。在三年級的美術教學中,說實話我實在不會畫,沒辦法,我就將學習任務交給學生,其中有一節課的內容是麪塑,我認真鑽研了教材後,將麪塑的製作過程講解給學生,由於製作過程複雜,由學生在課外去做,等到下一節美術課學生將麪塑展示時,着實讓我吃驚不小,蘋果,香蕉,桔子等顏色塗得恰到好處,與祭祀用的獻食沒什麼兩樣。這樣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嚐到了成功的甜頭,下課後常問我有沒有美術作業。

我們的教育一直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培養,但實際教學中關注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這正切中教育長期以來忽視實踐體驗的弊端。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讓他們參與更多的實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和新課程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引導學生“腦”動

英國一位哲學家認爲: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給予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啓發新問題的問題。”多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理,因質疑而深思;培養學生多角度地透視,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在問題中求索,在提問中獲得滿足,能設想問題,創造新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具備百折不回的信心,既使提的問題怪而可笑,但不能打擊他們,引導學生置於問題和設想的情景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有自由想象,纔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纔有意識深層的新境界,沒有想象就沒有科學的發明創造。

三、鼓勵學生“口”動

倡導學生多動口表達,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說話技巧,而且能使學生養成善於表達意見的習慣。自我表現,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促進學生“身”動

數學要把貼近生活與實踐活動融爲一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迴歸大自然,更多利用學生所面臨的生活環境設計教案,不能把學生封閉在教室裏,一味地讓他們接受知識,單調乏味地啃課本。例如,我在教《認識人民幣》時,讓學生親自帶錢到商店買一買 ,算一算,數一數,通過“數一數”“說一說”的活動,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對人民幣的認識和計算,學生在“身”動活動中吸收了數學新知識,並加深對人民幣單位換算的理解和吸收。我曾經教過一個二年級的學生,有關人民幣方面的計算他掌握的很好,後來我瞭解到,他家開了個小賣部,他經常接受人民幣計算方面的訓練。

五、師生“互”動

教師應當成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組織者、引導者。尊重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和《面積單位的認識》時,帶領學生實際操作,動手量一量,走一走,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新課標中,給教師有了一個明確的定位,師生互動互學,與學生攜手走進新課程。課堂上是師生,課外是朋友。

總之,作爲教師,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爲此,我們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創新,尋找更適合學生的路子。

我的課堂我做主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交流的題目是《功夫在案頭,風采在課堂》

也許你是風華正茂、懷揣美好理想、剛走上教育教學崗位的年輕教師;也許你是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骨幹教師;也許你是德高望衆、學識淵博的老教師。不管你、我各屬於哪個執教年齡,我們共同從事着這個職業,共同耕耘在這塊土地上,共同面對着課改的挑戰。什麼樣的課堂纔是高效的課堂,這是一直困擾着大多數老師的問題。 現在新課改進行得熱火朝天,關於課改的高頻詞便是“自主、合作、探究”這也是一些老師孜孜追求的目標。一些老師認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是教師少講,甚至不講,有的學校甚至還規定一節課最多隻能講15分鐘,超過這個時間就算失敗。有的教師則一味追求課堂上學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課堂氣氛上的“熱鬧”;一味追求課堂教學手段的花俏等教學過程表面上的“唯美主義”。特別是公開課、示範課或觀摩課,更是讓人覺得如此。有時候一節課裏面需要老師講得也不敢講了,什麼東西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總結。問題是我們面對的學生基本功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他能體會到什麼,(文言文),針對這一現象有關專家提出我們老師在上課時該出手就要出手,也就是說一些重要的知識需要老師總結的,還是需要我們老師來講。學生只有深刻領會了基礎知識,才能靈活運用。於是我們老師就變得無所適從,到底什麼時候該講,什麼時候不該講,一節課到底講多長時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課堂教學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師生溝通、相互理解,最終達成思想共識的過程。它是學生積極主動地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和“主見”的思維活動。實現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位教師的不懈追求,我認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培養:

第一,課堂教學中師德的彰顯 (先教做人再教知識)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中心。教師的言行是教師個體職業道德具體表現。那麼,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言行,無疑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不應將自己的情緒帶進課堂,有情緒發泄在教室外邊,課堂是教和學的前沿陣地,不是泄私憤地方,課堂教學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不應該出現以下師德缺失行爲:偏愛少數學生,尤其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而漠視其他學生的存在,用語言傷害給自己“麻煩”的學生,甚至袒護出錯的“關係生”;偏心少數學生,給予他們較多的回答、練習、表現自我的機會,而不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主動性的幫助。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克服偏愛偏心行爲,教師應起碼做到:1、陽光普照、2、機會同等、3、嚴慈相濟

在做到這些後,我們就基本把握了課堂教學中的師德。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內在需求,讓更多的尊重,更多的關懷造就師生關係和諧的課堂。

第二: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功夫在案頭)

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高效得完成教學任務。我認爲首先就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有句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的仗”。準備充分,一堂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邏輯清晰可見,完成學習目標是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而精心設計教於學的每一個環節,是高效課堂的最大着力點。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

第三、組織好課堂教學(風采在課堂)

教師要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努力創設民主、輕鬆、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要把重難點內容儘量安排在前一段時間,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理解和記憶的效果最好。剩下的時間可讓學生做當堂測試、學習與鞏固等。要想使高效課堂落到實處,就要求我們老師要精心備課、精心設計當堂測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要有應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能力,輕鬆駕馭課堂,使課堂活而不亂,花兒不浮。

第四、靈活佈置作業(不拘一格的評價)

課堂效果的評價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課堂筆記,作業本,習題本,錯題本。如何去調控,去應用,在一點程度上也彰顯了老師的教學能力,希望我們能夠權衡利弊,切忌泛而不精,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學生奔波在完任務的氛圍中,

檢查驗收要注重無章可循。

課堂教學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高效課堂也不是口號,得靠每位一線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實施。最後我想說,課改的出發點是好的,該怎樣去做,要靠我們自己去認真體會,好的課堂效率體現在45分鐘

謝謝大家!

我的課堂我做主演講稿 篇3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濫觴於20世紀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用聯繫、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那麼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一書,對有效教學的定義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於平均水準的教學。 教學是否有效,這裏從教學實際出發,並簡單地從教師、學生、有效教學三個方面說一下個人的認識。

一、教師與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觀念。這裏的效益是指,即使教師勤勤懇懇認真備課,盡職盡責完成知識目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因不想學以及之外的其它原因而沒有收穫,那麼教學即爲無效;如果學生髮憤圖強、有志於學,但沒有獲得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沒有獲得學習的樂趣,沒有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那麼教學即爲無效或低效。這就對我們提出了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已經感覺到這樣的要求並非苛求,相反確實正確。我認爲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問心無愧地圓滿完成,是否完全覆蓋所有知識目標,講解是否既清晰又正確,講解過程是否語言生動、意趣盎然,我們一定要把目光從自我轉向學生。看學生是否也像我們一樣深切地掌握了知識,是否產生了對知識的興趣,是否在獲得新知的同時獲得了樂趣,以及是否從我們那裏學到了學習的方法。我們不能在課堂上唱獨角戲,陶然自樂,一定要注意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效益。深刻領悟學生的學業成就是檢測教師工作效益和工作表現的標準。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我認爲 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爲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二、學生與有效教學

大家知道,新課改倡導探究式學習,即要求教師發揮指導作用,給出材料,營造情景;學生髮揮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教師歸納總結,師生共同得出結論。但是現實並像理論那樣完美,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有些已然走向了極端。分析其原因,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天賦才能,並且受各自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的影響。通過與學生長期實際接觸,我瞭解到,有一部分教學對象鄙視課本知識,對知識本身存在極大的偏見(尤其是我們文科知識)。根本上與接受知識決絕,拒絕接受教育。正因如此,同一個班級中既有成績在90分以上的同學,也有交白卷的同學,並且接連幾張白卷。我認爲 他們交白卷並非一無所知,而是根本上主動放棄答題。古人說:人惟患無志,有志則無有不成者。對於如此教育對象,關鍵不是他們有沒有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態度問題,他們願意不願意學習。針對這個問題(尤其是交白卷),我建議 成績公佈後,班主任(或者與學生家長一起)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開導,足夠的關心;或者把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組織起來,交由學校設立的心理諮詢室管教,讓他們真正能夠實現轉變,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們不要求受教育者都能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要求他們考試務必及格。要求學生考試及格,這就基本上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基本上爲社會培養了合格的公民,就能夠提高我校在全市聯考中的成績排名,爲我校在地區內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我認爲 學校是可以通過嚴格管理、完善教育教學機構,直接監督改造學生、培養出良好校風的。

三、有效教學與師生共同體

衆所周知,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就要師生通力合作。結合我個人的教學經驗,我還是讚賞情感式教育的。這裏的“情感”不單指課程標準中要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還包括師生間充滿人性化的情感關係。師生除了機械的教與學關係,我覺得營造良好的情感關係很有必要。就像孔子與其弟子、孫中山與其追隨者,一方面是由於儒家學說和三民主義理論,另一方面是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個人魅力,才使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每位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某一學科,每位教師或許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我認爲 除了學科特點之外,教師的個人風範、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聯繫,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是有影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師在傳道授業上,精力投入之外還要有情感投入,同時情感因素反過來又促進教師工作的完善,這是良好師生關係下出現的良性循環。“愛人者人恆愛之,惡人者人恆惡之”,不正常的師生關係,學生很可能因爲對教師失去信任和好感進而對該學科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導致教學過程中師生相脫離、教學的現實效益與理想相脫離。

熱門標籤